布袋和尚诗偈对为人处世的指导

合集下载

布衣和尚“退一步是向前”

布衣和尚“退一步是向前”

插身诗由描绘农夫插秧的景象,引人们去领悟其中的禅理:
农夫手里拿着满把的稻苗,低头弯腰能看到水中倒映的天空。他倒退着身子,一步步顺次地把秧插进水田。退到最后,秧便插好了,看起来是退步,实则是向前。农人手中的青秧如同人生道路上的包袱,在一步步的后退中不断的将其扔掉,才能迈开阔步走向成功。“以退为进”是一种阴柔而内敛,通透却又豁达的人生处世哲学。
这首诗告诉我们:从低处可以看到高处,从近处可以看到远处,后退可以当作前进。在事业的进程中,不能总是抬头挺胸;有时候要低下头来,或反思路途的经验教训,或看看脚下的路面,或者从矮檐底下通过必须低头。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能总是勇往直前;有时候要停滞不前,或察看前程,或养精蓄锐;有时候要暂时倒退,或以退为进,或为了更好地一跃而后退。在待人处事时,不要总是争强好胜;有时候要让步,有时候要忍耐,有时候要屈服。
布袋和尚的待人诗
寬却肚皮须忍辱
若逢知己宜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寬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有亲朋好友,也会有冤家对头。
“若逢知己宜依分”:对待亲朋好友,甚至于知心朋友,都应该有分寸,有规矩;不索取,不强求;要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互相支持,互相帮助。
(3)作家刘诚龙做过一次有趣的调查,他把两份名单给人看,问是否熟悉这些人名。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名单是:李渔、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结果,被调查者多数对第一份名单中的人一无所知,而对第二份名单耳熟能详。谜底最后揭晓:第一份名单里的人,全是清朝的科举状元;第二份里的人,全是当时的落第举子!
(6)不少青年人有着远大的理想,更有不少到处碰壁还执迷不悟。我们要鼓励勇往直前,也要劝告毫无进展的人及时认清方向转型,善于退步,才能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电视剧《潜伏》中有一句台词:“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退,有时是为了更好地进。

千古哲理《插秧诗》,百读不厌修身箴

千古哲理《插秧诗》,百读不厌修身箴

千古哲理《插秧诗》,百读不厌修身箴《插秧诗》是五代梁时的契此和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作者:契此和尚:五代梁时明州(今浙江宁波)的游方僧人,号长汀子。

他经常肩上背一个布袋并手拿锡杖及佛珠,身材矮胖,面容慈祥,笑容可鞠,大腹便便,因此又被称为布袋和尚。

作品原文: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①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作品释义:插秧人手里拿着秧苗,一撮一撮地插满了水田,插秧时低头就可以看到水田中倒映着的蓝蓝的一望无际的天空和朵朵白云。

所插的秧苗需要“根须”清净、没有腐烂,将来才能长成“稻(道)”,插秧时表面上是边插边后退,但却是一直向前的。

作品赏析一一布袋和尚的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农人插秧时的见闻觉知,而实际上已经将修道时的内在境界和奥秘全部含摄无余。

“手把青秧插满田”中的“田”实际上是指人们的心田--也即所有众生本有的犹如虚空一般的如来藏的光明,这句话中的“插秧”动作是指代人们日常生活中身口意的一切所作所为,如睹物闻声、行走坐卧、语默动静等。

整句话的意思是,犹如青秧插满水田一样,人们平时的一切思想、行为和语言等都是在犹如虚空般的如来藏的光明中生起和消失,虽然如此,如来藏空性和光明的本性从来就没有动摇和迁变过。

“低头便见水中天”中的“低头”比喻息灭所有妄想和杂念,将所有注意力全部收回来观察、觉照自己的身心;“便见水中天”意为“可以领悟到身心和外境世界的真正面目就像一望无际的虚空一样”。

当一个人将全部的注意力用来悉心觉照、体验身心的真正面目时就会发现,人们的身心实际上并非通常所感觉的那样——有血有肉、实实在在、具有质地和重量,而是犹如虚空一般通透无碍、无有任何实性。

如果一个人在体验到“不知身是何物”的基础上,进一步悉心参究,渐渐火候到时,就会“桶底脱漏”,身心大放光明,体悟到不生不灭的心性。

《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插秧诗布袋和尚

插秧诗布袋和尚

插秧诗布袋和尚
在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中,插秧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描绘农耕劳作为背景,寓意着人们在生活中应当秉持一颗平和、谦逊的心态,不断努力进取。

诗中蕴含的哲理深入人心,成为了许多人的人生信条。

而这背后的故事,则离不开那位传奇的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原名不详,生活在我国南宋时期,是一位行脚僧人。

他以布袋为衣,行走在民间,传授佛法,救护生灵,深受百姓敬仰。

据传,他曾在一座寺庙附近看到农民们辛勤劳作,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插秧诗。

诗中写道:“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诗不仅道出了农耕劳作的艰辛,更蕴含了人生哲理。

插秧诗中的“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揭示了人们在努力奋斗过程中,应保持谦逊,时刻反省自己,这样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

而“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则教导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学会退一步海阔天空,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挫折。

这种精神境界,正是布袋和尚希望通过插秧诗传达给人们的。

布袋和尚的插秧诗,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揭示了人生道路上的智慧。

无论是农耕劳作,还是为人处世,这首诗都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

如今,插秧诗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人生座右铭,激励着他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

总的来说,布袋和尚的插秧诗不仅是一首描绘农耕生活的佳作,更是一首富有哲理的人生诗篇。

它以简练的文字,阐述了农耕劳作的艰辛和人生道路上
的智慧。

时至今日,插秧诗仍然具有极高的教化作用,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布袋偈

布袋偈

布袋偈行也布袋,坐也布袋。

放下布袋,何等自在。

这首偈语告诉我们一个哲理:一个人活在世上,只要清心寡欲,就能知足常乐,潇洒自在。

反之,如果一味追求欲望,就会追求越多,失望越多,永远处于烦恼之中。

插秧偈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退后原来是向前。

这首偈语,都是一语双关,实写插秧,虚写修禅,以插秧比喻修禅。

“福田”是佛教用语,“种福田”意为做善事。

“水中天”,意指做了善事,就能达到心底清净,没有污染,内心就像插秧时见到的水中天一样的清澈明亮。

“稻”与“道”谐音,六根清净就能修成正觉。

最后一句“退后原来是向前”,插秧看是倒退,其实是在前进,反映了“进”和“退”的辩证法。

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为人处世,应当学会宽容别人,有了矛盾,应该礼让为先,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

你宽容了别人,别人也会宽容你,岂非“退后原来是向前”。

云游偈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这句是说布袋和尚在化缘中经常遭到冷遇,甚至连问一下路也有人不理不睬。

因此他只好向白云问路。

这首偈语的人生哲理是:世态炎凉,人在社会,常常会遇到一些惯用白眼看人的人。

布袋和尚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与之生气计较,而是用幽默风趣的方式——问路白云头,一笑置之。

这样就避开了矛盾,保持了平和心态。

忍辱偈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笑声暗消磨。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能使此心无挂碍,自然征得六波罗。

这首偈语通俗易懂,中心思想是宽容忍辱。

它所包含的哲理是:生活中若能不计个人恩怨,以责人之心责己,以宽容之心待人,最终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宽容。

如果是佛教徒,自然会修成正果。

修心偈只个心心心是佛。

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可怜生。

一切不如心真实。

腾腾自在无所为。

闲闲究竟出家儿。

若睹目前真大道。

不见纤毫也大奇。

万法何殊心何异。

何劳更用寻经义。

心王本自绝多知。

智者只明无学地。

非圣非凡复若乎。

不疆分别圣情孤。

无价心珠本圆净。

千年插秧偈退步原来是向前

千年插秧偈退步原来是向前

千年插秧偈退步原来是向前手执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插秧诗》布袋和尚名契此,五代后梁时人,不详世籍姓氏。

当我们走进寺院,一般正对着我们的大殿叫做天王殿,大殿东西两面供奉着四大天王,这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而正对着我们的就是我们俗称的大肚弥勒佛,而在弥勒佛像边,常写着“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由此可看出,大肚弥勒佛的心胸之宽容。

而这大肚弥勒佛像就是根据中国佛教的历史中的一位布袋和尚而来的。

契此平生好学,善吟咏,每以偈语与人交谈。

有人问他有法号否。

他用偈语作答:“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因此世人称他为布袋和尚。

话说五代后梁时,一个冬天,天刚亮,奉化长汀有个人叫张重天,正好在江里撑竹排打夜鱼归家,一抬头,看见大桥岳林寺那边漂来块薄冰,冰上坐着个七八岁男小孩,滴成冰的大冬天,身上只系了个肚兜,脸上还笑眯眯的,头皮圆圆,肚皮圆圆,小手小腿全是胖呼呼圆鼓鼓的,圆屁股下还垫着只青布袋,张重天没儿子,见到后心里高兴得不得了,就把他拾回家里,收为义子,取名契此,号长汀子。

转眼十年,小契此成了小后生。

相貌也十分有趣,光额壳,凸肚皮,茶盘脸,大嘴巴,见人笑哈哈。

加上其心地善良,为人勤快,喜欢帮忙人,村里人都欢喜他,给他起了个绰号“欢喜和尚”。

这年春天插秧,隔壁张三要种田,请契此帮忙,契此一口答应;同一天,几位同村的乡亲都想赶季节种田,来请契此相帮,契此也一一应承。

几天后关秧门,种田人老规矩,都要请相帮过的吃一顿酬谢酬谢,哪晓得到了契此家,四邻八舍边争边拉,都说契此那天是相帮他家种田,弄得契此有些为难,只好偷偷避走拉倒。

后来,契此在岳林寺出家当了和尚,契此干农活速度非常快,所以出家后也常常帮周围的乡亲们耕种,传说又到一年中插秧的季节,几个后生不服契此,决心与契此比插秧速度,在水田里,契此把草鞋甩了出去,草鞋瞬间变成一只大鲤鱼,大鲤鱼满田跳跃,几个后生追来赶去满田捉;直到天黑,二亩田还有一大半没种完,再看契此的那片水田,已经齐齐刷刷插上稻苗。

插秧诗布袋和尚

插秧诗布袋和尚

插秧诗布袋和尚
摘要:
一、插秧诗的背景介绍
二、布袋和尚的生平简介
三、插秧诗的内容解读
四、插秧诗对后世的影响及意义
正文:
插秧诗是我国古代一首脍炙人口的田园诗,作者是五代时期的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原名契此,是一位行脚乞食的僧人,他以超脱的智慧和豁达的胸怀,观照自然和生活,创作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诗歌。

插秧诗便是其中一首广为流传的诗作。

这首插秧诗以生动的描绘展示了插秧的辛勤劳作场景,同时寓意着人们在生活中付出努力和汗水,才能收获美好的果实。

诗中写道:“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诗句浅显易懂,意境深远,传递出布袋和尚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插秧诗不仅在当时广为传颂,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首先,插秧诗成为后世诗人学习和模仿的典范,许多诗人都以插秧诗为榜样,创作了许多以劳动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其次,插秧诗所表达的勤劳精神和恬淡的生活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勤劳的喜悦和生活的真谛,从而更加珍惜劳动成果,热爱生活。

总之,插秧诗是布袋和尚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它以简练的文字
和深刻的哲理,启发了无数人去思考生活、品味人生。

退步原来是向前全诗

退步原来是向前全诗

退步原来是向前全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唐朝的一位布袋和尚写的一首诗。

依照我国民间的说法,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时常背着袋子行走社会各阶层行慈化世。

有一次和农夫一同农活时,心有所感,因而做了这一首诗。

故事原文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静方为道(心地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手把青秧插满田”描写农夫插秧的形态,“低头便见水中天”插秧的时候需要弯腰低头,低头时见到水中倒映的天空。

禅诗暗示着做人的道理,心中无杂念,躬身做事,看似卑微,却是低下头来正可看见水中倒映的蓝天,天空的广阔原来低头审视到内心的时候偏偏就见到了!“心地清净方为道”,只有当我们的身心不再为外界物欲困扰的时候才是修行之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正因为后退这种方式他才能把秧田全部插好,退步就是前进。

做人的道理,有时后就象这插田,看似在退步,实则取得了进展,退一步海阔天空!
这首诗用插秧来做例子,告诉人们,从近处可以看到远处,退步可以让自己有更多前进的空间。

常人的盲目:看高不看低,求远不求近。

只有当我们愿意谦卑的低下头来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才能豁然开朗”退步原来是向前“!
《金刚经》中的“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静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也是教我等在世态、别离、爱憎、名利甚至战争前不妨退步,进是前,退亦是前,何处不是前?。

布袋和尚: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布袋和尚: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布袋和尚: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布袋和尚不知名氏,来历不详的布袋和尚,自称“契此”,他是五代明州奉化人(或说四明人)。

笑口常开,蹙额大腹,经常佯狂疯颠,出语不定,就地而卧,随遇而安。

他给人欢喜快活、逍遥自在、大肚能容的深刻印象。

手持禅杖,肩荷布袋,所有供身资具通通放在囊袋中。

一生奇事不胜枚举,高兴就卧在雪里,雪也不沾身;能够预卜吉凶和气候,天晴时,穿着高齿木屐,跑到桥上,竖膝而卧,雨天则穿上湿草鞋,在路上急急行走,表示天快下雨,每一次都很灵验,被认为是一大奇人。

有一首偈说: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便是形容布袋和尚逍遥放旷,无拘无束的一生。

布袋和尚随缘度众,处处显示禅机。

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记载,一次,有一位禅僧走在布袋和尚前面,和尚从该僧背后摸了一下,禅师回头,和尚就说:“给我一文钱。

”禅师回答:“道得出,便给你一文钱。

”和尚立刻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又有白鹿和尚问他:“如何是布袋?”他即刻放下布袋。

又问:“如何是布袋下之事?”他则背着布袋走了。

有一次,布袋和尚在站在街上,有一位禅僧问他:“请问和尚在这里做什么?”他回答:“我等一个人。

”禅师看了看说:“来了!来了!”他说:“你不是这个人。

”禅师问:“谁是这个人?”和尚就说:“你给我一文钱。

”随后,布袋和尚唱颂道: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

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见纤毫也大奇。

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只明无学地。

非圣非凡复若乎,不强分别圣情孤。

无价心珠本圆净,凡是异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

携锦若登故国路,莫愁诸处不闻声。

梁贞明三年(九一七),布袋和尚端坐在明州岳林寺东廊下的一块磐石上,将入灭前,说了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人生哲理:退步原来是向前

人生哲理:退步原来是向前

人生哲理:退步原来是向前人生哲理:退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广读诗书,天资聪明,接近群众,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群众语汇,所以常常能够出口成偈,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妙语。

其中有些偈语,包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直至今天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和美学价值。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当我们走到寺院的门口,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大腹便便,背着一个布袋子的和尚,我们都称他为弥勒佛。

实际上,弥勒佛的法像不是如此,那个心宽体胖,笑容迎人的是布袋和尚,也是这首诗的作者。

依照我国传统的讲法: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化身的,时常背着袋子在社会各阶层行慈化世。

有一天,当他跟农夫在一起工作时,心有所感,因此做了这一首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描写农夫插秧的时候,一根接着一根往下插。

“低头便见水中天”:低下头来看到倒映在水田里的天空。

“心地清净方为道”:当我们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欲染著的时候,才能与道相契。

“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正因为他能够退后,所以才能把稻秧全部插好,所以他插秧时的“退步”,正是工作的向前展进。

这首诗告诉我们:从近处可以看到远处,退步也可以当作进步。

常人有一种倾向:看高不看低,求远不求近。

譬如:某人学问比我渊博,就尊重他;某人钱财比我富足,就巴结他。

如果此人条件比我差,就不予理会。

殊不知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的道理。

禅师们观看这个世界与常人就有显著的不同,譬如诗中说:“低头便见水中天”,就是要我们虚怀若谷低下头来,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日本有一位禅师曾经譬喻说:“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过五尺高而已!而我们这具昂昂六尺之躯,想生存于宇宙之间,那么只有低下头来!”我们看成熟的稻子,头是俯伏在地面的,我们要想认识真理,就要谦冲自牧,把头低下来。

一般人总以为人生向前走,才是进步风光的,而这首诗却告诉我们退步也是向前的,退步的人更是向前,更是风光的。

古人说:“以退为进”,又说:“万事无如退步好”,在功名富贵之前退让一步,是何等的安然自在!在人我是非之前忍耐三分,是何等的悠然自得!这种谦恭中的忍让才是真正的进步,这种时时照顾脚下,脚踏实地的向前才至真至贵。

大师笔下的“布袋和尚”,愿君笑口常开,大肚能容天下事

大师笔下的“布袋和尚”,愿君笑口常开,大肚能容天下事

大师笔下的“布袋和尚”,愿君笑口常开,大肚能容天下事南宋梁楷《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唐末至五代后梁时期僧人,因“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又名“契此”。

形象通常为脸带笑容,手提布袋,有和气生财、累积财富的意味。

南宋梁楷《布袋和尚行脚图》世传布袋和尚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开,而且幽默风趣、聪明智慧、与人为善。

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那布袋又是空的。

假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

如果还不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

人家还是不理会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黄檗僧释百拙《布袋和尚》在一些汉传佛教的寺院里,常见到的大肚弥勒(或大肚比丘)即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

此在佛教作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学习包容。

很多寺院的弥勒殿还有这样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清罗聘《布袋图》布袋和尚的形象诙谐可爱,传达的寓意也积极乐观,为历代人物画家所喜爱。

梁楷南宋梁楷《布袋和尚图》历史上将布袋和尚的形象描绘得最夸张的当属梁楷,梁楷的作品开创了泼墨画的新时代,做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用寥寥几笔就将布袋和尚淡泊而又嘻笑于世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虽有一股玩世的态度,却又显示出其宽厚、仁慈、悲天悯人的一面,使我们不自得叹服其对人物身份、性格的恰到好处的把握,这也正是梁楷处世态度的写照。

牧溪南宋牧溪《布袋图》南宋画僧牧溪笔下的布袋和尚大肚子、小眼睛,还有标志性的咧嘴大笑。

画面最上端有中国南宋末年禅僧简翁居敬禅师的题赞,赞文是:大开笑口,以手扪胸。

全无些伎俩,争可在天宫。

哑!罪过,我阎浮著,你侬。

南宋禅僧牧溪绘《布袋图》南宋牧溪《布袋和尚图》吴昌硕吴昌硕时常以佛教为题材进行创作,除了民间普遍崇佛外,还因为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以及修身养性、一心向佛使然。

他笔下的布袋和尚图,十分传神。

布袋和尚偈

布袋和尚偈

布袋和尚偈
(2009-08-25 12:01:50)
转载
标签:
佛法
弥勒菩萨
看破放下
自在随缘
清净心
平等心
大自在
教育
布袋和尚偈: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

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只睡倒。

涕吐在脸上,随它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

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世人爱荣华,我却不待见。

名利总成空,贪心无厌足。

堆金积如山,难买无常限。

子贡他能言,周公有神算。

孔明大智谋,樊喻救主难。

韩信功劳大,临死只一剑。

古今多少人,哪个活千年。

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

看看两鬓白,年年容颜改。

日月穿梭织,光阴如射箭。

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

自想少年时,不把修行办。

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

三寸气断了,拿着哪个办。

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

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

骂着也不言,问著如哑汉。

打着也不理,推着浑身转。

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

儿女哭啼啼,再也不得见。

好个争名利,须把荒郊伴。

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

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

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段。

跳出红火炕,做个清凉汉,悟得真常理,日月为邻伴。

布袋和尚诗偈中为人处世的哲理

布袋和尚诗偈中为人处世的哲理

布袋和尚诗偈中为人处世的哲理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发布时间:2013-8-18 12:16:53繁體版布袋和尚是五代的一位高僧。

法名契此,又号长汀子。

明州奉化(浙江)人。

以神异著称,他在江浙一带化缘,出入市镇乡村。

经常肩上背一个布袋并手拿锡杖及佛珠,身材矮胖,面容慈祥、笑容可鞠、大腹便便,人称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性格乐观恢谐、宽容大度、随遇而安、席地而卧。

能不气不恼地笑对一切欺辱羞骂,从来不计较别人也不报复别人,更不与人争长论短。

而且还能示人吉凶,无不灵验。

所以人们也都非常喜欢他,便称他为“欢喜佛”。

后梁末年,契此和尚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前,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的诗偈,时人认为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在中国多数汉传佛教寺院里所供奉的大肚弥勒,即为他的造像。

布袋和尚曾作有许多诗偈,阐述他对佛法的理解和对为人处世的独特观点。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他的部分诗偈。

布袋和尚一次外出化缘,有居士问他:“和尚何姓?何年月日生?法腊几何?”师云:“你莫道我姓李,二月八日生,只这布袋与虚空齐年。

”居上因谓师曰:“和尚此去,若有人问,只恁么对,不可堕他人是非。

”师答以偈曰: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常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要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

这首诗偈表达了布袋和尚看破人我是非,不染指是非恩怨,忍辱宽容的哲理思想。

其中“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告诉我们世事纷繁复杂,人与人之间往往会因为见解和自身修养水平的不同,对于不符合自己心愿的人产生怨恨心理。

这些憎恨,既有同事之间因为名利等方面的争端引起嫉妒乃至暗中加害,也有因恋情失败产生的怨恨心理。

人世的许多悲剧莫不由怨恨产生。

总之,人世间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恩恩怨怨实在太多。

恩爱的夫妻可能转瞬间变成陌路,患难之交的朋友也可能分道扬镳。

世事变幻不定。

对于人世这么多的是非恩怨,布袋和尚却不去计较分别,因为他已经将世事看得很淡了。

布袋和尚的诗偈和楹联

布袋和尚的诗偈和楹联

布袋和尚的诗偈和楹联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若逢知己宜依分,
纵遇冤家也共和。

宽却肚皮须忍辱,
豁开心地任从他。

趋利求名空自忙,
利名二字陷人坑。

急须返照娘生面,
一片灵心是觉皇。

只个心心心是佛,
千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万境生,
一切不如心真实。

(以上四则偈语摘自星云说偈)
从来物理有循环,
天地仁慈信可攀。

不测风云来顷刻,
吾僧今日露机关。

北京潭柘寺弥勒殿联是: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四川凌云山有一联: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世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

明代邓州人余昂题海会寺联:
终日解其颐,笑世事纷纭,曾无了局;
经年坦乃腹,看胸怀洒落,却是上乘。

昆明西山华亭寺:
青山之高,绿水之长,岂必佛方开口笑;徐行不困,稳地不跌,何妨人自纵心游!
(以上偈语和楹联来源于戴盟的《布袋和尚和有关楹》)
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见相亲,怎不满腔欢喜;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是非憎爱世偏多,子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以上三则摘自于湖心亭看雪客居士《弥勒佛为什么有个大肚子?》/s/blog_49b5473f01008zfp.html。

静悟布袋诗偈,净心细品生活

静悟布袋诗偈,净心细品生活

静悟布袋诗偈,净心细品生活净悟布袋诗偈,净心细品生活,以清净心看世界,用欢喜心过生活。

遇事有“退后原来是向前”的好心态,做一个“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的人。

偈语是佛经中的唱辞,属于诗体,故又名诗偈。

是作者禅学思想的结晶。

有一则描写布袋和尚与一位居士对话的故事,充分反映了布袋和尚运用偈语表达思想的深厚功底:居士:和尚有法号否?布袋和尚: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码。

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居士:和尚有行李否?布袋和尚: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

居士:弟子愚顽,如何得见佛理?布袋和尚:即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居士:和尚此去住宿何处?布袋和尚:我有三宝堂,里空无色相。

不高亦不低,无遮亦无障。

学者体不如,求者难得样。

智慧皆安排,千古无一匠。

四门因果生,十方尽供养。

居士异之,复作礼,留斋宿,布袋和尚书偈于门曰:“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

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

无一滴灰泥,无一点色彩。

工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

体相本自然,清静非拂拭。

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这些回答,风趣幽默,机智含蓄,内藏玄机,生动地体现了布袋和尚的独特个性。

不妨了解净悟品鉴一下吧。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

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在布袋和尚那里,布袋与佛法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布袋就是本心、佛性的象征。

布袋最大的特点是“虚空”“佛学大辞典”解释“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虚空具有广大无边,无障无碍,无有差别,“心经”曰: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是说本心虚空,无有挂碍。

最后一句“自在”,指完全脱离了烦恼的束缚而通达自由,无碍之境。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泱日暗消磨。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

”这正是后世人们总是把“大肚能容”、“开怀大笑”等词与弥勒佛联系在一起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退也是一种智慧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退也是一种智慧

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曾言:“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贤人之退,未始不为进。

”注:众人:一般人、普通人。

未始:未必。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谈谈你的想法。

【试题来源】上海市徐汇区上海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例文:退也是一种智慧相传唐代布袋和尚写过一首描写插秧的诗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偈借插秧写出了中国文化“以退为进”的智慧,充满了辩证法。

唐代大文学家韩昌黎先生一生深悟此法。

他连自己的名字也寄寓了以退为进之道。

他名“愈”,愈者进也,欲进之必先退之,故取字为“退之”。

他在《答侯继书》中对自己的名字进行了解释:“冀足下知我之退,未始不为进;而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也。

”懂得退的人总能达到进,一味求进者只能处在退的境地。

看来,退也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智慧。

韩愈一生以退为愈。

他临虎穴而不畏斧钺,斥佛骨而捋龙须,勇冠三军,忠犯人主,大是大非上愈之进之,何尝退之。

潮州之贬,却一反早先“不避诛死”之态,上疏反复陈词,示哀罪己,“戚戚怨嗟”、“忧惶惭悸”,表现出一幅“庸人”之状,以致导致后人对他的“畏死”之饥。

其实这正是韩愈的“退之”策,他对贬佛这大事上并不后悔,只是对上疏时言辞过激,对皇上“不敬”从“不识礼度”上有所反省。

韩愈的“退之”策略终于起了作用,据《新唐书·本传》载,皇帝读了其表,颇“感悔,欲复用之,持示宰相曰:‘愈前所论,是大爱朕。

’”韩愈终于凭着退的策略,保全了自己,使自己又有了重回朝廷为民请命的机会,退之终于愈之。

韩愈的经验告诉我们,退是一种不失原则的暂时妥协,是为自己积蓄能量,寻找机会。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必须学会妥协。

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邻里之间,部门之间,甚至国与国之间,当矛盾不可调和时,先放一放,退一步,在坚持自己的底线下,彼此照顾各自的核心利益,给别人留下台阶和面子,也就为自己创造了机会,矛盾或可化解于无形中。

布袋和尚:千年前的一位禅师,将人生写成的一首诗,至此影响了无数中国人!

布袋和尚:千年前的一位禅师,将人生写成的一首诗,至此影响了无数中国人!

布袋和尚:千年前的一位禅师,将人生写成的一首诗,至此影响了无数中国人!生活就是很奇妙的一件事,处处透漏着哲理,人生事事总会有玄机!据传,布袋和尚游戏乡间之时,看到农民在田间插秧便有所感悟,创作了一首流传至今的《插秧歌》。

这首禅诗虽说在文辞上没有太过华丽,但是在道理上却处处流露着耐人寻味的真理。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一首短短的七言禅诗流传千年,禅者或说有心人在生活的劳作中悟道,我们懂得其内涵玄机的人,定能过上幸福自在的生活。

插秧、种田本来是生活的劳作,这里面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人生有时就像农人插秧一样,要想将自己的田地“插满青秧”,就要运用一些不同常规的方法。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插秧就需要低头,这里就道出了想要成功的做成一件事,那就要学会低头、弯腰!人的一生犹如海潮,有起有落,难免会有不如意之事;学会低头,免于碰壁,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课。

仰头能见到的蓝天白云,低头也能见到“水中天”。

你的眼光不能总是在那些离你又高又远的东西上,不要总是仰慕那些所谓的大师。

要看脚下,看你的身边。

心地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人生不能不明道理,不能不知成功的路径。

但道和路在哪里呢?许多人都把目光投向天上和远方,却往往是乘兴追寻,败兴坐地。

其实真理就在日常生活中,路径就在脚下,在你清净的内心中。

借佛家之言:便是六根清净。

保持身心不被外物所干扰。

就要保持六根清净,身心不被外物所沾染,才能与道相契,这便是修行。

生活中,大家都认为向前进的路上,是必须直视前方往前看的,但布袋和尚却发现了不同常规的现象,人不要好高骛远,有时路就在脚下。

这首充满智慧的禅诗,看似浅白平淡,却深含哲理:告诫了我们既要抬头看路,也走低头走路;懂得向前才能完成的事,后退亦能成功!《插秧歌》这首禅诗流传千年,诗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懂得其内涵玄机的人,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单位、家庭,工作、学习,为人、处世皆可,处理事情就能游刃有余,真正能够以退为进,过上幸福自在的生活。

烦恼时不妨读读这首流传千年的禅诗,领悟人生真谛,一生幸福快乐

烦恼时不妨读读这首流传千年的禅诗,领悟人生真谛,一生幸福快乐

烦恼时不妨读读这首流传千年的禅诗,领悟人生真谛,一生幸福快乐人生事事有玄机,生活处处有哲理。

哲理存在于生活中,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总能在生活中寻得一丝明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凉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布袋和尚广为流传的禅诗之一《插秧歌》;这首禅诗,通过描写农夫插秧的场景,却阐述了非常深刻的处世之道。

•首先在意境上:农民们在田地里日常劳作的场景,是我们再也熟悉不过的了。

插过秧的人都知道,插一手青秧在水田里便要退后一步继续插第二手;都说人生是前进的,殊不知原来退步也是一种前进的方法。

弯腰时,我们可以看见水田里映着的蓝天白云,忙里取乐,心情十分惬意。

其实,人生正是如此,在劳作中寻得快乐,让自己的内心充实而又舒畅。

全诗的精华就在于“低头便见水中天”和“退步原来是向前”。

一个是低头,一个是退步,看似简单的动作在人生的处世之道上,却是常人难以做到的。

特邀书法名家中国书法协会王清然先生手写真迹《插秧歌》书法作品特邀书法名家中国书法协会王清然先生手写真迹《插秧歌》书法作品人的一生犹如海潮,有起有落,难免会有不如意之事;学会低头,免于碰壁,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课。

许多年轻人刚踏入社会的时候,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心高气傲,谁也不服,面对前辈和领导的指责不愿低头。

但是如果不低头,又怎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呢?另者,“退步”也是很多人不愿去做的,有些人觉得先退步很没面子;其实,先退步的那个人往往胸襟更大,懂得宽容,这样的人才是赢家。

常言道“退后一步自然宽”,有进有退,才是健全的人生。

退步,自己的内心反而更宽阔,自然少了许多烦恼。

这首禅诗简单朴实,立意深刻,若能领悟诗中哲理,放下自己内心的执着,定可豁然开朗,快乐相随。

特邀书法名家中国书法协会王清然先生手写真迹《插秧歌》书法作品特邀书法名家中国书法协会王清然先生手写真迹《插秧歌》书法作品如果对我们的书法作品感兴趣可以点击商品卡或者了解更多❤。

布袋和尚随口吟出的这首《插秧诗》,短短四句,饱蕴禅机,给人太多的启迪……

布袋和尚随口吟出的这首《插秧诗》,短短四句,饱蕴禅机,给人太多的启迪……

布袋和尚随口吟出的这首《插秧诗》,短短四句,饱蕴禅机,给人太多的启迪……欢迎您进入鉴赏唐诗宋词契此,号长汀子,是唐末至五代后梁时期高僧。

因其总随身带着一个大布袋,故人称“布袋和尚”。

又因其示寂前曾留下一诗“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故世传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小编今天要向大家分享的这首《插秧诗》,便是契此所著二十四首诗偈中的代表作。

传说有赵、钱、孙、李四家同时请布袋和尚帮忙插秧,布袋和尚尽皆答应,并以分身将各家的田插好。

当天晚上,各家来请布袋和尚吃饭,布袋和尚也都分身前往。

众人才意识到布袋和尚身具神通,法力无边。

有人问布袋和尚插秧感想,布袋和尚随口吟出一诗《插秧诗》。

这首诗是以插秧之事,来写禅者的修持。

对于修禅者而言,这首诗浅白平易,却饱蕴禅机,参透可以得大自在。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它则道出了人生的处世智慧,看完让人醍醐灌顶。

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契此的这首《插秧诗》插秧诗作者:布袋和尚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布袋和尚的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农人插秧时的见闻觉知,而实际上已经将修道时的内在境界和奥秘全部含摄无余。

“手把青秧插满田”中的“田”实际上是指人们的心田……即有众生本有的犹如虚空一般的如来藏光明,这句话中的“插秧”动作是指代人们日常生活中身口意的一切所作所为,如睹物闻声、行走坐卧、语默动静等。

所以,“手把青秧插满田”整句话的意思是,犹如青秧插满水田一样,人们平时的一切思想、行为和语言等都是在犹如虚空般的如来藏的光明中生起和消失,虽然如此,如来藏空性和光明的本性从来就没有动摇和迁变过。

首先,诗的前两句“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意思是说,当你手里拿着秧苗,一撮一撮地插在水田的时候,你低头就可以看到水田中倒映着的蓝蓝的天空和朵朵白云。

众所周知,修禅者行住坐卧、担水砍柴皆是禅,插秧亦如此。

而我们能够从中得到的感悟,便是“低头”。

“低头”,是人生的处世智慧。

恶缘不断时,悟透布袋和尚这首偈语,学会以退为进的赢家之道

恶缘不断时,悟透布袋和尚这首偈语,学会以退为进的赢家之道

恶缘不断时,悟透布袋和尚这首偈语,学会以退为进的赢家之道近年来,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房子、车子、孩子无一不成为了现代中年人甚至是年轻人巨大的压力。

即使已经背负了如此大的压力,生活依旧没有变得“温柔”一些,很多人还在苦苦奔波,依然一无所获,生活还是老样子,甚至还会倒退,这让很多人很苦恼。

当我的朋友来跟我诉苦的时候,我表示很能理解他。

除了诉苦,他也是想来寻求一个解答:“为什么自己总是生活不顺?怎样做才能成为生活的赢家呢?”在解答之前我给他说了一个故事:从前一家寺庙里,有几个年轻的和尚正围着一张桌子。

他们在比赛画画,模仿的作品是寺庙住持画的“龙虎图”。

只见大师所画的龙,体态矫健、龙爪雄劲,似有破纸而出的趋势;大师画的虎,目光炯炯,威武雄壮,张开的大口似乎将咆哮声从画布里传了出来。

可反观这几个年轻小和尚画的,虽然样子像,但总是感觉少了几分霸气。

几个人争论不休,也没有谈论出个所以然来。

倒是争论的声音引来了他们的师父,师父看了看他们的画,大笑道:“我知道你们的‘龙虎图’为什么少了霸气。

”徒弟们疑惑不已,忙问道:“还请师父解答。

”师父慢慢说道:“你们看住持的画,虎身低,龙头退。

猛虎似有一跃而起攻击蛟龙的状态,龙也有俯冲而下攻击猛虎的感觉。

而你们的画,龙头太前,虎身太高,没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攻击感,因此,少了虎的威武、龙的霸气。

”徒弟们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师父看了看他们懵懂的状态,忍不住笑了起来。

“我再给你们说一首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你们现在能理解了吗?”有个徒弟站出来说:“师父,我明白了。

您说的意思就是做人要‘心地清净,以退为进’。

”师父满意地点了点头,转身离开了。

此诗乃是五代时后梁高僧布袋和尚的佛偈,因为其饱含人生哲理,被后世广为流传。

有很多人迷惑自己如何才能走出人生低谷,又或者是如何才能获得自己理想的生活。

诗的后两句“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就给出了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奔南走北欲何为,日岁光阴顷刻衰。
自性灵知须急悟,莫教平地陷风雷。
俗话说“世间熙熙皆为利来,世间攘攘皆为利往”。世间之人整天为了生计而奔忙,但光阴如梭,在人还没有忙出名堂的时候,不觉人生已经老态龙钟了。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觉悟自心,便只有在轮回之中流转,不能得到解脱自在。布袋和尚意即劝人在为利益而忙的同时,要为自己的将来集聚资粮,不能永在生死轮回中沉浮。
契此和尚的这首诗偈告诉我们,要想做一个心无烦恼的人,就应当学会少欲知足,一切随缘。为了更好地与人相处,我们应当学会以忍辱宽容的心态来对待伤害我们的人。如果我们都能以弥勒菩萨的忍辱精神来对待外宋的伤害,不仅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伤害,而且还能够使你生活得平静安乐,无忧无恼。
居士又问布袋和尚:“有行李否?”答以偈曰:
层士又曰:“和尚此去,须止宿寺舍,莫依族舍而住。”答以偈曰:
我有三宝堂,里空无色相。
不高亦不低,无遮亦无障。
学者体不如,求者难得样。
智者解安排,千古无一匠。
四门四果生,十方尽供养。
弟子劝告布袋和尚,应到寺院之中投宿,不到世俗人家去,免得被世人所轻慢。布袋和尚以这首偈语回应了弟子。他认为自己有一个三宝堂屋,这个堂屋内空没有色相,既不高也不低,四周也没有任何遮挡。布袋和尚所说的自己居住的屋子是无形五色的,他所说的堂屋是人心量的屋子,若人心量宽容,足可以容纳任何事物。诗愒接着说,这个堂屋是学者的身体比不上的,求法之人也难以得到具体的模样。这种堂屋具有大智慧的人才知道如何去安排,不需要工匠的雕琢,一个人若拥有了这样的堂屋,就能够修得正果,得到十方的供养了。
布袋和尚一次外出化缘,有居士问他:“和尚何姓?何年月日生?法腊几何?”师云:“你莫道我姓李,二月八日生,只这布袋与虚空齐年。”居上因谓师曰:“和尚此去,若有人问,只恁么对,不可堕他人是非。”师答以偈曰: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常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布袋和尚另外一首诗偈中说: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
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他白干了,
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在我们纷繁复杂的尘世上,总有一些人整天无事生非,今天道东家的长,明天说西家的短,仿佛除了他本人以外,人世间没有一个完美的人。这些人不只是评论别人的不是,有时还会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使本来关系融洽的人,因挑拨而心存隔阂。不仅如此,他们有时还会无中生有地捏造事实,以诽谤他们看不惯的人,使人每天处于他们的造谣中伤之中而不能自尚再留斋宿,以尽弟子恭敬之意。”是夕,师复书一偈于居士之门曰:
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
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
无一块泥土,无一点彩色。
工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
体相本自然,清净常皎洁。
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后面的几句诗偈告诉人们,为人心量要大,对他人过分的言行要学会宽容对待。即使对那些曾与你结怨的冤家,你也应当以宽容之心宋对待,天长日久,那些冤家会从你的宽容中幡然省悟,对自己错误行为感到羞愧,他们会对你倍加尊敬。作为修行之人应当具备忍辱宽容的心量,
一次,乡人问师:“何常持布袋?”答曰:“包纳乾坤。”曰:“意趣若何?”师答以偈:
圆觉灵明超太虚。目前万物不差殊。
十方法界都包尽。惟有真如也太迂。
当有乡人问布袋和尚常持布袋做何用处时,布袋和尚回答说:“包纳乾坤”。当问及意趣如何时,布袋和尚以一偈语给予回答。偈语意思是说,人人都有光明无染的清净佛性,迷途之人因被妄念执着而不能证得,人若觉悟之后,看待一切事物不起分别执着之念,这时十方法界在他的眼里都没有什么取舍分别了。
布袋和尚一次接受农家的斋供养,农夫问他如何是道,他答曰: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诗偈实写插秧,虚写禅者的修持。诗人将插秧这一平常的劳动来比喻为修道,认为人若能达到心底清净,没有污染,修道者的内心就会像插秧时见到的水中天一样清净明澈,这时人就回归到了本来面目,得大自在。诗歌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作为劳动,插秧的后退其实是在前进。其中蕴
盾不断激化,最终造成人们都不愿看到的悲剧。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若是不能忍受一时之辱,往往会做出过激的行为,既伤害了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了莫大的痛苦,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这种以怨报怨的方式,不但不能使是非恩怨得到有效的化解,反而会使积怨越来越深,久而久之便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与其两败俱伤,倒不如采取忍辱宽容的态度来对待这些无中生有,诽谤别人的人。
居士又问:“弟子愚鲁,如何得见佛性?”以偈答曰:
即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布袋和尚回答弟子的偈语十分巧妙。他的这种“即心是佛”的主张,正是禅宗顿
悟成佛思想的体现。禅宗要学徒断除对外境的攀缘分别之心,但凡内观自心,心若清净,自己本具的真如佛性就会显现。若被外境所转,自己就会每天生活在烦恼痛苦之中而不得自在,更谈不上见性成佛了。布袋和尚认为纵然“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也不如反观自心来得真实。
涵的人生哲理是:我们在为人处世时,应当学会宽容别人,凡事退让一步为高。当你宽容了别人,你就会得到别人善的回报,自己也会成为一个受人欢迎、有所成就的人。
一次,布袋和尚路过集市,见市人挤挤。叹曰:
对于这些是是非非,大多数人通常会采取以牙还牙的方式来报复对方。这样一来,你可能因发泄了心中的不满,得到一时之快。但同时也增加了对方的憎恨之心。他们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报复你,使你因此受到更大的伤害。也有的可能会因双方互不相让,致使本来很小的矛
要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
这首诗偈表达了布袋和尚看破人我是非,不染指是非恩怨,忍辱宽容的哲理思想。其中“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告诉我们世事纷繁复杂,人与人之间往往会因为见解和自身修养水平的不同,对于不符合自己心愿的人产生怨恨心理。这些憎恨,既有同事之间因为名利等方面的争端引起嫉妒乃至暗中加害,也有因恋情失败产生的怨恨心理。人世的许多悲剧莫不由怨恨产生。总之,人世间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恩恩怨怨实在太多。恩爱的夫妻可能转瞬间变成陌路,患难之交的朋友也可能分道扬镳。世事变幻不定。对于人世这么多的是非恩怨,布袋和尚却不去计较分别,因为他已经将世事看得很淡了。所以有爱时不洋洋自得,恨来时亦坦然处之。时刻以平常心来对待,是非憎爱自然也无法左右自己了。
这首诗偈还反映了对世态炎凉的感受。“睹人青眼在”表达了作者对人情冷漠的失望,世人执迷不悟如是,值得青眼相加的人太少,欲度化此凡尘众生,可谓艰难。诗句中的“青眼”是指人高兴时眼睛正着看,黑色的眼珠在中间。比喻对人的喜爱和重视(跟“白眼”相对)。契此和尚在游方化缘的过程中,经常受到别人的冷眼相待,甚至连他问路,世人也是不理不睬。但契此和尚并不以为意,反而将此作为度化世人的一个契机。他把自己所化得的食物都留给那些生活困苦的人,以此使那些冷眼之人得到感化。后面的“问路白云头”,写得颇有些矫矫不群,豁然间展开了全诗的境界,深远幽邃。
布袋和尚所说的一躯佛,就是指的自性佛,这个自性佛是人人本具的。这一躯佛不用雕塑也不用装饰,没有泥土和色彩,没有形象和声音,技术再高超的画工也难以描摹出其形象,最擅长偷盗的窃贼也难于施展其法术。这个清净佛性本来具足,清净皎洁,只是因为有的人不能够见自本性,于是便有了烦恼痛苦。布袋和尚认为,这种佛性虽然无形无像,但却可以分身千百亿度化众生。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
这首诗歌表达了契此和尚旷达潇洒、逍遥自在,不为物役的洒脱自然的生活态度。佛家历来主张人们应当清心寡欲,认为一个人如果减少对物质的欲望,自己便会生活得心无挂碍,轻松自在。世间之人,对物质的追求往往贪多勿得,被名闻利养所累而不得自由。契此和尚以一钵一袋的化缘经历告诉人们,人只有少欲知足才会活得悠然自得。首两句“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淡泊处世的简单生活。布袋和尚居无定所,所乞无类,为求正果虽孤身万里亦无所惧。无居所,无定食,放下杂念超然入世,方能修得悟彻圆明,了然生死。这是一位游方者生活的真实写照。
布袋和尚诗偈对为人处世的指导
《寒山寺》杂志 文:常静
布袋和尚是五代的一位高僧。法名契此,又号长汀子。明州奉化(浙江)人。以神异著称,他在江浙一带化缘,出入市镇乡村。经常肩上背一个布袋并手拿锡杖及佛珠,身材矮胖,面容慈祥、笑容可鞠、大腹便便,人称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性格乐观恢谐、宽容大度、随遇而安、席地而卧。能不气不恼地笑对一切欺辱羞骂,从来不计较别人也不报复别人,更不与人争长论短。而且还能示人吉凶,无不灵验。所以人们也都非常喜欢他,便称他为“欢喜佛”。后梁末年,契此和尚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前,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的诗偈,时人认为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在中国多数汉传佛教寺院里所供奉的大肚弥勒,即为他的造像。布袋和尚曾作有许多诗偈,阐述他对佛法的理解和对为人处世的独特观点。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他的部分诗偈。
有居士问布袋和尚:“和尚有法号否?”师又答以偈曰: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
打开遍十方,八时观自在。
传说布袋和尚在浙江一带化缘时,每天身上背着一个大布袋,不论别人给他什么东西,他都笑而纳之。奇怪的是,这个布袋好像很大,里面装再多的物品永远也装不满。所以布袋和尚在本偈中说这个布袋打开可以足遍十方,可见布袋之大,难以想象。布袋和尚的这首偈语的本意不在于此,而是旨在告诉人们为人的道理:一个人为人处世,应当具有像布袋一样的心量,无论世间善恶美丑等各种东西都能容纳得下,并且能够对此心无挂碍,你就会生活洒脱自在。
就是俗世中人,这也是一种必备的基本修养。如《菜根谭》中说:“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这两句话是对契此和尚忍辱宽容思想的最好注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