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插秧歌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散步》一文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①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②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③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④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我说:“走大路。
”⑤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都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说。
⑥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 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总算”既写出了“我”对春天的急切盼望,又写出了“我”对经历了漫长严冬的年迈母亲的担心。
B.第②段,景物描写写出了南方早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表现了春天新生生命的活力。
6《插秧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插秧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两首诗歌的动作描写、场景描写。
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学体会劳动的价值。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从字源上去理解汉字的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学会用批判性思维认识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传承与发展劳动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吟诵诗歌、理解内容、把握情感,领会劳动之乐,体会劳动之美。
教学难点:学会用批判性思维认识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三、过程与方法:诗歌教学重在把握意象和意境,因为诗歌环境大多距离我们年代久远,因此如何让学生快速进入诗歌营造的境界、从中感受诗人的情思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所以我这节课主要采用“观劳动之行”、“听劳动之声”、“临劳动之境”三个环节让学生从视觉、听觉和想象逐渐进入到是个创造的欢快的劳动境界当中,当然这三个环节的设计也不能脱离文本和新课标规定的语文活动,因此第一个环节主要是品动词、朗读、写作三个活动展开。
四、教学方法: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
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
在这片古老的以农业为本的土地上,那些回荡在田间地头的吟唱,始终是这个民族血液里最滚烫乐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古老的歌谣——《插秧歌》。
二、预习检测1.作品简介《插秧歌》,传为五代时期的僧人契此所作。
契此俗姓张,又称"布袋和尚",号长汀子,奉化大桥镇长汀村人,生于后梁乱世,矢志出家,常背一布袋出游四方,性豪放喜结善缘。
契此圆寂时端坐在一块盘石上,说偈语道:"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对插秧歌的感悟800字
对插秧歌的感悟800字六根清净务人生,退步亦可有洞天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布袋和尚观百姓插秧,心生偈语,咏而为诗。
插秧事小,却能传递大道理。
六根清净,心无旁骛,低头务实,并采取退步的策略,很快秧苗满田。
插秧如此,人生之事亦如此。
“六根清净”做事情,必能低头做事,成就人生。
如诗中插秧,能不起分别心,专心插稻,就不生烦恼。
心若分别,即成见尘,就有烦恼,就被苦乐境界转了。
孔子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心不在,即无分别心;无分别,就无障碍,食也不知其味了。
袁隆平研究超级杂交水稻几十年,梦想扎根稻田,心无旁骛,专注水稻杂交实验,最终赶走饥饿,捍卫了自己的“饭碗”。
屠呦呦专注抗疟疾新药研究,从成千上万的中医典籍中寻找方案,终于提取出“青蒿素”,救民于病痛折磨……若非六根清净,专一自己的事业,粮食就难高产,新药也遥遥无期。
六根清净务人生,低头做事,才会发现“水中天”。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为了进取不妨适而退步。
韩信面对胯下之辱,并没有怒而反击,他心里知道自己的理想目标所在,不会为这些不值之事而浪费生命,所以以退为进,积蓄力量,修炼自我。
最后成为汉朝开国“三杰”之一;李安在美留学,毕业后无合适工作,他并没有将就,而是选择“退隐”,宅居家中,观摩经典影片,学习电影学著作,六年磨一剑,终于拍摄出《喜宴》《卧虎藏龙》《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艺术和商业兼具的经典影片,晋升一流导演之列……他们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退步沉潜,韬光养晦,积蓄力量,终于一飞冲天。
荀子曰,“蚓无爪牙之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却能在上食尘土,在下饮泉水,这都是六根清净,用心专一的缘故。
蚯蚓如斯,人亦如此!前路不通畅时,不妨稍稍“退步”,修炼自我,提升自我。
专注是为前行,适时的“退步”也并非消极怠工,而是面对诸多不如意时的一种策略,退到自我田地中反省自我,历练自己,为下一步前进做好准备。
低头便见水中天,教材的解读
“低头便见水中天”—谈教材的解读繁峙实验小学吕平华插秧歌布袋和尚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底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元代布袋和尚的“插秧歌”中的“低头便见水中天”意思是低头不仅能看到水中秧苗,更能观察到它折射出的广阔天空,我们走进教材,活用教材,丰厚教材,真正让教材为学生服务,着正是“解读教材”所期待的境界。
我们都知道“教师、学生、教材”三位一体构成课堂教学的核心,其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以教材为素材和平台,我们只有有效地“解读”教材,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依托教材这个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好的落到实处。
何谓“解读教材”,首先它不同于“理解教材”,理解教材只是停留在知道教材是什么内容,明白教参提供教学指导意见,而“解读教材”让教师多一份主动参与,多一份理性研究。
“解读”体现了教师和文本互动对话的过程性。
它基于学生的学,聚焦在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上,即活用教材,挖掘教材资源,拓宽、延伸只是结构,使教学从点到线到面,从已知到未知,从课内到课外延伸。
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解读”教材呢?一、配图,解读的内容。
谈到“解读‘,我们往往直接想到解读文字,其实教材中的配图也需要解读,因为配图不只是为了使得课本比较活泼生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其实它们常常承担着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作用,我们在解读教材时要尤为关注。
<1>主题图,教学的基点,每一节课的前言。
<2>辅助图,教学的支点,如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34+16摆小棒的算理。
二、沟通,解读的关键。
我们要善于沟通新旧知识,寻找到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循序渐进。
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自己去发现和研究新知,充分让学生体验、操作、思考、交流,从而实现课堂的多维目标。
<1>找准生长点,有效突破。
如讲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我们首先联想二年级已有“角”概念的认知经验,自己都想办法用量角器量角,学生多种测量方法的呈现,不仅让学生明白了量角器的原理,经历了量角探究的过程,同时也在交流,讨论量角方法,最后提炼出量角的三个步骤,水到渠成。
2《插秧歌》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3
2《插秧歌》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2《插秧歌》同步练习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木末王安石木末北山烟冉冉,草根南涧水泠泠。
缲①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
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缲:同“缫”。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诗一、二两句描写北山烟雾迷蒙、南涧流水清凉的景象,意境幽远冷寂。
B.王诗三、四两句以“白雪"喻蚕丝,以“黄云”喻成熟的稻麦,形象贴切。
C.杨诗写一家四口齐心协力冒雨插秧,紧张忙碌,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
D.两诗语言各具特色,王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杨诗善用口语,明白晓畅。
2.两诗都写到农事活动,但蕴含的感情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暗示插秧简直就是紧张的战斗。
B.诗中“朝餐”点出农夫起早出工,许久水米未沾,说明农事繁忙到极点。
C.第六句“低头折腰"表明农夫虽已累得直不起腰,但依然不肯吃饭休息。
D.全家四人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他们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
4.徐中玉教授在《唐宋诗》一书中说,读此诗“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
请简要分析本诗“活泼泼的生活气息"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概括分析主旨(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概括分析主旨(含答案)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诗〔唐〕布袋和尚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插秧歌〔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请分析概括这两首诗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三)李白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试分析诗歌的结构,并概括诗歌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钱征君少阳李白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
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
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
请分析诗歌的主旨及写作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菊(唐)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①篱边色,罗含②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③,升君白玉堂④。
[注释]①陶令:指陶渊明,因其主彭泽县做过县令,故称陶令。
②罗含:东晋人,也酷爱菊花。
③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新教材《插秧歌》课件PPT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PPT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软”为“柔和”“柔软”之意,“涌”为“涌出”“涌现”之意。(解释 含义)“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 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 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描述景象\点明效果)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 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 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 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 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 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正音朗读
插秧歌
宋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móu
jiǎ
知识拓展:炼字类题目答题思路
➢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 第三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思考:尝试将上一题答案改为这种思路模式。
示例:“抛”“接”“拔”“插”等字均为插秧时的一系列动作。(解释含义)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 (描述景象)“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 全神贯注的神态,表现劳动人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点明效果)
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 示例:“抛”“接”“拔”“插”等字均为插秧时的一系列动作。
高中语文 统编版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杨万里《插秧歌》 课件16张
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 用的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 赏析。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 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 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 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 “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译文: 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 秧苗大儿子插。 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 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 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 只弯腰低头忙作无人作答。 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 您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 那帮鸡鸭鹅儿们。
8
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 描写了哪些图景?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 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 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 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 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 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6
正音朗读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móu)蓑(suō)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jiǎ)。 唤渠朝(zhāo)餐歇半霎(shà),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shì)未匝(zā),照管鹅儿与雏鸭。
12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思考:本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值此农忙季节,偏又遇到阴雨连绵,这 使得本来就紧张繁忙的插秧劳动更增添 了几分艰辛。尽管雨水倾洒,农家老小 戴草笠,披蓑衣,但仍然被雨水淋得浑 身湿透。然而,此时他们却仍然插秧不 止,这就更加衬托出一个“忙”字:即 使下雨也不能停歇。也许这种场面感动 了诗人,诗人才把这个“龙口夺食”的 场面,与一场紧张激烈的战斗联系起来, 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 把蓑衣比作铠甲,化静为动,造成一种 紧张的,似乎生命攸关的气势,从而给 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插秧歌》教学设计
《插秧歌》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两首诗歌的动作描写、场景描写。
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学体会劳动的价值。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从字源上去理解汉字的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学会用批判性思维认识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传承与发展劳动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吟诵诗歌、理解内容、把握情感,领会劳动之乐,体会劳动之美。
教学难点:学会用批判性思维认识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三、过程与方法:诗歌教学重在把握意象和意境,因为诗歌环境大多距离我们年代久远,因此如何让学生快速进入诗歌营造的境界、从中感受诗人的情思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所以我这节课主要采用“观劳动之行”、“听劳动之声”、“临劳动之境”三个环节让学生从视觉、听觉和想象逐渐进入到是个创造的欢快的劳动境界当中,当然这三个环节的设计也不能脱离文本和新课标规定的语文活动,因此第一个环节主要是品动词、朗读、写作三个活动展开。
四、教学方法: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
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
在这片古老的以农业为本的土地上,那些回荡在田间地头的吟唱,始终是这个民族血液里最滚烫乐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古老的歌谣——《插秧歌》。
二、预习检测1.作品简介《插秧歌》,传为五代时期的僧人契此所作。
契此俗姓张,又称"布袋和尚",号长汀子,奉化大桥镇长汀村人,生于后梁乱世,矢志出家,常背一布袋出游四方,性豪放喜结善缘。
契此圆寂时端坐在一块盘石上,说偈语道:"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布袋和尚的插秧诗
布袋和尚的插秧诗
布袋和尚的《插秧歌》全诗是: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
布袋和尚的另一首《插秧偈》中也有类似的描述: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布袋和尚对农耕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启示。
通过插秧这一农活,布袋和尚教导人们要珍惜眼前的每一分耕耘,才能获得丰收的福报。
同时,布袋和尚也指出,要心地清净,不要被世俗的浮华所迷惑,才能真正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插秧的古诗
插秧的古诗
以下是三条关于插秧的古诗诗句及相关内容:
1.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出自布袋和尚《插秧歌》。
这句诗的意思是:手里拿着青青的秧苗,将它们一株株插满整个水田,低下头就可以看见倒映在水中的天空。
例子:你看那农民伯伯们,不正是手把青秧插满田吗?他们弯着腰,那么专注,仿佛在创造一幅美丽的画卷,这不就像我们在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一样吗?
2.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出自翁卷《乡村四月》。
意思是:乡村的四月正是最忙的时候,几乎没有闲人,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忙着插秧了。
例子:哎呀,乡村四月闲人少啊!想想看,这边蚕桑的事儿刚完,马上又得去插田,多辛苦呀,但这也是生活的乐趣呀,就像我们总是一个任务接着一个任务,忙并快乐着,不是吗?
3.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出自张志和《渔歌子》。
虽然这句诗主要写的是渔人,但也能让人联想到在这样的环境中插秧的情景。
意思是: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不必回家。
例子:哇,那画面多美好啊,青箬笠,绿蓑衣,要是农民们在斜风细雨中插秧,那该多有诗意呀!他们才不会急着回去呢,他们享受着这种与大自然亲近的时刻,就像我们有时候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中不想停下来一样!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古诗里的插秧场景真是各有各的美和韵味,能让我们感受到劳动的魅力和生活的多彩呀!。
诗歌百练:插秧诗(布袋和尚)插秧歌(杨万里)
诗歌百练:插秧诗(布袋和尚)插秧歌(杨万里)插秧诗〔唐〕布袋和尚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插秧歌〔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译文1】手捏青青秧苗将其种进田里,一低头就能看见水中倒映的天空。
只有秧苗的根须无损才能长成稻谷,插秧的时候感觉是在后退其实是在前进。
【译文2】农夫抛起秧苗,农妇接住秧苗,小儿子拔起秧苗,大儿子种下秧苗。
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雨水从头上流入,弄湿了肩胛。
农妇呼唤农夫吃早饭,休息一会儿,农夫弯腰低头劳作,没有答应,只是说道:秧苗根部还不牢固,这块田里的秧苗还没有栽插完毕,你回家一定要提防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赏析2】由于这首诗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所以作者也不怠慢,开篇便动手“插”了起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这分工何等明确,何等精细。
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
“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
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
只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
三、四两句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
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
五、六两句“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前句是个无主兼语句,“唤”的主语没有写出,按诗意应是位老妪或老翁。
后句是个无主连动句,按诗意,主语应是“大儿”,还极可能包括完成了本职活茬的田夫、田妇和小儿。
一家人干活绝无唱过一口便袖手看戏的道理。
老人来叫他们吃早饭,(抢插何其早,自在其中),让他们歇那么小小一会儿,却无人动作,无人答话,似乎对田埂上的呼唤置若罔闻,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
2《插秧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2《插秧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课题《插秧歌》课型新授教学目标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学生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朗读节奏,体会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分析诗中描绘的农民插秧的图景,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赏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品味诗歌语言浅白流畅、自然清新的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劳动之美。
教学重点学生梳理诗歌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学生感受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劳动精神,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我们怀抱着对荷塘之上美景的憧憬,从童真走来。
今天,让我们一齐走近杨万里描绘的另一幅生活图景,一起来学习《插秧歌》。
一、自主学习(一)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_________________。
吉州吉水(今江西)人。
著名诗人,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成大并称为“”,当时被奉为_________________。
南宋名将张浚谪居永州,勉励杨万里以“"之学,因此他自名书室为"诚斋" ,世称_________________。
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
开禧二年(1206 年),杨万里病逝,终年八十岁。
获赠_____________,谥号“”。
杨万里的诗作数量极富,在宋代仅次于陆游,达4200 余首。
杨万里广泛地向前辈学习,但又绝不为前辈所固,别转一路,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
初学_____________,重在字句韵律上着意,五十岁以后诗风转变,由师法前人到师法, 创造了他独具特色的“"。
高一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过关训练)解析版
专题04 诗歌鉴赏过关训练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的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答案】1.A2.通过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错误。
“比兴”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而诗歌开篇就写“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即采芣苢,并未由“他物”引出,所以不是“比兴”手法。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此题要求分析这首诗是如何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的,诗歌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
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
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
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转载]布袋和尚《插秧歌》
[转载]布袋和尚《插秧歌》
布袋和尚《插秧歌》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面上无嗔是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心中无嗔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生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底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莫等闲粉身碎骨都无怨留得青白在人间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
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袋和尚插秧歌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面上无嗔是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心中无嗔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生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底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莫等闲粉身碎骨都无怨留得青白在人间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
布袋和尚种田
“布袋和尚”俗名张契此,号长汀子,奉化大桥镇长汀村人,生于后梁乱世,矢志出家,常背一布袋出游四方,性豪放喜结善缘。
契此圆寂时端坐在一块盘石上,说偈语道:“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言讫,溘然而逝。
人们这才悟到,原来这位胖大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
以后人们便按照他的模样塑成了中国式的大肚弥勒佛,供奉在天王殿中,千百年来取代了佛教中正统的弥勒佛而名扬四海。
关于他的传说颇多,部分与济公传说相类。
布袋和尚种田五代后梁时,一个冬天,天刚亮,奉化长汀有个张重天的,扣好来勒村前江里撑竹排打夜鱼归家,一抬头,看见大桥岳林寺那边漂来块薄冰,冰上坐着个七八岁男小孩,滴水打冻的大冷天,身上只系个兰肚兜,脸上还笑眯眯的,头皮圆圆,肚皮圆圆,小手小腿全是胖呼呼圆鼓鼓的,圆屁股下还垫着只青布袋,张重天没儿子,见到后心里喜欢得勿得了,就把他拾回家里,收为义子,取名契此,号长汀子。
转眼十年,小契此成了小后生。
相貌也交关有趣,光额壳,凸肚皮,茶盘脸,大嘴巴,见人笑哈哈。
加上其心地善良,为人勤快,喜欢帮忙人,村里人都欢喜他,给他起了个绰号“欢喜和尚”。
这年春插,隔壁张三要种田,请契此帮忙,契此一口答应;同一天,李四,赵五、王六统统想赶季节种田,来请契此相帮,契此也一一应承。
几天后关秧门,种田人老规矩,都要请相帮过的吃一顿酬谢酬谢,哪晓得到了契此家,四邻八舍边争边拉,都说契此那天是相帮他家种田,弄得契此蛮为难,只好偷偷避走拉倒。
契此喜欢搭别人开玩笑。
有一日,其自家一人种一丘、田,隔丘四个后生在种一丘田,契此讲:”你们四人种二亩,我一人种二亩,看谁先种落。
”四个后生勿服气,心想,论种田,阿拉四人在长汀数得上扁担搁勒额角头—一头跳的了,难道会比勿上你一个“欢喜和尚”?就马上答应比个高低。
四个后生咬咬牙,勿直腰,勿歇气;勿揩汗,两手像车水,种勒飞快。
契此一看,勿对,弄勿好要败阵。
马上隔田塍甩过去一只破草鞋,草鞋一落水田,化作一条大鲤鱼,游到第一个后生脚边,后生丢掉秧把,动手捉鲤鱼,鲤鱼一跳,落到第二个后生面前,还溅了他一身泥浆,二个后生又丢秧捉鱼,大鲤鱼三跳四跳满丘跳,四后生追来赶去满田捉;直到天黑,二亩田还有一大半没种落,看契此的那丘,已经齐齐刷刷插上稻苗。
契此将最后几束秧插上,笑勒唱起了山歌:“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道),后退原来是向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