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学生学案
《桥之美》教案教学设计
![《桥之美》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fbdac22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06.png)
《桥之美》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桥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功能,认识桥在人类历史和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欣赏桥之美,提高审美素养,激发对桥梁建筑的兴趣和热情。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桥的基本概念:桥的定义、发展历程。
2. 桥的分类:按结构形式、材料、用途等分类。
3. 桥的功能:交通、观赏、历史文化等。
4. 欣赏桥梁建筑之美:古今中外著名桥梁介绍。
5. 实践活动:设计一座桥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桥的基本概念、分类、功能等。
2. 示例法:展示古今中外著名桥梁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3. 实践法:分组设计桥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桥梁建筑之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桥梁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准备桥梁设计的相关材料和工具。
3. 划分学习小组,分配任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座美丽的桥梁图片,引发学生对桥梁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讲解桥的基本概念、分类、功能等知识。
3. 欣赏:展示古今中外著名桥梁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桥梁之美。
4. 实践:分组设计桥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5.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桥梁建筑之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桥梁在人类历史和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喜欢的桥梁,下节课分享。
8. 板书设计:桥之美1. 基本概念2. 分类与功能3. 桥梁建筑之美4. 实践活动5. 合作与创新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桥的基本概念、分类、功能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桥梁建筑之美的欣赏能力,审美素养的提升。
3.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4. 学生分组讨论的表现,合作能力的提高。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实地桥梁,加深对桥梁的认识和欣赏。
《桥之美》小学语文教案
![《桥之美》小学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d97faa3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5d.png)
《桥之美》小学语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桥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知道不同类型的桥及其特点。
(2)学会通过观察、描述桥梁的美感,培养审美能力。
(3)学会通过访问、调查、搜集资料等途径,了解我国著名的桥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实地参观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桥梁的美。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桥梁的美感特征。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桥梁建筑的兴趣和爱好,激发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提高对生活的观察力。
(3)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桥的定义及分类2. 桥梁的美感特征3. 我国著名的桥梁4. 桥梁建筑的发展历程5. 桥梁的美学价值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桥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桥梁的美感特征。
(3)我国著名的桥梁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1)桥梁的美感特征的把握。
(2)如何培养学生发现和描述桥梁的美。
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各种桥梁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桥梁的美。
2. 实地参观法: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桥梁,增强对桥梁的感性认识。
3.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桥梁的美感特征,提高审美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各种桥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桥梁的美。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桥梁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桥的定义及分类。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桥梁。
3. 课堂讲解:(1)讲解桥梁的美感特征,引导学生发现和描述桥梁的美。
(2)介绍我国著名的桥梁,让学生了解其特点和背后的故事。
4.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实地参观附近的桥梁,增强对桥梁的感性认识。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搜集资料,了解桥梁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美学价值。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15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7ce8859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01.png)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15篇)初二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篇一一、把握大纲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
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
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
《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
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
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
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三)学生情况的分析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2)形象优美的语言2、能力目标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3、情感目标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桥之美》小学语文教案
![《桥之美》小学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0ef518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03.png)
《桥之美》小学语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桥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结构,掌握描述桥的特点和美景的写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桥梁文化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桥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结构。
2. 描述桥的特点和美景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桥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功能。
2. 如何运用生动的词语和形象的比喻描绘桥的美景。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各种类型的桥梁图片。
2. 参考资料:关于桥梁的书籍、文章。
3. 写作工具:纸、笔、作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桥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桥梁的美。
1.2 学生分享对桥梁的认知和印象。
1.3 教师总结,引出本课主题《桥之美》。
2. 自主学习2.1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桥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结构。
2.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讨论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桥梁的美在哪里。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写作指导4.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桥梁的美,运用生动的词语和形象的比喻描绘桥的美景。
4.2 学生现场练习写作,教师个别指导。
5. 课堂展示5.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分享写作心得。
5.2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6. 课后作业6.2 家长签字确认,教师批改反馈。
7. 课程总结7.1 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桥梁的美。
7.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激发对桥梁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的作文水平、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2. 评价方法:教师评语、学生互评、家长评价。
3. 评价目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观察力、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桥梁博物馆或实地考察著名桥梁,加深对桥梁文化的了解。
2. 开展桥梁设计比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人教版语文《桥之美》教案
![人教版语文《桥之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f3d260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8d.png)
《桥之美》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中描述的桥的美学特征。
o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o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并欣赏身边的桥之美。
2.过程与方法:o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表达的能力。
o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自然美、建筑美的热爱和欣赏。
o培养学生尊重并珍视文化遗产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桥的美学特征,识别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难点: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发现并欣赏身边的桥之美。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文本材料。
•预习任务: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桥的种类和美学特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情境创设:o展示一些著名的桥的图片或视频,如赵州桥、卢沟桥、金门大桥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桥美在哪里?它们各自有哪些独特之处?2.引入课题:o教师提问:桥不仅是交通工具,还是一种艺术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桥之美的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和欣赏桥之美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o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2.概括大意:o学生概括文章大意,教师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分析美学特征:o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描述的桥的美学特征,如形式美、结构美、意境美等。
o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种美学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准备汇报。
2.修辞手法分析:o教师引导学生识别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分析其作用。
o学生尝试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提升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桥的美学特征和修辞手法的重要性。
•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布置作业•学生搜集更多关于桥的资料,包括图片、视频、文字等,为下节课的汇报做准备。
•学生尝试写一篇关于桥之美的短文,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桥之美》教案优秀5篇
![《桥之美》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4c4d16d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82.png)
《桥之美》教案优秀5篇《桥之美》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描写细致、情景交融。
教学重难点1、对本文所述“桥之美”的理解与感悟。
2、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从而更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作为一个长沙人,对于长沙本土的风俗人情,地理建筑等应当有所了解吧。
那么,你们见到过长沙的哪些桥呢?(八一桥,湘江大桥,五一路立交桥,烈士公园风雨桥,……)这些桥你觉得美吗?有些同学毫不犹豫地说“美”,也有同学颔首摇头“不够美,甚至不美”,是啊,在欣赏桥梁时因为时间,角度,心境的差异,即使同一座桥也会给予我们迥然不同的感受。
那么要怎样才能品析出桥的美呢?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吴冠中先生的视线,去发现,去领略“桥之美”。
二、作者简介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整体感知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快速浏览全文,并从中找出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较为关键的一句是“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学生朗读一遍。
2,为了展现桥的美,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请大家按照文章的行文顺序将它们一一找出。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桥之美》教学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桥之美》教学教案设计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36751c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8a.png)
《桥之美》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桥梁的基本概念、种类和结构特点;(2)培养学生对桥梁设计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桥梁的审美特点;(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掌握桥梁设计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桥梁文化的热爱;(2)提高学生对我国桥梁事业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桥梁的基本概念、种类和结构特点;(2)桥梁设计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2. 教学难点:(1)桥梁设计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2)桥梁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发扬。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各类桥梁的图片、资料;(2)准备相关案例进行分析。
2. 学生准备:(1)预习桥梁相关知识;(2)准备桥梁设计草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著名桥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桥梁的美;(2)提问:“你们对桥梁有什么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结合预习内容,了解桥梁的基本概念、种类和结构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桥梁的审美特点。
3.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桥梁设计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创新点和审美价值;(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
4. 课堂实践:(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设计草图,进行桥梁设计实践;(2)教师巡回指导,提出改进意见。
5. 作品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2)大家共同评价,教师点评。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设计作品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设计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给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共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能力和审美水平。
桥之美学案
![桥之美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69ee09c1c708a1284a44e8.png)
12.《桥之美》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全文脉络,学习论述事理的说明文的特点,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 琢磨本文充满诗意的描述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
3.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提高审美能力。
【学习进程】一、自主学习(一)自学指导默读课文,回答问题:(1)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尽可能做到不指读,不回读,不发作声音来;(2)对默读的内容要进行最大限度的有效记忆。
先读出相关语句,并简练归纳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多数喜欢桥,”他自己对桥固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不是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窗们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2.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讲明桥之美?3.朗读课文优美段落,画出你喜欢的句段。
(二)自学检测要求:在学案上完成自学检测题目,书写认真、规范,不能乱涂乱画,一对一检查并用红笔纠错。
1.读课文的进程中查工具书,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把下面的词语认真书写一遍。
孕.育销.魂瞻.前顾后失之毫厘差之千里2.按照课文内容和课下注释理解题目,熟悉作者。
本文的题目是“桥之美”,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从内容上说,是一篇_______,作者是______,是个___家。
(三)我的疑惑: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适才的学习中你有什么疑惑,提出来请大家帮忙解决:。
二、合作探讨研读第④末节,观赏四幅桥之画面,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座,用生动的语言描画画面并说说为何喜欢。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恍如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愉快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3.无论是木桥仍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恍如孩子们寻觅热闹2读一读下面意蕴丰硕的语言,体味句子的情味。
桥之美的优秀教案(优秀6篇)
![桥之美的优秀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c1d48b2e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55.png)
桥之美的优秀教案(优秀6篇)《桥之美》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与一般规范的说明文不同,在列举一些具体的事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文章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生字词语,了解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A、学习说明中融合描写以使文章生动的表达方式。
B、体会本文语言古朴典雅、优美生动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积累有关桥的常识,审美的一般常识,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难点:学习说明中融合描写以使文章生动的表达方式。
学情分析:学生初步掌握了说明文的一些知识,需要进一步熟练巩固。
同时对描写抒情在解说过程中的作用要仔细领会。
教法及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有感情的朗读。
搜集信息,筛选资料,积累。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搜集各种桥的图片及资料。
教师准备:录音机。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钢琴曲《秋日私语》为背景音乐。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我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那么桥的美都在哪里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著名画家吴冠中的《桥之美》。
(二)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1、本文作者:选自《》。
2、给加点的字注音:点缀()驻()足和谐()煞()它风景前瞻()后顾险峻()3、解释词语:销魂:形容极度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开始稍微差一点儿,而结果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及思路。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1、作者看来,桥的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提示:作者并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桥之美》导学案(通用15篇)
![《桥之美》导学案(通用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b83ba2e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a8.png)
《桥之美》导学案(通用15篇)《桥之美》导学案篇1【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宠爱桥的缘由。
2、品尝本文美丽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4、体会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的写法,培育审美力量。
【学习重点】1、了解从看来桥美在何处。
2、找出文中说明性的文字,并指出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学习难点】引导同学对本文的重点语句进行入情入理的分析。
【学习过程】一、预习与预备(一)课前预备(1)搜集图片资料、雕塑等实物,并为其写一段桥美在何处的说明。
(2)请同学预习课文,对文中不懂的专业术语作了解。
(3)搜集古诗文中写桥的诗句,在下面写出两句,并注明出处、诗句:,出处:,:诗句:,出处:,:(二)相关资料链接吴冠中,1919年诞生,中国现代画家。
1919年7月5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一个乡村老师家庭。
从无锡师范学校部毕业后,考入浙江高校代办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36年转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从李超士、常书鸿及潘天寿等学习中、西绘画。
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意同学艺术共性的培育。
作为善思索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
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打算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辩。
他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家乡》等。
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及《狮子林》、《长城》等。
出版有《吴冠中画集》、《吴冠中画选》、《吴冠中油画写生》、《吴冠中国画选辑》(1~4)及《东寻西找集》、《风筝不断线》、《天南地北》、《谁家粉本》等。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三)标题索引画家眼中的桥有什么特别的美感呢?吴冠中是怎么写桥的美的?在课文中你可以找到答案。
二、展现与沟通桥梁专家茅以升解释说:“桥就是经过放大的一条凳子。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展,“凳子”的形状越来越丰富美观。
这节课我们来观赏“凳子”的漂亮风采。
《桥之美》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桥之美》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5e4d13e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58.png)
《桥之美》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桥之美》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桥之美》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导语:桥梁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各地都有众多的代表作,造型独特,内涵丰富。
如何通过设计和建造,展示人类的智慧和技术水平,是一项不断探索和追求的任务。
在学习桥梁的相关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桥梁的美学和人文价值,也是值得深入挖掘和探究的问题。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程设计,能够使同学们:1.了解桥梁对人类文明的作用和意义。
2.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桥梁的分类、功能、结构、材料等方面的知识。
3.理解桥梁美学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并能够体验桥梁的美学价值。
二、教学内容1.桥梁的概述1.1 什么是桥梁?1.2 桥梁的分类2.桥梁的功能和结构2.1 桥梁的作用和用途2.2 桥梁的构造和结构2.3 桥梁的桥面和桥塔设计3.桥梁的材料和施工方式3.1 桥梁材料的特点和应用3.2 桥梁的施工工艺4.桥梁美学的体验和价值4.1 桥梁的审美特点4.2 桥梁的文化内涵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桥梁的分类、功能、结构、材料等知识,揭示桥梁建造的技术原理和要求,通过案例解析和图像展示加深学生理解和掌握。
2.模拟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展示桥梁的测试、检验和评价内容和方法,加深学生对桥梁施工的认识和理解。
3.体验式学习法通过实地游览和体验式景观,认识和领会桥梁美学的特征和文化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美学素养。
四、教学流程设计1.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前阅读相关材料,对桥梁的概念、历史、分类、功能、结构等方面做基础了解。
2.课堂教学2.1 讲授桥梁的基本概述和分类,揭示桥梁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让学生对桥梁有基本的认知。
2.2 讲解桥梁的结构和施工特点,解释桥梁材料的应用和优缺点。
2.3 模拟实验展示桥梁的测试和评价过程,加深学生对桥梁设计和施工的掌握。
2.4 通过展示桥梁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美学素养。
3.课后总结对整个课程的知识点进行综合总结,包括对作业的讲解和指导,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推动桥梁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桥之美的优秀教案(通用5篇)
![桥之美的优秀教案(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fa2ff23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9e.png)
桥之美的优秀教案(通用5篇)桥之美的优秀篇1教材简析:此单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的一个说明文单元,学生对说明文的认知结构才刚刚建构。
因此根据本文的特点(本文是一篇美学小品文,诗意化的描写文字和说明性的文字相互间出),教学中一方面旨在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常识。
课文简析:这篇美学小品的作者是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
文中具有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我们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
文章的语言也极具个性色彩。
此处,作者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从独特的角度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同时,也让我们读者能够从美术工作者的独到的视角,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焕发着美的灵性与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能根据说明文的常识和小品文的特点去学会自我分析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1. 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掌握段落中心句的方法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本文的主旨。
2. 通过与《中国石拱本桥》的对比阅读,来进一步掌握本文在内容与写法上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1. 了解由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2. 找出文中说明性的文字,并指出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 引导学生能对本文的重点语句,学生入情入理的分析。
教学手段:本文借助两个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媒体之一:有关卢沟桥、宝带桥、赵州桥、风雨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英国的康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乡间的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小桥等图片。
媒体之二: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及一些问题的提示答案等。
教和学的过程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中所提及的桥。
二.提问:为什么看了这些图片之后,能给人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之感?引入:今天我们就来听听画家吴冠中先生,是怎样告诉大家这个答案的?1.欣赏桥之美2.思考并回答问题整体感知(约6分钟)提出默读要求:1. 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尽量做到不指读,不回读,不发出声音来读。
课文《桥之美》的教案设计
![课文《桥之美》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d9386e4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e1.png)
《桥之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桥之美》的基本内容,了解桥梁的分类和特点。
(2)培养学生欣赏桥梁艺术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桥梁案例。
(2)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桥梁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桥梁建筑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学会保护文化遗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桥之美》的基本内容及其桥梁案例的分析。
(2)欣赏桥梁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桥梁的分类和特点的掌握。
(2)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桥梁的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悬索桥、拱桥、梁桥等。
(2)引导学生关注桥梁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桥之美》。
(2)学生自主探究课文中的桥梁案例,了解桥梁的分类和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桥梁案例,分析其美感所在。
(2)全班交流: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欣赏与评价:(1)展示桥梁艺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学生发表自己对桥梁美的看法,进行评价。
5. 实践与拓展:(1)让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调查桥梁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布置作业:以桥梁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创作。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了桥梁的分类和特点,提高了学生欣赏桥梁艺术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桥之美》的内容,绘制一幅桥梁画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估: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估,包括桥梁画作、调查报告和赏析文章,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年级上册《桥之美》学案
![八年级上册《桥之美》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361630e2bd960590c677f2.png)
八年级上册《桥之美》学案【学习目标】、理解作者所写的桥之美。
2、与中国石拱桥比较,感受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3、理解一些难句的情味。
【学习重难点】学习本文的表达方式,揣摩文中难句所蕴涵的情味。
【学习流程】一、前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煞它风景()zhù()足xiā魂媒介2、想一想,有那些赞美桥的古诗词,把它写下来。
二、学习研讨3、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受到什么启发?4、为了更好地阐释“桥之美”,作者举了几个例子?请各用一句话概括。
、理解文中语句丰富的蕴涵。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6、说说《中国石拱桥》与本文在表达手法上的区别。
三、扩展学习7、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水的语言水是会“说话”的。
听听水的声音,可以判断水的状况。
你不妨试一试:把满满的一瓶子水倒出来,听!水在噗噗作响,它在告诉你:我出来啦!用墨水瓶、暧水瓶做这个实验,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这个原理很简单,因为水流出来的时候,空气要从瓶口挤过去,那一个个气泡钻出水面时,会因为压力变小而猛一下子膨胀,发出冲击,水就这样“说话”了。
把水壶放在火炉上,当水壶发出叫声的时候,水还没有开。
等水真正沸腾的时刻,叫声又不是那样响了。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水壶里的声音为什么能报告壶里的情况呢?放在火炉上的水壶,壶底的水最先热起来,于是那里就产生了气泡。
这些气泡很热,也很轻,便在浮力的作用下,升到了上边的冷水层。
热气泡在冷水里放出了大量的热,它们温度降下来,好像泄了气的皮球,抵挡不住水的压力,就被水给压破了。
《桥之美》小学语文教案
![《桥之美》小学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6cc840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36.png)
《桥之美》小学语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桥的种类、结构和功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2)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桥梁的特点和魅力。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桥梁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桥梁,提高学生的生活观察力。
(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桥梁的种类、结构和功能。
难点:体会课文中对桥梁美的描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桥梁图片及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课堂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桥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桥梁的美。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桥梁的了解和见闻。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巩固学生词汇。
(3)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桥梁的种类、结构和功能。
3. 欣赏桥梁之美(1)展示各种桥梁图片,让学生感受桥梁的美。
(2)学生分享他们对桥梁美的理解和感受。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描述一种桥梁。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生活中的桥梁,记录下他们的美。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桥梁的资料,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2)以“我眼中的美桥”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创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桥梁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桥梁的美。
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小组合作: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桥之美》小学语文教案
![《桥之美》小学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b9ce18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6d.png)
《桥之美》小学语文优秀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桥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理解桥的功能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桥的定义和功能。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各种不同类型的桥,引发学生对桥的兴趣。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见过的桥,并分享他们的经验。
2. 展示不同类型的桥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发表他们的想法。
评估方法: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兴趣表现。
记录学生的分享和观察结果。
第二章:桥的类型和结构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桥。
2. 学生了解桥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分。
教学内容:介绍不同类型的桥,如梁桥、拱桥、吊桥等。
讲解桥的基本结构,包括桥墩、桥面、栏杆等。
教学活动:1. 展示不同类型的桥的图片,让学生识别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 通过模型或图示,向学生展示桥的基本结构。
评估方法:观察学生对桥的类型的识别能力。
检查学生对桥的结构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桥的历史和文化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桥的历史发展和演变。
2. 学生认识到桥在文化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介绍桥的历史发展,从古代的木桥到现代的钢铁桥。
讲解桥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故事。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文字,向学生展示桥的历史发展。
2. 分享一些有关桥的文化故事和象征意义。
评估方法:观察学生对桥的历史发展的理解程度。
记录学生对桥的文化意义的观点和讨论。
第四章:桥的设计和建造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桥的设计过程和建造技术。
2. 学生认识到工程师在桥的建造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介绍桥的设计过程,包括选址、结构设计等。
讲解桥的建造技术,如混凝土、钢铁等材料的使用。
教学活动:1. 通过模型或图示,向学生展示桥的设计过程。
2. 分享一些著名的桥梁建造技术和工程师的故事。
评估方法:观察学生对桥的设计过程的理解程度。
记录学生对桥的建造技术的认识。
第五章:桥的保护和维护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桥的保护和维护的重要性。
2. 学生认识到保护桥遗产的意义。
《桥之美》小学语文教案
![《桥之美》小学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f91b5a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11.png)
《桥之美》小学语文优秀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桥梁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激发学生对桥梁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桥梁的定义:桥梁是一种建筑物,用于跨越障碍物,如河流、道路、峡谷等。
2. 讲解桥梁的作用:桥梁可以连接两个地点,方便交通和物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和实例向学生展示桥梁的多样性和功能。
2. 学生分享他们对桥梁的认知和经历。
作业:1. 学生调查并记录他们所在地区的桥梁信息,包括桥梁的名称、位置、类型等。
第二章:桥梁的分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桥梁的不同类型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分类和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桥梁的类型:梁桥、拱桥、悬索桥、斜拉桥等。
2. 讲解各种桥梁的特点和构造。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和模型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桥梁。
2. 学生观察并分析桥梁的特点和构造。
作业:1. 学生收集桥梁的图片或模型,并进行分类和描述。
第三章:桥梁的设计与建造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桥梁设计和建造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桥梁设计和建造的基本原理,如结构力学、材料选择等。
2. 讲解桥梁设计和建造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案例和实验向学生展示桥梁设计和建造的过程。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设计并建造自己的桥梁。
作业:1. 学生完成自己的桥梁设计图和建造计划。
第四章:桥梁的维护与保护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桥梁维护和保护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桥梁维护和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 讲解桥梁维护和保护的注意事项和责任主体。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案例和实地考察向学生介绍桥梁维护和保护的实际操作。
2. 学生参与桥梁维护和保护的模拟活动。
作业:第五章:桥梁与文化的交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桥梁与文化、历史的关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桥之美》导学案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_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把握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掌握文中的事例
3、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重点】
学习重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有人说:“这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是啊,美无处不在。
一棵枯树,一块丑石,一座古桥,都可能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
古人说桥是“长虹卧波”,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那么,画家的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和追寻吧!
二、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煞.()它风景前瞻.()后顾摧.()毁颐.()和园点缀.()
2、解释词语:
煞它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瞻后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史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驻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家作品
本文的题目是“桥之美”,从内容上说,是一篇()作者是(),
二、自主学习,深入感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桥之美美在何处?勾画出相关文句。
2 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文中还写了哪些不同形式的桥呢?这些桥为何在作者眼中是美的?
3、为了说明“桥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4.为了说明这一特征,作者一共举了几个例子?
5.作者对南京长江大桥和钱塘江大桥这两座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三.合作探究
1.说说前四种桥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2.从文中,我们学到了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四.体味重点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
3.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5.《桥之美》与《中国石拱桥》比较,不同在哪里?
五、当堂达标,自我检测
1、古诗文中有许多写桥的诗句,在下面写出两句,并注明出处、作者.
诗句:________________出处:________作者:______
诗句:________________出处:________作者:______
3、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现在大慨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 B.彻底催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
C.即使碰不见晓风惨月,也令画家消魂 D.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
4、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
(2)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
(3)“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
(4)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3、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⑴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
⑵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
⑶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