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分析

概况:

安徽于公元1667年(清康熙六年)始建省(原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省),因最初江南左布政使司地辖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七府,及滁、和、广(德)三州,官方文书便简称为“安徽宁池太庐凤滁和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其后又成为“安徽布政使司”,最后从安庆、徽州各取两个首字,简称“安徽”。安徽地名由此出。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皖”为“美好”之意,“皖山皖水”意为“锦绣河山”,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

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亳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都,古寿春(今寿县)在春秋战国时曾为楚国首都。

一、区域概况

1.1、地理区位和交通

安徽位于中国东南部,是我国东部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54%。安徽地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是中部六省中位置最东的一个省份。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①从全国看,安徽处于中原地区,战略地位尤为重要,是中国南北交通连接的重要枢纽。

长江和大别山把中部五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快速发展的立体交通网络又使中部旅游合作具有了便捷的交通优势。水路:长江一线牵,还有汉江、湘江、赣江等水上航线,并有很多良港。公路:京珠高速公路连接河南、湖北、湖南等主要城市,沪蓉高速公路连接安徽、湖北,(南)昌九(江)高速公路与沪蓉高速公路相通,另外各省还有其它一些高速公路,共同构成连接中部地区的快速公路网。铁路:焦(作)柳(州)铁路、京

广铁路连接河南、湖北、湖南,京九铁

路连接安徽、湖北、江西,武(汉)九

(江)铁路连接湖北、江西,陇海铁路

连接河南、安徽,浙赣、湘黔铁路连接

江西、湖南,淮南铁路通过芜湖长江大

桥连接安徽、江苏。航空:各省会城市

及张家界、宜昌、黄山等主要旅游城市

均有空中航线相连。

②从安徽省内部来看,目前安徽的交通建设正在跨越式的发展,交通地位也在全国排名逐年提升,目前排名第10位。预计到年底,全省交通建设将完成投资240~260亿元,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2400公里,建成农村公路1万公里以上。

十二五规划中,安徽省预计将形成“四中八横”、总里程达55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网,规划完成后,安徽省高速公路网平均密度达3.94公里/百平方公里,平均间距约50公里,适应区域人口密度400~800/平方公里、民用汽车拥有率10~20辆/百人(目前为1辆/百人)情况下对高速公路的交通要求。

2、区域内部概况

①规模:

国家统计局在2011年4月29日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2号)显示,安徽常住人口数为人,占全国人口比重为4.44%,居全国第八。

②特征:人力资源丰富,常住人口数量下降

国家统计局昨天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2号)显示,目前全国人口数为52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其中安徽常住人口数为人,占全国人口比重为4.44%。这个比重,较10年前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有所下降。

根据公安部门的统计,2010年,安徽省户籍人口为6826万人。不过,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普查数据却只有5950万人。两个数据相差876万人,其原因是安徽省人员流动的性较大。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存在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值非常接近。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外出经商、务工、求学等流动人员越来越多,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大。,如今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数据的差距主要来自人口的流动,人口的流向基本是从发展中地区向发达地区。换言之,出去的安徽人多一些,进来的安徽人少一些,两个数据就出现了差距。其中,平均6个安徽人中有1人住在外省。

统计部门相关人士分析,人口大规模的跨区域流动,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技术和观念的转变,对缩小城乡差异、促进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安徽省会,共有17地级市,5县级市,44市辖区,56县。截止2009年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7.6万平方公里,人口3058万人,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581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4%、45%和66%。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皖江城市带处于中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地区,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覆盖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东、安徽七省一市,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社会消费额,占全国的比重都接近1/2,皖江城市带无疑将是拓展国内市场、启动内需的关键区。

二、资源及区域发展考察

2.1、自然资源禀赋

全省国土总面积约14.0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1.4%,位于第22位。其中,平原3.5万平方公里、丘陵4.2万平方公里、山区4.3万平方公里、圩区0.9万平方公里、湖沼洼地1.1万平方公里,分别占总面积的25.5%、29.5%、31.2%、6.4%和7.9%。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类。2005年,全省农用地2.9亩,建设用地.4亩,未利用地.5亩,分别占统计地类总面积的80.0%、11.6%、8.4%。在农用地中,耕地.6亩,园地5131052.4亩,林地.3亩,牧草地428318.9,其它农用地.7亩,分别占农用地的51.2%、3.1%、32.1%、0.2%、13.4%。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7亩,交通用地1379733.9亩,水利设施用地3410864.8亩,分别占建设用地的80.3%、5.7%、14.0%。在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4827981.3亩,其它土地.2亩,分别占未利用土地的27.3%、72.7%

安徽省地处中纬度,是亚

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气

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受季风

气候影响,天气多变,降水年

内年际变化大,常有旱涝等自

然灾害发生。全省按水系分属

淮河、长江及新安江三流域,

辖17个地级市,国土面积

139476平方公里。

①、降水量

2008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146.0毫米,比常年值偏少2.3%。1月份全省天气异常,出现了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汛期,受强降雨影响,我省滁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皖南山区发生暴雨洪水,淮河出现四次超警戒水位洪水,秋浦河、西河、中东津河、水阳江、练江、新安江等6条河流也发生了超警戒水位洪水,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11~12月份,合肥以北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值偏少50%~80%,局部为中度干旱,其中淮北平原西部和北部偏少80%以上,发生严重干旱。

②、水资源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