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院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钟南山院士

作者:钟南山

来源:《科学大观园》2019年第23期

我这样一个医学世家出身的人,我的脉搏,没有一刻不是紧贴着祖国的。我今年83岁了,十一前夕还领着我的团队,满怀深情地歌唱《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七十华诞。今年9月25日,我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的光荣称号。回望峥嵘岁月,不由心潮澎湃。

2003年初,非典SARS病毒来袭,情况十分危急,我与我的团队在疫情病因不明的情况下,尊重事实,通过精心制定治疗方案,挽救了很多病人的生命。

在非典疫情肆虐之时,我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倡导与国际卫生组织合作,主持制定我国非典等急性传染病诊治指南,最早制定出《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并探索出“三早三合理”的治疗方案,在全世界率先形成一套富有明显疗效的防治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对全世界抗击非典型肺炎具有指导意义。我感到,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和我的团队一起,用自己的努力为祖国做出了应有贡献。

我在呼吸医学上的奋斗历程,开始于1971年。当时,国家号召全国医疗系统开展对呼吸科和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疾病的防治研究。那一年,我35岁,从北京回到广州,选择了当时离家最近的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即后来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今天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的前身,就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呼吸疾病研究所。

在那里,我走上呼吸病学防治之路。在我的建议下,医院组建了一个慢性支气管炎小组进行研学,这是呼吸疾病研究所的最初雏形。为了尽快成长为一个熟练的临床医生,我除了按时上班外,把大部分休息时间都用到X光室、心电图室、图书馆等地方。有的时候,我还会骑

上自行车一个医院一个医院地去调查,甚至蹲在地上,从呼吸系统病人吐出的痰中分析病情。

我们这个小组终因勤奋钻研脱颖而出。我们在广州地区最早使用纤支镜,并将其用于呼吸疾病的治疗。我们建立多个实验室,开展动物实验,为临床科研提供补充和对照。同时,我们写出一些高质量的论文,起先登于《中华医学》和《中华内科》杂志,后来逐渐发表到国际医学前沿的报刊。我们付出无数艰辛的努力,却从来没有人去计较个人的得失。

1978年,中国迎来科学的春天。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我作为广东省代表参加

了这次历史盛会,我与侯恕合作的研究成果《中西医结合分型诊断和治疗慢性气管炎》,被评为国家科委全国科学大会成果一等奖。这届大会上,汇聚了当时很多科技工作者,大家久别重逢,都是分外激动,有的紧紧拥抱在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