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势歌》浅释—— 洪均生
洪均生先生怎样教太极拳推手 蒋家骏
洪均生先生怎样教太极拳推手蒋家骏【中国国际太极拳网文化历史频道】洪均生先生是继一代太极宗师陈发科先生之后的一代名拳师。
他为人正直、文武兼优。
洪师教拳,总是十分认真。
他常说:“只要真愿意学、我就恨不能钻到他肚子里,让他很快学会、学好。
但是事实上却办不到。
”他教集体学生,也是一个一个地教,一式一式地教,甚至每一个动作都不厌其烦地反复做示范,而且详细说明每个动作的用法。
真可谓:“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社会上教太极拳者,一般是在教完整套拳后,接着便教推手。
一般认为经常推手,可以熟悉拳法。
这种看法虽然有理,但这只注意到定步推手,而活步推手的手法、步法怎样配合运动,却不加详细说明。
使学者仅能熟悉划空圈,技法却得不到提高。
洪均生先生在教完套路后,让学者必须做到姿势正确、纯熟,然后方教推手。
由于在教拳架时,已将手的八法讲清,此时进入试验阶段,遂将怎样棚、怎样履、采、列及挤、按肘、靠的八种手法,与腿法如何配合,和对方如何配合,内劲怎样运用及变化,仔细说明,而且亲自和学生互相验正。
学生在眼、身、步、手方面略有差错,必加纠正;而且使之从试验中体会到做错了是什么感觉,做对了又是什么感觉。
起到学生学对了,洪师再讲下一步的变化与牵动的方法。
所以,虽然不早教,也不天天教,却能让学生每受教一次,便心中明白一层,以至全部弄明白推手的练法。
使学生知道推手的变化如何配合,为什么这样配合,这就是明师“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教学方法。
我们和洪师推手时,身体接触之处,一点不觉得他有力。
但在试验动作中,又好似他的后力力大无穷,如同将被大风吹得站立不住一般。
当被洪师采、履肘,被采履的手虽未感到有力,而且还是松松地随着,但其手在略微转动之中,他的缠丝劲已达我手而户、而腰、直达足踵。
若用力一顶,便自然跃起而不自觉,仅感到劲路如擦衣而过。
我曾多次亲眼见到不同拳种的拳师与洪师交流拳技,交手时,未见洪师怎样动,对手就被打起数尺,然后跌出丈外。
洪师遇到力大功深者,发劲最快而动作最小,完全是用腰裆膝和手部的自转缠法,密切配合而发出来的。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之马矢奏春创作古传太极并没有套路,原始骨架就是十三式,辨别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十三字组成,它概括了太极拳的主要法规,为武当派张三丰祖师所创.内家太极拳精确的练功方法是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根本功夫最为主要,就如上学一样.先学笔划,然后组字,再懂字意后造句、作文……,数、理、化等也是如斯;随着你读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研究生等作出不合阶段的组合、熟习、掌握与升华……在太极图中,太极修点,也就是阳鱼的阴点、阴鱼的阳点;阳鱼为动功,阳鱼中的阴点为动中之静功,是肢体形外三合之功,也称“知人功夫”.阴鱼为静功,阴鱼中的阳点为静中之动功,是精气神内三合之功夫,也称“心腹功夫”、“丹田功夫”,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阴阳互补的表现.太极拳求的是跟顶劲也称通臂劲,其劲道走向为以脚催膝、以膝催胯、以胯催腰、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腰为轴、以意领气,意到气到、形神俱到的过程.“太极十三式”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共十三式. 其过程为:无极生无极桩,因《无极修真》主张修的是先无邪元,即:内气运行、身识应对、感应应对、情志掌控等等,然后经由过程导引、调心、调式、调息使神意合一,融通于肢体以便开掘自身潜能,斗气机随意而动,从而做到无处不是手,无处不丹田的功法过程…….“无极”从形态上讲是无动状态,属阴;而“太极”是大动状态的开始,属阳.故“无极桩”没列入太极十三式内.无极桩生中定式,中定式生提高、撤退撤退、左顾、右盼五式之体,经由过程五式之体的演习正肢体筋骨,聚称身体狼藉之精气,平衡自身阴阳,使五脏六腑精气神旺盛,以调和表里三合之功夫.然后经由过程推手、喂手、听劲、懂劲以感应对方的劲道走向,加强自身的身识应对,使形神兼备,心意统一.然后以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为用,在保持太极运动理法的根本上,经由过程推手完善表里三合的实施,以神意运用做到打放自如,无处不丹田,无处不太极的手腕,给太极散手打下坚实的根本,在举手投足时的每招每式都能用于技击,每一动作式子都有拳意的贯穿,以神意运用自然而动都能形神俱妙,都能适合太极十三式的要求,以自我不合的体悟熟习,化生自我气势的套路,以自身的需求选择不合的功夫成果,如开掘浅能、去病、摄生、延年益寿、自卫防身等.十三势歌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来源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很多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更示平淡.势势揆心需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全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意向推寻,屈张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安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卅字,字字逼真意无遗.若不向此推寻去,白费功夫贻嗟叹.十三势行功心解(陈微明注)以心行气,务令惊惶,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当从心.以心行气者,所谓意到气亦到,意要惊惶,则气可收敛入骨,并不长短分特殊命运运限也.气收敛入骨,功夫既久,则骨日沉重,内劲长矣.以气运身者,所谓气动身亦动,气要顺遂,则身能便当从心,故变动往来,无不从心所欲,毫无阻滞之处矣.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有虚灵顶劲,则精神自然提得起;精神提起,则身体自然轻灵.不雅此,可知舍精神而用拙力者,身体必为力所使令,不克不及迁徙改变如意矣.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与敌相粘,须随机换意,仍不过虚实分得清楚,则自然有圆活之妙.发劲须惊惶松净,专主一方.发劲之时,必须全身松净.不松净则不克不及惊惶,惊惶松静,自然能放得远.专主一方者,随彼动之标的目标而直去也.随敌之势,如欲打高,眼神上望;如欲打低,眼神下望;如欲打远,眼神了望.神至则气到,全不在用力也.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顶头悬,则自然中正;松静,则自然安舒;稳如泰山,则自然能撑支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九曲珠,言其圆活也.四肢百体,无处不有圆珠,无处不是太极圈子,故力未有不克不及化也.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太极虽不必力,而其增长内劲,可无穷尽.其劲如百炼之钢,无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搏兔之鹘,盘旋不定;捕鼠之猫,待机而动.静如山岳,动若江河.静如山岳,言其沉重不浮,动若江河,言其周流不息.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蓄劲如张弓,以言其满;发劲如放箭,以言其速.曲中求直,蓄此后发.曲是化人之劲,劲已化去,必向彼身求一贯线,劲可发矣.力由脊发,步随身换.含胸拔背,以蓄其势.发劲之时,力由背脊而出,非徒两手之劲也.身动步随,转换无定.收等于放,放等于收,断而复连.粘、化、打虽是三意,而不克不及分隔.收即粘化,放是打,放人之时,劲似稍断,而意仍不竭.往来来往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折叠者,亦变虚实也,其所变之虚实,最为微细.太极截劲,往往用折叠,外面看似未动,而其内已有折叠,进退必变换步法,虽退仍是进也.极优柔,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老子曰:“世界之至柔,驰骋世界之至坚.”其至柔者,甚至刚也.吸为提为收,呼为沉为放,此呼吸乃先天之呼吸,与后天之呼吸相反,故能提得人起,放得人出.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寰宇之间.太极拳盖养先天之气,非运后天之气也.命运运限之功,流弊甚大.养气则顺乎自然,日习之养之而不觉,数十年后,积虚成实,至大至刚.至用之时,则曲蓄其功,以待发既发则沛然莫之能御也.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心为主帅以发令,气则为暗示其令之旗,以腰为纛.则旗中正不偏,无致败之道也.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严密矣.无论练架子及推手,皆须先求开展,开展则腰腿皆动,无微不到.至功夫纯熟,再求紧凑,由大圈而归于小圈,由小圈而归于无圈,所谓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也.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太极以心意为本,身体为末,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腹松净,不存涓滴后天之拙力,则气自敛入骨,气敛入骨,其刚可知.神要安舒,体要静逸,能安舒静逸.则应变整暇,决不慌乱.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表里相合,凹凸相连,故能如斯.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适.此言与人比手之时,牵动往来,须含胸拔背,斗气贴之于背,敛于脊骨,以待机会.机至则发,能气贴于背,敛于脊骨,则才能由脊发,不然,仍手足之劲耳.神固体逸,则不狼藉.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此乃形容绵绵不竭,待机而发之意.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太极纯以神行,不尚力气,此气言后天之力气也.盖养气之气,为先天之气;命运运限之气,为后天之气.后天这气有尽,先天之气无穷.气如车轮,腰似车轴.气为旗,腰为纛,此言其静也.气如车轮腰似车轴,此言其动也.腰为一身之枢纽,腰动则先天之气如车轮之扭转,所谓气遍身躯很多滞也.。
王宗岳的太极秘籍《十三势行功歌诀》详解
王宗岳的太极秘籍《十三势行功歌诀》详解一、《十三势行功歌诀》——王宗岳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痴。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工用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遗叹息!二、王宗岳简介王宗岳,字林贞,号净贞,生活于明朝万历年间,山西人(传说为山西太谷县小王堡村人。
据李亦畬手书《太极拳谱》之《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记载,说明王宗岳为山西人无疑)。
内家拳名家,精通拳法、剑法、枪法,对拳术颇有研究。
史书对其记载甚少,现今资料,多为后人传说和考证,生平、籍贯说法不一。
本文介绍,是参照百度百科所写。
三、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诀》释义《十三势行功歌诀》为明王宗岳所著,相传王宗岳著之太极拳论共有四篇,除《十三势行功歌诀》外,尚有《王宗岳拳论》、《十三势》及《打手歌》。
字义: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十三总势莫轻视之“十三势”,指“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个手法,及“进、退、顾、盼、中定”五个步法。
命意源头在腰隙之“命意”,指思维。
“腰隙”之“隙”,指腰间部位。
全句之意为太极这十三总势,决不可轻视,更不可等闲视之,因为他的源头在腰间这个部位。
【论述】其实八门五法决不可轻视,它的精华之处在腰际,因为太极拳的起始动作在腰,其它的手部动作,则随腰之转动而动。
医书《内经》有言:“腰为肾之府,旋转不能,肾将惫矣”。
肾主骨,主人体之精门机能,久练腰肾,必能强筋健骨,增进骨质密度,故勤练太极拳对肾脏之保健有一定之功效。
若腰部活动不能,则肾必疲惫,人必体衰垂危。
清武禹襄著之《太极拳解》曾言:“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其意为气如车轮,循环不息,腰如车轴,带动身臂之转动。
十三势歌“命意源头在腰隙”释义
十三势歌“命意源头在腰隙”释义大国崛起民风尚武炼拳纪与修行手札十三势歌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揆心须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妄费功夫贻叹息。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这句话是全歌的关键。
一般解释为意念要注意腰那个地方。
吾师在讲解《心会论》时提及“十三势歌”,说:这么解释也不能算错,因为练太极拳关键在腰,但就不够深刻了。
有的拳谱讲“命意源头在腰际”。
从文字上来说只是一字之差。
但具体到练习上就有区别了。
“腰际”,腰那一片。
范围已经很大了。
究竟在哪儿啊?我所得的师传真谛是“腰隙”,腰的缝隙,腰椎当中那个缝隙。
它的精确位置就在(从解剖来说)第二腰椎和第三腰椎之间。
(从气功和中医来说)即“命门穴”,那个地方是人的元气生发的地方。
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和《难经》中都有详细的论述。
我在随师学习的时候,恩师曾明确指出:人体里面先天气场在肚脐后面,两肾当中,后天气和先天气在那儿混合,变成人体生命的整体的气。
“命意源头在腰隙”关键是这个“在”字。
简单点说,就是我们人的气和神意的发源地在“腰隙”——命门。
练十三势要从那儿发出“意”和“气”。
要特别特别注意:不是想到从命门那儿出来得是真真正正从命门那儿出来才行这才叫“命意源头在腰隙”可能有人要问,意识不是在脑子里吗?怎么能跑到那儿去呢?这就需要练。
练太极要练气,太极之气得从丹田出来。
《心会论》里讲有三主三宾。
腰为第一主宰,喉头为第二主宰,神意为第三主宰;丹田为第一宾辅,手为第二宾辅,足为第三宾辅。
一般对《心会论》解释不够全面,就以为“主”是重要,解释为:第一重要是腰隙,第二重要是喉头,第三重要是神意。
洪均生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路浅译。
洪均生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路每一个动作浅译。
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我本是无极的静,因为对方进攻而动。
我的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而且我的随曲就伸。
不过也不能不到。
按洪均生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讲解,每一式都是因为对手进攻我,我开始化解的招式。
这个用八十一式缠法化解方法就是现在的洪式太极拳一路八十一式。
二路炮捶共六十四式。
第一式预备式我是静而无极,因为有对手进攻胸部,我开始用正前方掤法的动。
来化解。
因为对方用
连环七个动作,我只用了圆的缠法去防守反击。
第二式是拦攃衣是假如对方从我右前方左脚在前用双手按法进攻我。
我防守还击----。
第三式是假如------。
有人说对手进攻你,不会按照套路来的。
是这样的。
八十一式里的每一式里又分为几个连环动作。
太极拳的动作太多了,总有一个动作是适用,用时是挨着那一个动作就用那一个动作。
相对讲拳击的动作就太少了。
一般就这几个拳击动作就足够用了。
太极拳和拳击一样都要用眼睛去观察和对手距离站位等等。
都要使用自己熟练的招法去进攻和防守。
后面具体浅译的陈式实用拳法八十一式的每一个动作。
「太极文化」张三丰太极十三势歌
「太极文化」张三丰太极十三势歌现在有的拳家深信《太极十三势歌》为张三丰所发明,并且言之凿凿,但就小编了解,这个证据并非充足。
只是说无论是谁发明的,能够短短的一百四十个字,把太极拳的主旨阐述的详尽,值得修炼太极拳的人揣摩学习。
现将原文附于其下: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揆心须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卌字,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魏坤梁解读《十三势歌》:《十三势歌》在《乾隆抄本》、杨氏和武、李氏拳谱中都有,三个抄本对照,仅极个别字有差异,并不影响内容的完全相同。
此歌之名在1929年出版的《太极拳讲义》中的《乾隆抄本》中为《十三势歌诀》,1930年出版的杨澄甫先生《太极拳使用法》和1925年出版的陈微明先生《太极拳术》中均为《十三势歌》,1935年出版的武、李氏《廉让堂太极拳谱》中为《十三势行功歌》(李亦畲先生赠予郝和先生的抄本中是《十三势行工歌》)。
这些歌名究竟哪个为原作者所命,哪些为后人所加,或者均为后人所加,现已不得而知;但杨氏传本中此歌名与武、李氏传本中此歌名的不同这一事实也反映或者武、李氏此歌与杨氏此歌来源不同,或者是两者之其一对此歌名作了更改。
《乾隆抄本》中此歌被作为第六首古歌诀,但从每首古歌诀的字数分析,其它六首古歌诀均为七言四句,而《十三势歌》却为七言二十四句;其它六首古歌诀要比《十三势歌》更为措词简约;对照字数和措词风格,将其当作第六首古歌诀显然牵强而不协调,最大可能是后人在辗转传抄时错页颠倒将其与其它的古歌诀相混杂,从而发生了误会;所以,本节按照太极拳界的传统习惯仍将其作为一首单独的歌诀。
《十三势歌》的拳术思想和写作风格与王宗岳注文完全相同,其内容是有侧重地对古代太极拳术思想的进一步深入阐发,歌中出现了一些王宗岳注文中所没有的经典提法,由此分析,此歌应该是作于包括《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注文之后的;从《十三势歌》中频频出现的一些清代几乎绝迹的语法修辞现象来看,此歌应为明代作品;最有可能此歌为王宗岳所作,也有可能为王宗岳的后人所作,近代太极拳界则基本上均认为《十三势歌》的作者是王宗岳。
不悟《太极十三势歌》,学练太极拳若许年,亦只是一场空
不悟《太极十三势歌》,学练太极拳若许年,亦只是一场空《太极十三势歌》的作者及来源《太极十三势歌》的作者很有争议,一般人认为是王宗岳。
但是,台湾的萧天石先生则认为是张三丰。
不过,对于作者的考证并不是我们特别关注的事情。
我们更关心它对自身研究太极拳有何指导意义。
《太极十三势歌》原文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换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十字,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太极十三势歌》简析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换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十三势歌》开头的这两句话非常值得关注,因为它论述了太极拳所包含的最基本的十三个姿势及这十三个姿势所修炼的关键所在。
“十三总势莫轻视”中的“十三”指的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
这十三个姿势,既是内功心法,也是外在姿势;既是总的锻炼原则,也是具体的操作规程,因此,对之千万不要轻视。
那么,这其中的关键是什么呢?这就是“命意源头在腰隙”了。
一般人对“命意源头在腰隙”的解释是:意念要注意腰那个地方。
这种解释不算错,但不全面。
从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来说,还包括“腰气圈”以及“腰气圈”上下匀布弥漫、内外弥漫的根源。
这个根源就是“两肩胛骨下角连线正中”的劲源。
腰隙指的是腰骨头当中那个缝隙,在第二腰椎和第三腰椎之间,也就是在命门穴的部位。
此处居于两肾间,乃元气发生之所在。
“命意源头在腰隙”的意思就是人的气和人的精神(神意)根源在腰隙那儿,在命门那儿。
“命意源头在腰隙”,不是光注意一下“腰隙”的问题,而是从那儿发出来,“气贴脊”,从脊的区域发出来的。
洪均生先生谈陈氏太极拳
洪均生先生谈陈氏太极拳凡是适应生活.符合客观事物规律的,必然符合科学。
方法是万变的,而原理是不能变的。
方法的变,是因人、因事、因地而变,但仍合乎原理,也可以说合乎需要的陈式太极拳虽然世传已久,但至十六代阵鑫先生才总结出此拳的科学原理和方法,提出“太极拳,缠法也……”,并加重语气说:“不明此,即不明拳”。
陈鑫先生说的缠法,就是螺旋运动形式,通过螺旋形式,周身渐渐练出一种缠丝劲来。
这种劲是刚柔相济的,也就是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的“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的劲,是用科学方法练出来的劲。
这种劲,在生理方面能使全身关节、肌肉束、各个细胞一动无有不动,甚至内脏也随着躯干的左右转动而发生自我按摩的功用。
日久天长,人体由于气血循环通畅,自然得到健康,在技击方面,由于变转灵敏,对方来力挨我何处,我随其方向略一转动,便可化开。
这就是太极拳要求的引进落空。
当转动时,因为走的是螺旋圆形,这半边随化,另—边必然转过来,自然形成柔化刚发。
假设动作慢时,转到圆周四分之一,便可生效。
功夫越深,速度越快,略一旋转,便能化发同时发生作用。
所以太极拳又要求由大圈而小圈,由小圈而无圈。
大圈小圈是自转配合公转,无圈则是只用自转。
什么是自转? 什么是公转? 陈鑫写的书上没有这个名词。
陈福生(陈发科的字---编者)老师教拳时,也不曾提过自转和公转。
这是我在解放后为了教人才提出的。
陈鑫讲缠法,有顺逆、左右、上下、进退、前后和大小六种,没分出主次来,也没说明顺逆是以何为据而定的。
沈家桢、顾留馨著《陈式太极拳》,指出:顺逆缠丝为基本缠法,其它为方位缠法。
主次分明,是进步的。
但我从实践中体会出,每个动作都有自转与公转的配合。
有人说:“以顺着时针的旋转方向为顺,反之为逆”。
这种说法虽然不无道理,但只可作为躯干旋转的顺逆规律。
因为手各有两个,右手顺时针为顺,左手如此转动岂不相反? 因此我便以手心的上转为顺,而下转为逆。
至于公转,则分为左右旋和前后旋两类。
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十三势歌》探释(1)
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十三势歌》探释(1)2011-10-28 弓正不争作者魏坤梁【提要】《十三势歌》是一首阐述十三势长拳(古太极拳)重大法则的古歌诀,歌诀蕴含的拳术思想与王宗岳拳谱完全一致;歌诀中出现了一些王宗岳拳谱中所没有的、十分精辟的经典提法,如“动犹静”、“听自由”、“顶头悬”、“尾闾中正”等等,概括性地涉及到了太极拳的本质特性,是对太极拳学练具有重大指导作用的一篇经典作品。
【原文】B1 十三总势①莫轻视②,命意③源头④在腰隙⑤。
【字词注释】①十三总势——太极拳在古代被称为“十三势长拳”或“十三式长拳”,简称为“十三势”。
古太极拳有多种锻炼形式,如根据杨家所传,按开展与紧凑可分为大、中、小架,按姿势的高低可分为低、中、高架等,但总的说,各种拳架的基本框架相同;又因为《十三势歌》为每句七字,为凑满字数,因而在“十三势”中加上一“总”字。
②轻视——“轻”的意思是不贵重。
如《管子·乘马数》:“彼物轻则见泄。
”“轻视”是指将太极拳当作一般的武术等闲视之。
③命意——古文化所谓的“心”,包括了现代医学所说的神经中枢,被认为是人的生命最高主宰。
“意”则被认为是“心”即神经中枢的功能。
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说:“可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所以,古文化的“意”可以泛指神经中枢的所有功能,包括“显意识”就是日常思维,和不经过显意识支配的“潛意识”﹙无意识﹚等。
古文化常将“心”比喻为一个国家的君主,古代国家君主封派之人在称谓之前可加一个“命”字,以示其特殊的社会地位,比如“命官”、“命臣”、“命吏”、“命士”、“命妇”等等。
称“意”为“命意”就是表示“意”是君主“心”所直接支配的,是“心”的代表。
太极拳经典大多所说的“心”是指静极默笃之精神,就是神经中枢的一种特殊的功能和状态,“命意”主要就是指这种“心”所支配的不假思索的神经活动,又被称为“真意”。
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将“命”解释为腰脊2与3椎之间的“命门”,显然是与文意不合的。
太极十三式歌诀 精编拳谱
十三势歌诀一名十三势行功歌诀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卌字,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题名解】十三势者,一般将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称为八劲势;进退顾盼定,称为五步。
两者合之,称为十三势。
其实,此乃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法。
有说为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中),为六法半的。
应当还有正隅,虚实,收放,吞吐,刚柔,单双,重(轻)之六法半。
此两个六法半合称为十三法。
而由此十三法演化出的攻防拳势,称为十三势。
因为,以阴阳同时存在的法则来看拳势,就出现了掤中有捋,挤中有按,採中有挒,肘中有靠,进中有退,顾中有盼、定(中)分重轻;正中有隅,虚中有实,收中有放,吞中有吐,刚中有柔,单中有双,重(轻)里显定(中)。
反之亦然。
捋中有掤,按中有挤,挒中有採,靠中有肘,退中有进,盼中有顾,定(中)分重轻;隅中有正,实中有虚,放中有收,吐中有吞,柔中有刚,双中有单,轻(重)里显中(定)。
而十二势的法式中皆存在逢中必定分轻重,故定(中),轻(重)这俩“半个法”能说明一势之公用法则的性质,故立为一势而论。
这就是太极拳十三势说法的由来。
如:吞吐法,或吞中有吐,或吐中有吞。
皆是逢中必定,定必用中。
然吞吐之势或轻或重(沉),皆可见景生情而用之;同理,在如:挤按法,或挤中有按,或按中有挤。
亦皆是逢中必定,定必用中。
然挤按之势或轻或重(沉),皆可见景生情而用之。
又名“行功歌诀”者,乃说的是本此诀言的精旨妙义而练功、而运使,才能达到健身、技击,功德艺境并行不悖的预期效果。
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十三势歌》探释(12)“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十三势歌》探释(12)“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十三势歌》探释(12)作者魏坤梁【原文】B10 想推①用意②终③何在④,益寿延年不老春⑤。
【字词注释】①想推——即“推想”的错序措词,为推研、推究思索之意。
②用意——意图。
如《论衡·顺鼓》:“说者用意异也。
”③终——到底、终究之意,如《墨子·天志中》:“欲以此求赏誉,终不可得。
”④何在——原为在哪里的意思,这里引申为表示是什么。
⑤不老春——“老”可作“死”的婉辞,如《红楼梦》十五回:“以备京中老了人口,在此停灵。
”上文中的“老”意为消逝、过去。
【语法修辞分析】前一句中“用意”的定语“学练十三势长拳”被省略;后一句中“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定语“习练者”及介词“使”也被省略。
“何在”为宾语“何”前置。
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前置,如《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论语·颜回》:“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史记·项羽列传》:“项王曰;沛公安在?”按现代汉语语法,上述例句中的“谁欺”应为“欺谁”,“何惧” 应为“惧何”,“安在”应为“在安”。
上句中的“何在”就是“在何”。
【今译】推究学练与终生锻炼十三势长拳的用意到底是什么呢?就是使习练者益寿延年,使生命如同永远不会过去的春天一样旺盛美好。
【探讨】这两句歌文明确指出了十三势长拳学练的根本宗旨是“益寿延年不老春”。
这一思想与王宗岳注文中“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的思想是一脉相通的,就是说:武术技艺只是十三势长拳的载体,“益寿延年不老春”才是十三势长拳的宗旨即“灵魂”。
这是十三势长拳古代创编者创编此拳术的主要动机,是十三势长拳历代隐秘传承中的一条重要法规和择徒要则,也是学练者提高武术技艺有密切关系的一条要诀;《杨氏老谱》认为十三势长拳的宗旨是“尽性立命”正是对这样观点的继承。
洪均生详解“拳品十三篇”
洪均生详解“拳品十三篇”什么是拳品十三篇?答:十三篇为(一)端严、(二)圆和、(三)轻灵、(四)沉着、(五)雄浑、(六)超逸、(七)缜密、(八)缠绵、(九)精神、(十)含蓄、(十一)雍容、(十二)隽永、(十三)自然。
对于拳品十三篇中每一篇我又请教洪师(指洪均生),洪师均一一作答:端严:太极拳虽属传统武艺,而理精法密,具有完美的艺术形式,又身法中正,端正而严肃,从严从难,严守规矩,细找转关。
拳虽小技,强身健体。
眼身步手,规矩莫失。
动静开合,刚柔曲直。
螺旋协调,对立统一。
圆和:练陈式太极拳虽应严守规矩,但又忌拘束,须从端严中,注意圆转和谐。
太极行功,不离方圆;上下相随,首在螺旋。
公转自转,内外循环;虚实互换,奇正经权;千变万化,重心无偏,意念形合,庶几近焉。
虚灵无我,位动神闲。
轻灵:圆和是解拘束的方法,轻灵是圆和的效果。
能圆则轻,能和则灵;回风燕子,点水蜻蜓,将往复还,寓送于迎。
速非飘返,迟不停留,翩若惊鸿,宛如游龙,圆转如意,中有权衡。
踏雪无痕,身到无声,妙手空空,无迹可寻。
沉着:轻灵而不沉着,久恐失之飘浮,继以沉着。
法以顶劲领起,重心随遇平衡。
眼法专注一方,保持动中之静。
车轮飞转,中不离轴;沉着轻灵,以刚济柔,刚劲非顶,柔以不丢。
重心旋沉,裆膝中求。
乘风破浪,万吨之舟,全在舵手,操纵自由。
无形无象,中正身法,松沉无忧。
雄浑:沉着在内劲,雄浑在气势,二者互相表里,然非规矩之至用力之久,不能臻此境界。
山崩海啸,虎势鹰瞵。
狂风千里,雷霆万钧。
壮我声势,蔑视敌人;此非矫作,中自有真。
行健不息,中气弥纯;威而不猛,是谓雄浑。
超逸:翩于雄浑,或尽粗野,济以超逸。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意能中和,形自逸超。
流水潺缓,行云飘飘,浅底鱼翔,微风柳摇,遂使观者,矜躁都消。
炉火纯青,百练功高。
飘飘欲仙,意到神到。
缜密:超逸而不失规矩,必须过细揣摩,达到缜密。
天衣无缝,针线泯迹;规矩之至,动必扣式。
螺旋万转,无往不利。
一羽难加,敏感至疾。
洪钧生《十三势心解》
《十三势》浅释洪均生著原文: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太极拳也叫长拳,因为它的变化无穷,好像江海流水,滔滔不绝。
原文: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
此拳也叫十三式,其中包括“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字,主要动作是手法的动作,等于字的“永字八法”,四个正方,四个斜角,像八卦的道理。
掤,是太极拳的劲,是螺旋形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曲中有伸,伸中有曲。
任何着法,离不开掤劲,这是太极拳特有的一种劲,所谓“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劲。
我们如用简单方式讲,也可以讲为,两人一搭手时的一种动作,左手接左,右手接右。
捋是引化掤劲的,双方搭手之后,例如右手接右手,就用里缠向我右后斜角引进,同时用左手搭在对方的右肘外关节上,但须走外缠劲,松肩沉肘,下塌外碾,两手的劲右手引左手拨,对方被引,不得不进,但又被左手拨住,不得前进,这是阴阳开合的妙用。
挤,是化捋的,右手被捋,手走里缠,同时右足随进,把左手放在右臂弯里侧,走外缠劲,一方面助右手向对方胸部挤出,一方面防对方用左手击我面部。
按,是破挤法的,对方挤来,我随势先向右转身化劲,而用右手管腕,左手管肘,向对方按出。
以上是四个正方。
採,也是引掤劲的,捋不动步,手走中盘。
採则手走高处,步向前进,右手引採,则右足塌劲,左步进到对方右腿外侧,所以採是进步的。
挒,也是引掤劲的,但是退步,手走下盘的,如倒卷肱,因对方进步势猛,不得不退,还是一手引,一手拨。
肘,是化捋、採、挒的。
挤用手,是梢节劲;肘是中节劲,因双方相距较近。
靠是两人离的更近,才用根节肩部发劲,但全是步先进,再转着发劲。
以上四式是四个斜角的着法。
原文: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合而言之,十三式。
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
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前进后退是步法,左顾右盼是眼法,中定是身法。
前进火象,后退水象,左顾属木,右盼属金,中定属土,这是分开单讲。
洪钧生《十三势心解》
《十三势》浅释洪均生著原文: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太极拳也叫长拳,因为它的变化无穷,好像江海流水,滔滔不绝。
原文: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
此拳也叫十三式,其中包括“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字,主要动作是手法的动作,等于字的“永字八法”,四个正方,四个斜角,像八卦的道理。
掤,是太极拳的劲,是螺旋形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曲中有伸,伸中有曲。
任何着法,离不开掤劲,这是太极拳特有的一种劲,所谓“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劲。
我们如用简单方式讲,也可以讲为,两人一搭手时的一种动作,左手接左,右手接右。
捋,是引化掤劲的,双方搭手之后,例如右手接右手,就用里缠向我右后斜角引进,同时用左手搭在对方的右肘外关节上,但须走外缠劲,松肩沉肘,下塌外碾,两手的劲右手引左手拨,对方被引,不得不进,但又被左手拨住,不得前进,这是阴阳开合的妙用。
挤,是化捋的,右手被捋,手走里缠,同时右足随进,把左手放在右臂弯里侧,走外缠劲,一方面助右手向对方胸部挤出,一方面防对方用左手击我面部。
按,是破挤法的,对方挤来,我随势先向右转身化劲,而用右手管腕,左手管肘,向对方按出。
以上是四个正方。
採,也是引掤劲的,捋不动步,手走中盘。
採则手走高处,步向前进,右手引採,则右足塌劲,左步进到对方右腿外侧,所以採是进步的。
挒,也是引掤劲的,但是退步,手走下盘的,如倒卷肱,因对方进步势猛,不得不退,还是一手引,一手拨。
肘,是化捋、採、挒的。
挤用手,是梢节劲;肘是中节劲,因双方相距较近。
靠是两人离的更近,才用根节肩部发劲,但全是步先进,再转着发劲。
以上四式是四个斜角的着法。
原文: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合而言之,十三式。
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
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前进后退是步法,左顾右盼是眼法,中定是身法。
前进火象,后退水象,左顾属木,右盼属金,中定属土,这是分开单讲。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概论[洪均生]
陈式太极拳的发展与变化
一切事物总是因时、因人有意或无意而变化的,不离法则而变化,是为发展;离开法则而变化,必定倒退。太极拳论说:“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理”即法则。太极拳有太极拳的“理”,在“理”指导下的运动方法便是技法。技法虽因敌而变,而它的法则却不能变。陈式拳法的法则就是缠法的螺旋运动。据《陈式太极拳》介绍,陈家原有套路七种和太极长拳(亦名太极通背),后来精简为现在的一路、二路(亦名炮捶)。这第一个变化,据我推测可能是陈王庭根据他的武学实践经验而修改整理的。据陈鑫介绍,原来旋风脚一式下边的动作为:双手随身之后转而按于地上,头向下而双足悬空上蹬;后又变为身右转时,双手向右平伸,右足踏地,左足向左平蹬(如其它拳种的夜叉探海式)。当右转捣碓后的庇身捶前边,左足踏稳,右足向右,腿肚贴地进步,腰向右下转,右肩只离地七寸,名为七寸靠,难度较大,今已无人能练,这些变化系自何人,陈鑫亦未介绍。陈发科教我们之初,庇身捶下面无背折靠,双推手后无三换掌,倒卷肱后只接白鹤亮翅。而无如今所练的转身六合、退步压肘(此名可能是陈照奎起的)。又二路拳的庇身捶右足原向内勾,今则不勾;倒骑驴后原为闪通背,今为海底翻花,劈架子的左手原为逆缠的拳,今为顺缠的掌,这是第三次变化。但都变提合理,在技击方面有实用价值,应当是发展了的动作。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止功心解》注解之阳早格格创做古传太极并不套路,本初骨架便是十三式,分别为定、进、退、瞅、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十三字组成,它综合了太极拳的主要规则,为武当派弛三歉祖师所创.内家太极拳粗确的练功要收是由浅进深、从简到繁、逆序渐进的历程.其前提功妇最为要害,便如上教一般.先教笔划,而后组字,再懂字意后制句、做文……,数、理、化等也是如许;随着您读幼女园、小教、中教、下中、大教、钻研死等做出分歧阶段的拉拢、认识、掌握取降华……正在太极图中,太极建面,也便是阳鱼的阳面、阳鱼的阳面;阳鱼为动功,阳鱼中的阳面为动中之静功,是肢体形中三合之功,也称“知人功妇”.阳鱼为静功,阳鱼中的阳面为静中之动功,是粗气神内三合之功妇,也称“知己功妇”、“丹田功妇”,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阳阳互补的体现.太极拳供的是跟顶劲也称通臂劲,其劲道走背为以足催膝、以膝催胯、以胯催腰、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脚,以腰为轴、以意收气,意到气到、形神俱到的历程.“太极十三式”为定、进、退、瞅、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同十三式. 其历程为:无极死无极桩,果《无极建真》主弛建的是先天真元,即:内气运止、身识应付于、感觉应付于、情志掌控等等,而后通过导引、调心、调式、调息使神意合一,融通于肢体以便掘掘自己潜能,使气机随意而动,进而干到无处不是脚,无处不丹田的功法历程…….“无极”从形态上道是无动状态,属阳;而“太极”是大动状态的启初,属阳.故“无极桩”出加进太极十三式内.无极桩死中定式,中定式死前进、退却、左瞅、左盼五式之体,通过五式之体的锻炼正肢体筋骨,散合身体集治之粗气,仄稳自己阳阳,使五净六腑粗气神旺衰,以调战内中三合之功妇.而后通过推脚、喂脚、听劲、懂劲以感觉对于圆的劲道走背,加强自己的身识应付于,使形神兼瞅,心意统一.而后以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为用,正在脆持太极疏通理法的前提上,通过推脚完备内中三合的真施,以神意使用干到挨搁自如,无处不丹田,无处不太极的脚法,给太极集脚挨下脆真的前提,正在举脚投足时的每招每式皆能用于技打,每一动做式子皆有拳意的贯脱,以神意使用自然而动皆能形神俱妙,皆能切合太极十三式的央供,以自尔分歧的体悟认识,化死自尔风格的套路,以自己的需要采用分歧的功妇截止,如掘掘浅能、去病、养死、延年益寿、侵占防身等.十三势歌十三总势莫沉蔑,命意源头正在腰隙.变转真真须注意,气遍身躯很多滞.静中触动动犹静,果敌变更示神偶.势势揆心需蓄意,得去不觉费功妇.刻刻注意正在腰间,背内紧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谦身沉利顶头悬.小心留神背推供,伸伸启合听自由.初教引路须心授,功妇无息法自建.若止体用何为准,意气君去骨肉臣.念推蓄意终何正在,益寿延年不老秋.歌兮歌兮百卅字,字字真切意无遗.若不背此推供去,枉费功妇贻叹息.十三势止功心解(陈微明注)以心止气,务令重着,乃能支敛进骨.以气运身,务令逆遂,乃能便当从心.以心止气者,所谓意到气亦到,意要重着,则气可支敛进骨,并不是格中幸运也.气支敛进骨,光阴既暂,则骨日重重,内劲少矣.以气运身者,所谓气动身亦动,气要逆遂,则身能便当从心,故变动往去,无不从心所欲,毫无阻滞之处矣.粗神能提得起,则无早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有真灵顶劲,则粗神自然提得起;粗神提起,则身体自然沉灵.瞅此,可知舍粗神而用拙力者,身体必为力所鼓励,不克不迭转化如意矣.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真真也.取敌相粘,须随机换意,仍不过真真分得收会,则自然有圆活之妙.收劲须重着紧洁,博主一圆.收劲之时,必须齐身紧洁.不紧洁则不克不迭重着,重着紧静,自然能搁得近.博主一圆者,随彼动之目标而直去也.随敌之势,如欲挨下,眼神上视;如欲挨矮,眼神下视;如欲挨近,眼神眺视.神至则气到,齐不正在用力也.坐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里.顶头悬,则自然中正;紧静,则自然安舒;危如累卵,则自然能撑支八里.止气如九直珠,无微不到;九直珠,止其圆活也.四肢百体,无处不有圆珠,无处不是太极圈子,故力已有不克不迭化也.运劲如百炼钢,何脆不摧.太极虽不必力,而其删少内劲,可无贫尽.其劲如百炼之钢,无脆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搏兔之鹘,盘旋大概;捕鼠之猫,待机而动.静如山岳,动若江河.静如山岳,止其重重不浮,动若江河,止其周流不息.蓄劲如弛弓,收劲如搁箭.蓄劲如弛弓,以止其谦;收劲如搁箭,以止其速.直中供直,蓄而后收.直是化人之劲,劲已化去,必背彼身供背去线,劲可收矣.力由脊收,步随身换.含胸拔背,以蓄其势.收劲之时,力由背脊而出,非徒二脚之劲也.身动步随,变更无定.支即是搁,搁即是支,断而复连.粘、化、挨虽是三意,而不克不迭分启.支即粘化,搁是挨,搁人之时,劲似稍断,而意仍不竭.往复须有合叠,进退须有变更.合叠者,亦变真真也,其所变之真真,最为微细.太极截劲,往往用合叠,表里瞅似已动,而其内已有合叠,进退必变更步法,虽退仍是进也.极柔硬,而后极脆刚刚.能呼吸,而后能机动.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脆.”其至柔者,乃至刚刚也.吸为提为支,呼为重为搁,此呼吸乃先天之呼吸,取后天之呼吸差异,故能提得人起,搁得人出.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直蓄而有余.孟子曰:“吾擅养吾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天之间.太极拳盖养先天之气,非运后天之气也.幸运之功,流弊甚大.养气则逆乎自然,日习之养之而不觉,数十年后,积真成真,至大至刚刚.至用之时,则直蓄其功,以待收既收则沛然莫之能御也.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心为主帅以收令,气则为表示其令之旗,以腰为纛.则旗中正不偏偏,无致败之道也.先供启展,后供紧稀,乃可臻于缜稀矣.无论练架子及推脚,皆须先供启展,启展则腰腿皆动,无微不到.至功妇杂死,再供紧稀,由大圈而归于小圈,由小圈而归于无圈,所谓搁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躲于稀也.又曰:先正在心,后正在身,背紧洁,气敛进骨,神舒体静,刻刻正在心.太极以心意为本,身体为终,所谓意气君去骨肉臣也.背紧洁,不存丝毫后天之拙力,则气自敛进骨,气敛进骨,其刚刚可知.神要安舒,体要静劳,能安舒静劳.则应变整暇,决不慌治.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内皮毛合,上下贯串,故能如许.牵动往去,气揭背,敛进脊骨,内固粗神,中示安适.此止取人比脚之时,牵动往去,须含胸拔背,使气揭之于背,敛于脊骨,以待机会.机至则收,能气揭于背,敛于脊骨,则本收由脊收,可则,仍脚足之劲耳.神固体劳,则不集治.迈步如猫止,运劲如抽丝.此乃形容绵绵不竭,待机而收之意.齐身意正在粗神,不正在气,正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杂刚刚.太极杂以神止,不尚气力,此气止后天之气力也.盖养气之气,为先天之气;幸运之气,为后天之气.后天那气有尽,先天之气无贫.气如车轮,腰似车轴.气为旗,腰为纛,此止其静也.气如车轮腰似车轴,此止其动也.腰为一身之枢纽,腰动则先天之气如车轮之转化,所谓气遍身躯很多滞也.。
王宗岳拳解洪均生
王宗岳《太极拳论》臆解——洪均生清代乾隆年间,山右王宗岳著《太极拳论》,论述精辟、言简意赅,久为各式太极拳家奉为经典、其文从阴阳动静之理。
学用之法,由外形运动的分合曲直、无过不及的界限,与对抗的刚柔效果的顺背,以至如何由着熟达到懂劲,都讲得有条不紊。
学者果能善体其意,照其规矩,持久锻炼,则愈练愈精,从心所欲的神明阶段,亦非不可企及。
但此文虽非古奥难解,却非粗读所能理解的。
其中术语必须从实践中细加揣摩,方能正确认识。
如双重与懂劲的问题,虽文中解为:“阴不离阳。
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却没说出具体方法。
虽说:“无过不及”、“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却未指出以何为界。
都不免使学者读后芒然,无从知晓实际运动中的要领。
况且太极流派日多,教者、学者的认识方法、功夫水平,各有不同。
虽亦有人曾作注解,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仍然莫衷一是。
即如本文“显非力胜”、“快何能为”之语,原是批判“先天自然之能”,提醒学者重视“学力”并非否定“力”与“快”的“能”,用意在于学科学的用力方法,善于用“四两”的小力拨动“千斤”的大力,力小、力省则时间自然随之而“快”。
有些文人习太极拳者由于未能理解原意,遂强调“意”、“气”而排斥“力”字,甚至创出“以慢胜快”的奇谈怪论。
竟将科学的技术,变为唯心的玄学。
以至不少后学在对抗中用拙力而互相推拉,毫无太极技巧。
凡是爱护太极拳这个宝贵文化遗产的有心人,无不为这忧虑!我初学吴式于刘慕三先生。
即承示以《太极拳论》抄本。
后从陈发科师学习陈式,渐悟文中“随曲就伸”之语,即是螺旋运动,通过推手试验,又悟“左重则左虚”是讲手足的配合不许上下全实,以避双重。
也从而理解怎样“牵动”才能做到“四两拨千斤”。
因此就个人从实践中的知识写出臆解,以告学者。
但从陈式理法作为论据,或者有人认为我有偏见。
其实王论写在杨式创行之前,因而我则认为王论应同陈论,以陈式理法解释王论,正如以钥开锁,恰恰吻合。
是否有当,愿识者鉴之。
《陈式太极拳三字经》洪均生
《陈式太极拳三字经》洪均生(一)总论陈太极,理法精,阴阳理,互变中。
法万变,不离宗,唯缠法,基本功。
每一动,螺旋形,其要求,圆而松。
如毛巾,反复拧,练周身,内外同。
经络活,血气通,祛疾病,保康宁。
勿懈怠,持之恒,讲技法,变化灵。
或柔化,或刚攻,因敌变,螺旋中。
(二)缠法论缠法,应过细,内外旋,分顺逆。
顺劲开,逆劲闭,刚与柔,相互济。
(三)眼法意发令,凭眼传,审地势,察敌变。
眼所视,有点面,实点顾,虚而盼。
身步手,随顾盼,盯目标,莫乱转。
(四)身法讲身法,上中下;顶劲领,裆劲塌;腰如轴,戒凸凹;长强穴,尾骨端,休里裹,微后翻;气松沉,小腹间;重心低,动无偏;胯里松?,裆开圆;既灵稳,且自然;两膝盖,与踵齐?;随身转,互落提?;杠杆理,支重力?;如磅秤,称粮米,物加重,砣随移?,使重心,得随遇?,守中立,莫挪移。
[自注:?胯内腿根大筋放松,可加大左右旋转灵活性;?不许膝与足尖齐,否则会使小腿向前倾斜,成双重,而转换不灵;?身左转,则左膝提而右膝落;身右转,则右膝提而左膝落,以保持重心随遇平衡;?支点在头顶百会穴向上领,向下至尾骨的立轴;重点是对方加在我身上任何部分的力;力点是我用以引扌朋对方身体任何部分的力;?保持力点与重点的平衡,这是太极拳扌朋法的作用;?指随遇平衡](五)步法步进退,随身转,斜或正,因势变;论步型,马弓盘,虚与实,互转换;动如水,流曲弯,静止处,稳如山;沉着中,有轻便。
[自注:步法进退必须走弧线,这时脚尖里扣或外摆形成的](六)手法讲手法,最复杂,顺逆缠,互交叉;凡顺缠,掌上翻,小指裹,拇上捻;凡逆缠,掌下翻,拇内裹,小指转;顺缠时,沉肘腕,带手掌,划弧线;逆缠时,掌当先,手领肘,肘带肩;顺逆缠,属自转,自转时,有公转;公转变,正反旋;正旋圈,顺逆半;逆上出,右下还,低平脐,高齐眼;肘收沉,贴肋边?,手开合,胸前变?;反旋转,亦同前,逆下出,顺上还;肘收还,齐乳前,缠为顺,掌勿偏?;下转肘,贴肋边,手领肘,作逆缠;缘胯开,再上转;肘松沉,永不变;公转形,如鸡蛋,大小头,有定限;正小头,心口前?;反小头,齐眼变?;或左右,或后前;左右圈,正或反;前后圈,多反旋,其缠法,变化繁?;手逆出,后外偏?,变顺回,经耳边?;另一圈,八法含?,基本功,莫轻看。
谈谈太极拳之意气
谈谈太极拳之意气作者:邹柱石来源:《少林与太极》2020年第03期太极拳是一门内外兼修、身心并练之拳。
太极拳以松柔而求坚刚,大成者能击铜人铁人以外的一切人,因此必有一番大修炼、大讲究。
本文仅止于谈谈它的意气和骨肉的相关问题。
意气和骨肉,是太极拳修炼中的兩组概念,各有说道、各有讲究。
清代王宗岳《十三势歌》曰:“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这说明太极拳在练习的时候,是把意气放在首要的位置上的;骨肉之动,须从属于意气。
有意气注入的拳,是鲜活灵动的拳。
只有骨肉之动的拳,则显苍白、显呆滞,极易流于体操化。
有人理解这里的“意气”,以为是偏义复词,单指意,实际上它和“骨肉”并列,意是意,气是气,就像骨是骨,肉是肉一样。
太极拳重意气,首先说说这太极拳之意。
太极拳要用神意为动作的引领。
没有意,心不在焉地打拳,打了也白打,不会长功。
神意把控着动作,身姿怎么摆,骨在怎么走,关节筋肉在怎么松、怎么动,这都是意识(即神意)不断传达指令的结果。
所以,行功走架,神意贯穿始终,无意则散,无意则乱无意则身不整、功不到、劲不达。
有人提出过“太极意识”的概念,窃以为很有价值。
我们看见有的人拳练得很好,老师教的、要求的一些要领似乎都做到了,但是就是一推手好像又没什么东西。
这是什么原因呢?可能是在练拳的过程中,没有通过行功走架培养出太极意识的缘故。
太极意识,得之于平常的“意”。
其次说说太极拳之气。
很多老师否定太极拳与气有关,认为太极拳谈气就是旁门左道、误入歧途。
但是,也有的师门里有明白人,称太极拳是一种动气功。
太极拳练功入门、练功入骨后,有“气遍周身不稍滞”的境界。
但是,在行拳中,太极拳又忌讳去“助气”。
一代宗师武禹襄说过:“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意思是说,练拳时,如果把注意力放在得气运气上,全身反倒觉得处处别扭、呆滞不畅、拳不像拳了,这样练肯定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有的筋络敏感型的人,只要松净站立,劳宫穴相对,就有强烈的气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肘,是化捋、採、挒的,挤用手是梢节劲,肘是中节劲,因双方相距较近。
靠是两人离的更近,才用根节肩部发劲,但全是步先进,再转着发劲。
以上四式是四个斜角的着法。
原文: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十三式。掤、捋、挤、按、即坎、离 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 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前进后退是步法,左顾右盼是眼法,中定是身法,前进火象,后退水象,左顾属木,右盼属金,中定属土,这是分开单讲。
如果合起来讲,则此拳任何一点动作,全有前进后退,左顾右盼,而在前进顾盼的时候,全离不开中定。就是讲八方,也必须先有中心,没有中心,是分不出八方的。并且八方的界限,不但是平面的,立体也有八方,变化无穷。有的人迷信八卦五行,又说不出唯物的道理来,使人疑惑。也有人认为八卦是玄学,其实是科学的,每个卦字或五行字,正如研究物理用AB代表一种符号一样,不过这种符号还有意义。
掤,是太极拳的劲,是螺旋形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曲中有伸,伸中有曲。任何着法,离不开掤劲,这是太极拳特有的一种劲,所谓“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劲。
我们要用简单方式讲,也可以讲为,两人一搭手时的一种动作,左手接左,右手接右。捋是引化掤劲的,双方搭手之后,例如右手接右手,就用里缠向我右斜角引进,同时左手搭在对方的肘外关节上,但须走外缠劲,松肩沉肘,下榻外碾,两手的劲右手引左手拨,对方被引,不得不进,但又被左手拨住,不得前进,这是阴阳开合的妙用。
挤,是化捋的,右手被捋,手走里缠,同时右足随进,把左手放在右臂弯里侧,走外缠劲,一方面助右手向对方胸部挤击出,一方面防对方用左手击我面部。
按,是破挤法的,对方挤来,我随势先向右转身化劲,而用右手管腕,左手管肘,向对方按出。
以上是四个正方
採,也是引掤劲的,捋不动步,手走中盘,採则手走高出,步向前进,右手引採,则右足塌劲,左步进到对方右腿外侧,所以採是进步的
《十三势歌》浅释
—— 洪均生
原文: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太极拳也叫长拳,因为它的变化无穷,好像江海流水,滔滔不绝。
原文:十三势者,掤、捋、挤、按 采、挒、肘、靠
此拳也叫八法”,四个正方,四个斜角,像八卦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