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1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要会运用简单的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判断风向。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2课时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海平面气压场分布挂图、板图、纸箭头第一课时热力环流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范文总汇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范文总汇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表冷热不均的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冷热不均的现象及原因2. 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3. 大气运动的原因和结果4. 实例分析:全球大气环流和我国季风气候5. 地表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表冷热不均的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地表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表冷热不均的现象、原因,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全球大气环流和我国季风气候实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图片,引发学生对地表冷热不均现象的思考。

2. 讲解:讲解地表冷热不均的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案例分析:分析全球大气环流和我国季风气候实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4. 讨论:分组讨论实际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对大气运动的影响等。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表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练习题等多种形式,评估学生对地表冷热不均现象、大气运动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评估其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收集学生作业,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地球表面温度差异图片。

2. 全球大气环流和我国季风气候的相关资料。

3. 练习题和作业。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地表冷热不均的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第二课时:分析全球大气环流和我国季风气候实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标题: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理;2. 掌握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3. 能够解释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理;2. 掌握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1. 能够解释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大气运动的相关教材和资料;2. 大气运动的模型或实物;3. 大气运动的示意图;4. 计算温度差异的工具(如温度计);5. 学生实验报告和讨论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冷热不均会引起大气运动?2. 展示大气运动的示意图,解释大气运动与冷热不均的关系。

探究(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讨论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并记录在白板上。

2. 学生实验:提供大气运动的模型或实物,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进一步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理。

总结(10分钟):1. 分享实验结果:请学生分享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并与之前的讨论进行对比。

2. 教师总结:总结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并强调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拓展(15分钟):1. 学生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具体影响,并记录在白板上。

2. 学生展示:请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例子,展示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并解释其原理。

巩固(10分钟):1. 小组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小游戏或问答环节,巩固学生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强调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结果和结论。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运动的概念和重要性。

2. 理解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大气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2. 解释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产生的原因。

教学活动:1. 引入大气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的意义。

2. 讨论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举例说明。

作业:1. 简述大气运动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解释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第二章:热力环流教学目标:1. 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

2.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的条件。

教学内容:1. 介绍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

2. 探讨热力环流形成的条件。

教学活动:1. 演示热力环流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其原理。

2. 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条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解释。

作业:1. 描述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

2. 列举热力环流形成的条件。

第三章:大气压力和风向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压力的概念和分布规律。

2. 掌握风向的形成和变化原因。

教学内容:1. 介绍大气压力的概念和分布规律。

2. 探讨风向的形成和变化原因。

教学活动:1. 解释大气压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 演示风向的形成和变化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

作业:1. 简述大气压力的概念和分布规律。

2. 解释风向的形成和变化原因。

第四章:全球大气环流教学目标:1. 理解全球大气环流的分布和特点。

2. 掌握全球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全球大气环流的分布和特点。

2. 探讨全球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分析全球大气环流的分布和特点,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解释。

2. 讨论全球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

作业:1. 描述全球大气环流的分布和特点。

2. 解释全球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第五章:气候变化与大气运动教学目标:1. 理解气候变化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 掌握大气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

教学内容:1. 介绍气候变化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 探讨大气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

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习目标]1. 运用图表资料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及保温作用,并以此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

2. 通过自己动手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因素,并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

3. 掌握在等压线图上判读风向、风力的方法,学会用科学的眼光观察、思考世界。

[课堂学习]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在下面的辐射转换图中,标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并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结论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可概括为:太阳暖_________,大地暖_________,大气还_________。

结论二: 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是近地面(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气温垂直递减率为 ℃/100m 。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_________作用结论三:大气的热力作用大气对地面的__________作用2.应用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解释下列现象。

(1)到青藏高原旅游时导游提醒游客准备的必需用品中既有太阳镜、防晒霜,又有外套、毛衣等。

(2)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晚秋和寒冬晴朗的夜晚?“十雾九晴”的原因又是什么?(3)薰烟防寒、塑料大棚(玻璃温室)采用的原理分别是什么?(4)判断下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哪一地区,并解释原因。

二、热力环流AC B D做个有心人,生活处处皆学问。

2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等压面的变化 (1)假如下图中ABC 三地地表物质均一,且受热均匀,请比较出三地上空等压面abc 的数值大小关系。

(2)假如下图中A 地比BC 两地受热多,请画出热力环流图,并用虚线表示出变化后的等压面。

结论一: _______ →大气的 ___ → _______ 的气压差异→大气 的 ____ (风) 热力环流结论二: 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结论三: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增加,气压__________。

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者气压______,等压面下凹者气压_____。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冷热不均的现象。

2. 使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的冷热不均2. 热力环流的形成3. 大气运动的规律4. 实例分析:全球大气环流5. 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利用多媒体演示、模型展示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图片,引发学生对冷热不均现象的思考。

2. 讲解:介绍地球表面冷热不均的原因,解释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 演示:利用模型展示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如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

4. 探讨:引导学生分析全球大气环流的形成,了解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5. 总结:强调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如温室气体排放、城市化等。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标注各要素。

2. 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影响的资料,进行简要分析。

4.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大气降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地球表面冷热不均现象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热力环流和大气运动规律的应用。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的绘制及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分析。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大气科学的兴趣。

2. 组织户外观察活动,如观测气温、气压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运动。

3. 开展课题研究,让学生深入探究大气运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地球科学》、《气象学》等。

2. 多媒体课件:地球表面温度差异图片、大气运动模型演示等。

3. 网络资源:气象数据、大气环流动画等。

4. 教具:地球模型、气压计等。

九、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三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2.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大气运动的原理,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大气运动的力的分析,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气压分布的特点。

(2)提问: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气压分布不均?2.理论讲解(1)讲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分析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

(3)介绍大气运动的三种形式: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3.案例分析(1)展示我国常见的几种气候类型,如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气候类型与大气运动的关系。

(2)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3)以台风为例,讲解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小组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5.巩固知识(1)课堂练习:完成与大气运动相关的习题。

(2)课后作业: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我国某一地区的气候特点。

6.课堂小结(2)强调大气运动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学生对大气运动的理解是否深入?3.课堂互动环节是否有效?4.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五、教学资源1.地球上的气压分布图。

2.我国常见的气候类型图片。

3.台风案例资料。

4.大气运动相关习题。

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建议1.在讲解大气运动原理时,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课堂互动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课后作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适量、有针对性的作业。

4.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八、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对大气运动原理的理解程度。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大气状况与热量分布关系2.掌握冷热不均所引起的大气运动3.理解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二、教学重点1.冷热不均所引起的大气运动2.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三、教学难点1.热能的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2.大气运动与气候的关系四、教学方法讲解、实验、案例分析五、教学过程一、引入黑板板书:“地球的大气运动”通过问答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地球大气的运动状态和与气候的联系1.你知道什么是大气吗?2.地球大气怎样运动的?3.大气运动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二、知识讲解地球的大气具有循环运动,形成了大气环流系统,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热量的分布不均。

赤道附近得到的太阳辐射比极地附近多,因此热能分布不均,引起气流的从赤道向极地流动,形成了气旋和反气旋等大气运动现象。

1.热量的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1)热带气旋热带地区的气温高,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加上热能的分布不均,生成了大量的气旋,造成风暴和风暴潮等极端天气。

(2)极地锋极地地区太阳辐射较低,气温也比较低,与赤道相比,少了一些热力作用,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环流系统。

极地锋是天气发生转变时的一个界面。

2.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1)太阳辐射影响地球所处的位置不同,受到的太阳辐射也不同,导致气候存在一定的差异。

(2)热量的分布影响热量的分布不均导致大气运动的存在,从而影响天气和气候。

(3)海洋与大气运动的相互作用海洋与大气之间密切联系,海水的高温和富含的水蒸气是气旋和风暴形成的重要原因,而海水又受到大气的影响,这两者相互作用影响着气候。

三、实验演示实验现象:倾斜水气球会呈现旋转的状态。

实验步骤:1.将水气球充满水,并将其用绳子绑在天花板上。

2.在气球上方加热,让气球上方的空气变暖。

3.空气变暖后,会造成气球与冷空气之间的温差,在单向流动的同时也会进行运动,并且这些气流会带着气球进行相应的旋转。

四、案例分析1.我国东北地区的春夏季节滞留高压天气,造成的原因是什么?东北地区春夏季节滞留高压天气,是由于我国北方的大陆性气候造成的,高压天气为锋面所形成的界线,在其中夹杂着一些气流,这些气流组成了暖湿气流和干冷气流的交汇区域。

高中地理教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范文

高中地理教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范文

一、高中地理教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范文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因。

2. 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四、教学难点:1. 大气运动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图。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3. 实验器材(如温度计、风扇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或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表的温度差异。

提问:为什么地球上有不同的气候和天气现象?2. 讲解:讲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因。

介绍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

3. 演示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可用温度计和风扇进行实验,展示温度差异引起的风向和风力的变化。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如季风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等,让学生理解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5.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其他例子。

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各自的发现和理解。

6. 小结:总结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因和基本形式。

强调大气运动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中的重要性。

七、作业布置: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相关练习题,加深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理解。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实验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通过互动环节,学生能够主动探讨和分析实际案例,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九、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十、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和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3. 学生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理解程度。

六、高中地理教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范文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因。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地球上的大气资料文档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地球上的大气资料文档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地球上的大气资料文档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大气层结构,掌握大气的垂直和水平运动规律。

2. 使学生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认识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球大气层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的垂直运动:对流运动、下沉运动。

2.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3.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实例:季风、台风、高压和低压系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层的结构、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规律、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大气层的结构、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规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规律。

2. 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大气运动的现象和实例。

3.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大气层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大气层的结构:介绍大气层的组成、温度和密度变化,让学生理解大气层的层次结构。

3. 讲解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规律:分析冷热不均导致的大气垂直运动(对流运动、下沉运动)和水平运动(风)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4. 展示大气运动实例: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季风、台风、高压和低压系统等大气运动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

5. 分析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大气运动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思考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大气层结构和大气运动规律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2. 分析现代气象技术在研究大气运动中的应用:介绍卫星遥感、气象雷达等现代气象技术在研究大气运动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气象科技的进步。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

2. 教学难点:大气运动的机制和过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实例。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大气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展示大气运动的现象和原理。

2. 实例素材:收集一些关于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实例。

3. 小组讨论题目:提前准备好小组讨论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利用课件展示大气运动的现象,引发学生兴趣。

1.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大气运动吗?它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2. 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2.1 讲解大气运动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2.2 强调大气运动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性。

3. 分析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实例3.1 展示实例素材,让学生了解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

3.2 分析实例中冷热不均的原因和大气运动的后果。

4. 讲解大气运动的机制和过程4.1 讲解大气运动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

4.2 引导学生了解大气运动的物理过程和能量转换。

5. 小组讨论5.1 发放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5.2 收集小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和点评。

6. 课堂小结6.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特点。

6.2 强调大气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7. 作业布置7.1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2 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观察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

六、教学延伸1. 利用互联网资源,介绍大气运动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气象预报、气候研究等。

2. 探讨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

七、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记录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的大气运动现象。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导入1.1.1 利用图片或现实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大气运动的现象。

1.1.2 提出问题:“为什么天空中有风?”,“为什么夏天热,冬天冷?”引发学生思考。

1.1.3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1.2 教学内容1.2.1 定义大气运动的概念。

1.2.2 解释冷热不均的概念及其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第二章: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2.1 教学内容2.1.1 讲解地面冷热不均的原因。

2.1.2 分析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实例,如热气球上升、冷空气下沉等。

2.2 互动环节2.2.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

2.2.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三章:高空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3.1 教学内容3.1.1 讲解高空冷热不均的原因。

3.1.2 分析高空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实例,如高压和低压系统的形成等。

3.2 互动环节3.2.1 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天气预报图,分析高压和低压系统形成的原因。

3.2.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四章:大气运动在天气系统中的应用4.1 教学内容4.1.1 讲解大气运动在天气系统中的作用。

4.1.2 分析大气运动在实际天气变化中的具体应用,如风速和风向的判断等。

4.2 互动环节4.2.1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天气预报图,分析大气运动在实际天气变化中的应用。

4.2.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内容5.1.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5.1.2 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与其他自然现象的关系。

5.2 互动环节5.2.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大气运动与其他自然现象的关系。

5.2.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六章:实例分析:全球大气环流6.1 教学内容6.1.1 讲解全球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

学案1:2.1.1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学案1:2.1.1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课时1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学习目标定位] 1.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2.学会运用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并能运用其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①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②地面。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和反射。

3.受热过程A ③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被加热并以B ④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增温。

4.意义⎩⎪⎨⎪⎧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⑤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思维活动1.“高处不胜寒”是如何形成的?答案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高处”离地面较远,接收到的地面辐射较少。

二、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⑥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1)冷热状况:M⑦受热,N⑧冷却。

(2)气压高低:A⑨低压,B⑩高压,C⑪低压,D⑫高压,E⑬低压,F⑭高压。

思维活动2.为什么城市上空降水比郊区多一些?试从热力环流角度分析。

答案城市人口密集,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空气受热上升,易成云致雨。

探究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探究活动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I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学案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学案

高一班姓名: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教学目标: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能够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重点:1、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难点: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课前预习: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2、受热过程:(1)太阳辐射穿过大气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大部分到达,并被地面和反射。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又以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使大气增温,因此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3、影响着大气的、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状态。

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差异。

2、热力环流的形成:地区间不均空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课堂探究:一、大气的受热过程阅读教材,并结合图2.1,思考以下问题: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2、复述大气增温的原理3、物体的温度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关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分别为何种类型?4、太阳辐射主要被大气吸收还是地面吸收?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5、何为大气逆辐射?有何作用?结合课本图2.2思考: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表面剧烈,为什么?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3、热力环流的定义: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请用图示表示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B冷A热C冷总结:完成教材30页活动题。

实战演练:1、同一经纬度“高处不胜寒”的原因是()A:气压低B:空气稀薄C:到达的太阳辐射少D:到达的地面辐射少2、亚欧大陆与太平洋相比,夏季()A:温度高,气压低B:温度高,气压高C:温度低,气压高D:温度低,气压低3、根据如图所示垂直剖面气压变化判定热力环流方向()A、①→②→③→④→①B、①→③→④→②→①C、①→②→④→③→①D、②→④→③→①→②4、读北半球因热力原因造成的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如图所示,回答:(1)在A、B、C、D四处用箭头表示出热力环流的方向(2)B地的气温比A地。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因;2.掌握地球表面热量分布的规律及其对大气运动的影响;3.能够解释地球大气的主要环流和风带分布;4.理解台风、龙卷风和飓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特点。

二、教学内容1.大气运动的概念和形成原因;2.地球表面热量分布的规律及其对大气运动的影响;3.地球大气的主要环流和风带分布;4.台风、龙卷风和飓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确认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因的掌握程度,为新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可采用以下方式:教师出示一张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形状、大小以及分布的陆地和海洋等;然后提问:地球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概念和大气运动的形成原因。

2. 学习新知(30分钟)通过PPT或板书,讲解地球表面热量分布的规律及其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以及地球大气的主要环流和风带分布。

同时,介绍台风、龙卷风和飓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特点。

3. 课堂练习(2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地球表面热量分布的规律和大气运动的关系;同时,练习地球大气的主要环流和风带分布的图解和简答题。

例如:问题1:为什么热带地区常年高温多雨?问题2:解释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常见的西风和副热带高压带的形成过程。

问题3:为什么冬季在我国东北一带常见“雾天”?4. 课堂讨论(20分钟)就课堂练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解答,同时通过教师点拨,对答案进行修正和完善。

5. 课堂笔记(10分钟)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和自己的理解,完成本节课的笔记,重点记录课堂中讲解的重点、易错点和与已知知识的联系。

教师可以就笔记进行排查和指导。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的掌握了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以及地球表面热量分布的规律等重点内容,并能够解释台风、龙卷风和飓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特点。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地表冷热不均。

2.掌握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气候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形成过程。

2.难点:大气运动的三维空间分布及成因。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地理图册3.气象观测工具(可选)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的气候为什么会有冷热差异吗?2.学生回答:地球表面受到太阳辐射不均匀,导致地表冷热不均。

3.引导:地表冷热不均会引起什么现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二、学习大气垂直运动1.讲解:大气垂直运动是指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主要包括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

2.演示:通过课件展示热力上升和重力下沉的示意图。

3.分析:当地表受到太阳辐射加热时,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上升运动;当空气上升至高空时,气温降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下沉运动。

4.举例:讲解热带对流雨的形成过程。

三、学习大气水平运动1.讲解:大气水平运动是指大气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主要包括风。

2.演示:通过课件展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3.分析:当两地之间存在气压差异时,大气会从高压区向低压区运动,形成风。

同时,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会影响风的运动方向和速度。

4.举例:讲解季风的形成过程。

第二课时一、大气运动的三维空间分布1.讲解:大气运动在三维空间上具有复杂的分布特征。

2.演示:通过课件展示大气运动的三维空间分布图。

二、现实生活中的气候现象1.讲解:大气运动对气候现象有着重要的影响。

2.举例:讲解台风、寒潮等天气现象的形成过程。

3.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气候现象。

三、课堂小结2.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举出哪些受大气运动影响的气候现象呢?四、作业布置1.复习大气运动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2.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难点: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的大气为什么会运动吗?”引导学生思考。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能量来源。

(三)课堂实验1.实验一:热胀冷缩实验(1)准备材料:烧杯、水、酒精灯、木棒。

(2)实验步骤:将烧杯中注入水,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水的体积变化。

(3)实验现象:水受热后体积膨胀。

2.实验二:气压差实验(1)准备材料:气球、气筒、细线。

(2)实验步骤:用气筒向气球内打气,观察气球的变化。

(3)实验现象:气球内气体受压,体积减小。

3.实验三:大气运动实验(1)准备材料:两个烧杯、水、酒精灯、木棒。

(2)实验步骤:将两个烧杯分别注入水和酒精,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烧杯内液体的运动情况。

(3)实验现象:加热后,烧杯内液体产生对流运动。

(四)课堂讲解1.讲解大气运动的规律:水平方向上,从高压向低压运动;垂直方向上,从高温向低温运动。

2.讲解大气运动的特点:无规则运动、有规律运动。

3.结合实验现象,讲解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

(五)课堂小结2.强调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课后作业1.复习教材内容,理解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

2.观察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分析其成因。

3.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实验、课堂讲解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能量来源、规律和特点。

课堂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现象,对大气运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但在讲解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考纲解读]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的热力环流。

3、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学会等压线图的判读。

[知识梳理]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表现:。

3.受热过程:A 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被加热,并以B 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增温。

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2)形成过程:三、大气的水平运动1.形成的直接原因:。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重点解析]一.受热过程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状况:晴天,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阴天反之。

③下垫面性质:海洋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陆地反之。

①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②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二、热力环流(1)海陆风(2)山谷风(3)市郊环流等压面是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其常用来表示同一水平面上不同区域的气压差异。

(1)判读①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即PA>PC,PB>PD。

②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者气压高,下凹者气压低,即PC>PD,PB>PA。

③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即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2)应用判断气压高低:如上图中比较同一地点不同高度气压值和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点的气压值可得:PB>PA>PC>PD。

判断下垫面的性质: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发言致辞、自我鉴定、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self-evaluation,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一课时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学习目标
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够解释相关大气现象。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学会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课前预习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 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太阳辐射能在大气层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或,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同时又以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又以、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

3.地球大气对吸收得较少,而对吸收得比较多。

所以,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

3.大气在增温的同时,又以的形式把热量向下传递。

二、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造成高低纬度间的。

2.热力环流的形成
问题探究
1.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的保温作用。

要求:结合P28图2.1、P29活动,在下图中表示出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

并运用该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保温作用。

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地理问题。

为什么大气中CO2含量增多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为什么晴天与阴雨天比较,晴天气温日较差较大?
3.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资料:气压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空气的压力,在不考虑其他条件下,空气密度越大,气压越高。

大气密度随海拔升高而减小。

同一等压面上各点的气压相同。

结合上述资料,讨论以下问题。

(1)判断等压面a、b、c的气压值P a、P b、P c的大小关系,说明判断依据。

此时,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a、b、c与地面间是相互关系。

说明理由。

(2)如下图,若A地受热,B、C两地遇冷,判断A、B、C三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说明理由。

(3)如下图,由于地面受热不均,产生空气垂直方向运动,同一水平方向气压产生差异。

分别比较图中①与②、③与④的气压值大小。

(4)在城市与郊区间可能形成热力环流,若上图表示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则A、B、C 三地中可能是城市的是哪地?为什么?
课时训练
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字母代表大气逆辐射的是
A.A
B.B
C.C
D.D
2.近地面大气的热源主要来自图中所示的
A.A
B.B
C.C
D.D
3.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图中所示的
A.A
B.B
C.C
D.D
4.下图所示几种情况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A
B.B
C.C
D.D
5.下图中热力环流的画法正确的是
6.利用人造烟雾可以防御霜冻,因为人造烟雾能使大气的
A.逆辐射作用增强
B.逆辐射作用减弱
C.反射作用加强
D.反射作用减弱
温室效应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与这一效应相伴的还有“全球变暗”效应。

即随着全球变暖,气温的上升,增加的云量,光线被大气中的颗粒和云层散射和反射,从而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球逐渐变暗。

阅读材料、图1、图2,完成7-8题。

7.图1中与“地球变暗”相对应的作用是
A.①
B. ②
C. ③
D. ④
8.图2是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

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A.8℃
B.10℃
C.12℃
D.25℃
读下图“甲乙两地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分布示意图”,回答9-10题。

9.下列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中,与上图所示气压分布状态相符的是
10.关于上图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为海洋,乙地为陆地
B.乙地可能出现阴雨天气
C.①地气压比②地高
D.甲地气温比乙地高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