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近代建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绚丽多姿的芜湖近代建筑

引言:芜湖,处在青弋江和长江的交汇口,自古为吴楚纽带、徽商门户。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把芜湖推上中西冲突、融合的前沿,开埠通商使民族产业重新洗牌,也使建筑不同层次地“西化”:范罗山的英国领事署恃“洋”傲物;陶沟至弋矶山租界区的商行既树立招牌又入乡随俗;而芜湖老城厢在太平天国劫后重建时,徽派基座罩上了西洋光环;各国传教士来芜兴建教堂,在张扬宗教风范时兼顾了因地制宜。

产生背景1

近代建筑的分类1

一、领事馆(署)类1

二、教堂类2

三、学校类3

四、医院类3

五、商务类4

六、效法西方的模范监狱5

七、工业类5

八、民国建筑6

开发利用6

一、近代建筑的开发意义6

二、近代建筑的开发手段7

产生背景

芜湖,因“地卑蓄水而生芜藻”得名。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孙权为了北拒曹操,把芜湖县治迁建到青弋江口的鸡毛山上。宋朝流亡江南,筑圩造田,兴业自保,始筑城垣即宋城,金兵南侵,芜湖宋城几成废墟。明万历三年芜湖再次筑城,大部分与宋城重合。明末清初,芜湖上升为皖南的漕运中心,明成祖永乐十九年从江口至县衙修了一条官道,商人就官道开设店面,形成“十里长街”。

芜湖老城厢临水而筑,汇商成市,虽屡遭兵火,然建制废而复置。最早的建筑应是十字街的衙署前门,传为周瑜点将台遗址,石砌高台、抬梁庑殿,是为秦汉遗风。南门湾由南正街、儒林街和花街构成“之”字形:亦商亦住、前店后宅、中开天井、屋檐相接且出檐深远。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县署居城之中,北负赭山,南望白马诸峰……光绪五年(1879年),芜湖知县屈承福在县衙建造监狱,光绪三十三年知县沈宝琛(chēn)重修于县署后方,因此有水边的、徽派的、建制的芜湖古城。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议准在湖北宜昌、安徽芜湖、浙江温州、广东北海四处添开通商口岸。芜湖拆除残破城墙,辟为环城马路。次年,芜湖设立海关,英国政府在范罗山设立领事署,履行领事代征关税职能,是芜湖的总税务司。英国领事达文波与芜湖关道刘传绩协定陶沟至弋矶山的沿江滩涂为通商租界。芜湖西门外建成许多住宅及货栈,城区由青弋江向长江边拓展。

近代建筑的分类

中国建筑界,把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阶段的建筑公认为“近代建筑”,新与旧、中与西的复杂交织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的特殊面貌。以钢筋、水泥为代表的新材料,以机器搬运、标准化模板为特征的新工艺,以厂房、医院、教堂为典范的新类型,冲击着传统的以木结构和手工为主的建筑形态,中国古典建筑体系在近代以来已逐渐淡出。

一、领事馆(署)类

近代建筑的典型特征就是“洋”化,领事馆类建筑由于要标榜所属国,在洋化上更不打折扣。英国

政府把英国乡村别墅搬到了范罗山,从山腰至山顶陆续监造了三座二层楼房,均为券廊式砖木结构,平面近方形,山墙和外墙上都有半露木构架,砖石勒脚,屋顶的坡度比较陡,用红瓦铺屋顶,白色粉刷墙面,墙角用红砖镶嵌。拱形结构可以自身承力,不需要横梁。拱券廊兼具交通、起居和观景功能,或红或白是建筑的主色,高耸的烟囱和夸张的老虎窗既是居住功能的需要,也是一种标志,老虎窗使屋面跌宕起伏,烟囱成为建筑的构图元素。

英国领事署并不刻意追求出行的便捷而在乎高高在上的尊贵,汽车沿绕山公路可以直接开到最高的楼前。

在芜湖机械学校内的两栋老楼,其中一栋曾为英国驻芜领事署(总税务司)住宅,后来易手为西班牙领事馆。三层砖木结构。

据《芜湖市志》:“1912年,芜湖日本领事馆建立,直至抗战胜利。1916年6月初,日舰一艘抵芜,日本水兵整队前往青弋江南岸的日本领事馆,经过中山路时,日本水兵高呼口号,炫耀武力”

青弋江把芜湖划成河南、河北,在二多桥(今“长江长”地块)确有日本遗留建筑,当地老户回忆,这里是日本的一座教堂。在今芜湖市规划设计院门前有四栋日式建筑。这里有几位老同志早年从安徽省建设系统退下来,断定这是日本领事馆。日本投降后,这里成为国民政府的盐务管理局,解放后作为皖南军区后勤部,然后是芜湖专区机械厂,再演变为宏大机械厂,最后卖给皖江航运管理局。这组建筑具备领事馆的功能——商住两宜、独立围合、有地下室兼作防空洞,外墙有57公分厚,枪弹射不透。一个城市的使领馆区应该相对集中,大英领事署在范罗山、西班牙领事馆在鹤儿山、太古公司、美孚洋行、怡和公司等在租界区,因而日本领事馆在“河北”顺理成章。

日本领事馆的外墙是用石灰拌糯米稀糊的,粘结性特别好,历经百年风雨,用手去揭墙壳,感觉比通常的水泥壁面要坚固得多。墙壁有三层,最外层是泥巴,一是防止风雨直接剥蚀内层,二是软化射来的枪弹,避免内层的水泥墙炸裂。内层就是水泥层,在正门旁边为了美观、威严,则是糯米稀墙皮,天长日久,糯米稀墙皮发绿。里层是小青砖横砌的实心墙。

二、教堂类

宗教建筑在近代建筑中占据主流地位,芜湖有天主堂、基督堂、清真寺,中国发明了石拱桥,而把拱形结构广泛用于建筑却是古罗马的专利。古罗马发明了拱券结构,拓展和丰富了建筑的内部空间,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柱式,与拱券结合,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大跨度空间,罗马建筑在芜湖的代表作是吉和街28号的天主堂。天主堂是法国传教士金式玉于1887年始建,1891年5月,教会和当地百姓冲突,教堂被焚毁,后由清政府与上海法国领事馆协议用十三万两白银于原址重建。教堂座东朝西,背倚鹤儿山、俯瞰大江流,采用十字形平面,面宽17米,最宽处27米,东西长达39米,塔楼最高处约为29米,塔顶有透空的铁十字架,左右两座对称塔楼拥立着耶酥雕像直立在山花台上,双臂平伸,交叉成十字,寓意“救赎”,通体白色,寓意“圣洁”。

天主堂的大厅是巴西利卡式,源自古罗马帝国时期法庭、交易所、会所等厅类建筑,大厅常被两排或四排柱子纵分为三或五部分,两侧有廊,分上下两层。芜湖天主堂只是靠大门一面有二层回廊,在回廊的对面是三个祭台,正中供奉耶稣的养父圣约瑟(圣父一般指上帝耶和华)、左侧是圣母玛利亚、右侧是圣子耶稣。墙面绘有《圣经》彩色故事画,光线通过装有彩色玻璃的玫瑰窗和半圆形拱券窗射入厅内。空旷的大厅里整齐横摆着低跪凳,以祈祷者的渺小反衬上帝的伟大。

哥特式建筑则是厌倦了古罗马沉重的半圆形拱券门及穹顶等,代之以线条明快的尖拱券门窗,挺拔高耸的尖塔、尖券、扶壁,使建筑整体显出一种强劲的向上升腾的动势,象征着宗教的崇高、神秘与永恒。哥特式建筑风格于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建筑的极至。芜湖花津路基督教圣雅各堂就是哥特式教堂。圣雅各堂是1883年美国传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