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乐教化要略

合集下载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四章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四章

汉硕考研 |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四章第十四章1.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1)“礼乐一体”的原则:有礼必乐,乐附于礼;乐在诸多艺术中独具至尊地位;(2)融合互通的精神:即中国艺术的主门类不是各自为域、互不相关的,而是彼此相通、融合为一的;(3)注重神韵的技法:即中国艺术注重表现事物的意趣和人的内在感情,要求在艺术创作中突出神似;(4)用于教化的目的:即传统艺术很重视艺术的目的性和社会功能。

2.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是从(汉魏时期)才真正开始形成的。

3.隶书:秦代由于官狱多事,奏章繁多,为了求得速决速用,官府让隶人(奴隶)们省易抄写,遂称“隶书”。

4.隶变:隶书到汉代逐步定型为横扁形的,从起笔到结体,都有一定的规格,到东汉,隶书成为官定标准字体。

这一书体的变革,文字史上叫做“隶变”。

5.(钟繇)完成了楷书的定型化,与“书圣”(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6.二王:王羲之、王献之7.唐初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8.(欧阳询)被尊为唐人楷书第一。

9.(薛稷)实开后世瘦体的先河。

10.颜肥柳瘦:(01年名解)11.帖学:就是辗转翻刻前代名帖,然后又师法于帖。

12.宋代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13.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14.宋徽宗赵佶的字体是(瘦金体)。

15.晚明四大家:董其昌、米万钟、邢侗、张瑞图。

16.所谓运笔起势指起笔要注意(逆),结体要注意(违),章法要注意(侧)。

17.数量很多、阵容最大的雕塑作品是(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8.汉代采用寓意手法雕塑作品代表作时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雕)。

1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艺术以表现(佛教内容)为题材。

20.(灵岩寺千佛殿的40尊罗汉彩塑)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

”21.秦汉时期,出现(百戏),包括杂技和歌舞。

22.唐代开设(教坊),管理宫廷歌舞。

23.梨园:(97年名解)24.(唐玄宗)被奉为戏曲祖师。

中国礼乐教学要略第三篇 教

中国礼乐教学要略第三篇 教

中国礼乐教学要略第三篇教================================
1. 引言
中国礼乐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礼乐知识和技能,以及培养
其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

本文旨在总结中国礼乐教学的
要略和策略。

2. 教学内容和方法
- 教学内容包括礼乐的历史、理论、演奏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 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示范演奏、实践操作等。

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礼乐知识和
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 教师应激发学生对中国礼乐的兴趣和热爱,通过精彩的演奏
和生动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音乐。

- 引导学生参加各类音乐比赛和演出,提高其演奏技巧和舞台
表现能力。

4. 注重实践操作
- 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演奏、教学实等方式,帮助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 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和时间进行实践训练,提高其演奏技巧
和表演水平。

5.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创造,培养其从事礼乐研究
和创作的能力。

- 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机会,鼓励他们在礼乐领域进行
创新和探索。

6. 结论
中国礼乐教学的要略包括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
欣赏能力、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等方面。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礼乐素养,
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中国礼乐培养要略第三篇 教

中国礼乐培养要略第三篇 教

中国礼乐培养要略第三篇教
本文介绍中国礼乐培养的教育方法和要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的礼乐文化。

一、培养教育方法
1. 教师示范与引导: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礼乐素养,通过示范和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礼仪和乐器演奏的技巧。

2. 亲身实践:学生应亲身参与礼仪和乐器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经验增进对礼乐的理解和感受。

3. 群体合作:学生可以通过团队合作形式进行礼乐培养,相互研究和交流,共同提高。

二、培养要点
1. 重视礼仪: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从小研究尊敬他人、懂得感恩和合作的观念。

2. 注重艺术表达:培养学生对音乐和舞蹈的审美能力,让他们
能够用艺术形式去传递情感和思想。

3. 着重乐感培养:培养学生对节奏、音调和音色的敏感度,通
过乐器演奏训练提高他们的音乐能力。

4. 培养自信心: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和个性,培养他
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5. 引导学生研究研究: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的研究研究,包
括历史资料的查阅和实地考察等。

结论
通过合理的教育方法和培养要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中国的礼乐文化。

因此,在礼乐培养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努力,相互研究和成长。

以上是中国礼乐培养要略第三篇教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287]中国礼乐教化要略

[1287]中国礼乐教化要略
1. 秦汉时期
2. 战国之际
3. 春秋时期
4. 隋唐之际
1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的达成,靠的是_____。
1. B.政
2. 德
3. 教
4. 礼
12、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1. 儒家的礼,及其关于天地、阴阳等等理念,在周以后,大量渗透进婚俗
2. 射礼与婚姻的关系,始于商、周,定型于春秋战国之际
2. 人上拜天,下礼地是人之本性,与生俱来
3. 精出于天,而形出于地
4. 人有两部分构成:一是精,二是形
21、“表文明之称,周云盛德,著焕乎之美。然则文之为用,其大矣哉!”,文之大用体现于_____。
1. 化民成俗
2. 经纬天地曰文
3. 人文化成
4. 以文化天下
22、先秦儒学发轫的仁政理念,到()时期成了君主圆其大国之梦的内在戒律。
14、在()时期,将帝王登基便建陵,定为制度。
1. 汉
2. 隋唐
3. 秦
4. 魏晋
15、_____可谓进入中土最早的外来宗教。
1. 佛教
2. 释教
3. 儒教
4. 道教
16、抓周习俗被称之为“期扬”是在_____时期。
1. 秦汉
2. 元明
3. 两宋
4. 隋唐
17、_____是对“文”的重要性极其概要、精辟的论述。
7、最重要,也是最典型的礼拜天地的圣山()。
1. 华山
2. 恒山
3. 嵩山
4. 泰山
8、关于人文的定义,大体上可归入_____。
1. 哲学
2. 非物质文化
3. 人之三观
4. 尚文
9、()为改朝换代重拾人心,起到了极为重要的、独特作用。

【中华文化要略】第九章 礼乐文化

【中华文化要略】第九章  礼乐文化
礼乐教化
(二)礼的分类
1、据《礼记·王制》载,一般生 活礼仪的礼有六类:冠、婚、丧、 祭、乡、相见礼,合称“六礼”。
礼乐教化
2、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载,有 关国家大政的礼有五类:吉、嘉、 宾、军、凶,合称“五礼”。 3、《十三经》有三礼:《周礼》 《仪礼》《礼记》
礼乐教化
(三)礼的作用
1、礼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 人,利后嗣”的大宝。 《左传·昭公五年》:“礼所以 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 也。”
人民对国家政治的感受可以从
礼乐教化
音乐中感知。“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礼 记·乐记》)从音乐中可知国运。 (二)不同的音乐对人的心灵有不 同的感召作用 《礼记·乐记》主张用好的音乐 净化人的心灵,促使教化。
礼乐教化
《礼记·乐记》:“是故志微噍 jiào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chán 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 乐。粗粝猛起、奋末广愤之音作, 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 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 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 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
礼乐教化
三、儒家的礼乐观
儒家主张礼乐相互结合,用礼 端正人们的外在行为方式,使之合 于社会等级秩序;用乐缓和人与人 的关系,陶冶人的内心,提高人的 修养,最终达到从内心认同社会秩 序和价值标准的目的,从而实现治 国平天下的理想。
礼乐教化
②礼能使人正心、诚意、修身,一 举一动都合规《论语·泰伯》:“恭而无礼, 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勇而无 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③礼使主体更易和别人和谐相处,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礼者敬 人”“敬人者人恒敬之”(《孟 子·离娄下》)
礼乐教化

商朝的礼仪制度与礼乐文化商代的礼制传统与音乐表演

商朝的礼仪制度与礼乐文化商代的礼制传统与音乐表演

商朝的礼仪制度与礼乐文化商代的礼制传统与音乐表演商朝的礼仪制度与礼乐文化商代的礼制传统与音乐表演商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也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在商朝的统治下,礼仪制度与礼乐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推广。

这不仅表现在商代的礼制传统上,还体现在商代的音乐表演中。

本文将从商朝的礼仪制度和礼乐文化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着重探讨商代的礼制传统与音乐表演。

一、商代的礼制传统商代的礼制传统是中国礼仪制度的最早样式之一,对后世的礼制制度影响深远。

在商代的社会中,礼仪制度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如政治、军事、宗教、婚姻等。

这些礼制规范了人们的言行举止,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商朝的社会结构相对封建,尊卑有序,礼制也因此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意义。

商代的礼制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尊卑之礼,即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进行恰当尊敬与对待;二是社交礼仪,即在不同场合下遵循的行为规范。

这些礼制不仅要求人们严格遵守,还要求表现出敬意与尊重。

商代的礼制传统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贯穿于国家治理之中。

商朝统治者通过礼仪制度来巩固自身的统治权威,同时也使整个社会具备了一定的秩序与稳定。

商代的礼制传统对后世的礼制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二、商代的音乐表演商代的音乐表演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商朝社会的文化与艺术水平。

商代的音乐表演主要分为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两种形式。

宗教音乐是商代音乐的最早形式之一,主要在祭祀活动中使用。

商朝的宗教音乐通过崇拜神灵的方式来祈求丰收和吉祥。

这些宗教音乐通常由礼仪人员演奏,并配以舞蹈和歌唱。

宗教音乐在商代的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既满足了人们对神灵的崇拜需求,也丰富了社会文化生活。

宫廷音乐是商代宫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商代统治者十分注重礼仪,音乐作为其中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商代的宫廷音乐以管乐为主,包括笙、簧、竽等乐器。

这些乐器产生的音响效果优美动听,可以打动人心。

中国古代礼乐文明

中国古代礼乐文明

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礼乐文明的产生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

《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其贡献的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

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

只有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大人世及以为礼”,“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

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

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殷本纪》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

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

“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庄子-天下》说:“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

”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的制度,当时除了代表性的《大武》之外,按《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记载,周乐有数十种之多。

周代还设有专门的机构“春官”规范和管理乐舞,并在春官下设大司乐授“乐”,教国子“乐德”、“乐语”和“乐舞”(《周礼-春官》)。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形成和完备起来的,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周代形成的冠、婚、丧、祭、朝、聘、乡、射以及职官制度等礼仪、礼制和礼义,主要保存于流传至今的儒家经典《仪礼》、《周礼》、《礼记》等三礼之中。

周代盛行的“六代之乐”及乐德、乐语、乐舞等内容本记于《乐经》,然《乐经》“失于秦火”;好在“礼乐相须以为用”,不少乐制的内容可以在“三礼”中的礼仪制度中看到,而专述乐义的《乐记》也保存在《礼记》之中。

中国礼乐教化要略第四篇 化

中国礼乐教化要略第四篇 化

1、教化是使天下归仁的关键。

2、从先秦儒学发轫的仁政理念,升华为仁人志士之大义。

下列没有体现这一说法的是《中庸》提及“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3、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关于此话说法有误的是学而优则仕意在鼓励入世为官4、君王治理天下的关键是万物有其体,即有其位,治理天下,照其体,遵其位便可致“中和”。

5、孔子强调仁政的核心是人。

6、仁政的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即有。

7、从根本上把人之性、人与人之交往、甚至,人与人之关系,构筑在“仁”的体系的是孟子。

8、关于“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视事”的说法正确的是其所强调的便是礼治之王道,是其顺乎天地万物运行的大道。

9、仁政的本质便是人之初,性本善。

10、理要处理的四对关系是人与天,人与社会,人与血缘家庭,人与人。

11、天下归仁的关键是教化12、“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出发点是己。

13、人与天,人与社会,人与血缘家庭,人与人等结合起来,便是礼治的大一统是礼治的大一统。

14、先秦儒学发轫的仁政理念,到盛唐时期成了君主圆其大国之梦的内在戒律。

15、推进王道整体的关键是政。

16、人与人之间关键在于一个仁字17、下列说法有误的是“华”于“夏”见于殷商......18、仁政中的君与民的关系,是建筑在仁义的基础上的。

二、问答题主观题叙述有理即可,可参考课件或在“主题讨论”和“我要提问”中搜索答案。

19.仁政应该如何实施,谈谈你的理解。

答:一是,理想、意识层面的“克己复礼为仁”;二是实务、操作层面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此言有三大要义:一是“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不慌”的“足食”;二是,能御外敌,保境安民的”足兵”;三是,能孚众望、得民心的“民信之矣”。

而要达此三者,。

中国文化要略整理(15、16章)

中国文化要略整理(15、16章)

第十五章风俗习惯1.东汉末年(应劭)的(《风俗通义》),恐怕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俗学著作。

2.中国风俗习惯的特点:(1)积久性:即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大多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2)多元性:即风俗习惯的多民族性、多区域性和多系统性。

(3)相融性:即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以求共同发展的一种特性3.中国饮茶源于(四川),茶最早被作为药材使用,到(西汉)时由药用转化为饮用,4.(魏晋南北朝)茶被用作招待客人,进行社交活动的一种媒介。

5. 公元805年,(最澄和尚)把茶仔带回日本,日本开始了饮茶史。

6.(宋元之后)改煮茶为泡茶。

7. 由于茶的利用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品评泉水)和(品茗赋诗)两种风气。

8.下茶和受茶:男女定亲后,男方用茶给女放送聘礼,叫做“下茶”,女方接受聘礼,叫做“受茶”。

9. 传说中造酒的始祖是(仪狄)和(杜康),其中(杜康)成为(佳酿)的代称。

10. 从酒本身的发展来看,最早产生的酒应该是(果酒)。

11.(祭祀)和(饮酒为乐)是酒在社会文化中的文化功能的两种表现。

12.(阮籍)和(刘伶)是狂饮的代表。

13. 酒在中国文化中最大的特色就是与(文学)结缘。

14.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皖、湘15.四大菜系:鲁、川、粤、淮。

16. 中国古代的服饰是(等级)和(礼度)的象征。

17. 商代服饰的基本形式是(上衣下裳);18. 周代的服饰有尊卑之分,具体有(冕服)、(弁服)、(元端)、(深衣)四种,其中(冕服)是最尊贵的一种;19.汉代盛行(冠制),以其为区别尊卑的标志之一;20.南北朝起,历代帝王公卿的服装有(法服(礼服))和(常服)之分。

21.唐代服饰特点:(1) 头上以幞头代冠;(2) “品色衣”成为定制;(3) 以腰间所佩戴?区别等级。

22.品色衣:就是以服装的颜色分辨官位的品级,即把颜色引入服饰等级制度。

23.唐代各品官员服饰的颜色:皇帝著黄袍衫;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著紫袍;五品以上著绯(大红)袍,五品以下著绿、青;士兵著皂(黑色);未进入仕途的士子和庶人著白袍衫。

中国文化要略(学术思想)

中国文化要略(学术思想)

中国文化要略第六章学术思想一、孔孟之道所谓“儒”,最早是在奴隶主贵族中掌管道德教化、音乐礼仪的官员,如巫、史、祝、卜等。

后来,这些人在社会变动中逐渐分化,流落到民间。

有的为诸侯执掌礼仪,成为“君子儒”;有的则只能替人办理丧葬祭礼,成为“小人儒”。

由于这些人熟悉“诗书礼乐”,待人“温文尔雅”,其学问和道德都高于常人。

到孔子出现以后,因其弟子众多,影响扩大,“儒”就成了孔门弟子的专称,由孔子创立的学说称为“儒学”。

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继承和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到汉武帝时代,儒学被推上独尊地位,指导中国社会生活达数千年。

1.孔子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一个“仁”字,“仁”的意义几乎包括了一切美德。

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

”即人与人之间要彼此相爱。

用什么方法去“爱人”?就是“推己及人”,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把自己想要得的好处也给予别人;另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得的东西、不想做的事情,绝不要强加于人。

一个具备了“仁”的人,必须“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必须“言忠信,行笃敬”。

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样,一个人就具备了理想的人格。

在这里,孔子表现出对人的平等相待和尊重以及对完善的道德人格的追求,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明确体现。

孔子由“仁”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一套修身达仁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观念。

①孔子说,爱人要推己及人,就是从爱自己,到爱父母兄弟,爱妻子朋友,再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即由小到大,由内及外,即《大学》中所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②孔子的政治思想,首先是主张“正名”,即按照一定的是非标准恢复纲纪。

③其次是主张统治者“立信”,即政府要获得人民的信任。

由此出发,孔子主张用道德教化的办法来治理国家,而不主张使用强权暴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许多精辟的东西,直到今天仍有继承的巨大价值。

中国礼乐教化要略第三篇 教

中国礼乐教化要略第三篇 教

二、问答题
主观题叙述有理即可,可参考课件或在“主题讨论”和“我要提问”中搜索答案。

答: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无子嗣,对于家族无后便是家族先前所有的努力因香火无继付诸东流,对于国,人口锐减,便是国运衰败之势。

对于华夏则是种族灭绝之兆。

从古至今各种各样的求子嗣习俗,如中秋夜偷瓜,吃喜蛋等无不体现了对子嗣的重视,这种观念深入人心。

答:道家和道教是不同的,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

道家是一种思想观念,道教是一种信仰;
道家是个体,道教是组织;
道教有一整套仪轨;
道家只著书立说,道教则拥有大量的布道传教;
道家读者有限,道教信众广泛。

中国古代礼乐体系及其教育功用

中国古代礼乐体系及其教育功用

中国古代礼乐体系及其教育功用中国古代礼乐体系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涉及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和音乐,而且还包括了思想、道德、教化等多重层面。

作为中国文化独特的一面旗帜,礼乐体系在古代中国的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中国古代礼乐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的礼乐源于古代部落社会中的祭祀、舞蹈等仪式。

从商朝开始,中国的礼制就逐渐成为一个制度化的体系,并且不断丰富发展。

周朝时期,礼乐体系更是达到了极致,成为了一种严谨、精细的礼仪体系,推动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在后来的封建社会中也一直起到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音乐也一直以来都是重要的文化形式之一。

根据《诗经》、《礼记》和《乐记》等古籍资料的记载,古代中国有多种形式的音乐,包括宫廷乐、祭祀乐、劳动乐等。

古代中国的音乐以雅乐、俗乐两种形式为主。

雅乐是指宫廷乐和祭祀乐,俗乐则是指民间音乐,可以说,古代中国的音乐是非常多样且别具特色的。

二、中国古代礼乐体系的教育功用中国古代的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其中礼乐体系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古代,礼乐教育具有重要的功用:1. 教化人心在古代中国,礼乐被视为一种高尚的文化形式,其中包含了强烈的社会意义和教化作用,礼仪的严谨性和音乐的感染力可以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和修养。

礼乐的力量可以深化人的情感态度,涵养人的精神世界,培养人的道德心肺和思想观念。

2. 塑造人格礼乐也可以培养人的人格,使其在社会中更加自律自强。

在古代,礼乐活动有一定的礼节规范,参加礼乐活动需要以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准则表现出对道德规范的尊重和支持。

通过礼乐的教化与规范,能够强化人的信仰使之更加坚定,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3. 促进交流互动在古代的礼乐教育中,礼仪和音乐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

在参与礼乐活动的过程中,人们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扶持,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4. 提升审美素养中国古代的礼乐体系是一种文化载体,其中不乏让人赞叹的美学荟萃。

宋朝的礼乐教化

宋朝的礼乐教化

V 育 部 名 栏 ◎
宋 朝 的 礼 乐 教 化
朱 瑞 熙
( 海 师范 大 学 古 籍 整理 研 究所 , 海 2 0 3 上 上 0 2 4)
摘 要 : 宋代 统 治 者 为 了加 强对 各 阶 级 的统 治 , 过提 倡 天命 论 、 通 宣扬 正统 论 、 旌表 义 门 、 谶 纬之 书等措 施 , 禁 强化

贫 富 , 之 分 也 ; 明 臣忠 , 慈子 孝 , 之分 也 。 天 君 父 人 借 天 之 分 , 有 天灾 ; 人 之 分 , 必 失 必有 人 殃 。 f巷 ”l 3 把 天 看 成 有 人 格 、 意 志 的全 知 全 能 者 , 驾 于 有 凌 人 类 和万 物包 括帝 王 之 上 。这 样 就形 成 天—— 帝 王 —— 臣 僚 的关 系 , 王之 上 还 有 “ ” 个 宇 宙 帝 天 这 的主 宰 , 王 就不 可 能 为所 欲 为 了 。 帝 张 载 和 范 祖 禹 等 人 也 持 类 似 的 天 命 论 。 张 载 认 为 : 天 人 异 用 , 足 以言 诚 ; “ 不 天人 异 知 , 足 不 以尽 明 。所 谓 诚 明者 , 与天 道 不 见 乎 小 大 之别 性 也 。 I 蒙’明 第 祖 禹 说 : 天 人 之 交 , 去不 ” 蚰! 诚 篇 六 范 “ 相 远 , 诚 与敬 可 以感 通 。 f巷 惟 ”5 天 人 可 以 “ 交 ” 1 相 , 可 以 “ 通 ” 关 键 是人 应 该 做 到诚 明或诚 敬 。 感 , 王 安 石 把天 看 成 无 意志 的 自然 界 。他说 :夫 “ 天之为物也 , 谓无作好 , 作 恶 , 偏无党 , 可 无 无 无 反无 侧 。 l ”巷 王 安石 承 认 有 “ ” 命 者 , 物莫 命 ,“ 万 不 听 之者 也 ” 。又 说 : 由于 道 、 于命 而 不 知 者 , “ 听 百 姓也 ; 由于道 、 于命 而 知之 , 子也 。 『巷 在 听 君 ”】 6 推行 新 法 的过 程 中 , 人认 为王 安 石 提 出了 : 天 有 “ 变不 足 畏 , 言不 足 恤 , 人 祖宗 不 足 法 ” 观点 。熙 的 宁 二 年( 0 9 )有 人 对 神 宗 说 : 灾 异 皆天 数 、 16 年 , “ 非人 事 得 失 所 致 者 。 大 臣 富弼 听 说 此 事 , ” 十分 感 叹 说 : 人 君 所 畏 惟 天 , 不 畏 天 , 事 所 不 可 为 “ 若 何 者 !去 乱 亡无 几 矣 。 『巷 次年 , ” 1“ 2 王安 石 在 神宗 前 阐发 “ 不 足 ” 。他 说 : 陛下 躬 亲 庶 政 , 三 说 “ 唯恐 伤 民 , 即是 惧 天 变 。陛 下询 纳 人 言 , 小 大 , 是 此 无 唯 之从 , 岂是 不 恤 人 言 ?然 人 言 固有 不 足恤 者 , 苟 当 于 义 理 , 人 言何 足恤 ? ” 说 : 至 于 祖 宗 之 则 又 “ 法 不 足 守 , 固 当 如 此 。且 仁 宗 在 位 四 十 年 , 则 凡 数 次 修 敕 , 法一 定 , 孙 当世 世 守 之 , 祖 宗 何 若 子 则 故 屡 自变 改 ? ”2 ¨ 宁 五 年( 0 2 ) 他 对 神 f巷 熙 1 17年 , 宗 进 一 步 说 明 “ 天 论 ” 消 极 性 。他 说 : 陛 下 畏 的 “ 正 当为 天 之 所 为 。知 天 之所 为 , 后 能 为 天 之所 然

XXX2018年秋季[1287]《中国礼乐教化要略》

XXX2018年秋季[1287]《中国礼乐教化要略》

XXX2018年秋季[1287]《中国礼乐教化要略》1、仁政中的君与民的关系,是建筑在仁义的基础上的。

2、婚礼有六个环节,分别为一问名、二纳彩、三文定、四亲迎、五奠雁、六合卺。

3、制墨祖师是韦诞。

4、“皆理充于腹而文随之”。

这里的“理”,是要求我们因时因地而变通。

5、下列说法有误的是同姓婚可能导致血源内婚制复萌,降低种族体质。

6、“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为民间常用。

此话所讲之义不包括用之即匮的末。

7、最重要,也是最典型的礼拜天地的圣山是泰山。

8、关于人文的定义,大体上可归入非物质文化。

9、XXX为改朝换代重拾人心,起到了极为重要的、独特作用。

10、《黄帝内经》中的“晬”字用于“抓周”,说明其俗萌发于战国之际。

1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的达成,靠的是德。

12、下列说法有误的是婚礼是人生礼仪的重要构成,并被纳入了六艺之中。

13、下列说法有误的是炎帝族最早活动的地方在姜水。

1.“华”与“夏”出现在殷商时期,“炎”与“黄”出现在西周时期。

2.在秦朝时期,将帝王登基便建陵,定为制度。

3.XXX可谓是进入中土最早的外来宗教。

4.抓周俗被称之为“期扬”是在两宋时期。

5.“言,身之文也,言而不文,行之不远。

”是对“文”的重要性极其概要、精辟的论述。

6.《幼学琼林•卷四•科举》是明末清初的蒙学读本。

7.游牧地区有汉传的XXX和XXX,将佛像等做成了“唐卡”;农耕地区将经XXX成了“六字真言”的转经筒,主要是XXX,其中包括俗称的黄教、花教、黑教等教派。

8.“人的精与形皆受于天地,于是形成了统一的礼拜传统”是解读有误的。

9.文之大用体现于以文化天下。

10.先秦儒学发轫的仁政理念,到盛唐时期成了君主圆其大国之梦的内在戒律。

11.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是世上最早的吹奏乐器。

12.“使万物各安其分、各行其是”是礼治的大一统。

13.学界普遍赞同XXX传入是在东汉哀帝元寿元年之际,而非西汉。

14.摸金校尉是指古代的官职,负责勘察金银宝物。

中国礼乐教化要略第一篇,礼

中国礼乐教化要略第一篇,礼

中国礼乐教化要略第一篇,礼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死后,口含玉蝉寓意入土再生、羽化升天。

2、酒与祭祀关系的定格,是夏“礼之大成”的核心构成。

3、到周时期,“昏礼”就演变成了一套完整的“婚聘六礼”。

4、“媒妁”二字,最早见于文献先秦时期
5、“抓周”、“试周”的说法流行于清代
6、云南纳西族视祭天为最神圣的大祭。

7、抓周之俗最早的文献是《颜氏家训》
8、行辈婚是先民婚礼之肇始
9、礼有“三本”分别是事天、事地、遵祖先而隆军师。

10、婚姻的本质不包括以下孝敬父母的说法。

11、西周初期便有了同一姓男女不相嫁娶之婚制。

12、《幼学琼林.卷四.科举》乃明末清初的蒙学读本。

13、抓周习俗被称之为“期扬”是在元明时期。

14、使民有“孙心”的关键是德与礼
15、《黄帝内经》中的“晬”字用于“抓周”,说明其俗萌发于秦汉时期
16、最重要,也是最典型的的礼拜天地的圣山泰山。

17、礼乐教化早在虞夏时便已开始。

18、婚礼有六,分别为一问名、二纳彩、三文定、四奠雁、五迎亲、六合卺
二、问答题
主观题叙述有理即可,可参考课件或在“主题讨论”和“我要提问”中搜索答案。

19、“乡土”,之谓,不仅是生育、养护、耕作的乡土,更重要的还是其祖宗、坟茔、祠堂、乡党等的所在。

而其居于核心的便是其先祖、亲人的坟园、宗祠。

宗庙陵寝是灵魂所归,有凝聚作用。

20、是“天地君亲”等的基础,是使蒙童敬天地、礼道统;忠君
国、奉法统,孝亲老、延血统等等,一切的基础。

《中国礼乐教化要略》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礼乐教化要略》试题及参考答案
3.为什么选贤举能要从举荐制向考黜制发展?(20分)
举荐是地方官向朝廷推荐人才,最终达到做官,这只是地方权贵之间的游戏而已,而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事实和时间证明科举制才是最适合使用与在古代选拔官员和人才的一种最有力的制度。为了向天下广撒网招揽人才。
4.简要概述道教为何能成为地道的本土宗教?(20分)
2.理解“唯乐不可以为伪”的说法?(20分)
一切音乐的产生,都源于人的内心。人们内心的活动,是受到外物影响的结果。人心受到外物的影响而激动起来,因而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各种声音相互应和,由此产生变化,有变化产生条理次序,叫做音。把音组合起来进行演奏和歌唱,配上道具干戚。羽旄的舞蹈,这就做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音乐的产生是源自于每个创造者的内心的,所以作为内心的反映的音乐就是内心世界的最真实写照,所以说“唯乐不可以为伪”。
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
类别:网教专业:人力资源礼乐教化要略【1287】A卷
大作业满分:100 分
1.你如何理解“仁者,人也”的说法?(20分)
所归之“仁”,其核心是“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这又与“天地之大德曰生”,形成了道统上的 “一也”。也就是,其最关键的是,无论对人、对物,生,是第一位的。仁是礼的核心,而教化则是使“天下归仁”的关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因此,礼教的本质是让人在其空间的天地之中,在其上承先祖,下启子孙的时间之中,靠君之治,师之教而“归仁”,而“仁者,人也”。也即是归于人自身。
5.你如何理解神造万物,与神引出万物的区别?(20分)
神造万物是指除了神自身以外的所有有形的、无形的事物。——包括真善美和假丑恶?包括神七?包括日本国旗?包括明天你脸上要长出来的青春痘?2、是指神在创世的7天(6天)里创造的一切。——截止到休息日,休息日以后的所有发明创造与神无关。神引出万物神也可以指我们的内在思维,也就是精神里神的意思,精神的意思是我们思维当中的精华。在某些方面,有说到各种各样的动物神,其实是指其内在思维,比如犬神就是指犬的内在思维性格。犬的天性与思维性格是忠诚的。像古埃及崇拜犬神,其实是古埃及的领导者--法老,对忠诚精神的崇拜。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某种动物神也可以指研究某种动物的神。

中国礼乐教化要略第四篇化

中国礼乐教化要略第四篇化

中国礼乐教化要略第四篇化1、教化是使天下归仁的关键。

2、从先秦儒学发轫的仁政理念,升华为仁人志士之大义。

下列没有体现这一说法的是《中庸》提及“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3、XXX在《论语.颜渊》中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关于此话说法有误的是学而优则仕意在鼓励入世为官4、君王治理天下的关键是万物有其体,即有其位,治理天下,照其体,遵其位便可致“中和”。

5、XXX强调仁政的核心是人。

6、仁政的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即有。

7、从根本上把人之性、人与人之交往、甚至,人与人之关系,构筑在“仁”的体系的是XXX。

8、关于“元年春,XXX正月,公即位,视事”的说法正确的是其所强调的便是礼治之王道,是其顺乎天地万物运行的大道。

9、仁政的本质便是人之初,性本善。

10、理要处理的四对关系是人与天,人与社会,人与血缘家庭,人与人。

11、天下归仁的关键是教化12、“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出发点是己。

13、人与天,人与社会,人与血缘家庭,人与人等结合起来,便是礼治的大一统是礼治的大一统。

14、先秦儒学发轫的仁政理念,到盛唐时期成了君主圆其大国之梦的内在戒律。

15、推进王道整体的关键是政。

16、人与人之间关键在于一个仁字18、仁政中的君与民的关系,是建筑在仁义的基础上的。

二、问答题主观题叙述有理即可,可参考课件或在“主题讨论”和“我要提问”中搜索答案。

19.仁政应该如何实施,谈谈你的理解。

答:一是,幻想、认识层面的“克己复礼为仁”;二是实务、操纵层面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此言有三大体义:一是“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不慌”的“足食”;二是,能御外敌,保境XXX的”足兵”;三是,能孚众望、得民心的“民信之矣”。

而要达此三者,关键有二,一则让民富,以有吃穿住行等物资的殷实;二则要教化,以有道德礼节的精神文化。

20.你是如何理解XXX与天下归仁的干系。

中国礼乐教化要略第一篇,礼

中国礼乐教化要略第一篇,礼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死后,口含玉蝉寓意入土再生、羽化升天。

2、酒与祭祀关系的定格,是夏“礼之大成”的核心构成。

3、到周时期,“昏礼”就演变成了一套完整的“婚聘六礼”。

4、“媒妁”二字,最早见于文献先秦时期
5、“抓周”、“试周”的说法流行于清代
6、云南纳西族视祭天为最神圣的大祭。

7、抓周之俗最早的文献是《颜氏家训》
8、行辈婚是先民婚礼之肇始
9、礼有“三本”分别是事天、事地、遵祖先而隆军师。

10、婚姻的本质不包括以下孝敬父母的说法。

11、西周初期便有了同一姓男女不相嫁娶之婚制。

12、《幼学琼林.卷四.科举》乃明末清初的蒙学读本。

13、抓周习俗被称之为“期扬”是在元明时期。

14、使民有“孙心”的关键是德与礼
15、《黄帝内经》中的“晬”字用于“抓周”,说明其俗萌发于秦汉时期
16、最重要,也是最典型的的礼拜天地的圣山泰山。

17、礼乐教化早在虞夏时便已开始。

18、婚礼有六,分别为一问名、二纳彩、三文定、四奠雁、五迎亲、六合卺
二、问答题
主观题叙述有理即可,可参考课件或在“主题讨论”和“我要提问”中搜索答案。

19、“乡土”,之谓,不仅是生育、养护、耕作的乡土,更重要的还是其祖宗、坟茔、祠堂、乡党等的所在。

而其居于核心的便是其先祖、亲人的坟园、宗祠。

宗庙陵寝是灵魂所归,有凝聚作用。

20、是“天地君亲”等的基础,是使蒙童敬天地、礼道统;忠君国、奉法统,孝亲老、延血统等等,一切的基础。

中国礼乐教化要略》【1287】第三篇

中国礼乐教化要略》【1287】第三篇

中国礼乐教化要略》【1287】第三篇1.青山指的是什么?是礼乐、仁政、XXX还是人文。

2.XXX在中土的传播关键是什么?是得到皇家支持、融入汉文化、与文化精英层交往、探讨交融还是极尽输诚示好?3.下列关于XXX的说法,哪个是错误的?XXX传入中土的方式是借助佛像形式、XXX传入过程中,在语言上是直接将佛经文译成汉文、XXX是经西域的于阗传入中土的还是自XXX创始后,大约在五百年之后,即贵霜帝国开始传入中土?4.四大墨王指的是谁?是XXX、XXX、XXX、XXX、XXX、XXX、XXX、奚超、XXX、XXX、XXX、奚超还是XXX、XXX、汪节庵、XXX?5.《礼记•乐记》中道出了礼乐刑政的王道整体,其中以“行”之权来推进的关键是什么?是刑、乐、礼还是政?6.传入中土的XXX从哪个时期开始逐渐放弃其僵化立场,开始将忠孝等儒家最为看重的观念、礼仪、行为等化为其传教的内容?是北宋中期、元朝初期、隋唐时期还是南宋后期?7.世人以哪种石砚为“御砚”,以示隆恩于士子?是菊花石砚、灵岩石砚、沉州石砚还是松花石砚?8.“朝为XXX,XXX。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几句光威流传的话出自哪个元曲?是《琵琶行》、《长恨歌》、《春江花月夜》还是《赤壁赋》?9.哪个朝代首开了以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试士的先例?是宋朝、唐朝、明朝还是元朝?10.下列关于分类的说法,哪个是正确的?按道门分,有XXX、纯阳派、自然派、XXX等主要流派、按教祖分,便有积善派、经典派、符箓派、丹鼎派、占验派五类、按学理分,有妙真道、玄武派、金丹派、云鹤派、虚无派等主要流派,还是按地域分,则有武当山、青城山、齐云山、龙虎山等主要流派?11.迄今发现最早的毛笔是在哪里出土的?是云梦县睡虎地及天水市放马滩等地出土的毛笔、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的毛笔还是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毛笔?12.该文章没有明显的问题或格式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仁政中的君与民的关系,是建筑在()的基础上的。

仁义德信礼2、婚礼有六,分别为()。

一问名、二纳彩、三文定、四亲迎、五奠雁、六合卺一问名、二文定、三纳彩、四奠雁、五亲迎、六合卺一问名、二文定、三纳彩、四亲迎、五奠雁、六合卺一问名、二纳彩、三文定、四奠雁、五亲迎、六合卺3、制墨祖师是()。

奚超韦诞韩愈蒙恬4、“皆理充于腹而文随之”。

这里的“理”,便是要求我们_____。

学化,不厚古薄今因时因地而变通广开言路,经世致用实事求是5、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婚礼中占主流的当属民间的婚姻儒家的礼,及其关于天地、阴阳、生命等等理念,在周以后,大量渗透进婚俗汉朝之后,人便有了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之婚制人们普遍认为同姓婚可能导致血源内婚制复萌,降低种族体质6、“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为民间常用。

此话所讲之义不包括____。

此话,以日常之例,讲的是道与器,本与末的关系问题“柴”则是用之即匮的末“青山”是生生不息之本尚文所形成的氛围,是一种无形而强大的舆论力量,可影响朝局7、最重要,也是最典型的礼拜天地的圣山()。

华山恒山嵩山泰山8、关于人文的定义,大体上可归入_____。

哲学非物质文化人之三观尚文9、()为改朝换代重拾人心,起到了极为重要的、独特作用。

佛教释教道教儒教10、《黄帝内经》中的“晬”字用于“抓周”,说明其俗萌发于_____。

秦汉时期战国之际春秋时期隋唐之际1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的达成,靠的是_____。

B. 政德教礼12、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儒家的礼,及其关于天地、阴阳等等理念,在周以后,大量渗透进婚俗射礼与婚姻的关系,始于商、周,定型于春秋战国之际“礼”中的“吉礼”、“宾礼”、“嘉礼”等与婚礼有密切关系婚礼是人生礼仪的重要构成,并被纳入了六艺之中13、下列说法有误的是_____。

炎黄联盟在涿鹿战胜蚩尤,促进了与九黎、东夷等民族大融无论“炎黄”或“华夏”都不是以其国,而是以其族名之炎帝族最早活动的地方在姜水“华”与“夏”见于殷商,“炎”与“黄”则见于西周14、在()时期,将帝王登基便建陵,定为制度。

汉隋唐秦魏晋15、_____可谓进入中土最早的外来宗教。

佛教释教儒教道教16、抓周习俗被称之为“期扬”是在_____时期。

秦汉元明两宋隋唐17、_____是对“文”的重要性极其概要、精辟的论述。

从学生理,从理生文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言,身之文也,言而不文,行之不远18、《幼学琼林•卷四•科举》乃____的蒙学读本。

隋唐时期明末清初宋朝元朝19、佛教中土化过程中,派生出众多流派。

下列关于这一事实,陈述有误的是____。

游牧地区,有汉传的大乘佛教,也有汉传的小乘佛教游牧地区,将佛像等做成了“唐卡”农耕地区将经文凝练成了“六字真言”的转经筒农耕地区,主要是藏传佛教,其中包括俗称的黄教、花教、黑教等教派20、“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关于此话解读有误的是()。

人的精与形皆受于天地,于是形成了统一的礼拜传统人上拜天,下礼地是人之本性,与生俱来精出于天,而形出于地人有两部分构成:一是精,二是形21、“表文明之称,周云盛德,著焕乎之美。

然则文之为用,其大矣哉!”,文之大用体现于_____。

化民成俗经纬天地曰文人文化成以文化天下22、先秦儒学发轫的仁政理念,到()时期成了君主圆其大国之梦的内在戒律。

盛唐富宋雄隋强汉23、世上最早的吹奏乐器是()。

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临潼姜寨出土的骨埙奉节兴隆洞出土的石哨天水放马滩出土的骨箫24、____是礼治的大一统。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人与天,人与社会,人与血缘家庭,人与人等合起来,便是礼治的大一统使万物各安其分、各行其是顺乎天地万物运行的大道25、下列说法有误的是____。

学界普遍赞同佛教传入是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之际古有中土之佛取自西天的说法佛教是经西域的于阗传入的中土的事实佛教,自释迦摩尼创始后,大约在五百年之后传入中土26、摸金校尉是指——。

D. 专司建墓之人专司挖墓之人专司守墓之人专司盗墓之人27、“合两姓之好”,是指()。

E. 贵族间,有政治联姻性质的婚姻民间婚姻婚姻进入礼制时代春秋时期的“秦晋之好”之媒28、婚姻的本质不包括以下()的说法。

孝敬父母合力他族稳定家庭巩固邦国29、礼有“三本”,分别指——。

事地、事人、尊先祖而隆君师事天、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事天、事人、尊先祖而隆君师事天、事地、事人30、下列说法有误的是_____。

因为殿试榜用黄纸,表里二层,故称“黄甲”;“奎”见于西周,“魁”则见于战国“龙虎榜”称谓的由来是因为进士发榜取寅、辰日支,故而,有“龙虎榜”之谓状元是源自唐举人京考时,皆须投状,故而投状者中第一名,即为“元”,所以叫“状元”31、()时期,设置专门烧制冥器的机构。

元朝唐朝宋朝汉朝32、天下归仁的关键是_____。

明德至善教化仁政克己复礼33、礼要处理的四对关系是_____。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血缘家庭,人与人人与天,人与地,人与血缘家庭,人与人人与天,人与社会,人与血缘家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血缘家庭,人与人34、产儿报喜、三朝洗儿等礼仪的核心是______。

阖家之欢聚凝聚所有亲人对子女的深情冀望对生命繁衍、家族兴旺等的祷祝、礼赞家中添丁,对社会之宣示35、奉节兴隆洞出土的石哨()。

是最早的人造器乐把我国之七声音阶发现史提前到八千年之前与现代十二平均律之音距与音分数,竟完全相同是世上最早的吹奏乐器36、端砚名贵,自宋时已“值千金”。

宋苏易简______载:“端州圆石青紫色者,琢而为砚,可值千金”。

《文房四谱》《徐韩林志》《砚谱》《文集》37、仁政的本质便是()人之初,性本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万物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38、关于“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视事”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

其所强调的是克己复礼、实施仁政其所强调的便是礼治之王道,是其顺乎天地万物运行的大道其所强调的是使万物各司其位、各行其是其所强调的是顺天应时39、“德”与“礼”实施的关键是____。

教化法政40、下列关于道教的说法有误的是()。

C. 以“道”为其名号,以符箓、道场、内丹、外丹等为法事,以元始天尊为宗主以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开劫渡人为信仰;41、从根本上把人之性、人与人之交往、甚至,人与物之关系,构筑在“仁”的体系中的是()。

荀子孔子老子孟子42、()为文房之首。

纸笔墨砚43、《十三经注》中所说的三不孝不包括_____。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阿意曲从,陷亲不义父母安在,远游他乡家贫亲老,不为禄仕44、挂线”之俗,源自_____。

白族苗族满族彝族45、下列说法有误的是_____。

F. 东汉时期,便颁布法令,在全国通行干支纪年天干、地支的计时系统,早在甲骨文中便已相当普遍春秋之际已用干支纪年1980年的庚申猴年发行了第一枚生肖邮票46、专司礼教的官员称为_____。

司空司礼司马司徒47、“合两姓之好”,是指()。

贵族间,有政治联姻性质的婚姻婚姻进入礼制时代民间婚姻春秋时期的“秦晋之好”之媒48、迄今发现最早的毛笔是()云梦县睡虎地及天水市放马滩等地出土的毛笔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的毛笔云梦县睡虎地及天水市放马滩等地出土的毛笔有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毛笔49、抓周之俗最早所见的文献是______。

《朱子家训》《袁氏世范》《颜氏家训》《诫子书》50、______首开了以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试士的先例。

宋朝唐朝明朝元朝51、“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几句光威流传的话,出自元曲________。

A. 《琵琶行》《长恨歌》《春江花月夜》《赤壁赋》52、下列不属于宗教精神活动之因素的是——。

有相关器具及崇拜物有相应组织、人员等有固定、具体的场所有精神、信仰等意识5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道教在前,道家在后道教只是思想观念,而道家将其衍化成了信仰道教是个体,道家是组织道教有一整套仪轨,道家无仪轨54、世人以_____为“御砚”,以示隆恩于士子。

A. 松花石砚B. 菊花石砚C. 灵岩石砚D. 沉州石砚菊花石砚灵岩石砚沉州石砚松花石砚55、仁政的思想,早在()时期即有。

春秋汉朝先秦战国56、传入中土的佛教,从____便开始逐渐放弃其僵化立场,开始将忠孝等儒家最为看重的观念、礼仪、行为等化为其布道传教的内容。

北宋中期元朝初期隋唐时期南宋后期57、孔子强调仁政的核心是()。

仁礼人教58、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人认识到死亡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由于对皇天后土的崇拜,演化出了入土为安的理念入土为安的意思是人死后利用深坑、棺椁埋葬地之上,人间,能见天日,故又为阳间;人死入土,地下,不见天日,阴间59、《礼记•乐记》中“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道出了礼乐刑政的王道整体。

而_____是这一整体架构中以“行”之权,来推进的关键。

刑乐礼政60、下列关于佛教的说法有误的是____。

佛教传入中土的方式是借助佛像形式天竺佛教传入过程中,在语言上是直接将佛经文译成汉文佛教是经西域的于阗传入中土的佛教,自释迦摩尼创始后,大约在五百年之后,即贵霜帝国开始传入中土61、“媒妁”二字,最早见于文献是在()时期。

魏晋两汉先秦隋唐62、关于《尚书》中的记载说法有误的是()。

而冬十一月,再巡察到北岳并祭祀中岳是三年巡察并祭祀一次到秋八月,巡察到西岳,并祭祀夏五月时,舜帝巡察到南岳,并祭祀南岳63、佛教化为中土之果的关键是____。

得皇家首肯,支持佛教传播融入汉文化与文化精英层的交往,探讨、交融对国祚在握者极尽输诚示好64、关于“三官”与“三元”说法有误的是()。

地官生于七月十五日,有“中元会”天官解厄、地官涉罪、水官赐福天官诞于正月十五日,故有“上元会”水官节为十月十五日,即“下元会”65、月老红绳的神话是()以后才有的。

唐宋汉魏晋66、“摸金校尉”官职设立于()时期。

三国曹魏五代隋唐魏晋南北朝67、君王治理天下的关键是_____。

国之政若从人之性善出发,实施仁政万物有其体,即有其位,治理天下,照其体,遵其位,便可致“中和”通过克己来复礼,然后达到天下归仁击“鼓”奉“玉”,礼拜天地,以“事神致福”也68、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关于此话说法有误的是_____。

“选贤与能”是“天下为公”的前提、保证以学,使增其能;以仕,使显其贤,一能一贤,是上古就已形成的传统以“科”之量谷,量物之用,来量才,量徳,量人,继而,以其贤能举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