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7]中国礼乐教化要略
中国文化要略简答题整理

中国文化要略简答题整理
1.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哪些方面?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诗词、书画、古典音乐、中医、武术等方面。
2. 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中国的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3. 中国的象征物是什么?
中国的象征物包括国旗(五星红旗)、国徽(天安门、五星、麦穗、法律、科技)、国花(牡丹)、国树(国槐)及国鸟(丹顶鹤)等。
4.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
5. 中国的文字是什么?
中国的文字有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可以追溯至古代的连续使用至今的文字。
6. 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中国的四大名著是《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
7. 中国的传统音乐有哪些特点?
中国的传统音乐注重旋律的表达,强调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常
见的传统乐器有古筝、琵琶、二胡、笛子等。
8. 中国的传统绘画有哪些类型?
中国的传统绘画有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宴会画等。
9. 中国的传统服饰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服饰有汉服、旗袍、长衫等。
10. 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有宫殿式建筑、庙宇式建筑、园林式建筑等。
【中华文化要略】第九章 礼乐文化

(二)礼的分类
1、据《礼记·王制》载,一般生 活礼仪的礼有六类:冠、婚、丧、 祭、乡、相见礼,合称“六礼”。
礼乐教化
2、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载,有 关国家大政的礼有五类:吉、嘉、 宾、军、凶,合称“五礼”。 3、《十三经》有三礼:《周礼》 《仪礼》《礼记》
礼乐教化
(三)礼的作用
1、礼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 人,利后嗣”的大宝。 《左传·昭公五年》:“礼所以 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 也。”
人民对国家政治的感受可以从
礼乐教化
音乐中感知。“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礼 记·乐记》)从音乐中可知国运。 (二)不同的音乐对人的心灵有不 同的感召作用 《礼记·乐记》主张用好的音乐 净化人的心灵,促使教化。
礼乐教化
《礼记·乐记》:“是故志微噍 jiào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chán 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 乐。粗粝猛起、奋末广愤之音作, 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 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 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 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
礼乐教化
三、儒家的礼乐观
儒家主张礼乐相互结合,用礼 端正人们的外在行为方式,使之合 于社会等级秩序;用乐缓和人与人 的关系,陶冶人的内心,提高人的 修养,最终达到从内心认同社会秩 序和价值标准的目的,从而实现治 国平天下的理想。
礼乐教化
②礼能使人正心、诚意、修身,一 举一动都合规《论语·泰伯》:“恭而无礼, 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勇而无 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③礼使主体更易和别人和谐相处,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礼者敬 人”“敬人者人恒敬之”(《孟 子·离娄下》)
礼乐教化
中国文化要略整理(7-10章)

睿立汉语推荐整理:/bbs第七章宗教信仰1. 中国人对(天地)、(祖先)、(君师)的崇拜最为突出。
2. 中国古代的祭祀以天地的仪式以(封禅)最为重要。
3.封禅:就是由帝王来祭祀天地,“封”是在泰山顶上设坛祭天;“禅”,是在泰山附近的小山上祭地。
封禅的目的是帝王取得天下以后,以天子身份祭告天地,以表示自己的统治符合天意,合乎正统。
4. 史书记载第一个封禅的皇帝是(秦始皇);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禅的皇帝是(宋真宗)。
5. 历史上首次将祭祀后土列为大典的是(汉文帝)。
6. 往泰山封禅,到汾阴祭后土,祭祀天地的仪式还有(庙祭)和(郊祭)。
7.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8.五镇: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
9.四渎:东渎大淮(淮河)、南渎大江(长江)、西渎大河(黄河),北渎大济(济水)10. 四海:东海、南海、西海(青海湖)、北海。
11. 从(秦始皇)时候开始,宗庙成为帝王祭祀祖先的专用场所,后世称为(太庙)。
12. 庙号:即帝王死后在太庙受祭时享有的称号。
如:明太祖、明成祖、清世祖、清圣祖13. 帝王祭祀祖先用(太庙),官员百姓祭祀祖先用(宗祠)。
14. 现存最大的一座宗祠是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的(裴氏祠)。
15. 北京阜成门现存的(历代帝王庙),是国内仅存的一座帝王庙。
16.(师)是哪些可以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传统上指(孔子)和(关公)两个人。
17.(汉高祖刘邦)亲祭孔子是封建帝王祭孔的开始;(汉文帝)追封孔子(褒成宣尼公),这是孔子受封的开始;(东汉光武帝刘秀)明确把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来尊崇;到(唐贞观四年),开始全国性的祭孔。
18. 佛教是由(释迦牟尼)于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在(古印度)境内创立的,在我国又叫(释教),管和尚叫(释子)。
19. 迦叶摩腾、竺法兰翻译的(《四十二章经》),据说是中国最早的佛经。
20. 佛教在(两汉)之间传入中国。
2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表现:(1) 佛经翻译的规模明显扩大;(2) 弘传活动进一步兴盛,出现了比较大的佛教活动中心,如洛阳、长安、建康、庐山等地;(3) 大量营建佛寺僧舍,建造石像石窟;(4) 西行求法活动成风。
中国古代礼乐文明

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礼乐文明的产生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
《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其贡献的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
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
只有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大人世及以为礼”,“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
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
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殷本纪》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
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
“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庄子-天下》说:“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
”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的制度,当时除了代表性的《大武》之外,按《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记载,周乐有数十种之多。
周代还设有专门的机构“春官”规范和管理乐舞,并在春官下设大司乐授“乐”,教国子“乐德”、“乐语”和“乐舞”(《周礼-春官》)。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形成和完备起来的,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周代形成的冠、婚、丧、祭、朝、聘、乡、射以及职官制度等礼仪、礼制和礼义,主要保存于流传至今的儒家经典《仪礼》、《周礼》、《礼记》等三礼之中。
周代盛行的“六代之乐”及乐德、乐语、乐舞等内容本记于《乐经》,然《乐经》“失于秦火”;好在“礼乐相须以为用”,不少乐制的内容可以在“三礼”中的礼仪制度中看到,而专述乐义的《乐记》也保存在《礼记》之中。
中华礼乐文化

中华礼乐文化中华礼乐文化中华“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国成为“礼乐之邦”,也叫“礼仪之邦”。
“礼乐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创造了人类的辉煌。
虽然现代工商业科技文明过分重视物质利益,使得传统的“礼乐文化”受到商业世俗文化的冲击,已失去古典纯朴的“礼乐文化”的精神。
但是,传统的“礼乐文化”在今天还是能起到提升人类道德,使人们达到自我完善的作用。
礼乐的起源中国的文化非常重视礼乐,礼就是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则包括音乐和舞蹈。
礼乐的起源与人类文明的演进是同步的。
中华“礼乐文化”的形成背景,是以天地自然的和谐代表“乐”的精神,天地自然的秩序,则代表“礼”的精神。
“和谐”(乐的精神),所以万物都能化生。
“有序”(礼的精神),所以万物能各具特性。
由此可以看出“乐”是形成于“天”的阳刚之气。
而“礼”则是由“地”的阴柔之性所形成。
我们从人类的历史文明的发展来说,不是一开始就是“礼乐”并重,或礼重于乐;而是先有“乐”,然后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发展为“礼乐”并重。
人民所熟知的礼就是周礼,是周公制定的。
礼乐文化是从祭祀文化发展而来的。
“礼”之本义,据许慎《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从示从豊。
”所谓“豊”,乃“行礼之器,从豆,象形。
”近人王国维考证,“豊”诚为礼器,然非“从豆”而是“像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尚书·盘庚》所谓“具乃贝玉”说的就是以玉礼神。
从甲骨卜辞中“围”(即“豊”)字的结构上看,是在一个器皿里盛二玉以奉事于神。
王氏据之得出结论:盛玉以奉神人谓之围若豊,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
因此“礼”之本义乃指祭神之器,而后引用为祭神的宗教仪式,再而后才泛指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仪式。
其渊源于上古祭祀文化。
《易经·豫卦》: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上帝,以配祖考。
《礼记·乐记》称:礼乐顺天地之诚,达神明之德,隆兴上下之神。
又说:“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辨宜,居鬼而从地。
中国礼乐教化要略第四篇 化

1、教化是使天下归仁的关键。
2、从先秦儒学发轫的仁政理念,升华为仁人志士之大义。
下列没有体现这一说法的是《中庸》提及“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3、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关于此话说法有误的是学而优则仕意在鼓励入世为官4、君王治理天下的关键是万物有其体,即有其位,治理天下,照其体,遵其位便可致“中和”。
5、孔子强调仁政的核心是人。
6、仁政的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即有。
7、从根本上把人之性、人与人之交往、甚至,人与人之关系,构筑在“仁”的体系的是孟子。
8、关于“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视事”的说法正确的是其所强调的便是礼治之王道,是其顺乎天地万物运行的大道。
9、仁政的本质便是人之初,性本善。
10、理要处理的四对关系是人与天,人与社会,人与血缘家庭,人与人。
11、天下归仁的关键是教化12、“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出发点是己。
13、人与天,人与社会,人与血缘家庭,人与人等结合起来,便是礼治的大一统是礼治的大一统。
14、先秦儒学发轫的仁政理念,到盛唐时期成了君主圆其大国之梦的内在戒律。
15、推进王道整体的关键是政。
16、人与人之间关键在于一个仁字17、下列说法有误的是“华”于“夏”见于殷商......18、仁政中的君与民的关系,是建筑在仁义的基础上的。
二、问答题主观题叙述有理即可,可参考课件或在“主题讨论”和“我要提问”中搜索答案。
19.仁政应该如何实施,谈谈你的理解。
答:一是,理想、意识层面的“克己复礼为仁”;二是实务、操作层面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此言有三大要义:一是“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不慌”的“足食”;二是,能御外敌,保境安民的”足兵”;三是,能孚众望、得民心的“民信之矣”。
而要达此三者,。
西南大学2018年12月网络与继续教育[1287]《中国礼乐教化要略》答案
![西南大学2018年12月网络与继续教育[1287]《中国礼乐教化要略》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4fdc265f0e7cd18425368a.png)
类别:网教专业:人力资源管理2018年12月
课程名称【编号】:中国礼乐教化要略【1287】A卷
大作业满分:100分
1.你如何理解“仁者,人也”的说法?(20分)
2.理解“唯乐不可以为伪”的说法?(20分)
3.为什么选贤举能要从举荐制向考黜制发展?(20分)
4.简要概述道教为何能成为地道的本土宗教?(20分)
5.你如何理解神造万物,与神引出万物的区别?(20分)
1.你如何理解“仁者,人也”的说法?
答:所归之“仁”,其核心是“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这又与“天地之大德曰生”,形成了道统上的“一也”。也就是,其最关键的是,无论对人、对物,生,是第一位的。仁是礼的核心,而教化则是使“天下归仁”的关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因此,礼教的本质是让人在其空间的天地之中,在其上承先祖,下启子孙的时间之中,靠君之治,师之教而“归仁”,而“仁者,人也”。也即是归于人自身。
2.理解“唯乐不可以为伪”的说法?
答:“唯乐不可以为伪”就是指只有音乐是不可以作假的。《乐记・乐本篇》开篇即提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耐动,放行于声。声相应,放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音乐的产生是源自于每个创作者的内心的,所以作为内心的反映的音乐就是内心世界的最真实的写照,所以说“唯乐不可以为伪”。“唯乐不可以为伪”,方可以直指人心,化民于无形。也就是说,民在愉悦,亲和的乐中,完成了礼之风教,归于“人道之正也”。
5.你如何理解神造万物,与神引出万物的区别?
答:神造万物是指除了神自身以外的所有有形的、无形的事物。——包括真善美和假丑恶?包括神七?包括日本国旗?包括明天你脸上要长出来的青春痘?2、是指神在创世的7天(6天)里创造的一切。——截止到休息日,休息日以后的所有发明创造与神无关。神引出万物神也可以指我们的内在思维,也就是精神里神的意思,精神的意思是我们思维当中的精华。在某些方面,有说到各种各样的动物神,其实是指其内在思维,比如犬神就是指犬的内在思维性格。犬的天性与思维性格是忠诚的。像古埃及崇拜犬神,其实是古埃及的领导者--法老,对忠诚精神的崇拜。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某种动物神也可以指研究某种动物的神。
西周礼乐教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西周礼乐教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李阳 2015102039礼乐教化,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一项国学内容,它不仅是古人的思想和智慧结晶,也对我们现代人的学习,生活甚至思考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谈论礼乐教化之前,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礼乐教化”。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明特征,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教与"乐"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维护封建等级秩序(以上摘自百度百科)这是总的概念。
礼乐,分开来讲,礼,原本是古人事神祈福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在这种仪式上,献祭、颂神、祈福的各项活动都按照一定的规程进行。
据《仪礼》记载,周初的礼,内容有十七项,包括士冠礼、婚礼、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聘礼、朝觐礼、丧礼、祭礼、凶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等。
乐,原本是一种辅助性的原始宗教仪式,是古人将"颂神娱神"的愿望以舞和乐的形式"送达天听"的手段。
礼乐文明最先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尊而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其贡献的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
到了周代,礼乐制度逐渐完善和确立下来,周礼的种类繁多,主要有祭祀、丧葬、交际、征战和吉庆五大类。
涉及冠、婚、丧、祭、朝、聘、乡、射及职官制度等诸多礼仪、礼制和礼义。
西周形成的礼乐由孔子等思想家的完善传播,流传到了现在。
《礼记・经解》说:“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
”就是说领导者在发布命令之前要听取民众的意见。
这可能是以人为本的思想第一次出现在世界上吧,这种思想在今天仍然是受我们推崇的,也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制定政策方略的首要考虑,这种思想的提出是十分超前的,尤其是在当时的那种奴隶制社会。
礼乐教化中还包含很多对人道德上的要求,我们熟悉的“孝”,“善”等美德也是从西周开始有明确记载的传播,所以说西周的礼乐教化对中华文化礼仪之邦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文化要略

、地理概况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中国的“七大古都” :西安、洛阳、开封、安阳、北京、南京、杭州长江:我国最长的河流,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山,全长6300 多公里,流经11 个省。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我国第二大长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下的卡日曲,全长 5464 公里。
塔里木河: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发源于天山,最后注入台特玛湖,全长 2179 公里。
中国的最东端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交汇处,最东的城市是抚远县;最西端位于帕米尔高原,最西的城市是新疆乌恰市;最南端位于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南的城市是海南省三亚市;最北端止于东北漠河县的黑龙江江心,最北的城市是黑龙江省黑河市。
南北纵长 5500公里,共有 23 个省, 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 4个直辖市和 2个特别行政区。
(一)省的简称及省会:直辖市:北京(京);天津(津);上海(沪);重庆(渝)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蒙,呼和浩特);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南宁);宁夏回族自治区(宁,银川);西藏自治区(藏,拉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乌鲁木齐)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澳)河北省(冀,石家庄);河南省(豫,郑州);山西省(晋,太原);山东省(鲁,济南);黑龙江省(黑,哈尔滨);吉林省(吉,长春);辽宁省(辽,沈阳);江苏省(苏,南京);浙江省(浙,杭州);安徽省(皖,合肥);福建省(闽,福州);江西省(赣,南昌);湖北省(鄂,武汉);湖南省(湘,长沙);广东省(粤,广州);海南省(琼,海口);四川省(川或蜀,成都);贵州省(黔,贵阳);云南省(滇或云,昆明);陕西省(秦或陕西安);甘肃省(甘或陇,兰州);青海省(青,西宁);台湾省(台,台北)(二)中国历代行政区域的划分:从秦汉到隋代,大体实行“郡县制”1.秦: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
中国礼乐教化要略第三篇 教

二、问答题
主观题叙述有理即可,可参考课件或在“主题讨论”和“我要提问”中搜索答案。
答: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无子嗣,对于家族无后便是家族先前所有的努力因香火无继付诸东流,对于国,人口锐减,便是国运衰败之势。
对于华夏则是种族灭绝之兆。
从古至今各种各样的求子嗣习俗,如中秋夜偷瓜,吃喜蛋等无不体现了对子嗣的重视,这种观念深入人心。
答:道家和道教是不同的,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
道家是一种思想观念,道教是一种信仰;
道家是个体,道教是组织;
道教有一整套仪轨;
道家只著书立说,道教则拥有大量的布道传教;
道家读者有限,道教信众广泛。
论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历史演进

论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历史演进一、夏商周时期:音乐教育的系统化和贵族化音乐作为社会文化形态,在古代出现直接从劳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劳动号子。
原始音乐广泛出现于宗教祭祀活动。
夏商周时期出现学校的组织机构,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等。
《孟子》中: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商朝的音乐歌舞是进行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
统治阶级学习音乐教育,是为达到维护阶级统治的目的。
周朝推崇礼乐执教,从对天神的祭祀转移到强调等级制度的社会道德规范。
《周礼春官大司乐》提到: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成均即为古代学校,大司乐即为中国古代的乐官。
有学者将成均解释为以音乐教育为重要内容的学校[1],这是值得商榷的。
因为《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不涉及建立机构。
并且成均之法解释为乐律学理论明显过于狭窄,具体参见刘勇的《成均之法辩》。
[2]二、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音乐教育思想的一枝独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史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璀璨时代。
音乐教育突破周朝礼乐制度的刚性制约,私学逐渐在各地兴盛。
在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中,最为重视音乐教化功能的是儒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音乐教育的倡导者。
孔子花费多年的心血整理古代文献资料,其中对于《诗经》的整理和教授,对于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的弘扬和践行,为中国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能够培育美好的道德品质和提升人的精神生存世界。
他将音乐作为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必备环节,列入教育课程,并视为君子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技能。
孔子强调礼乐治国,将礼乐并重,并通过礼乐教育贯彻儒家学说仁的道德实质,实现教化民众,治理天下的政治功能。
在《论语阳货》中,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孔子要求从礼仪的玉器、钟鼓等外在形式中发掘所承载的教化内涵。
在这里,孔子对音乐实现了祛魅化和人文化的双重进程,消解音乐与巫术相联系、与鬼神相沟通的形而上的神秘功能,建构了音乐人文化的教化功能。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13-17章)【圣才出品】

第13章古典文学1.中国文学有哪些鲜明特点?答: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主要表现在:(1)中国文学自始至终体现了关注现实和人生的伟大精神中国的上古神话中所描写的人物,都是活跃于先民生活中的英雄,而不是像西方神话那些远离人群的天上神灵。
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教民稼穑的神农氏、怒触不周山的共工等,其实都可能是氏族部落的首领,他们神力非凡的活动与创造,其实也就是先民改造自然环境的斗争和成果,他们的神格其实也就是人格力量的集中和体现。
(2)中国文学自古强调教化功能,主张“文以载道”这是由于中国文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其发展中一直离不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轨道,因而诗词文赋都成为政治教化的手段。
作家们通过著书立说来表达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其中大多数以积极参与治乱的态度忧国忧民,时刻不忘自己的人生追求,只有在自己的理想遇到挫折时才“独善其身”。
(3)中国文学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中国文学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戏曲,都是抒发情怀、表现意趣的。
这与中国的其他艺术创作是一样的。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歌赋一直是中国古典文献创作的主要形式。
中国的文人士大夫都喜欢利用简洁、含蓄、回环的语言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这就形成中国文学特有的抒情传统。
2.为什么说中国是诗的国度?答:中国是诗的国度,是因为诗歌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了突出的地位。
隋唐以后,它还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而这种诗歌考试又促进了诗歌的创作于繁荣。
中国的诗歌贯穿了整个文学发展的历程,伟大的诗人不断涌现。
中国文学的发展史可以说是诗歌的发展史,主要表现在:(1)《楚辞》、《诗经》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构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两大源头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我国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代表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共305篇。
它的内容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光辉起点。
②“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中国礼乐教化要略第一篇,礼

中国礼乐教化要略第一篇,礼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死后,口含玉蝉寓意入土再生、羽化升天。
2、酒与祭祀关系的定格,是夏“礼之大成”的核心构成。
3、到周时期,“昏礼”就演变成了一套完整的“婚聘六礼”。
4、“媒妁”二字,最早见于文献先秦时期
5、“抓周”、“试周”的说法流行于清代
6、云南纳西族视祭天为最神圣的大祭。
7、抓周之俗最早的文献是《颜氏家训》
8、行辈婚是先民婚礼之肇始
9、礼有“三本”分别是事天、事地、遵祖先而隆军师。
10、婚姻的本质不包括以下孝敬父母的说法。
11、西周初期便有了同一姓男女不相嫁娶之婚制。
12、《幼学琼林.卷四.科举》乃明末清初的蒙学读本。
13、抓周习俗被称之为“期扬”是在元明时期。
14、使民有“孙心”的关键是德与礼
15、《黄帝内经》中的“晬”字用于“抓周”,说明其俗萌发于秦汉时期
16、最重要,也是最典型的的礼拜天地的圣山泰山。
17、礼乐教化早在虞夏时便已开始。
18、婚礼有六,分别为一问名、二纳彩、三文定、四奠雁、五迎亲、六合卺
二、问答题
主观题叙述有理即可,可参考课件或在“主题讨论”和“我要提问”中搜索答案。
19、“乡土”,之谓,不仅是生育、养护、耕作的乡土,更重要的还是其祖宗、坟茔、祠堂、乡党等的所在。
而其居于核心的便是其先祖、亲人的坟园、宗祠。
宗庙陵寝是灵魂所归,有凝聚作用。
20、是“天地君亲”等的基础,是使蒙童敬天地、礼道统;忠君
国、奉法统,孝亲老、延血统等等,一切的基础。
中国礼乐教化要略第一篇,礼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死后,口含玉蝉寓意入土再生、羽化升天。
2、酒与祭祀关系的定格,是夏“礼之大成”的核心构成。
3、到周时期,“昏礼”就演变成了一套完整的“婚聘六礼”。
4、“媒妁”二字,最早见于文献先秦时期
5、“抓周”、“试周”的说法流行于清代
6、云南纳西族视祭天为最神圣的大祭。
7、抓周之俗最早的文献是《颜氏家训》
8、行辈婚是先民婚礼之肇始
9、礼有“三本”分别是事天、事地、遵祖先而隆军师。
10、婚姻的本质不包括以下孝敬父母的说法。
11、西周初期便有了同一姓男女不相嫁娶之婚制。
12、《幼学琼林.卷四.科举》乃明末清初的蒙学读本。
13、抓周习俗被称之为“期扬”是在元明时期。
14、使民有“孙心”的关键是德与礼
15、《黄帝内经》中的“晬”字用于“抓周”,说明其俗萌发于秦汉时期
16、最重要,也是最典型的的礼拜天地的圣山泰山。
17、礼乐教化早在虞夏时便已开始。
18、婚礼有六,分别为一问名、二纳彩、三文定、四奠雁、五迎亲、六合卺
二、问答题
主观题叙述有理即可,可参考课件或在“主题讨论”和“我要提问”中搜索答案。
19、“乡土”,之谓,不仅是生育、养护、耕作的乡土,更重要的还是其祖宗、坟茔、祠堂、乡党等的所在。
而其居于核心的便是其先祖、亲人的坟园、宗祠。
宗庙陵寝是灵魂所归,有凝聚作用。
20、是“天地君亲”等的基础,是使蒙童敬天地、礼道统;忠君国、奉法统,孝亲老、延血统等等,一切的基础。
中国礼乐教化要略第四篇化

中国礼乐教化要略第四篇化1、教化是使天下归仁的关键。
2、从先秦儒学发轫的仁政理念,升华为仁人志士之大义。
下列没有体现这一说法的是《中庸》提及“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3、XXX在《论语.颜渊》中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关于此话说法有误的是学而优则仕意在鼓励入世为官4、君王治理天下的关键是万物有其体,即有其位,治理天下,照其体,遵其位便可致“中和”。
5、XXX强调仁政的核心是人。
6、仁政的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即有。
7、从根本上把人之性、人与人之交往、甚至,人与人之关系,构筑在“仁”的体系的是XXX。
8、关于“元年春,XXX正月,公即位,视事”的说法正确的是其所强调的便是礼治之王道,是其顺乎天地万物运行的大道。
9、仁政的本质便是人之初,性本善。
10、理要处理的四对关系是人与天,人与社会,人与血缘家庭,人与人。
11、天下归仁的关键是教化12、“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出发点是己。
13、人与天,人与社会,人与血缘家庭,人与人等结合起来,便是礼治的大一统是礼治的大一统。
14、先秦儒学发轫的仁政理念,到盛唐时期成了君主圆其大国之梦的内在戒律。
15、推进王道整体的关键是政。
16、人与人之间关键在于一个仁字18、仁政中的君与民的关系,是建筑在仁义的基础上的。
二、问答题主观题叙述有理即可,可参考课件或在“主题讨论”和“我要提问”中搜索答案。
19.仁政应该如何实施,谈谈你的理解。
答:一是,幻想、认识层面的“克己复礼为仁”;二是实务、操纵层面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此言有三大体义:一是“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不慌”的“足食”;二是,能御外敌,保境XXX的”足兵”;三是,能孚众望、得民心的“民信之矣”。
而要达此三者,关键有二,一则让民富,以有吃穿住行等物资的殷实;二则要教化,以有道德礼节的精神文化。
20.你是如何理解XXX与天下归仁的干系。
中国礼乐教学要略第三篇 教

中国礼乐教学要略第三篇教================================
1. 引言
中国礼乐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礼乐知识和技能,以及培养
其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
本文旨在总结中国礼乐教学的
要略和策略。
2. 教学内容和方法
- 教学内容包括礼乐的历史、理论、演奏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 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示范演奏、实践操作等。
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礼乐知识和
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 教师应激发学生对中国礼乐的兴趣和热爱,通过精彩的演奏
和生动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音乐。
- 引导学生参加各类音乐比赛和演出,提高其演奏技巧和舞台
表现能力。
4. 注重实践操作
- 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演奏、教学实等方式,帮助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 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和时间进行实践训练,提高其演奏技巧
和表演水平。
5.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创造,培养其从事礼乐研究
和创作的能力。
- 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机会,鼓励他们在礼乐领域进行
创新和探索。
6. 结论
中国礼乐教学的要略包括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
欣赏能力、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等方面。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礼乐素养,
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礼乐:中国传统文化之心

礼乐:中国传统文化之心1963年7月,美国学者邓尔麟前往台北拜访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就中国文化的有关问题请教。
钱先生指出,中国文化可以归结为一个「礼」字,这是中西文化相区别的关键之所在。
他说,「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
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中国人之所以成为民族,因为礼为全中国人民树立了社会关系准则」;「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得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
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钱先生的论述非常精辟,不如此看问题,就无法从总体上把握中国文化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礼乐文化,通常省称为礼。
认识礼乐文化,要从周公「制礼作乐」说起。
历史上的殷、周两朝,性质判然有别:「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殷代的青铜文化高度发达,可惜迷信鬼神,怠于民生,尤其到了纣王,更是自信有天佑神助,过着酒池肉林的糜烂生活,并用酷刑镇压反抗者,激起天怨人怒。
周武王顺应民意,在牧野与纣王决战,腐朽的商王顷刻覆亡。
武王克商不是以暴易暴,而是一场全新的革命。
西周初建不久,武王撒手人寰;继位的成王尚在襁褓之中,不能亲政。
周公摄政临朝,开创了他的以道德为灵魂的新政,制定了一套体现道德理性的典章制度,史称周公「制礼作乐」。
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说,「中国政治与文化的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周公制礼作乐,是「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代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设」(《观堂集林》卷10《殷周制度论》)。
中国礼乐文化的底蕴由此奠定。
后经过孔子的提倡,用礼乐化民成俗,成为古代中国经邦治国的基本模式。
如何经邦治国,最主要的意见有两种:法治或德治。
孔子主张德治,认为法治只能安定于一时,德治方能长治久安,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用行政手段来引导民众,用刑罚来整齐他们,民众都远离了刑罚,但他们的羞耻之心并没有树立起来。
中国礼乐培养要略第三篇 教

中国礼乐培养要略第三篇教
本文介绍中国礼乐培养的教育方法和要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的礼乐文化。
一、培养教育方法
1. 教师示范与引导: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礼乐素养,通过示范和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礼仪和乐器演奏的技巧。
2. 亲身实践:学生应亲身参与礼仪和乐器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经验增进对礼乐的理解和感受。
3. 群体合作:学生可以通过团队合作形式进行礼乐培养,相互研究和交流,共同提高。
二、培养要点
1. 重视礼仪: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从小研究尊敬他人、懂得感恩和合作的观念。
2. 注重艺术表达:培养学生对音乐和舞蹈的审美能力,让他们
能够用艺术形式去传递情感和思想。
3. 着重乐感培养:培养学生对节奏、音调和音色的敏感度,通
过乐器演奏训练提高他们的音乐能力。
4. 培养自信心: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和个性,培养他
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5. 引导学生研究研究: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的研究研究,包
括历史资料的查阅和实地考察等。
结论
通过合理的教育方法和培养要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中国的礼乐文化。
因此,在礼乐培养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努力,相互研究和成长。
以上是中国礼乐培养要略第三篇教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战国之际
3. 春秋时期
4. 隋唐之际
1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的达成,靠的是_____。
1. B.政
2. 德
3. 教
4. 礼
12、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1. 儒家的礼,及其关于天地、阴阳等等理念,在周以后,大量渗透进婚俗
2. 射礼与婚姻的关系,始于商、周,定型于春秋战国之际
2. 人上拜天,下礼地是人之本性,与生俱来
3. 精出于天,而形出于地
4. 人有两部分构成:一是精,二是形
21、“表文明之称,周云盛德,著焕乎之美。然则文之为用,其大矣哉!”,文之大用体现于_____。
1. 化民成俗
2. 经纬天地曰文
3. 人文化成
4. 以文化天下
22、先秦儒学发轫的仁政理念,到()时期成了君主圆其大国之梦的内在戒律。
14、在()时期,将帝王登基便建陵,定为制度。
1. 汉
2. 隋唐
3. 秦
4. 魏晋
15、_____可谓进入中土最早的外来宗教。
1. 佛教
2. 释教
3. 儒教
4. 道教
16、抓周习俗被称之为“期扬”是在_____时期。
1. 秦汉
2. 元明
3. 两宋
4. 隋唐
17、_____是对“文”的重要性极其概要、精辟的论述。
7、最重要,也是最典型的礼拜天地的圣山()。
1. 华山
2. 恒山
3. 嵩山
4. 泰山
8、关于人文的定义,大体上可归入_____。
1. 哲学
2. 非物质文化
3. 人之三观
4. 尚文
9、()为改朝换代重拾人心,起到了极为重要的、独特作用。
1. 佛教
2. 释教
3. 道教
4. 儒教
10、《黄帝内经》中的“晬”字用于“抓周”,说明其俗萌发于_____。
2. 人与天,人与地,人与血缘家庭,人与人
3. 人与天,人与社会,人与血缘家庭,人与人
1. 盛唐
2. 富宋
3. 雄隋
4. 强汉
23、世上最早的吹奏乐器是()。
1. 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
2. 临潼姜寨出土的骨埙
3. 奉节兴隆洞出土的石哨
4. 天水放马滩出土的骨箫
24、____是礼治的大一统。
1.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2. 人与天,人与社会,人与血缘家庭,人与人等合起来,便是礼治的大一统
3. 汉朝之后,人便有了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之婚制
4. 人们普遍认为同姓婚可能导致血源内婚制复萌,降低种族体质
6、“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为民间常用。此话所讲之义不包括____。
1. 此话,以日常之例,讲的是道与器,本与末的关系问题
2. “柴”则是用之即匮的末
3. “青山”是生生不息之本
4. 尚文所形成的氛围,是一种无形而强大的舆论力量,可影响朝局
2. 专司挖墓之人
3. 专司守墓之人
4. 专司盗墓之人
27、“合两姓之好”,是指()。
1. E.贵族间,有政治联姻性质的婚姻
2. 民间婚姻
3. 婚姻进入礼制时代
4. 春秋时期的“秦晋之好”之媒
28、婚姻的本质不包括以下()的说法。
1. 孝敬父母
2. 合力他族
3. 稳定家庭
4. 巩固邦国
29、礼有“三本”,分别指——。
3. “礼”中的“吉礼”、“宾礼”、“嘉礼”等与婚礼有密切关系
4. 婚礼是人生礼仪的重要构成,并被纳入了六艺之中
13、下列说法有误的是_____。
1. 炎黄联盟在涿鹿战胜蚩尤,促进了与九黎、东夷等民族大融
2. 无论“炎黄”或“华夏”都不是以其国,而是以其族名之
3. 炎帝族最早活动的地方在姜水
4. “华”与“夏”见于殷商,“炎”与“黄”则见于西周
单项选择题
1、仁政中的君与民的关系,是建筑在()的基础上的。
1. 仁义
2. 德
3. 信
4. 礼
2、婚礼有六,分别为()。
1. 一问名、二纳彩、三文定、四亲迎、五奠雁、六合卺
2. 一问名、二文定、三纳彩、四奠雁、五亲迎、六合卺
3. 一问名、二文定、三纳彩、四亲迎、五奠雁、六合卺
4. 一问名、二纳彩、三文定、四奠雁、五亲迎、六合卺
3、制墨祖师是()。
1. 奚超
2. 韦诞
3. 韩愈
4. 蒙恬
4、“皆理充于腹而文随之”。这里的“理”,便是要求我们_____。
1. 学化,不厚古薄今
2. 因时因地而变通
3. 广开言路,经世致用
4. 实事求是
5、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1. 婚礼中占主流的当属民间的婚姻
2. 儒家的礼,及其关于天地、阴阳、生命等等理念,在周以后,大量渗透进婚俗
1. 从学生理,从理生文
2.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3.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4. 言,身之文也,言而不文,行之不远
18、《幼学琼林•卷四•科举》乃____的蒙学读本。
1. 隋唐时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 明末清初
3. 宋朝
4. 元朝
19、佛教中土化过程中,派生出众多流派。下列关于这一事实,陈述有误的是____。
4. 状元是源自唐举人京考时,皆须投状,故而投状者中第一名,即为“元”,所以叫“状元”
31、()时期,设置专门烧制冥器的机构。
1. 元朝
2. 唐朝
3. 宋朝
4. 汉朝
32、天下归仁的关键是_____。
1. 明德至善
2. 教化
3. 仁政
4. 克己复礼
33、礼要处理的四对关系是_____。
1.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血缘家庭,人与人
1. 事地、事人、尊先祖而隆君师
2. 事天、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
3. 事天、事人、尊先祖而隆君师
4. 事天、事地、事人
30、下列说法有误的是_____。
1. 因为殿试榜用黄纸,表里二层,故称“黄甲”;
2. “奎”见于西周,“魁”则见于战国
3. “龙虎榜”称谓的由来是因为进士发榜取寅、辰日支,故而,有“龙虎榜”之谓
3. 使万物各安其分、各行其是
4. 顺乎天地万物运行的大道
25、下列说法有误的是____。
1. 学界普遍赞同佛教传入是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之际
2. 古有中土之佛取自西天的说法
3. 佛教是经西域的于阗传入的中土的事实
4. 佛教,自释迦摩尼创始后,大约在五百年之后传入中土
26、摸金校尉是指——。
1. D.专司建墓之人
1. 游牧地区,有汉传的大乘佛教,也有汉传的小乘佛教
2. 游牧地区,将佛像等做成了“唐卡”
3. 农耕地区将经文凝练成了“六字真言”的转经筒
4. 农耕地区,主要是藏传佛教,其中包括俗称的黄教、花教、黑教等教派
20、“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关于此话解读有误的是()。
1. 人的精与形皆受于天地,于是形成了统一的礼拜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