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职务犯罪的心理因素

合集下载

浅析职务犯罪的心理因素

浅析职务犯罪的心理因素

浅析职务犯罪的心理因素职务犯罪心理的形成,是职务犯罪主体内在动因和外在诱因相互作用、转化的结果。

从总体上说,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基础,外因往往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与此同时,职务犯罪心理的形成与一些领导干部个人的性格缺陷有直接关系。

如在认知方面表现为被动感知、易受暗示、不求甚解、善于幻想和盲目模仿等;在意志方面表现为缺乏主见和信念、自控能力差、放纵自己等;在对现实的态度方面表现为自私、贪婪、好色、自负、虚伪、狡诈、挥霍成性等。

研究表明,具有上述性格缺陷的人比较容易形成职务犯罪心理,走上违纪违法道路。

通过对这些个体的心理因素加以分析,归纳涉案人员实施职务犯罪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失衡心理根据亚当斯公平理论,一个人不仅关心自身报酬的绝对量,还关心相对量,即通过与他人比较来确定自身所获报酬是否公平。

这种比较结果将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些领导干部认为自己的贡献大于自身收入,有的甚至与企业主、大款、外商、发达国家公务员盲目攀比,心态严重失衡,认为通过手中权力谋取一定利益“是合情合理的”,尤其是一些过去曾取得过“政绩”的领导干部,认为自己得到的太少而失去的太多,想趁自己还有职有权时捞一把。

对于企业一般员工而言,因薪酬管理中分配差距拉大,同龄人、同单位、同管理待遇有别,同工不同酬等问题而产生心理失衡。

有的人为了能让自己或家人过着吃穿不愁的生活,同时也为了让自己能有更好的前程,完全不管党纪国法,走上了行受贿之路;有的人认为只要企业经济效益好,就能“一俊遮百丑”,开始把自身价值定位于个人收入的高低和生活享乐上,开始沉溺于盲目攀比和虚荣炫耀上;还有的人只看到社会生活中的消极、负面现象,认为现在就是一个富尊穷卑、“笑贫不笑奸”的社会,“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因此利用职务便利进行权钱交易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并以此为自己的违法犯罪行为找到借口。

2.贪婪心理贪婪心理就是贪得无厌、永不满足的一种过度膨胀的利己欲求的变态反应。

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与解决策略

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与解决策略

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与解决策略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或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私利、使国家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失,依照刑法应当予以处罚的犯罪行为。

随着社会结构、经济体制、利益格局等的变化,各种社会矛盾逐渐显现,与此同时相应的体制和机制却并不完善,使得职务犯罪成为当前政府面临的重要挑战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职务犯罪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

研究发现,中青年职务犯罪增多、犯罪手段更为隐蔽、共同犯罪案发率高、跨国犯罪趋势明显[1].这些新特点使得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年龄提前、难度加大、发现推迟。

职务犯罪的主体是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动物,人的行为受到心理活动的支配,因此深入剖析和深刻认识党员领导干部的职务犯罪心理,对于做好人的工作、有效预防或做好早发现、早干预职务犯罪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有利于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推动《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的落实。

一、职务犯罪心理分析(一)门槛效应---欲罢不能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效应称为门槛效应,字面意思是说别人一只脚都跨过门槛了,又何必在乎整个身体进入呢?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泽做了一个实验。

实验任务是让实验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说人们在自家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且不美观的大标语牌。

他们在第一个居民区直接向人们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多数居民的拒绝,只有17%的居民接受这个要求。

而在第二个居民区,实验者先请求居民在一份赞同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个小要求,几乎所有的居民都签字了。

在几周之后,实验者又向这些已签字的居民提出竖牌的要求,这次竟占55%的居民同意[2].为什么同样都是竖牌的要求,却会产生如此截然不同的结果呢?事实上,这是利用了人们的一种心理。

即人们很容易拒绝难以做到的或违反个人意愿的要求。

所以当实验者首先向居民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时,遭到多数居民的拒绝。

职务犯罪案调研报告

职务犯罪案调研报告

职务犯罪案调研报告职务犯罪是指在担任某一职务期间,利用自身的职权或者职务便利,以非法手段为自己或他人谋取利益、避免损失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职务犯罪现象在社会生活中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法制建设。

因此,本文将对职务犯罪案进行调研,分析其现状及原因,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

一、职务犯罪案现状据调查统计,职务犯罪案件以贪污受贿、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挪用公款、渎职侵权为主。

其中,贪污受贿案件数量最多,占据了职务犯罪案件的70%以上。

滥用职权和挪用公款也是较为常见的职务犯罪行为。

二、职务犯罪案的原因1.利益驱动职务犯罪往往是由于贪图利益而产生。

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便利,甚至经常是直接索取贿赂、受贿形式,发生这种犯罪,其实就是利用自己的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

2.个体心理因素在职务犯罪案中还存在一些个体的心理因素。

某些公职人员可能因为心理扭曲而搞出各种离谱的事情,滥用职权或虐待职权;一部分官员面对利益诱惑,从而主动地挑动了职务犯罪的火种。

3.缺乏有效监管缺乏有效监管也是职务犯罪的原因之一。

在一些地区,对于公职人员的监管较为松散,监督机构不够有力,自然会激发出公职人员若干行贿受贿的行为。

三、职务犯罪案应对措施1.完善监管机制强化对公职人员的监管,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规和制度,规范公职人员的行为,加强对公职人员的一系列评估和监管。

2.加大打击力度严惩职务犯罪,公开整治案件。

同时,加强扫黑除恶,建立落地机制,做到旗帜鲜明打击犯罪分子,震慑犯罪分子的活动。

3.提高审查调查能力提高有关机构的审查调查能力,加强对职务犯罪的调查力度。

加强协作,做好信息共享和制度互动,确保职务犯罪能够及时被发现和纠正。

4.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职务犯罪的认识和警惕性。

并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让公职人员自觉履行职责,加强医生安全意识和纪律意识,防止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在职务犯罪的案件中,我们看到的是法制的缺失、失职渎职,但是更深刻的原因是少数人的丧失信仰和价值观。

职务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

职务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

职务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庞大工程,牵涉到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际出发,对职务犯罪分子心理活动过程进行详细剖析。

并在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从心理角度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

一、职务犯罪心理及其表现(一)贪婪心理贪婪。

本质上是一种过度膨胀的利己欲求。

与人们正常的欲望相比。

贪婪心理是过度的、不合理的。

贪婪是一切贪利性犯罪。

尤其对于贪污、贿赂等常见贪利性职务犯罪而言,是该类犯罪的共有心理,也是该类犯罪的最原始心理动机及诱因。

贪欲。

让人为了钱财。

可以不择手段、铤而走险。

采取各种形式甚至冒着生命的代价。

肆意收受贿赂或挪用、侵吞公款,或将之用于个人挥霍、消费、赌博。

或借给他人使用从中牟取暴利。

职务犯罪分子多是拜金主义者,崇尚并无限夸大金钱的作用,在金钱的诱惑下,只求“好处”与得到经济上的利益,蔑视国家律法,将人民群众利益、工作原则、工作纪律、个人尊严、道德良心甚至自己的自由生命等置之不顾。

在贪婪心理的驱使下,大肆利用职务便利谋取不法利益,甚至将自身工作、自身职权当作待价而沽的商品与人交易,将职责范围内应当承办的工作当作筹码换取“好处费”。

最终在贪婪心理的驱使下,自毁前程。

几乎在所有贪利类职务犯罪案件中,我们都能见到贪婪心理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看,贪婪心理是绝大多数此类职务犯罪发生的心理根源。

(二)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是指人们希望由于偶然的原因而获得成功或免去灾害的一种内心诉求。

其本质上是人们常有的一种趋利避害的、带有冒险性的内心诉求。

在职务犯罪中,侥幸心理表现为犯罪人在形成犯意和实施犯罪的过程中,另一方面又自我安慰,常作成功的设想。

一旦作案而未被发现,侥幸心理就会强化。

大多数公职人员犯罪,都有侥幸心理的影子。

他们有较高、稳定的经济收人,相对于普通企业工人和其他个体经营者,其个人生活有国家给予的系统、全面的保障,生活质量、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与普通人不可同日而语,其侥幸心理表现在,一方面。

浅谈职务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浅谈职务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切 贪利性犯罪 的共有心态 , 是贪 污贿赂等
职 务犯 罪 违 法 违 纪 的 共 同 心理 , 是 走 向犯
家和 集体 财 产 , 结 果赌 注越 下越 大 , 越 赌 越 输, 公款越吞越多。
九 是 捞 了就 跑 的投 机 心 理 。 这种 人深
罪 道 路 的主 要 思 想 基 础 。 那 些具 有贪 婪 心 理 的人 , 为了钱财 , 不择手段 , 采 取 各 种 形
金钱 的诱惑下 ,只要能捞到好 处,得到利
益, 党性原 则、 荣誉 尊 严 、 道德 良心甚至 自
权等职 务犯罪也 不例 外。从 近年来纪检 、 检察机 关查办的职 务违法犯罪 案件来看 ,
十种特 征 :

法谋利的积极性 、 主动性 , 而 是处于消极 、
被动的状态 , 当深 深陷入犯罪泥潭时 , 错误
个 地 方 或 一 个 单位 长 期 做 下 去 ,只 要 认
“ 鸵 鸟心态 ” 。 一 方面 , 他 们 有 固 定 的经 济 般 礼 品 到 收 受 巨 额钱 财 , 最 终 断送 前 程 。
为把 钱 捞 到 一 定 程 度后 , 就 携 款 潜逃 , 或申 请 调 动 到 另 外 的单 位 去 另谋 出路 。
仃 蚁 与 法
浅谈职务犯罪 人的心理特征
◎文/ 闰坤 峰
思想是行动 的先导。 任 何 违 法 犯 罪都
四是 深 感 吃 亏 的 补偿 心 理 。有 些 公 职
犯 罪 的人 员 占较 大 比例 ,特 别 是 那 些 经 济 为突 出。 八 是 孤 注 一 掷 的赌 徒 心 理 。 这 种 人 崇
老干部认为 自己为党工作 了几十年 , 过 去 收 入 少 吃 了亏 , 现 临 近退 休 该 捞 一 把 , 为 晚 年 留 条 后路 , 也 算 是对 过 去 的补 偿 。 于 是 , 他们贪婪地攫取财 物 , 恨 不 得 把 几 十 年 的

职务犯罪侦查实践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及调适方法

职务犯罪侦查实践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及调适方法

职务犯罪侦查实践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及调适方法在职务犯罪侦查实践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心理障碍,这些障碍会影响到侦查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甚至会导致侦查工作出现错误。

因此,了解职务犯罪侦查实践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及调适方法,对于提高侦查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心理障碍的种类1.焦虑情绪在职务犯罪侦查实践中,侦查人员往往会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这些压力和挑战会引发侦查人员的焦虑情绪。

焦虑情绪可能会导致侦查人员的心理压力增加,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从而影响侦查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2.恐惧情绪在职务犯罪侦查实践中,侦查人员往往会面临危险和威胁,这些危险和威胁会引发侦查人员的恐惧情绪。

恐惧情绪可能会导致侦查人员的心理压力增加,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从而影响侦查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3.压力情绪在职务犯罪侦查实践中,侦查人员往往会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这些压力和挑战会引发侦查人员的压力情绪。

压力情绪可能会导致侦查人员的心理压力增加,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从而影响侦查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4.疲劳情绪在职务犯罪侦查实践中,侦查人员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工作和调查,这些工作和调查会导致侦查人员的疲劳情绪。

疲劳情绪可能会导致侦查人员的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从而影响侦查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调适方法1.心理疏导在职务犯罪侦查实践中,侦查人员应该及时寻求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可以帮助侦查人员缓解焦虑情绪、恐惧情绪、压力情绪和疲劳情绪,提高侦查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2.休息调整在职务犯罪侦查实践中,侦查人员应该适当休息调整。

休息调整可以帮助侦查人员缓解疲劳情绪,提高侦查人员的注意力集中和思维清晰度,从而提高侦查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3.专业培训在职务犯罪侦查实践中,侦查人员应该参加专业培训。

专业培训可以帮助侦查人员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减少侦查工作中的错误和失误,提高侦查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4.合理安排工作在职务犯罪侦查实践中,侦查人员应该合理安排工作。

职务犯罪的心理因素及其防范

职务犯罪的心理因素及其防范

促 使其 铤而走 险 、 以身试法 。 三 是社会 消极 因素的
影 响也 加剧 和助长 了职 务犯 罪行为 的发 生 。现阶 段, 我国社 会正处 于转 型时期 , 各 种利 益诱 惑接 踵 而至 , 加之 消极思 想文 化传播 渠道 目益 增多 , 渗 透 影 响无 孔不 入 ,多 元价值 观念 与生活 方式 的冲 击 很 容 易导致 浮躁心 态的 产生 ,使 得 一些人 在 认知 与意志 上更加情 绪化和 非理性 化。 只 有 对职 务 犯 罪 心 理 特 征 及 成 因 进 行 深 入

职 务犯 罪 心理 的特 征 及成 因 国

通 过 对 一 些 贪 污 受 贿 案 例 的 调 查 研 究 发 现 ,当事 人在 犯 罪过 程 中 通常 表 现 出五 个 心理
特征 : 一 是拥 有权 力后 的攀 比 贪婪 心理 。一 些人
了解 , 掌握 其变 化规 律 , 洞 悉其 外 在表 现 , 进 而 引 导 官兵 经 常 对 照 检 查 、 进行 自我 反 省 、 自觉 远 离 诱惑 , 才 能有 效 防范职 务犯 罪行 为的 发生 。
强化 心理 体验 。心理学 研 究表 明 , 正面 、 积极 、 向上
的 思想 、 态度 和 心理 足个 体 克服 不 良 心理影 响的 根本 所 在 。
所以, 平 时要加 强对 官兵 这方 丽 的心理 体验 。可 以设 计 团体 心 理活 动 , 组 织 官兵 排演 职务 犯 罪 心理 情 景剧 , 进 行 角色 扮

自信 , 热爱学习、 工作 和 生 活的 态度 , 塑 造健 全 人
格, 优化 心理素质 , 端 正价 值追 求 , 从而 正本清 源 , 从心理 上 、 道德 上抵制 各种 诱惑 , 远 离职务 犯罪 。

浅析职务犯罪的心理因素

浅析职务犯罪的心理因素
◇ 科学管理◇
科技 一向导
2 0 1 3 年3 5 期
浅析职务犯罪的心理因素
赵广敏 ( 山东能源集 团纪委监察部 山东 济南 2 5 0 0 1 4 )
职务犯罪心理 的形成 . 是职务犯罪主体 内在 动因和外 在诱因相互 心理 的驱动下 . 逐渐放弃 了对底线的坚守 . 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 作用 、 转化 的结果 。 从 总体上说 , 外 因是条件 , 内因是基础 。 外 因往往通 第二 . 心存侥幸者认为和 自己共同违纪、 违法 、 犯罪的人都能在共 同利 过 内因而起作用 。与此 同时, 职务犯罪心理 的形成 与一些 领导干部个 益 面前靠得住 有些人认为 向自己行贿的都是 自己的亲朋好友 、 “ 铁 哥 人的性格缺 陷有直接关系 。 如在认知方面表现为被动感知 、 易受暗示 、 们” , 不可 能出卖 自己, 甚 至认为双方 曾订立 过攻守 同盟 . 不会 出什 么 不求甚解 、 善 于幻想和盲 目模仿等 : 在意志方面表 现为缺乏主见 和信 问题。因此 , 当组织发现问题找其谈 话时 , 仍 然心存 侥幸拒不交代 , 最 念、 自控能力差 、 放纵 自己等 ; 在对现实的态度方面表现 为 自 私、 贪婪 、 终丧失了最后的挽救 自我的机会。第 三 . 心存侥 幸者把社会上在一定 好色 、 自负 、 虚伪 、 狡诈 、 挥霍成性等。研究表 明. 具有上述性格 缺陷的 阶段和一定范围 内存在的腐败问题看做 是普 遍现象 . 认为被惩治 的始 人 比较容易形成职务犯罪心理 , 走上违纪违法道路。 终是少数人 . 自己不会成为被抓的倒 霉者 。 他们不是把党纪 国法 、 规章 通过对这些个体的心理因素加以分析 . 归纳涉案人员实施 职务犯 制度作为衡量是 非的标准 . 而是 把眼睛 盯在别人 身上 . 特别是 看到他 罪 的心理 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人因为违纪违法 占了“ 便宜 ” 、 得 到“ 好处 ” 的时候 , 心理感 到不平衡 , 觉

职务犯罪心理-0721分析

职务犯罪心理-0721分析

违反档案法的规定,擅自出卖、转让国家所有的档案, 情节严重的——擅自出卖、转让国有档案罪 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引起 甲类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妨害传染病防治 罪 从事实验、保藏、携带、运输传染病菌种、毒种的人员, 违反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造成传染病菌种、毒 种扩散,后果严重的——传染病菌种、毒种扩散罪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失职罪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滥用职权罪
国有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 任或者滥用职权,造成国有公司、企业破产或者严 重损失,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 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 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有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有前款行为,致使国 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徇私 舞弊,犯前两款罪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徇私舞弊发售发票、抵扣税款、 出口退税罪 违法提供出口退税凭证罪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 合同失职被骗罪 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罪 环境监管失职罪 食品监管渎职罪
传染病防治失职罪
2、渎职罪
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 地罪 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 使用权罪 放纵走私罪 商检徇私舞弊罪 商检失职罪 动植物检疫徇私舞弊罪 动植物检疫失职罪 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 行为罪 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 流失罪
(一)将本单位的盈利业务交由自己的亲友进行经营的;
(二)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向自己的亲友经营管理的 单位采购商品或者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向自己的亲友经营 管理的单位销售商品的; (三)向自己的亲友经营管理的单位采购不合格商品的。
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在签 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因严重不负责任被诈骗,致使国家利 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 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职务型罪犯的心理探析及矫正对策

职务型罪犯的心理探析及矫正对策

职务型罪犯的心理探析及矫正对策广州市第三强制隔离戒毒所任家荣摘要:职务型罪犯是全部服刑人员中特点相当突出的一个亚群体,其犯罪多与心理缺陷有内在的关联。

他们文化层次较高,社会阅历丰富,在犯人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因此,对职务犯的认知、世界观、情绪、心境、需要、动机、社会角色、自我意识、情感、人际交往等进行调查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正工作,积极实施分级、分类、分层改造及改造考核办法,对全面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为教育改造其他类型的罪犯提供经验和示范,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职务型罪犯心理特征对策思考本文所称的‚在押职务型罪犯‛,是指利用自身职务的便利,犯有贪污、受贿、职务侵占、挪用公款、挪用资金、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罪错,被处以刑罚的服刑人员。

由于他们原先都担任一定的职务,其犯罪又与其担任的职务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所以笔者称其为‚职务型罪犯‛,简称为‚职务犯‛。

在全部服刑人员中,职务犯所占比例并不大。

据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数据,近几年来,全国每年所判决的罪犯中,职务犯通常在2.5%一3.6%之间。

然而,认真研究职务犯的心理特征,并对症下药地进行矫正,在改造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上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认真地分析、研究职务犯的心理特征,并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和矫正,对于确保此类罪犯教育改造的质量,提高监管改造工作水平,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职务型罪犯在心理方面的特征职务犯内部不同个体有着较强的趋同性,而与其他类型罪犯相比,则呈现明显的差异性。

1.认知、世界观:认知缺陷明显,世界观是根本原因职务犯在一般认知上,明显好于其他类型罪犯,但他们在自己的犯罪、服刑、改造诸方面,不少人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和错位,甚至有狡辩、钻牛角尖等现象。

这种偏差和错位,与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缺陷有直接关联。

(1)心理缺陷是导致职务犯犯罪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其他类型的罪犯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法盲‛的话,那么职务犯中更多的则是明知故犯。

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心理分析

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心理分析

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心理分析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心理分析公职人员承担着维护国家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等重要职责,他们的行为及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时会听到一些公职人员因经济犯罪而受到刑事制裁的消息。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公职人员的经济犯罪行为呢?这其中是否存在一些心理因素呢?下面将从心理角度对公职人员经济犯罪进行分析。

一、利益诱惑:经济犯罪行为往往与利益诱惑密不可分。

公职人员身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职位,掌握着一定的资源和权力,因此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利益诱导。

一些公职人员可能因为贪图一己私利,将手中的权力和资源用于个人谋取私利。

他们常常会借助职务之便,以权谋私,进而涉及经济犯罪。

这种心理上“饥饿”的状态,使得他们在面对金钱的诱惑时产生了不可抑制的欲望。

二、不满和失衡感:在某些情况下,公职人员对工作和岗位的不满以及对薪资待遇的不满也会促使他们产生经济犯罪的心理动机。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很多贡献,但回报却不尽如人意。

他们渴望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利益,以解决心理上的失衡感。

于是,他们会以非法手段获取那些自认为应得的利益。

三、权力迷恋:拥有权力的人往往容易产生“权力迷恋”的心理状态。

公职人员天然地具备一定的权力,能够指导和决策一些重大事项。

这种权力的感觉往往会使他们产生某种优越感和自满感。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他们有可能产生藐视法律、藐视制度的心态,以为自己掌握的是绝对的权力。

于是,他们会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从而满足自己对权力的迷恋。

四、风险心理:公职人员的经济犯罪往往涉及到较高的风险,一旦被查处,不仅面临刑事惩罚,还有可能损失名誉和声誉。

但一些公职人员的心理上存在着“敢作敢当”的风险意识。

这种心理上的“舍得一身病、敢担一身罪”状态,使他们对违法犯罪的后果没有足够的恐惧感,相信自己能逃脱法律制裁。

五、道德观念缺失:在一些公职人员的心理中,他们对于经济犯罪所涉及到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可能抱有一些偏差的认识。

职务犯罪公诉意见书中的犯罪动机与心理分析

职务犯罪公诉意见书中的犯罪动机与心理分析

职务犯罪公诉意见书中的犯罪动机与心理分析职务犯罪是指担任职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权力、地位或资源谋取私利的违法行为。

为了揭示职务犯罪的本质和深层原因,对其犯罪动机和心理进行分析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职务犯罪的类型、犯罪动机和心理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并结合案例对职务犯罪公诉意见书中对犯罪动机与心理的分析作出阐述。

一、职务犯罪的类型简介职务犯罪的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渎职等。

其中,贪污受贿是最为普遍和典型的职务犯罪行为。

贪污受贿一般表现为滥用职权,侵吞公共财物;或者收受他人的财物以谋取私利。

滥用职权是指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之处,违背法律规定或职责范围,为他人谋取私利。

渎职则是指职务人员在履行公务过程中违反法定职责,造成不良后果。

二、职务犯罪的犯罪动机分析职务犯罪的犯罪动机各不相同,主要可以分为贪婪欲望、权力欲望和个人情感等几个方面。

首先,贪婪欲望是职务犯罪中最为普遍的犯罪动机之一。

职务人员通常拥有一定的权力、地位和资源,他们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甚至是奢靡享受。

经济利益成为他们犯罪的主要目的,他们对财富的追逐让他们不择手段。

其次,权力欲望也是职务犯罪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权力给予了职务人员一定的支配能力,他们能够左右他人的命运,这些权力使他们感到充实和满足。

然而,权力也容易导致犯罪,一些职务人员出于权力的滥用和扩大,通过违背职责以谋取更多权益。

此外,个人情感也可能导致职务犯罪的发生。

有些职务人员由于个人利益与某些个人或团体产生了矛盾,采取了非法手段来实现个人目标,满足个人情感上的仇恨、嫉妒或报复心理。

三、职务犯罪的心理分析除了犯罪动机之外,职务犯罪中的心理因素也十分重要。

其中,自我安慰心理、风险意识的缺失和道德错位是常见的心理特征。

首先,自我安慰心理在职务犯罪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种心理让犯罪者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合理、正当的,从而能够自我辩解和安慰。

他们会给自己找各种借口,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为了维护职务或是应对外界艰难境遇。

官员职务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制度预防的开题报告

官员职务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制度预防的开题报告

官员职务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制度预防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官员职务犯罪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由于官员拥有权力、职务、资源等资源,一旦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就会对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损失和危害。

从近年的官员
职务犯罪案例来看,其犯罪动机和手法都十分复杂,涉及面广,对预防和打击官员职
务犯罪提出了挑战。

为了深刻理解官员职务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制度预防,本研究拟探究其心理动机、心理特征及制度预防措施,旨在提供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为建设廉洁政治、预防
官员职务犯罪提供参考。

二、研究问题
1.官员职务犯罪的心理成因是什么?
2.官员职务犯罪的心理特征有哪些?
3.如何制定有效的制度预防措施,预防官员职务犯罪?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两种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从官员职务犯罪的心理学、犯罪学、法律学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深入阐述官员职务犯罪的心理成因和特征。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调查和分析,探究官员职务犯罪的具体案例,分析其心理动机和特征,为制度预防措施的建立提供参考。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可为预防和打击官员职务犯罪提供借鉴和参考。

深入剖析官员职务犯罪的心理成因和特征,可从源头上揭示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为预防和治理官员职务犯罪
提供更加精准的策略。

同时,研究制度预防措施,对于加强机制建设、完善制度体系,提高政治风清气正、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职务犯罪心理分析

职务犯罪心理分析

职务犯罪心理分析
摘要:职务犯罪作为智能型犯罪的特殊类型,犯罪人在绝对权力欲、
人格结构某些因素的偏离、自我评价系统的偏差、社会浮躁心理的助长等
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职务犯罪行为,发生的犯罪心理品
质(变型的价值观念、明显而强烈的贪利性动机、极端的意志两极性特征、隐蔽性与深刻体验性的情绪情感、消极的职业人格特征等方面);职务犯
罪心理的形成以其犯罪动机为核心经历旁观刺激、价值观念动摇、犯罪决意、强化等四阶段相应地进行职务犯罪。

关键词:职务犯罪心理特点生成机制1.引言
所谓职务犯罪,是指具有国家管理职能、依法从事公务这种特定身份
的个体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事法律、依刑律予以处罚的行为。


务犯罪的出现是基于公共权利只能掌握于特定的个体手中这样一种现实可
能性,而掌握权力的人客观上滥用权力,因此公共权力便被转化、蜕变为
个人的权利甚至是成为一种特权,直到其权力遇到有效限制为止。

与其他
犯罪相比,职务犯罪普遍具有更强烈的社会危害性。

从现象上而言,目前
我国的职务犯罪的基本态势表现为大案要案继续上升,且存在着较大的犯
罪黑数,其社会危害性越来越严重;犯罪手段花样翻新,新的行为方式不
断出现,其智能性的特征更为突出,侦破难度加大;犯罪集中分布于经济
热点部门、党政司法部门及国有企业。

职务犯罪公诉意见书中的犯罪心理分析与推断

职务犯罪公诉意见书中的犯罪心理分析与推断

职务犯罪公诉意见书中的犯罪心理分析与推断公诉机关:XXX检察院公诉人:XXX被告人:XXX职务犯罪公诉意见书案号:XXXXX号案件基本情况:200X年X月X日,被告人XXX担任某公司财务总监期间,利用其职务之便,采取虚构业务、出具虚假票据等手段,套取公司资金共计XXXXXX元。

经公安机关侦查后,将被告人XXX移送至我院审查起诉。

我院认为被告人XXX的行为已涉嫌职务侵占罪,遂提出公诉。

下面就本案涉及的犯罪心理进行分析与推断。

一、犯罪心理分析(一)贪欲驱使被告人XXX担任公司财务总监期间,负责财务管理和资金运作,具有较高的职务权力和资源掌控能力。

然而,被告人XXX内心却存在巨大的贪婪欲望,他暗中觊觎公司资金,并产生了财产觊觎的心理。

在具备财务管理权和相应操作权限的情况下,被告人XXX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满足自己的个人贪欲,违法侵占公司资金。

(二)欺骗手段为了掩盖自己的违法行为,被告人XXX采取了虚构业务、出具虚假票据等手段来隐瞒真相。

他通过虚构公司业务并伪造相关凭证,制造了虚假的交易情况,使得公司资金流转的痕迹难以被察觉。

同时,被告人XXX还虚增公司业绩,以此蒙骗其他高管和股东,为自己的违法行为提供了掩护。

二、犯罪心理推断(一)犯罪动机被告人XXX在担任公司财务总监期间,生活并未有任何重大经济压力,而他从财务违规中获得的利益也远远超过正常收入的水平。

因此,可以推断出被告人XXX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和物质欲望。

他利用自身职务的特殊地位,以及对公司资金的掌控能力,将公司资金私自占有。

(二)犯罪手段被告人XXX采取的主要犯罪手段是虚构业务和出具虚假票据。

他通过虚构捏造公司的盈亏状况,以及制造虚假的交易记录,掩盖和转移了违法所得,使其难以为法律机关所察觉。

被告人XXX对公司财务运作规则、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审计检查程序等有着相对丰富的知识和理解,因此可以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巧来达到自己的非法目的。

三、总结综合上述分析与推断,我院认为被告人XXX的职务犯罪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和有计划的。

从心理因素角度谈职务犯罪预防

从心理因素角度谈职务犯罪预防

从心理因素角度谈职务犯罪预防内因是事务变化的基础,职务犯罪主观方面的原因一直是预防工作研究的一个重点。

但大多数是从宏观角度以及教育、思想等角度来研究主观原因。

本文旨在通过对微观的心理因素分析,结合心理学相关知识来分析职务犯罪产生的心态及主观原因,并从该角度提出职务犯罪预防的相关措施。

标签:职务犯罪;心理过程;个性心理;预防职务犯罪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名词,对职务犯罪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利用已有职权,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破坏国家对公务活动的规章规范,依照刑法应当处以刑事处罚的犯罪,主要包括《刑法》规定的“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力、民主权利的犯罪。

[1]而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将职务犯罪称为“腐败”。

从严格意义上说职务犯罪并不完全等同于腐败行为,但却是腐败的最突出的表现。

职务犯罪作为一种严重的社会腐败形式,严重地侵蚀着国家肌体,甚至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动摇了党的执政基础,家和人民造成严重损失,破坏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坏了社会公平正义,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

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没有放松对腐败危害性的警惕。

2005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之后确立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战略方针,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放在打击职务犯罪工作并重的地位。

一、从心理因素角度分析职务犯罪的意义传统的职务犯罪预防往往着眼于某一个发案行业,从该行业的案发情况着重从管理机制上、监督制度等方面研究预防对策,忽视了作为职务犯罪个体心理因素对职务犯罪的影响。

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要正确分析职务犯罪发案原因、特点,绝对不能忽略个体心理因素。

从心理因素角度分析职务犯罪的意义主要有:1、从心理因素角度分析职务犯罪有助于全面、正确地认识职务犯罪发案原因。

职务犯罪侦查实践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及调适方法

职务犯罪侦查实践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及调适方法

职务犯罪侦查实践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及调适方法职务犯罪是指在公务员、职员、管理人员等职务上,利用职权、职务之便,为个人或他人谋取利益,或者违反职责、职业操守,造成国家、集体或个人财产损失、人身伤害等违法犯罪行为。

职务犯罪在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给社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有效地打击职务犯罪,警方在侦查过程中需要对职务犯罪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判断,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本文将从职务犯罪侦查实践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及调适方法进行探讨。

一、职务犯罪者的心理状态1、自我保护心理职务犯罪者通常会有强烈的自我保护心理,他们往往会采取掩盖、转移、逃避等方式来掩盖自己的罪行,以避免被揭露和追究责任。

这种心理状态的表现是矛盾、焦虑、紧张等。

2、自我认可心理职务犯罪者通常会有一种自我认可心理,他们认为自己是职务犯罪的受害者,是被迫的。

这种心理状态的表现是自我辩解、自我安慰、自我解脱等。

3、心理压力职务犯罪者在犯罪后往往会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会感到内疚、恐惧、不安等,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

这种心理状态的表现是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易发脾气等。

二、职务犯罪者的心理调适方法1、心理疏导针对职务犯罪者的自我保护心理和心理压力,警方可以采取心理疏导的方法,通过与职务犯罪者的沟通,帮助他们释放内心的矛盾和压力,减轻其心理负担,缓解其情绪状态。

2、心理治疗对于职务犯罪者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情况,可以采取心理治疗的方法,通过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对职务犯罪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3、法制教育对于职务犯罪者的自我认可心理,警方可以通过法制教育的方式,让职务犯罪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罪行,从而改变其自我认可心理,增强其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同时,警方还可以通过法制教育,提高职务犯罪者的法律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避免再次犯罪。

三、结语职务犯罪是一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对社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有效地打击职务犯罪,警方在侦查过程中需要对职务犯罪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判断,采取相应的心理调适方法,帮助职务犯罪者克服心理障碍,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

浅谈职务犯罪嫌疑人的本质心理

浅谈职务犯罪嫌疑人的本质心理

由此可见,犯罪嫌疑人趋利避害的本质心理特征,更趋向自私自利和机会主义。一般说来,如果审讯前的秘密调查工作做到家,审讯人员掌握犯罪嫌疑人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有的放矢地做好审讯工作,方法、对策得当,晓之以利、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犯罪嫌疑人最终是会选择走交代犯罪事实之路的。
2、试探摸底。当犯罪嫌疑人对审讯环境稍有适应后,其思想便会慢慢冷静下来,进行思考分析,并集中全力对付审讯,由于讯问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因而他既想抗拒审讯,守住可守的每一寸土地,又从被传讯的现实中估摸出已经东窗事发,检察机关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证据,但又不清楚在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检察机关掌握了哪些证据,因此,便千方百计向讯问人员试探摸底,以便摸清情况后决定自己的对策。
作为检察机关查处的职务犯案件,受审讯的对象大多是国家工作人员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他们身上,既有人性的成分,又有兽性的成分。一般情况下,其兽性的成分比普通人要大一些。他们至所以会走上犯罪道路,从根本上分析,是由其需要倾向所决定的。人人都有满足个人需要的要求,也有一定的权利,但这种需要必须是合法的。其合法性包括:需要的对象要合理;满足需要的方式要正当,需要要有一定的限度。而职务犯罪嫌疑人的需要则是,需要对象不合理,满足的是非份的物质需要:满足需要所实施的方式不正当,用权换钱,权钱交易:需要超过一定的限度,且占有欲无限膨胀,因此而导致其犯罪。
3、犹豫动摇。经过审讯人员的政策攻心、使用证据、制造错觉而巧妙、有力的讯问,受审人的谎言逐个被揭露和驳斥,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发生动摇,消极心理趋于瓦解,开始犹豫权衡,想抵抗又怕受到从严处理;想交代,又不甘心受到处罚,幻想侥幸过关,处于心慌意乱,十分矛盾的心理状态,这个阶段审讯人员抓住契机,方法得当,则易使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线全部瓦解。如方法不当,其残存的抗拒心理仍会死灰复燃,出现反复。 #p#分页标题#e#

职务犯罪侦查实践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及调适方法

职务犯罪侦查实践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及调适方法

职务犯罪侦查实践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及调适方法职务犯罪是指在公职人员履行职务过程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职责范围内的规定,从而造成国家和人民财产损失或者其他不良后果的行为。

职务犯罪的发生往往与公职人员自身的心理状态有关,因此在职务犯罪侦查实践中,了解常见的心理障碍及调适方法,对于提高侦查效率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常见的心理障碍1.焦虑情绪职务犯罪侦查往往涉及到复杂的案件事实和证据,可能会给涉案人员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焦虑情绪。

焦虑情绪会影响到涉案人员的决策能力和思维活跃性,导致其无法理智地应对案件的发展变化。

2.自卑情绪涉案人员在面对侦查机关的调查和审查时,可能会产生自卑的情绪。

自卑情绪会影响到涉案人员的自信心和决策能力,导致其无法正常地与侦查机关沟通和协作。

3.抵触情绪涉案人员在面对侦查机关的调查和审查时,可能会产生抵触的情绪。

抵触情绪会影响到涉案人员与侦查机关的合作和协调,导致其不愿意配合侦查机关的工作。

二、调适方法1.心理疏导在职务犯罪侦查中,侦查机关可以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帮助涉案人员缓解焦虑情绪和自卑情绪。

心理疏导可以采用面对面交谈、电话咨询等方式进行,帮助涉案人员认识到自身的情绪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2.沟通协调在职务犯罪侦查中,侦查机关应该主动与涉案人员进行沟通协调,消除其抵触情绪。

沟通协调可以采用面对面交谈、书面沟通等方式进行,帮助涉案人员了解侦查机关的工作和调查进展,增强其与侦查机关的合作意识。

3.法律教育在职务犯罪侦查中,侦查机关可以通过法律教育的方式,帮助涉案人员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提高其法律意识和职业操守。

法律教育可以采用讲座、培训等形式进行,帮助涉案人员了解自身的职业责任和义务。

4.心理评估在职务犯罪侦查中,侦查机关可以通过心理评估的方式,对涉案人员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和分析,为调适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心理评估可以采用问卷调查、面试等方式进行,帮助侦查机关了解涉案人员的心理问题和调适需求。

职务经济犯罪心理分析与防范对策(新)

职务经济犯罪心理分析与防范对策(新)

12
所谓比较心理,是指个体与别人相பைடு நூலகம்较感 到自己在某方面或多方面被剥夺而产生不 公平心态的对社会不满心理。又称相对剥 夺感。 贪官比较心理的两个基点: 1、自我认识 2、现实遭遇
4
(三)侥幸心理
所谓侥幸心理,是指个体自认为犯罪手段 高明,犯罪不会被发现,或者觉得犯罪的 后果不大,因而放纵自己行为的心理。 贪官侥幸心理强烈的原因有: 1、作案的隐蔽性 2、案发的偶然性 3、外逃的容易性 4、处罚的轻微性
职务经济犯罪 心理分析与防范对策
华东政法大学 陈和华
1
一、职务经济犯罪心理分析
2
(一)补偿心理
所谓补偿心理,是指个体在某方面的付出 或缺陷需在另一方面进行弥补以取得心理 平衡的心理。 贪官补偿心理的三个方面: 1、对过去多年辛苦的回报 2、对权力投资的回报 3、对“腐败定论”的精神补偿
3
(二)比较心理
5
(四)贪婪心理
所谓贪婪心理,是指个体无止境地、不择 手段地追求金钱、财富的心理。又称“井 边人心理”。
6
(五)避责心理
所谓避责心理,是指个体为自己开脱罪责 的心理。 贪官为自己开脱罪责的几种类型: 1、委屈型 2、比清廉型 3、面子型 4、法盲型 5、受害型
7
二、职务经济犯罪防范对策
8
(一)权力制约,使官员不能贪 权力制约,
压缩官员权力 改革官员任命制度 建立严格的政务监督和信息公开制度 理顺监督体制
9
(二)法律惩处,使官员不敢贪 法律惩处,
严密立法 严格司法
10
(三)教育引导,使官员不愿贪 教育引导,
树立正确的职务意识 树立正确的财富意识 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 树立正确的友情意识 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职务犯罪的心理因素
职务犯罪心理的形成,是职务犯罪主体内在动因和外在诱因相互作用、转化的结果。

从总体上说,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基础,外因往往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与此同时,职务犯罪心理的形成与一些领导干部个人的性格缺陷有直接关系。

如在认知方面表现为被动感知、易受暗示、不求甚解、善于幻想和盲目模仿等;在意志方面表现为缺乏主见和信念、自控能力差、放纵自己等;在对现实的态度方面表现为自私、贪婪、好色、自负、虚伪、狡诈、挥霍成性等。

研究表明,具有上述性格缺陷的人比较容易形成职务犯罪心理,走上违纪违法道路。

通过对这些个体的心理因素加以分析,归纳涉案人员实施职务犯罪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失衡心理
根据亚当斯公平理论,一个人不仅关心自身报酬的绝对量,还关心相对量,即通过与他人比较来确定自身所获报酬是否公平。

这种比较结果将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些领导干部认为自己的贡献大于自身收入,有的甚至与企业主、大款、外商、发达国家公务员盲目攀比,心态严重失衡,认为通过手中权力谋取一定利益“是合情合理的”,尤其是一些过去曾取得过“政绩”的领导干部,认为自己得到的太少而失去的太多,想趁自己还有职有权时捞一把。

对于企业一般员工而言,因薪酬管理中分配差距拉大,同龄人、同单位、同管理待遇有别,同工不同酬等问题而产生心理失衡。

有的人为了能让自己或家人过着吃穿不愁的生活,同时也为了让自己能有更好的前程,完全不管党纪国法,走上了行受贿之路;有的人认为只要企业经济效益好,就能“一俊遮百丑”,开始把自身价值定位于个人收入的高低和生活享乐上,开始沉溺于盲目攀比和虚荣炫耀上;还有的人只看到社会生活中的消极、负面现象,认为现在就是一个富尊穷卑、“笑贫不笑奸”的社会,“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因此利用职务便利进行权钱交易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并以此为自己的违法犯罪行为找到借口。

2.贪婪心理
贪婪心理就是贪得无厌、永不满足的一种过度膨胀的利己欲求的变态反应。

贪婪是一切罪恶之源。

贪婪心理的本质是不劳而获。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会追求高级需要,这无可厚非。

贪污者在生存、安全、社交、尊重需要基本得到了满足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慢慢蜕变,他们蜕变成把享乐当作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慢慢走进了腐败的深渊。

欲望是个无底洞,一种欲望满足了,另一种欲望又会产生,对腐败者来说,欲望就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便难关闭,有了钱想更有钱,有了老婆想情人,有了一点权利想更多权利,如此下去,贪污者想满足无休止的欲望,唯一方法就是用权力去交换。

腐败交易成功后,会在心态上是一种成功体验,引发收益感、满足感、欢乐感乃至成就感,从而渐渐上瘾。

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当一个行为结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会重复实现,不断强化这种行为。

这样腐败者会更疯狂地攫取
权利满足私利。

正如古希腊寓言作家伊索所说的那样:“对于许多人,贪婪是许多祸事的原因。


3.侥幸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利益大小与行为后果不成正比时,即当腐败成本很低时,而利益远远大于可能承担的风险,并有先例表明可以逃避处罚时,往往会有人铤而走险。

侥幸其实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心理,心存侥幸者把由于偶然原因而得到的成功或免去灾害的事实看作是具有普遍性的,或者虽然认识到这一结果的偶然性却盲目地认为自己可以获得成功或免去灾难。

侥幸心理常常使人做出不正确的判断,错误地估计形势,从而做出错误的行为选择。

具体来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心存侥幸者自作聪明,认为自己的犯罪行为做的很隐蔽,不可能被他人发现,最终是侥幸心理战胜了理智,开始实施犯罪行为。

在度过初次得手后忐忑不安、告诫自己见好就收的阶段后,在侥幸心理的驱动下,逐渐放弃了对底线的坚守,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二,心存侥幸者认为和自己共同违纪、违法、犯罪的人都能在共同利益面前靠得住。

有些人认为向自己行贿的都是自己的亲朋好友、“铁哥们”,不可能出卖自己,甚至认为双方曾订立过攻守同盟,不会出什么问题。

因此,当组织发现问题找其谈话时,仍然心存侥幸拒不交代,最终丧失了最后的挽救自我的机会。

第三,心存侥幸者把社会上在一定阶段和一定范围内存在的腐败问题看做是普遍现象,认为被惩治的始终是少数人,自己不会成为被抓的倒霉者。

他们不是把党纪国法、规章制度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而是把眼睛盯在别人身上,特别是看到他人因为违纪违法占了“便宜”、得到“好处”的时候,心理感到不平衡,觉得“他能这么做,我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再说我捞一点并不算多,比我捞的多的人有的是,没有被查处的也大有人在,我未必就这么倒霉”。

事实证明,正是在这些侥幸心理的支配下,很多人就主动或半推半就地参与了职务犯罪行为,最终导致自己身败名裂。

4.傲恃心理
这是指一些领导干部从个人主义出发,利用自己特殊的地位、权势谋取私利,而又不惧怕的一种心理状态。

比如,有的领导干部大权在握,滋长起家长作风和霸道习气;有的则自恃有“后台”、“靠山”或关系,视所管单位为“独立王国”,凌驾于群众和企业、甚至法律之上,随意损害群众利益,侵吞企业财产,在企业管理上搞“近亲繁殖”、“家天下”。

倘若有人干预反对,则大施“淫威”:“我就这样干,谁能把我怎么样?有胆量去告吧,我不怕!”在他们眼中,自己就是党,自己就是法,什么党纪国法、国家财产、人民利益,统统不在话下,为所欲为,肆意践踏,持的就是傲恃心理。

有社会学调查显示,82%以上的腐败分子在腐败行为发生中都怀有可以倚仗自己的权力或“靠山”,花很少的成本获得超值的回报,而且被发现检举、查处的可能性很低的恃权心理。

这种对以权谋私具有高信心指数的心态,便是支撑腐败行为普遍化的腐败者高心理预期。

5.集体安全心理
为了权力更好变现,腐败者往往形成很多利益小团体,并演化为潜规则,其
中之一就是通过合作方式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通过从众可以很快融入利益同盟,参与利益分配并增强归属感与凝聚力,通过责任分散来减少罪恶感。

在参与串案、窝案的腐败分子中,有一种较普遍的集体安全心理。

犯罪人结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利益集团,或称之为“圈子”,圈内之人对“圈子”有一种安全依存心理,认为只要大家相互保护,上不怕组织调查,下不怕百姓举报。

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职务犯罪案件中,串案、窝案越来越多,关联犯罪的规模越来越大的原因。

6.消极从众心理
随波逐流是引发腐败较为普遍的心理。

一些领导干部,尤其是处在中层领导岗位的领导干部,在集体腐败过程中,已经意识到腐败的危险性,主观上并不想参与,但因种种利害关系,“无可奈何”,混迹于腐败分子之中,同流合污。

一些行贿者在给某些领导班子成员送红包时,一旦遇到拒收者,就声明“其他领导都收了,就看你的了”,拒收者往往因担心班子其他成员对自己不信任,只好随大流。

也有一些领导干部认为,现在的腐败是普遍性的,“大家都在捞,自己不捞白不捞”。

由于上下左右效法模仿,加上个人立场不够坚定,由小错终至铸成大错,最终走向腐败的深渊。

7.怕得罪人心理
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是从收受红包开始的。

他们认为收受红包是朋友之间、单位之间的礼尚往来,尤其是在婚丧嫁娶、生病住院、出国考察、逢年过节时,认为拒收红包就是不近情理,因此怕得罪人,也拉不下脸。

随着时间的推移,收受红包的数额越来越大,自己也习以为常,逐渐滑向腐败深渊。

[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