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说课稿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课件ppt.ppt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三、教学策略
教法
学法
探究发现法
观察法
演示法
探究实验法
实验法
小组合作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五、说板书设计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清水
马铃薯
盐水
一定浓度的 糖水
味精水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 科学探究活动过
程。
.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说课结构安排
教材简析
学情分析 教学策略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说课稿一、说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观察、描述并解释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
二、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观察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现象的发生。
2.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正确描述实验现象,并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
三、说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展示和讨论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探索兴趣。
四、说学情分析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五、说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沉浮现象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曾经的观察和经验,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则沉入水里。
2. 展示实验(15分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将马铃薯放入水中观察其沉浮现象。
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理解马铃薯的沉浮规律。
3. 分组探究(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液体,如水、盐水、酒精等,将马铃薯分别放置于各个液体中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随后,学生讨论并总结实验结果,尝试给出解释。
4. 理论解释(15分钟)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释实验现象,让学生思考马铃薯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之间的关系,从而解释沉浮现象的发生。
5. 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讲解和引导,总结探究过程中的实验结果和解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并将关键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六、说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实验展示和讨论引导,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探索沉浮现象的规律,提高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然而,在引导学生给出解释时,需要更好地组织学生的思路,使得他们能够从密度的角度来进行解释,并理解密度与物体沉浮之间的关系。
这样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整堂课以探究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录像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设计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的第七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共分三部分:马铃薯的沉浮;观察比较两种液体;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这节课是在学生前几节课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的基础上,就液体性质对物体沉浮情况的影响进行探究。
为此教材在编写时更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通过实验现象追本溯源,探究两种液体的不同,并让学生通过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逐步建立正确的科学认识。
接下来课是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因此这节课是承上启下的一节课,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课。
二、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对物体沉浮的判断依据,一般只看物体本身,而不会联系到液体的性质对于物体沉浮情况也有影响,这无疑是给学生开启了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新的思考方向。
本节课从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到实际运用展开对液体浓度这一变量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
联系本单元的第一课,本节课继续研究物体沉浮的因素。
本课主要研究使马铃薯沉和浮的两种液体的不同。
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可以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沉浮的概念。
三、依据年龄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2、在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能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智慧,体会合作的愉快。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饶河一小:李蓓蓓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学科是科学。
内容是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中的第七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下面我就这一课作一个简略的概述。
一、说教材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沉和浮》共有8课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知道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有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教材分为四部分内容,分别是(1)马铃薯的沉浮;(2)观察比较两种液体;(3)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4)阅读材料。
二、学情分析一般情况下,学生们对物体沉浮的关注,只落到物体的本身,如大小、形状、轻重等,很少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
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这方面的经验,本课将引导学生展开对另一变量——液体密度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
三、教学目标通过深入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课我设定了以下三个活动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而且更深地认识到有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2)科学探究目标: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懂得马铃薯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
教学准备:玻璃水槽两个、分别盛清水和盐水;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搅拌棒;食盐;等四、教法与学法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环境下,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己意义建构而获得的。
结合这一理论和学生的素质特点,这节课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情境教学、启发教学、网络辅助教学和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这对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是很有帮助的。
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这一过程的展现,本节课就将让学生去亲历这个过程。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说课稿
教师:杜攀
一、教材分析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五年级第一章第七节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控制变量来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了解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为,培养学生同伴合作,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引出研究问题,以及对产生这些现象的可能原因进行大胆推测,设计验证方法。
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四、教学准备:烧杯 1个、清水、马铃薯、、一杯盐、两支筷子、勺子,课件。
五、说教法
实验探究法创设情境法。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通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板书课题。
2、用(看、闻、尝、加热)科学方法验证推测两杯液体的不同。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完成导学案实验记录。
4、各组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归纳总结知识要点,教师作板书。
5、结合学科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讲解关于“死海不死”原因,同时对学生作防溺水安全教育。
6、课后学生探究,若干个过过换成其他能溶解的物质(糖、味精等)来完成这个实验,结果会怎样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沉和浮》单元最后一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下面,我将从本课的多个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1、课标分析:本节课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关于核心素养的要求。
科学观念: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承载的液体有关,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科学思维: (1)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2)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3)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探究实践:(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2)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和力量。
科学态度责任: 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乐于合作交流,善于把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2、教材分析:《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沉和浮》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分为三部分: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推测与验证、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前一节课研究了不同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但没有涉及到不同液体对物体沉浮影响的原因分析。
本课从相同体积的物体的重量比较中,指向密度概念。
通过固体与液体的密度比较,液体与液体的密度比较,最后把物体的沉浮现象归结为密度原因。
但是,本课没有出现密度一词,本单元也没有出现密度一词,统一用相同体积下的不同重量来描述隐含着的密度概念。
3、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重要时期,对身边事物充满好奇心,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储备,这对培养他们的积极探索精神和正确思维活动有积极意义。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中的一课。
本节课通过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引导学生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食物——马铃薯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物体浮沉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解释浮沉原因方面可能还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实验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浮沉条件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感受科学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物体的浮沉条件。
2.难点:解释浮沉现象背后的原因,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浮沉条件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浮沉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探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的浮沉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3.分析实验现象: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讨论马铃薯浮沉的原因,引导学生得出浮沉条件。
4.总结浮沉条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加深学生对浮沉现象的理解。
5.拓展与应用:学生运用浮沉条件,分析生活中的浮沉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液体密度 > 马铃薯密度–> 浮液体密度 < 马铃薯密度–> 沉液体密度 = 马铃薯密度–> 悬浮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观察能力的体现。
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说课课件201056.ppt
思考:特制“鸡尾酒”
❖再见!
为什么人们在死海中不沉下去?
演示:老师出示两杯不同的水
演示实验
把一个马铃薯放入一个杯子里,下沉;另外 拿一个马铃薯放入另一个杯子,马铃薯却浮 了!为什么?
怎么确定一杯水中加了盐?
加热的方法: 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 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 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观察——比较:两种留下的痕迹,能使马 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源自清水浓盐水加盐
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 注意: ❖ 1、取水100毫升(取杯子三分之一的水量) ❖ 2、盐一点一点的加,边加边用搅拌棒搅拌边
观察,注意要溶解了再加盐。 ❖ 3、加盐加到马铃薯上浮为止。
❖ 马铃薯:
结论:
❖
在清水中-------下沉
❖
浓盐水中-------上浮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3篇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3篇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3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1尊敬各位专家、评委、在线的同仁大家好:我是黑河市第五小学科学教师吴杰.我说课的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的第三课时《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课做一个简略的说明。
一、教材分析:l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之后,在会用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知道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有关系的基础上,从物体所浸液体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
教材主要安排三部分内容:一:观察马铃薯的沉浮并推测原因。
二、观察比较两个水槽里的液体的不同,验证马铃薯在盐水中能浮起来。
三、比较同体积的盐水和清水的重量,观察不同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沉浮的现象,加深学生对物体沉浮原因的理解。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 的科学探究过程,这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有很大的帮助,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设计理念:1、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核心.教学流程的设计,要围绕学生探究为核心,使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
2、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尊重学生,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验观察时间、有充分的思考提问时间,有充分的交流共享时间,让学生真正做到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不断解决问题,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三、学生分析:我们黑河市第五小学是一所市内的窗口学校,大多数的学生是城市的孩子,见识比较广,知识丰富,对科学学习有积极的热情。
他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们经历了三年级上册一系列有系统的观察活动,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形成小组合作学习氛围,敢于提出问题,乐于合作交流。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课件
马铃薯沉浮的原理
阿基米德原理
阿基米德原理指出,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这个原理也是马铃薯沉浮的基本原理。
马铃薯所受浮力
当马铃薯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马铃薯所受的浮力大于其自身重量,因此马 铃薯会上浮;反之,当马铃薯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马铃薯所受的浮力小于 其自身重量,因此马铃薯会下沉。
高盐水
马铃薯完全沉入水中,运动状 态较为缓慢。
通过实验观察,可以得出 结论
随着盐水浓度的增加,马铃薯 的沉浮状态逐渐发生变化,从 漂浮到部分沉入再到完全沉入 水中。这一现象表明液体密度 对物体的沉浮具有重要影响。
04 实验结论与总结
实验结论分析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与液体密度有关
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情况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当液体的密度大 于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会上浮;反之,当液体的密度小于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会 下沉。
• 将马铃薯放入漏斗中。
• 将漏斗浸入不同浓度的盐水中,观 察马铃薯的沉浮状态。
• 使用搅拌棒轻轻搅拌液体,观察马 铃薯的运动状态变化。
3. 记录观察结果:记录在不同浓度的 盐水中,马铃薯的沉浮状态和运动状 态。
实验结果观察与记录
低盐水
马铃薯漂浮在水面上,运动状 态较为稳定。
中盐水
马铃薯部分沉入水中,部分露 出水面,运动状态相对稳定。
实验不足
尽管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尽力保持客观和准确,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温 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可能受到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05 拓展与思考
马铃薯沉浮原理的拓展思考
马铃薯沉浮原理的深入研究
01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伽利略以前说过:“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实行阐述。
首先,说教材。
要表现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通过教师实验,学生观察,比较大小不一的两个土豆在1号杯和2号杯中的变化,得知土豆的沉浮与质量无关;活动二:通过酒精灯蒸发加热的方法,得知加了盐的水能让土豆浮起来;活动三:学生通过持续尝试,得知盐加到一定的量,才能让土豆浮起来。
接下来,说学情。
盐水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例如:盐水让鸡蛋浮起来;同时,土豆在液体中的沉浮也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实验课,所以,在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比较,理解水中加一定量的盐才能让土豆浮起来。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察与实验,知道液体的性质能够改变物体的沉浮,并且只有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水平目标:让学生经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并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情感目标: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把重点确定为:一定浓度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难点确定为:观察比较两种不同液体的性质。
紧接着,说教法学法。
基于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我组织引导学生实行合作探究及自主性学习,对于难度较大,需要严格规范操作的加热蒸发实验,我将带着学生一起实行演示实验,最后对实验结果实行总结陈述。
最重要的,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教师用具:大小土豆各1个、清水1杯、浓盐水1杯、酒精灯2个、打火机1个、胶头滴管2个、金属勺2个、药勺、盐、玻璃棒、抹布、课件等。
学生用具:食盐、药勺、玻璃棒、清水、土豆、抹布、实验单。
小组分配:4人一组,共5组。
小学科学说课稿: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中的第七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我将从“心中有本”“眼中有生”“目标导向”“方法得当”“流程简练”“板书清晰”等6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理解。
一、心中有本教师说课,首先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全面而正确的解读,目的是要明确“教什么”,并初步构思“如何教”。
因此,对教材的理解、内化、吸收不能停留在表面,必须要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深挖教材,吃透教材,做到“心中有本”。
只有这样,才能为说课的“输出”奠定良好的基础。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继《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课学生掌握观察物体沉浮方法、知道物体沉浮与物体大小、轻重(即物体的密度)有关的基础上,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究项目,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从而关注另一个变量,即“液体的密度”对物体沉浮的影响,也是对后续研究马铃薯沉浮原因做好铺垫。
教材安排了“马铃薯的沉浮”“观察比较两种液体”“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这些内容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学生的思维认知会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而逐步推进,最终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的教学内容,其所对应的是2001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第四章“物质世界”第二节“物质世界的具体内容标准”第二点“运动与力”第二小点“常见的力”,课标要求学生“知道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力。
如风力、水力、重力、弹力、浮力、摩擦力等。
”。
而本课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和“液体的性质”有关,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浮力”概念奠定基础。
在《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中,编者安排了四部分内容,意在让学生亲历“三次研判”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认识液体也会影响物体的沉浮,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中,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1)在“马铃薯的沉浮”活动中,为了考察学生对沉浮规律的认知,我特意将教材中的“同一个马铃薯”换成了“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但最终的研究指向还是“液体的不同导致马铃薯沉浮情况的不同”;(2)在“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活动中,我在不同的小组准备了不同的物质,有食盐、白糖、味精等等,意在引导学生明白“很多液体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小学科学说课稿:《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第七课。
本单元的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在认知发生矛盾冲突及产生问题时引导和驱动的。
本课内容是继“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
本课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马铃薯的沉浮;观察比较两种液体;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从这三个活动内容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这节课使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推测——实验——发现——记录”的科学探究过程。
这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是很有帮助的。
我在本节课中,从学生认知发展冲突及产生问题时引导和驱动教学过程,并让学生经历整个过程。
2、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A、通过探究体验到盐水比清水的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从而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浮力越大,越轻浮力越小。
B、探究让学生经历通过控制变量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科学探究目标A、尝试自己动手制作一杯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会验证结论。
B、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观察到2号水杯里滴液变干后留下的白色粉末痕迹,能推测马铃薯浮起来的原因。
C、学会合作探究,会作实验记录并呢不管用文字交流。
D、使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3)、情感目标A、在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能主动提高自己想法,分享他人智慧,体会合作的愉快。
B、在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乐趣和好奇心。
C、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启发他们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在改变其结构的情况下,可以使物体浮起来。
五年级科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
五年级科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五班级科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日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五班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七课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本课内容是继"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向同学展现一个新的探究项目。
同学亲历"观看推想试验发觉'的科学探究过程,来熟悉液体也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关心同学形成科学的讨论思想和方法;提高同学的综合科学素养。
依据教材的要求和同学的实际,同学已熟悉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基本因素,但对液体的性质也可以转变物体的沉浮,同学这方面学问就很缺乏。
五班级同学有肯定的试验操作力量,可是对做加热蒸发的试验可能是第一次接触。
在试验中有很多的细节问题需要老师细心指导,就这种状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1、获知液体的性质可以转变物体的沉浮;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浮力越大,越轻浮力越小。
2、调制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推断白色粉末,推想使之上浮的缘由;关心同学形成科学的讨论思想和方法。
3、在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体会合作的开心。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明确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相同体积液体在转变其浓度的状况下,可以使物体浮起来。
难点:同一物体在不同浓度液体中的沉浮探究;做加热蒸发液体的试验。
为了达到抱负的课堂教学效果,我在课前作了充分的预备:老师预备:一个马铃薯,两杯液体:一杯水,一杯盐水溶液、酒精灯、铁片、滴管、小组预备:烧杯6个,食盐若干,白糖若干,酒精灯一盏,火柴一盒,试管架一个,玻片2片,玻棒6根,药匙6个,滴管一支,镊子6个,量杯1个在详细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观看现象、作出推想;设计试验、得到熟悉;拓展延长,五个环节来绽开教学活动的。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发觉问题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纳应用"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的方法绽开教学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七课,也是研究物体在液体中沉浮探究实验课。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知道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有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也为下一课揭示“物体沉浮的秘密”提供感性认识和理性基础。
因此,本课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本课教材分为四部分内容,分别是(1)马铃薯的沉浮;(2)观察比较两种液体;(3)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4)阅读材料。
二、学情分析
一般情况下,学生们对物体沉浮的关注,只落到物体的本身,如大小、形状、轻重等,很少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
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这方面的经验,本课将引导学生展开对另一变量——液体密度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承载的液体有关,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并指导学生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让学生了解液滴加热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乐于交流与合作,培养孩子们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质疑—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制定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五、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浓盐水、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一个天平。
小组实验:每组二个大小不一的马铃薯、食盐、白糖、2只烧杯、玻璃搅拌棒。
六、设计理念
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地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踏脚石。
根据《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
1、教法: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水槽里的马铃薯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以及进一步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
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综合运用发现法、实验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2、学法: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对物体的沉浮现象进行有意识的初步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能充分发挥手、脑、眼的功能,从而获取知识,培养技能。
课标指出科学课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本课我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
我的教学思路是:发现问题——自主探究——拓展延伸。
我的教学设计是以“探究、开放、自主、合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的。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今天老师带来了两杯水(贴上标签:1号,2号)和一大一小的马铃薯,你们猜猜,这节课我们可能研究什么问题?这样让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从而导入新课——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⑴、准备两个水槽,教师拿起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问:“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⑵、学生讨论、猜测,教师动手演示实验。
在学生预测的基础上,老师把两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种液体中,马铃薯在盐水中浮而在清水中沉;把两只马铃薯同时放在清水中,结果两只马铃薯都沉在水里;把马铃薯同时放在盐水中,结果两只马铃薯都浮起来。
根据实验现象,学生会发现马铃薯的沉浮与水槽里的液体有关。
设计意图: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入,实验的现象与学生的预测结果出现了矛盾,形成了认知冲突,产生了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当学生有了自己的猜想时,就会迫不及待想去验证它,于是我们就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⑴、讨论验证方法:
同学们:你们认为2号杯加了某种物质,科学是讲究证据的,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两杯水不一样呢?接着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的方案多种多样,有:闻一闻,尝一尝,晒一晒,烧一烧……对于这些方法我让学生一一评价,有的还进行了验证。
最后大家达成共识,闻不出来,尝不安全不卫生,晒时间太长,最好的办法就是烧一烧,让水分蒸发再观察。
那好,我们就来做个加热实验吧!
⑵、做加热实验
当学生探究有了发现一定喜不自禁,老师抓住这个机会做演示实验,再让学生观察两杯水中的液体是否相同,当大家看见2号杯水加热后留下了“白色颗粒物质”时,学生兴奋的喊起来——盐,白色物就一定是盐吗?在老师点拨下,学生对白色物还做出了各种猜测,还有可能是味精、白糖……接着我因势利导:同学们,那2号杯里的水到底加了什么物质呢?接下来我们该怎么研究呢?这时有的学生就会运用“反证”的方法想到:把盐、白糖、味精分别溶解在水里,看看马铃薯会不会浮起来?于是进入下一个实验活动:
设计意图:此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两个水槽里的液体有哪些不同?怎样比较两种液体的不同?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尝、闻等方法来鉴别。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于陌生的物质,不能用尝和闻的方法来观察。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水里是不是溶解有一些其他的物质呢?教师引导学生研讨,如果水中溶解有一些其他物质,可以用加热的方法,使水蒸发,然后看有没有一些物质出现。
通过加热,学生发现了一些白色的颗粒,有的学生说是盐。
到底是不是盐呢?学生说可以尝一下,能不能尝?答案是否定的。
水中确实溶解有一些物质,至于到底是什么,并不重要,反过来,如果水中加盐,能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科学讲求实证,但是仅凭加热后出现的白色颗粒就认定是溶解有盐,显然是不够的。
(三)配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首先,我让小组设计实验,如:需要用什么材料做,怎么做,做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然后全班交流,完善方案。
为了拓展探究的深度和广度,我为学生提供
的材料有三种物质:分小袋装好的盐、白糖、味精,让学生从中任选一种进行实验。
为了加强实验的对比效果,我没有让各组的马铃薯都能在盐水中浮起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发现更多的问题:液体中盐的浓度要达到一定比例后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在实验时,学生经历了把马铃薯放入清水中——没有浮起来——添加物质——还是没有浮起来——继续不断地添加物质——马铃薯终于浮起来这一过程。
这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给足时间学生探究,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探究环境,让学生不仅亲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而且获得探究成功的情感体验。
实验完毕后,我让各小组进行汇报:说一说你们如何使如何沉在清水中的马铃薯浮起来?你们发现了?最后大家不仅认识到只有加了一定量的盐或白糖、味精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而且还初步建立了物体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关这一科学概念。
接着就进入第三阶段:
三、解释应用,拓展延伸
首先我出示三杯同体积的液体:米和水。
让学生猜一猜把米和水放在一起后的液体能否让马铃薯浮起来,然后一一验证。
当学生发现同样是在水中加入其他物质后却不能让马铃薯浮起来时,我趁势追问:看到这个现象你想说什么?这一环节学生不仅进一步认识到了物体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关这一科学概念,而且产生了新的问题:为什么两种液体对马铃薯的沉浮起着不同的作用吧?……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下课,继续保持科学探究的兴趣。
八、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简洁的文字,让学生一目了然,不仅突出了本课的重难点,又加深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浓盐水浮
清水沉
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