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印迹技术原理、应用及前景展望(原创、整理)
环保监测中的分子印迹技术

环保监测中的分子印迹技术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的日益凸显,环保监测和食品安全监测成为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
为了更好地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研究和创新,不断提高监测技术的水平和精准度。
而其中,分子印迹技术无疑是一项具有前途和广阔发展前景的监测技术。
一、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基于化学反应原理的监测技术,它主要利用聚合物材料的亲和性和选择性来识别和分离目标分子。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特定分子与聚合物发生化学反应,从而选择性地捕获并固定目标分子,在后续过程中实现分离和检测的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在环保监测领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水环境和大气环境中的有害物质的检测。
能够利用分子印迹技术检测的污染物称为核心分子,它们可能在水中、大气中或其他环境中出现。
一些常见的核心分子包括重金属离子、有机物、农药残留等。
分子印迹技术通过分子印迹聚合物材料和核心分子的化学反应,选择性地捕获并固定核心分子,实现对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和分离。
二、分子印迹技术与传统监测方法的比较相对于传统监测方法,分子印迹技术具有重要优势。
在水环境污染的监测中,传统的监测方法主要是通过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等手段,对单一污染物进行检测和分析。
而分子印迹技术则是基于分子选择性的检测原理,能够针对多种污染物进行有选择性的检测和分析,且操作低成本、操作简单、检测快速。
除此之外,相较于传统监测方法,分子印迹技术还具有很高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度。
由于分子印迹聚合物材料具有很高的亲和性,能够非常有效地捕获目标分子,从而增加了检测的准确性。
同时,分子印迹技术能够进行跨学科交叉,将多个优势点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更完善的监测。
三、分子印迹技术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食品安全问题也被广泛关注。
在这方面,分子印迹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监测。
例如,在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添加剂和农药残留等方面,分子印迹技术都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根据分子的特异性识别进行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这种技术在药物分析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尤其对于药物的检测、提纯和分析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以下是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介绍。
一、分子印迹技术原理及基本步骤分子印迹技术通过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共聚合形成的高分子材料(分子印迹材料,MIMs)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选择性。
在药物分析中,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可以精准识别出药物分子,同时快速、高效完成药物的分离、提纯和检测。
具体的实验步骤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的共聚合,模板分子的去除和分子印迹材料的制备。
其中制备分子印迹材料是整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二、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1、药物分子检测:分子印迹技术可以用于药物分子的检测,尤其在对药物中的有害物质、其它杂质的分离、提纯和检测上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选择性。
例如在对抗肿瘤的药物的检测中,使用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很快、高效地识别出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药物分子,同时排除其他杂质的干扰,从而保证药物品质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2、制药质量控制:分子印迹技术可以用于制药质量控制,特别是在对药物中的有害物质等影响药品质量的因素的检测上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例如在对于制剂中不同批次药品的监控时,使用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很快、高效地识别出不同批次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从而对问题进行及时的排查和处理。
3、药品研发:分子印迹技术在药品研发中的应用可谓匪夷所思。
分子印迹技术的优秀特性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各种新型药物,跟踪药物颗粒的生化作用。
甚至,通过合理的分子印迹材料,将药物持续性、溶解性等物理性质调控到更优状态。
4、检验、分离和提纯草药中的有效成分:筛选出质优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和药效团,是制备中药制剂的基础工作。
传统的中药药性评价缺少准确性,不能为草药分子提纯、化学组成鉴定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因分子印迹技术良好的专属性和选择性,可以有效识别和提取草药中的有效成分,从而指导中药制剂的研究和合成。
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应用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和化学原理,针对特定分子的选择性识别和分离技术。
通过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制备出具有特定分子识别性的分子印迹材料,在分离、检测和定量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一、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历程分子印迹技术自1970年代提出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改进,现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技术。
其发展历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初步探索阶段(1970年代-1980年代):在这个阶段,科学家们尝试通过合成各种聚合物来制备分子印迹材料,并开始研究分子印迹材料的特异性和选择性。
2. 技术改进阶段(1990年代-2000年代):在这个阶段,科学家们开始采用新的聚合物合成方法和控制技术,使得分子印迹材料的特异性和选择性得到了极大提高,并开始研究分子印迹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3. 微纳技术应用阶段(2010年代至今):在这个阶段,科学家们开始利用微纳技术制备分子印迹材料,并尝试将其应用于各种领域,如生物医学、环境检测等。
二、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是基于模板分子与聚合物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来制备分子印迹材料。
具体步骤如下:1. 模板分子选择:选择具有特定结构及性质的分子作为模板分子,并与功能单体一起共聚合或交联生成聚合物。
2. 聚合体制备:在模板分子的作用下,功能单体参与聚合或交联反应,在模板分子的“引导”下,其它单体则不参与反应,从而形成模板分子的“印迹”空腔,最终得到具有特异性的分子印迹材料。
3. 分子印迹材料性能评价:通过评价分子印迹材料在分离、检测和定量领域的特异性和选择性来判断其性能。
三、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检测、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1. 药物检测: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出特定药物印迹材料,在药物检测和分离中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
例如,根据药物的结构特点,可设计出具有选择性对某种药物进行分离的纯化工艺,从而控制药物的质量。
2. 环境监测: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出特定污染物印迹材料,在环境检测中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
药物分析中的分子印迹技术应用探索

药物分析中的分子印迹技术应用探索药物分析是药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旨在通过对药物的成分、性质以及药物代谢产物的分析,了解药物的质量和效果。
在药物分析过程中,分子印迹技术逐渐受到关注并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索药物分析中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一、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及特点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通过合成特定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简称MIPs),实现对目标分子的高选择性识别的技术。
它的原理基于分子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如氢键、范德华力以及离子相互作用等。
MIPs通过模板分子(即目标分析物)与功能单体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共聚合,形成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聚合物。
分子印迹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 高选择性:MIPs能够精确地识别目标分子,并与其他非目标分子区分开来;2. 高专一性:适当调节反应条件和功能单体的选择,MIPs可以实现对不同结构的目标分子的识别;3. 容易合成:MIPs合成工艺相对简单,材料来源广泛,制备成本较低;4. 良好的稳定性:MIPs具有优异的耐高温、化学稳定性和机械强度,可在复杂药物样品中使用。
二、药物分析中的分子印迹技术应用案例1. 药物测定分子印迹技术可用于测定药物的含量和纯度。
将药物作为模板分子,与适当的单体共聚合,合成具有高选择性的MIPs。
通过与药物分子的特异相互作用,可以将目标药物从复杂的样品中提取出来,并通过定量分析技术进行测定。
2. 药物代谢产物分析药物代谢产物的分析对于了解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毒副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分子印迹技术可以用于分析具有相似结构的药物代谢产物,通过合成对应的MIPs,实现对药物代谢产物的选择性提取和测定。
3. 药物安全性评估药物安全性评估需要对药物中的残留物进行准确测定。
分子印迹技术可应用于药物残留的快速检测与分析。
借助于高选择性的MIPs,可以从复杂样品中高效提取并测定目标药物的残留量。
4. 药物筛选与分离分子印迹技术可用于药物的高通量筛选与分离。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分子印迹技术——实现高选择性分子识别的有效手段摘要: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分子识别方法,它基于分子模板和功能单体的相互作用,实现对目标分子的特异性识别。
本文首先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背景和原理,然后详细讨论了其在生物医药、化学分析和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并展望了分子印迹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1. 引言分子识别是在复杂混合物中特异性地识别目标分子的过程。
传统上,分子识别主要依赖于结构和功能的相互补充。
然而,由于目标分子与其他分子相似性较高,一些具有相似结构和性质的分子也会被识别为目标分子,导致识别效果不理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分子印迹技术应运而生。
2.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分子印迹技术基于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的共价或非共价交联,构建出具有高度结构特异性和选择性的分子识别材料。
这种材料被称为分子印迹聚合物。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过程分为三步:模板分子的选择与固定、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的共聚合、除模获取印迹空位。
首先,选择目标分子作为模板,与具有亲和性的功能单体相结合。
然后,在适当的条件下,将功能单体与交联剂一起聚合,形成聚合物。
最后,通过去模板的方式将模板分子从聚合物中除去,留下与目标分子分子结构特异性相匹配的空位。
3. 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药物传递系统中,分子印迹聚合物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实现对药物的靶向输送。
此外,分子印迹聚合物还可以用于分离和富集生物标志物,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4. 分子印迹技术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在化学分析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分子印迹聚合物可以用于选择性吸附和分离复杂样品中的目标分子,从而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此外,分子印迹技术还可以用于污染物的检测和分离,有助于环境保护和治理。
5. 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分子印迹技术的研究进展

分子印迹技术的研究进展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子印迹技术作为生物医学领域的一种重要技术,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分子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以化学反应为手段,将所需的分子直接印在高分子材料上,从而使其获得分子识别功能。
本文将从分子印迹技术的定义、原理、分类、应用等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探究。
一、分子印迹技术的定义与原理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MIT)是一种以高分子材料为主的制备方法,结合模板分子、功能单体及交联剂,通过化学交联反应的手段,制备具有目标分子选择性识别特性与固定能力的高分子材料。
分子印迹技术制备出的高分子材料成为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MIP),是一种具有分子识别特异性的功能材料,能够与目标分子发生特异性的反应,其分子识别机理主要基于模板分子与单体共价结合,使高分子材料具有特异性识别目标分子的功能。
二、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根据制备方法和目标分子的性质,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分为两大类:非共价分子印迹技术和共价分子印迹技术。
非共价分子印迹技术主要包括自组装分子印迹技术和表面印迹技术,其制备过程主要基于模板分子与单体之间的物理吸附作用和范德华力的相互作用。
共价分子印迹技术则以共价键为主,主要包括常规共聚分子印迹技术、研磨共聚分子印迹技术和交联优化共聚分子印迹技术等。
常规共聚分子印迹技术是通过加入适当的功能单体和交联剂直接制备分子印迹体,而研磨共聚分子印迹技术是将模板分子和其他反应物一起研磨搅拌,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反应,使反应物进行共聚合,而交联优化共聚分子印迹技术则是在常规共聚分子印迹技术的基础上,加入交联优化剂,以优化高分子材料的交联度和合成条件,从而使分子印迹体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1、分子识别材料分子印迹技术的最主要应用是制备分子识别材料,其制备的分子识别材料可以用于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分离科学、纯化和制备纯化药物等方面。
分子印迹技术原理应用及前景展望

分子印迹技术原理应用及前景展望
1.模板引入:选择目标分子作为模板,在适当的条件下,与功能单体形成相互作用,形成模板-功能单体复合物。
2.共聚反应:在模板引入的基础上,添加交联剂和引发剂,进行聚合反应。
功能单体聚合并交联形成一个具有空腔结构的聚合物网络。
3.模板去除:将模板从聚合物网络中去除,得到具有模板空腔的分子印迹聚合物。
4.目标分子再吸附:将目标分子通过非共价作用重新吸附到分子印迹聚合物空腔中,形成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模拟酶或传感器。
1.分子识别:利用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目标分子进行识别和分离,如药物分析中的样品前处理、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等。
2.传感器制备:将具有选择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成传感器,用于检测环境中的目标分子,如水质、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等。
3.模拟酶制备:通过分子印迹技术制备具有催化功能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用于模拟酶的催化反应,如酶的固定化、酶的稳定化等。
4.药物传递:利用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药物的载体,将药物稳定固定在聚合物中,实现药物的控释和传递。
分子印迹技术具有较高的选择性、灵敏度和稳定性,在生物医药、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随着纳米技术和生物传感器的不断发展,分子印迹技术将更加精细化和高效化,在医学诊断、药物传递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同时,基于分子印迹材料的生物传感器、高通量分离技术等也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在药学研究中应用进展

分子印迹技术在药学研究中应用进展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MIT)又称分子烙印技术,是旨在获得在空间结构和结合位点上与印迹分子完全匹配的聚合物的试验制备技术。
传统分子印迹聚合物存在模板分子去除难、印迹位点少和传质速度慢等缺点,在很多方面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改进MIPs的合成方法,使更多印迹位点位于或接近于聚合物的表面,提高印迹效率、使模板分子更易洗脱,成为了科研工的讨论热点,在药学讨论中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1 分子印迹技术基本原理MIT的原理如图1所示,通常选择合理的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形成复合物,加入适当的交联剂、致孔剂和引发剂,在肯定的条件下(如低温光照或加热)引发聚合反应,最终再用如萃取或经酸水解的方法将分子模板去除。
?得到在三维空间上与模板分子完全匹配并对其有很好选择性的空穴,从而可以在肯定的基质中将模板分子富集。
2 分子印迹方法的分类2.1 依据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形成复合物时的作用方式,可以分为预组织法、自组装法。
预组织法是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通过可逆共价键相?Y合,而自组装法则是通过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制备相应的分子印迹聚合物。
两种方法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2.2 依据聚合方法的不同分类,制备MIPs主要有本体聚合法、沉淀聚合法、原位聚合法、悬浮聚合法、多步溶胀法和表面印迹法等,见表2。
3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近年来,MIT在固相萃取、色谱分别分析、抗体模拟、催化模拟、仿生传感器等方面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且应用讨论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如表3所示。
国内外关于分子印迹在药学讨论中的报道也有许多,如对自然产物中有效成分的分别纯化,分子印迹技术应用实例如表4所示。
4 展望随着分子印迹技术讨论的不断深化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分子印迹技术在实际应用方面还有待加强。
结合功能材料作为载体制备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将其用于药学讨论中,对自然药物中有效成分的分别讨论具有重要意义和宽阔的实际应用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共价印迹和以TiO2超薄膜上的印迹等等,都在向无极发
展。
通过分子印迹 得到的人工酶(分子催化剂)
通过分子印迹 制得与生物酶具有相同或相类似催化作 用的人工酶
以无机物为母体的分子印迹
分子催化剂
THE END 谢谢观看!
用两类功能单体来实现合作性识别
原则上,当有多种单体共同键合一目标单体时,对客 体的选择性会有所增强,印迹效应将得到巨大地提升。然 而迄今为止,许多以报道过的印迹高聚物主要是由一种功 能单体组成,因为当用多种功能单体印迹时,单体和模板 间会出现复杂的相互作用,很难得到期望的印迹高聚物。
以无机凝胶为母体的分子印迹
自由基聚合,阴离子、阳离子聚合以及缩合聚合反应等
都可以用于分子印迹发中。唯一的条件就是:
要求再聚合时 能够保证体系中所有组分所形成的非共
价印迹保持完好不变。
交联剂
作用:固定客体的键合点使之固定地处于期望的结构中 ,使带有印迹的高聚物在溶剂中不能溶解,有利于其实际 应用。 有机溶剂中最常用的交联剂是乙醇双甲基丙烯酸酯( EDMA)和二乙烯基苯 水相中最常用的交联剂是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二、非共价印迹法
优点: (1)不必合成单体-模板配合物; (2)可在温和的条件下将模板去除; (3)客体的结合和释出速度很快(因为非共价键相互作 用弱); 缺点: (1)单体-模板加成物易于变化,无严格的当量关系,因此分子
印迹过程不够清晰; (2)聚合条件苛刻,很容易受到熔剂的干扰;
(3)为使平衡有利于加成物的生成,功能单体常常是 过量的,因此常会出现非特征的结合点,使体系结合底物 的能力降低。
溶剂
溶剂应能溶解聚合反应中的所有试剂。另外溶剂还有两 个作用: (1)为印迹高聚物提供多孔结构促进客体键合速度 (2)能分散聚合过程中产生的热量
虚拟分子印迹 当人们在分子印迹时会发现,有些模板化合
物在一定数量下不能应用或者有剧毒,在这样的情
况下“直接”分子印迹就不能得到,这时只能采用
适当的类似化合物替代作为模板,这样的方法就是
非共价印迹法
共价印迹法和非共价印迹法优缺点 一、共价印迹法 优点:
(1)单体-模板形成的配合物十分稳定且存在当量关 系,因此分子印迹过程是明确而清晰的; (2)由于共价联结相当稳定,因此可以在较宽的条件 下聚合;
缺点:
(1)单体-模板配合物合成较困难,也不经济; (2)可以采用可逆共价联结的体系有限; (3)在某些情况下,会因为去除模板时剧烈的工作条 件,而使印迹效果变差,且客体的结合和释出速度比较慢 (因为涉及键的形成和断裂)
分子印迹原理示意图
1.1.1 分子识别与接受体
我们高中就知道酶的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和与之对应的一种或 一类底物反应,不会和其他底物反应,其实这种分子间的相互辨别 就是分子识别,底物就是一种接受体。
近代科学技术中,“分子识别”和“接受体”越来越重要,因为人 们希望将具有不同特征功能的分子进行结合,得到某种具有高度复 杂功能的分子集合体。这就需要将不同的分子以“预定”的方式进 行组织排列。传统的合成方法根本不能满足这种要求,但是通过分 子印迹的方法,我们可以比较方便地得到价格低廉、行之有效的各 类型的接受体。许多科学家一致认为:这一方法将会是未来科学与 技术中的关键问题,将为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一条新路!
第一步:功能单体和模板通过共价键相互联结;
第二步:该共价联结产物可在保持共价联结不变的情 况下,进行聚合反应; 第三步:聚合后,上述共价联结可以通过分解反应去 除模板。
共价印迹法示意图
二、非共价印迹法
功能单体和模板之间通过非共价键(如氢键,静电相互
作用以及配位键的生成等)相互作用形成聚合物。
第一步:加成物简单地通过引入模板分子到反应混合物 中而就地获得; 第二步:功能单体和模板通过非共价键作用形成聚合 物; 第三步:用适当溶剂将模板分子去除
1.1 分子印迹
分子印迹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方法,可为人
们提供具有期望结构和性质的分子组合体。
当体系中存在模板分子时,功能单体可以通过聚
合使这种模板分子以互补的方式固定下来。聚合结
束后,模板分子可以被除去,于是在这一过程中, 体系变动的“快照”就可被“拍摄”或记录下来, 从而使获得的分子组装能专一性地键合模板分子以 及它们的类似物。
分子印迹过程由下列三步组成: (1) 在功能单体和模板分子之间制备出的配合物,或形 成非共价键的加成产物。
(2)对这种单体—模板配合物(或加成物)。
(3)将模板从聚合物中除去
1.2 共价印迹法和非共价印迹法
依据功能单体和模板形成的加成物性质,分子印迹法
可以分为两种:共价印迹法和非共价印迹法
一、共价印迹法
1.3共价与非共价印迹的杂化体系法
将共价印迹的优点(轮廓清晰)与非共价印迹能快速
键合客体分子的长处结合起来。高分子的制备与共价印迹
法相同,但对客体的键合则采用非共价的相互作用,改进 了共价印迹法客体键合慢的缺点
共价与非共价印迹的杂化体系法示意图
第二章 分子印迹试验方法
一、分子印迹需要的试剂
能与模板相作用的功能单体(共价或非共价)
1987年 Noble奖获得者Cram、Lehn、以及Pederson
等得出,要实现准确分子识别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1) 客体的功能残基和接受体间必须彼此互补
(2) 两个组分的构象是应该最小的
1.1.2 分子印迹一般原理和过程
很多同学可能会有疑问:当模板被去除后,功能单体会不 会开始无规则运动,使其原有的排列次序完全消失呢? 显然,在分子印迹技术中不会,因为这些功能单体和高分 子的主链相联结,使得体系在模板分子除去后,所能发生的无 规化程度降到最低。
条件下可选择性的键合葡萄糖,并根据葡萄糖的浓 度按比例释放出质子,适用于在医疗和生物过程中
对糖进行连续性监测
三、分子印迹吸收分析方法
将印迹高聚物作为天然抗体的替代物,用
于免疫分析。这种实验通常涉及分析物和一定数量
标记配体间的竞争键合实验中未发生键合的标记配
体,而正比于加入的分析物数量。
分子印迹催化剂
分子印迹学
Molecular Imprinting
——从基础到应用
From Fundamentals to Applications
李智 袁志辉
Contents
目录
1 2
分子印迹学基础 分子印迹试验方法 分子印迹高聚物的应用 分子印迹的最新挑战和进展
3
4
第一章
分子印迹学基础
1.1 分子印迹原理 1.2 共价印迹法和非共价印迹法 1.3 共价印迹法和非共价印迹法的优缺点
原则上,如果底物、产物或与其过渡态相类似
的物种也能用作分子模板的话,则这种催化剂就能
制备出来。即 通过分子印迹我们能合成具有先进
功能的化合物分子,也称“人工催化抗体”
模拟催化抗体
第四章 分子印迹最新挑战和进展 在水中的分子印迹
虽然我们说分子印迹高聚物通常可以和天然抗体相比较 ,其实它们之间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其中最明显的差距 就是接受体键合目标分子的环境。迄今为止,报道过的许 多高聚物仅在有机溶剂中才能表现出它的功能,然而,天 然抗体则是在水中工作的。在水中印迹难的原因: a、在大量水存在时,模板和功能单体预组织中最受 偏爱的氢键会因为溶剂的竞争而破坏。 b、用于水环境交联剂不能充分增强高聚物,得到的 高聚物在用作固定相时会出现刚性不足。 改进方法:在气—水界面上进行分子印迹
虚拟分子印迹技术
第三章 一、传感器
分子印迹高聚物的应用
1、以石英晶体微量天平(QCM)为为基的传感 器
这类传感器有两种不同类型: a、将高聚物粒子固定化于QCM的电极上 b、在电极上就地聚合 2、电极型传感器(以分子印迹聚合物膜为敏感 层)
3、光学传感器(略)
二、信号高聚物
如一种有金属-配合葡萄糖-印迹高聚物,在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