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专题05古代诗歌鉴赏
2018高考语文专题讲座-古诗文鉴赏 精品
诗歌鉴赏考什么
一看考纲
二看考题
一、2018考纲古诗文鉴赏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形象: ⑴诗歌所描写的人、事、物的特征和意义 ⑵一些特定的文化意象的含义及情感意义 ⑶诗人的形象意义 语言:对精彩词、句的品味。 表达技巧:抒发情感的方式方法,常见的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 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 将去之地,表达对朋友的惜别和思念之情。
思考:送别类诗词的抒情方式主要有那些? 直抒胸臆:高适《别董大》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借景抒情
间接抒情
以哀景烘托哀情(融情于景) 以乐景反衬哀情 杜甫《绝句》
托物衬情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以喻显情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若干类别(后面单讲)
古 代 诗 歌
古体诗(古风、乐府、歌、行、吟、引、曲 ) 近体诗 (格律诗 ) 绝句(五言、七言) (产生于唐) 律诗(五言、七言) 词( 曲、曲子、 曲子词、 小令 58字以内 ) 诗余、长短句、乐府 中调 59字至90 长调 91字以上 散曲 小令 (单只曲子) 曲 套数 (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 杂剧 戏曲 传奇
绝句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 杜甫 增其哀乐。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清 王夫之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二、咏史(怀古)类 (咏史怀古是手段,借古伤今是目的) 1、吟咏历史、评价人物是非,表达自己的历史观点。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士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2018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完全讲义-文档资料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完全讲义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完全讲义?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完全讲义古代诗歌鉴赏【考纲解读】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点分布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鉴赏诗歌的形象。
(2)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4)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形象包括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语言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格。
表达技巧是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方法等。
评价包括内容主题的评价、思想感情的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真题共赏】1、(2018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
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用什么研墨,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2018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通用版)优秀PPT课件
阅读示范
一、掌握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 1.读标题,把握有效信息 诗歌标题是诗歌内容的有效载体,标题含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有的标题 概括了作品的主要内容,有的揭示了诗歌主题,有的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 调,有的表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等,准确理解诗歌标题是 做诗歌鉴赏题的有效方法。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诗歌标题,写出各个标题含有的有效信息。 (1)(2015·全国Ⅰ卷)《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3)主、宾换位。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显 然是“黄花报霜信”。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 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4)定语倒装。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 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 挪前挪后。 ①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在动词“遥 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 ②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 月。”意即“一月夜飞度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 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 中心部分,但作者“飞度”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2)(2015·全国Ⅱ卷) 《残春旅舍》
(3)(2015·江苏卷)《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答案:(1)题材、事件。(2)时间、地点。(3)时间、对象。
2.抓诗歌主要意象,领悟诗歌意境 诗歌意象是诗歌的重要因素,诗歌意象往往起到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 调、抒发作者情感的作用。准确把握诗歌意象对于读懂诗歌非常重要, 关注诗歌意象一般情况下需要关注以下几种类型:①白云、青山、苍天、 空山等意象表现悠远和清净平淡的意境;②“山林”和“宫阙”,表现诗 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③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意象隐喻、 传达、透射出情思、理想、节操等;④意象的并列和叠加,体现诗歌的画 面感,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
2018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专题05古代诗歌鉴赏
2018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专题05古代诗歌鉴赏二、古诗文阅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4.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向 1 综合鉴赏诗歌内容继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后,古代诗歌阅读部分在题型方面出现了新的形式,体现在:1.由原来的两个主观题形式变成一个主观题和一个多项选择题。
其中多选题为五个选项,要求考生选出其中“正确”或“不正确”的两项。
各选项的设置侧重于从综合鉴赏的角度设题,就是说这道选择题可能既涉及考查考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也会涉及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情感态度、锤炼字句等鉴别和赏析能力。
预计2018年依然会延续这种新形式。
2.主观简答题由主要考查手法、情感等大多有序可循、有套路可讲的题目,转变为更加注重考查鉴赏评价能力。
预计2018年依然会延续这种出题模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BE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要求考生选出对整首诗的赏析的“不恰当的两项”,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的三套诗卷均采用了这种命题形式。
从各选项的设置看,有涉及内容理解的,如A、B、D 选项,有涉及作者情感态度的,如A、D选项,有涉及表现手法的,如B项,体现为出综合命题的趋向,这是一种新变化和新趋势,在备战2018年高考中,考生必须要注重这种命题的新形式,在复习的过程中,注重对综合鉴赏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诗词鉴赏部分(含赏析)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诗词鉴赏部分(含赏析)一、【试题】(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10分)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阳。
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
准拟岳阳楼上。
①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③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5分)【参考答案】①(2分)d②(3分)苏轼辛弃疾豪放派③(5分)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略【赏析一】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八月,张孝祥离开湖南长沙,到达湖北荆州(今江陵)任职。
这首词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
词题一作“阻风三峰下”。
词句亦稍有差异。
他在给友人黄子默的信中说:“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黄陵庙在湖南湘阴县北的黄陵山。
相传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庙,故称黄陵庙。
可见孝祥在赴任途中曾为风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绘汹涌澎湃的波浪,而是着眼于波臣风伯的“善戏”。
因此词人倾注了浓烈的主观想象色彩。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
”起两句写舟泛湘江一路行来的景色。
只写“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怀足慰之事,下必细数。
以下转入黄昏阻风情事。
“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由自我想象而进入一种主观幻觉心理的境界。
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的意象,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
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象鱼鳞般的波纹。
专题05 诗歌鉴赏-三年(2018-2020)高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原卷版)
专题05:诗歌鉴赏【2020年高考】一、【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2020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三、【2020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专题05 诗歌鉴赏(解析版)-五年(2016-2020)高考语文真题分项详解(山东专用)
专题05 诗歌鉴赏一、【2020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16.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5.B16.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
所以选B项。
1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的能力。
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技巧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
2018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通用版)(5)优秀PPT课件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中“鸟羽轻”是指诗人把插有鸟羽的征召文书看得很轻,表现其 不在意。 B.“敝裘羸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 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 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 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E.本诗采用了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言简意丰、耐人寻思 的艺术效果。
课案4 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四类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题是高考中考查频率较高的题型,主要针对古 代诗歌中所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等设题,要 求考生辨识诗歌所用的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 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从具体的考查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判断表达技巧、分析技巧用法、比较 技巧异同、评价技巧效果等。近年来高考全国卷对该考点的考查频率 极高。
【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 ,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
名,在今浙江桐乡。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解析:本题题干指向较为明确,要求分析上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 的差异。答题时,应具体分析上下片词句的意思,找出描写琵琶演奏 的词句,概括其描写角度即可。根据上片中的“旧谱”“新声”“天 然律吕”和下片中的“洗耳”听、“似醉还醒”可知,本词中上片从 乐曲方面来描写,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
直抒愤世 嫉俗之情
直接 抒情
直抒悲思 愁绪
直抒欢快 喜悦之情
直抒对事 理的见解
和看法
精析
如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 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推荐-2018年高考诗歌赏析解析资料(部分) 精品
2018年高考诗歌赏析解析资料(部分)一、全国卷1诗歌赏析:黄州濒临大江,赤鼻矶的石壁直插入江,地势险要,人们传说这儿就是三国时瑜打败曹操大军的赤壁古战场(真正的赤壁位于湖北蒲圻),苏轼于此处曾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
潘大临曾伴随苏轼在此浏览,说不定还亲耳聆听过东坡的豪放歌声。
如今他独自来到这古代英雄驰骋争雄的地方,不禁浮想联翩。
西山重岭叠嶂,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
赤壁下临不测深渊,那直插江中的嶙峋巨石,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
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是三国鼎立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就象这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
诗人从思古的幽情中省悟过来,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本栖息在那里。
仰望天空,天空是如此的开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
俱往矣,群雄争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潘大临是属江西诗派,他的作品原有《柯山集》二卷,已佚。
现在尚存的作品只有二十多首诗和那句脍炙人口的“满城风雨近重阳”。
当时人们对他的诗歌评价甚高,黄庭坚称他“早得诗律于东坡,盖天下奇才也”(《书倦殻轩诗后》,后来陆游也说他“诗妙绝世”(《跋潘邠分老帖》。
从上面所举的两首诗来看,他的确是出手不凡,本诗在思想内容方面比较充实。
缅怀古时的英雄而结以归隐之志。
具有较深的情感内蕴虽说叹是地思引,情调比较低沉,但这是诗人无可奈何的处境中,所发出的不平之声。
只要看“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这样的诗句便可体会到。
诗人对于历史上建立的丰功伟绩的人物是多么景仰,他何尝不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可是由于时代和社会的限制,他只能终老于江湖之上。
尽管诗人故作平淡之语。
本诗的三个特别地方。
一是意境阔大,笔力雄健;二,结构严谨,对仗精工;诗句凝炼。
二、全国卷2:【赏析】宋代李弥逊《春日即事》,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详解
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详解2013年高考诗词鉴赏题详解全国卷1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诸侯,独去做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予!【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升官做诸侯,而自己只能做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解析:词从南郑幕府生活写起。
发端两句,对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这段戎马生涯作了一往情深的追忆。
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当时南郑地处西北边防,为恢复中原的战略据点。
王炎入川时,宋孝宗曾面谕布置北伐工作;陆游也曾为王炎规划进取之策,说“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见《宋史·陆游传》)。
他初抵南郑时满怀信心地唱道:“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
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
”(《山南行》)因此,他在军中心情极为舒畅,遂有“华灯纵博”、“雕鞍驰射”的“当年豪举”。
词句显得激昂整炼,入势豪迈。
但第三句折入现实,紧承以“谁记”二字,顿时引出一片寂寞凄凉。
朝廷的国策起了变化,大有可为的时机就此白白丧失了。
不到一年,王炎被召还朝,陆游转官成都,风流云散,伟略成空。
那份豪情壮志,当年曾有几人珍视?此时更有谁还记得?词人运千钧之力于毫端,用“谁记”一笔兜转,于转折中进层。
2018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考情解读+知识通关+题型突破+能力提升专题5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继续学习
•语文 语文
知识全通关
4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 专题 专题 4 文言文阅读 5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考向1 人物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②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③有人认为,这首诗的主人公是“……”的形象,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④比较两首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异同。
《孔雀东南飞》等,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形象。
4.要适当地想象补充。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 完整,对其描绘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 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这些形象往往 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进一步补充。
考点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分析描写对象,把握景物特征
【考向2 景物形象】
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包括概括单个景物的形象特点,赏析单个或几个景物的形象内涵,分析某类 景物的形象特征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分析意象,感知意境。抒情诗十分注重通 过景物来表达情感,因此把握景物特征,要 注重理解诗歌使用的意象,体味诗歌营造 的意境。比如诗歌描写芳草萋萋、断壁残 垣,要体会这些意象营造的悲凉气氛;诗歌 描写夜月高悬、孤舟流水,要体会这些意 象营造的孤寂意境等。 2.把握画面,描摹图景。抓住诗中的 主要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 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 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 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
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其中特定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名师解读高考真题系列-高中语文: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
一、备战2018高考论述类命题预测预测2018年的命题形式主要有三种:1、单项提问,即仅就一个方面提出问题并要求简要分析;2、文学鉴赏与评价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即侧重考查考生对形势和内容关系的把握;3、综合设置,即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因素综合在一起设置多选题,综合考查鉴赏能力。
二、古典诗歌答题技巧及满分套路1、做题步骤:看: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看诗歌(名词、动词、修饰语、特殊词)、看题干;辨:题目类型;析:做题前对诗歌有个总体分析;答:理清思路、规范答题。
2、了解主要情感和内容分类.爱国类 (略)送别类(或黯然神伤或旷达热情)怀古类(或借古讽今或表达追慕先贤之意)边塞类(或揭露战争罪恶;或表现对国家关怀、奋勇杀敌的精神;或厌倦战争、思念家乡)思乡类(或边塞思乡,或羁旅故园之思)闺怨类(或抒思亲之情,或叹迟暮之感,或写向往之情)隐逸类(或言高洁隐逸之趣,或表厌世虚无批评时政之情)山水田园类(或抒热爱自然之情,或现回归田园之乐)忧民伤时类(多关怀民生疾苦、心忧天下)借景抒情类、咏物言志类,等等3、了解常见文学性鉴赏术语形象:包括自然景象、物象、人物形象,特别要注意分析意象,了解形象的特点、内涵,包含的感情、社会意义,品味意象营造的意境;语言风格:含蓄蕴藉、简洁明快、沉郁顿挫、飘逸雄奇、清新明丽(生动)、平淡质朴、绚丽奇幻、辛辣犀利、通俗、简约、精练、典雅、凝练等;结构技巧——线索、顺序、过渡、照应等;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渲染、抑扬、点面、虚实相生、动静的结合,借古讽今、反衬(以动写静、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或烘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象征、烘托等,尤其是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缘情写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借古讽今)等具体抒情方式2015年高考真题1.(2015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专题05古代诗歌鉴赏二、古诗文阅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4.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向1 综合鉴赏诗歌内容继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后,古代诗歌阅读部分在题型方面出现了新的形式,体现在:1.由原来的两个主观题形式变成一个主观题和一个多项选择题。
其中多选题为五个选项,要求考生选出其中“正确”或“不正确”的两项。
各选项的设置侧重于从综合鉴赏的角度设题,就是说这道选择题可能既涉及考查考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也会涉及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情感态度、锤炼字句等鉴别和赏析能力。
预计2018年依然会延续这种新形式。
2.主观简答题由主要考查手法、情感等大多有序可循、有套路可讲的题目,转变为更加注重考查鉴赏评价能力。
预计2018年依然会延续这种出题模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BE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要求考生选出对整首诗的赏析的“不恰当的两项”,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的三套诗卷均采用了这种命题形式。
从各选项的设置看,有涉及内容理解的,如A、B、D选项,有涉及作者情感态度的,如A、D选项,有涉及表现手法的,如B项,体现为出综合命题的趋向,这是一种新变化和新趋势,在备战2018年高考中,考生必须要注重这种命题的新形式,在复习的过程中,注重对综合鉴赏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考向2 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的形象,既包括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也包括融入作者思想感情的景物形象,其中概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的特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命题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人物形象、意象、意境的分析概括等。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考查形式:(1)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赏析人物形象的作用。
如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第14题中的第15小题,即“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
(2)概括景物形象特点,赏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如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I 第8题,即“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3)概括画面、意境内容,赏析画面、意境特色。
如2017年高考天津卷第14题中的第(1)小题,即“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预计2018年高考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题中,对景物形象的赏析仍然是考查的重中之重。
考生复习备考时,要注重把握常见的景物体现的形象特征,牢记鉴赏形象的相关术语,注重把握景象体现的情感、营造的意境等。
【样题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来看,苏辙又即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那因”二字道出诗人那豁达的胸襟,哪里会因远别而泪沾双襟!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的特征,目的是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特征、人物的相关事迹的分析鉴赏能力等。
古典诗歌体现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以下几类: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
【样题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①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②一日凉。
【注】①红蕖:荷花。
②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词的上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描写的是夏末秋初的清新淡雅的景色。
远处,树林尽头,连绵的山峰清新明朗;近处,翠竹围护着墙院;池塘边满是干枯的衰草,蝉声四起;白鸟飞上飞下,荷花照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景物形象的特征,目的是考查考生对诗歌描绘的画面的概括能力。
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有三个角度:把握景物的特征、描绘的画面、营造的意境。
比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I考查了“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解答景物形象类试题,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1)意象的色彩,如明艳、清丽、素雅、黑冷等;(2)意象组合的特点,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等;(3)景物形象的特点,其常用术语有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清、恬静闲适、雄奇优美、生机勃勃、肃杀凄凉、瑰丽雄壮、繁华热闹、清新自然等。
考向3 鉴赏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语言,要求把握诗歌的语言风格、语言特点等,一般涉及赏析诗歌的词、句、篇等。
考查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炼字炼句。
赏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句等,把握其在刻画形象、描述画面、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比如2017年高考山东卷14小题第(1)题“‘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题“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2)语言风格。
即诗歌中的语言体现的个性特征,比如清新自然、委婉含蓄等。
预计2018年高考对古代诗歌鉴赏语言方面的考查还是以炼字炼句为主。
【样题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官舍竹王禹偁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
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颈联中有两个动词非常传神,请找出来,并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拂”和“侵”。
都用了拟人的写法。
“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局上,使人感受到竹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同趣的意境。
这两句对仗工稳,动静结合,用“拂”和“侵”两字将句子写得富有动感,有声有色,饶有雅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艺术。
炼字题一般要求找出某个运用精妙的字(词),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情感、采用的艺术手法、描绘的画面等。
从所考查字词的词性上来看,主要选择表现力强、表意丰富的动词或形容词,主要有两种考查方向:一是动词或形容词的活用,如本题明确要求是要找出两个非常传神的动词;2015年高考广东卷所考查的“软”字,就是形容词的活用;二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
赏析“炼字”艺术要具体分析,若是写景的,就分析其在景物动态化、情感化方面的效果;若是写人的,就分析其表现人物心理、情感方面的效果;若是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就分析其修辞方面的效果。
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Ⅲ考查了“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和“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两句诗中“弱”“健”的对比和“昏”“明”的对比,通过对比分析都体现了诗人保家卫国的决心。
【样题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①杜甫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请结合全诗,简析“林栖见羽毛”和“直欲数秋毫”两句的妙处。
“林栖见羽毛”,走在林间路上能看清栖息的鸟儿的羽毛;“直欲数秋毫”,简直想要数清兔子身上的细毛。
烘托出了月光的皎洁,反衬自己内心愁情,月光越明,愁情越重,极言流离之苦和归心之重。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句艺术。
炼句就是锤炼句子,使用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或是以少总多婉曲坦陈等表现手法,使诗句精警动人。
从近几年各省高考题来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题型:第一种,结合全诗,赏析句子。
2016年浙江卷诗歌鉴赏题中的第(1)小题,要求“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第二种,分析诗句妙处型。
如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5题“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近几年高考中常见的就是这两种,2018年高考中仍有可能涉及这种题型的炼句。
第三种,比较鉴赏型。
相比前两者,这种题型难度稍大。
它要求答题者敏锐感知所比较诗句的异同,予以恰当分析。
比如2012年高考江西卷考了一首秦观的《江城子》,其中有一题这是这样考查的:“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但这种题型近几年很少考了,做题的时候可以予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