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天朝的崩溃 于长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清朝的军事力量
英军已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 而清军仍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
兵力
清朝80万,其中八旗兵20万,绿营兵60万,世 界最庞大的常备军。 英军20万,但派到中国的仅仅有7000,和清军比 例为1:110,后期兵力增至2万
步兵装备
清军:刀矛弓箭,土枪土炮(1548年的葡萄 牙火绳枪,射程100米,1-2发/分钟)
分享出发点
《天朝的崩溃》首先帮我部分地解决了这个问 题。关天培、林则徐的红脸,奕山、琦善的白 脸,其实是经过后人的描画,是为了意识形态 的统一认识而特别实施的愚民教育的一种。关 天培自己未必以为自己是为国捐躯,更多的可 能是坚守了职位的本份;林则徐不一定是了解 了世界局势因而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御敌方略, 更多的可能是坚持为官操守维护天朝体统;奕 山、琦善都曾是主战派,惜命、爱官的毛病是 有的,但要说他们都为一己之私欲卖国求荣恐 怕有失公允;连道光这个老皇帝,他当不好这 个皇帝、眼界不高、谋略不深都是有的,但国 是他自己的,总谈不上自己出卖自己。
摆在林则徐面前的两种选择:要么杜绝鸦片来 源而引起战争;要么避免战争而放弃禁烟的努力 。
天朝的体制不允许林则徐进行外交交涉,林则 徐本人亦抱着“天朝”观念而无意于此类交涉, 且英国和国际形势也没有能力为此类交涉作适 当的铺垫,因此中英两国之间不可能达成如1907 年那种限期十年禁绝的协议。也就是说,在当 时的条件下,“天朝”和“日不落帝国”之间 似乎没有商量的余地。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既要杜绝鸦片来源又不许 挑起衅端,道光帝的这一训令本来就是一个悖 论,任何人都无法执行。
林 则 徐
分享出发点
鸦片战争,这是一充满屈辱、血泪、伤逝、 仇恨的二百年。琦善、奕山、牛鉴是著名的卖 国贼,如果把鸦片战争搬上京戏的戏台,他们 必是曹操般的大白脸。而林则徐、关天培、葛 云飞,则是一个个正气凛然的名字,虎门硝烟、 三元里抗英,一派全民族上下同仇敌忾、共同 对敌的架势。鸦片战争会失败,败在昏聩的皇 帝、腐朽的社会制度、无耻的卖国贼。这是我 们从课本里学到的鸦片战争史。 可是经过仔细想想,问题来了:为什么一 二百年里,皇帝个个都是昏君、大臣枚枚都是 奸臣、吏治一黑如墨、经济一贫如洗,但有好 人,必是生不逢时,不得重用或遭人迫害;但 有滑吏,总会如鱼得水且上下其手?
林则徐悲剧了!
林则徐判断敌情严重有误! 林得出结论:“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 之术窥伺中华”,至多不过是“和约夷 埠一二兵船”,“未奉国主调遣,擅自 粤洋游奕,虚张声势”。并对义律始终 报以强硬态度。 林则徐认为英军尽管“船坚炮利”,但 毫无陆战能力,绝非是清军的对手。 战争到来了,前方主帅没有发出战争警 报!!!
南 京 北 条 京 约 条 约条 珲 瑷

爱 国

强道

知耻
天朝的崩溃 •
@于长立
茅海建
林 则 徐
南 京 北 条 京 约 条 约条 珲 瑷

爱 国

强道

知耻
茅海建 1982年11月-1989年10月,军事科学院百科全书编 审室助理研究员 1989年11月-1999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 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99年4月至2008年3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2008年4月至今,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舰船
清军: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虽有数百艘,但作 用仅仅是近海巡缉,也就是说只能打海盗,相当 于今天的海岸护卫队。船小、火力不足。 英军:世界最强海军,400多艘舰船,虽也是以 木制风帆动力为主要作战军舰,但质量好、设计 科学、排水量大、炮多。
林则徐禁烟是导火索。
道光帝授命林则徐禁烟,大体宗旨就是:既要 杜绝鸦片来源又不许挑起衅端
英军:伯克式前装滑膛枪(射程200米,23发/分钟),布伦士威克式前装滑膛枪 (射程300米,3-4发/分钟),约为1838年 左右的装备
火炮
清军:冶炼技术落后,铁水无法提纯,使用时容 易炸裂,自伤射手。 铸炮工艺落后,还用落后的泥模工艺,铸件毛糙。 不重视瞄准器,没有炮架,都是固定的。靠经验 来瞄准。 炮弹少、质量差,只有实心弹。 英军:冶炼技术先进,铁质大为提高。 铸炮工艺先进,使用镗床对炮膛内部切削加工使 之光滑。火炮的尺寸比例与火药燃烧、弹道、初 速等相结合,比较合理。 有炮车和炮架,有瞄准器。 炮弹足、质量高,有实心弹、霰弹、爆破弹。
战争正式爆发以及战败后果
领导不能只看到下属的功绩而忽略功绩 背后所产生的极大隐患; 领导有时候在下达命令的时候应考虑其 命令的可行性,自相后果的 莽撞前行,凡事要三思。
分享出发点
我们一直推崇的爱国派实力未必弱,被唾弃 的投降派声音未必强;爱国派其实是主战派, 投降派其实是主和派,更大的差异来自意见 的不同;爱国派的立场未必是爱国,投降派 的背景并非是卖国;真照爱国派的主张打下 去,可能全璧江山都失与敌手,如果上至皇 帝、下至朝臣能对主和派的处境多一点了解, 也许和解并不那么罪不可恕。总之,主战派 的偏红色和主和派的偏白色更多是道德上的, 而非技术上的,战争的失利也并非因为大家 爱国心不够炽热,更多似乎是安稳现世输给 了船坚炮利。 由是,整个近代史似乎有重新认识的必 要。如果我们愿意放下道德的指控,也许可 以还历史一个更清晰的面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