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静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生即为养道,静心养气方法:
一、听息。
“听息”,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好象是听呼吸出入之声。但是呼吸出入,本来要求无声。所言“听息”的意思,求其凝神内注,专心养静。随着一呼一吸气息的出入,慢慢似听非听地去做。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都要顺其自然变化,不要用意念去强行支配。 听到后来,心息相依,杂念全无,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达“入静”的境界。做到以心听气,心气合一。
二、 调息法
调息法是通过调整呼吸使人渐入于类胎息状态的方法。 具体练法: 初,坐宽大座位,伸两手置膝上。解衣带,放纵肢体(全身放松)。半食顷,即闭目,举舌奉颚(舌抵上颚),徐徐长吐气,一息、二息,旁人闻气出入声。初粗渐细,10余息后,乃得自闻声。凡觉有痛痒处,便想气从中而出。但觉有异(有特殊感觉时),渐渐长吐气。一任自然,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此法呼吸由粗渐细,不欲与自然争力也。若能微细而不闻声,从细微而至于无息一任自然,则胎息之理尽矣。 按:本功法为佛道合一的类胎息功法,练之元神精固,祛病强身,保健养生功用明显,久习有效。
三、静心之基础。
“身不动曰炼精,心不动曰炼气,意不动曰炼神。”无论练功还是平时,宜时时处处松静自然。「松」不仅是身体的那一部分要放松,还要做到体内每一个细胞都放松,这种功夫作得好时,应感到身体的任一部分都无着力处,才能达到「松」的真正要求:至于心理方面更应力求放松。现代人不能免除工作上、环境上所加予我们的压力,但应尽可能做到在事应事、居尘出尘的地步,随时记得放松心情,自由自在,身心经常松快自由,才是练功的第一条件。 其次要自净其意,心中散乱不迎不拒,自然归于平和。不但在练功时要求静,即使平常时也要求心身常静,做到目不乱视、口不多言、耳不乱闻、心不乱思的地步,这样才能达到凝神内守的要求。三是「自然」,古人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说法,一切作用仍应顺乎道、合乎自然。
念念归一为“止”,了了分明为“观”。
数:勿紧勿松,勿忘勿助。
随:心与气合,一心跟随息的出入,心随于息,息也随于心,心息相依,绵绵密密。
止:不去随息,把一个心,若有意,若无意,止于鼻端。忽然觉得身心似乎没有。
观:定心中细细审视,微细的息出息入,如空中的风,了无实在。
还:智从心生,既从心生,应随心灭。一生一灭,本是幻妄,不是实在。
念住呼
吸,勿助勿忘.
财色名利,以贪嗔
痴心成就,如沼泽、如钢刀、如绳索、如深渊……。以清净心、随缘心、广大心应之,好也受,逆也受,即受即空。
观息法:随缘观照,静观其变,不加一分,不减一分。
默不作声微微笑,智圆云水自在身。
人生以气为本,以息为元,以心为根,以肾为蒂,……人呼吸常在心肾之间,则血气自顺,元气自固,七情不炽,百骸之病自消矣(明-龚廷贤《寿世保元-呼吸静功妙诀》)。
人生三味:淡、磨、慈。
胎息为大道根源,导引乃宣畅要求。
紧张与放松是一回事,不是两样东西,当放松时,紧张便不再存在,不存在紧张与放松同时并存的情况。同样,黑暗与光明是一回事,烦恼即菩提是一回事,头脑与开悟是一回事,全然与自我是一回事。
生存无法想象消亡,就像光明无法想象全然的黑暗,只能想象自己的局限性,比如颤抖着的最后一线火苗。
过犹不及也。加到一定程度就要减,“禅的知识”多了就可能会成禅痴,由贪增慢,由慢入痴,由痴生嗔,由嗔引疑。
常做之事若很想做的话,则要减一分;常做之事若不想做的话,则要加一分。
身体哪儿不舒服就观那里。
默不作声微微笑,随缘观照自在身。
随缘观照,气机自如。不加一分力,不减一分力,不加一分意,不减一分意。
不在于别人说什么,而在于以什么样的心去听;不在于眼前呈现什么,而在于以什么心去看。
练太极拳有一方法问题,亦是一项事实,无论学道家或佛家打坐,曾经打坐过的人,就可体会到身体内有气机。道家的理论,说人身为一小天地,这不是虚言,这就涉及到「练气」。无论是印度之瑜伽,中国之道家气功,皆以鼻练气。世上最好之药物,就是自己做气功,而且鼻器官为自己所有,空气也不必花钱去买,可惜的是,在千人之中有九百九十九人,对于练气之功,不肯持之以恒去学,到了年迈力衰,百病丛生,也就真使人爱莫能助了。 如果持之以恒,气功练久了,就可知道使人健康长寿的,并不是对外界呼吸空气的功效,乃是因此促动自身生命本能的动力,这好像是可燃之物不能自燃,还需要假借引火的东西或方法去点燃它,我们练气功作呼吸亦是此理。中国道家所说的「气」,一如今日科学所说的「能」,且还不是较低层次的「电」。以气功的方法作练习,久而久之就自己会感受到气机的发动,而且亦专一定之轨道可循,大家常常谈论关于打通任督二脉的事,有的或者是受了一些小说上所渲染的影响,也跟著去做。其实任督脉不可用意去打通,应该
在静坐时,万缘放下,将个人心中种种思想观念越摆得开,越能通之于自然
,这是所谓气功修练的基本要点。一般静坐打拳的人,多用观念去通,结果是欲速而不达。有一个很好的譬喻,以车轮的转动来比方气机的转动,如果把一个车轮离地架空起来,放松刹车,这时车轮不着于地,也不着于他物,只需轻轻一拨,即能灵活运转,轻快无滞,倘使内用刹车掣住,外有砖物挡住,欲其转动则非常之难。我们身体内的气机时时都在运行,人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尚未死亡之前,就本其轨道在运转,可惜的是,大家因忙于外物的纷繁,不能精思反察于内,悟到这个原理。试看一个人于疲惫时,渴望歇息,一经休息,气机即藉此循轨道而运行,疲劳尽去,精力恢复。打坐亦可看作是在半睡眠状态,不醒不寐中,由此至少可了解到如此这种状况,能减少生命力的耗损,而延长使用生命力的期限。亦即是得到延年益寿的效果,但并不是得之于外来的增添,而是原有本身内在的力量,获得引力而生发,循其轨道,行健自强不息的缘故。所以任督二脉的气机,务使通畅无滞为第一要点。
观声也是修行法门.观其生、观其灭,即有即空。
鼻端觉知吸入,鼻端觉知呼出,绵绵不绝。吸入平静,呼出欲望;吸入平静,呼出嗔怒;吸入平静,呼出痴妄;吸入平静,呼出疑慢,吸入能量,呼出垃圾。
念住呼吸。
遇喜而惧。
歇即菩提。
清静心、柔绵息、自在身。舌头路,呵呵。
养气以戒忿恚为切。欲戒忿恚,仍以养心养神为切。
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
毋逞气质之性,毋运思虑之神,毋使呼吸之气,毋用交感之精。
三教原本是一家,饥时吃饭困则眠。
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
古传之睡功之法,左掌劳宫穴紧贴左耳(劳功穴为心经窍穴,耳为肾之外窍),右手劳宫穴贴于腹部神阙穴,神阙穴亦是肾经之俞穴。如是,上下皆致心肾相交。右足微伸,左足卷曲,置于右足之上。息念(呼吸与意念)注于神阙,以神阙吸气,毛孔呼气,乃至人之息深深,无声之中独闻知也。静察出人之息,有声则听,无声则守,不即不离,如疏雨滴梧桐,有意无意,如微云浇河汉。寄心于耳,寄耳于息,心息相依渐人心息两忘。至于大定之境,及至静极而动,恍然一阳生,蒸薰如醉,睡功之大成也。
离了己身不是道,执著己身也是空。
垂帘观照
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不即不离,勿忘勿助,万念俱泯,一灵独存,谓之正念。
肺泡之间的间质内含有丰富
的毛细血管网,是血液和肺泡内气体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胎儿降生前,肺无呼吸功能,构造致密,比重大于1(1.045-1.056),入水则下沉。降生后开始呼吸,肺泡内充满空气,呈海绵状,比重小于1(0.345-0.746),故可浮于水中。
肺有二套血管系统:一套是循环于心和肺之间的肺动脉和肺静脉,属肺的机能性血管。另一套是营养性血管叫支气管动、静脉,发自胸主动脉,攀附于支气管壁,随支气管分支而分布,营养肺内支气管的壁、肺血管壁和脏胸膜。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宽柔以教。
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中庸》
静坐之息念,毋用意毋用力,抱守以静,无视无听。
日常之习呼吸,则以丹田吸气,全身(皮肤毛孔)呼气。稍着意,毋助力,类似于内家功法。
吸气宜松而静,呼气宜长而空。
静坐为调息为要,调息牧心。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多听,对有疑问的地方持保留态度,对没有疑问的,自己说话时也要谨慎,这样就可以少过错;多看,对不理解地方持保留态度,对理解的,自己做时也要谨慎,这样就可以少后悔。)
居上宜宽。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有若无,实若虚。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过犹不及。”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