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现代企业能力理论(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现代企业能力理论(上)

与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和代理理论相比,企业能力理论属于企业经营管理的范畴。以往的管理专家倾向于从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并从中受益这一方面来研究企业的成功之路,并以此作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战略决策依据,最典型的就是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而企业能力理论则倾向于从企业内部来发现导致企业成功的因素,着重培育,并以此作为取得竞争优势的长久动力。

第一节企业能力理论的形成

一、企业能力理论形成的背景

1.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

全球市场环境的变化促使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经营行为,而企业界和管理学界也开始探索新的企业发展战略,尤其是竞争战略。

随着短缺经济的结束,生产过剩使企业竞争加剧。市场在工业经济较早的发展阶段,由于商品短缺、供不应求,企业只需提供低成本、大批量、标准化的商品就能盈利,顾客只能被动地接受,没有选择余地,NTT董事长藤田史郎称之为“主客颠倒的时代”。亚诺什·科尔内认为,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造成短缺经济的原因不在于政策失误,而在于造成企业预算软约束的社会经济关系和制度结构,企业仅是国家的生产车间,生产什么、怎么生产、生产多少,完全根据高度集中的计划,以价格为信号的市场根本不起作用。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这种制度结构必然导致长期的短缺经济。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使得这些国家基本摆脱了短缺经济。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结束人类历史上最为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将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运用于经济建设,使其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企业规模日益壮大,企业数量与日俱增,加上世界贸易的发展和世界市场一体化,使得商品极大丰富;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停滞,市场需求萎缩,企业争夺有限的消费者,消费者的需求决定了企业的成败。

钱辟(Champy)和哈默(Hammer)曾经这样总结: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发达国家买卖双方间的关系有了180度的转变,卖方或制造商不再处处占上风,相反地,顾客才拥有决定与支配钓力量。顾客化被动为主动,他们会告诉制造商自己对商品的需求、交货的时间、交货的条件以及付费的方式。短缺经济就此结束,生产过剩开始,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企业被迫进入过度竞争。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产品和市场战略只被看做是企业生命中相对短暂的表面现象,企业的核心专长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独特的本质,传统的波特战略定位方法已经时过境迁,企业从外部市场的竞争转为内部能力的竞争,核心专长的方法应运而生。

2.信息技术对公司能力的支持作用

第一台电脑出现于1946年,20世纪50年代,电脑仅应用于工资处理;之后,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展,相继推出了数据处理系统(EDP)、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经理支持系统(ESS)、经理信息系统(EIS)。这些系统采用规范的自动化流程,帮助精简业务处理步骤,缩短了反应时间,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和效益。

在企业业务处理自动化领域,电脑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办公自动化(OA)系统的出现,使得办公事务处理走向电子化。办公无纸化成为办公自动化的新进程,继而追求全球范围的广泛的通讯能力,如INTERNET、电子数据交换(EDI,又称为无纸贸易)。OA系统使企业取消了纸上的打印和处理,减少了数据的录人,

从而降低了业务处理成本,节约了时间;企业外部环境得到改善,企业内部处理更加一致,加强了内外联系。当电脑成为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时,出现了企业组织如何与电脑系统达到和谐,如何设计电脑系统能力,使它与企业的组织结构协调一致,并支持各种组织行为的问题。如围绕团队,信息技术人员逐渐开发出电脑协同工作(CSCW)的思路,目的是使跨职能特性的过程能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整个企业能以流程为纽带联结成一体。专家系统(ES)使复杂的过程得以较容易地完成,一般的技术人员也能从事复杂的高技术工作。电子会议技术、电子讨论环境完全改变了传统的会议观念,使不同地域的人员轻而易举地进行协商讨论。工作流软件加强了工作流程各环境的联系,实现了工作流程的部分自动化处理,为企业构建了流程管理的初步模式。国际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和以广域网与局域网为基础的群件系统(如lotus Notes)实现了异地同步协调工作,消除了企业内部联系的地域限制,扩大了企业流程管理的范围,大力支持了分布式应用。客户服务器技术降低了系统成本,增强了系统的可扩充性,解决了大流程系统在保持运作优势的前提下的系统分解问题。系统模拟技术使企业应用系统的开发建立在预测、模拟的基础上,增强了其系统性、科学性,降低了风险。

信息技术剧烈地改变着企业的经营环境。第一,市场的全球化,表现为全球的市场竞争、全球的工作组合、全球的快速递送系统;第二,工业经济转为知识经济,表现为生产率提高、新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时间竞争、知识成为最主要的资源、知识资本取代货币资本;第三,企业组织的变化,表现为扁平化、分散化、柔性化、区域独立、授权、团队工作。在这种经营环境中,企业必须开发、培养赢得长期制胜的强大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成为企业经营的有力支撑工具。信息技术、信息系统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经营理念,对组织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汀能力具备坚实的技术基础(参见表5—1、表5—2)。

3.知识经济的崛起

知识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地位的空前提高。与工业社会相比,信息社会对知识地位认可的最本质变化在于,在这一时代,知识不仅不再是资本的附庸,而且已经替代资本成为最稀缺的资源。此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输、处理、储存或者说信息的技术和效率“瓶颈”也不再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被信息低效掩盖下的知识的稀缺和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缓慢,正日益成为宏观经济发展和微观企业战略的新的“瓶颈”。如此看来,知识需求正成为人类社会超越其他一切的需求,是更好地满足其他需求的前提和条件;而知识生产是最为重要的生产活动,知识生产能力是决定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经济组织、生活方式、价值观甚至知识观,都应当以知识生产能力或知识创新能力为目标和原则,重新加以规制和定位。这才是知识经济替代以资本为核心的工业经济的关键所在。当然,从能力理论看,我们更关注知识经济对企业能力、战略和组织的影响。

事实上,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欧、美不少公司已经开始增设知识管理、组织学习、智力资本等高级职位。知识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可靠保证,知识和能力是最新企业战略的关键要素。对于知识为什么在当今如此重要,劳伦斯·普鲁萨柯认为以下因素不可忽略;

1.经济全球化。它在增加适应性、创新和处理速度方面,正在向企业施加可怕的压力。

2.专门知识的价值被认识。它已被融人组织程序和日常工作中,以应付上述压力。

3.知识作为独特的生产要素被认识。它的作用是使具有工业知识的书籍增加了市场份额。

4.廉价的计算机网络化。它将最终提供我们相互工作和学习的工具。

二、企业能力理论渊源及其代表人物

20世纪20年代,马歇尔曾把每个产业都看做是由一系列在生产规模、企业寿命、专业知识、组织结构、生产成本、市场份额等方面都不同的异质企业组成的,单个企业的成长和衰落是经常性的,而一个产业则可以经受长期的波动,甚至会出现长期平稳地向前发展的态势,就像一棵树的叶子会成长、成熟、飘落许多次,而树干却可以年复一年地不停茁壮成长一样。20世纪50年代,马歇尔的门人潘罗斯(Edith Penrose)提出企业进化论,指出新古典企业理论中被视为“黑箱”的企业资源和能力构成了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固基础。她认为,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管理单位,而且是一个具有不同用途、随着时间推移由管理决策决定的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体。随后,她又深人分析了作为企业成长基础的企业资源和能力的突出特征和功能。

企业能力理论不仅在管理学界声誉鹊起,而且在经济学界广受响应。1982年,纳尔逊(Richard Nelson)和温特(Sidney Winter)在《经济变革成长论》中,借鉴企业的能力理论,以企业拥有的智力资本对企业进行分类。同年,里普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