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证直诀笔记

合集下载

《小儿药证直诀》学习笔记-小儿汗出症

《小儿药证直诀》学习笔记-小儿汗出症

《小儿药证直诀》学习笔记-小儿汗出症
钱乙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一部中医儿科学专著,也是中医儿科最权威的参考。

书中的方子很多都成为传世名方。

现在孩子在养育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小儿出汗的症状,很多家长一出汗就以为是气虚,开始滋补,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可能滋补过程中滋腻过剩,孩子的脾为湿所伤,导致孩子身体另外的问题。

关于汗出的症状和治疗,钱乙在书中的论述可以作为大家初步诊断孩子病情作为参考,书中的论述有:
•喜汗:厚衣卧而额汗出,止汗散主之
•盗汗:又分为多种情况,比如:
•睡而汗出,肌肉虚也止汗散主之
•遍身汗香瓜丸主之
•食积汗出保和丸
•阴虚盗汗地黄丸
•太阳虚汗:上至头,下至项,不过胸不需治也。

这种情况孩子尤其是7/8岁之前最多,属于生理性的汗出,不是病理性,因此无需治疗。

•胃怯汗:上至项,下至脐,此胃虚也益黄散主之
书中写主之的,基本只要是主要症状对上了,这个方子就非常好使。

《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

《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

《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小儿药证直诀》又名《钱氏小儿药证真诀》、《钱氏小儿药证》、《钱氏小儿方》,由钱乙弟子阎孝忠整理编撰而成,约成书于北宋徽宗政和四年(约公元1114年)。

此书是一部专门论治小儿疾病的著作。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

分上、中、下三卷,卷上是“脉证治法”,论述小儿脉法、生长发育、五脏所主、五脏病,急慢惊风、发搐、伤风吐泻、咳嗽、黄疸、盗汗、疳积、疮疹候、初生疾病、小儿杂症等81种;卷中“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即钱乙亲手治疗的医案23例;卷下共载儿科药方118首,大多为钱乙在前人古方的基础上化裁或新创。

一.《小儿药证直诀》与钱乙钱乙,字仲阳,北宋山东郓城(今山东平县人)。

钱乙幼年孤苦由其姑父母抚养成人,并跟随姑父学医;精通儿科及内科、外科等,临证善用丸散,善补肾阴,重视升降,反对呆补竣攻与妄攻误下,奠定了中医儿科学基础。

钱乙为人博学而多术,治愈长公主女儿一举成名,后又任太医丞名震京师。

其门人阎孝忠在《小儿药证直诀·序》赞扬说:“其治小儿,赅括古今,又多自得,著名于时。

其法简易精审,如指诸掌。

”可以说《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医儿科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性著作。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自宋神宗开始,太医局成为中央医学教育机构,下分九科:大方脉、小方脉等。

小方脉即指儿科,自此小儿科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二,从脉证治法到儿科药方,再加医案佐证,《小儿药证直诀》已形成一套较完善的成体系的儿科学理论;三,《小儿药证直诀》是一部有独特诊疗方法的儿科专著;四,它的作者钱乙是一位不但继承了前代医术,又富有创新精神的学验俱丰的儿科名家。

钱乙治学主张汇通古今,不拘古法,创制新方,从而阐发小儿五脏辨证。

明代宋濂评论说:“钱乙深得张机之玄奥,而撷其精华,五脏之方,各随其宜。

”二.卷上理论特色及卷中医案举隅 1. 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开篇“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全。

钱乙(宋)小儿药证直诀(加书签版)

钱乙(宋)小儿药证直诀(加书签版)

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卷上脉治法一、小儿脉二、变蒸三、五藏所生四、五藏病五、肝外感生风六、肝热七、肺热八、肺盛复有风冷九、肺虚热十、肺藏怯十一、心热十二、心实十三、肾虚十四、面上证十五、目内证十六、肝病胜肺十七、肺病胜肝十八、肝有风十九、肝有热二十、肝有风甚二一、惊发搐二二、早晨发搐二三、日午发搐二四、日晚发搐二五、夜间发搐二六、伤风後发搐二七、伤食後发搐二八、百日内发搐二九、急惊三十、慢惊三一、五俌三二、疮疹候三三、伤风三四、伤风手足冷三五、伤风自利三六、伤风腹胀三七、伤风兼藏三八、伤风下後馀热三九、伤寒疮疹同异四十、初生三日内吐泻壮热四一、初生三日以上至十日吐泻身温凉四三、伤风吐泻身温四四、伤风吐泻身热四五、伤风吐泻身凉四六、风温潮热壮热相似四七、肾怯失音相似四八、黄相症四九、夏秋吐泻五十、吐乳五一、虚羸五二、嗽五三、诸疳五四、胃气不和五五、胃冷虚五六、积痛五七、虫痛(虚实腹痛附)五八、虫与俌相似五九、气不和六十、食不消六一、腹中有癖六二、虚实腹胀(肿附)六三、喜汗六四、盗汗六五、夜啼六六、惊啼六七、弄舌六八、丹瘤六九、解颅七十、太阳虚汗七一、胃怯汗七二、胃啼七三、胎肥七四、胎怯七五、胎热七六、急欲乳不能食七七、龟胸龟背七八、肿病七九、五藏相胜轻重八十、杂病八一、不治症卷中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一、李寺丞子三岁病搐二、广亲王宅八使急搐三、李司户孙百日发搐四、王氏子吐泻慢惊五、杜氏子五岁病嗽死证六、转运使李公孙八岁风寒喘嗽七、张氏孙九岁病肺热八、疮疹九、惊搐十、疮疹一一、惊搐一二、脾虚发热一三、发热一四、自汗一五、伏热吐泻一六、虚体吐泻壮热一七、吐泻一八、泻後脾肺虚一九、疮疹二十、虫痛二一、病嗽咯血二二、误下太过二三、伤食卷下诸方(大青膏)(凉惊圆)(粉红圆)(又名温惊圆)(泻青圆)(地黄圆)(泻白散)(又名泻肺散)(阿胶散)(又名补肺散)(导赤散)(益黄散)(又名补脾散)(泻黄散)(又名泻脾散)(白术散)(涂僺法)(浴体法)(甘桔汤)(安神圆)(当归汤)(泻心汤)(生犀散)(白饼子)(利惊圆)(栝蒌汤)(五色圆)(调中圆)(塌气圆)(木香圆)(胡黄连圆)(兰香散)(白粉散)(清积圆)(安虫散)(紫霜圆)(香瓜圆)(花火膏)(白玉散)(牛黄膏)(牛黄圆)(玉露散)(又名甘露散)(百祥圆)(一名南阳圆)(牛李膏)(一名必胜膏)(宣风散)(麝香圆)(大惺惺圆)(小惺惺圆)(银砂圆)(蛇黄园)(三圣圆)(小青圆)(小红圆)(小黄圆)(铁圆)(银液圆)(镇心圆)(金箔圆)(辰砂圆)(剪刀股圆)(麝蟾圆)(软金丹)(桃枝圆)(蝉花散)(钩藤饮子)(抱龙圆)(豆卷散)(龙脑散)(虚风方)(回生散)(虚风又方)(梓朴散)(褊银圆)(又牛黄膏)(五福化毒丹)(羌活膏)(郁李仁圆)(犀角圆)(异功散)(藿香散)(如圣圆)(白附子香连圆)(豆蔻香连圆)(小香连圆)(二圣圆)(没石子圆)(当归散)(白圆)(豆蔻散)(温中圆)(胡黄连麝香圆)(大胡黄连圆)(榆仁圆)(大芦荟圆)(龙骨散)(橘连圆)(香银圆)(金华散)(安虫圆)(芜荑散)(胆矾圆)(真珠圆)(消坚圆)(百部圆)(紫草散)(秦艽散)(地骨皮散)(人叁生犀散)(三黄圆)(天南星散)(黄散)(虎杖散)(捻头散)(羊肝散)(婵蜕散)(乌药散)(二气散)(葶苈圆)(麻黄汤)(生犀磨汁)(大黄圆)(使君子圆)(青金丹)(烧青圆)(败毒散)(木瓜圆)(青金丹)(生犀散)(大黄圆)(镇心圆)(凉惊圆)(独活饮子)(三黄散)(人叁散)(槟榔散)(黄散)(地骨皮散)(兰香散)(傅齿立效散)(蚵皮丸)卷上(目录)脉治法卷中(目录)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卷下(目录)诸方卷上脉治法一、小儿脉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小儿疾病证直诀读书笔记

小儿疾病证直诀读书笔记

小儿疾病证直诀读书笔记
引言
本文是对《小儿疾病证直诀》一书的读书笔记,通过研读此书,我对小儿疾病的辨证论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总结书中的重
点内容并以简要的方式表达出来。

疾病证直诀的基本概念
疾病证直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临床实践
总结出的疾病的表现症状,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辨证论治。

小儿疾病
证直诀则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针对儿童疾病所总结的规律和治疗
方法。

小儿疾病辨证论治要点
1.小儿疾病的辨证要点: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和疾病的表现,
主要从寒热虚实、表里虚实、食积与内停等方面进行辨证。

2.小儿疾病的治疗原则:包括宣解表里、固摄为主、调理脏腑
等原则。

在治疗时要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来确定治疗方案。

3.典型小儿疾病及其治疗方法:例如风疹、水痘、咳嗽等常见
小儿疾病,可以通过疾病的特点进行辨证论治,并采用相应的中药
治疗方法。

4.食疗与养生:在对小儿疾病进行治疗的同时,合理的饮食和
养生方法对儿童的康复也非常重要。

根据疾病的辨证,给予适当的
药膳和食疗,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并增强儿童的体质。

总结
通过阅读《小儿疾病证直诀》,我对小儿疾病的辨证论治有了
更深入的了解。

了解小儿疾病的基本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以及典
型小儿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对于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食疗和养生也是治疗小儿疾病时需要重视的方面。

希望通过
我对这本书的总结,能够为其他对小儿疾病感兴趣的人提供一些帮助。

希望这份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小儿药证直诀3

小儿药证直诀3

小儿药证直诀32007-04-12124复禾健康医生组•七七、龟胸龟背•肺热胀满,攻於胸鬲,即成龟胸,又乳母多食五辛,亦成,儿生下,客风入脊,逐於骨髓,即成龟背,治之以龟尿点节骨,取尿之法,当莲叶安龟在上,後用镜照之,自尿出,以物盛之。

•(笺正)此是小儿先天本薄,阴虚内热,骨节柔脆,而为痰热所乘,骨乃为之胀大,能治其病源,保其不再胀大,已是第一良医,必无可以缩小全愈之理。

前人因其形似,名曰龟胸、龟背,又曰鸡胸,本极可鄙,而龟尿点骨,更是无可奈何之妄想,必不能有何效验,此附会之尤,是当亟与删剃。

•七八、肿病•肾热传於膀胱,膀胱热盛,逆於脾胃,脾胃虚而不能制肾。

水反克肾,脾随水行,脾主四肢,故流走而身面皆肿也。

若大喘者重也,何以然,肾大盛而克退脾土,上胜心火,心又胜肺,肺为心克,故喘。

或问曰,心刑肺,肺本见虚,今何喘实,曰,此有二,一者肺大喘,此五藏逆,二者肾水气上行,傍浸於肺,故令大喘,此皆难治。

•(笺正)肿病属热者轻,湿热不化,流入经隧,清热理湿,其病易治。

•惟脾肾两虚,清阳无权,而寒水泛溢者,其病为重。

仲阳谓水反克土,脾随水行者,即是寒水泛滥,怀山襄陵之候,惟开首仅肾传热於膀胱云云,一似止有热症,而不及虚寒水溢一症,殊嫌漏略。

其谓肿而大喘者重,则肾水上溢,水气射肺,而致喘逆,地加於天,岂非极重之候,仲阳必谓上胜心火,心又胜肺,辗转迂曲,涂附五行生克,最是腐气可厌,且非病理之真末又谓肾水上行,傍浸於肺,何等直爽。

•七九、五藏相胜轻重•肝藏病见秋,木旺,肝强胜肺也,宜补肺泻肝。

轻者肝病退,重者唇白而死。

•肺病见春,金旺,肺胜肝,当泻肺,轻者肺病退,重者目淡青,必发惊,更有赤者,当搐,为肝怯,当目淡青色也,心病见冬,火旺。

•心强胜肾,当补肾治心,轻者病退,重者下窜不语,肾虚怯也。

•肾病见夏,水胜火,肾胜心也,当治肾。

轻者病退,重者悸动常搐也。

脾病见四旁,皆仿此治之,顺者易治,逆者难治,脾怯当面目赤黄,五藏相反,随证治之。

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

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

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
《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是一本针对小儿药物治疗的读书笔记,旨在帮助医学学生、医师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小儿疾病和药物治疗的原理和方法。

本书首先介绍了小儿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小儿患者与成人患者在生理、生化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因此在选择药物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差异。

另外,小儿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也不同于成人,因此对于药物剂量的控制非常重要。

本书详细解释了这些原则,并提供了一些实际案例供读者参考。

接下来,本书详细介绍了常见的小儿疾病及其药物治疗。

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各个系统的常见疾病出发,本书列举了各种药物的适应症、作用机制、剂量和用法,并配以临床案例进行说明。

读者可以通过本书了解不同疾病的治疗原则和适用药物,从而更加准确地选择和使用药物。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小儿药物治疗。

例如,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和免疫功能不全的小儿,需要特殊的药物剂量和用法。

本书对这些情况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供了相应的临床指南。

最后,本书还包括了小儿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副作用的讨论。

由于小
儿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药物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书解释了如何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并提供了一些常见副作用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总之,《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通过系统地介绍小儿药物治疗的原理和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小儿药物治疗的知识。

无论是医学学生、医师还是家长,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取实用的信息,并提高小儿药物治疗的水平和效果。

小儿药证直诀笔记

小儿药证直诀笔记

小儿药证直诀笔记小儿药证直决笔记小儿受邪易病,病后易虚损。

脾胃虚弱,偏寒或偏热的东西都受纳不了,吃偏寒(热)的药物就生寒(热),应记住这一点,不要服用过寒或热的药物。

凡是小儿体质虚,而又必需用泻下法。

必需先补益虚损脏腑的母脏,然后再泻下实邪。

假如肺虚而有痰实,就应先补脾后泻肺。

小儿患热症,康复后,如没虚证,不许补;如补,则余热随之复生。

心主惊悸病症:如是实证,就见小儿易惊受怕,哭叫烦闹,发热,口干多饮水,并出现抽筋;如虚证,小儿睡梦中时时惊醒,悸动不安。

1、心热。

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喜俯卧,眼珠往上翻转、咬牙。

导赤散主治。

心气热则心胸也热,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喜俯卧。

2、心实。

心气实则气上下行涩,俯卧则气不通,故喜仰卧,则气得上下通,黄连主之;肝主风邪致病:实证,眼睛发直,大声哭叫,频频打呵欠,颈项强直、角弓反张,有时出现陡然间气息闷绝、不省人事;虚证,睡梦中时时咬牙,频频呵欠。

热邪致病就生外风,湿邪致病生内风。

1、肝热。

患儿用手拉扯衣领,或胡乱地搓捏身旁杂物,用泻青丸来清热凉肝;肝有热就会眼睛直视(如热入目,牵其筋脉,不能转视,故目直),不会抽搐,如加心火亢盛,就会抽搐;泻心肝火;2、肝有风就会连续眨眼(小儿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小儿不能忍受,所以眼睛连连眨动),不会抽搐,如加心火亢盛,就会抽搐;泻心肝火;3、肝有风甚。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心不热,当补肾泻肝。

脾主困倦病证:实证,小儿困倦、喜睡身体发热,口渴多饮;虚证,呕吐、泄泻,产生惊风。

气不和:患儿嘴唇紧紧收拢,频频向前努伸咂动,应调理脾胃功能,益黄散。

洗浴拭脐不干,风入作疮(溃疡),令儿樶口,甚者,是脾虚。

肺主气喘病:实证,烦闷乱动,气喘急促,有的还见口渴多饮,有的不多喝水;虚证,小儿烦闷躁动,陡然间呼吸哽咽说不出话、移时又长长出气。

肺盛受寒就会出现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肺不伤寒则不胸满;1、肺热。

发高烧多喝水,气喘胸闷。

泻白散来清热泻肺;脾虚肺热:咳嗽气喘、胸闷、烦躁、不停要喝水、一点东西也不吃,一点东西也不吃是脾虚,需要先补脾后泻肺(泻白散)。

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

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为北宋著名医家钱乙所著,他对医学各科皆通,尤精儿科,有“儿科圣手”之称。

《小儿药证直诀》对我国儿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书中记述了很多儿科常见病及传染病。

如麻疹、百日咳等症,都是最早见于医书者,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较为系统的儿科专著,较之欧洲最早的儿科著作要早出 300年。

是中医儿科工作者必读之书。

《小儿药证直诀》以五脏辨证为纲,将五脏辨证广泛的应用于儿科,对小儿病的诊断、生理、病理特点及儿科病的辨证施治,用药特点,都有很多独到之处。

他认为,小儿与成人相比,在生理上,有很多不同之处。

在《颅囟经》“小儿纯阳”学说的启发下,提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理论。

这是钱氏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和概括,也是他临证的指导思想。

钱氏认为“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误也。

”因此,在处方用药时,力主要恰到好处,不可有些许的疏忽大意。

否则,毫厘之失,将会造成千里之谬。

钱氏根据前人脏腑辨证的理论,系统地提出了小儿科领域的五脏辨证方法,把小儿内脏看成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同时,又注意到内脏与外界环境的密切关系,并把这一理论,最早地应用于儿科临床实践。

所谓“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方法”,是钱氏根据《内经》五脏五行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辨证方法。

他认为五脏属性及功能不同,若被外邪侵袭,发生病变亦不相同,病状也有区别。

并详细开列了心、肝、脾、肺、肾五脏虚实的主要证候及治疗原则。

钱氏治小儿病,一概以五脏为纲。

钱氏虽然强调五脏分证,但并不割裂五脏间的联系。

相反,却很重视五脏间的相互影响,体现了作者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辩证观。

钱氏在儿科学上的另一贡献是,他创造性地将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应用于儿科临床,婴幼儿说话多不方便,望诊在临床上就显得特别重要。

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小儿的全身状况,皮肤,指甲,大、小便,特别是头面各部位的气色变化,作了详细的论述和描绘。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
书里把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说得那叫一个透彻。

就像把小儿的身体比作一个小小的精密仪器,告诉我们这个小仪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那些小故障。

什么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听着就感觉一下子抓住了给小儿看病的关键所在。

这就好比在黑暗里给了我一盏小灯,让我能顺着这个思路去理解为啥小儿生病总是状况百出,一会儿是这个症状,一会儿又变了。

再说那些方剂,感觉就像是一个个为小儿量身定制的小药箱。

每一个方剂都有它的神奇之处。

不过呢,这也让我深刻体会到给小儿用药真得小心翼翼。

不像大人,药量大点小点有时候可能还能扛得住,小儿那可是娇弱得很。

这书里的方剂剂量和配伍,都像是精心调配的小魔法药水,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

我还特别佩服钱乙老祖宗的细致观察。

他肯定是特别特别爱孩子,才能这么仔细地去研究小儿的病症。

从各种细微的症状里找出治病的线索,就像一个超级侦探。

比如说孩子的面色、脉象、大小便啥的,在他眼里那都是传递健康信息的小密码。

我读的时候就想,这得是积累了多少经验,看了多少个小娃娃生病才能总结出这么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呀。

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小儿健康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在生活中,我们做家长或者周围的大人,得更加细心地照顾孩子的起居饮食。

就像书里给我们的提示一样,从源头上尽量让孩子远离疾病。

不过呢,这书也有点小“调皮”。

因为它是古代的医书嘛,有些表述和现在不太一样,读起来就像在解一道有点绕的古代谜题。

但当你慢慢理解了其中的意思,就会有一种“哦,原来是这样”的惊喜感。

中医儿科读书笔记

中医儿科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医儿科读书笔记篇一: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为北宋著名医家钱乙所著,他对医学各科皆通,尤精儿科,有“儿科圣手”之称。

《小儿药证直诀》对我国儿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书中记述了很多儿科常见病及传染病。

如麻疹、百日咳等症,都是最早见于医书者,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较为系统的儿科专著,较之欧洲最早的儿科著作要早出300年。

是中医儿科工作者必读之书。

《小儿药证直诀》以五脏辨证为纲,将五脏辨证广泛的应用于儿科,对小儿病的诊断、生理、病理特点及儿科病的辨证施治,用药特点,都有很多独到之处。

他认为,小儿与成人相比,在生理上,有很多不同之处。

在《颅囟经》“小儿纯阳”学说的启发下,提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理论。

这是钱氏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和概括,也是他临证的指导思想。

钱氏认为“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误也。

”因此,在处方用药时,力主要恰到好处,不可有些许的疏忽大意。

否则,毫厘之失,将会造成千里之谬。

钱氏根据前人脏腑辨证的理论,系统地提出了小儿科领域的五脏辨证方法,把小儿内脏看成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同时,又注意到内脏与外界环境的密切关系,并把这一理论,最早地应用于儿科临床实践。

所谓“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方法”,是钱氏根据《内经》五脏五行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辨证方法。

他认为五脏属性及功能不同,若被外邪侵袭,发生病变亦不相同,病状也有区别。

并详细开列了心、肝、脾、肺、肾五脏虚实的主要证候及治疗原则。

钱氏治小儿病,一概以五脏为纲。

钱氏虽然强调五脏分证,但并不割裂五脏间的联系。

相反,却很重视五脏间的相互影响,体现了作者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辩证观。

钱氏在儿科学上的另一贡献是,他创造性地将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应用于儿科临床,婴幼儿说话多不方便,望诊在临床上就显得特别重要。

小儿药证直诀续三

小儿药证直诀续三

小儿药证直诀续三小儿药证直诀续三2011-05-19 16:26转载自医海迷悟最终编辑医海迷悟小儿药证直诀续三附录阎氏小儿方论宋大梁阎孝忠著余家幼稚多疾,率用钱氏方诀,取效如神。

因复研究诸法,有得于心,如惊、疳等。

钱钟阳之未悉者,今见于下,并以仲阳传附卷末。

治法治小儿急慢惊小儿急慢惊,古书无之,惟曰阴阳痫。

所谓急慢惊者,后世名之耳。

正如赤白痢之类是也。

阳动而速,故阳病曰急惊;阴静而缓,故阴病曰慢惊。

此阴阳虚实寒热之别,治之不可误也。

急惊由有热,热即生风,又或因惊而发,则目上目扎,涎潮搐搦,身体与口中气皆热,及其发定或睡起,即了了如故,此急惊证也。

当其搐势渐减时,与镇心治热药一二服《直诀》中麝香丸、镇心丸、抱龙丸、辰砂丸及至宝丹、紫雪丹之类。

候惊势已定,须臾以药下其痰热《直诀》中利惊丸、软金丹、桃枝丸之类,或用大黄、朴硝等药。

利下痰热,心神安宁即愈。

慢惊得于大病之余,吐泻之后,或误取转,致脾胃虚损,风邪乘之凡小儿吐泻不止,必成慢惊,宜速治。

似搐而不甚搐,此名瘛苁,似睡而精神慢,四肢与口中气皆冷,睡露睛,或胃痛而啼哭如鸦声。

此证已危,盖脾胃虚损故也。

治小儿吐泻凡小儿吐泻,当温补之。

余每用理中丸发温其中,以五苓散导其逆五苓散,最治小儿吐,连与数服,兼用异散散等,温药调理之,往往便愈。

若已虚损,当速生其胃气,宜与附子理中丸,研金液丹末,煎生姜米饮调灌之。

惟多服乃效服至二三两无害。

候胃气已生,手足渐暖,阴退阳回,然犹瘛苁,即减金液丹一二分,增青州白丸子一二分,同研如上服。

以意详之。

渐减金液丹,加白丸子,兼用异功散、羌活膏、温白丸、钩藤饮之类,调理至安。

依此治之,仍频与粥,虽至危者,往往死中得生,十救八九。

金液丹治小儿吐泻虚极金液丹治小儿吐泻虚极最妙。

沈存中《良方》论金液丹云:新见小儿吐利剧,气已绝,服之复活者数人,真不妄也。

须多服方验。

惊风或泄泻等惊风或泄泻等诸病,烦渴者,皆津液内耗也。

不问阴阳,宜煎钱氏白术散,使满意,取足饮之,弥多弥好。

小儿药证直诀

小儿药证直诀

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脉法脉乱,不治。

气不和,弦急。

伤食,沉缓。

虚惊,促急。

风浮。

冷,沉细。

变蒸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全。

自生之后,即长骨脉、五脏六腑之神智也。

变者,易也。

《巢源》云:上多变气。

又生变蒸者,自内而长,自下而上,又身热,故以生之日后,三十二日一变。

变每毕,即情性有异于前。

何者?长生腑脏智意故也。

何谓三十二日长骨添精神?人有三百六十五骨,除手足四十五碎骨外,有三百十二数。

自生下,骨一日十段而上之,十日百段。

三十二日计三十二段,为一遍。

亦曰一蒸。

骨气余气,自脑分入龈中,作三十二齿。

而齿牙有不及三十二数者,由变不足其常也。

或二十八日即至,长二十八齿,以下仿此,但不过三十二之数也。

凡一周遍,乃发虚热,诸病如是。

十周则小蒸毕也。

计三百二十日,生骨气,乃全而未壮也。

故初三十二日一变,生肾志。

六十四日再变,生膀胱。

其发耳与尻冷,肾与膀胱俱主于水,水数一,故先变。

生之九十六日三变,生心喜。

一百二十八日四变,生小肠。

其发汗出而微惊,心为火,火数二。

一百六十日五变,生肝哭。

一百九十二日六变,生胆。

其发目不开而赤,肝主木,木数三。

二百二十四日七变,生肺声。

二百五十六日八变,生大肠。

其发肤热而汗或不汗,肺属金,金数四。

二百八十八日九变,生脾智。

三百二十日十变,生胃。

其发不食,肠痛而吐乳。

此后乃齿生,能言知喜怒,故云始全也。

太仓云:气入四肢,长碎骨于十变。

后六十四日长其经脉,手足受血,故手能持物,足能行也。

经云:变且蒸,谓孙毕而足一岁之日也。

师曰:不汗而热者,发其汗。

大吐者,微下。

不可余治。

是发小儿须变蒸,蜕齿者,如花之易苗。

所谓不及三十二齿,由变之不及,齿当与变日相合也,年壮而视齿方明。

五脏所主心主惊。

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虚则卧而悸动不安。

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热则外生气,气温则内生气。

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

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

《小儿药证直诀》败毒散

《小儿药证直诀》败毒散

《小儿药证直诀》败毒散败毒散本方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又名人参败毒散,是治疗正气不足而外感风寒湿邪的常用方剂。

【药物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炒) 人参各30克(各一两) 甘草15克 (半两)【用法用量】加生姜、薄荷少许,水煎服。

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原方为末,每服二钱,入生姜、薄荷煎。

)【功用主治】本方具有益气解表,散风祛湿的作用。

主治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邪,症见憎寒壮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胸膈痞满,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舌苔白腻,脉浮重按欠力。

【本方要点】本方适用于体虚而外感风寒湿邪者,以憎寒壮热,头身重痛,咳痰声重,脉浮重取无力为辨证使用要点。

方中羌活、独活既散风寒,又祛风湿,故为主药。

人参补气,,寓扶正以祛邪之意。

但全方药性偏于辛温香燥,若湿而兼热者,即非所宜。

【方义解析】《小儿药证直诀》记载:“培其正气,败其邪毒,故曰败毒”。

其方证特点:一是憎寒壮热,说明风寒毒盛;二是肢体酸痛,说明湿毒盛;三是舌苔白腻,脉浮而重按无力,说明正气不足以驱邪外出。

所以,本方以解风寒、祛湿邪、养正气而立法。

方中以羌活、独活为君药,既解表,又祛湿,二药相合,能祛一身风寒湿邪;用柴胡、川芎帮助君药解表而治头痛,同时柴胡还有升阳祛湿的作用;桔梗升气、枳壳下气,二药一升一降,气机得调,胸闷自除,咳痰减轻。

前胡、茯苓祛湿除痰,人参、甘草益气,以扶正祛邪。

最后稍加薄荷、生姜以助解表之力。

从主治证所描述的症状上看,并无气虚证状何故用人参呢?第一,本方原是治疗小儿病的,小儿在生理上有两个特点:一是纯阳之体,一是稚阴之体,、小儿脏腑脆弱,形体未充,气血不足,这就是说,小儿的生理特点是气血阴阳都不足,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患了感冒,属于风寒湿证,不管有无气虚的症状,都可以用本方治疗。

第二,正气虚弱之人多感外邪,虽没气虚证状,若单纯用表药汗之,往往中气不足,汗出不彻,邪不能去,或邪随气虚入里故加入代参补气,以鼓邪外出。

钱乙(宋)小儿药证直诀(加书签版)

钱乙(宋)小儿药证直诀(加书签版)

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卷上脉治法一、小儿脉二、变蒸三、五藏所生四、五藏病五、肝外感生风六、肝热七、肺热八、肺盛复有风冷九、肺虚热十、肺藏怯十一、心热十二、心实十三、肾虚十四、面上证十五、目内证十六、肝病胜肺十七、肺病胜肝十八、肝有风十九、肝有热二十、肝有风甚二一、惊发搐二二、早晨发搐二三、日午发搐二四、日晚发搐二五、夜间发搐二六、伤风後发搐二七、伤食後发搐二八、百日内发搐二九、急惊三十、慢惊三一、五俌三二、疮疹候三三、伤风三四、伤风手足冷三五、伤风自利三六、伤风腹胀三七、伤风兼藏三八、伤风下後馀热三九、伤寒疮疹同异四十、初生三日内吐泻壮热四一、初生三日以上至十日吐泻身温凉四三、伤风吐泻身温四四、伤风吐泻身热四五、伤风吐泻身凉四六、风温潮热壮热相似四七、肾怯失音相似四八、黄相症四九、夏秋吐泻五十、吐乳五一、虚羸五二、嗽五三、诸疳五四、胃气不和五五、胃冷虚五六、积痛五七、虫痛(虚实腹痛附)五八、虫与俌相似五九、气不和六十、食不消六一、腹中有癖六二、虚实腹胀(肿附)六三、喜汗六四、盗汗六五、夜啼六六、惊啼六七、弄舌六八、丹瘤六九、解颅七十、太阳虚汗七一、胃怯汗七二、胃啼七三、胎肥七四、胎怯七五、胎热七六、急欲乳不能食七七、龟胸龟背七八、肿病七九、五藏相胜轻重八十、杂病八一、不治症卷中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一、李寺丞子三岁病搐二、广亲王宅八使急搐三、李司户孙百日发搐四、王氏子吐泻慢惊五、杜氏子五岁病嗽死证六、转运使李公孙八岁风寒喘嗽七、张氏孙九岁病肺热八、疮疹九、惊搐十、疮疹一一、惊搐一二、脾虚发热一三、发热一四、自汗一五、伏热吐泻一六、虚体吐泻壮热一七、吐泻一八、泻後脾肺虚一九、疮疹二十、虫痛二一、病嗽咯血二二、误下太过二三、伤食卷下诸方(大青膏)(凉惊圆)(粉红圆)(又名温惊圆)(泻青圆)(地黄圆)(泻白散)(又名泻肺散)(阿胶散)(又名补肺散)(导赤散)(益黄散)(又名补脾散)(泻黄散)(又名泻脾散)(白术散)(涂僺法)(浴体法)(甘桔汤)(安神圆)(当归汤)(泻心汤)(生犀散)(白饼子)(利惊圆)(栝蒌汤)(五色圆)(调中圆)(塌气圆)(木香圆)(胡黄连圆)(兰香散)(白粉散)(清积圆)(安虫散)(紫霜圆)(香瓜圆)(花火膏)(白玉散)(牛黄膏)(牛黄圆)(玉露散)(又名甘露散)(百祥圆)(一名南阳圆)(牛李膏)(一名必胜膏)(宣风散)(麝香圆)(大惺惺圆)(小惺惺圆)(银砂圆)(蛇黄园)(三圣圆)(小青圆)(小红圆)(小黄圆)(铁圆)(银液圆)(镇心圆)(金箔圆)(辰砂圆)(剪刀股圆)(麝蟾圆)(软金丹)(桃枝圆)(蝉花散)(钩藤饮子)(抱龙圆)(豆卷散)(龙脑散)(虚风方)(回生散)(虚风又方)(梓朴散)(褊银圆)(又牛黄膏)(五福化毒丹)(羌活膏)(郁李仁圆)(犀角圆)(异功散)(藿香散)(如圣圆)(白附子香连圆)(豆蔻香连圆)(小香连圆)(二圣圆)(没石子圆)(当归散)(白圆)(豆蔻散)(温中圆)(胡黄连麝香圆)(大胡黄连圆)(榆仁圆)(大芦荟圆)(龙骨散)(橘连圆)(香银圆)(金华散)(安虫圆)(芜荑散)(胆矾圆)(真珠圆)(消坚圆)(百部圆)(紫草散)(秦艽散)(地骨皮散)(人叁生犀散)(三黄圆)(天南星散)(黄散)(虎杖散)(捻头散)(羊肝散)(婵蜕散)(乌药散)(二气散)(葶苈圆)(麻黄汤)(生犀磨汁)(大黄圆)(使君子圆)(青金丹)(烧青圆)(败毒散)(木瓜圆)(青金丹)(生犀散)(大黄圆)(镇心圆)(凉惊圆)(独活饮子)(三黄散)(人叁散)(槟榔散)(黄散)(地骨皮散)(兰香散)(傅齿立效散)(蚵皮丸)卷上(目录)脉治法卷中(目录)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卷下(目录)诸方卷上脉治法一、小儿脉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小儿药证直诀x

小儿药证直诀x

<目录>卷上· 脉证治法
<篇名>初生三日以上至十日吐泻 身温凉
兼见证。肺睡露睛、喘气。心惊 悸、饮水。脾困倦、饶睡。肝呵 欠、顿闷。肾不语、畏明。当泻, 见儿兼脏,补脾,益黄散主之。 此二证。多病于秋夏也。
<目录>卷上· 脉证治法
<篇名>初生下吐
恶不尽,咽入喉中故吐,木瓜丸 主之。凡初生,急须拭掠口中, 令净,若啼声一发则咽下,多生 诸病。
<篇名>小儿药证直诀
书名:小儿药证直诀
作者:钱乙 朝代:宋 年份:公元 1032~ll13年<目录>
<篇名>原序
儿,该括古今,又多自得,著名于 时。其法简易精审,如指诸掌。先 子治平中登第,调须城尉识之。余 五六岁时,病惊疳癖瘕,屡至危殆, 皆仲阳拯之良愈。是时仲阳年尚少, 不肯轻传其书。余家所传者,才十 余方耳!大观初,余筮仕汝海,而 仲阳? ┦Γ 械檬В
?
<目录>卷上· 脉证治法
<篇名>五痫
肝也。羊痫∶目证,吐舌,羊叫, 心也。牛痫∶目直视,腹满,牛 叫,脾也。鸡痫∶惊跳,反折, 手纵,鸡叫,肺也。猪痫∶如尸, 吐沫,猪叫,肾也。五痫重者死, 病后甚者亦死。
<目录>卷上· 脉证治法
<篇名>疮疹候
宜解毒。若黑紫干陷者,百祥丸 下之;不黑者慎勿下。更看时?
<目录>卷上· 脉证治法
<篇名>伤食后发搐
属性:伤食后得之,身体温,多 唾多睡,或吐不思食而发搐。当 先定搐,搐退,白饼子下之,后 服安神丸。
<目录>卷上· 脉证治法
<篇名>百日内发搐
者发频不为重。真者内生惊痫, 假者外伤风冷。盖血气未实,不 能胜任乃发搐也。欲知假者,口 中气出热也。治之可发散,大青 膏主之,及用涂囟浴体法

儿科之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白话解

儿科之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白话解

⼉科之圣——钱⼄《⼩⼉药证直诀》⼩⼉药证直诀⽩话解在我国医学历史上著名的⼩⼉科专家钱⼄(公元1032-1113年),字仲阳,北宋末年东平郡(今⼭东郓城县)⼈。

他的⽣卒年限,以前⼀直没有作过详细考证。

他的学术思想及流传到现在的⼀部《⼩⼉药证直诀》,对祖国医学中的⼉科学贡献很⼤。

钱⼄的⽣平事迹和他的⽣卒年限考有5篇材料可以充分说明钱⼄的⽣平事迹并考证他的⽣卒年限,这5篇材料是:宋代刘跂写的《钱仲阳传》;《宋史·⽅技》记载的钱⼄传;钱⼄⾃⼰曾经为当时⼀位⼉科医家董及之的著作《⼩⼉斑疹备急⽅论》写的跋⾔;钱⼄的学⽣阎季忠(⼜作孝忠)在辑成《⼩⼉药证直诀》时写的序⽂;以及《四库全书⽬录提要》上有关钱⼄的记载(图为钱⼄)。

刘跂的《钱仲阳传》和《宋史·⽅技》记载的钱⼄传,内容⽂词⼤致相同。

说是钱⼄的⽗亲擅长医术,⽽有饮酒的嗜好并且喜欢到处旅游。

当钱⼄3岁的时候,他⽗亲到东海地区游览,竟然⼀去不返,母亲⼜去世,年幼的钱⼄就寄养在他的姑母吕⽒家中。

钱⼄年龄稍为长⼤时,跟随吕⽒学医,30多岁的时候,他把⽗亲寻了回来,⼜过了7年,⽗亲也去世了,那时的钱⼄已是40岁左右的⼈,他以⼀部名叫《颅囱⽅》的⼩⼉科书籍在⼭东⾏医,声望很⼤,到了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由于给宋神宗的⼦⼥治病有功,被任命为翰林医宫,继⽽⼜提升为太医丞。

并说他享年82。

元丰年间,也就是刘跂得中进⼠的时候,他能为钱⼄写传,⽽说仲阳享年82岁,那末钱⼄卒于刘跂之先,这就没有疑问,⽽刘跂是卒于政和末年(公元1117年),所以钱⼄的卒年就不会在公元1117年了。

⾄于《四库全书⽬录提要》上说:'⼄在宣和间以巫⽅⽒颅囱经治⼩⼉,甚著于时',考宣和间是在公元1119⼀1195年,那时钱⼄已经去世,这就是显然的错误了。

再根据钱⼄⾃⼰写的⽂章,他给董及之的著作写跋⾔时说,⾃⼰'专⼀为业,垂四⼗年',当时是在元祐癸⾣(公元1093年)。

小儿药证直诀校注语译

小儿药证直诀校注语译

小儿药证直诀校注语译是一本关于小儿药方的书籍,主要介绍了小儿常见病症以及相应的药方。

这本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小儿疾病的发生率较高,而且小儿对药物的反应也与成人有所不同。

下面将会对这本书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首先,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所介绍的药方均为经典之作,是历代名医所留下的宝贵遗产。

这些药方不仅经过了时间的考验,而且经过了临床的验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因此,对于小儿疾病的治疗,这些药方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其次,这本书对于小儿药方的配伍和用药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在小儿疾病的治疗中,药方的配伍和用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小儿对药物的反应比成人更为敏感,而且药物的副作用也更为严重。

因此,正确的药方配伍和用药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再次,这本书还介绍了小儿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在小儿疾病的治疗中,诊断和治疗原则也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的诊断可以有效地指导治疗,而正确的治疗原则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因此,这本书的介绍对于小儿疾病的治疗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最后,这本书还提供了一些小儿疾病的预防措施和家庭护理方法。

在小儿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家庭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的家庭护理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儿的免疫力,减少小儿疾病的发生率。

因此,这本书的介绍对于小儿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小儿药证直诀校注语译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籍,它对小儿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这本书介绍了小儿常见病症以及相应的药方,讲解了药方的配伍和用药方法,介绍了小儿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提供了一些小儿疾病的预防措施和家庭护理方法。

因此,这本书对于医生和家长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药证直决笔记小儿受邪易病,病后易虚损。

脾胃虚弱,偏寒或偏热的东西都受纳不了,吃偏寒(热)的药物就生寒(热),应记住这一点,不要服用过寒或热的药物。

凡是小儿体质虚,而又必需用泻下法。

必需先补益虚损脏腑的母脏,然后再泻下实邪。

假如肺虚而有痰实,就应先补脾后泻肺。

小儿患热症,康复后,如没虚证,不许补;如补,则余热随之复生。

心主惊悸病症:如是实证,就见小儿易惊受怕,哭叫烦闹,发热,口干多饮水,并出现抽筋;如虚证,小儿睡梦中时时惊醒,悸动不安。

1、心热。

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喜俯卧,眼珠往上翻转、咬牙。

导赤散主治。

心气热则心胸也热,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喜俯卧。

2、心实。

心气实则气上下行涩,俯卧则气不通,故喜仰卧,则气得上下通,黄连主之;肝主风邪致病:实证,眼睛发直,大声哭叫,频频打呵欠,颈项强直、角弓反张,有时出现陡然间气息闷绝、不省人事;虚证,睡梦中时时咬牙,频频呵欠。

热邪致病就生外风,湿邪致病生内风。

1、肝热。

患儿用手拉扯衣领,或胡乱地搓捏身旁杂物,用泻青丸来清热凉肝;肝有热就会眼睛直视(如热入目,牵其筋脉,不能转视,故目直),不会抽搐,如加心火亢盛,就会抽搐;泻心肝火;2、肝有风就会连续眨眼(小儿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小儿不能忍受,所以眼睛连连眨动),不会抽搐,如加心火亢盛,就会抽搐;泻心肝火;3、肝有风甚。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心不热,当补肾泻肝。

脾主困倦病证:实证,小儿困倦、喜睡身体发热,口渴多饮;虚证,呕吐、泄泻,产生惊风。

气不和:患儿嘴唇紧紧收拢,频频向前努伸咂动,应调理脾胃功能,益黄散。

洗浴拭脐不干,风入作疮(溃疡),令儿樶口,甚者,是脾虚。

肺主气喘病:实证,烦闷乱动,气喘急促,有的还见口渴多饮,有的不多喝水;虚证,小儿烦闷躁动,陡然间呼吸哽咽说不出话、移时又长长出气。

肺盛受寒就会出现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肺不伤寒则不胸满;1、肺热。

发高烧多喝水,气喘胸闷。

泻白散来清热泻肺;脾虚肺热:咳嗽气喘、胸闷、烦躁、不停要喝水、一点东西也不吃,一点东西也不吃是脾虚,需要先补脾后泻肺(泻白散)。

手掐摸眉目鼻面,用甘桔汤。

2、吐粘稠脓痰、或痰中带血,皆肺热,久则肺阴虚。

男女发搐男发搐,目左视无声,这是木反克金,只需泻肝,为顺证;右视有声是肺胜肝(肝不能承受所以哭叫),为逆证,应泻肺补肝。

女发搐,目右视无声,左视有声。

肺虚不能胜肝,此时发作抽搐时,男孩为顺证,女孩是逆证,如在春夏发病,肺气极其亏虚,应补肺,不可泻肺。

左为肝、右为肺。

泻心实邪时,如肺虚,不可泻。

凡是泻心肝的药物,五天才可见分晓,不要轻易改变治法。

抽搐频繁病情较轻,因为是外感风邪,用大青膏发散风冷,服大青膏太多,容易滋生热邪,只服一次就停药;抽搐次数少,是内伤引起,难治。

脾虚慢惊风症状:睡露睛、手脚轻微抽动,身体怕冷,给服瓜褛汤,等胃气充实,眼睛就开闭灵活有精神了,身体也温暖起来。

如病久,脾胃空虚,身体就会发冷而眼睛睁不开。

当初堕落受惊时候,应用利惊药来泻下邪热,如用发散的治法是完全错误的。

眼睛向上翻转、连连眨动、嘴里一阵阵流诞水。

四肢抽筋,身体发热,口中呼出灼热的气息,这是急惊风。

当患儿抽筋势头渐渐减缓时,给他吃一二服镇心泻热的药(麝香丸、镇心丸、抱龙丸、辰砂丸、至宝丸及紫雪丹等),再等患儿基本安定下来时,马上用药泻下其痰热(利惊丸、软金丹、桃枝丸或用大黄、朴硝等),痰热得到泻下,心神得到安宁,病就好了。

四时潮热潮热,是一脏虚一脏实,而内发虚热也,法当补母而泻本脏。

因潮热,日春时身体壮热(说明手脚不冷),目向上翻转发直,手足动摇,口流出热诞水,项颈急。

此肝旺,当补肾(地黄)泻肝(泻青)。

因潮热,日夏发抽,心神不安,目向上翻转发直,白睛发红,牙关咬紧,口内多诞,手足动摇。

此心旺,当补肝(地黄)泻心(导赤)。

因潮热,日秋发抽不甚而喘,目微斜视,翻露白眼珠(肝反克肺),身体似发热(身体温温而微热)(是肺虚),睡露睛,手足冷,大便淡黄水。

是肺旺,当补脾(益黄)泻心肝。

因潮热,日冬发抽不甚,卧不稳,身体温壮,目紧斜视,喉中有痰,大便泻下银白色或灰褐色不消化的乳食,多睡,不想喝水。

当补脾泻心。

伤风、寒治小儿壮热昏睡、伤风、风热、疮疹、伤食皆相似,开始未能辨认,间服升麻葛根汤、惺惺散、小柴胡汤十分有效。

盖此数药通治之,不致有误,惟伤食则大便酸臭、不消化、畏食或吐食,应以药下之。

伤寒,男孩身体困重、面色发黄;女孩面赤,喘急,特别怕冷;男女孩都口中气热,喜打呵欠,陡然气闷说不出话,项急。

小儿外感风寒,一会儿发凉,一会儿发热,睡多气粗,大便黄白色,呕吐,乳食不消,咳嗽,更有五脏兼证,应选几味能入该脏作为主药煎汤送大青膏,后健脾。

如先曾下,或无下证,慎不可下。

此脾肺受寒,不能入食,非食积所致。

胃阴虚:小儿伤风,呕吐、泄泻、发热、多睡、能食乳、饮水不止,吐痰,大便黄水,此为胃阴虚导致发热口渴呕吐泄泻之证。

应先滋胃阴止渴,后用发散药。

伤风泻下太过,胃阴受损,出现口渴、疲乏无力等,服白术散。

脾阳虚:小儿伤风,呕吐、泄泻、身体发凉,吐沫,泻青白色,烦闷躁动,口不渴,偶尔哽咽,然后长长出气,睡露睛,此伤风久,小儿体弱,才形成呕吐、泄泻。

先补脾胃,后发散风邪。

这种吐泻病多在春冬发生。

伤风手足冷,或自利或腹胀气喘,为脾虚。

先暖脾胃待症状消失后,再散风邪。

脾胃积滞不满三天婴儿,呕吐、泄泻、高热、不思乳食、大便乳食不消或白色,是伤食,先泻下积滞后调离脾胃;出生三日至十日,呕吐、泄泻、身体温凉,不吃东西,大便青白色,带未消化乳食,这是上实下虚、虚中夹实的表现。

应泻下积滞。

吐乳,泻黄,这是热性伤乳。

吐乳,泻青,这是寒性伤乳。

都当下。

小儿面色发黄,有时怕冷发热,不想吃东西,光喝水和乳汁,这是病由饮食积滞凝聚成癖块了。

应服下白饼子攻坚去积,然后补脾,还用消积丸来消磨积滞。

不想吃东西,光喝水和乳汁,这是食物存留在胃中不能消化的缘故,由此又导致小儿怕冷。

吃止渴药引起呕吐,是药物冲激胃气的缘故。

患泄泻病,医生用止泻法来治疗,十多天后,其证便青白,乳不消、身凉、加哽气、昏睡。

先用益脾散三服,补肺散三服。

三日,身温不哽气。

后以白饼子微微下之,再与益脾散二服,泄泻就止了。

因为患儿的泄泻病是脾虚伤食所致,起初没有大力泻下积滞,耽搁了十来天,造成上胜下虚的复杂局面。

吐泻胃热者,口渴、食入则吐;食滞者,不能乳食;胃阴虚者,能食,饮水不止(多是吐泻多日引起或服泻药过多)1、夏秋吐泻五月十五日以后,吐泻、身壮热,此是九分实热。

有的因为伤热乳食,吐乳不消,泻深黄色,玉露散主之。

(如患儿呕吐泄泻不止,水谷不化;服健脾药后增加气喘(上焦发热),仍呕吐不止;如继续服用温热药,就会腹部涨满、身体发热、多喝水、呕吐、呃逆。

治疗用石膏汤和白饼子)。

六月十五以后,吐泻、身体微温似有点发热,六分热四分冷。

呕吐不消乳食,泻黄白色,似乎有些渴,有的吃乳,有的不吃乳。

食前少服益黄散,食后多服玉露散。

七月七日以后,吐泻、身温凉(一会儿发凉,一会儿发热),三分热七分冷,不能乳食,多数似睡非睡,烦闷躁动,偶尔呼吸哽塞,长长出气,睡露睛,唇白多哕(频频干呕),总想大便,不渴。

食前多服益黄散(使君子丸),食后少服玉露散(石膏汤)。

八月十五日以后,吐泻,身冷无阳。

不能乳食,干呕(脾虚不能吃东西,胃中精液亏少就引起干呕、厄逆)、泻青褐水。

当补脾(益黄散)。

不可下。

2、胃阴虚小儿伤风,呕吐、泄泻、发热、多睡、能食乳、饮水不止,吐痰,大便黄水,此为胃阴虚导致发热口渴呕吐泄泻之证。

应先滋胃阴止渴,后用发散药。

伤风泻下太过,胃阴受损,出现口渴、疲乏无力等,服白术散。

小儿惊风或泄泻等各种病症,出现烦热口渴的症状,都是由于体内津液亏耗所致,不管病症是阴是阳,都可以用白术散煎汤,随意尽量喝饮,越多越好。

如果小儿过服泻下的药物,就会出现口干(喝水)身热、疲倦昏睡的症状,要用白术散(中有葛根可以升清止渴,去肌肤之热,止泻)治疗。

小儿腮颊发赤,嘴唇发红,烦躁,大量喝水,医用一物泻心汤送下牛黄丸三服,来日不愈,反加无力、不能食、泄泻黄沫(泄泻是胃气虚,黄沫是虚热导致)。

先用白术散,后用生犀散。

患儿夜发热,晓即好;用凉药,症状变为多诞而喜睡;以铁粉丸下诞,其病益甚,至五日,大引饮。

用白术散(止渴治痰,退热清里)。

3、虚证脾阳虚:小儿伤风,呕吐、泄泻、身体发凉,吐沫,泻青白色,烦闷躁动,口不渴,偶尔哽咽,然后长长出气,睡露睛,此伤风久,小儿体弱,才形成呕吐、泄泻。

先补脾胃,后发散风邪。

这种吐泻病多在春冬发生。

伤风手足冷,或自利或腹胀气喘,为脾虚。

先暖脾胃待症状消失后,再散风邪。

患泄泻病,医生用止泻法来治疗,十多天后,其证便青白,乳不消、身凉、加哽气、昏睡。

先用益脾散三服,补肺散三服。

三日,身温不哽气。

后以白饼子微微下之,再与益脾散二服,泄泻就止了。

因为患儿的泄泻病是脾虚伤食所致,起初没有大力泻下积滞,耽搁了十来天,造成上胜下虚的复杂局面。

4、积滞不满三天婴儿,呕吐、泄泻、高热、不思乳食、大便乳食不消或白色,是伤食,先泻下积滞后调离脾胃;出生三日至十日,呕吐、泄泻、身体温凉,不吃东西,大便青白色,带未消化乳食,这是上实下虚、虚中夹实的表现。

应泻下积滞。

胃痛胃冷虚:面晄白色弱,腹痛不思食。

当补脾。

积痛:口中气温,面黄白,无精光,或白睛多,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当消积,后和胃。

虫疼:面硄白,心腹(心窝、腹部)疼,口中沫及清水出,发痛有时。

虫疼的特点:口淡无味、唾沫自然流出。

口中吐沫水者,后必虫痛。

吐沫及痰或白、绿水者,皆胃虚冷。

泻青白、谷不化,胃冷。

心痛吐水者,虫痛。

心痛不吐水者,胃冷。

吐水不心痛者,胃冷。

吐泻昏睡露睛者,胃虚热。

吐泻昏睡不露睛者,胃实热。

虚实腹胀小儿腹胀由脾胃虚,气机不利而产生。

实证为心闷躁动,腹部涨满,气息喘促。

可以攻下,空腹服下白饼子。

如不气喘是虚证。

可以用消散积滞的药物,使阻滞的气机能向上、下消散顺畅;不可用丁香、木香、橘皮、豆蔻等温散行气力大的药物来治疗,因为脾虚行气无力,气机阻滞于里。

如脾虚气滞向上影响到肺,说明脾胃亏虚无力,水湿外溢,上泛于肺,继而浸入面目、四肢引起浮肿(肺主眼胞、腮颊。

脾主四肢),母脏脾虚严重时会出现眼胞、腮颊肿胀的症状。

或者由于不停大量喝水,而又脾虚,脾土不能克制肾水,水湿随肺气上行外溢于四肢肌表,形成水肿。

如果肾之水气上凌及肺,弥漫于肺脏,就会产生大声喘息的症状。

时时饮水,能吃东西,小便黄,时时微微喘息,粪便多日不行,可以攻下。

因脾先虚而后来产生食积粪结,应先补脾,后攻下积滞,然后再补脾。

脾胃虚弱,湿热郁蒸,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黄疸病。

弄舌脾脏微热,令舌络微紧,频频吐舌。

治之勿单纯用清凉药或攻下法。

当少与泻黄散慢慢服用。

也许伴有口渴、喝水多的症状,医疑为热,用冷药下之,非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