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合集下载

钱乙

钱乙

钱乙字仲阳,山东郓州人。

著作:《小儿药证直诀》3卷一.学术思想(-)小儿生理、病理特点1.生理特点: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2. 病理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对小儿疾患的治疗,主张以“柔润”为原则,反对“痛击”、“大下”、“蛮补”。

补法:唇白色,当补肺,阿胶散主之口唇属脾,脾为肺母,母虚及子,脾肺两虚,“不能相营”,则唇色晄白少华又“肺主喘,虚则哽气,长出气”,制阿胶散专补肺阴,而用牛蒡、兜铃等升宣肺气,使之补而不滞,不致壅塞。

粳米、甘草益脾胃,使生化有源。

(二)五脏辨证1.心主惊:多叫哭惊悸,手足动摇,发热饮水。

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喜仰卧。

虚则卧而悸动不安主方:实:泻心汤导赤散利惊圆虚:生犀散安神圆2.肝主风: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顿闷,项急。

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

虚则咬牙,多欠气,目内浅淡。

主方:实:泻青圆导赤散泻白散虚:地黄圆3.脾主困: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主方:实:泻黄散玉露散虚:益黄散4.肺主喘:肺病,闷乱哽气,长出气,气短喘息实则闷乱,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主方:实:泻白散甘桔汤葶苈圆虚:补肺阿胶散泻白散益黄散5.肾主虚:目无精光,畏明,体骨重无实也,惟疮疹,肾实则变黑陷主方:虚:地黄圆《面上证》:右腮为肺,左腮为肝,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目内证》: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

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主之青者,肝热,泻青丸主之。

浅淡者补之。

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

无精光者,肾虚,地黄丸主之”。

(三)遣方用药特点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著作:《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神农本草经疏》(一)伤寒病见解(二)脾胃病特色:调理胃气,注重甘润清灵:常用人参、白扁豆、山药、莲肉、橘红、茯苓、炙甘草、大枣或枣仁,石斛、沙参、麦冬、白芍、砂仁、麦芽等。

脾胃虚而挟有湿热者,用资生丸,于调理中兼清湿热脾胃虚而肾气亦虚者,用脾肾双补丸,调理中焦,兼以温肾(三)吐血三要法:是“见血休治血”的典型方法。

小儿药证直诀_宋_钱乙撰

小儿药证直诀_宋_钱乙撰

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撰卷上脉治法一、小儿脉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笺正)小儿在三岁以内,脉极难辨,故古人以食指三关脉纹为据,本节为风关,中节为气关,指头末节为命关,自虎口直上,在指内侧上廉,其脉纹仅见於风关一节,为病最轻;若透至第二节气关,为病较重,若直透至第三节命关,则病必危重,多不可治。

视指纹法,须以医者左手,轻持儿掌,捺定期食指,而以右手大拇指头第一节内侧上廉侧面,轻轻自儿指端向虎口推之,以察其纹之色泽形相,不可以指面正中之罗纹推其指纹,昔人谓罗纹有火,恐惹动儿热,亦不可自其虎口向指头推去,小儿血气未定,向上一推,可使其纹暴长,直透关节。

若辨纹之色,则紫色主内热,红者主身热,青者为惊,肝木动也,白者为疳,脾土伤也,若见黑色,即属不治,纹以隐隐不露者为佳,显明深色,病势必重,间有弯曲之状,亦当以色泽辨之,通行书中绘成种种图象,备尽奇形怪状,多是臆说,殊不不足据,此虽仲阳所未详,然大略如此,差可取证,亦治幼者不可不知之法。

至三岁以上,即当兼察其脉小儿臂短,寸关尺三部不能容医人三指,则以一指按定关部,而即以此指左右展转,以兼察其尺寸两部,浮沉迟数,大小长短。

形势主病,亦与大人无甚区别,但躯干短小,呼吸促而脉亦速,大率平人之一呼一吸,脉七至或八至为平,古必谓八至为平,十至为数,则稍为言之太过。

仲阳此节辨脉当亦指三岁以上言之。

脉者是正气已散,故脉定状,大人得之,亦不可治,何论小儿气急则脉急,食伤则气滞,故脉且缓,惊则气浮,故脉之促急。

促即促数之促,不必依脉及伤寒论辨脉,定为数中之一止,仲景伤寒论促脉条,本无歇止之意,故炙甘草汤一条,以结与代对举,一言其歇止之无定,一言其歇止之有定,并不以促与结对举,可知仲师本旨未尝以促为止。

此高阳生之脉较胜於脉者,风是外感,於脉浮,冷为寒,脉沉细,虽寥寥数言,於寒热虚实各证,固已得其大略,此外仲阳所未言者,皆当以大人脉,推测求之可也。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调理脾胃思想探析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调理脾胃思想探析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调理脾胃思想探析前言钱乙是明朝著名大医学者,他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其所著《小儿药证直诀》是一部用于治疗小儿疾病的经典医书。

本文将以《小儿药证直诀》为蓝本,针对其调理脾胃的思想进行探析。

脾胃在中医中的地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脾胃在中医中的地位。

脾胃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在中医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

“后天”是指出生后的天数,与先天相对。

所以,脾胃是在人体形成之后才产生的器官,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消化、吸收、运输、转化等过程,使食物转化为人体液体和营养物质,为身体提供能量和营养,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同时,脾胃还和情志、气血、津液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脾胃的功能不良或疾病不仅会影响身体的消化和营养吸收,还会出现情绪不佳、气血不畅、津液不足等问题。

因此,中医非常注重脾胃的调理,以保证身体健康。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对脾胃的调理思路在《小儿药证直诀》中,钱乙提出了临证治疗小儿疾病的“六调”方法,其中包括对脾胃的调理。

其思路如下:1.调补脾胃气血:即通过运用补益、健脾化湿、生津止渴、和中理气等方剂,调节脾胃的气血功能,使其正常运转。

2.调理脾胃湿热:即通过运用清热利湿、温中行气等方剂,消除体内的湿热,改善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

3.调理脾胃虚寒:即通过运用温中散寒、健脾温经等方剂,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提高体内的代谢率。

4.调理脾胃虚热:即通过运用益气护阴、清热润燥等方剂,调理脾胃的热化功能,改善体内的气血不畅问题。

5.调理脾胃阴虚:即通过运用益阴润燥、养阴清热等方剂,增强脾胃的阴液功能,减缓身体老化速度。

6.调理脾胃气虚:即通过运用补气养血、和中益气等方剂,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代谢能力。

以上的六种调理思路,涵盖了钱乙治疗小儿疾病的主要思路,也是中医对于调理脾胃的主要思路。

结论通过分析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对于脾胃调理的思路,我们不难发现,中医重视脾胃的调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调理脾胃功能:包括补益、健脾化湿、生津止渴、和中理气等方剂,能够提高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让身体得到充分的营养和能量。

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

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为北宋著名医家钱乙所著,他对医学各科皆通,尤精儿科,有“儿科圣手”之称。

《小儿药证直诀》对我国儿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书中记述了很多儿科常见病及传染病。

如麻疹、百日咳等症,都是最早见于医书者,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较为系统的儿科专著,较之欧洲最早的儿科著作要早出 300年。

是中医儿科工作者必读之书。

《小儿药证直诀》以五脏辨证为纲,将五脏辨证广泛的应用于儿科,对小儿病的诊断、生理、病理特点及儿科病的辨证施治,用药特点,都有很多独到之处。

他认为,小儿与成人相比,在生理上,有很多不同之处。

在《颅囟经》“小儿纯阳”学说的启发下,提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理论。

这是钱氏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和概括,也是他临证的指导思想。

钱氏认为“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误也。

”因此,在处方用药时,力主要恰到好处,不可有些许的疏忽大意。

否则,毫厘之失,将会造成千里之谬。

钱氏根据前人脏腑辨证的理论,系统地提出了小儿科领域的五脏辨证方法,把小儿内脏看成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同时,又注意到内脏与外界环境的密切关系,并把这一理论,最早地应用于儿科临床实践。

所谓“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方法”,是钱氏根据《内经》五脏五行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辨证方法。

他认为五脏属性及功能不同,若被外邪侵袭,发生病变亦不相同,病状也有区别。

并详细开列了心、肝、脾、肺、肾五脏虚实的主要证候及治疗原则。

钱氏治小儿病,一概以五脏为纲。

钱氏虽然强调五脏分证,但并不割裂五脏间的联系。

相反,却很重视五脏间的相互影响,体现了作者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辩证观。

钱氏在儿科学上的另一贡献是,他创造性地将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应用于儿科临床,婴幼儿说话多不方便,望诊在临床上就显得特别重要。

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小儿的全身状况,皮肤,指甲,大、小便,特别是头面各部位的气色变化,作了详细的论述和描绘。

小儿药证直诀与六味地黄丸

小儿药证直诀与六味地黄丸

感 谢 观 看
• 功效主治
• 《六味地黄丸》方解
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 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 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
( 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 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之和,故仍以补肾为主。)
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 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 助真阴得复其位;
3. 书中所载方剂,既有前人已效之良方,又有钱乙之临证经 验方和化裁古方而成之新方,其中不少方剂,如六味地黄 丸、泻白散、泻黄散、导赤散、异功散、白术散、泻青丸 等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 《小儿药证直诀》的贡献
第二部分 六味地黄丸
钱乙与六味地黄丸的故事
宋神宗元丰年间,钱乙就任于太医院。一天下午,家住汴梁城的王先生找到 钱乙,一脸诚恳地说:“钱神医呀,我的孩子病得很重,麻烦您到我家里看看 吧,多少钱都行。”宅心仁厚的钱乙二话不说,便到了王府。原来,小孩睡觉 时眼睛闭不上,手脚抽筋,身上也有些凉。钱乙略一思考,肯定地说:“这是 慢惊呀。”钱乙找到病因后,便开了一剂专治惊风的栝楼汤。孩子服完后,很 快就能闭眼睡觉,身体也开始变暖了。钱乙走后,王先生发现儿子没有大小便 ,便自作主张找附近的医生开了一剂八正散。服下没多久,孩子的身体重新变 凉了。王先生一看不对,只得再次请来钱乙。钱乙听完王先生的陈述后,没有 表现责怪之意,只是开了一味叫益黄散的药,吩咐上午连服四次。这次钱乙没 有马上走,而是一直呆在府中。中午时分,小孩身体开始变暖,能吃能拉了。 正当旁边人都举手相贺时,王先生却发现儿子不说一句话。钱乙见此,耐心来 :“孩子拉肚子拉得肾虚了,哪有精神讲话,现在关键是补肾。”补肾?在怀 疑的目光中,钱乙稍作考虑后开出一付叫“地黄丸”的药。闪念之间,钱乙想 起医圣张仲景收录过滋阴养血的“金匮肾气丸”:主含熟地、茯苓、山萸肉、 牡丹皮、山药、泽泻、附子、肉桂八种药材。钱乙想,这孩子阳气足,缺少的 只是肾阴,去掉上火的附子和肉桂后,剩下的六种药材主管苦、酸、甘、咸、 辛、淡六种味道,最能治肾虚。

学习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心得体会-中医儿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学习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心得体会-中医儿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学习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心得体会-中医儿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钱乙,字仲阳,北宋着名儿科学家,行医50余年期间积累了丰富的中医儿科临床经验,创立了中医儿科五脏证治理论体系,并使其分化成为一个的分支学科,被后世尊为儿科的鼻祖。

其所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被奉为儿科之圭臬。

该书共3卷,上卷为脉证治法,主要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进行阐述,中卷记载了钱乙所治疗过的23种病证,下卷罗列了120首曾用方剂。

咳嗽在中医里作为一个病证出现,既是一个病名又是一个症状名。

可见于支气管炎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等现今多种疾病中。

咳嗽也是儿童常见的临床表现。

许多儿童甚至长期咳嗽不愈。

钱乙具有丰富治疗小儿咳嗽的临床经验。

我们在学习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过程中,感触颇多,尤其是学习钱乙治疗小儿咳嗽的经验让人获益匪浅。

现将笔者心得体会总结如下,望与同道共勉。

1 钱乙对小儿咳嗽病因病机的认识《小儿药证直诀》上卷的咳嗽篇,开篇即向人们阐释了咳嗽的病因、病位及病性。

如夫嗽者,肺感微寒十一月、十二月嗽者,乃伤风嗽也说明该病既有因于寒也有因于风者,病位在肺。

关于病性,钱乙认为八九月间,肺气大旺,病嗽者,其病必实,非久病也,他以时间来区分病情的虚实。

随后钱乙就咳嗽的症状处方进行了具体的描述。

其中对热证、痰证、痰热证、痰而兼滞的描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

虚证占小部分。

热证、痰证的辨证要点总以身热、面赤痰盛为主,包含饮水涎热唾黏吐青绿水吐痰涎乳食咯脓血等症状。

虚证总以久嗽为主,包含哽气长出气喉中有声等症状。

由此可以看出在咳嗽篇中钱乙认为小儿咳嗽以实热证居多且夹痰明显。

小儿阳常有余,阳气偏盛。

叶天士云:按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

即使外感风寒之邪,也很快从阳化热而寒象不显。

小儿肺常不足,易感受外邪。

《灵枢决气》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辩证学术思想探究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辩证学术思想探究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辩证学术思想探究摘要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学家,所著《小儿药证直诀》奠定了中医儿科学基础。

其首创儿科五脏辨证纲领,以五脏所主为大纲,以五脏所胜为基础,以证候为依据,辨虚实寒热以作为论治的准则。

其将惊、风,困,喘,虚归纳为心,肝、脾,肺,肾的主要证侯,用虚,实,寒,热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用五行来阐述五脏之间及五脏与气候时令之间的相互关系,立五脏补泻诸方作为治疗的基础方剂。

其临证遣方用药时极为重视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并顺应四时的变化。

其学术思想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探究关键词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辩证;学术思想钱乙(约公元1032—11l3年 ),字仲阳,祖籍钱塘(今浙江杭州),曾祖时北迁,定居于山东,为宋代著名儿科学家。

所著《小儿药证直诀》,系钱乙弟子阎季忠据钱乙原著《伤寒论指微》及《婴孺论》编撰整理。

《小儿药证直诀》计3卷,卷上为脉证治法,收载小儿诊候及方论81篇;卷中则详记钱乙小儿病医案23 则;卷下列诸方,论述儿科方剂的配伍和用法。

《小儿药证直诀》记载了钱乙在《内经》、《金匮》、《千金方》等脏腑辨证基础上,首创的儿科五脏辨证思想、组方用药及养护调理等方面的内容,为中医儿科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体系较为完整的儿科学专著。

【1】作为儿科鼻祖,钱乙所研制的五脏补泻方剂,也成为后世医家对古方进行临证研究、化裁的重要文献资料。

1、五脏所主钱乙首创在儿科临床上应用了五脏辨证的方法。

在继承内经脏腑辨证学说的基础上,结合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根据他的临床经验。

摸索出了小儿疾病辨证的内在规律,创立了以心、肝、脾、肺、肾的病理特征为理论基础,以临床证候表现为诊断依据,以虚实寒热为证治准则的五脏辨证论治体系【2】。

钱乙归纳出了“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主要证候特征。

并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所主》篇中做具体的论述。

钱乙(宋)小儿药证直诀(加书签版)

钱乙(宋)小儿药证直诀(加书签版)

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卷上脉治法一、小儿脉二、变蒸三、五藏所生四、五藏病五、肝外感生风六、肝热七、肺热八、肺盛复有风冷九、肺虚热十、肺藏怯十一、心热十二、心实十三、肾虚十四、面上证十五、目内证十六、肝病胜肺十七、肺病胜肝十八、肝有风十九、肝有热二十、肝有风甚二一、惊发搐二二、早晨发搐二三、日午发搐二四、日晚发搐二五、夜间发搐二六、伤风後发搐二七、伤食後发搐二八、百日内发搐二九、急惊三十、慢惊三一、五俌三二、疮疹候三三、伤风三四、伤风手足冷三五、伤风自利三六、伤风腹胀三七、伤风兼藏三八、伤风下後馀热三九、伤寒疮疹同异四十、初生三日内吐泻壮热四一、初生三日以上至十日吐泻身温凉四三、伤风吐泻身温四四、伤风吐泻身热四五、伤风吐泻身凉四六、风温潮热壮热相似四七、肾怯失音相似四八、黄相症四九、夏秋吐泻五十、吐乳五一、虚羸五二、嗽五三、诸疳五四、胃气不和五五、胃冷虚五六、积痛五七、虫痛(虚实腹痛附)五八、虫与俌相似五九、气不和六十、食不消六一、腹中有癖六二、虚实腹胀(肿附)六三、喜汗六四、盗汗六五、夜啼六六、惊啼六七、弄舌六八、丹瘤六九、解颅七十、太阳虚汗七一、胃怯汗七二、胃啼七三、胎肥七四、胎怯七五、胎热七六、急欲乳不能食七七、龟胸龟背七八、肿病七九、五藏相胜轻重八十、杂病八一、不治症卷中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一、李寺丞子三岁病搐二、广亲王宅八使急搐三、李司户孙百日发搐四、王氏子吐泻慢惊五、杜氏子五岁病嗽死证六、转运使李公孙八岁风寒喘嗽七、张氏孙九岁病肺热八、疮疹九、惊搐十、疮疹一一、惊搐一二、脾虚发热一三、发热一四、自汗一五、伏热吐泻一六、虚体吐泻壮热一七、吐泻一八、泻後脾肺虚一九、疮疹二十、虫痛二一、病嗽咯血二二、误下太过二三、伤食卷下诸方(大青膏)(凉惊圆)(粉红圆)(又名温惊圆)(泻青圆)(地黄圆)(泻白散)(又名泻肺散)(阿胶散)(又名补肺散)(导赤散)(益黄散)(又名补脾散)(泻黄散)(又名泻脾散)(白术散)(涂僺法)(浴体法)(甘桔汤)(安神圆)(当归汤)(泻心汤)(生犀散)(白饼子)(利惊圆)(栝蒌汤)(五色圆)(调中圆)(塌气圆)(木香圆)(胡黄连圆)(兰香散)(白粉散)(清积圆)(安虫散)(紫霜圆)(香瓜圆)(花火膏)(白玉散)(牛黄膏)(牛黄圆)(玉露散)(又名甘露散)(百祥圆)(一名南阳圆)(牛李膏)(一名必胜膏)(宣风散)(麝香圆)(大惺惺圆)(小惺惺圆)(银砂圆)(蛇黄园)(三圣圆)(小青圆)(小红圆)(小黄圆)(铁圆)(银液圆)(镇心圆)(金箔圆)(辰砂圆)(剪刀股圆)(麝蟾圆)(软金丹)(桃枝圆)(蝉花散)(钩藤饮子)(抱龙圆)(豆卷散)(龙脑散)(虚风方)(回生散)(虚风又方)(梓朴散)(褊银圆)(又牛黄膏)(五福化毒丹)(羌活膏)(郁李仁圆)(犀角圆)(异功散)(藿香散)(如圣圆)(白附子香连圆)(豆蔻香连圆)(小香连圆)(二圣圆)(没石子圆)(当归散)(白圆)(豆蔻散)(温中圆)(胡黄连麝香圆)(大胡黄连圆)(榆仁圆)(大芦荟圆)(龙骨散)(橘连圆)(香银圆)(金华散)(安虫圆)(芜荑散)(胆矾圆)(真珠圆)(消坚圆)(百部圆)(紫草散)(秦艽散)(地骨皮散)(人叁生犀散)(三黄圆)(天南星散)(黄散)(虎杖散)(捻头散)(羊肝散)(婵蜕散)(乌药散)(二气散)(葶苈圆)(麻黄汤)(生犀磨汁)(大黄圆)(使君子圆)(青金丹)(烧青圆)(败毒散)(木瓜圆)(青金丹)(生犀散)(大黄圆)(镇心圆)(凉惊圆)(独活饮子)(三黄散)(人叁散)(槟榔散)(黄散)(地骨皮散)(兰香散)(傅齿立效散)(蚵皮丸)卷上(目录)脉治法卷中(目录)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卷下(目录)诸方卷上脉治法一、小儿脉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小儿药证直诀x

小儿药证直诀x

<目录>卷上· 脉证治法
<篇名>初生三日以上至十日吐泻 身温凉
兼见证。肺睡露睛、喘气。心惊 悸、饮水。脾困倦、饶睡。肝呵 欠、顿闷。肾不语、畏明。当泻, 见儿兼脏,补脾,益黄散主之。 此二证。多病于秋夏也。
<目录>卷上· 脉证治法
<篇名>初生下吐
恶不尽,咽入喉中故吐,木瓜丸 主之。凡初生,急须拭掠口中, 令净,若啼声一发则咽下,多生 诸病。
<篇名>小儿药证直诀
书名:小儿药证直诀
作者:钱乙 朝代:宋 年份:公元 1032~ll13年<目录>
<篇名>原序
儿,该括古今,又多自得,著名于 时。其法简易精审,如指诸掌。先 子治平中登第,调须城尉识之。余 五六岁时,病惊疳癖瘕,屡至危殆, 皆仲阳拯之良愈。是时仲阳年尚少, 不肯轻传其书。余家所传者,才十 余方耳!大观初,余筮仕汝海,而 仲阳? ┦Γ 械檬В
?
<目录>卷上· 脉证治法
<篇名>五痫
肝也。羊痫∶目证,吐舌,羊叫, 心也。牛痫∶目直视,腹满,牛 叫,脾也。鸡痫∶惊跳,反折, 手纵,鸡叫,肺也。猪痫∶如尸, 吐沫,猪叫,肾也。五痫重者死, 病后甚者亦死。
<目录>卷上· 脉证治法
<篇名>疮疹候
宜解毒。若黑紫干陷者,百祥丸 下之;不黑者慎勿下。更看时?
<目录>卷上· 脉证治法
<篇名>伤食后发搐
属性:伤食后得之,身体温,多 唾多睡,或吐不思食而发搐。当 先定搐,搐退,白饼子下之,后 服安神丸。
<目录>卷上· 脉证治法
<篇名>百日内发搐
者发频不为重。真者内生惊痫, 假者外伤风冷。盖血气未实,不 能胜任乃发搐也。欲知假者,口 中气出热也。治之可发散,大青 膏主之,及用涂囟浴体法

幼科鼻祖药证直诀

幼科鼻祖药证直诀
·2394·
光明中医 2012 年 12 月第 27 卷第 12 期 CJGMCM December 2012. Vol 27. 12
幼科鼻祖 药证直诀
陈禧
关键词: 儿科; 药证直诀; 钱乙
doi: 10. 3969 / j. issn. 1003-8914. 2012. 12. 005
文章编号: 1003-8914( 2012) -12-2394-02
《灵枢、逆顺 肥 廋 》首 先 提 出“婴 儿 者,其 肉 脆,血 少气弱”,《诸病源候论》指出: “小儿脏腑之气软弱”。 钱乙受启迪,结合实践经验将小儿生理特点总 结 为 “五脏六腑,成 而 未 全 …… 全 而 未 壮 ”,由 于 小 儿 发 育 尚未成熟,其“骨气未成,形声未正”,五脏六腑虽已形 成,但“脏腑 娇 嫩,易 为 伤 动 ”功 能 尚 未 健 全 易 感 受 邪 气。小儿脏腑形气均不足,以肾最明显,肾气未盛肾精 未充,故“肾 主 虚,无 实 也”。“纯 阳 ”一 词 首 见 于《周 易》,用于说明宇宙现象。我国最早儿科专著《颅 囟 经》用以说明生理特点,“三岁以内,呼为纯阳,元气未 散”,意指小儿如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钱乙认为 “小儿纯阳,无烦益火”,小儿生机蓬勃发展迅速,阳气 偏盛,以阳、热、实证居多,不宜过用热性药物。小儿的 病理特点,钱 乙 概 括 为“脏 腑 柔 弱,易 虚 易 实,易 寒 易 热”。易虚易实是 指 邪 气 易 实 正 气 易 虚,实 证 往 往 可 以迅速转为虚证或虚实并见之证。易寒易热是指在发 病的过程中,易呈阴伤阳亢表现为热的证候,又容易阳 虚而出现阴寒之证。钱乙对小儿生理的认识为前人所 未道,亦为 后 人 推 崇,以 体 质 制 定 治 则 的 法 门 由 其 首 开; 钱乙对小儿病理的认识,启示应深谙小儿特点,临 证中见微知著先证而治,挫病势于萌芽之时; 对把握小 儿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具有指导作用。钱乙为中医儿 科学作为独立学科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 发展更新,首创五脏证治

儿科之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白话解

儿科之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白话解

⼉科之圣——钱⼄《⼩⼉药证直诀》⼩⼉药证直诀⽩话解在我国医学历史上著名的⼩⼉科专家钱⼄(公元1032-1113年),字仲阳,北宋末年东平郡(今⼭东郓城县)⼈。

他的⽣卒年限,以前⼀直没有作过详细考证。

他的学术思想及流传到现在的⼀部《⼩⼉药证直诀》,对祖国医学中的⼉科学贡献很⼤。

钱⼄的⽣平事迹和他的⽣卒年限考有5篇材料可以充分说明钱⼄的⽣平事迹并考证他的⽣卒年限,这5篇材料是:宋代刘跂写的《钱仲阳传》;《宋史·⽅技》记载的钱⼄传;钱⼄⾃⼰曾经为当时⼀位⼉科医家董及之的著作《⼩⼉斑疹备急⽅论》写的跋⾔;钱⼄的学⽣阎季忠(⼜作孝忠)在辑成《⼩⼉药证直诀》时写的序⽂;以及《四库全书⽬录提要》上有关钱⼄的记载(图为钱⼄)。

刘跂的《钱仲阳传》和《宋史·⽅技》记载的钱⼄传,内容⽂词⼤致相同。

说是钱⼄的⽗亲擅长医术,⽽有饮酒的嗜好并且喜欢到处旅游。

当钱⼄3岁的时候,他⽗亲到东海地区游览,竟然⼀去不返,母亲⼜去世,年幼的钱⼄就寄养在他的姑母吕⽒家中。

钱⼄年龄稍为长⼤时,跟随吕⽒学医,30多岁的时候,他把⽗亲寻了回来,⼜过了7年,⽗亲也去世了,那时的钱⼄已是40岁左右的⼈,他以⼀部名叫《颅囱⽅》的⼩⼉科书籍在⼭东⾏医,声望很⼤,到了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由于给宋神宗的⼦⼥治病有功,被任命为翰林医宫,继⽽⼜提升为太医丞。

并说他享年82。

元丰年间,也就是刘跂得中进⼠的时候,他能为钱⼄写传,⽽说仲阳享年82岁,那末钱⼄卒于刘跂之先,这就没有疑问,⽽刘跂是卒于政和末年(公元1117年),所以钱⼄的卒年就不会在公元1117年了。

⾄于《四库全书⽬录提要》上说:'⼄在宣和间以巫⽅⽒颅囱经治⼩⼉,甚著于时',考宣和间是在公元1119⼀1195年,那时钱⼄已经去世,这就是显然的错误了。

再根据钱⼄⾃⼰写的⽂章,他给董及之的著作写跋⾔时说,⾃⼰'专⼀为业,垂四⼗年',当时是在元祐癸⾣(公元1093年)。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证治初探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证治初探
用 异 功 散 、 味 白术 散 等 , 今 仍 为 变 化 , 五行来 阐述五 脏 之 间及 五 心 阴不足 之实 中挟 虚证 , 清养 心 七 至 宜
临床 医生 所喜用 。
脏 与气候 时令 之 间 的相互 关 系 , 立 阴 、 利水导 热 , 可用 导赤 散 ; 见 目 若
上古 虽 有 《 内经 》 的脏 腑 辨 证 五脏补 泻 诸 方 作 为 治疗 的 基 础 方 淡红 等 阴虚血 热又 挟外 邪 者 , 可用
古方, 自创许多新方。如 闻名于 心 、 、 、 五 脏 的 主 要 症 候 特 泻心汤 ; 口中气温, 并 脾 肺 肾 若 心胸部热 , 避
世 的六 味地黄丸 、 白散 、 泻 导赤 散 、 点 , 用虚 实寒 热来 判 断脏 腑 的病 理 热就冷 , 卧, 俯 咬牙 , 是心火有余而
变化 , 用五行 来 阐述五 脏之 间及五 脏 与 气候 时令之 间的 相 互 关 系, 立五 脏 补 泻 诸 方作 为 治 疗 的基 础 方
剂 。并且其 临证 时极 为重视 五脏 之 间的相 互影响 , 顺应 四 时的 变化 。
关键词
五 脏证 治
《 小儿 药证 直诀》 钱 乙 若 心热 之 气 上 行 则 咬牙 舌 为 心 之 苗, 热则 舌破成 疮 , 为重 舌木 舌 , 又 故 钱 氏指 出 , 主惊 , 发 热 心 若

钱 乙 , 仲 阳( 字 公元 13 02年 ~ 11 13年 ) 郓 州 ( 山 东 东 平 县 ) , 今 人, 享年 8 1岁 , 医 5 行 0余 年 , 曾官
l 五 脏证 治
钱 乙 的辨 证纲 领 , 以五脏 为辨 舌 长 出不 收之病 。
至太 医院丞 , 当 时最 享盛 名 的儿 证 基 础 , 是 以证 候 为依 据 , 别 其 虚 辨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钱氏小儿药证直诀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钱氏小儿药证直诀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钱氏小儿药证直诀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没有之一!四库全书,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四库全书基本概念“钱氏小儿药证直诀”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钱氏小儿药证直诀三卷。

宋钱乙(1035-1117)撰。

阎孝忠(生卒年不详)整理。

钱乙,字仲阳,祖居钱塘(今属浙江省),后迁郓州(今山东省郓城县),是为郓人。

幼年孤苦,稍长读书,随姑父吕氏学医,曾治愈公主及皇子病,而授翰林学士,擢太医丞职。

医名素着,尤精儿科,是为儿科寒凉派开山之祖。

钱氏所着甚多,唯传此书,余皆散佚。

此书系经钱氏门人阎孝忠整理而成,又称《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真诀》。

此书上卷为脉证治法,凡八十一条;中卷为医案,二十三例;下卷载方药,共一百二十首。

作者在《颅囟经》基础上,博采《内经》、《难经》、《中藏经》、《金匮要略》、《千金方》等有关脏腑辨证理论,参以自己独到见解,形成了自己新颖系统的学术思想。

作者认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所以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不可痛击,不可大下,以免伤津液。

不可滥用寒药温药,须以脏腑为纲,把握五行生克,辨证论治。

钱氏此种观点,对后世儿科发展有重要影响。

书中还载有大量独创之方,化古出新,颇为实用,沿用于后世,成为成药名方。

书后载《阎氏小儿方》一卷,为阎孝忠撰;《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一卷,为董汲撰。

世传有仿宋刊本与清武英殿聚珍本两种。

前种流行较广,有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陈氏刊本,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83年江苏科技出版社铅印点校本。

后种有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印张山雷笺证本。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首先得说,钱乙可真是个“大神”啊。

以前就知道给小孩子看病是个超级难的事儿,毕竟他们不会清楚地表达自己哪里不舒服。

可钱乙就像是个儿童健康的“福尔摩斯”,在那个医疗条件不咋发达的古代,全凭自己的观察和经验,就能总结出这么一套给小儿治病的方法,太牛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细致入微”。

钱乙把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分析得那叫一个透彻。

小儿嘛,和大人不一样,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就像一棵刚发芽的小树苗,抵抗力弱。

书里对各种小儿常见病症的描述,就像是一幅幅生动的小画像。

比如说小儿惊风,他详细地描述了发病时孩子的症状,像抽搐啊、眼睛上翻啊之类的,让我看了就感觉自己好像能一眼把惊风这个病给识别出来。

这就好比给了我们一把把精准的钥匙,去开启解决小儿病症的大门。

而且钱乙开的那些药方也特别有趣。

这些药方不像有些中医古籍里的方子,玄玄乎乎的让人看不懂。

他的方子简洁明了,每一味药都像是精心挑选的小战士,各有各的任务,组合起来就为了打败小儿身体里的病魔。

我就想啊,当时他得经过多少次的尝试和摸索,才能找到这些有效的组合呢?就像一个大厨,不断地试验食材的搭配,最后做出了一道道能治病救人的“佳肴”。

从这本书里,我还感受到了古人对小儿的重视。

虽然那时候医疗水平有限,但钱乙为了让小儿健康成长,那可是倾尽全力。

他的这些研究成果,在现在看来,都是中医儿科的瑰宝。

这也让我觉得中医真的是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一种传承千年的关爱生命的智慧。

不过呢,读的时候也有点小困扰。

毕竟是古代的书,有些用词和表述还是有点晦涩,得反复琢磨才能明白。

但是一旦理解了,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挖到了宝藏一样。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
书里把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说得那叫一个透彻。

就像把小儿的身体比作一个小小的精密仪器,告诉我们这个小仪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那些小故障。

什么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听着就感觉一下子抓住了给小儿看病的关键所在。

这就好比在黑暗里给了我一盏小灯,让我能顺着这个思路去理解为啥小儿生病总是状况百出,一会儿是这个症状,一会儿又变了。

再说那些方剂,感觉就像是一个个为小儿量身定制的小药箱。

每一个方剂都有它的神奇之处。

不过呢,这也让我深刻体会到给小儿用药真得小心翼翼。

不像大人,药量大点小点有时候可能还能扛得住,小儿那可是娇弱得很。

这书里的方剂剂量和配伍,都像是精心调配的小魔法药水,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

我还特别佩服钱乙老祖宗的细致观察。

他肯定是特别特别爱孩子,才能这么仔细地去研究小儿的病症。

从各种细微的症状里找出治病的线索,就像一个超级侦探。

比如说孩子的面色、脉象、大小便啥的,在他眼里那都是传递健康信息的小密码。

我读的时候就想,这得是积累了多少经验,看了多少个小娃娃生病才能总结出这么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呀。

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小儿健康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在生活中,我们做家长或者周围的大人,得更加细心地照顾孩子的起居饮食。

就像书里给我们的提示一样,从源头上尽量让孩子远离疾病。

不过呢,这书也有点小“调皮”。

因为它是古代的医书嘛,有些表述和现在不太一样,读起来就像在解一道有点绕的古代谜题。

但当你慢慢理解了其中的意思,就会有一种“哦,原来是这样”的惊喜感。

小儿要证直诀读后感

小儿要证直诀读后感

小儿要证直诀读后感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就想啊,这小儿的病症还真像一团乱麻,又复杂又难搞。

但人家钱乙可真是个大神啊!他就像是个超级侦探,能从那些小儿或哭或闹、或蔫或躁的表现里,准确地揪出病症的根源。

你看现在的小孩生病,家里人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要是能多几个像钱乙这样的大夫,那可就省心多啦。

书里对小儿病症的描述特别细致。

比如说那些小儿惊风啥的,以前我就只知道小孩突然抽抽是挺吓人的事,但钱乙把它分成了好多种情况,就像把一堆乱石头按种类分成了几小堆,这让我突然就明白多了。

我就寻思着,这就好比我们平时整理东西,只有分得清清楚楚,才能更好地去处理。

这钱乙对待小儿病症也是这么个理儿。

还有那些用药的方子,就像是一把把特制的小钥匙,专门用来打开小儿健康的大门。

虽然有些药名看起来挺拗口的,但是能想象得到,在当时肯定是救了好多小娃娃的命。

我就想啊,这就像是给每个生病的小宝贝量身定制了一套恢复健康的小套餐,多贴心啊。

而且这本书也让我觉得,小儿虽然小,但诊治起来可不能马虎。

不能像大人那样简单粗暴地对待。

就好比是对待娇嫩的小花朵,得小心翼翼地呵护。

钱乙在书里处处体现的就是这种对小儿细致入微的关怀,从诊断到用药,每一步都像是在精心雕琢一件艺术品。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原来古人对小孩子生病这件事儿这么有研究呢!在没读之前,我就想啊,小孩子的病肯定不好治,他们又不会像大人一样准确地描述自己哪里不舒服。

但是钱乙可就厉害了,他就像是儿科界的“神探”。

书里那些对小儿病症的描述特别生动。

比如说小儿的生理特点,钱乙总结得那叫一个精妙。

他说小儿是“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这短短几句话,就把小孩子身体像个娇嫩的小树苗一样,经不住风吹雨打,病情变化又快得像六月的天,说变就变的那种感觉给说透了。

我一边读就一边想,这古人观察得可真细致啊,就跟在小孩子身边天天盯着看一样。

再说说里面的药方子,那些个药名一个个地列出来,就像一群小士兵,各有各的职责,组合在一起就是为了打败小儿身体里的病魔。

虽然有些药名我都读得磕磕巴巴的,但能感觉到每一味药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而且,钱乙用药还特别讲究个分寸,量多量少都有大讲究,就像在走钢丝一样,多一点少一点可能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让我意识到给小孩子看病用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就像在小心翼翼地雕琢一件艺术品。

我还特别佩服钱乙在那个没有现代仪器的年代,就靠着望闻问切这些本事,能把小儿病看得那么准。

他看孩子的面色、听孩子的哭声、问家长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然后就能判断出病症来。

这让我觉得中医可真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问,不需要那些复杂的机器,靠的就是医生的眼力、听力和经验。

不过呢,读这本书也有点小“痛苦”。

里面的文字古奥难懂,有些句子我得反复看个好几遍才能明白个大概。

就像在跟一个老学究聊天,他说的话得好好琢磨才行。

但是一旦读懂了,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

《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

《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

《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小儿药证直诀》又名《钱氏小儿药证真诀》、《钱氏小儿药证》、《钱氏小儿方》,由钱乙弟子阎孝忠整理编撰而成,约成书于北宋徽宗政和四年(约公元1114年)。

此书是一部专门论治小儿疾病的著作。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

分上、中、下三卷,卷上是“脉证治法”,论述小儿脉法、生长发育、五脏所主、五脏病,急慢惊风、发搐、伤风吐泻、咳嗽、黄疸、盗汗、疳积、疮疹候、初生疾病、小儿杂症等81种;卷中“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即钱乙亲手治疗的医案23例;卷下共载儿科药方118首,大多为钱乙在前人古方的基础上化裁或新创。

一.《小儿药证直诀》与钱乙钱乙,字仲阳,北宋山东郓城(今山东平县人)。

钱乙幼年孤苦由其姑父母抚养成人,并跟随姑父学医;精通儿科及内科、外科等,临证善用丸散,善补肾阴,重视升降,反对呆补竣攻与妄攻误下,奠定了中医儿科学基础。

钱乙为人博学而多术,治愈长公主女儿一举成名,后又任太医丞名震京师。

其门人阎孝忠在《小儿药证直诀·序》赞扬说:“其治小儿,赅括古今,又多自得,著名于时。

其法简易精审,如指诸掌。

”可以说《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医儿科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性著作。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自宋神宗开始,太医局成为中央医学教育机构,下分九科:大方脉、小方脉等。

小方脉即指儿科,自此小儿科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二,从脉证治法到儿科药方,再加医案佐证,《小儿药证直诀》已形成一套较完善的成体系的儿科学理论;三,《小儿药证直诀》是一部有独特诊疗方法的儿科专著;四,它的作者钱乙是一位不但继承了前代医术,又富有创新精神的学验俱丰的儿科名家。

钱乙治学主张汇通古今,不拘古法,创制新方,从而阐发小儿五脏辨证。

明代宋濂评论说:“钱乙深得张机之玄奥,而撷其精华,五脏之方,各随其宜。

”二.卷上理论特色及卷中医案举隅 1. 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开篇“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全。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泻黄散、泻脾散】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泻黄散、泻脾散】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泻黄散、泻脾散】泻黄散(又名泻脾散)组成:藿香、防风、栀子各9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6克(12岁以上用量,小儿酌减煎服)。

主治:清泻脾胃实火。

方义:方中石膏、栀子泻脾胃之积热;藿香理气化浊调中,以护胃气;佐防风之辛甘微温直入脾胃,发散伏火,生甘草和中泻火。

合而用之,对于胃腑结热上蒸,症见心烦口渴、口臭、口舌生疮、烦渴引饮、嘈杂善饥者,功效良好。

病案举例:何XX,女,5岁,住北正街,于1973年9月4日来诊。

口舌溃疡,口角亦破溃,夜间发热,烦躁易饥,多食腹部臌胀,大便干黑。

其母说:服清热泻火中药后,大便又水泻不止,火又未消。

曾请西医用青霉素注射,服四环素、核黄素等未效。

初诊:症如上述,外见患儿唇干裂,舌苔黄,尖边赤,口燥有臭味,常眨眼并有眼屎,弄舌挫齿,腹胀,并见咳嗽喉中有哮鸣音,咯痰稠,体温正常。

证由脾胃肺伏热所致。

“口为肺窍、唇为脾之外候。

”脾胃伏热,故有口唇燥裂之症,肺有伏热则咳嗽痰稠。

即予泻黄散合泻白散治之,处方:藿香、栀子、防风、生甘草、地骨皮、粳米各6克,桑皮5克,生石膏15克,连服四剂。

复诊(9月12日):咳嗽痰鸣、口舌溃疡均减轻,仍沿原方再予四剂。

三诊(9月21日):各症基本消失,惟病后脾失健运,食少便溏,处白术散增损以扶正益脾。

泻黄散其功用系泻脾胃之伏火。

其病因是脾胃火热,因为脾有蕴热,郁而化燥化火,郁久不解,所以证见口燥、唇干、弄舌、口疮、口臭、烦热易饥等。

钱乙制方不多用大苦大寒如芩、连、知、柏之类来泻热,反用防风、藿香辛甘温散之品,仅用了一味苦寒性能不强的栀子,配甘辛寒的石膏、甘平之甘草,药仅五味,而疗效卓越。

钱氏认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郁热之火不能直折,根据“火郁发之”的理论制定了本方,选用藿香、防风这独特的经验,对我们临床治疗是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至于泻白散治咳逆上气,笔者亦为常用之方,临床加减运用,治疗小儿肺炎功效佳良。

《小儿药证直决》原文

《小儿药证直决》原文

《小儿药证直决》原文医之为艺诚难矣,而治小儿为尤难。

自六岁以下,黄帝不载其说,始有《颅囟经》,以占寿然小儿脉微难见,医为持脉,又多惊啼,而不得其审,其难二也。

脉既难凭,必资外证。

而其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不常,其难三也。

问而知之,医之工也。

而小儿多未能言,言亦未足取信,其难四也。

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又所用多犀、珠、龙、麝,医苟难辨,何以已疾?其难五也。

种种隐奥,其难固多。

余尝致思于此,又目见庸医妄施方药而杀之者,十常四五,良可哀也!盖小儿治法,散在诸书,又多出于近世臆说,汗漫难据,求其要妙,岂易得哉!太医丞钱乙,字仲阳,汶上人。

其治小儿,该括古今,又多自得,著名于时。

其法简易精审,如指诸掌。

先子治平中登第,调须城尉识之。

余五六岁时,病惊疳癖瘕,屡至危殆,皆仲阳拯之良愈。

是时仲阳年尚少,不肯轻传其书。

余家所传者,才十余方耳!大观初,余筮仕汝海,而仲阳老矣。

于亲旧间,始得说证数十条。

后六年,又得杂方。

盖晚年所得益妙。

比于京师,复见别本。

然旋着旋传,皆杂乱。

初无纪律,互有得失,因得参校焉。

其先后则次之,重复则削之,讹谬则正之,俚语则易之。

上卷脉证治法,中卷记尝所治病,下卷诸方,而书以全。

于是古今治小儿之法,不可以加矣。

余念博爱者,仁者之用心,幼幼者圣人之遗训,此惠可不广耶!将传之好事者,使幼者免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此余之志也。

因以明仲阳之术于无穷焉。

作者折叠编辑本段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字仲阳。

上世钱塘人,与吴越王有属。

纳土,曾祖随以北,因家于郓。

父颢,善针医,然嗜酒喜游。

一旦匿姓名,东游海上,不复返。

乙时三岁。

母前亡,父同产姑,嫁医吕氏,哀其孤,收养为子。

稍长读书,从吕君问医。

吕将殁,乃告以家世。

乙号泣,请返迹父。

凡五六返,乃得所在。

又积数岁,乃迎以归。

是时乙年三十余。

乡人惊叹,感慨为泣下,多赋诗咏其事。

后七年,父以寿终,丧葬如礼。

其事吕君,犹事父。

吕君殁,无嗣,为之收行葬服,嫁其孤女,岁时祭享,皆与亲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药证直诀》北宋钱乙(1035-1117),字仲阳。

《小儿药证直诀》是一部中医儿科学专著,是北宋钱乙的弟子闫孝忠收集他的临证经验编成的,成书于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专论小儿脉、因、证、治,收列儿科常见病证治80余条,中卷收载典型病案23则,下卷列载方剂124首。

全书论治始终遵循“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这一生理、病理特点,遣方用药寒温适度,补泻并用,扶正祛邪兼顾,以柔养脏腑为本。

其中不少良方,如六味地黄丸、导赤散、泻白散等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原序医之为艺诚难矣,而治小儿为尤难。

自六岁以下,黄帝不载其说,始有《颅囟经》,以占寿然小儿脉微难见,医为持脉,又多惊啼,而不得其审,其难二也。

脉既难凭,必资外证。

而其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不常,其难三也。

问而知之,医之工也。

而小儿多未能言,言亦未足取信,其难四也。

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又所用多犀、珠、龙、麝,医苟难辨,何以已疾?其难五也。

种种隐奥,其难固多。

余尝致思于此,又目见庸医妄施方药而杀之者,十常四五,良可哀也!盖小儿治法,散在诸书,又多出于近世臆说,汗漫难据,求其要妙,岂易得哉!太医丞钱乙,字仲阳,汶上人。

其治小儿,该括古今,又多自得,著名于时。

其法简易精审,如指诸掌。

先子治平中登第,调须城尉识之。

余五六岁时,病惊疳癖瘕,屡至危殆,皆仲阳拯之良愈。

是时仲阳年尚少,不肯轻传其书。

余家所传者,才十余方耳!大观初,余筮仕汝海,而仲阳老矣。

于亲旧间,始得说证数十条。

后六年,又得杂方。

盖晚年所得益妙。

比于京师,复见别本。

然旋着旋传,皆杂乱。

初无纪律,互有得失,因得参校焉。

其先后则次之,重复则削之,讹谬则正之,俚语则易之。

上卷脉证治法,中卷记尝所治病,下卷诸方,而书以全。

于是古今治小儿之法,不可以加矣。

余念博爱者,仁者之用心,幼幼者圣人之遗训,此惠可不广耶!将传之好事者,使幼者免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此余之志也。

因以明仲阳之术于无穷焉。

宣教郎大梁阎季忠序钱仲阳传钱乙,字仲阳。

上世钱塘人,与吴越王有属。

纳土,曾祖随以北,因家于郓。

父颢,善针医,然嗜酒喜游。

一旦匿姓名,东游海上,不复返。

乙时三岁。

母前亡,父同产姑,嫁医吕氏,哀其孤,收养为子。

稍长读书,从吕君问医。

吕将殁,乃告以家世。

乙号泣,请返迹父。

凡五六返,乃得所在。

又积数岁,乃迎以归。

是时乙年三十余。

乡人惊叹,感慨为泣下,多赋诗咏其事。

后七年,父以寿终,丧葬如礼。

其事吕君,犹事父。

吕君殁,无嗣,为之收行葬服,嫁其孤女,岁时祭享,皆与亲等。

乙始以《颅囟方》着山东。

元丰中,长公主女有疾,召使视之,有功,奏授翰林医学,赐绯。

明年,皇卷。

夫当诸臣搜采之日,天下藏书之家,莫不争献秘笈。

卒未得是书真本,而今乃复见于世,岂非古人精气有不可磨灭者欤?是书原刻阎名作“孝忠”,“真诀”作“直诀”,今未敢易也。

“聚珍本”往往有阎氏方论误入钱书者,今根据朱本,则各得其所矣。

其药味分量间有不同,今各注于本方之末。

至《薛氏医案》本已为薛氏所乱,不足引证云。

光绪十七年辛卯长夏内阁中书周学海谨记卷上脉证治法小儿脉法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变蒸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全。

自生之后,即长骨脉,五脏六腑之神智也。

变者,易也。

(巢论云:上多变气。

)又生变蒸者,自内而长,自下而上,又身热,故以生之日后,三十二日一变。

变每毕,即情性有异于前。

何者?长生腑脏智意故也。

何谓三十二日十段而上之,十日百段。

三十二日计三百二十段,为一遍。

亦曰一蒸。

骨之余气,自脑分入龈中,作三十二齿。

而齿牙有不及三十二数者,由变不足其常也。

或二十八日即至,长二十八齿,以下仿此,但不过三十二之数也。

凡一周遍,乃发虚热,诸病如是。

十周则小蒸毕也。

计三百二十日生骨气,乃全而未壮也。

故初三十二日一变,生肾生志。

六十四日再变生膀胱。

其发耳与KT 冷。

肾与膀胱俱主于水,水数一,故先变。

生之九十六日三变,生心喜。

一百二十八日四变生小肠。

其发汗出而微惊。

心为火,火数二,一百六十日五变生肝哭。

一百九十二日六变生胆。

其发目不开而赤。

肝主木,木数三。

二百二十四日七变生肺声。

二百五十六日八变生大肠。

其发肤热而汗或不汗。

肺属金,金数四。

二百八十八日九变生脾智。

三百二十日十变生胃。

其发不食,肠痛而吐乳。

此后乃齿生,能言知喜怒,故云始全也。

太仓云:气入四肢,长碎骨于十变。

后六十四日长其经脉,手足受血,故手能持物,足能行立也。

经云:变且蒸,谓蒸毕而足一岁之日也。

师曰:不汗而热者,发其汗,大吐者,微下,不可余治。

是以小儿须变蒸。

脱齿者,如花之易苗。

所谓不及三十二齿,由变之不及。

齿当与变日相合也,年壮而视齿方明。

五脏所主心主惊。

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摇(聚珍本作搐);虚则卧而悸动不安。

肝主风。

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切牙,多欠气。

热则外生气;湿则内生气。

脾主困。

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

肺主喘。

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

肾主虚,无实也。

惟疮疹,肾实则变黑陷。

更当别虚实证。

假如肺病又见肝证,切牙多呵欠者,易治,肝虚不能胜肺故也。

若目直、大补母,实则泻子。

五脏病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顿闷,项急。

心病,多叫哭,惊悸,手足动摇,发热饮水。

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

肺病,闷乱哽气,长出气,气短喘息。

肾病,无精光,畏明,体骨重。

肝外感生风呵欠,顿闷,口中气热。

当发散,大青膏主之。

若能食,饮水不止,当大黄丸微下之。

余不可下。

手寻衣领及乱捻物,泻青丸主之。

壮热饮水,喘闷,泻白散主之。

肺热手掐眉目鼻面,甘桔汤主之。

肺盛复有风冷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

当先散肺,后发散风冷。

散肺,泻白散、大青膏主之。

肺不伤寒则不胸满。

肺虚热唇深红色,治之散肺。

虚热,少服泻白散。

肺脏怯唇白色,当补肺,阿胶散主之。

若闷乱气粗,喘促哽气者,难治,肺虚损故也。

脾肺病久,则虚而唇白。

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虚,不能相营,故名曰怯肺,主唇白。

白而泽者吉,白如枯骨者死。

心热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切牙,皆心热也。

导赤散主之。

心气热则心胸亦热,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卧。

心实心气实则气上下行涩,合卧则气不得通。

故喜仰卧,则气得上下通也。

泻心汤主之。

肾虚儿本虚怯,由胎气不成,则神不足。

目中白睛多,其颅即解,(囟开也,)面色白。

此皆难养,纵长不过八八之数。

若恣色欲多,不及四旬而亡。

或有因病而致肾虚者,非也。

又肾气不足,则下窜,盖骨重惟欲坠于下而缩身也。

肾水,阴也,肾虚则畏明,皆宜补肾,地黄丸主之。

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赤者,热也,随证治之。

目内证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

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主之。

青者,肝热,泻青丸主之。

浅淡者补之。

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

无精光者,肾虚,地黄丸主之。

肝病胜肺肝病秋见。

(一作日晡)肝强胜肺,肺怯不能胜肝,当补脾肺治肝。

益脾者,母令子实故也。

补脾,益黄散;治肝,泻青丸主之。

肺病胜肝肺病春见。

(一作早晨)肺胜肝,当补肾肝治肺脏。

肝怯者,受病也。

补肝肾,地黄丸;治肺,泻白散主之。

肝有风目连扎不搐,得心热则搐。

治肝,泻青丸;治心,导赤散主之。

肝有热目直视不搐,得心热则搐。

治肝,泻青丸;治心,导赤散主之。

肝有风甚身反折强直不搐,心不受热也,当补肾治肝。

补肾,地黄丸;治肝,泻青丸主之。

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扎也。

若热入于目,牵其筋脉,两俱紧,不能转视,故目直也。

若得心热则搐,以其子母俱有实热,风火相搏故也。

治肝,泻青丸;治心,导赤散主之。

男发搐,目左视无声,右视有声;女发搐,目右视无声,左视有声:相胜故也。

更有发时证。

早晨发搐因潮热,寅、卯、辰时身体壮热,目上视,手足动摇,口内生热涎,项颈急。

此肝旺,当补肾治肝也。

补肾,地黄丸;治肝,泻青丸主之。

日午发搐因潮热,巳、午、未时发搐,心神惊悸,目上视,白睛赤色,牙关紧,口内涎,手足动摇。

此心旺也,当补肝治心。

治心,导赤散、凉惊丸;补肝,地黄丸主之。

日晚发搐因潮热,申、酉、戌时不甚搐而喘,目微斜视,身体似热,睡露睛,手足冷,大便淡黄水。

是肺旺,当补脾治心肝。

补脾,益黄散;治肝,泻青丸;治心,导赤散主之。

夜间发搐因潮热,亥、子、丑时不甚搐,而卧不稳,身体温壮,目睛紧斜视,喉中有痰,大便银褐色,乳食不消,多睡,不纳津液。

当补脾治心。

补脾,益黄散;治心,导赤散、凉惊丸主之。

伤风后发搐伤风后得之,口中气出热,呵欠,顿闷,手足动摇。

当发散,大青膏主之。

小儿生本怯者,多此病也。

伤食后发搐伤食后得之,身体温,多唾多睡,或吐不思食而发搐。

当先定搐,搐退,白饼子下之,后服安神丸。

百日内发搐真者不过三两次必死,假者发频不为重。

真者内生惊痫,假者外伤风冷。

盖血气未实,不能胜任乃发搐也。

欲知假者,口中气出热也。

治之可发散,大青膏主之,及用涂囟浴体法急惊因闻大声或大惊而发搐,发过则如故,此无阴也。

当下,利惊丸主之。

此阳盛阴虚也。

故利惊丸主之,以除其痰热。

不可与巴豆及温药大下之,恐蓄虚热不消也。

小儿热痰客于心胃,因闻声非常,则动而惊搐矣。

若热极,虽不因闻声及惊,亦自发搐。

慢惊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遍身冷,口鼻气出亦冷,手足时螈,昏睡,睡露睛。

此无阳也,栝蒌汤主之。

凡急慢惊,阴阳异证,切宜辨而治之,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

世间俗方,多不分别,误小儿甚多。

又小儿伤于风冷,病吐泻,医谓脾虚,以温补之;不已,复以凉药治之;又不已,谓之本伤风,医乱攻之。

因脾气即虚,内不能散,外不能解。

至十余日,其证多睡露睛,身温,风在脾胃,故大便不聚而为泻。

当去脾间风,风退则利止。

宣风散主之。

后用使君子丸补其胃。

亦有诸吐利久不差者,脾虚生风而成慢惊。

五痫凡治五痫,皆随脏治之,每脏各有一兽并,五色丸治其病也。

犬痫:反折,上窜,犬叫,肝也。

羊痫:目证,吐舌,羊叫,心也。

牛痫:目直视,腹满,牛叫,脾也。

鸡痫:惊跳,反折,手纵,鸡叫,肺也。

猪痫:如尸,吐沫,猪叫,肾也。

五痫重者死,病后甚者亦死。

疮疹候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嚏喷,手足梢冷,夜卧惊悸多睡,并疮疹证,此天行之病也。

惟用温凉药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发、受风冷。

五脏各有一证:肝脏水;肺脏脓;心脏斑;脾脏疹;归肾变黑。

惟斑疹病后,或发痫,余疮难发。

痫矣,木胜脾,木归心故也。

若凉惊,用凉惊丸;温惊,用粉红丸。

小儿在胎十月,食五脏血秽,生下则其毒当出。

故疮疹之状,皆五脏之液。

肝主泪,肺主涕,心主血,脾为裹血。

其疮出有五名,肝为水,以泪出如水,其色青小。

肺为脓,如涕稠浊,色白而大。

心为斑,主心血,色赤而小,次于水。

脾为疹,小次斑疮,其主裹血,故赤色黄浅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