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证直诀古籍全本
钱乙(宋)小儿药证直诀(加书签版)
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卷上脉治法一、小儿脉二、变蒸三、五藏所生四、五藏病五、肝外感生风六、肝热七、肺热八、肺盛复有风冷九、肺虚热十、肺藏怯十一、心热十二、心实十三、肾虚十四、面上证十五、目内证十六、肝病胜肺十七、肺病胜肝十八、肝有风十九、肝有热二十、肝有风甚二一、惊发搐二二、早晨发搐二三、日午发搐二四、日晚发搐二五、夜间发搐二六、伤风後发搐二七、伤食後发搐二八、百日内发搐二九、急惊三十、慢惊三一、五俌三二、疮疹候三三、伤风三四、伤风手足冷三五、伤风自利三六、伤风腹胀三七、伤风兼藏三八、伤风下後馀热三九、伤寒疮疹同异四十、初生三日内吐泻壮热四一、初生三日以上至十日吐泻身温凉四三、伤风吐泻身温四四、伤风吐泻身热四五、伤风吐泻身凉四六、风温潮热壮热相似四七、肾怯失音相似四八、黄相症四九、夏秋吐泻五十、吐乳五一、虚羸五二、嗽五三、诸疳五四、胃气不和五五、胃冷虚五六、积痛五七、虫痛(虚实腹痛附)五八、虫与俌相似五九、气不和六十、食不消六一、腹中有癖六二、虚实腹胀(肿附)六三、喜汗六四、盗汗六五、夜啼六六、惊啼六七、弄舌六八、丹瘤六九、解颅七十、太阳虚汗七一、胃怯汗七二、胃啼七三、胎肥七四、胎怯七五、胎热七六、急欲乳不能食七七、龟胸龟背七八、肿病七九、五藏相胜轻重八十、杂病八一、不治症卷中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一、李寺丞子三岁病搐二、广亲王宅八使急搐三、李司户孙百日发搐四、王氏子吐泻慢惊五、杜氏子五岁病嗽死证六、转运使李公孙八岁风寒喘嗽七、张氏孙九岁病肺热八、疮疹九、惊搐十、疮疹一一、惊搐一二、脾虚发热一三、发热一四、自汗一五、伏热吐泻一六、虚体吐泻壮热一七、吐泻一八、泻後脾肺虚一九、疮疹二十、虫痛二一、病嗽咯血二二、误下太过二三、伤食卷下诸方(大青膏)(凉惊圆)(粉红圆)(又名温惊圆)(泻青圆)(地黄圆)(泻白散)(又名泻肺散)(阿胶散)(又名补肺散)(导赤散)(益黄散)(又名补脾散)(泻黄散)(又名泻脾散)(白术散)(涂僺法)(浴体法)(甘桔汤)(安神圆)(当归汤)(泻心汤)(生犀散)(白饼子)(利惊圆)(栝蒌汤)(五色圆)(调中圆)(塌气圆)(木香圆)(胡黄连圆)(兰香散)(白粉散)(清积圆)(安虫散)(紫霜圆)(香瓜圆)(花火膏)(白玉散)(牛黄膏)(牛黄圆)(玉露散)(又名甘露散)(百祥圆)(一名南阳圆)(牛李膏)(一名必胜膏)(宣风散)(麝香圆)(大惺惺圆)(小惺惺圆)(银砂圆)(蛇黄园)(三圣圆)(小青圆)(小红圆)(小黄圆)(铁圆)(银液圆)(镇心圆)(金箔圆)(辰砂圆)(剪刀股圆)(麝蟾圆)(软金丹)(桃枝圆)(蝉花散)(钩藤饮子)(抱龙圆)(豆卷散)(龙脑散)(虚风方)(回生散)(虚风又方)(梓朴散)(褊银圆)(又牛黄膏)(五福化毒丹)(羌活膏)(郁李仁圆)(犀角圆)(异功散)(藿香散)(如圣圆)(白附子香连圆)(豆蔻香连圆)(小香连圆)(二圣圆)(没石子圆)(当归散)(白圆)(豆蔻散)(温中圆)(胡黄连麝香圆)(大胡黄连圆)(榆仁圆)(大芦荟圆)(龙骨散)(橘连圆)(香银圆)(金华散)(安虫圆)(芜荑散)(胆矾圆)(真珠圆)(消坚圆)(百部圆)(紫草散)(秦艽散)(地骨皮散)(人叁生犀散)(三黄圆)(天南星散)(黄散)(虎杖散)(捻头散)(羊肝散)(婵蜕散)(乌药散)(二气散)(葶苈圆)(麻黄汤)(生犀磨汁)(大黄圆)(使君子圆)(青金丹)(烧青圆)(败毒散)(木瓜圆)(青金丹)(生犀散)(大黄圆)(镇心圆)(凉惊圆)(独活饮子)(三黄散)(人叁散)(槟榔散)(黄散)(地骨皮散)(兰香散)(傅齿立效散)(蚵皮丸)卷上(目录)脉治法卷中(目录)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卷下(目录)诸方卷上脉治法一、小儿脉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致敬经典7:中医儿科鼻祖《小儿药证直诀》
致敬经典7:中医儿科鼻祖《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是一部中医儿科学专著,是北宋钱乙的弟子闫孝忠收集他的临证经验编成的,成书于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
自古中医儿科便有“哑科”之称。
阎孝忠在《小儿药证直诀》序言中所说,“医之为艺诚难矣,而治小儿为尤难”。
在此之前,小儿因为诊疗难,并不被重视,中国并没有小儿中医方面的专著。
到了北宋,钱乙以丰富的临床经验,由其弟子著成《小儿药证直诀》一书,确立了中医儿科的诊疗体系。
“小儿经方,千古罕见,自乙始别为专门,其书亦为幼科之鼻祖。
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钱乙六味地黄丸与“儿科圣手”钱乙钱乙是我国宋代的著名儿科医生,字仲阳,山东郓州(今山东省东平)人。
“欲得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便出自于他。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儿科之圣钱乙先生画像一天下午,家住汴梁城的王先生,孩子得了怪病,费了不少功夫找到钱乙求救。
钱乙找到病因后,便开了一剂专治惊风的栝楼汤。
孩子服完后,很快就能闭眼睡觉,身体也开始变暖了。
钱乙走后,王先生发现儿子没有大小便,便自作主张找附近的医生开了一剂八正散。
服下没多久,孩子的身体重新变凉了。
王先生一看不对,只得再次请来钱乙。
钱乙又开了一味叫益黄散的药。
中午时分,小孩身体开始变暖,能吃能拉了,却不说一句话。
钱乙见此,耐心道来:“孩子拉肚子拉得肾虚了,哪有精神讲话,现在关键是补肾。
”补肾?在怀疑的目光中,钱乙稍作考虑后开出一付叫“地黄丸”的药。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闪念之间,钱乙想起医圣张仲景收录过滋阴养血的“金匮肾气丸”:主含熟地、茯苓、山萸肉、牡丹皮、山药、泽泻、附子、桂枝八种药材。
钱乙想,这孩子阳气足,缺少的只是肾阴,去掉上火的附子和肉桂后,剩下的六种药材主管苦、酸、甘、咸、辛、淡六种味道,最能治肾虚。
这便是沿用至今、妇孺皆知的“六味地黄丸”。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六味地黄丸的组成六味地黄丸主要功效:滋阴补肾。
小儿药证直诀
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方法论,通过辨证施治来治疗小儿疾病。
本文将从小儿药证直诀的理论基础、应用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
小儿药证直诀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小儿药性辨证和小儿疾病辨证。
首先,对于小儿药性辨证,中医药学认为小儿机体尚未发育完全,体质较为脆弱,故对于药物的适应性和副作用要有所考虑。
因此,在选择药物治疗时,需根据小儿的体质特点,选择药性温和、副作用较少的药品。
其次,对于小儿疾病辨证,中医药学强调辨证施治的原则,将小儿疾病分析归纳为不同的证型,针对具体的病情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小儿药证直诀的应用方法主要包括辨证和施治两个阶段。
首先,辨证是指通过辨别小儿患病的症状,对疾病进行诊断和辨证。
中医药学中常用的辨证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观察小儿的面色、舌苔、呼吸、咳嗽声音等,以及听取家长对小儿的病情描述,医生可以初步推断出疾病的证型。
然后,施治是指根据辨证结果,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中医药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饮品、中药煎剂和中药外敷等。
通过合理的药物搭配和剂量控制,可以达到治疗小儿疾病的目的。
小儿药证直诀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特殊疾病等。
儿科常见病包括感冒、咳嗽、发热、腹泻等;多发病包括水痘、麻疹、脑炎等;特殊疾病包括小儿肺炎、小儿哮喘、小儿遗尿症等。
不同的疾病对于药物治疗的要求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因此,在应用小儿药证直诀时,医生需要根据病情的不同进行灵活选择。
小儿药证直诀是一门独特而重要的中医药学方法,它通过辨证施治来治疗小儿疾病。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小儿的具体病情,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此外,对于小儿的药物剂量、用药方式和疗程等也要有所考虑,以便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家长和患儿董药物的使用也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指导,避免误用或滥用药物。
总之,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医药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小儿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小儿药证直诀笔记
小儿药证直诀笔记小儿药证直决笔记小儿受邪易病,病后易虚损。
脾胃虚弱,偏寒或偏热的东西都受纳不了,吃偏寒(热)的药物就生寒(热),应记住这一点,不要服用过寒或热的药物。
凡是小儿体质虚,而又必需用泻下法。
必需先补益虚损脏腑的母脏,然后再泻下实邪。
假如肺虚而有痰实,就应先补脾后泻肺。
小儿患热症,康复后,如没虚证,不许补;如补,则余热随之复生。
心主惊悸病症:如是实证,就见小儿易惊受怕,哭叫烦闹,发热,口干多饮水,并出现抽筋;如虚证,小儿睡梦中时时惊醒,悸动不安。
1、心热。
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喜俯卧,眼珠往上翻转、咬牙。
导赤散主治。
心气热则心胸也热,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喜俯卧。
2、心实。
心气实则气上下行涩,俯卧则气不通,故喜仰卧,则气得上下通,黄连主之;肝主风邪致病:实证,眼睛发直,大声哭叫,频频打呵欠,颈项强直、角弓反张,有时出现陡然间气息闷绝、不省人事;虚证,睡梦中时时咬牙,频频呵欠。
热邪致病就生外风,湿邪致病生内风。
1、肝热。
患儿用手拉扯衣领,或胡乱地搓捏身旁杂物,用泻青丸来清热凉肝;肝有热就会眼睛直视(如热入目,牵其筋脉,不能转视,故目直),不会抽搐,如加心火亢盛,就会抽搐;泻心肝火;2、肝有风就会连续眨眼(小儿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小儿不能忍受,所以眼睛连连眨动),不会抽搐,如加心火亢盛,就会抽搐;泻心肝火;3、肝有风甚。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心不热,当补肾泻肝。
脾主困倦病证:实证,小儿困倦、喜睡身体发热,口渴多饮;虚证,呕吐、泄泻,产生惊风。
气不和:患儿嘴唇紧紧收拢,频频向前努伸咂动,应调理脾胃功能,益黄散。
洗浴拭脐不干,风入作疮(溃疡),令儿樶口,甚者,是脾虚。
肺主气喘病:实证,烦闷乱动,气喘急促,有的还见口渴多饮,有的不多喝水;虚证,小儿烦闷躁动,陡然间呼吸哽咽说不出话、移时又长长出气。
肺盛受寒就会出现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肺不伤寒则不胸满;1、肺热。
发高烧多喝水,气喘胸闷。
泻白散来清热泻肺;脾虚肺热:咳嗽气喘、胸闷、烦躁、不停要喝水、一点东西也不吃,一点东西也不吃是脾虚,需要先补脾后泻肺(泻白散)。
小儿药证直诀介绍
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中医儿科的奠基之作。
又名《小儿药证真诀》、《钱氏小儿药证直诀》。
3卷。
宋代钱乙撰,由钱氏门人阎孝忠编集而成。
书成于公元1119年。
本书是中国早期内容比较完整,并载有病案的儿科重要专著。
《小儿药证直诀》有仿宋刊本及清武英殿聚珍本二种。
前者是原书的复刻本,后者是辑佚本,内容略有出入。
卷上为脉证治法,共载小儿诊候及方论81篇;卷中详记钱氏小儿病医案23则;卷下诸方,论述儿科方剂的配伍和用法。
书中简要地记述了小儿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卷首附有钱仲阳传一篇,书后附有阎孝忠《阎氏小儿方论》1卷,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1卷。
1949年后有影印本。
钱乙,字仲阳。
上世钱塘人,与吴越王有属。
纳土,曾祖随以北,因家于郓。
父颢,善针医,然嗜酒喜游。
一旦匿姓名,东游海上,不复返。
乙时三岁。
母前亡,父同产姑,嫁医吕氏,哀其孤,收养为子。
稍长读书,从吕君问医。
吕将殁,乃告以家世。
乙号泣,请返迹父。
凡五六返,乃得所在。
又积数岁,乃迎以归。
是时乙年三十余。
乡人惊叹,感慨为泣下,多赋诗咏其事。
后七年,父以寿终,丧葬如礼。
其事吕君,犹事父。
吕君殁,无嗣,为之收行葬服,嫁其孤女,岁时祭享,皆与亲等。
乙始以《颅囟方》着山东。
元丰中,长公主女有疾,召使视之,有功,奏授翰林医学,赐绯。
明年,皇卷。
夫当诸臣搜采之日,天下藏书之家,莫不争献秘笈。
卒未得是书真本,而今乃复见于世,岂非古人精气有不可磨灭者欤?是书原刻阎名作“孝忠”,“真诀”作“直诀”,今未敢易也。
“聚珍本”往往有阎氏方论误入钱书者,今根据朱本,则各得其所矣。
其药味分量间有不同,今各注于本方之末。
至《薛氏医案》本已为薛氏所乱,不足引证云。
光绪十七年辛卯长夏内阁中书周学海谨记。
中医儿科辨证处方口诀
中医儿科辨证处方口诀儿科疾病分四种,普通实行杂新生。
莫把儿科等闲看,最难问诊少语声。
咳分虚积风与痰,桑菊风热金沸寒,兼湿杏苏加术朴,挟热三拗加元芩,痰热清宁湿二陈,气阴生脉肺六君,阴虚沙参麦冬治,食积曲麦入二陈。
肺炎咳嗽多气伤,阴虚沙参麦冬汤,痰热五虎合葶苈,风寒热同为三闭,肺脾气虚人五汤,变心参龙救逆汤,气阴两虚用生脉,陷厥牛心羚钩汤。
哮喘分为急缓期,缓肺脾肾三般虚,肺玉脾六肾金匮,阴虚六地或麦味,发作热哮麻苏丸,青龙三子用于寒。
鹅口清热泻心脾,若逢虚火六加桂。
口疮脾积凉膈散,心导虚六寒理肉。
呕吐伤食保和丸,乳伤消乳胃温胆,惊恐定吐寒丁理,肝气犯胃解肝煎。
泄泻亦分常与变,伤食保和藿风寒,葛根连芩治湿热,附理四神参苓散,变证伤阴连梅治,伤阳参附龙牡攒。
腹痛养脏治中寒,虚冷芍药入小建,滞瘀少腹逐瘀治,乳食香砂平胃散。
厌食气虚参术散,胃阴养增运曲丸。
积滞细看积与虚,消乳木香大安积,脾虚夹积用健脾,不运香砂六君需。
疳积资生健脾气,干疳八珍泻导心,石夜治眼金匮肾,五苓合皮疳肿扪。
惊风需知急慢惊,清败暑邪银翘风,气营紫白湿黄解,痰惊玉保恐抱龙,阴脾肾虚知为慢,寒湿附理土缓肝,固真逐荡用脾肾,大定黄阿三甲阴。
惊风痰瘀四分痫,心虚养心镇惊丸,风定痰涤瘀通窍。
再论水肿被水缠,风水麻连红小豆,凌心参附己苈丸,邪陷心肝必龙胆,气虚参玉真肾寒,湿热内侵导三妙,水闭附泻合温胆。
时行疾病有感冒,荆防香薷桑银翘,麻疹出疹前与后,前宣后沙见清透,三种逆证要记熟,闭肺邪陷与攻喉,麻杏闭肺攻清六,邪陷心肝羚角钩。
风疹邪郁用银翘,邪热炽盛透疹凉。
丹痧三期看病邪,侵肺解肌透痧汤,毒在气营凉清气,疹后伤阴沙麦冬。
水痘为热分轻重,风热银翘毒清解。
痄腮尤须看邪毒,在表银翘毒蕴普,热毒大黄玄明粉,肿硬加入夏海布,邪毒内陷龙胆泻,如意金黄青黛敷。
初痉恢复看顿咳,麻石桑热杏华寒,痉咳桑白皮汤治,恢复沙参或人五。
白喉阴虚养阴清,风热银翘黄解攻。
暑瘟在卫新香白,气营清败营血犀,余热未尽青甲桂,痰蒙神窍苏龙黄,内风扰动止痉散,大定风珠自能安。
小儿药证直诀与六味地黄丸
感 谢 观 看
• 功效主治
• 《六味地黄丸》方解
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 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 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
( 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 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之和,故仍以补肾为主。)
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 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 助真阴得复其位;
3. 书中所载方剂,既有前人已效之良方,又有钱乙之临证经 验方和化裁古方而成之新方,其中不少方剂,如六味地黄 丸、泻白散、泻黄散、导赤散、异功散、白术散、泻青丸 等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 《小儿药证直诀》的贡献
第二部分 六味地黄丸
钱乙与六味地黄丸的故事
宋神宗元丰年间,钱乙就任于太医院。一天下午,家住汴梁城的王先生找到 钱乙,一脸诚恳地说:“钱神医呀,我的孩子病得很重,麻烦您到我家里看看 吧,多少钱都行。”宅心仁厚的钱乙二话不说,便到了王府。原来,小孩睡觉 时眼睛闭不上,手脚抽筋,身上也有些凉。钱乙略一思考,肯定地说:“这是 慢惊呀。”钱乙找到病因后,便开了一剂专治惊风的栝楼汤。孩子服完后,很 快就能闭眼睡觉,身体也开始变暖了。钱乙走后,王先生发现儿子没有大小便 ,便自作主张找附近的医生开了一剂八正散。服下没多久,孩子的身体重新变 凉了。王先生一看不对,只得再次请来钱乙。钱乙听完王先生的陈述后,没有 表现责怪之意,只是开了一味叫益黄散的药,吩咐上午连服四次。这次钱乙没 有马上走,而是一直呆在府中。中午时分,小孩身体开始变暖,能吃能拉了。 正当旁边人都举手相贺时,王先生却发现儿子不说一句话。钱乙见此,耐心来 :“孩子拉肚子拉得肾虚了,哪有精神讲话,现在关键是补肾。”补肾?在怀 疑的目光中,钱乙稍作考虑后开出一付叫“地黄丸”的药。闪念之间,钱乙想 起医圣张仲景收录过滋阴养血的“金匮肾气丸”:主含熟地、茯苓、山萸肉、 牡丹皮、山药、泽泻、附子、肉桂八种药材。钱乙想,这孩子阳气足,缺少的 只是肾阴,去掉上火的附子和肉桂后,剩下的六种药材主管苦、酸、甘、咸、 辛、淡六种味道,最能治肾虚。
小儿药证直诀原序翻译
小儿药证直诀原序翻译
小儿药证直诀:
寒心寒气肃,定折于木香。
小至不熟痰,大至肠胃忙。
头晕百病伏,眩翳清脉行。
若失静脉安,通誉三醇兴。
原序翻译:
小儿药证直诀主要是针对小儿体内头晕、心肌气虚、体内折叠不正常,以及肠胃过度活动等症状。
其中,当涉及心肌气虚时,定症采用木香。
对于不熟痰的小儿来说,可以通过给他们服用以汤定症的方法来进行调理;在大儿的情况下,要特别重视肠胃的活动情况。
若脉搏失去安定状态,则推荐服用三醇来恢复脉象。
小儿用药歌诀
小儿用药歌诀第一签:小儿气质体纯阳跃惊丞恐自内伤冷热不调肾经痛调和三五喜洋洋南星三克,钩藤五克,白茯苓二克,毛橘红二克,苍术十克,川连一、五克,甘草一、五克,灯芯十寸,生姜一片。
二剂。
第二签:一阵温凉一阵热爹娘惊恐泪交作赶紧神前来祈祷要俺得尔几味药黄连三克,麦冬三克,元参二克,焦术三克,甘草0.三克,生姜三片,水煎红花籽一撮。
三剂第三签:汤庭云雾暗悠悠恐怕兰花着泪流这个病根门外得灵丹妙叶云找求益智仁五克,川楝皮三克,榧子仁三克,陈皮二克,神曲二克,枳实二克,茵陈二克,连肉三克,僵蚕三克,防风一克,甘草一克,生姜引。
第四签:一夜惊惶睡不安心中有火太纠缠黄连甘草麦冬地犀角羚羊消肺肝黄连三克,甘草三克,麦冬三克,生地一克,犀角一克,羚羊角一克,灯芯十寸。
二剂第五签:满腹當腾是内伤悬悬心担是爹娘灵丹救尔回生命要尔爹娘学善良川厚朴三克,川芎一克,苍术二克,莱菔子二克,苏子二克,麦芽三克,神曲三克,当归三克,砂仁一克,桔梗一克,甘草一克,生姜二片。
二剂第六签:小子无知性来开七情六欲怎生哉只知寒暑难调养故儿声声泪点腮橘红二克,半夏二克,洋芦荟二克,全蝉蜕三个,,僵蚕四个,,天麻一克,木通四克,焦楂三克,熟军三克,枳壳三克,生姜二片。
一剂第七签:神气昏昏口不言此儿肝肺受风吹赐尔回身一妙剂莫可成人学不矣细辛一、五克,荆芥一克,防风一克,紫苏三克,苍术三克,全蝎二个,,白僵蚕四个,,泽泻一克,猪苓一克,甘草一克,萹蓄一克,引。
三剂第八签:梦里惊慌唤父娘不知寒暑作来伤惟有神仙俺识得调治脾胃一良方焦术三克,茯苓三克,半夏二克,玉米三克,芡实二克,焦楂一克,陈皮一克,升麻一克,姜枣引。
汤散不构第九签:呕吐原由食所伤胃中停饮水汤汤为有牵牛他力大苍术厚朴合槟榔二丑、苍术、川厚朴二克,槟榔三克,木桶三片,生姜三片。
为散为汤都可见效。
第十签:小儿有病母惊慌惟恐灵芝又盖霜来向神前求保佑不知此病实无方第十一签:一阵糊模一阵哭肚腹當腾乳不食要知这个,病子根风伤容忤带惊搐钩藤六克,僵蚕四个,全蝎三个,全蝉蜕三个,川贝母一克,泽泻一克,木通一克,生姜二片。
《小儿药证直诀》败毒散
《小儿药证直诀》败毒散败毒散本方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又名人参败毒散,是治疗正气不足而外感风寒湿邪的常用方剂。
【药物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炒) 人参各30克(各一两) 甘草15克 (半两)【用法用量】加生姜、薄荷少许,水煎服。
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原方为末,每服二钱,入生姜、薄荷煎。
)【功用主治】本方具有益气解表,散风祛湿的作用。
主治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邪,症见憎寒壮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胸膈痞满,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舌苔白腻,脉浮重按欠力。
【本方要点】本方适用于体虚而外感风寒湿邪者,以憎寒壮热,头身重痛,咳痰声重,脉浮重取无力为辨证使用要点。
方中羌活、独活既散风寒,又祛风湿,故为主药。
人参补气,,寓扶正以祛邪之意。
但全方药性偏于辛温香燥,若湿而兼热者,即非所宜。
【方义解析】《小儿药证直诀》记载:“培其正气,败其邪毒,故曰败毒”。
其方证特点:一是憎寒壮热,说明风寒毒盛;二是肢体酸痛,说明湿毒盛;三是舌苔白腻,脉浮而重按无力,说明正气不足以驱邪外出。
所以,本方以解风寒、祛湿邪、养正气而立法。
方中以羌活、独活为君药,既解表,又祛湿,二药相合,能祛一身风寒湿邪;用柴胡、川芎帮助君药解表而治头痛,同时柴胡还有升阳祛湿的作用;桔梗升气、枳壳下气,二药一升一降,气机得调,胸闷自除,咳痰减轻。
前胡、茯苓祛湿除痰,人参、甘草益气,以扶正祛邪。
最后稍加薄荷、生姜以助解表之力。
从主治证所描述的症状上看,并无气虚证状何故用人参呢?第一,本方原是治疗小儿病的,小儿在生理上有两个特点:一是纯阳之体,一是稚阴之体,、小儿脏腑脆弱,形体未充,气血不足,这就是说,小儿的生理特点是气血阴阳都不足,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患了感冒,属于风寒湿证,不管有无气虚的症状,都可以用本方治疗。
第二,正气虚弱之人多感外邪,虽没气虚证状,若单纯用表药汗之,往往中气不足,汗出不彻,邪不能去,或邪随气虚入里故加入代参补气,以鼓邪外出。
钱乙(宋)小儿药证直诀(加书签版)
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卷上脉治法一、小儿脉二、变蒸三、五藏所生四、五藏病五、肝外感生风六、肝热七、肺热八、肺盛复有风冷九、肺虚热十、肺藏怯十一、心热十二、心实十三、肾虚十四、面上证十五、目内证十六、肝病胜肺十七、肺病胜肝十八、肝有风十九、肝有热二十、肝有风甚二一、惊发搐二二、早晨发搐二三、日午发搐二四、日晚发搐二五、夜间发搐二六、伤风後发搐二七、伤食後发搐二八、百日内发搐二九、急惊三十、慢惊三一、五俌三二、疮疹候三三、伤风三四、伤风手足冷三五、伤风自利三六、伤风腹胀三七、伤风兼藏三八、伤风下後馀热三九、伤寒疮疹同异四十、初生三日内吐泻壮热四一、初生三日以上至十日吐泻身温凉四三、伤风吐泻身温四四、伤风吐泻身热四五、伤风吐泻身凉四六、风温潮热壮热相似四七、肾怯失音相似四八、黄相症四九、夏秋吐泻五十、吐乳五一、虚羸五二、嗽五三、诸疳五四、胃气不和五五、胃冷虚五六、积痛五七、虫痛(虚实腹痛附)五八、虫与俌相似五九、气不和六十、食不消六一、腹中有癖六二、虚实腹胀(肿附)六三、喜汗六四、盗汗六五、夜啼六六、惊啼六七、弄舌六八、丹瘤六九、解颅七十、太阳虚汗七一、胃怯汗七二、胃啼七三、胎肥七四、胎怯七五、胎热七六、急欲乳不能食七七、龟胸龟背七八、肿病七九、五藏相胜轻重八十、杂病八一、不治症卷中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一、李寺丞子三岁病搐二、广亲王宅八使急搐三、李司户孙百日发搐四、王氏子吐泻慢惊五、杜氏子五岁病嗽死证六、转运使李公孙八岁风寒喘嗽七、张氏孙九岁病肺热八、疮疹九、惊搐十、疮疹一一、惊搐一二、脾虚发热一三、发热一四、自汗一五、伏热吐泻一六、虚体吐泻壮热一七、吐泻一八、泻後脾肺虚一九、疮疹二十、虫痛二一、病嗽咯血二二、误下太过二三、伤食卷下诸方(大青膏)(凉惊圆)(粉红圆)(又名温惊圆)(泻青圆)(地黄圆)(泻白散)(又名泻肺散)(阿胶散)(又名补肺散)(导赤散)(益黄散)(又名补脾散)(泻黄散)(又名泻脾散)(白术散)(涂僺法)(浴体法)(甘桔汤)(安神圆)(当归汤)(泻心汤)(生犀散)(白饼子)(利惊圆)(栝蒌汤)(五色圆)(调中圆)(塌气圆)(木香圆)(胡黄连圆)(兰香散)(白粉散)(清积圆)(安虫散)(紫霜圆)(香瓜圆)(花火膏)(白玉散)(牛黄膏)(牛黄圆)(玉露散)(又名甘露散)(百祥圆)(一名南阳圆)(牛李膏)(一名必胜膏)(宣风散)(麝香圆)(大惺惺圆)(小惺惺圆)(银砂圆)(蛇黄园)(三圣圆)(小青圆)(小红圆)(小黄圆)(铁圆)(银液圆)(镇心圆)(金箔圆)(辰砂圆)(剪刀股圆)(麝蟾圆)(软金丹)(桃枝圆)(蝉花散)(钩藤饮子)(抱龙圆)(豆卷散)(龙脑散)(虚风方)(回生散)(虚风又方)(梓朴散)(褊银圆)(又牛黄膏)(五福化毒丹)(羌活膏)(郁李仁圆)(犀角圆)(异功散)(藿香散)(如圣圆)(白附子香连圆)(豆蔻香连圆)(小香连圆)(二圣圆)(没石子圆)(当归散)(白圆)(豆蔻散)(温中圆)(胡黄连麝香圆)(大胡黄连圆)(榆仁圆)(大芦荟圆)(龙骨散)(橘连圆)(香银圆)(金华散)(安虫圆)(芜荑散)(胆矾圆)(真珠圆)(消坚圆)(百部圆)(紫草散)(秦艽散)(地骨皮散)(人叁生犀散)(三黄圆)(天南星散)(黄散)(虎杖散)(捻头散)(羊肝散)(婵蜕散)(乌药散)(二气散)(葶苈圆)(麻黄汤)(生犀磨汁)(大黄圆)(使君子圆)(青金丹)(烧青圆)(败毒散)(木瓜圆)(青金丹)(生犀散)(大黄圆)(镇心圆)(凉惊圆)(独活饮子)(三黄散)(人叁散)(槟榔散)(黄散)(地骨皮散)(兰香散)(傅齿立效散)(蚵皮丸)卷上(目录)脉治法卷中(目录)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卷下(目录)诸方卷上脉治法一、小儿脉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小儿药证直诀x
<目录>卷上· 脉证治法
<篇名>初生三日以上至十日吐泻 身温凉
兼见证。肺睡露睛、喘气。心惊 悸、饮水。脾困倦、饶睡。肝呵 欠、顿闷。肾不语、畏明。当泻, 见儿兼脏,补脾,益黄散主之。 此二证。多病于秋夏也。
<目录>卷上· 脉证治法
<篇名>初生下吐
恶不尽,咽入喉中故吐,木瓜丸 主之。凡初生,急须拭掠口中, 令净,若啼声一发则咽下,多生 诸病。
<篇名>小儿药证直诀
书名:小儿药证直诀
作者:钱乙 朝代:宋 年份:公元 1032~ll13年<目录>
<篇名>原序
儿,该括古今,又多自得,著名于 时。其法简易精审,如指诸掌。先 子治平中登第,调须城尉识之。余 五六岁时,病惊疳癖瘕,屡至危殆, 皆仲阳拯之良愈。是时仲阳年尚少, 不肯轻传其书。余家所传者,才十 余方耳!大观初,余筮仕汝海,而 仲阳? ┦Γ 械檬В
?
<目录>卷上· 脉证治法
<篇名>五痫
肝也。羊痫∶目证,吐舌,羊叫, 心也。牛痫∶目直视,腹满,牛 叫,脾也。鸡痫∶惊跳,反折, 手纵,鸡叫,肺也。猪痫∶如尸, 吐沫,猪叫,肾也。五痫重者死, 病后甚者亦死。
<目录>卷上· 脉证治法
<篇名>疮疹候
宜解毒。若黑紫干陷者,百祥丸 下之;不黑者慎勿下。更看时?
<目录>卷上· 脉证治法
<篇名>伤食后发搐
属性:伤食后得之,身体温,多 唾多睡,或吐不思食而发搐。当 先定搐,搐退,白饼子下之,后 服安神丸。
<目录>卷上· 脉证治法
<篇名>百日内发搐
者发频不为重。真者内生惊痫, 假者外伤风冷。盖血气未实,不 能胜任乃发搐也。欲知假者,口 中气出热也。治之可发散,大青 膏主之,及用涂囟浴体法
幼科鼻祖药证直诀
光明中医 2012 年 12 月第 27 卷第 12 期 CJGMCM December 2012. Vol 27. 12
幼科鼻祖 药证直诀
陈禧
关键词: 儿科; 药证直诀; 钱乙
doi: 10. 3969 / j. issn. 1003-8914. 2012. 12. 005
文章编号: 1003-8914( 2012) -12-2394-02
《灵枢、逆顺 肥 廋 》首 先 提 出“婴 儿 者,其 肉 脆,血 少气弱”,《诸病源候论》指出: “小儿脏腑之气软弱”。 钱乙受启迪,结合实践经验将小儿生理特点总 结 为 “五脏六腑,成 而 未 全 …… 全 而 未 壮 ”,由 于 小 儿 发 育 尚未成熟,其“骨气未成,形声未正”,五脏六腑虽已形 成,但“脏腑 娇 嫩,易 为 伤 动 ”功 能 尚 未 健 全 易 感 受 邪 气。小儿脏腑形气均不足,以肾最明显,肾气未盛肾精 未充,故“肾 主 虚,无 实 也”。“纯 阳 ”一 词 首 见 于《周 易》,用于说明宇宙现象。我国最早儿科专著《颅 囟 经》用以说明生理特点,“三岁以内,呼为纯阳,元气未 散”,意指小儿如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钱乙认为 “小儿纯阳,无烦益火”,小儿生机蓬勃发展迅速,阳气 偏盛,以阳、热、实证居多,不宜过用热性药物。小儿的 病理特点,钱 乙 概 括 为“脏 腑 柔 弱,易 虚 易 实,易 寒 易 热”。易虚易实是 指 邪 气 易 实 正 气 易 虚,实 证 往 往 可 以迅速转为虚证或虚实并见之证。易寒易热是指在发 病的过程中,易呈阴伤阳亢表现为热的证候,又容易阳 虚而出现阴寒之证。钱乙对小儿生理的认识为前人所 未道,亦为 后 人 推 崇,以 体 质 制 定 治 则 的 法 门 由 其 首 开; 钱乙对小儿病理的认识,启示应深谙小儿特点,临 证中见微知著先证而治,挫病势于萌芽之时; 对把握小 儿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具有指导作用。钱乙为中医儿 科学作为独立学科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 发展更新,首创五脏证治
儿科之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白话解
⼉科之圣——钱⼄《⼩⼉药证直诀》⼩⼉药证直诀⽩话解在我国医学历史上著名的⼩⼉科专家钱⼄(公元1032-1113年),字仲阳,北宋末年东平郡(今⼭东郓城县)⼈。
他的⽣卒年限,以前⼀直没有作过详细考证。
他的学术思想及流传到现在的⼀部《⼩⼉药证直诀》,对祖国医学中的⼉科学贡献很⼤。
钱⼄的⽣平事迹和他的⽣卒年限考有5篇材料可以充分说明钱⼄的⽣平事迹并考证他的⽣卒年限,这5篇材料是:宋代刘跂写的《钱仲阳传》;《宋史·⽅技》记载的钱⼄传;钱⼄⾃⼰曾经为当时⼀位⼉科医家董及之的著作《⼩⼉斑疹备急⽅论》写的跋⾔;钱⼄的学⽣阎季忠(⼜作孝忠)在辑成《⼩⼉药证直诀》时写的序⽂;以及《四库全书⽬录提要》上有关钱⼄的记载(图为钱⼄)。
刘跂的《钱仲阳传》和《宋史·⽅技》记载的钱⼄传,内容⽂词⼤致相同。
说是钱⼄的⽗亲擅长医术,⽽有饮酒的嗜好并且喜欢到处旅游。
当钱⼄3岁的时候,他⽗亲到东海地区游览,竟然⼀去不返,母亲⼜去世,年幼的钱⼄就寄养在他的姑母吕⽒家中。
钱⼄年龄稍为长⼤时,跟随吕⽒学医,30多岁的时候,他把⽗亲寻了回来,⼜过了7年,⽗亲也去世了,那时的钱⼄已是40岁左右的⼈,他以⼀部名叫《颅囱⽅》的⼩⼉科书籍在⼭东⾏医,声望很⼤,到了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由于给宋神宗的⼦⼥治病有功,被任命为翰林医宫,继⽽⼜提升为太医丞。
并说他享年82。
元丰年间,也就是刘跂得中进⼠的时候,他能为钱⼄写传,⽽说仲阳享年82岁,那末钱⼄卒于刘跂之先,这就没有疑问,⽽刘跂是卒于政和末年(公元1117年),所以钱⼄的卒年就不会在公元1117年了。
⾄于《四库全书⽬录提要》上说:'⼄在宣和间以巫⽅⽒颅囱经治⼩⼉,甚著于时',考宣和间是在公元1119⼀1195年,那时钱⼄已经去世,这就是显然的错误了。
再根据钱⼄⾃⼰写的⽂章,他给董及之的著作写跋⾔时说,⾃⼰'专⼀为业,垂四⼗年',当时是在元祐癸⾣(公元1093年)。
小儿药证直诀
小儿药证直诀
面上证: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赤者,热也,随证治之。
目内证: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
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主之。
青者,肝热,泻青丸主之。
浅淡者补之。
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
无精光者,肾虚,地黄丸主之。
肝病胜肺:肝病秋见。
(一作日晡)肝强胜肺,肺怯不能胜肝,当补脾肺治肝。
益脾者,母令子实故也。
补脾,益黄散;治肝,泻青丸主之。
肺病胜肝:肺病春见。
(一作早晨)肺胜肝,当补肾肝治肺脏。
肝怯者,受病也。
补肝肾,地黄丸;治肺,泻白散主之。
小儿药证直诀3
小儿药证直诀32007-04-12124复禾健康医生组•七七、龟胸龟背•肺热胀满,攻於胸鬲,即成龟胸,又乳母多食五辛,亦成,儿生下,客风入脊,逐於骨髓,即成龟背,治之以龟尿点节骨,取尿之法,当莲叶安龟在上,後用镜照之,自尿出,以物盛之。
•(笺正)此是小儿先天本薄,阴虚内热,骨节柔脆,而为痰热所乘,骨乃为之胀大,能治其病源,保其不再胀大,已是第一良医,必无可以缩小全愈之理。
前人因其形似,名曰龟胸、龟背,又曰鸡胸,本极可鄙,而龟尿点骨,更是无可奈何之妄想,必不能有何效验,此附会之尤,是当亟与删剃。
•七八、肿病•肾热传於膀胱,膀胱热盛,逆於脾胃,脾胃虚而不能制肾。
水反克肾,脾随水行,脾主四肢,故流走而身面皆肿也。
若大喘者重也,何以然,肾大盛而克退脾土,上胜心火,心又胜肺,肺为心克,故喘。
或问曰,心刑肺,肺本见虚,今何喘实,曰,此有二,一者肺大喘,此五藏逆,二者肾水气上行,傍浸於肺,故令大喘,此皆难治。
•(笺正)肿病属热者轻,湿热不化,流入经隧,清热理湿,其病易治。
•惟脾肾两虚,清阳无权,而寒水泛溢者,其病为重。
仲阳谓水反克土,脾随水行者,即是寒水泛滥,怀山襄陵之候,惟开首仅肾传热於膀胱云云,一似止有热症,而不及虚寒水溢一症,殊嫌漏略。
其谓肿而大喘者重,则肾水上溢,水气射肺,而致喘逆,地加於天,岂非极重之候,仲阳必谓上胜心火,心又胜肺,辗转迂曲,涂附五行生克,最是腐气可厌,且非病理之真末又谓肾水上行,傍浸於肺,何等直爽。
•七九、五藏相胜轻重•肝藏病见秋,木旺,肝强胜肺也,宜补肺泻肝。
轻者肝病退,重者唇白而死。
•肺病见春,金旺,肺胜肝,当泻肺,轻者肺病退,重者目淡青,必发惊,更有赤者,当搐,为肝怯,当目淡青色也,心病见冬,火旺。
•心强胜肾,当补肾治心,轻者病退,重者下窜不语,肾虚怯也。
•肾病见夏,水胜火,肾胜心也,当治肾。
轻者病退,重者悸动常搐也。
脾病见四旁,皆仿此治之,顺者易治,逆者难治,脾怯当面目赤黄,五藏相反,随证治之。
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
•柴胡 9g
•前胡 9g
•川芎 9g
•枳壳 9g
•羌活 9g
•独活 9g
•茯苓 9g
•桔梗 9g
•人参 9g
•甘草 5g
羌活
独活
川芎
[用法] 为末,每复6g,入生姜、薄荷煎
[功用]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
•气虚外感证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咳嗽,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方解]
•本方适用于素体气虚,复感风寒之症
•方中羌活、独活辛温发散,祛除一身之风寒湿邪,为君药
•川芎行气祛风,柴胡疏风解肌,共为臣药,助羌活、独活疏散外邪
•桔梗宣肺,枳壳降气,前胡祛痰,茯苓渗湿,人参扶正祛邪,均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生姜、薄荷为引,皆属佐使之品
[方歌]
•败毒散用参草苓•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生姜用为引•气虚外感此为功。
小儿药证直诀续三
小儿药证直诀续三小儿药证直诀续三2011-05-19 16:26转载自医海迷悟最终编辑医海迷悟小儿药证直诀续三附录阎氏小儿方论宋大梁阎孝忠著余家幼稚多疾,率用钱氏方诀,取效如神。
因复研究诸法,有得于心,如惊、疳等。
钱钟阳之未悉者,今见于下,并以仲阳传附卷末。
治法治小儿急慢惊小儿急慢惊,古书无之,惟曰阴阳痫。
所谓急慢惊者,后世名之耳。
正如赤白痢之类是也。
阳动而速,故阳病曰急惊;阴静而缓,故阴病曰慢惊。
此阴阳虚实寒热之别,治之不可误也。
急惊由有热,热即生风,又或因惊而发,则目上目扎,涎潮搐搦,身体与口中气皆热,及其发定或睡起,即了了如故,此急惊证也。
当其搐势渐减时,与镇心治热药一二服《直诀》中麝香丸、镇心丸、抱龙丸、辰砂丸及至宝丹、紫雪丹之类。
候惊势已定,须臾以药下其痰热《直诀》中利惊丸、软金丹、桃枝丸之类,或用大黄、朴硝等药。
利下痰热,心神安宁即愈。
慢惊得于大病之余,吐泻之后,或误取转,致脾胃虚损,风邪乘之凡小儿吐泻不止,必成慢惊,宜速治。
似搐而不甚搐,此名瘛苁,似睡而精神慢,四肢与口中气皆冷,睡露睛,或胃痛而啼哭如鸦声。
此证已危,盖脾胃虚损故也。
治小儿吐泻凡小儿吐泻,当温补之。
余每用理中丸发温其中,以五苓散导其逆五苓散,最治小儿吐,连与数服,兼用异散散等,温药调理之,往往便愈。
若已虚损,当速生其胃气,宜与附子理中丸,研金液丹末,煎生姜米饮调灌之。
惟多服乃效服至二三两无害。
候胃气已生,手足渐暖,阴退阳回,然犹瘛苁,即减金液丹一二分,增青州白丸子一二分,同研如上服。
以意详之。
渐减金液丹,加白丸子,兼用异功散、羌活膏、温白丸、钩藤饮之类,调理至安。
依此治之,仍频与粥,虽至危者,往往死中得生,十救八九。
金液丹治小儿吐泻虚极金液丹治小儿吐泻虚极最妙。
沈存中《良方》论金液丹云:新见小儿吐利剧,气已绝,服之复活者数人,真不妄也。
须多服方验。
惊风或泄泻等惊风或泄泻等诸病,烦渴者,皆津液内耗也。
不问阴阳,宜煎钱氏白术散,使满意,取足饮之,弥多弥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钱乙撰··小儿药证直诀1=标题= 卷上剎证治法一、小儿剎法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笺正)小儿在三岁以内,脉极难辨,故古人以食指三关脉纹为据,本节为风关,中节为气关,指头末节为命关,自虎口直上,在指内侧上廉,其脉纹仅见於风关一节,为病最轻;若透至第二节气关,为病较重,若直透至第三节命关,则病必危重,多不可治。
视指纹法,须以医者左手,轻持儿掌,捺定期食指,而以右手大拇指头第一节内侧上廉侧面,轻轻自儿指端向虎口推之,以察其纹之色泽形相,不可以指面正中之罗纹推其指纹,昔人谓罗纹有火,恐惹动儿热,亦不可自其虎口向指头推去,小儿血气未定,向上一推,可使其纹暴长,直透关节。
若辨纹之色,则紫色主内热,红者主身热,青者为惊,肝木动也,白者为疳,脾土伤也,若见黑色,即属不治,纹以隐隐不露者为佳,显明深色,病势必重,间有弯曲之状,亦当以色泽辨之,通行书中绘成种种图象,备尽奇形怪状,多是臆说,殊不不足据,此虽仲阳所未详,然大略如此,差可取证,亦治幼者不可不知之法。
至三岁以上,即当兼察其剎,小儿臂短,寸关尺三部不能容医人三指,则以一指按定关部,而即以此指左右展转,以兼察其尺寸两部,浮沉迟数,大小长短。
形势主病,亦与大人无甚区别,但躯干短小,呼吸促而剎至亦速,大率平人之一呼一吸,剎以七至或八至为平,古必谓八至为平,十至为数,则稍为言之太过。
仲阳此节辨剎,当亦指三岁以上言之。
剎乱者是正气已散,故剎无定状,大人得之,亦不可治,何论小儿气急则剎弦急,食伤则气滞,故剎沉且缓,惊则气浮,故剎为之促急。
促即促数之促,不必依剎经及伤寒论辨剎篇,定为数中之一止,仲景伤寒论促剎四条,本无歇止之意,故炙甘草汤一条,以结与代对举,一言其歇止之无定,一言其歇止之有定,并不以促与结对举,可知仲师本旨未尝以促为止。
此高阳生之剎诀较胜於剎经者,风是外感,於剎当浮,冷为寒,剎必沉细,虽寥寥数言,於寒热虚实各证,固已得其大略,此外仲阳所未言者,皆当以大人剎理,推测求之可也。
二、变蒸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藏六府,成而未全。
自出生之後,及长骨剎,五藏六府之神智也,变者,易也,又生变蒸者,自内而长,自下而上,又身热,故以生之日後三十二日一变,变每毕,即情性有异於前,何者,长生府藏智意故也,何谓三十二日长骨添精神,人有三百六十五骨,除手足中四十五碎骨外,有三百二十数,自生下骨,一日十段而上之,十日百段,三十二日,计三百二十段,为一遍,亦曰一蒸,骨之馀气,自脑分入龈中,作三十二齿,而齿牙有不及三十二数者,由变不足其常也,或二十八日即至长二十八齿,已下仿此,但不过三十二之数也,凡一周遍,乃发虚热诸病,如是十周,则小蒸毕也,计三百二十日,生骨气乃全而未壮也,故初三十二日一变,生肾生志,六十四日再变,生膀胱,其发耳与哬冷,肾与膀胱俱主於水,水数一,故先变生之,九十六日三变,生心喜,一百二十八曰四变,生小肠,其发汗出而微惊,心为火,火数二,一百六十日五变,生肝哭,一百九十二日六变,生胆,其发目不开而赤。
肝主木,木数三,二百二十四日七变,生肺声,二百五十六日八变,生大肠,其发肤热而汗,或不汗,肺属金,金数四,二百八十八日九变,生脾智,三百二十日十变,生胃,其发不食,肠痛而吐乳,脾与胃皆属土,土数五,故第五次之变蒸应之,变蒸至此使全矣。
此後乃齿生,能言,知喜怒,故云使全也,太仓云,气入四肢,长碎骨,於十变後六十四日,长其经剎,手足受血,故手能持物,足能行立也。
经云变且蒸,谓蒸毕而足一岁之日也,师曰,不汗而热者,发其汗,大吐者,微下,不可馀治,是以小儿须变蒸蜕齿者,如花之易苗。
所谓不及三十二齿,由变之不及,齿当与变蒸相合也,年状而视齿方明。
(笺正)变蒸之说,由来旧矣,外台引崔氏:小儿生三十二日一变,六十四日再变,兼蒸,九十六日三变,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又蒸,二百八十八日九变,三百二十日十变,又蒸,此小变蒸毕也;後六十四日又蒸,(千金作大蒸)蒸後六十四日又一大蒸,蒸後百二十八日又一大蒸,此大小蒸都毕也,凡五百七十六日乃成人。
所以变蒸者,皆是荣其血剎,改其五藏,(寿颐按,改字可疑,盖是滋长之意。
)故一变毕,辄觉情态忽有异也,其变蒸之候,令身热剎乱汗出,目睛不明,微似欲惊,不乳哺,上唇头小白泡起如珠子,耳冷,尻亦冷,此其诊也。
单变小微,兼蒸小剧,先期四五日便发,发後亦四五日歇。
凡蒸平者,五日而衰,远至七日九日而衰。
当变蒸之时,慎不可疗及灸刺,但和视之,若良久热不已,可微与紫丸,热歇便止;若於变蒸中加以天行温病,或非变蒸而得天行者,其诊皆相似,唯耳及尻通热,口上无白泡耳,当先服黑散以发其汗,热当歇,便就差,若犹不都除,乃与紫丸下之。
(紫丸黑散方附後)巢氏病源谓小儿变蒸者,以长血气也。
变者生气,蒸者体热。
变蒸有轻重,其轻者,体热而微惊,耳冷髋亦冷,上唇头白泡起,微汗出;其重者,体壮热而剎乱,或汗或不汗,不欲食,食辄吐? C变蒸之时,目白睛微赤,黑睛微白,变蒸之时,不欲惊动,弗令傍边多人,变蒸或早或晚,依时如法者少也。
(馀与外台相近,千金方即言之尤详,然大旨俱同,不备录,以省繁冗)颐案小儿变蒸发热,诚不可谓之病,盖藏府筋骨渐以发育滋长,斯气血运行之机,有时而生变化。
大率体质孱弱者,变蒸之候较盛,气粗身热,食减汗多,或吐乳,或则渴饮,诸恙多具,此不当误认外感,妄投发散,静以俟之,一二日自然恢复原状;若体旺者,则未必皆然,或一日半日,稍稍不甚活泼,其最健全者。
且绝无此等状态。
古人计日而算,太觉呆板,万不可泥。
凡经此一度度蒸之後,声音笑貌。
举止灵敏,皆进一步,其为气血增长,信而有徵,是以世俗共谓之长意智。
仲阳此节,颇有语病,如谓儿在母腹,五岁六府成而未全,已非真理,又谓自下而上,第一次生肾膀胱,第二次生心小肠,则竟似达生之初,藏府原未完全,得无可骇,又谓水数一,火数二,木数三,金数四,土数五,则拘泥五行,执而不化,惟是宋、金、元、明之世,谭医之士,大都如此,固不必专责之仲阳一人。
崔氏所谓荣其血剎,巢氏所谓以长血气二语,最握其要,仲阳谓长骨剎五藏六府之神智,浑而言之,颇得圆相。
病原谓变蒸之时,或早或晚,依时如法者少,盖人之体质,万有不齐,其理如是。
凡论生理病理,古籍中多以日计者,固亦略示以标准之意,而为之解者。
必偻指而数,作算博士,则呆读古书,未免可哂。
附录紫丸方。
外台引崔氏(外台秘要三十五卷)代赭赤石脂(各一两)、巴豆(三十枚去心皮煎)、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熬)右四味,捣代赭等二味为末,巴豆杏仁别捣如膏。
又内二味,合捣三千杵,自相合,若硬,入少蜜更捣,密器中盛封之。
三十日儿,服如麻子一丸,与少乳汁,令下喉,食顷後与少乳,勿令多,至日中当小下,热除,若未全除,明日更与一丸。
百日儿服如小豆一丸,以此准量增减也。
小儿夏月多热,喜令发疹,二三十日,辄一服甚佳。
此丸无所不治,代赭须真者,若不真,以左顾牡蛎代之,忌猪肉芦笋。
寿颐按巴豆入药,古人皆曰熬,盖其毒在油,熬黑以去其毒也。
近世则研细,纸包压净油用之,尤佳,此是後人制法之巧於古人者。
附录黑散方。
外台引崔氏(外台秘要三十五卷)麻黄(一分去节)、大黄(一分)、杏仁(二分去皮尖熬令变色)右三味,先捣麻黄大黄为散,杏仁别捣如脂,乃细细内散又捣,令调和讫,内密器中。
一月儿服如小豆大一枚,以乳汁和服之,抱令得汗,汗出,温粉粉之,勿使见风。
百日儿,服如枣核,以儿大小量之为度。
(笺正)此二方皆是古法,所服甚少,故不为害。
然温病发热,究非发表一法所可无投不利,此读古书者,不可拘守成法者也。
三、五藏所生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摇,(聚珍本作搐)虚则卧而悸动不不安。
(笺正)儿之惊搐,多由稚阴未充,火升气升,肝阳化风上炎,是即西学之所谓血冲脑神经病,故猝然而作,知觉运动顿失常度。
古人不知有脑神经之功用,恒谓知觉运动皆以心为之主,遂以惊为心病。
寿颐则谓心阳太亢,气火上升,亦与西学血冲脑经之理,同条共贯,所言病情病因,无甚歧异,但彼此立说,各道其道耳。
叫哭发热,渴饮抽搐,是为火气有馀之实症,治宜泻火清心,并须镇摄肝肠,以抑上升之气火,则脑神经功用可复。
若心液虚而卧寐中悸怯不安,则宜养液甯神者也。
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热则外生气,温则内生气。
(笺正)肝藏合德於木,性情刚果,最易横逆。
肝阳既动,则火盛生风,是为气火太盛,内生之风,幼科急惊,陡然而发,皆属肝病。
目直大叫,亦即气血上冲,而脑神经受其刺激,故目定直视,不能旋转,呵欠亦气逆不下,升多降少之徵。
项急即痉直,亦脑神经病,不可以仲景痉病之例,认作太阳。
顿闷者,即猝然闷绝,人事不知之状,皆西学之所谓脑经病也。
咬牙者,睡梦中齿牙轧轧作声,有因於胃火太盛者,亦有因於脾胃虚寒者。
火盛属实,虑其猝有急惊之变,脾寒属虚,虑其将作慢惊。
下文心热条中,有咬牙一症,即是实热,而此以为肝虚,岂不自矛自盾。
气热则外生气以下十一字,文义费解,盖展转传写,必有哵误。
此当阙疑,不可再为涂附。
脾主因,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
(笺正)困者,盖言倦怠嗜卧之意。
然脾主困三字,措辞殊觉不顺。
然今之苏浙间俗语,谓睡眠曰困,乃字书所无之义。
仲阳先世,系出吴越,或当时已有此谚,所谓实则因困睡,确与吴越俗语相合。
盖脾热则清阳不司布,故懒倦而多眠,身热饮水,皆热徵也。
又脾为湿困者,亦多眠睡,若脾虚且寒,则上吐下泻,不司健运之职矣。
脾虚而肝得乘之,侮其所不胜,则亦生风,即是慢惊,亦曰慢脾风,此非急投温补脾肾不可者也。
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
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
(笺正)肺主气之出纳,肺和则呼吸调和,肺病则气之出纳必病,故肺病主喘。
肺实者,气必闭室而不调,则为闷乱而喘气急促。
饮水者,肺家有热。
不饮水者,肺有水饮,故皆为实证。
虚则气哽者,气不及而抑塞,失其故常也。
长出气者,盖以多呼少吸者言之,肺虚何疑。
肾主虚,无实也,惟疮疹肾实,则变黑陷。
(笺正)肾主先天之真阴,其长成极迟,稚龄无欲念,肾阴未足可知,故儿科无肾实之病。
古人之所谓疮疹,即长痘疮,痘疮何以有肾实之症,则亦以相火之太炽,露而不藏使然。
然肾火上炎,即是肾阴不济,虽曰火盛为实,却是阴液涸枯,故痘为之焦黑而瘪陷,见机及早,急急大剂养水,救焚沃焦,或可挽回一二,稍迟必无及矣。
更当利虚实证,假如肺病又见肝证,咬牙多呵欠者易治,肝虚不能胜肺故也。
若目直,大叫哭,项急顿闷者难治,盖肺久病则虚冷。
肝强实而反胜肺也,视病之新久虚实,虚则补母,实则泻子。
(笺正)此则以五藏虚实,互相克贼者言之。
一藏有病,而此藏所胜者,尚无盛旺之实症,则不致反受其侮,此藏尚可支持,否则不胜我者,气焰既张,亦挟其锐厉而来陵我,其何以堪,然此特泛言其理耳。
见症治症,不可一概而论,虚则补母,实则泻子二语,虽曰古之恒言,其实不可泥死於古人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