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小儿药证直诀临证指南-一、上篇 《小儿药证直诀》类证释义
椀棶暥直 诀暦系 北宋 末 年的 著 作 棳当 时 采 用 两暍钱暍分暍厘暍毫 之 目棳即 十 毫 为 一 厘棳 十 厘为 一分 棳十 分为 一 钱棳十 钱为 一 两棳以 十累计棳积十六两 为一 斤暎 本书 按宋 代一 两 折合 米制 棾椃棶棾克 棳棻盏 折 合棽棸棸 毫升 棳棻 升约折合棻毫升棳折 算方 剂用 量暎 此外棳 在 散剂 中尚 有暟方寸 匕暠暟钱 匕暠暟一 字暠等 名 称棳则按一方寸匕 药散 约合棻棶椀克椈一钱 匕 药散 约合 棸棶椆克 椈一 字药 散约 合 棸棶棾 克棬草本药散要轻些棭折 算暎经上 换算 后棳在 棬棭中 标明 棳以作 为 理 解 该 方 配 伍 意 义暍结 构 特 点暍变 化 原 因 以 及 古 今 用 量 的 参 考暎 至 于现 在临 床用药 的 剂量 棳则应 随 病情 暍年 龄暍体重暍体质暍气 候及 地区的 差异 而定棳 不必拘泥暎
浙江中医学院 何 任 一九八二年五月
棾
江序
暥小 儿 药证直 诀暦是 宋代 著 名 儿 科 大 家 钱乙 的 弟 子 阎 孝 忠棳根 据 他 长 期 所 保 留 和 收集 到的 钱乙论 述 的资 料 棳并 参 照诸 家 的抄本棳编集而成暎它 是一 部现 存较 早的 儿 科专 著暎 在学术 上 远溯 灵 素棳近 师南 阳 棳并能结合儿科特 点棳师 古不泥棳对当 时儿 科 学 的发 展 起到 极其 重 要 的 推 动 作 用棳迄 今 仍 为 儿 科医 师 所 师 法暎 但 由 于 成 书 年 代 久 远棳文 简义 奥 棳故 给 后 学 者 在 学 习 上 带 来 一 定 困 难暎 浙 江 俞 景 茂 同 志 有 鉴 于 此 棳怀着 继 承发展 中医 学 儿 科 的 愿 望棳将 多 年 来 学 习暥小 儿 药 证直 诀暦的 心 得 体 会棳 联 系 自己 的 临床 经验 棳编 释 了 暥小 儿 药 证 直 诀 类 证 释 义暦一 书暎全 书 对 钱 乙 的 学 术 思 想 及其 成 就作 了比 较 系统 的 整 理 和 介 绍棳这 对 钱 氏 学 术渊 源 的 探 讨 作 出 了 有 益 的 贡 献暎 其 中对 化裁 古 方暍善 创 新方 的 分 析棳颇 具 独 到 见 解暎 方 解 析 理 清 楚棳切 合 临 床 实用 暎 书成 之日 棳索 序于 余 棳爰 志 数语 棳以表佩忱而已暎
《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
《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小儿药证直诀》又名《钱氏小儿药证真诀》、《钱氏小儿药证》、《钱氏小儿方》,由钱乙弟子阎孝忠整理编撰而成,约成书于北宋徽宗政和四年(约公元1114年)。
此书是一部专门论治小儿疾病的著作。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
分上、中、下三卷,卷上是“脉证治法”,论述小儿脉法、生长发育、五脏所主、五脏病,急慢惊风、发搐、伤风吐泻、咳嗽、黄疸、盗汗、疳积、疮疹候、初生疾病、小儿杂症等81种;卷中“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即钱乙亲手治疗的医案23例;卷下共载儿科药方118首,大多为钱乙在前人古方的基础上化裁或新创。
一.《小儿药证直诀》与钱乙钱乙,字仲阳,北宋山东郓城(今山东平县人)。
钱乙幼年孤苦由其姑父母抚养成人,并跟随姑父学医;精通儿科及内科、外科等,临证善用丸散,善补肾阴,重视升降,反对呆补竣攻与妄攻误下,奠定了中医儿科学基础。
钱乙为人博学而多术,治愈长公主女儿一举成名,后又任太医丞名震京师。
其门人阎孝忠在《小儿药证直诀·序》赞扬说:“其治小儿,赅括古今,又多自得,著名于时。
其法简易精审,如指诸掌。
”可以说《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医儿科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性著作。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自宋神宗开始,太医局成为中央医学教育机构,下分九科:大方脉、小方脉等。
小方脉即指儿科,自此小儿科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二,从脉证治法到儿科药方,再加医案佐证,《小儿药证直诀》已形成一套较完善的成体系的儿科学理论;三,《小儿药证直诀》是一部有独特诊疗方法的儿科专著;四,它的作者钱乙是一位不但继承了前代医术,又富有创新精神的学验俱丰的儿科名家。
钱乙治学主张汇通古今,不拘古法,创制新方,从而阐发小儿五脏辨证。
明代宋濂评论说:“钱乙深得张机之玄奥,而撷其精华,五脏之方,各随其宜。
”二.卷上理论特色及卷中医案举隅 1. 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开篇“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全。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调理脾胃思想探析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调理脾胃思想探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重视小儿脾胃的调理。
小儿脾胃娇弱,调治不当,则变证百出。
钱乙在脾胃受损诸证的治疗中形成了独特的辨治特色。
辨证上,详审病情,参以时节,细辨寒热虚实,详分轻重缓急;治疗上,妙用温凉补泻之法,遣药重在运脾,所创剂型丰富,轻巧灵活。
钱乙调理脾胃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远超出儿科范畴,如补土派调脾胃、保后天的理论即是对钱氏思想的完善与发挥,值得当今临床发掘应用。
【关键词】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调理脾胃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以下简称《直诀》)重视调护脾胃。
全书共3卷,上卷脉证治法81条,论及脾胃者42条,中卷病案23则,从脾胃而治者12则,下卷列小儿病证诸方121首,理脾胃者66首。
可见,钱乙调理脾胃思想贯穿了儿科理、法、方、药始终。
现就其调理小儿脾胃思想梳理如下。
1脾胃娇嫩,调治失宜,变证百出钱乙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1]。
脾胃之常、之变尤是如此。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尚未成熟,纳运功能不足。
然而小儿处于迅速生长发育的阶段,对水谷精微需求量大,脾胃负担较重,且小儿饮食不知自节,寒暖不知自调,易伤及脾胃;加之医生易对治小儿疾病的诊断不明,补泻温凉无度,复伤脾胃,致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甚则危及小儿生命。
如疳证为古代儿科四大难证之一,《直诀·诸疳》指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
因大病或吐泻后,以药吐下,致脾胃虚弱亡津液。
且小儿病疳,皆愚医之所坏病”[2]20。
又如《直诀·卷中》“辛氏女,子五岁”[2]40案,患儿病虫痛,《直诀·虫痛》云:“小儿本怯者多此病”[2]22。
此为本虚标实证,治当健脾扶正,杀虫行滞止痛。
而众医却以巴豆、干漆、硇砂之属峻下伤正,致脾胃虚极而脱,小儿常因误治而亡。
钱乙(宋)小儿药证直诀(加书签版)
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卷上脉治法一、小儿脉二、变蒸三、五藏所生四、五藏病五、肝外感生风六、肝热七、肺热八、肺盛复有风冷九、肺虚热十、肺藏怯十一、心热十二、心实十三、肾虚十四、面上证十五、目内证十六、肝病胜肺十七、肺病胜肝十八、肝有风十九、肝有热二十、肝有风甚二一、惊发搐二二、早晨发搐二三、日午发搐二四、日晚发搐二五、夜间发搐二六、伤风後发搐二七、伤食後发搐二八、百日内发搐二九、急惊三十、慢惊三一、五俌三二、疮疹候三三、伤风三四、伤风手足冷三五、伤风自利三六、伤风腹胀三七、伤风兼藏三八、伤风下後馀热三九、伤寒疮疹同异四十、初生三日内吐泻壮热四一、初生三日以上至十日吐泻身温凉四三、伤风吐泻身温四四、伤风吐泻身热四五、伤风吐泻身凉四六、风温潮热壮热相似四七、肾怯失音相似四八、黄相症四九、夏秋吐泻五十、吐乳五一、虚羸五二、嗽五三、诸疳五四、胃气不和五五、胃冷虚五六、积痛五七、虫痛(虚实腹痛附)五八、虫与俌相似五九、气不和六十、食不消六一、腹中有癖六二、虚实腹胀(肿附)六三、喜汗六四、盗汗六五、夜啼六六、惊啼六七、弄舌六八、丹瘤六九、解颅七十、太阳虚汗七一、胃怯汗七二、胃啼七三、胎肥七四、胎怯七五、胎热七六、急欲乳不能食七七、龟胸龟背七八、肿病七九、五藏相胜轻重八十、杂病八一、不治症卷中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一、李寺丞子三岁病搐二、广亲王宅八使急搐三、李司户孙百日发搐四、王氏子吐泻慢惊五、杜氏子五岁病嗽死证六、转运使李公孙八岁风寒喘嗽七、张氏孙九岁病肺热八、疮疹九、惊搐十、疮疹一一、惊搐一二、脾虚发热一三、发热一四、自汗一五、伏热吐泻一六、虚体吐泻壮热一七、吐泻一八、泻後脾肺虚一九、疮疹二十、虫痛二一、病嗽咯血二二、误下太过二三、伤食卷下诸方(大青膏)(凉惊圆)(粉红圆)(又名温惊圆)(泻青圆)(地黄圆)(泻白散)(又名泻肺散)(阿胶散)(又名补肺散)(导赤散)(益黄散)(又名补脾散)(泻黄散)(又名泻脾散)(白术散)(涂僺法)(浴体法)(甘桔汤)(安神圆)(当归汤)(泻心汤)(生犀散)(白饼子)(利惊圆)(栝蒌汤)(五色圆)(调中圆)(塌气圆)(木香圆)(胡黄连圆)(兰香散)(白粉散)(清积圆)(安虫散)(紫霜圆)(香瓜圆)(花火膏)(白玉散)(牛黄膏)(牛黄圆)(玉露散)(又名甘露散)(百祥圆)(一名南阳圆)(牛李膏)(一名必胜膏)(宣风散)(麝香圆)(大惺惺圆)(小惺惺圆)(银砂圆)(蛇黄园)(三圣圆)(小青圆)(小红圆)(小黄圆)(铁圆)(银液圆)(镇心圆)(金箔圆)(辰砂圆)(剪刀股圆)(麝蟾圆)(软金丹)(桃枝圆)(蝉花散)(钩藤饮子)(抱龙圆)(豆卷散)(龙脑散)(虚风方)(回生散)(虚风又方)(梓朴散)(褊银圆)(又牛黄膏)(五福化毒丹)(羌活膏)(郁李仁圆)(犀角圆)(异功散)(藿香散)(如圣圆)(白附子香连圆)(豆蔻香连圆)(小香连圆)(二圣圆)(没石子圆)(当归散)(白圆)(豆蔻散)(温中圆)(胡黄连麝香圆)(大胡黄连圆)(榆仁圆)(大芦荟圆)(龙骨散)(橘连圆)(香银圆)(金华散)(安虫圆)(芜荑散)(胆矾圆)(真珠圆)(消坚圆)(百部圆)(紫草散)(秦艽散)(地骨皮散)(人叁生犀散)(三黄圆)(天南星散)(黄散)(虎杖散)(捻头散)(羊肝散)(婵蜕散)(乌药散)(二气散)(葶苈圆)(麻黄汤)(生犀磨汁)(大黄圆)(使君子圆)(青金丹)(烧青圆)(败毒散)(木瓜圆)(青金丹)(生犀散)(大黄圆)(镇心圆)(凉惊圆)(独活饮子)(三黄散)(人叁散)(槟榔散)(黄散)(地骨皮散)(兰香散)(傅齿立效散)(蚵皮丸)卷上(目录)脉治法卷中(目录)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卷下(目录)诸方卷上脉治法一、小儿脉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小儿药证直诀》
《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脉法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变蒸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全。
自生之后,即长骨脉,五脏六腑之神智也。
变者,易也。
(巢论云∶上多变气。
)又生变蒸者,自内而长,自下而上,又身热,故以生之日后,三十二日一变。
变每毕,即情性有异于前。
何者?长生腑脏智意故也。
何谓三十二日十段而上之,十日百段。
三十二日计三百二十段,为一遍。
亦曰一蒸。
骨之余气,自脑分入龈中,作三十二齿。
而齿牙有不及三十二数者,由变不足其常也。
或二十八日即至,长二十八齿,以下仿此,但不过三十二之数也。
凡一周遍,乃发虚热,诸病如是。
十周则小蒸毕也。
计三百二十日生骨气,乃全而未壮也。
故初三十二日一变,生肾生志。
六十四日再变生膀胱。
其发耳与KT 冷。
肾与膀胱俱主于水,水数一,故先变。
生之九十六日三变,生心喜。
一百二十八日四变生小肠。
其发汗出而微惊。
心为火,火数二,一百六十日五变生肝哭。
一百九十二日六变生胆。
其发目不开而赤。
肝主木,木数三。
二百二十四日七变生肺声。
二百五十六日八变生大肠。
其发肤热而汗或不汗。
肺属金,金数四。
二百八十八日九变生脾智。
三百二十日十变生胃。
其发不食,肠痛而吐乳。
此后乃齿生,能言知喜怒,故云始全也。
太仓云∶气入四肢,长碎骨于十变。
后六十四日长其经脉,手足受血,故手能持物,足能行立也。
经云∶变且蒸,谓蒸毕而足一岁之日也。
师曰∶不汗而热者,发其汗,大吐者,微下,不可余治。
是以小儿须变蒸。
脱齿者,如花之易苗。
所谓不及三十二齿,由变之不及。
齿当与变日相合也,年壮而视齿方明。
-------------------------------------------------五脏所主心主惊。
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摇(聚珍本作搐);虚则卧而悸动不安。
肝主风。
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切(咬)牙,多欠气。
热则外生气;湿则内生气。
脾主困。
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
小儿药证直诀古籍全本
宋·钱乙撰··小儿药证直诀1=标题= 卷上剎证治法一、小儿剎法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笺正)小儿在三岁以内,脉极难辨,故古人以食指三关脉纹为据,本节为风关,中节为气关,指头末节为命关,自虎口直上,在指内侧上廉,其脉纹仅见於风关一节,为病最轻;若透至第二节气关,为病较重,若直透至第三节命关,则病必危重,多不可治。
视指纹法,须以医者左手,轻持儿掌,捺定期食指,而以右手大拇指头第一节内侧上廉侧面,轻轻自儿指端向虎口推之,以察其纹之色泽形相,不可以指面正中之罗纹推其指纹,昔人谓罗纹有火,恐惹动儿热,亦不可自其虎口向指头推去,小儿血气未定,向上一推,可使其纹暴长,直透关节。
若辨纹之色,则紫色主内热,红者主身热,青者为惊,肝木动也,白者为疳,脾土伤也,若见黑色,即属不治,纹以隐隐不露者为佳,显明深色,病势必重,间有弯曲之状,亦当以色泽辨之,通行书中绘成种种图象,备尽奇形怪状,多是臆说,殊不不足据,此虽仲阳所未详,然大略如此,差可取证,亦治幼者不可不知之法。
至三岁以上,即当兼察其剎,小儿臂短,寸关尺三部不能容医人三指,则以一指按定关部,而即以此指左右展转,以兼察其尺寸两部,浮沉迟数,大小长短。
形势主病,亦与大人无甚区别,但躯干短小,呼吸促而剎至亦速,大率平人之一呼一吸,剎以七至或八至为平,古必谓八至为平,十至为数,则稍为言之太过。
仲阳此节辨剎,当亦指三岁以上言之。
剎乱者是正气已散,故剎无定状,大人得之,亦不可治,何论小儿气急则剎弦急,食伤则气滞,故剎沉且缓,惊则气浮,故剎为之促急。
促即促数之促,不必依剎经及伤寒论辨剎篇,定为数中之一止,仲景伤寒论促剎四条,本无歇止之意,故炙甘草汤一条,以结与代对举,一言其歇止之无定,一言其歇止之有定,并不以促与结对举,可知仲师本旨未尝以促为止。
此高阳生之剎诀较胜於剎经者,风是外感,於剎当浮,冷为寒,剎必沉细,虽寥寥数言,於寒热虚实各证,固已得其大略,此外仲阳所未言者,皆当以大人剎理,推测求之可也。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证治初探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证治初探廖荣臻【摘要】钱乙的辨证纲领,以五脏为辨证基础,以证候为依据,辨别其虚实寒热以作为论治的准则.其中用"风、惊、困、喘、虚"来归纳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主要症候特点,用虚实寒热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用五行来阐述五脏之间及五脏与气候时令之间的相互关系,立五脏补泻诸方作为治疗的基础方剂.并且其临证时极为重视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顺应四时的变化.【期刊名称】《中医药通报》【年(卷),期】2010(009)001【总页数】3页(P36-37,62)【关键词】五脏证治;《小儿药证直诀》;钱乙【作者】廖荣臻【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5104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医药卫生中医药通报 2010 年 2 月第 9 卷第 1 期证直诀)五脏证治初探● 廖荣臻摘要钱乙的辨证纲领,以五脏为辨证基础,以证候为依据,辨别其虚实寒热以作为论治的准则。
其中用“ 风、惊、固、喘、虚”来归纳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主要症候特点,用虚实寒热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用五行来阐述五脏之间及五脏与气候时令之间的相互关系,立五脏补泻诸方作为治疗的基础方剂。
并且其临证时极为重视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顺应四-时的变化。
关键词五脏证治《小儿药证直诀》钱乙钱乙,字仲阳(公元1032 年 ~ 1113 年),郓州(今山东东平县)人,享年 81 岁,行医 50 余年,曾官至太医院丞,是当时最享盛名的儿科医生…。
他学识渊博,造诣精湛,经验丰富,善于变通古法,化裁古方,并自创许多新方。
如闻名于世的六味地黄丸、泻白散、导赤散、异功散、七味白术散等,至今仍为临床医生所喜用。
上古虽有《内经》的脏腑辨证和《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但对小儿疾病辨证尚无完整理论。
钱氏继承前人脏腑辨证的理论,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再根据其临床经验,摸索出了小儿疾病辨证的内在规律,创立了以五脏为纲,五腑、五官、五志为目的五脏辨证系统,从虚实角度订立补泻诸方,为后世临床儿科诊疗提供了提纲挈领的方法论。
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为北宋著名医家钱乙所著,他对医学各科皆通,尤精儿科,有“儿科圣手”之称。
《小儿药证直诀》对我国儿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书中记述了很多儿科常见病及传染病。
如麻疹、百日咳等症,都是最早见于医书者,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较为系统的儿科专著,较之欧洲最早的儿科著作要早出 300年。
是中医儿科工作者必读之书。
《小儿药证直诀》以五脏辨证为纲,将五脏辨证广泛的应用于儿科,对小儿病的诊断、生理、病理特点及儿科病的辨证施治,用药特点,都有很多独到之处。
他认为,小儿与成人相比,在生理上,有很多不同之处。
在《颅囟经》“小儿纯阳”学说的启发下,提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理论。
这是钱氏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和概括,也是他临证的指导思想。
钱氏认为“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误也。
”因此,在处方用药时,力主要恰到好处,不可有些许的疏忽大意。
否则,毫厘之失,将会造成千里之谬。
钱氏根据前人脏腑辨证的理论,系统地提出了小儿科领域的五脏辨证方法,把小儿内脏看成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同时,又注意到内脏与外界环境的密切关系,并把这一理论,最早地应用于儿科临床实践。
所谓“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方法”,是钱氏根据《内经》五脏五行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辨证方法。
他认为五脏属性及功能不同,若被外邪侵袭,发生病变亦不相同,病状也有区别。
并详细开列了心、肝、脾、肺、肾五脏虚实的主要证候及治疗原则。
钱氏治小儿病,一概以五脏为纲。
钱氏虽然强调五脏分证,但并不割裂五脏间的联系。
相反,却很重视五脏间的相互影响,体现了作者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辩证观。
钱氏在儿科学上的另一贡献是,他创造性地将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应用于儿科临床,婴幼儿说话多不方便,望诊在临床上就显得特别重要。
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小儿的全身状况,皮肤,指甲,大、小便,特别是头面各部位的气色变化,作了详细的论述和描绘。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泻黄散、泻脾散】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泻黄散、泻脾散】泻黄散(又名泻脾散)组成:藿香、防风、栀子各9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6克(12岁以上用量,小儿酌减煎服)。
主治:清泻脾胃实火。
方义:方中石膏、栀子泻脾胃之积热;藿香理气化浊调中,以护胃气;佐防风之辛甘微温直入脾胃,发散伏火,生甘草和中泻火。
合而用之,对于胃腑结热上蒸,症见心烦口渴、口臭、口舌生疮、烦渴引饮、嘈杂善饥者,功效良好。
病案举例:何XX,女,5岁,住北正街,于1973年9月4日来诊。
口舌溃疡,口角亦破溃,夜间发热,烦躁易饥,多食腹部臌胀,大便干黑。
其母说:服清热泻火中药后,大便又水泻不止,火又未消。
曾请西医用青霉素注射,服四环素、核黄素等未效。
初诊:症如上述,外见患儿唇干裂,舌苔黄,尖边赤,口燥有臭味,常眨眼并有眼屎,弄舌挫齿,腹胀,并见咳嗽喉中有哮鸣音,咯痰稠,体温正常。
证由脾胃肺伏热所致。
“口为肺窍、唇为脾之外候。
”脾胃伏热,故有口唇燥裂之症,肺有伏热则咳嗽痰稠。
即予泻黄散合泻白散治之,处方:藿香、栀子、防风、生甘草、地骨皮、粳米各6克,桑皮5克,生石膏15克,连服四剂。
复诊(9月12日):咳嗽痰鸣、口舌溃疡均减轻,仍沿原方再予四剂。
三诊(9月21日):各症基本消失,惟病后脾失健运,食少便溏,处白术散增损以扶正益脾。
泻黄散其功用系泻脾胃之伏火。
其病因是脾胃火热,因为脾有蕴热,郁而化燥化火,郁久不解,所以证见口燥、唇干、弄舌、口疮、口臭、烦热易饥等。
钱乙制方不多用大苦大寒如芩、连、知、柏之类来泻热,反用防风、藿香辛甘温散之品,仅用了一味苦寒性能不强的栀子,配甘辛寒的石膏、甘平之甘草,药仅五味,而疗效卓越。
钱氏认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郁热之火不能直折,根据“火郁发之”的理论制定了本方,选用藿香、防风这独特的经验,对我们临床治疗是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至于泻白散治咳逆上气,笔者亦为常用之方,临床加减运用,治疗小儿肺炎功效佳良。
小儿药证直诀与六味地黄丸
感 谢 观 看
• 功效主治
• 《六味地黄丸》方解
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 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 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
( 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 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之和,故仍以补肾为主。)
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 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 助真阴得复其位;
3. 书中所载方剂,既有前人已效之良方,又有钱乙之临证经 验方和化裁古方而成之新方,其中不少方剂,如六味地黄 丸、泻白散、泻黄散、导赤散、异功散、白术散、泻青丸 等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 《小儿药证直诀》的贡献
第二部分 六味地黄丸
钱乙与六味地黄丸的故事
宋神宗元丰年间,钱乙就任于太医院。一天下午,家住汴梁城的王先生找到 钱乙,一脸诚恳地说:“钱神医呀,我的孩子病得很重,麻烦您到我家里看看 吧,多少钱都行。”宅心仁厚的钱乙二话不说,便到了王府。原来,小孩睡觉 时眼睛闭不上,手脚抽筋,身上也有些凉。钱乙略一思考,肯定地说:“这是 慢惊呀。”钱乙找到病因后,便开了一剂专治惊风的栝楼汤。孩子服完后,很 快就能闭眼睡觉,身体也开始变暖了。钱乙走后,王先生发现儿子没有大小便 ,便自作主张找附近的医生开了一剂八正散。服下没多久,孩子的身体重新变 凉了。王先生一看不对,只得再次请来钱乙。钱乙听完王先生的陈述后,没有 表现责怪之意,只是开了一味叫益黄散的药,吩咐上午连服四次。这次钱乙没 有马上走,而是一直呆在府中。中午时分,小孩身体开始变暖,能吃能拉了。 正当旁边人都举手相贺时,王先生却发现儿子不说一句话。钱乙见此,耐心来 :“孩子拉肚子拉得肾虚了,哪有精神讲话,现在关键是补肾。”补肾?在怀 疑的目光中,钱乙稍作考虑后开出一付叫“地黄丸”的药。闪念之间,钱乙想 起医圣张仲景收录过滋阴养血的“金匮肾气丸”:主含熟地、茯苓、山萸肉、 牡丹皮、山药、泽泻、附子、肉桂八种药材。钱乙想,这孩子阳气足,缺少的 只是肾阴,去掉上火的附子和肉桂后,剩下的六种药材主管苦、酸、甘、咸、 辛、淡六种味道,最能治肾虚。
《小儿药证直诀》
《小儿药证直诀》大青膏治小儿热盛生风,欲为惊搐,血气未实,不能胜邪,故发搐也。
大小便根据度,口中气热,当发之。
天麻(末一钱)白附子(末生一钱五分)青黛(研一钱)蝎尾(去毒生末)乌蛇梢肉(酒浸焙干取末各一钱)朱砂(研)天竺黄(研)上同再研细,生蜜和成膏,每服半皂子大至一皂子大。
月中儿粳米大。
同牛黄膏、温薄荷水化一处服之。
五岁以上,同甘露散服之。
学海案∶“聚珍本”蝎尾、蛇梢肉各五分,有麝香研,同朱砂、竺黄各一字匕。
方末云《阎氏集宝生信效方》内小儿诸方,言皆得于汝人钱氏,其间大青膏无天麻,有大青生研一分,其余药味,分料和制,与此皆同。
其方下证治云∶治小儿伤风,其候伸欠顿闷,口中气热,恶风脉浮,比此为详。
只用薄荷汤下。
--------------------------------凉惊丸治惊疳。
草龙胆防风青黛(各三钱)钩藤(二钱)黄连(五钱)牛黄麝香龙脑(各一字)面糊丸粟米大,每服三五丸,金银花汤下。
-----------------------------粉红丸(又名温惊丸)天南星(腊月酿牛胆中百日,阴干,取末四两别研,无酿者,只锉炒熟用)朱砂(一钱五分研)天竺黄(一两研)龙脑(半字别研)坯子胭脂(一钱研,乃染胭脂。
)上用牛胆汁和丸,鸡头大,每服一丸,小者半丸,沙糖温水化下。
泻青丸治肝热搐搦,脉洪实。
当归(去芦头切焙秤)龙脑(焙秤)川芎山栀子仁川大黄(湿纸裹煨)羌活防风(去芦头切焙秤)上件等分为末,炼蜜和丸,鸡头大,每服半丸至一丸,煎竹叶汤同沙糖温水化下。
学海案∶“聚珍本”方后附录云,王海藏斑疹改误云,东垣先生治斑后风热毒,翳膜气晕遮睛,以此剂泻之,大效。
初觉易治。
------------------------------地黄丸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白等方。
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
---------------------------------泻白散(又名泻肺散)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
学习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心得体会-中医儿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学习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心得体会-中医儿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钱乙,字仲阳,北宋着名儿科学家,行医50余年期间积累了丰富的中医儿科临床经验,创立了中医儿科五脏证治理论体系,并使其分化成为一个的分支学科,被后世尊为儿科的鼻祖。
其所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被奉为儿科之圭臬。
该书共3卷,上卷为脉证治法,主要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进行阐述,中卷记载了钱乙所治疗过的23种病证,下卷罗列了120首曾用方剂。
咳嗽在中医里作为一个病证出现,既是一个病名又是一个症状名。
可见于支气管炎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等现今多种疾病中。
咳嗽也是儿童常见的临床表现。
许多儿童甚至长期咳嗽不愈。
钱乙具有丰富治疗小儿咳嗽的临床经验。
我们在学习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过程中,感触颇多,尤其是学习钱乙治疗小儿咳嗽的经验让人获益匪浅。
现将笔者心得体会总结如下,望与同道共勉。
1 钱乙对小儿咳嗽病因病机的认识《小儿药证直诀》上卷的咳嗽篇,开篇即向人们阐释了咳嗽的病因、病位及病性。
如夫嗽者,肺感微寒十一月、十二月嗽者,乃伤风嗽也说明该病既有因于寒也有因于风者,病位在肺。
关于病性,钱乙认为八九月间,肺气大旺,病嗽者,其病必实,非久病也,他以时间来区分病情的虚实。
随后钱乙就咳嗽的症状处方进行了具体的描述。
其中对热证、痰证、痰热证、痰而兼滞的描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
虚证占小部分。
热证、痰证的辨证要点总以身热、面赤痰盛为主,包含饮水涎热唾黏吐青绿水吐痰涎乳食咯脓血等症状。
虚证总以久嗽为主,包含哽气长出气喉中有声等症状。
由此可以看出在咳嗽篇中钱乙认为小儿咳嗽以实热证居多且夹痰明显。
小儿阳常有余,阳气偏盛。
叶天士云:按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
即使外感风寒之邪,也很快从阳化热而寒象不显。
小儿肺常不足,易感受外邪。
《灵枢决气》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辩证学术思想探究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辩证学术思想探究摘要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学家,所著《小儿药证直诀》奠定了中医儿科学基础。
其首创儿科五脏辨证纲领,以五脏所主为大纲,以五脏所胜为基础,以证候为依据,辨虚实寒热以作为论治的准则。
其将惊、风,困,喘,虚归纳为心,肝、脾,肺,肾的主要证侯,用虚,实,寒,热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用五行来阐述五脏之间及五脏与气候时令之间的相互关系,立五脏补泻诸方作为治疗的基础方剂。
其临证遣方用药时极为重视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并顺应四时的变化。
其学术思想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探究关键词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辩证;学术思想钱乙(约公元1032—11l3年 ),字仲阳,祖籍钱塘(今浙江杭州),曾祖时北迁,定居于山东,为宋代著名儿科学家。
所著《小儿药证直诀》,系钱乙弟子阎季忠据钱乙原著《伤寒论指微》及《婴孺论》编撰整理。
《小儿药证直诀》计3卷,卷上为脉证治法,收载小儿诊候及方论81篇;卷中则详记钱乙小儿病医案23 则;卷下列诸方,论述儿科方剂的配伍和用法。
《小儿药证直诀》记载了钱乙在《内经》、《金匮》、《千金方》等脏腑辨证基础上,首创的儿科五脏辨证思想、组方用药及养护调理等方面的内容,为中医儿科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体系较为完整的儿科学专著。
【1】作为儿科鼻祖,钱乙所研制的五脏补泻方剂,也成为后世医家对古方进行临证研究、化裁的重要文献资料。
1、五脏所主钱乙首创在儿科临床上应用了五脏辨证的方法。
在继承内经脏腑辨证学说的基础上,结合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根据他的临床经验。
摸索出了小儿疾病辨证的内在规律,创立了以心、肝、脾、肺、肾的病理特征为理论基础,以临床证候表现为诊断依据,以虚实寒热为证治准则的五脏辨证论治体系【2】。
钱乙归纳出了“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主要证候特征。
并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所主》篇中做具体的论述。
钱乙(宋)小儿药证直诀(加书签版)
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卷上脉治法一、小儿脉二、变蒸三、五藏所生四、五藏病五、肝外感生风六、肝热七、肺热八、肺盛复有风冷九、肺虚热十、肺藏怯十一、心热十二、心实十三、肾虚十四、面上证十五、目内证十六、肝病胜肺十七、肺病胜肝十八、肝有风十九、肝有热二十、肝有风甚二一、惊发搐二二、早晨发搐二三、日午发搐二四、日晚发搐二五、夜间发搐二六、伤风後发搐二七、伤食後发搐二八、百日内发搐二九、急惊三十、慢惊三一、五俌三二、疮疹候三三、伤风三四、伤风手足冷三五、伤风自利三六、伤风腹胀三七、伤风兼藏三八、伤风下後馀热三九、伤寒疮疹同异四十、初生三日内吐泻壮热四一、初生三日以上至十日吐泻身温凉四三、伤风吐泻身温四四、伤风吐泻身热四五、伤风吐泻身凉四六、风温潮热壮热相似四七、肾怯失音相似四八、黄相症四九、夏秋吐泻五十、吐乳五一、虚羸五二、嗽五三、诸疳五四、胃气不和五五、胃冷虚五六、积痛五七、虫痛(虚实腹痛附)五八、虫与俌相似五九、气不和六十、食不消六一、腹中有癖六二、虚实腹胀(肿附)六三、喜汗六四、盗汗六五、夜啼六六、惊啼六七、弄舌六八、丹瘤六九、解颅七十、太阳虚汗七一、胃怯汗七二、胃啼七三、胎肥七四、胎怯七五、胎热七六、急欲乳不能食七七、龟胸龟背七八、肿病七九、五藏相胜轻重八十、杂病八一、不治症卷中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一、李寺丞子三岁病搐二、广亲王宅八使急搐三、李司户孙百日发搐四、王氏子吐泻慢惊五、杜氏子五岁病嗽死证六、转运使李公孙八岁风寒喘嗽七、张氏孙九岁病肺热八、疮疹九、惊搐十、疮疹一一、惊搐一二、脾虚发热一三、发热一四、自汗一五、伏热吐泻一六、虚体吐泻壮热一七、吐泻一八、泻後脾肺虚一九、疮疹二十、虫痛二一、病嗽咯血二二、误下太过二三、伤食卷下诸方(大青膏)(凉惊圆)(粉红圆)(又名温惊圆)(泻青圆)(地黄圆)(泻白散)(又名泻肺散)(阿胶散)(又名补肺散)(导赤散)(益黄散)(又名补脾散)(泻黄散)(又名泻脾散)(白术散)(涂僺法)(浴体法)(甘桔汤)(安神圆)(当归汤)(泻心汤)(生犀散)(白饼子)(利惊圆)(栝蒌汤)(五色圆)(调中圆)(塌气圆)(木香圆)(胡黄连圆)(兰香散)(白粉散)(清积圆)(安虫散)(紫霜圆)(香瓜圆)(花火膏)(白玉散)(牛黄膏)(牛黄圆)(玉露散)(又名甘露散)(百祥圆)(一名南阳圆)(牛李膏)(一名必胜膏)(宣风散)(麝香圆)(大惺惺圆)(小惺惺圆)(银砂圆)(蛇黄园)(三圣圆)(小青圆)(小红圆)(小黄圆)(铁圆)(银液圆)(镇心圆)(金箔圆)(辰砂圆)(剪刀股圆)(麝蟾圆)(软金丹)(桃枝圆)(蝉花散)(钩藤饮子)(抱龙圆)(豆卷散)(龙脑散)(虚风方)(回生散)(虚风又方)(梓朴散)(褊银圆)(又牛黄膏)(五福化毒丹)(羌活膏)(郁李仁圆)(犀角圆)(异功散)(藿香散)(如圣圆)(白附子香连圆)(豆蔻香连圆)(小香连圆)(二圣圆)(没石子圆)(当归散)(白圆)(豆蔻散)(温中圆)(胡黄连麝香圆)(大胡黄连圆)(榆仁圆)(大芦荟圆)(龙骨散)(橘连圆)(香银圆)(金华散)(安虫圆)(芜荑散)(胆矾圆)(真珠圆)(消坚圆)(百部圆)(紫草散)(秦艽散)(地骨皮散)(人叁生犀散)(三黄圆)(天南星散)(黄散)(虎杖散)(捻头散)(羊肝散)(婵蜕散)(乌药散)(二气散)(葶苈圆)(麻黄汤)(生犀磨汁)(大黄圆)(使君子圆)(青金丹)(烧青圆)(败毒散)(木瓜圆)(青金丹)(生犀散)(大黄圆)(镇心圆)(凉惊圆)(独活饮子)(三黄散)(人叁散)(槟榔散)(黄散)(地骨皮散)(兰香散)(傅齿立效散)(蚵皮丸)卷上(目录)脉治法卷中(目录)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卷下(目录)诸方卷上脉治法一、小儿脉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小儿药证直诀x
<目录>卷上· 脉证治法
<篇名>初生三日以上至十日吐泻 身温凉
兼见证。肺睡露睛、喘气。心惊 悸、饮水。脾困倦、饶睡。肝呵 欠、顿闷。肾不语、畏明。当泻, 见儿兼脏,补脾,益黄散主之。 此二证。多病于秋夏也。
<目录>卷上· 脉证治法
<篇名>初生下吐
恶不尽,咽入喉中故吐,木瓜丸 主之。凡初生,急须拭掠口中, 令净,若啼声一发则咽下,多生 诸病。
<篇名>小儿药证直诀
书名:小儿药证直诀
作者:钱乙 朝代:宋 年份:公元 1032~ll13年<目录>
<篇名>原序
儿,该括古今,又多自得,著名于 时。其法简易精审,如指诸掌。先 子治平中登第,调须城尉识之。余 五六岁时,病惊疳癖瘕,屡至危殆, 皆仲阳拯之良愈。是时仲阳年尚少, 不肯轻传其书。余家所传者,才十 余方耳!大观初,余筮仕汝海,而 仲阳? ┦Γ 械檬В
?
<目录>卷上· 脉证治法
<篇名>五痫
肝也。羊痫∶目证,吐舌,羊叫, 心也。牛痫∶目直视,腹满,牛 叫,脾也。鸡痫∶惊跳,反折, 手纵,鸡叫,肺也。猪痫∶如尸, 吐沫,猪叫,肾也。五痫重者死, 病后甚者亦死。
<目录>卷上· 脉证治法
<篇名>疮疹候
宜解毒。若黑紫干陷者,百祥丸 下之;不黑者慎勿下。更看时?
<目录>卷上· 脉证治法
<篇名>伤食后发搐
属性:伤食后得之,身体温,多 唾多睡,或吐不思食而发搐。当 先定搐,搐退,白饼子下之,后 服安神丸。
<目录>卷上· 脉证治法
<篇名>百日内发搐
者发频不为重。真者内生惊痫, 假者外伤风冷。盖血气未实,不 能胜任乃发搐也。欲知假者,口 中气出热也。治之可发散,大青 膏主之,及用涂囟浴体法
儿科考试知识点
儿科总论一.发展史《诸病源候论》提出正确的小儿养育观。
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提出三岁以下为纯阳之体。
北宋儿科之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1.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2.重视望诊,面上证,目内证。
3.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风惊困喘虚。
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擅用寒凉;陈文中《小儿病源方论》倡导固养小儿元阳明代万全:1.提出育婴四法: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
形成儿童保健学的系统观点。
2.“三有余,四不足”的小儿生理病理学说:阳常有余,肝,心有余,肺肾脾不足。
3.首重保护胃气。
陈复正《幼幼集成》将虎口脉纹辨证概括为“浮沉分表里,红紫查寒热,淡滞定虚实”,(鲜红为风寒,紫红为郁热)风轻,气重,命危。
二.小儿年龄分期1.胎儿期:男女生殖之精相合而受孕,直至分娩断脐。
从末次行经算起为40周。
2.新生儿期:从脐带结扎到生后满28天,死亡率较高。
3.婴儿期:28天到1周岁,次期生长发育迅速,但免疫力低。
4.幼儿期:1-3周岁,活动增强,传染病几率增加。
5.学龄前期:3-7周岁,也称幼童期,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6.学龄期:7-青春期(女12,男13)7.青春期:女12-17/18,男13-18/20三.小儿生长发育总体: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低级到高级。
1.体重,出生时约3kg,出生后前半年每月增长0.7kg,后半年每月增长0.5kg,一周岁后每年增长2kg.<6个月W=3+0.7x月数7-12个月W=7+0.5x(月数-6)一岁以上W=8+2x年龄2.身高:出身时约50cm,生后第一年增长25cm,2-12岁身高为70+7x年龄(2-12岁)3.囟门:前囟在出生后12-18个月闭合,后囟应在2-4个月或出身时闭合。
4.头维:出生33-34cm,十五岁接近成人54-58cm5.胸围:出生32cm,胸围超过头维。
6.牙齿:6岁第一颗恒牙,乳牙=月龄-4/67.呼吸脉搏:呼吸脉搏(比值)新生儿40-45 120-140 1:3≤1 30-40 110-130 3-41-3 25-30 100-120 3-43-7 20-25 80-100 47-14 18-20 70-90 48.血压:收缩压=80+2x年龄舒张压=收缩压x2/39.智能发育:感知、运动、语言、性格发育一月好睡二微笑,三月似识妈妈貌,五六见人欲挟抱,七八常将妈妈叫,九十学语开心窍,一岁能表憎与好,岁半模仿兴趣高,二岁会报屎与尿。
儿科之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白话解
⼉科之圣——钱⼄《⼩⼉药证直诀》⼩⼉药证直诀⽩话解在我国医学历史上著名的⼩⼉科专家钱⼄(公元1032-1113年),字仲阳,北宋末年东平郡(今⼭东郓城县)⼈。
他的⽣卒年限,以前⼀直没有作过详细考证。
他的学术思想及流传到现在的⼀部《⼩⼉药证直诀》,对祖国医学中的⼉科学贡献很⼤。
钱⼄的⽣平事迹和他的⽣卒年限考有5篇材料可以充分说明钱⼄的⽣平事迹并考证他的⽣卒年限,这5篇材料是:宋代刘跂写的《钱仲阳传》;《宋史·⽅技》记载的钱⼄传;钱⼄⾃⼰曾经为当时⼀位⼉科医家董及之的著作《⼩⼉斑疹备急⽅论》写的跋⾔;钱⼄的学⽣阎季忠(⼜作孝忠)在辑成《⼩⼉药证直诀》时写的序⽂;以及《四库全书⽬录提要》上有关钱⼄的记载(图为钱⼄)。
刘跂的《钱仲阳传》和《宋史·⽅技》记载的钱⼄传,内容⽂词⼤致相同。
说是钱⼄的⽗亲擅长医术,⽽有饮酒的嗜好并且喜欢到处旅游。
当钱⼄3岁的时候,他⽗亲到东海地区游览,竟然⼀去不返,母亲⼜去世,年幼的钱⼄就寄养在他的姑母吕⽒家中。
钱⼄年龄稍为长⼤时,跟随吕⽒学医,30多岁的时候,他把⽗亲寻了回来,⼜过了7年,⽗亲也去世了,那时的钱⼄已是40岁左右的⼈,他以⼀部名叫《颅囱⽅》的⼩⼉科书籍在⼭东⾏医,声望很⼤,到了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由于给宋神宗的⼦⼥治病有功,被任命为翰林医宫,继⽽⼜提升为太医丞。
并说他享年82。
元丰年间,也就是刘跂得中进⼠的时候,他能为钱⼄写传,⽽说仲阳享年82岁,那末钱⼄卒于刘跂之先,这就没有疑问,⽽刘跂是卒于政和末年(公元1117年),所以钱⼄的卒年就不会在公元1117年了。
⾄于《四库全书⽬录提要》上说:'⼄在宣和间以巫⽅⽒颅囱经治⼩⼉,甚著于时',考宣和间是在公元1119⼀1195年,那时钱⼄已经去世,这就是显然的错误了。
再根据钱⼄⾃⼰写的⽂章,他给董及之的著作写跋⾔时说,⾃⼰'专⼀为业,垂四⼗年',当时是在元祐癸⾣(公元1093年)。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证治初探
临床 医生 所喜用 。
脏 与气候 时令 之 间 的相互 关 系 , 立 阴 、 利水导 热 , 可用 导赤 散 ; 见 目 若
上古 虽 有 《 内经 》 的脏 腑 辨 证 五脏补 泻 诸 方 作 为 治疗 的 基 础 方 淡红 等 阴虚血 热又 挟外 邪 者 , 可用
古方, 自创许多新方。如 闻名于 心 、 、 、 五 脏 的 主 要 症 候 特 泻心汤 ; 口中气温, 并 脾 肺 肾 若 心胸部热 , 避
世 的六 味地黄丸 、 白散 、 泻 导赤 散 、 点 , 用虚 实寒 热来 判 断脏 腑 的病 理 热就冷 , 卧, 俯 咬牙 , 是心火有余而
变化 , 用五行 来 阐述五 脏之 间及五 脏 与 气候 时令之 间的 相 互 关 系, 立五 脏 补 泻 诸 方作 为 治 疗 的基 础 方
剂 。并且其 临证 时极 为重视 五脏 之 间的相 互影响 , 顺应 四 时的 变化 。
关键词
五 脏证 治
《 小儿 药证 直诀》 钱 乙 若 心热 之 气 上 行 则 咬牙 舌 为 心 之 苗, 热则 舌破成 疮 , 为重 舌木 舌 , 又 故 钱 氏指 出 , 主惊 , 发 热 心 若
钱 乙 , 仲 阳( 字 公元 13 02年 ~ 11 13年 ) 郓 州 ( 山 东 东 平 县 ) , 今 人, 享年 8 1岁 , 医 5 行 0余 年 , 曾官
l 五 脏证 治
钱 乙 的辨 证纲 领 , 以五脏 为辨 舌 长 出不 收之病 。
至太 医院丞 , 当 时最 享盛 名 的儿 证 基 础 , 是 以证 候 为依 据 , 别 其 虚 辨
《小儿药证直诀》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小儿药证直诀》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小儿药证直诀》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儿科学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