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地球首师大版
首师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地球

精品教案
地球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知道地球的形成,初步建立地球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会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地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收集与地球有关的资料,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有关地球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地球的概念。
难点:掌握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地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观察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它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二、活动推进,观察探究
1.认识地球的形状。
小组讨论和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或图片),再汇报交流。
归纳总结:科学工作者利用先进的空间技术和设备,已经能准确地测量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赤道周长约40077千米,地球南北一圈(子午圈)长约40009千米。
2.地球地底下的秘密。
据推测,从地表到地心,地球内部大致可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和地幔的顶
部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因此被称为岩石圈。
岩石圈下面是产生岩浆的软流层,软流层下的
地幔被认为是像橡皮泥一样柔软的物质。
地核又可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可能是液态的,而内
核是坚硬的铁镍核心。
三、汇报展示,建构新知
让四个学生配合,写学习心得,并报告。
四、延伸课堂,拓展观察
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概念,并学会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地球。
最后,给大家出一道课后思考题:地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小学科学四下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四下认识地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2)知道地球的表面由陆地和海洋组成。
知道陆地的地形主要有丘陵、山地、高原、盆地五种类型。
(3)了解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组成。
2、科学探究。
口)能通M膜究实验,依据现象推理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
(2)通过观察,能用关键词描述五种地形类型的主要特征。
3、科学态度。
(D培养对研究地球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并收集相关信息。
(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形情况,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实验知道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组成。
2、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探究兴趣。
二、教学准冬°展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小船、雨伞、地球仪、中国地形图、煮熟的鸡蛋、橡皮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海边,几个小朋友在看驶向远方的帆船,帆船离得很远,看不到船身,只能看到船帆,琪琪问:“为什么只看见船帆而看不见船身呢?”学生之前已经具有“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感念,但怎么能证明呢,引发学生思考“这与地球的球体特征是否有关?”驱动任务:地球是球体吗?二、活动一:了解地球的形状提问:如果地球是方的,会出现这种情况吗?让学生模拟平地效果,用伞面模拟球体效果,使用模拟小船从观察者的进出拉向远处。
在桌面模拟实验中,小船会再尽头突然整个消失不见,在伞面消失时船帆还能看见。
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并深刻地感受到地球是一个球体。
三、活动二:认识地表的特征课件播放图片,认识陆地的地形特征,认识丘陵、山地、高原、平原、盆地等五种地形。
四:活动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视频播放地球的内部结构短片。
认识地壳、地幔和地核。
板书:认识地球地球的表面特征:山地一一海拔较高、坡度陡、起伏大丘陵一一坡度和缓、山顶浑圆,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平原一一海拔较低、宽广、平坦高原一一海拔较高、边缘陡峭、地面平坦开阔盆地一一四周被山地环绕、中间地势较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课后反思:实验操作、对比反思,让学生深刻理解地球是球体,再通过图片和视频播放认识地表特征和地球的内部结构,对地形有初步的认识。
四年级科学下册 地球大气的组成 1教案 首师大版

四年级科学下册地球大气的组成 1教案首师大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地球大气的组成 1教案教学目标:1. 知道地球大气的组成和结构;2. 了解大气的作用;3. 能够简单描述不同气体在大气中的分布。
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地球大气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地球大气的认识和想法。
Step 2: 探究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地球大气的图片。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大气由什么组成?有什么作用?Step 3: 研究讲授地球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包括以下内容:- 大气的主要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臭氧层等;- 大气的厚度和薄弱区域。
Step 4: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气体,介绍该气体在大气中的分布和作用。
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互相讨论,准备小组报告。
Step 5: 小组展示让每个小组依次展示并分享自己的小组报告。
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和互动。
Step 6: 总结结合学生小组报告和互动讨论,对地球大气的组成和作用进行总结。
强调大气对人类和地球的重要性。
Step 7: 拓展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问其他与地球大气相关的问题,如空气污染、臭氧层破坏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并关注环境保护。
Step 8: 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绘画或写作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地球大气的理解和意义。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观察描述、小组报告和互动讨论,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地球大气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地球大气的循环和变化,以及与气候、天气的关系。
备注:本教案适用于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材为首师大版。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拓展。
首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科学6.昼夜交替word教案(3)

(首师大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共有的家园6. 昼夜交替教学目的:1.了解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2.初步学会演示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3.通过研究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了解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教学难点:学生比较、分析对比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昼夜现象。
教学准备:小地球仪(2个每个贴上标志)、蜡烛(2个)教学过程:一、引入1.谈话:看书上第20页两幅图,观察两幅图有什么不同?2.学生分组观察、交流。
估计:学生会发现两幅图的不同之处是一个是白天,一个是黑夜。
3.提问:白天和黑夜是怎样形成的呢?4.学生分组讨论发言估计: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太阳在围绕地球转动;另一种是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动。
这两种观点在教学中学生都有可能提出来,也可能只提出一种解释。
根据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
二、学习新课1.谈话:昼夜的形成到底与什么有关系呢?下面我们就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一下,看会有什么发现。
(板书:昼夜交替)2.教师引导学生用蜡烛表示太阳,地球仪表示地球。
在地球仪上的北京位置做一个标记。
鼓励学生仔细观察现象。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
4.谈话: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5.学生汇报。
6.提问:你怎样解释这些现象呢?7.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引导学生发现在“阳光”的照射下,“地球”上明显地分为明暗两半球,明亮的部分向着太阳,那里是白天;黑暗的部分背着“太阳”,那里是黑夜。
当“地球”转动时,同一个地方会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板书:地球自转交替)三、课堂小结:由于地球不停地自传,所以人们就会看到每天太阳东升西落、白天和黑夜就会交替出现。
四、巩固提问思考问题:1.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2.如果没有昼夜的交替,会发生什么现象?3.为什么太阳每天都会东升西落?。
首师大小学科学四下《8.爱护地球家园》word教案

爱护地球家园教学目标:1、感受地球的神奇美丽,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
2、知道地球环境正遭受日益严重的破坏,培养学生从小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欣赏美丽的家园,引入环保氛围.教师出示宇航员从太空拍下的地球照片,指名同学描述这是一颗什么样的星球,你觉得它美吗?看到如此神奇美丽的地球,你有何感想?师通过多媒体创设情景: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依次出现风景如画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九寨沟风光,碧水蓝天椰林的海滩,突然,音乐变得不和谐起来,随之出现了让人震惊的场面:冒着浓烟的工厂,严重污染的黑水河、严重沙化的土地、随意丢弃的一次性物品、沙尘暴中的城市等等。
让学生发表感想。
教师小结:美丽的地球抚育了我们人类,没有地球人类无法生存,可是这个美丽的地球却为环境问题所困扰。
引入保护地球的氛围中。
二、地球,人类惟一的家园,地球受伤了,感受生态忧患。
1、教师过渡:地球母亲无私地养育了人类,然而,人类并不懂得珍惜地球母亲的慷慨和无私:无节制地开采,肆意地砍伐,随意地浪费……地球母亲受伤了。
2、出示诗歌,《保护地球妈妈》指名朗读。
3、提问:你从这首诗中明白了什么?4、教师出示地球环境遭破坏的图片,包括书中的三幅照片,指名学生说说地球正遭受哪些伤害。
5、反省自己的行为,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
师: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不经意的小事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回忆一下,你曾经做过哪些破坏环境的事?三、关爱地球,共建美好家园。
结合实际,从小事点滴做起。
教师:其实,环保离我们很近,有时候可以说是举手之劳,那我们如何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好环境?请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出示倡议书,并让学生签名,表现自己保护环境的决心和勇气。
全体同学齐读,呼唤全人类人们携起手来,关爱地球,共建美好家园。
讨论后小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家园破坏了,我们将无处容身。
让我们携手关爱地球,共建美好家园!四、拓展延伸,课后行动起来。
四年级科学下册 地球的组成 1教案 首师大版

四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的组成 1教案首师大版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的组成和结构- 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 知道地球的内部有岩石、熔岩等物质教学重点- 地球的组成和结构- 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地核的特点和作用- 掌握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教学准备- 地球模型或图片- 相关教学媒体和工具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模型或图片,激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并提出问题:地球是由什么组成的?-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回答问题,然后由几组代表分享答案。
2. 研究:- 介绍地球的组成:地壳、地幔和地核。
解释每个部分的特点和位置。
- 利用地球模型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大小、位置和颜色。
3. 实践:- 分发有关地球的组成的练册,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填写答案。
-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照片、书籍或其他资源,了解地球内部的岩石、熔岩等物质。
- 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分享自己的发现。
4. 总结:- 对地球的组成和结构进行简单总结,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地核的作用是什么?地壳上有哪些物质?- 点评学生的回答,纠正错误并强调重要知识点。
拓展活动- 让学生自己制作地球模型,用不同颜色的泥土或纸张来表示地壳、地幔和地核。
- 邀请地质学专家或教师来给学生讲解地球的组成和内部结构。
教学评估- 分发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地球组成和结构的理解程度。
- 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参考资料- 首师大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材。
428四年级科学下册《认识地球》教案

4.28认识地球教课设计一、教课目的。
1、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2)知道地球的表面由陆地和海洋构成。
知道陆地的地形主要有丘陵、山地、高原、盆地五各种类。
(3)认识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构成。
2、科学研究。
(1)能经过研究实验,依照现象推理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
(2)经过观察,能用要点词描绘五种地形种类的主要特色。
3、科学态度。
(1)培育对研究地球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并采集有关信息。
(2)关怀我国的基当地形状况,培育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二、教课重、难点:1、经过实验知道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构成。
2、培育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地形研究兴趣。
三、教课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小船、雨伞、地球仪、中国地形图、煮熟的鸡蛋、橡皮泥。
四、教课课时:一课时。
五、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地球仪。
1、发问:同学们,这是什么?板书:“地球”2、讲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地方,人们只好看到无边无际的陆地和无边无垠的海洋。
但是在过去谁也没见过地球是什么模样,那么人类终归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让我们今日就踏上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旅程吧!板书:地球的形状。
二、研究新知。
(一)活动一:观察实验“出入港船只”活动。
1、讲话: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发现进港的船只老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老是先不见船身,而后桅杆才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据此,人们猜想2、发问:同学们,当你站在海洋边,看到远处的船只向你驶来,你平常看到的是什么现象?当船只走开港口远航的时候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呢?这个现象会使你产生什么想法呢?3、师生沟通谈论。
(1)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思虑问题,试试解说现象。
(2)老师讲话:那么我们就来一次模拟实验,我们让你叠的小船在桌面和雨伞伞面航行,看看能否和我们刚才谈论的结论相同。
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要求:站在海边的人观察时眼睛要平视地球,而开船的人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慢慢意会。
四年级下科学教案地球_首师大版

四年级下科学教案地球_首师大版(首师大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5.地球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球内部构造等概貌。
2.科学能力:能结合模型和生活实际观察、分析、想象、归纳出地球的形状、内部圈层等概貌,3.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1)初步具有了解地球、探索地球的欲望和兴趣,热爱地球。
(2)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表等概貌。
三、难点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想象了解地球的一些情况。
四、教具、学具准备1.学生课前搜集一些有关地球的资料。
2.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地球全貌图片和地球组成图片。
五、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谈话:关于地球,你知道些什么呢?(板书:地球)2.学生分组交流。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地球方面的知识。
(二)探究研讨同时,介绍山脉、丘陵、平原、河湖等。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思考,使学生对地球有一个初步的整体认识。
4.学生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谈话:我们刚才认识了地球的大小、形状和地表情况,现在我们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
出示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到地球从外到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同时引导学生结合鸡蛋从外到里的构造想象地球构造的形态。
(板书:构造地壳地幔地核)5.学生认识地球的组成结合地球组成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是由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组成的。
(板书:组成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三)巩固反馈问: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总结出地球是一个球体。
在地球的表面有高山、平原、海洋、河流、湖泊等。
在那里生活着人类和各种各样动植物。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是我们可爱的家园。
我们应该热爱地球。
(四)随堂检测1.从地表到地心,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和()三层。
2.地球是由()、()、()、()等部分组成的。
3.地球赤道周长约(),地球南北一圈(子午圈)长约()。
4.从地球仪上我们能知道小部分是(),大部分是()。
四年级科学下册 地球 1教案 首师大版

四年级科学下册地球 1教案首师大版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表概貌。
2.通过阅读介绍有关地球方面的资料,培养学生细致的观
察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想象力。
3.激发学生了解地球、探索地球的欲望和兴趣,培养学生
热爱地球的情感。
难点:通过阅读资料分析、理解地球是个球体。
课前准备:教师搜集的资料。
一、激发学生了解地球的兴趣,了解地球的组成。
1.谈话:教师向学生展示卫星拍摄的地球图片,引导学生
猜测图片中的颜色代表什么。
2.师讲述:教师解释图片中的蓝色为海洋,白色为大气层,黄色为陆地。
3.谈话:教师询问学生对地球的认知,然后出示教科书上
地球的组成图片,解释地球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组成。
二、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内部结构。
1.讲述:教师介绍自己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地球知识,
然后要求学生三人一组阅读资料,并朗读出来。
2.听汇报:教师让学生分享他们通过阅读资料获得的新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相关知识。
3.补充:教师出示幻灯片介绍地球内部结构、火山和地震,并提供课本中麦哲伦环球航行的例子,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这个发现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三、课堂小结:
谈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研究到的地球知识。
板书设计:
地球:
形状:球体
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2020春首师大小学科学四下全册教学学案

2020春首师大小学科学四下全册教学学案首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目录第一单元生活中的空气第四单元关爱健康1空气的组成13饮食与健康2氧气14爱护胃和肠3二氧化碳15肺的保健4燃烧和灭火16心脏的保健第二单元共有的家园第五单元设计与制作5地球17物体的结构6昼夜交替18搭支架7四季变化19生活用具8爱护地球家园第六单元活动第三单元植物的花和果实20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9花的结构10各种各样的花11果实的结构12果实的形成第一单元生活中的空气1、空气的组成【学习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空气的组成,初步建立空气的组成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空气的组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外能积极收集与空气的组成有关的资料,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有关空气的组成的信息。
【学习重难点】重点:建立空气的组成的概念。
难点:掌握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空气的组成。
【学习过程】一、新知学习。
1.课文预习。
阅读课文,将自己不理解的概念名词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收集。
将自己针对本课所收集到的相关知识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文学习,交流研讨。
昼夜交替

科学第二节
白天
黑夜
地轴 赤道 经线 纬线
赤道将地球分为南北半球
纬线
经线
横维竖经 赤道南北分两半 地球自转绕地轴
探 为 究 什 活么 动地 一球
上 有 昼 夜 之 分 ?
日出
日落
假如地球是透明的,有昼夜之分吗? 假如地球本身会发光,有昼夜之分吗? 假如太阳光在同一时间能把整个地球都照亮,有 昼夜之分吗?
只有白天没有黑夜
太 阳
夜 昼
平 行 光 线
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 明,太阳在同一时间只能照亮 地球的一半 ,产生昼夜。
探究活动二:
1、为பைடு நூலகம்么地球上昼夜会 不断交替呢?
2、地球与太阳怎样运动 才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我们提出的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各种运 动形式都能说明昼夜交替的现象吗?
猜测一: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猜测二: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但地
球本身不自转 猜测三:地球在自转 猜测四: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昼夜变化原因:
地球自转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自转一周的时间: 约24小时
四年级下册科学课件第二单元共有的家园8.爱护地球家园首师大版

放映图片 教师出示地球环境遭破坏的图片,包 括书中的三幅照片,指名学生说说地 球正遭受哪些伤害 冒着浓烟的工厂,严重污染的黑水河、 严重沙化的土地、随意丢弃的一次性 物品、沙尘暴中的城市等等。让学生 发表感想。
发现排污口了吗?能否分析一下造成水污染的原因。
发现排污口了吗?能否分析一下造成水污染的原因。 发现排污口了吗?能否分析一下造成水污染的原因。 小结:美丽的地球抚育了我们人类,没有地球人类无法生存,可是这个美丽的地球却为环境问题所困扰。 出示倡议书,并让学生签名,表现自己保护环境的决心和勇气。 全体同学齐读,呼唤全人类人们携起手来,关爱地球,共建美好家园。 发现排污口了吗?能否分析一下造成水污染的原因。 水里的鱼虾多吗?长的怎么样? 地球已经伤痕累累,只有我们人人珍惜它,爱护它,地球母亲才能健康美丽,我们才能幸福生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关爱地 球,保护自然,共建美好家园! 全体同学齐读,呼唤全人类人们携起手来,关爱地球,共建美好家园。 发现排污口了吗?能否分析一下造成水污染的原因。 其实,环保离我们很近,有时候可以说是举手之劳,那我们如何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好环境?请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 出示倡议书,并让学生签名,表现自己保护环境的决心和勇气。 发现排污口了吗?能否分析一下造成水污染的原因。 那里的水是什么颜色? 其实,环保离我们很近,有时候可以说是举手之劳,那我们如何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好环境?请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 岸边的植物生长情况如何? 岸边的植物生长情况如何? 沙漠化,滥捕滥杀动物,物种 地球,人类惟一的家园,地球受伤了,感受生态忧患。 小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家园破坏了,我们将无处容身。 污染、大气污染,二氧化碳大 “地球日”或“环境日”的宣传活动。 回忆一下,你曾经做过哪些破坏环境的事? 讨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哪些方面破坏了 其实,环保离我们很近,有时候可以说是举手之劳,那我们如何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好环境?请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师大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5.地球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球内部构造等概貌。
2.科学能力:能结合模型和生活实际观察、分析、想象、归纳出地球的形状、内部圈层等概貌,
3.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
(1)初步具有了解地球、探索地球的欲望和兴趣,热爱地球。
(2)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表等概貌。
三、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想象了解地球的一些情况。
四、教具、学具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一些有关地球的资料。
2.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地球全貌图片和地球组成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谈话:关于地球,你知道些什么呢?(板书:地球)
2.学生分组交流。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地球方面的知识。
(二)探究研讨
1.认识地球的大小和形状
(1)小组交流:说一说你们知道的有关地球的情况。
(2)全班学生交流。
1)鼓励学生展示介绍文字、图片资料
教师随机出现地球的全貌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
从太空遥望地球,白里透蓝的星球表面罩着一层淡蓝色的“大气面纱”,在“面纱”下面,有深蓝色的海洋、黄色和棕色的陆地,墨绿色的森林植被……,除了地球之外,再没有一个星球有如此丰富的色彩。
(板书:形状球体)
2)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大小:赤道周长约40077千米,子午圈长约40009米。
(板书:大小赤道周长约40077千米,子午圈长约40009米)
2.学生认识人类是怎样发现地球是一个球体的
(1)谈话:人类是怎样发现地球是一个球体的?
(2)学生发言
引导学生可以通过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船、可以看从人造卫星拍摄的照片等方法。
教师可以介绍一些人类发现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其他故事。
3.学生认识地表情况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关于地球你还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地表情况(教师出示演示文稿):地球表面三分之二以
上是海洋,不足三分之一的是陆地。
(板书:地表海洋多陆地少)同时,介绍山脉、丘陵、平原、河湖等。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思考,使学生对地球有一个初步的整体认识。
4.学生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
谈话:我们刚才认识了地球的大小、形状和地表情况,现在我们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
出示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到地球从外到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同时引导学生结合鸡蛋从外到里的构造想象地球构造的形态。
(板书:构造地壳地幔地核)
5.学生认识地球的组成
结合地球组成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是由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组成的。
(板书:组成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三)巩固反馈
问: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总结出地球是一个球体。
在地球的表面有高山、平原、海洋、河流、湖泊等。
在那里生活着人类和各种各样动植物。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是我们可爱的家园。
我们应该热爱地球。
(四)随堂检测
1.从地表到地心,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和()三层。
2.地球是由()、()、()、()等部分组成的。
3.地球赤道周长约(),地球南北一圈(子午圈)长约()。
4.从地球仪上我们能知道小部分是(),大部分是()。
六、板书设计
5.地球
形状:球体
大小:赤道周长约40077千米,子午圈长约40009米
构造:地壳地幔地核
地表:海洋多陆地少
组成: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