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第10课《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8 年级语文科校本作业

班级:座号:姓名:总分:

八上文言文第10课《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文言词语】

1.【共】共同。

2.【谈】谈论,欣赏。

3.【交辉】交相辉映。

4.【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备:长久存在

5.【歇】消散。

6. 【沉鳞】水中潜游的鱼。鳞,借代鱼。

7.【颓】坠落。8.【竞跃】争相跳跃。竞,争着。

9.【欲界】指人间。10.【仙都】指仙境。

11.【复】再。12.【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2.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3.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

【一词多义】

1. 欲:①夕日欲颓(将要)②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2. 书:①答谢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②答谢中书“书”:书信。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背诵默写】

1.《答谢中书书》中写山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中描绘早晚景色变化的句子

是:,. ,。

3.《答谢中书书》作者自比先贤表明钦敬追慕和自豪的句

子:,。

4.《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

是:,,。

5.《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

是:??。

【阅读理解】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

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

..

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五色交辉

..()⑵晓雾将歇.()⑶夕日欲颓.()

⑷沉鳞

..竞跃()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6)沉鳞竞跃

..( )

⒉翻译文中画横线句

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⑵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⒊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⑴交相辉映⑵消散⑶坠落⑷水中潜游的鱼⑸欣赏⑹争着跳跃

2.⑴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啊。⑵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身走出门外。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理解]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苏轼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文章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文言词语】

1.【解】解开。

2.【户】门

3.【欣然】高兴的样子。

4.【念】考虑、想到。

5.【遂】于是,就。

6.【寝】睡觉。

7.【相与】共同,一起。

8.【中庭】院子里。

9.【空明】澄澈透明。10.【交横】交错纵横。11.【盖】大概是。

12.【但】只是。 13.【闲人】清闲的人。 14.【耳】罢了。

【阅读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本文选自《________》

2.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

⑶怀民亦未寝.( ) ⑷相与

..步于中庭( )

3.用现代汉语翻译: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从划波浪线的句子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

起因:经过:结果:

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课后习题三)

【参考答案】:

1.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宋东坡文集

2.⑴考虑,想到⑵于是,就⑶睡觉⑷共同,一起

3.(1)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4.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我(苏轼)与张怀民起因:我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结果:我与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

5.④ (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

6.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7.“闲人”指清闲的人,包含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务所累,无暇及此,表现作者和张怀民超凡脱俗,摒弃一切凡尘事物的拖累,淡泊宁静的情怀。

【两篇短文对比阅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水中藻、荇交横(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3.填空。(8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4分)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的语句中。

【参考答案】

1.(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交错纵横 (4)只是

2.(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漫步。

3.(1)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月色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

【补充注释】去月:上月。

【乙文补充翻译】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树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1.解释加点词语。

(1)四时俱.备 (2) 实是欲界

..之仙都

(3)仆去月谢.病 (4) 岂徒.语哉

2.翻译句子。

(1)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4.对划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答案】

1.都人间辞官只。

2.略

3.示例: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或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

4.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

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怀,超凡的气度。

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