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 我 们 无 路 可 走 的 时 候
介绍庄子及《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 蒙(一说是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 城县)人,著名思想家,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同 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 《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 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 响的哲学流派。庄子主张“无道无为”,主张“相对 主义的认识论”,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其思 想核心:一切顺乎自然。

探究学习:说是“解读”,的确不假。作者采用点面 结合的手法,对庄子著作中彻底的反世俗倾向及其 “外化内不化”的特征做了简明的概括,对庄子鄙弃 权势利禄、追求个性自由、坚持生命理想的精神,更 是浓墨重彩地进行热烈歌颂。不仅如此,作者在文章 一开始就生动地写出读庄的特殊感受,用实话实情赞 美这位哲学大师的卓越天才和永恒魅力。因文而思题, 作者写作本文显然不是无端地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深 有感触。文中没有片言只字言及现实生活,但现实生 活中权钱交易、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等社 会现象无疑是感触点。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注:累:犹言“添麻烦”、“吃辛苦”。涂:泥。 巾:即巾幕,古人专用以覆盖贵重器物的东西。笥:竹箱。指 国王把神龟置于笥中,上面用巾盖好,藏于庙堂之上,以供占 卜之用。
1.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 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说明他鄙弃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 独立,精神的自由,品行的高洁。 2.作者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 是什么? “清洁的精神”,其含义是洁身自好, 拒绝诱惑,决不同流合污。
(2)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 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 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山 重水复,柳暗花明”和“仰之弥高,钻之 弥坚”都是用的现成词语,取义有变化的 是前者还是后者?有什么变化?)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原是写境界幽深、 色彩明丽的乡村风光,这里用来表示读者 心目中的庄子的仪态:错综复杂,变化多 端,让人眼花缭乱。
5、(不在其位 ),不 谋其政。 ——《论语》 ) ——《论语》 行其义也。 7 6、君子之仕也,(
亮点探究
1.课后练习三指出“本文是对《庄 子》的一种解读”,而课题则是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似乎“文不对题”。这是作者的一 时疏失,还是有意留出空白,让读 者运用心智进行必要的填充?

庄子的“无我”之境,其典型表现之一就是谈话、行 文不自以为是,不高人一等。本文避开“扣题行 文”“正面说教”的模式,只以警示性标题启发读者 发挥联想、想像而自悟自择:应该怎样关注当今人文 精神失落的严重问题?应该怎样从庄子等哲学大师的 思想宝库里觅得精神资源,来将我们遭到破坏的“精 神家园”重新构建?读者面对课文不仅用眼,还要用 心;不仅从字面上学习,还要到生活中摄取;不仅是 吸收,还要有创造,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得到了全面调 动。这不是“歪打正着”,也不是刻意做秀,而是由 于作者以庄论庄,深得庄学真谛。
揣摩下列句子,回答句后问题。 (1)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他总在一些 地方吓着我们…… “拨弄”“吓”都表示读庄的感受,二者能否互换?为什么? (2)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都是用的 现成词语,取义有变化的是前者还是后者?有什么变化? (3)“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集在这个“槁项黄馘” 的哲人身上啊! 这一句里有两个明引,是一个不能少,还是可以去其一或同时 去掉? (4)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 起敬,油然生爱? “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三个短语的顺序能否变 动?为什么?
作品想象丰富奇特,文势汪洋肆意,具有浓郁的 浪漫主义色彩。
阅读首段: 1、作者认为庄子的意象是怎样的? 提示:奇特。“美得让我们无所适 从”,“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 连篇,奇怪迭出”,是“朝暾夕月, 落崖惊风”。 2、作者认为庄子的作品有着怎样的意 蕴? 提示:深邃难解,“永远有着我们不懂 的地方”。
6、庄子的精神境界是怎样的?作者对他是怎样 的态度? 庄子的精神世界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不断冲突的 内心世界。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怜悯,最多 情,最温柔宽仁,最敏感,因而最脆弱,最易 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对污浊黑暗的世界,冷 眼看穿,冷酷犀利。庄子的精神世界是一个 “哲学困境”,他徘徊其间,在内心的矛盾中 作困兽之斗。庄子在污浊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 的精神,他超凡绝俗,拒绝诱惑,把自由的价 值看得至高无上,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5.怎样理解作者对庄子怪诞的解释? 作者将庄子的怪诞和孤傲,放在特定的 历史背景之下来考察,看成是对黑暗的 挑战,对人类的怜悯。“他有蛇的冷酷 犀利”,这是对付残忍的诸侯们的; “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这是对待天 下苍生的,是更加深沉的。看出满纸荒 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也就看出了他对 人类的怜悯。
3、具体而言,作者读庄子作品有着怎 样的感受? 提示:视界为之一开,俗情为之一扫。
4、作者以为庄子有着怎样的聪明才智? 提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是“造 化钟神秀”,是“天仙才子”。
理解下面这段文字: 庄子钓于濮(Pú )水,楚王使大夫往先焉,曰:“愿以境 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 巾笥(Sì )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 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于涂中。”

(1)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 足 无 措 …… 他 总 在 一 些 地 方 吓 着 我 们……(“拨弄”“吓”都表示读庄 的感受,二者能否互换?为什么?) 不能互换。二者所属句群不同,各有 所用:前者着眼于整部《庄子》,意 在突出其征服读者的力量;后者着眼 于部分章节,意在突出其某些观点的 奇异超绝。


我们佩服作者的高明。他对这个故事的处理,既不 拘泥于原文,又绝对地忠实于原文,他穿插进多于 原文数倍的材料,都属合情合理的联想、想像,不 仅能与故事情节或衬托或对比或宕延或切人和谐组 合,而且由于大背景和小环境的敷设,主人公庄子 的形象因而更加厚实凝重、生动传神,那积淀着民 族传统、渗透着文化观念和社会心态的一个个画面 层现叠印,如同在读者面前播放了一集电视剧。可 以说,不作如此处理,庄子的精神品质的难以企及, 他的个性、他的哲学的“外曲内直”“外化内不化” 的特征就无从突出表现出来。
写出下面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 柳暗花明又一村。
2、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

——《论语》
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阴阳割分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 绝顶,( ) ——杜甫《望岳》 造化钟神秀 4、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 一览众山小。 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 之,( ) 足之蹈之也。 ——《毛诗序》
作者对庄子表示激赏的态度,认为
他的怪诞与孤傲都是可以理解的。 对他独立的人格,清洁的精神,推 崇备至。作者对庄子充满血泪的怪 诞与孤傲,充满敬仰爱戴之情。
7、作者何以将题目命名为“庄子:在 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提示:其含义是说,《庄子》代表了人 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一种意识形态, 含蓄的告诉人们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 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当然, 也惟有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 才应该去学庄子的精神追求。

(3)“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
神秀聚集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 人身上啊!(这一句里有两个明引, 是一个不能少,还是可以去其一或 同时去掉?) 一个不能少。前者类比,后者反衬, 鲜明地表达了对庄子的罕见天才和 伟大人格的祟仰之情。
(4)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 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 然生爱?(“悚然面对”“肃然起 敬”“油然生爱”三个短语的顺序 能否变动?为什么?) 不能变动。这种心理变化反映了读 庄的规律,是作者的心声,也是对 读者的启示。
3.“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 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月亮比 喻什么? 前一句有“心灵月亮”四字,可见 月亮是比喻心灵的,作者是拿皎洁 的月亮比喻纯洁的心灵,比喻一种 独立的文化精神。
4.怎样理解胡文英一段话中的“是非不管” 与“终不下手”?
下文说到庄子的笔锋荒唐到极致,态度偏激 到极致,《庄子》中充满“谬悠之说,荒唐 之言,无端崖之辞”,“他好像在和这个世 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 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 爱,……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 肝……”所有这些都是“是非不管”的表现。 看庄子拒绝权势媒聘的故事,也能明白他 “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 穿”。“终不下手”,就是不谋官职,不付

2.作者引述庄子拒聘的故事,从中穿插进不 少内容。这里化简为繁,是行文不当,还是繁 得其宜?
探究学习:经验告诉我们,文字繁简是不是得当, 不能脱离题旨和情境来说话。庄子拒绝楚威王“许 以为相”的礼聘,故事记载在《秋水》篇中(《史 记· 庄子本传》里也提到),反映了庄子对权势利禄的 鄙弃和对自由人生的追求。这个故事在课文里是惟 一一则可感可触的典型材料,既要印证上文的读庄 感受所言不妄,又要为下文展开庄子及其著作的概 述铺垫基石,但原文仅97字,依照原样引述,意象 无疑显得单薄,无法做到结构严谨,从而收到预期 的表达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