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

每周一练(古诗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晚次乐乡县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时恨,嗷嗷夜猿鸣。

⑴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

首诗

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

答:

⑵从表现手法看,这首诗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有什么不同之处?(2分)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6分)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诗后两题(6分)

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1)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你认为呢?

(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4、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闺意献张水部朱庆余(唐)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余张籍(唐)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纫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余,越州人(今浙江绍兴市),平时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

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

①答: ②答:

(2)两首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请结合其中任何一首诗,简要谈谈这种优良

传统是什么。(不超过50字)(2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6分)

宫 怨

露湿晴花春殿香,

月明歌吹在昭阳。似将海水添宫漏,

共滴长门一夜长。

[

注]昭阳,武帝时后宫中有昭阳殿,成帝时赵飞燕居之。长门,陈皇后失宠于武帝所居。

(1

)“露湿晴花春殿香”一句描写了什么景象?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分)

答: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6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白云泉

唐·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有人评论这首诗时认为“云自无心水自闲”是全诗的佳句,句中两个“自”字独具匠心,非常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心境。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全诗谈谈自己的感受。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两题。(6分)(城阳区)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①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分)

②这首词虽然不长,但却写得跌宕起伏,饶有变化,试分析这首词在构思上的妙处。(4分)

(不超过30字)(2分) (不超过30字)(2分)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孤雁二首(其二)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赠缴*,孤飞自可疑。

*矰缴(zēng zhuó)古代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

这首诗题为“孤雁”,“孤”是全诗的关键。可是,诗中只在最后一句才点出这个字。你认为

诗中除了“独”字之外,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孤”字?试举两例说明。

答: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寒闺怨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1)“怨”字在这首诗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加以分析。(4分)

(2)这首诗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晚春江晴寄友人[唐]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1)有人认为,本诗中的“青”字与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说说“青”字妙在何处?

答:

(2)诗人为什么不说“正是望乡时”,偏说“不是望乡时”?

答:

参考答案:

1、(6分) ⑴荒烟不是自断,而是被夜色遮断,木非真平,而是被夜色荡平,“断”“平”二字写出了夜色的沉重,缕缕荒烟和参差古木原是孤征途中的一丝安慰,却也要被夜色吞没,突出了诗人乡愁的越发沉重,这两个动词看似平凡,实为精巧。(找准“断、平”得1分;说出“断、平”为夜色所致,得1分;

说出这两个字与思乡的关系,得2分。共4 分)

⑵这首诗寓情于景,笔法细腻,《登幽州台歌》直抒胸臆,笔法粗犷。(说出“寓情于景”与“直抒胸臆”的区别,得1分;说出“细腻”与“粗犷”的区别,得1分)

2、(1)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2)"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3、 (1) 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

(2) 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

(1)2分(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2分;表达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怀念、思念,1分;极尽故国的繁华热闹,0分)。

(2)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2分(反衬或以虚写实)。

(3)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2分。

4、(1)①朱诗表达了应试学子在考试前的不安(紧张)和期待的心情②张诗肯定了朱庆

余的才能,并鼓励他要充满信心(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2)参考:①比的手法的运

用②含蓄的特点。解说略。)

5、(6分)(1) 这一句描写了春风怡人、花朵娇艳、暗香满殿的景象,对第二句昭阳殿里彻夜歌吹的欢乐气氛起了陪衬(烘托)作用。(2分,每个要点1分;第一问的三个要点,只需答出两个要点即可;“春风怡人”写作“春天”、“在美好的春天里”等意思也行)

(2)主要运用了对比(反衬)和夸张的修辞方法。对比:前两句写昭阳之幸,后两句写长门之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夸张:“拟将海水添宫漏”,以海水的巨大容量来夸张长门的夜长漏永,深化了“宫怨”的主题。(共4分;正确指出两种修辞方法,得2分;能作恰当分析,得2分;意思对即可,不要求文字一致)

6、同意。(1分)句中连用两个“自”字,描绘白云自在地在天上飘荡,泉水自在地流淌,一切都是那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2分)诗人。移情于景,景中寓情,准确地表现了自己恬淡和闲适的心情。(3分) (讲到云和水的自在神态和诗人闲逸心情这两层意思即可。)

7、①春末夏初(1分)。惜春之情(1分)。②开篇点题之后,然后先是一转,希望有人能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1分);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回到现实,察觉到无人能知春天去处(1分);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也许它能知道春的踪迹,但黄鹂的叫声无人能解(1分);最后写黄鹂趁风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夏已来临,诗人才最终认识到春天回不来了(1分)。

(或:从惜春到寻春(1分),从希望到失望(1分),从不断追寻到濒于绝望(1分),终于怀着无可告慰的心情,为美好事物的消逝陷入到沉思中去了(1分)。)

8、(6分)

暮雨相呼失——“失”,失群,在傍晚的冷雨中,他长鸣着呼唤伙伴,可是哪里能找得到:寒塘欲下迟——“迟”,它想在一处寒塘歇歇脚,由于身孤影单,胆怯心疑,迟迟不敢下落:关月冷相随——它飞越层层关山、重重险塞时,只有冷寂的月光与之为伴。总之,诗人除了直接描写孤雁之“孤”以外,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暮雨中的相呼而失,寒塘上的欲下而迟,飞行中的云低月冷,都是孤单的结果和表现。共要求答出两点,每答对一点,2分,分析恰当1分。

9、①天寒岁暮,征夫不归,闺中少妇在家为丈夫赶制寒衣,想到亲人难归,尚且还要受冻,而自己独自在家,孤苦凄凉,怎能不生怨。

②前两句借景抒情,通过环境的冷清,表现思妇的孤苦;后两句通过对事物细致的感受写出思妇内心的思念与凄凉。这首诗含蓄地表达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

10、(1)正是这“青”字使全句灵动起来,春风唤醒了沉睡的河畔,吹“青”了芳草,使整个画面充满盎

然的春意,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2)望景怀乡,望景怀人,本是常情,但诗人故意不直说,而以反意出之,不言望乡而望乡之情更切。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赏析: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

古诗鉴赏之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学案)

古诗鉴赏之诗歌的思想内容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1.明确高考命题形式 2.掌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方法。 自学自研: 【研学一】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研学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秋闺思张仲素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望夫词施肩吾 手爇①寒灯向影频,回文机②上暗生尘。 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注]①爇:ruò烧,点燃。②回文机: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惠善属文,把对丈夫的思念织为回文旋图诗,读法宛转循环,词意凄婉。 ⑴两首诗都写到了“消息”,张诗的“问消息”和施诗的“无消息”的具体内容有何不同?两首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深入探讨: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阕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技法归纳: 1、诗人一般通过什么来表达思想感情的? 2、设想有哪些命题形式? 3、答题要领: 实战演练: (2012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作业巩固: 1.(2009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诗歌鉴赏(思想内容情感)

诗歌鉴赏(思想内容情感) 一、“思想情感”题的命题形式 1、表达情感类: ①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心情,思想感情,观点)?②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③结合全诗,简述“某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这首诗寄寓诗人什么样的感慨?2、表达心情类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心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绪变化过程?3、表达志趣类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理想?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二、答题模式 设题要点:思想情感题一般要求概括加分析。答题模式: ①概括: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情感词。

②分析:从文本出发,抓住关键词句、重要意象、诗歌层次等分析出情感的依据 和来由。 常见情感术语: 寂寞、孤独、惆怅、苦闷、愁苦(忧愁)、悲伤(伤感、感伤)、忧郁、烦恼、沉闷、焦急、离恨、哀怨、 闲适、欢乐、迷恋、思念、恬淡、仰慕、同情、 例1、 临江仙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

的地方。译文: 还记得当年刚刚进士登第时,春风得意,自以为前途似锦。可如今却是官职卑微身老天涯。分别十年以来(我一事无成)白白辜负了当年新科进士的宴会。听说你要到的阆州有阆山可以通往神仙阆苑,可我登上高楼却望不到你的家。独处孤城寒日无端西斜,离别愁绪难以说尽,只见那经霜的红树连接着远处的红霞。 问题: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此人情感的把握。抓住小注中的注释,同时抓住体现此人情感的关键此举:“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写出了此人与远道来访的朋友相聚时回忆往事的高兴和久别重逢的喜 悦之情。“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将此人的那种对宦海沉浮的无奈写了出来。“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写出了孤城寒日,天色将晚,与友人分别在即,离愁难尽。 答案: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 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 一、专题提要 中考考纲关于古诗词鉴赏有两大考试内容: 根据中考考纲的要求,初中古诗词鉴赏有五个考点:(1)鉴赏形象(2)鉴赏语言(3)鉴赏表达技巧(4)点评思想内容(5)点评作者的观点态度 因此,古诗词的鉴赏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题目,读懂题眼 如李白的《行路难》,其题眼为“难”,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写人生路难行之意;《渡荆门送别》,其题眼为“送别”,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写离愁别绪之情。 2、把握关键,了解诗意 如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把握这些关键句(联),也就是把握了诗歌最关键的内容。 3、体味炼字,理解情意 古诗词最讲究炼字,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如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前两句描摹了夜静更深、斜月映照、天宇寥廓、寒气袭人的月夜之景。后两句中的“偏”字透露出作者在料峭寒夜中敏感地捕捉到微弱的春之气息的惊喜;“暖”字一现即冲淡了逼人的寒意,天地间顿时掠过一丝温暖;“新”字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初听春之声那种新鲜、欢愉之感。 4、熟知意象,丰富联想 “意象”即寄情藏意的物象。如冰雪喻忠贞高洁,杨柳寓意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愁思,琴瑟寓切切情意,月亮喻乡思怀人,浮云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子规(杜鹃)寓哀怨悲凄之情……积累和熟知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阅读的过程中迅速把握意象,并联系意象的特定含义加以诠释,诗词的主旨即能呈现。 5、积累典故,随诗释义 如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如果不了解“遣冯唐”、“射天狼”这两个典故的意思,就无法理解作者渴望自己被

第四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专题二+Word版含答案

专题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 1.(2014·江苏)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读标题,探内容 第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诗题交代了写作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触发缘由:访友不成。“休暇日”交代“访”的时间,“侍御”暗示友人的官员身份。 第二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诗题交代了写作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触发缘由:访友不成。“隐者”点明了友人的身份。 (2)读正文,明主旨 第一首:该诗关键“情语”是“空”字和“怪”字,表达了作者访友不成的怅惘之情和对友人居住环境或诗思的欣赏赞叹之情。 第二首:该诗的隐性情语句子是日暮归来雨满衣,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鉴赏韦诗第一句叙写作者一旬中九天为公务奔忙,好不容易迎来了一个休假日。第二句写作者利用休假日去拜访友人王侍御,不料却扑了个空。“不遇又空还”把作者乘兴而来却寻访不遇的沮丧、懊恼的心情表现得非常真切。三、四句从赞美友人的“诗思”入手,进而衬托出其不凡的人格。末句妙语双关,既是对友人居住环境的具体描绘,又是对友人“诗思”“诗境”的比况形容。

李诗的前两句写隐者远离城市,不愿经过城市,所以认识他的人很少,但这并不能改变隐者的志趣。他的平生志向就是过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后两句的主人公既可以理解为诗人,也可以理解为想象中的隐者,其中“沧江白石渔樵路”写的是作者(隐者)渐次走过的路,他行于沧江之上,走过白石之地,踏过樵夫的路,穿过渔夫的径,就这么一路洒脱地走来,从清晨走到日暮,然而傍晚时分,忽然下起了一阵秋雨,以致“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根据诗歌标题及“九日驱驰一日闲”可知,作者是乘兴前往的;而根据“不遇”“又”和“空”可知,作者是很失望的;根据最后两句可知,作者对王侍御的品格是欣赏和叹慕的。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题型归类:领悟思想感情题 对应考点:D—(2)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句中有“识者稀”,也就是少有人知;“哀猿啼处有柴扉”可知其住所在深山,并且居室简陋;“沧江白石渔樵路”可知其与渔樵为伍。以上都可以暗示“隐者”的身份。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题型归类:概括形象题 对应考点:D—(1)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该题要求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既然要赏析“表达效果”,就少不了表达技巧,而表达技巧又与内容理解分不开。先说韦诗结句,它是对友人所居环境的描写,是个写景句,写景角度有视觉(雪满山)、触觉(寒流),两个角度都写出了环境的清、冷,以此暗示友人品性的高洁、诗风“清骨”的原因。再说李诗结句,它有两种理解:一是理解为想象作者日暮归来,雨水满衣,可见作者与隐者的友情;二是理解为想象隐者日暮归来,雨水满衣,可见隐者与自然相融之深。无论哪种理解,手法都是想象,都是突出时间之长和活动特点(雨),以此表达感情。答题步骤为:先理解内容,再点技巧,后说效果。“效果”中的“情感”是个难点,需要通过景物好好挖掘其中的情感。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覆满白雪,从触觉、视觉的

(完整word版)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

诗中有真情乃需细品评 ——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步骤,提高鉴赏诗词思想感情的答题能力。 2、学会多角度入手鉴赏诗歌的情感,学会分析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概述。 二、考情分析 1.解读《考纲》 2018年《高考考试大纲》对诗词的鉴赏做了两点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级。 2.考点分析

三、知识链接 1.离愁别绪 离愁是表达远离家乡时对家乡的亲人、友人的思念、人在旅途中孤苦寂寞之情(羁旅离愁)。 别绪是指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情或者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与感激。或者抒写劝勉、鼓励、安慰之情。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2.咏史怀古 形式标志: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 ①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或者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②通过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常用鉴赏术语:对历史盛衰无常的慨叹、凭古吊今、怀古伤今、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借古讽今(讽当朝统制者昏庸:苛税/大兴土木/战乱/荒淫无度/无能) 3.山水田园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有的诗歌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七章古诗鉴赏_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

核心突破四从思想感情角度鉴 赏 ——情为何物?家国情怀 一、古代文人思想、感情的内涵 观察那些写诗吟词的古代文人,就会发现他们的人生经历、思想感情都有共同之处:1.人生理想与人生道路 古代文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和“功成身退”。“儒”和“道”成了文人的两大思想主流。“穷”即政治失意,人生不得志,怀才不遇;“达”即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其中,“独善其身”,可视为身退,就是出世人生;“兼济天下”,可视为功成,就是入世人生。 古人“身退”的前提是“功成”,但有作为的文人大多不能“功成”,只好走三条路:其一,愤世嫉俗,郁闷伤感(多信奉儒家思想),如屈原、杜甫;其二,黯然退隐,悠然闲适(多信奉道家思想),如陶渊明、孟浩然;其三,愤世嫉俗,不得不退隐,却又心有不甘,饱受出世与入世矛盾的煎熬(多信奉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如李白、苏轼。身退后,不再关注天下,而是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品性,在“未功成”和“退隐”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2.喜怒哀乐的缘由 古代文人的情感无非就是“喜怒哀乐”四字,同常人一样。但引起这些情感的缘由却与众不同: (1)喜乐。这种情感在古诗中很少见,让他们“喜乐”的大致有三方面因素:

①自然。祖国各地大好河山优美多姿。②国家。国家太平繁荣,百姓安居乐业。③人生。隐逸生活闲适、自由;政治得意,功业有成。历经战乱后暂得安宁,亲人(友人)团聚,回归故乡。 (2)悲愤。这种情感在古诗中最为常见,有人说,中国古代诗词是用“愁”做成的,让他们悲愤、忧愁、痛苦的因素较为丰富、复杂: ①国家。报国无门,山河沦丧,小人当道;统治者穷兵黩武,当权者昏庸腐朽。②百姓。人民遭受苦难,剥削者压榨人民。③亲人。相思不得相见。④友人。依依不舍的留恋,离愁别恨,牵挂、担忧、关切。⑤历史。昔盛今衰,王朝兴替;借古讽今,由历史寄托怀才不遇、统治者昏庸、壮志难酬等。⑥人生。不得志,仕途失意,被贬谪;人生短暂,年华易逝;年华已老,壮志未酬;客居他乡,孤独寂寞;人生无常,伤春悲秋。 二、古诗情感常见内涵类型和表达类型 1.情感内涵类型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诗歌没有两首感情相同的诗篇。但是,相对来讲,古诗传达的感情还是有大致相同的类型,以下八类情感是最常抒发的: (1)忧国忧民之情:体验战乱离散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制度的腐朽和统治者横征暴敛、穷兵黩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 (2)建功立业之情: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热忱报国的激情,赤诚献身的心声等。 (3)思乡怀人之情:天涯羁旅的愁思,思亲念友的孤独,边关征夫的思乡,闺中怨妇的怀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深意长的勉励,难舍难分的惜别。 (4)寄情山水之情: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远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 (5)感时伤逝之情: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与的焦虑,凄美惆怅的记忆,悠长寂寞的思念。 (6)热情赞美:对英雄的赞美,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祖国的赞美,对亲情、爱情的赞美。 (7)人生梦幻之感:抒发青春的梦幻,理想的追寻。 (8)吟唱自然:自然的美妙,大地景观的美。 请看下列诗句所抒发的情感属于哪种类型。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忧国忧民类 (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感时伤逝类(或人生梦幻类)

古代诗歌鉴赏五个套路

五个套路搞定古诗词 一、分析意境型 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什么景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2. 答题步骤: ①描写初始中展现的途径和画面(翻译——忠于原文)。 ②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以下4组) 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恬静优美+明净炫丽。 ③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时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①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滩上静睡不动。②这是一幅明净炫丽的图景。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二、分析技巧型 1. 提问方式:怎样的表现手法?怎样的艺术手法?怎样的技巧(手法)?怎样抒发感情的? 2. 答题步骤: ①明确告诉其手法。 ②结合诗句证明为什么。 ③运用这种手法有效地表达出因而产生的情感。 3.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骆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时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①主要用了反衬手法。②天位方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③两处反衬都突出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三、分析语言型 1.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语言风格,语言特色,艺术? 2.答题步骤: ①从以下六个词中选一个或几个:雄浑豪放;委婉含蓄;华美绚丽;朴实简练;运用口语;叠词互用。 ②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③运用这种语言表现作者因而产生的感情。 3.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①此诗特点是清新自然,运用口语。②“黄莺儿”是儿话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儿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③这样非常自然的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四、炼字型 1.提问方式: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给出一字,是否同意? 2.答题步骤: ①解释此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翻译此句(忠于原文,语言优美)。 ③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①同意。“看”在诗中是指回望。②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然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五、诗眼型 1.提问方式:关键;不能删掉的词。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计划课时:7课时 主备人:方振川参备人:严德发、何铁平、李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 2、明确高考考点和命题特点 3、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计划课时:7课时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二课时 教学内容:考点一、概括诗歌主旨 教学步骤: 【自学】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思远人——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情感有什么作用?【自学明确】: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一红叶黄花染绘初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了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互学】阅读“知识点睛”从所学过的诗词中学习常见的思想内容。 【导学】问题一:概括诗歌的主旨

思考二:遇到概括诗歌主题应该怎样答题? 【导学明确】第一步:确定诗歌题材 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如“XX句写了XXX” 第三步: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题格式:这是一首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通过手法,抒发了的情感,评价。 【变式训练一】阅读苏洵的《九日和韩魏公》回答下列问题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打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四、目标检测(检学) 古风(其三十九)——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结合全诗,剑术结尾句“剑阁行路难”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 五、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小结 六、配餐作业:成才之梦A类P144 (1)题B类P149(1) (2) C类P150(1)(2) 七、课后反思 第三、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 2、明确高考考点和命题特点 3、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计划课时:7课时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考点二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学】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 (5)

第13首野望[唐]王绩 (八上) 原文词语解释赏析 东皋/薄暮①/望,徙倚②/欲何/依。①薄暮:傍晚。薄,接近。 ②徙倚:徘徊。 炼字:首联“望”字点题, 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心 情。“徙倚”,即“徘徊”, 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 盾。“欲何依”表现出诗人 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 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 绪。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内容:颔联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出浓浓的秋意,为下面两句设置了背景。 牧人/驱犊③返,猎马/带禽归。③犊(dú):小牛。这里指牛 群。 内容:颈联写人,写近景、 动态:放牧的人赶着牛返 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 禽鸟归来。看到牧人猎人皆 有所归,“我”却独无,景 中折射出诗人忧郁、落寞的 心绪。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④。④采薇:采食野菜。后以 “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情感:尾联由外物回归自 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 收束全诗。直接道出诗人内 心的苦闷和惆怅:既然在现 实中找不到相识相知的朋 友,孤独无依,那就只好追 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之 士了。 【参考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鸟兽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文学常识】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gāo)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 诗人。 【本诗主旨】本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彷徨、孤独 和苦闷的情怀。 【写作特点】1.情景交融。如颔联、颈联。2.动静结合。如颔联写静景,颈联写动景。3.首 尾呼应。如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喜悦的心情,也抒发了诗人思亲念乡的情怀。 B.“徙倚欲何依”中的“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C.“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是说

(完整word版)诗歌鉴赏之语言特色

诗歌鉴赏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风格特点。近年来,艺术,领会其语言的风格特点。近年来,鉴赏诗歌的语言有多种形式,赏诗歌的语言有多种形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设题: 1.体会语言的风格特色。.体会语言的风格特色。 2.分析修辞手法,就是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3.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包括评析“题眼”。 思考 鉴赏诗歌的语言应注意哪些词?诗歌语言的风格有哪些?特点是什么? 诗歌语言的风格 1、朴素(平淡、冲淡、直率):主要指语言朴实无华。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相关术语:朴实无华、平实质朴、冲淡自然、多用口语。 2、华丽(工丽、绚丽):主要指语言丰富而有文采。相关术语:华美绚丽、绚丽飘逸、绚丽奇诡。 3、清新(自然):主要指用语新颖,不落俗套,语言浅显而有新意。作用是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相关术语:清新雅致、清新自然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4、明快:主要指语言明白而流畅。相关术语:明白晓畅。 5、含蓄(委婉):主要指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相关术语:含蓄蕴藉、委婉含蓄、朦胧隐晦、含蓄隽永。 6、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相关术语:慷慨悲壮 7、豪迈(奔放、雄奇):语言奔放、有气势,意境恢弘阔远,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相关术语:豪迈雄奇、雄浑豪放。相关术语:豪迈雄奇、雄浑豪放。 8、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生动形象: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 朦胧隐晦 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说说下列诗歌的语言风格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清新自然) ②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清新自然而又含蓄隽永) 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笔调婉约或含蓄隽永) ④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有晴。(刘禹锡道是无晴却有有晴。(刘禹锡《竹枝词》平淡自然而含蓄隽永) ⑤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生动形象) 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生动形象) ⑦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清新自然)

高三古诗词鉴赏第2讲:赏析诗歌语言

古诗词鉴赏 第4讲鉴赏诗歌语言 【考点解读】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炼、隽永,以及语言风格特点。炼字是高考诗词鉴赏的热点,2016年高考天津卷在这一考点单独设题。从最近几年高考来看,炼字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分值在4—8分,考查的重点是动词、形容词、词类的活用和叠音词的表达效果以及诗歌中某个词语在结构上的作用。可单独设题也可将对炼字的考查渗透在赏析诗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等考点之中,体现出一种综合命题趋势。 【知识梳理】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还要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题型可分为:炼字题和语言风格题。 一、炼字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叠音词、表颜色的词经常是作者着意炼字所在。 词性效果例句 动词巧用动词,可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 生动,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 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红杏枝头春意闹.” 形容词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 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王之涣)一个“孤”字, 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数量词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 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小 园赋》庚信) 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 味。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 齐己) 虚词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 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王昌龄)

(完整版)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一.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 忧国忧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 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 3. 同情人民地疾苦 4. 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 1. 建功立业的渴望 2. 保家卫国的决心 3. 报国无门的悲伤 4. 山河沦丧的痛苦 5.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6.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7.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 思乡怀人 1. 羁旅思乡之情 2. 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3. 边塞思乡之情 4. 闺中怀人之情 ●长亭送别 1. 依依不舍的留念 2. 情深意长的勉励 3. 坦陈(吐露)心志的告白 ● 生活杂感 1.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2. 昔盛今衰的感慨 3. 借古讽今的情怀 4. 青春易逝的感伤 5. 仕途失意的苦闷 6. 告慰平生的喜悦 二.六种答题模式: (一)分析意境型: 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什么景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2. 答题步骤: ① 描写初始中展现的途径和画面(翻译——忠于原文)。② 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以下4组)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恬静优美+明净炫丽。③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时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①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滩上静睡不动。② 这是一幅明净炫丽的图景。③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二)分析技巧型: 1. 提问方式:怎样的表现手法?怎样的艺术手法?怎样的技巧(手法)?怎样抒发感情的? 2. 答题步骤: ① 明确告诉其手法。② 结合诗句证明为什么。③ 运用这种手法有效地表达出因---而产生的---情感。 3. 答题示例: 早行陈与义 露侵骆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时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①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② 天位方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③ 两处反衬都突出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三)分析语言型: 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语言风格,语言特色,艺术? 2. 答题步骤:

诗歌5首鉴赏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4-15题。 江村①沈德潜② 苦雾寒烟一望昏,秋风秋雨满江村。波浮衰草遥知岸,船过疏林竟入门。 俭岁四邻无好语,愁人独夜有惊魂。子桑卧病经旬久,裹饭谁令古道存③? 【注】①作者乘船入江村探望一位贫病交加的朋友。②沈德潜,满腹才学,40年间屡试落第,六十七岁才中进士,此诗作于屡试不第期间。③尾联典出《庄子》:子與与子桑是好友,子桑生活贫国,大爾十日,子舆担心子桑得病,故“裹饭而往食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既破题,又描绘了一幅凄风苦雨中的江村画面,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B.颔联,作者将行船的动态与主观感受交融在一起,颇有“景中有人"的妙理。 C.颈联转为对人事的感叹,年成教收导致邻里失去了笑语,作者孤独挨过秋夜。 D.尾联,作者用《庄子》“裹饭而往食之”,是为了表达对子舆弘扬道义的赞赏。 E.沈德潜主张诗歌应采取“怨而不怒”的表现形式,本诗正是这种理论的实践。 15.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 杜甫 大家东征逐子回①,风生洲诸锦帆开。青青竹笋②迎船出,白白江鱼入③馔来。 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 【注】①大家,典出《后汉书》:“帝召(班昭)入宫,号曰大家。”东征,班昭随儿子到陈留赴任时作《东征赋》。逐子,跟随着儿子。②竹笋,典出《楚国先贤传》:“孟宗母好食笋,冬月无之,宗入林中号,笋为之生。”③江鱼,典出《后汉书》:“姜母好饮江水,嗜鱼脍,姜夫妇尽孝,力作鱼脍以奉,舍侧忽有泉涌,味如江水,每旦辄出双鲤,以供母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首句暗写王十五判官奉母归养之事,呼应标题中“扶待还”三字,领起下文。 B. “风生洲渚锦帆开”实写归舟之景,景中融情;“离别不堪无限意”则是直接抒情。 C. 颔联用叠词“青青”“白白”写竹笋、江鱼之美,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D. 尾联写诗人为友频举酒杯,表达了对友人还黔后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热忱祝福。 E. 全诗层次分明,多处用典,增强了内容的厚重性。语言有的含蓄隽永,有的通俗。 2.本诗的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① 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翡翠④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⑤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⑥翩翩露酒家。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①俞紫芝:宋代诗人,笃信佛教,终身不仕。②桡,船桨,指代船。③赊,语助词。④翡翠,翡翠鸟。⑤别业,原意为别墅,此指白鹭栖息的地方。⑥旆,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首联抓住水村的特点,先写停泊在沙滩上的船,再写隔岸烟雾迷蒙中的野草,远近明暗搭配和谐。 B. 颔联描绘翡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这样一幅清幽冷寂的画面,传达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C. 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酒旗飘飘为动静,渔家酒家为静景,一动一静,动中有静,更增情味。 D. 尾联“无人写得寄京华”一句,写诗面对眼前所见之景,不由得生出了官场失意后的愤懑之情。 E. 诗的前三联写景,由沙滩到隔岸,然后转到河内,再移到岸边,最后又沿河望去,视角跳跃,给人以目不暇接的感受。 2.有人说,整首诗的前三联都是对水村景物的生动刻画,但末句提到“京华”,显得有些突兀,你如何看待这一点?请简要阐述。(6分) (3)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又呈吴郎①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②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③真。已诉征求④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呈:呈送。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②转须:反而更应该。③甚:太。④征求:指赋税征敛。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诗人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 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 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 D. 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E. 本诗具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情感,语言沉郁顿挫而又不乏幽默。 7.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你从本诗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七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三 理解必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 核心突破一从形象角度鉴赏 ——因象悟境,入境始亲 一、形象:景物、物象、人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或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或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它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三类。景物形象是最主要的。 1.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可以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 景物形象一般有:景物(季节、时令、地域),场面(农事、战争、离别等),色彩。 2.事物形象(物象)。它是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它不同于前面的景物形象。从描写对象上看,物象是咏物诗中的主体形象,全诗主要描写该物的特点,而景物形象在其他诗中无主次之分;从作用上看,物象是作者用来寄托思想感情的象征性形象,景物形象在诗中主要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同一种事物,可以是景物形象,也可以是事物形象。如柳,在贺知章的《咏柳》中是物象,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则是景物形象。 3.人物形象。它大致有两类:一是主观形象(作者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己);二是客观形象(作者描写或刻画的人物)。每首诗都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有客观的人物形象。诗中客观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抒情达意的途径之一。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周瑜,风流倜傥,指挥若定,是词中的人物形象,而那中年失意、壮志未酬而又略显旷达的苏轼,就是主观形象。 结合课本知识填空。 《琵琶行》一诗中的客观人物形象是琵琶女,其形象特征是:年老色衰、沦落江湖。主观人物形象是作者(白居易),其形象特征是:怀才不遇、沦落江湖、忧愁痛苦。 古诗中八类人物形象及其特征

鉴赏古诗词语言答案版

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 学习目标: 1.熟悉《考试说明》对古诗词语言鉴赏的考查要求。 2.紧扣高考热点,掌握古诗词语言鉴赏的方法。 3.归纳古诗词语言鉴赏的解题方法。 考纲说明:(明确高考考什么) 考纲对古诗词的鉴赏有两个要求: 其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其二,“评价文学作品的内容”。 古诗语言鉴赏的高考热点(明确考点重要 性,知道高考怎么考) 句中的表达效果,炼字赏析,语言风格等。

一、炼字题 (一)炼哪些字? 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例1: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

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觉解程度是很高的已经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例2: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答:由于“云破月来花弄影”而使满篇生辉。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

诗歌鉴赏中思想内容及评价观点试题的相关知识

诗歌鉴赏中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试题的相关知识 尚志中学孟凡娟 从近年高考鉴赏诗歌的题型看,古代诗歌内容上的评价包括二个方面:一是思想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尽可能地了解诗 歌的创作背景,诗人思想的发展轨迹,围绕具体诗作的字词句篇中所透露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作出中肯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一、评价思想内容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 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1. 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旨。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 (4).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 2.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思想感情要注意以下几点:(1).情感类别,如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如杨柳—离别、菊花—高洁、圆月—思念、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式,如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等。3.明确作品的社会意义。 4.把握作品的趣味情调。文学作品无不渗透作者的思想刚强,而其思想感情是与作者的生活时代、阶级立场、道德操守、个人经历分不开的,因此作品的格调就有高雅与庸俗、振奋与颓唐、健康与不健康之分。 总之,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具体的就是判定某一篇文学作品的政治内容、思想倾向,这是任何时候文学鉴赏的首要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