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亲戚畔之:通“ 叛” 背叛
[重点词语解释]
1、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
战的地理形势
2、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围
4、是天不以兵革之利 威:震慑
7、得道者多助 得道:施行仁义
5、“得道者”的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君子”。
6、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 张的具体体现?
*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 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 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 “仁政”主张。 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用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8、"多助"与"寡助"的结果: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9、"多助"与"寡助"的结果不同作者相比照的目的:①、说明君子 战必胜的原因。②、强调人和、仁政。 10、拓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阐明人和的实质——仁政。与《曹 刿论战》中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意义相同。
多也。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
之至,天下/顺之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 [重点语句翻译]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凭着天下人归顺他的(有利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 (寡助之君)。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样)都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一、重点字词解释1、七里之郭.(外城)2、环.而攻之(围)3、池.非不深 (护城河)4、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

5、委.而去.之(放弃)(离开)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7、多助之至.(极点)8、亲.戚畔.之(亲戚)(通“叛”背叛)9、固国.(国防)10、天下顺.之(归顺、服从)二、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 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线。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3、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弃城而逃 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 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5、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6、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君主。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这篇短论 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 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 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 再加引申 推出“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的论断 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1、本文的主旨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是人和,但“人和”的实质..是得道,“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汇总(打印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汇总(打印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一、重点词语解释:1、天时:指天然的时运,自然形成的时运、机会;一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

2、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众人的团结一致。

4、城:内城。

5、郭:外城。

6、环:围。

7、夫:句首发语词,表示将要发表议论。

8、城:城墙。

9、池:护城河。

10、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11、坚利:指装备精良。

坚:坚固。

利:锋利,锐利。

12、委:放弃。

13、去:离开。

14、域:名词作动词,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15、固:巩固。

16、威:威慑。

17:道:仁政。

18、至:极点。

19、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20、畔:同“叛”,背叛。

21、顺:归顺,服从。

22、以:凭借。

23、故:所以。

24、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全文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然时运,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众人的团结一致。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比如一座小城)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有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然时运了,可是却不能够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然时运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军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理的优势比不上众人团结一致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一、重点字词解释1、七里之郭(外城)2、环而攻之(围)3、泄非不深(护城河)4、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

5、委而去之(放弃)(离开)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7、多助之至(极点)8、亲戚畔之(亲戚)(通“叛”背叛)9、固国(国防)10、天下顺之(归顺、服从)二、句子翻译1、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线。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震慑天卜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3、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冇利丁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屮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能施行“仁政"的石卞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石工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5、寡助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屈也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人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6、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君主。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牛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逋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小门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專助想的论断阐叨了施行划』攵”的必更區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1、本文的主旨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是人和,但“人和”的实质.是得道, “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是借战争论述实行仁政的重要性。

3、“得道者”的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4、观点:天时不如地禾U, 地禾U不如人和。

具体的体现: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 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卞张的“仁政寫所以孟子从“人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卞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知识清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知识清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清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意思是坚持正义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这是一句蕴含着深刻哲理的名言,对我们的生活、社会以及历史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出处及背景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那是一个诸侯纷争、战乱频繁的时代。

各国君主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发动战争,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孟子主张“仁政”,反对战争,希望君主能够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的疾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是他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观点,旨在劝诫君主施行仁政,以赢得民心。

二、“道”的含义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道”有着丰富的内涵。

它首先指的是正义、道德和公理。

一个遵循正义、秉持道德的人或国家,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支持;相反,违背正义和道德的行为则会遭到人们的谴责和反对。

“道”也可以理解为正确的治国方略和政策。

比如,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推行公平公正的法律制度,保障人民的权益;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等等。

一个国家如果能够制定并实施这样的政策,必然会赢得百姓的拥护。

此外,“道”还包括顺应民心、尊重民意。

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只有顺应民心,关心人民的需求,解决人民的问题,才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支持。

三、得道多助当一个人或一个集体遵循“道”时,就会得到多方面的帮助。

从个人层面来看,一个品德高尚、行为正直的人,往往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在遇到困难时,会有朋友和亲人愿意伸出援手。

比如,那些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的人,在自己需要帮助时,往往会得到别人的热情相助。

在国家层面,一个施行仁政、关注民生的国家,会得到国内人民的衷心拥护,也会在国际上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和支持。

当国家面临外部威胁时,人民会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其他友好国家也可能会提供援助和支持。

例如,中国古代的唐太宗李世民,以开明的政策治理国家,轻徭薄赋,任用贤能,虚心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古老谚语,意味着正道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而邪恶或违法行为则会受到孤立和抵制。

这句谚语可以从道德、社会、人际关系和人生经验等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和应用。

以下是对这句谚语的知识点的归纳。

1.道德准则:这句谚语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遵循道德准则的人往往拥有较多的道义支持和关注,而违背道德的人则会失去信任和支持。

道德行为是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础,为人处世应该尽力遵循并坚守道德准则。

2.社会道德: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规范会影响人们对待正义与邪恶的态度。

按照社会的道德价值观行事的人,通常会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反之,如果一个人违背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伦理规范,很可能会被孤立和排斥。

3.人生经验:人们往往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得出关于生活和行为的智慧。

在实践和体验中,人们发现了正道上的行为带来的好处和正能量,进而愿意给予和支持道德行为的人。

相反,邪恶行为的人可能会惹来负面情绪和经验,从而失去他人的帮助。

4.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中朋友、家人和社交网络的支持在人们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一个人秉持着正直、真诚和正义的原则时,往往会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正道的行为会被认可和赞赏,从而在人际关系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5.道德力量:这句谚语还在道德力量方面给予了一种肯定。

它告诉我们正道是强大的,正义总是战胜邪恶的。

因此,无论面对多么艰难的情况,只要我们坚守正道,总会有力量和支持出现。

6.公平与正义:得到别人的帮助有时候是基于公平和正义的原则。

正道多助的背后是人们认为应该给予被压迫或不公平对待的人以帮助和支持。

谚语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在遇到不平等和不公正时要站在被压迫者一边,推动公平和正义。

7.信任与可信度:得到他人的帮助往往需要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

只有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为表明自己是一个可信、诚实和有价值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与支持。

道德行为是建立信任的基础,而失道行事会丧失信任。

专题1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梳理)-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专题1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梳理)-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国】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亲戚】古义: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域】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今义:地域
【是】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判断动词
【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
【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成语归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指道义、正义。寡:少。指符合正义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必然陷于孤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众叛亲离】形容不得人心,陷入完全孤立。
作品简介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固,使...巩固。(动词的使动用法)
9.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10.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11.至:极点
12.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13.畔:通假字,同“叛”,背叛。
1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民贵君轻
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
民本思想
孟子时,更把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从此,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孟子的民本思想,行仁政的主张,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这套革命理论,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虽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主精神,却成为传统治制度中,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如隋唐的均田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保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知识清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知识清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清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经典的论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无论是在古代的政治军事领域,还是在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出处及背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当时,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孟子通过对战争胜负的分析,提出了这一观点,强调了施行仁政、顺应民心的重要性。

二、含义解读“得道多助”,指的是遵循正义、施行仁政的人,会得到众多的支持和帮助;“失道寡助”,则是说违背正义、不行仁政的人,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这里的“道”,并非仅仅是指道德规范,更是指符合人民利益、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治国方略和行为准则。

得道者,能够关注人民的需求,保障人民的权益,使人民安居乐业,从而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

三、历史案例分析1、商汤灭夏商汤之所以能够推翻夏朝的统治,建立商朝,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施行仁政,关心百姓疾苦。

他减轻赋税,鼓励生产,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2、武王伐纣周武王能够成功讨伐暴虐无道的商纣王,也是因为他顺应民心,推行德政。

而商纣王的倒行逆施,致使众叛亲离,最终走向灭亡。

这些历史事件充分证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正确性。

四、在政治领域的体现1、善政与民心一个国家的政府如果能够制定公正合理的政策,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就能够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国家也会繁荣昌盛。

反之,如果政府腐败无能,政策不公,不顾及人民的利益,必然会引发社会不满,甚至导致政权的更迭。

2、国际关系在国际交往中,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他国主权,平等互利合作的国家,能够赢得更多的合作伙伴,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

而那些奉行霸权主义、干涉他国内政的国家,往往会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和抵制。

五、在军事领域的应用1、正义之师一支为了正义而战的军队,往往能够激发士兵的斗志,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从而在战争中具备强大的战斗力。

2、战略战术即使在军事战略战术的制定上,也需要遵循“道”。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上册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考点清单一、基础知识梳理1.通假字亲戚畔.之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2.词类活用(1)动词的使动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原意为:限制在疆域内,居住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2)形容词用作动词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原意为:稳固,安定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3.其他重点实词(1)七里之郭.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兵革非不坚利也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委.而去.之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者多助得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得道..(8)寡助之至.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亲戚畔之亲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天下顺.之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言文虚词(1)之①三里之城___________________②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__________③多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④以天下之所顺 ___________________(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5.句子翻译(1)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知识清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知识清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清单一、原文及出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原文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重点字词解释1、天时:指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3、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4、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5、环:包围。

6、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7、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域,限制。

9、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11、得道者:施行仁政的君主。

12、寡助之至: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至,极点。

13、亲戚畔之: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畔,同“叛”,背叛。

14、天下顺之:天下人都会归顺他。

三、文章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一句流传已久的谚语。

它传递了这样一个道理:当一个人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时,身边会有更多的人给予帮助和支持;而一旦一个人走上了错误的道路,他将面临着少有人愿意伸出援手的困境。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从这句谚语中汲取许多有益的教训。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归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知识点。

一、积极向上的心态首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谚语告诉我们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当我们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

此时,我们需要坚持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的能力,并克服困难。

只有做到积极向上,才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二、正直诚信的品质其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谚语告诉我们要保持正直诚信的品质。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衡量他人对其是否愿意帮助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一个人行为不端或不诚信,他将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而如果一个人品行端正,助人为乐,他将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和支持。

三、学习与进步随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谚语提醒我们要持续学习和进步。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我们拥有更多的能力和知识时,我们将会成为他人寻求帮助的对象,得到更多人的赞赏和支持。

四、团队合作最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谚语也告诉我们要注重团队合作。

在现代社会中,很少有人能够独立做到所有事情。

团队合作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

当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互相帮助和支持,他们将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共同的目标,取得更大的成功。

综上所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谚语给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我们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坚持自己的目标;要保持正直诚信的品质,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要持续学习和进步,提升自己的能力;要注重团队合作,共同实现成功的目标。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归纳,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谚语,使自己在人际关系和事业发展中更加成功。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节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广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作战的地形好;作战的地形好比不上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攻城的)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攻方)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却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作战的地形好。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充足,(守城的却)放弃而逃离了城,这是因为作战的地形好比不上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凭借武器的锐利。

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借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主。

所以,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战,战就一定能胜利。

理解:孟子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然后举同样的一个“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城作为例子正反说明:第一种情况:小城地理坚固,但天气有利于攻城,攻城的一方四面围攻小城,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

第二种情况,同样是这座小城,地理条件非常好,可是攻方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最后守城的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一、重点字词解释 1、七里之郭. (外城) 2、环.而攻之(围) 3、池.非不深(护城河) 4、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

5、委.而去.之(放弃)(离开)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 7、多助之至.(极点)8、亲.戚畔.之(亲戚)(通“叛”背叛 ) 9、固国.(国防) 10、天下顺.之(归顺、服从) 二、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线。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3、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君主。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1、本文的主旨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是人和,但“人和”的实质..是得道,“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孟子》三章重点知识点复习汇总

《孟子》三章重点知识点复习汇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句有什么作用?第一句提出观点,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

用顶真的修辞手法突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这里的“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2、“三里之城……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几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举小城四面被围,攻方又拥有“天时”这一有利条件,却不能取胜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地利”重于“天时”的论点。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句有什么作用?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语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强调地利不足恃,只有“人和”才可以“域民”“固国”“威天下”。

三句是按照治国的逻辑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环环相扣,所以不能颠倒。

4、本文结尾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深化全文主旨?对比论证。

将“失道者”与“得道者”进行对比,再次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

5、对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你是如何认识的?人物一:孟子的这一主张,说明不管是战争还是治国都要顺应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远见卓识,对当今社会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这个思想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君主的统治,所以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人物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也不能完全依赖“人和”。

靠人和的理论更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也必须具备先进的国防军事力量。

人物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对维护和平、避免战争有一定借鉴意义。

世界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一些发达国家仍处于支配地位,但霸权主义已经江河日下,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一些国际关系的准则。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2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梳理(学生版+解析)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2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梳理(学生版+解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梳理(学生版)一、作者作品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为“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由此推出“得道得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字。

战国时期著名、,代表人物。

著有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四书指:。

二、课文内容概括。

文章开篇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层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

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

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

第二层,论证"天时地利人和"。

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

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之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

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层,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知识清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知识清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清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一句蕴含着深刻哲理的话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意思是坚持正义,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

这一观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出处及背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源自孟子与他的弟子公孙丑的对话。

当时,各国之间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孟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学说,引导统治者施行仁政,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强调了道义在政治和军事中的重要性。

二、含义解析“道”在这里指的是正义、仁政、道德准则等。

得道者,即遵循正义、施行仁政、符合道德规范的人或团体;失道者,则是违背正义、施行暴政、违反道德的人或团体。

多助,意味着得到众多的支持和帮助。

当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秉持正义,关爱百姓,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时,就会赢得人民的拥护和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

这种支持和帮助不仅体现在人力、物力上,还包括人心向背和舆论支持。

寡助,则表示得到的支持少。

失道者往往因为其行为的不正义,导致人民的反抗、其他国家的敌对和孤立。

在困难和危机面前,难以获得有效的援助和支持。

三、在个人生活中的体现在个人的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个诚实守信、善良正直、乐于助人的人,往往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友谊。

在遇到困难时,会有朋友愿意伸出援手,提供帮助和支持。

而那些自私自利、欺诈虚伪、损人利己的人,往往会被他人疏远和排斥,在遇到问题时孤立无援。

比如,在一个团队合作的项目中,如果有人总是偷懒、推卸责任,不遵守团队规则,那么他很可能会引起其他成员的不满,导致大家不愿意与他合作,甚至对他进行批评和指责。

相反,如果有人总是积极主动、勇于担当、善于协作,那么他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尊重,团队成员也更愿意与他一起工作,共同完成任务。

在人际关系中,得道者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完整版)《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一、重点字词解释1、七里之郭.(外城)2、环.而攻之(围)3、池.非不深(护城河)4、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

5、委.而去.之(放弃)(离开)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7、多助之至.(极点)8、亲.戚畔.之(亲戚)(通“叛”背叛)9、固国.(国防)10、天下顺.之(归顺、服从)二、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线。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3、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君主。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1、本文的主旨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是人和,但“人和”的实质..是得道,“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中国古代的谚语,意思是当一个人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时,说明他做的是对的,并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和支持;但一旦一个人走上了错误的道路,他会失去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因为大家不再相信他的行为和决策。

这句谚语反映了道德和行为对于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以及人们对于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1.谚语的背景:中国文化中强调的是以德为先,重视道德、荣誉和良善行为。

谚语的意义是告诫人们要秉持正义和真理,不要走上违背道德的道路。

2.得道多助:当一个人做正确的事情,遵守道德原则,他将会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这是因为人们会认同并欣赏那些秉持正直和真理的人,并愿意与他们合作。

一个得道之人的人际关系会更加融洽和有力量,他们能够得到帮助、支持和共识。

3.失道寡助:与得道多助相对应的是失道寡助。

当一个人违背道德或做出错误的决定时,他会失去他人的支持和信任。

人们不愿意与不诚实、不正直或不道德的人为伍,并且不愿意与之合作。

一个失道之人将会在社会中被孤立,他们会面临更多的阻力和挫折。

没有别人的支持和帮助,他们的事业和目标很难实现。

4.道德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谚语强调了道德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道德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只有秉持正义和真理、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和权益,人们才会相互扶持、共同进步,并且社会才能够稳定和和谐发展。

5.个人行为的影响力:谚语还反映了个人行为对于自身影响力的重要性。

当我们选择遵守道德原则,做出正确的决策时,我们会在他人心中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形象和信任。

这将使我们能够更加轻松地影响他人、获得合作以及实现自己的目标。

但是,如果我们进行欺骗、不诚实或者以其它方式违背道德,我们将失去他人的信任和支持,从而降低自己的影响力。

总结起来,谚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向我们传达了一种重要的价值观:重视道德和行为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力。

遵守道德原则和尊重他人的权益可以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有助于个人和社会的繁荣;而违背道德将使我们失去他人的信任,并可能导致我们的失败和孤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一、重点字词解释
1、七里之郭(外城)
2、环而攻之(围)
3、泄非不深(护城河)
4、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

5、委而去之(放弃)(离开)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7、多助之至(极点)8、亲戚畔之(亲戚)(通“叛”背叛)9、固国(国防)10、天下顺之(归顺、服从)
二、句子翻译
1、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
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
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线。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震慑天卜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3、
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冇利丁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屮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
能施行“仁政"的石卞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石工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5、寡助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屈也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人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6、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君主。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
定能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牛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逋过对“天时”、“地利”、“人和”
小门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專助想的论断阐叨了施行划』攵”的必更區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1、本文的主旨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是人和,但“人和”的实质.是得道, “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是借战争论述实行仁政的重要性。

3、“得道者”的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4、
观点:天时不如地禾U, 地禾U不如人和。

具体的体现: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 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卞张的“仁政寫所以孟子从“人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卞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