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若干立法问题初探
《2024年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研究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问题,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民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背景与现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农民将其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转让、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给其他个人或组织进行经营管理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然而,在流转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法律问题,如流转程序不规范、权益保障不力、合同履行不严格等。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问题分析(一)流转程序不规范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存在不规范的现象。
一些地方在流转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流转程序混乱,甚至出现违法流转的情况。
这既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权益保障不力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尤为突出。
由于法律制度不完善、执法力度不够等原因,农民在流转过程中往往面临权益受损的风险。
例如,一些地方在流转过程中忽视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收益权,导致农民无法充分享受土地流转带来的收益。
(三)合同履行不严格合同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础。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合同管理机制和合同履行监督机制,导致合同履行不严格的问题较为突出。
一些流转双方在签订合同后,未能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甚至出现违约行为,给双方带来损失。
四、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问题的对策建议(一)规范流转程序为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应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
一方面,要加强政府对流转过程的监管,确保流转程序合法合规;另一方面,要推动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和规范。
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问题分析
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问题分析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与转型,土地流转作为一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形式越来越受到关注。
然而,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法律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将就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并希望能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一、土地流转合同问题土地流转的基础是合同,然而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存在一些法律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和执行存在不规范的情况。
许多农民缺乏法律意识和合同签订经验,容易被地方势力和资本方利用,导致合同内容不明确或不公平。
因此,应加强对农民的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其合同签订和执行能力。
其次,土地流转合同的法律效力问题亟待解决。
当前土地流转合同的法律性质并不明确,导致在合同纠纷中,对于流转合同的修订、解除和责任认定等问题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
应通过立法明确土地流转合同的法律地位,规定其法律效力及衍生的权利义务,为合同当事方提供法律保障。
二、土地评估与补偿问题土地流转中的补偿标准和支付方式也是一个常见的法律问题。
首先,土地评估标准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不容忽视。
当前土地流转中,土地评估的标准不统一、不科学,存在一些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不规范行为。
应建立科学、透明的土地评估标准,加强对土地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监管,确保土地流转补偿的公正性。
其次,流转补偿的支付方式也需要合理规范。
当前存在的问题是,流转补偿支付方式单一且支付周期较长,给农民造成困扰。
因此,应制定相应的法律规定,明确流转补偿的支付方式和期限,保障农民的权益。
三、土地流转纠纷解决机制问题土地流转纠纷的解决机制也是一个需要优化的法律问题。
当前土地流转纠纷的解决机制相对滞后,纠纷解决成本高、周期长的问题依然存在。
为此,应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纠纷的调解和仲裁力度,建立高效、便捷的解决机制。
鼓励设立农村土地流转仲裁机构,提供快速、公正的纠纷解决渠道,以减少农民和企业在纠纷解决中的成本和风险。
四、农民权益保护问题土地流转背后的法律问题中,最重要的是保护农民的权益。
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的法律问题研究
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的法律问题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用地流转成为了农村建设的重要工具。
然而,农村用地流转涉及众多方面的法律问题,如土地权益、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流转补贴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遇到了法律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农村用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对农村用地流转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一、土地权益农村用地流转的第一个法律问题是土地权益。
土地权益是指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
在农村用地流转过程中,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并不总是归属于同一人。
例如,土地的所有权可能归属于村集体,而土地的占有权则属于个别农民。
这种情况下,要保障农村用地流转的合法性,必须明确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
对土地权益进行明确,需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根据这些法律法规,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应当得到有效保障。
同时,国家也对违法占用土地的行为进行了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用地流转需要在法律框架内开展。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用地流转的第二个法律问题是土地承包经营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农户在土地承包合同期内,依法继承、交易、转让、出租或者抵押所享有的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和由此产生的义务。
在农村用地流转过程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和流转是农村用地流转的核心问题。
为保障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性和流转性,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根据这部法律,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依法平等有偿流转的。
也就是说,农户可以依照法律程序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其他人,从而实现农村用地的流转。
在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相关规定。
三、土地流转补贴农村用地流转的第三个问题是土地流转补贴。
土地流转补贴是政府给予农户,在农村用地流转过程中所获得的财政补助。
这些补贴一般是用于鼓励农户流转土地,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
浅谈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浅谈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不断推广和深化,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推动了农村产业的升级。
与此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亟待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本文将从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下一步的工作打算,以期为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合同不规范、流转规模不大、保障制度不完善、农民素质不高等。
其一,合同不规范。
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约束,很多土地流转的合同不规范,导致了流转方和承租方之间的权益不平衡,甚至出现了一些合同纠纷。
目前许多地区的农村土地流转合同还是口头约定,存在一些漏洞,让一些不法分子在其中寻机谋取私利。
这种情况严重破坏了农村土地流转秩序,阻碍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其二,流转规模不大。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规模虽有些许增加,但整体上还不够大。
由于流转规模不大,使得农村土地的流转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效率得不到提高,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扩大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的收入。
其三,保障制度不完善。
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中,保障制度不完善,无法有效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得一些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遭受到了不公平待遇。
由于缺乏相关的政策和保障措施,一些流转方和承租方之间的纠纷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给农村土地流转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其四,农民素质不高。
由于长期以来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农民对土地流转还存在一定的疑虑和担心,认为土地是“祖传宝贝”,不舍得流转。
加之一些流转方和承租方之间的不信任,使得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接受度较低,难以积极参与到农村土地流转中来。
针对以上问题,下一步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应重点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土地流转合同。
《2024年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实施,对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效率以及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的法律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探讨和解决。
二、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背景及意义我国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按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给其他个人或组织的行为。
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同时,这也是实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步骤。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法律问题(一)流转程序不规范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一些地区在流转过程中存在程序不规范的现象,如未按规定进行流转登记、合同内容不完整等。
这不仅可能导致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也可能引发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低效使用。
(二)农民权益保护不足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农民的权益往往容易被忽视。
如一些地方在流转过程中,未对农民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和征询意见,导致农民在不知情或被迫的情况下失去土地承包经营权。
此外,对于流转后的土地使用情况,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来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法律法规不完善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法律空白和模糊地带。
例如,对于流转期限、流转价格、纠纷解决机制等方面的规定还不够明确,这给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带来了法律风险。
四、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问题的对策建议(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应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流转程序、合同内容、流转期限、流转价格、纠纷解决机制等方面的规定。
同时,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法律问题分析
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法律问题分析论文摘要: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流转中存在着市场不够健全、流转方式有争议、流转规范性差等许多现实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缺陷、土地征用机制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所致。
因此有必要改革现有土地产权制度,完善土地征用法律规范、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论文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社会保障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正迅速扩大成一个较之社会上已有的弱势群体如城市农民工、下岗失业工人、城市贫民处境更为艰难的新群体。
因为当这些失地农民在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之后,不仅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且连作为普通公民理应享有的生存权、财产权、就业权等基本权益也受到了威胁。
1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土地流转的市场还不够健全,规范性有待加强在新农村中,土地流转机构还没有建立完善。
对于土地转让信息难以及时了解,主要通过认识的亲人朋友提供信息,这就必然导致土地转租不方便,土地流转交易缺少一个必要的平台。
同时,土地流转还涉及如土地评估、谈判、签约、公证和登记等各个环节,而这些重要环节并不是农民和村组干部就能够完成的,它还需要各类中介服务组织的参与,才能使土地的流转行为更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目前农村在这些方面还没有专门的中介机构。
在土地流转的规范性上,有些地方流转缺乏契约约束,农户间的自由流转大多为口头协议,缺少书面合同;私下流转大多不申请、不登记、不报告,集体经济组织也少加干预,流转无序。
还有些地方依靠行政手段强行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而哪些是可以流转的,哪些又是不能流转的,怎么流转,要办哪些手续才能合法化,这都需要一定的规定和操作办法,目前这方面的规范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2土地流转方式与农民意愿不符且土地征用难以及时获得补偿有的地方政府以加快城市工业化、调整农业产业化为由,以大大低于市场的价格硬行将农民的土地征收过来,再转手卖给开发商,用于经营,与农民争夺利益,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
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问题研究
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问题研究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
土地流转可以带来农村经济的改善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但同时也存在许多法律问题。
本文将就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问题展开研究。
一、土地流转的概念土地流转是指农村集体土地的转让、租赁、出资或合作经营等方式,向个人、企业、组织流转使用权,并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
土地流转具有增加土地有效使用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积极作用。
二、土地流转的法律问题1. 农村土地产权不清土地流转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土地的产权不清。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许多农村土地产权不清晰或存在争议,使得土地流转存在一定的风险。
2. 土地流转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流转涉及到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承包经营权的转让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如果承包经营权转让不符合法律规定,就会导致流转的土地产权不受保护,进而导致流转方面的权益受损害。
3. 土地流转方式的选择土地流转的方式有多种,如出租、出售、入股等。
但不同的流转方式,涉及的法律问题也不同。
例如,凭借土地流转的资金,农户可以入股合作社,但这种方式涉及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民间借贷等问题的风险。
因此,土地流转方式选择需要明确相关法律规定,这有助于减少法律风险。
4. 土地流转中的生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的土地流转使一些优质的农田停止耕种,使得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因此,在土地流转中要关注生态问题,积极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三、针对土地流转的法律建议1. 建立健全的土地管理制度针对农村土地产权不清的问题,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土地管理制度。
这有助于规范土地流转的过程,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法律保障。
2. 加强承包经营权转让的监管发展土地流转,对承包经营权的转让与流转具有重要作用。
对铺垫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实现一切都以法律为准,是进行土地流转的成功之路。
因此,应强化对承包经营权转让的监管,加强流转方面的权益保护。
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问题与解决
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问题与解决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是,这一现象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涉及到土地的财产权、土地的经营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环境保护等法律问题。
本文将从这些法律问题入手,探讨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的法律问题和解决方法。
一、土地的财产权问题农村土地流转的第一个法律问题是土地的财产权问题。
在我国目前的制度中,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没有私有土地,只有土地的使用权。
而土地的流转会涉及到土地的财产权。
由于农村土地已经逐渐流向市场,许多人开始向土地转移,购买、出租、质押土地成为现实,土地财产权的界定及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制定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管理法》、《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暂行条例》等法规,并成立了土地登记机构来保障土地财产权的实现。
这些法规规定了土地的使用权的流转范围、流转的程序、使用期限等问题,来限制土地的流转,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村土地财产权的保护。
但是,由于农村土地的复杂性和地方监管的不力,仍然存在一些违法乱纪的现象。
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和租金,擅自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甚至发生公共资源被非法占用或私有化的情况。
这些现象严重破坏了土地的财产和使用权,导致社会问题的出现。
因此,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监管和管理,保护土地的财产权是当务之急。
二、土地的经营权问题农村土地流转的第二个法律问题是土地的经营权问题。
由于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流转可以集中地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增产、增收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但是,农村土地流转也会涉及到土地的经营权。
土地的经营权是指使用土地的人员对土地使用和经营的权利。
由于土地使用权是国家所有,农村土地流转会涉及到土地经营权的部分转移。
这就要求土地的经营人员必须获得土地的经营权。
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问题与对策研究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已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
然而,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法律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探讨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
一、土地流转相关法律缺失问题农村土地流转所涉及的法律条文并不完善,存在以下问题:1.土地流转权的界定模糊现行土地法中对土地流转权的界定并不明确,使得农民与土地经营者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容易发生争议。
如何准确理解和区分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和流转权,需要明确法律规定。
2.土地所有权归属难以界定在土地流转中,土地所有权归属变得复杂,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如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成员等。
当前土地所有权归属问题仍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导致流转过程中存在法律风险。
3.流转合同约束力不足土地流转合同约束力的缺乏是导致流转过程中出现各种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土地流转合同因缺乏法律支持,合同条款的约束力较弱,流转双方存在违约行为时较难追责,这严重阻碍了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二、农村土地流转法律问题的解决对策针对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1.完善土地法相关法律条文国家应加强对土地法的修订与完善,明确土地流转权、所有权和流转合同的相关规定,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2.加强土地流转主体的权益保障应加强对农民和土地经营者权益的保护,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监管机制,制定流转合同的标准化条款,明确各方权益和责任,建立违约责任追究机制,确保流转双方权益不受侵害。
3.加强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公示与交易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公示平台,通过信息公示,便于流转双方获取准确信息、了解市场价格,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交易效率。
同时,建立土地流转交易中介机构,提供专业的流转服务,促进土地流转的规范发展。
4.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与执法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与执法机制,加强流转市场监管,打击利益输送,维护市场秩序。
农村土地产权流转的法律问题与解答
农村土地产权流转的法律问题与解答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日益突出。
土地产权流转事关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农民利益保障,因此涉及一系列法律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本文将就农村土地产权流转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并提供相应的解答。
一、农村土地产权流转的法律依据和权利义务在我国,农村土地产权流转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流转试点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根据这些法律规定,农村土地产权流转的主要权利义务如下:1. 农民的权利和义务:a. 自愿性原则:农民有权自愿选择土地流转,并签订相关协议。
b. 合法权益保护: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享有财产权和经营权,并有权获取流转收益。
c. 确权保护:农民有权经过土地确权、登记手续后进行流转操作。
d. 资金补偿:流转后农民享有相应的补偿措施,确保其经济利益的转移。
e. 监督权:农民有权监督土地流转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2. 土地经营者(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的权利和义务:a. 合法用地权:土地经营者有权拥有合法的用地权,用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b. 经营收益权:土地经营者享有土地流转带来的经营收益,并应按照协议向农民支付相应的流转费用或地租。
c. 合同义务:土地经营者应按照约定合同和法律法规履行相关义务,保障农民的权益。
二、农村土地产权流转的法律问题解答1. 流转合同效力问题农村土地产权流转需要签订相应的合同,但合同的效力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具有法律效力,一旦签订即为合法合同,双方应按照约定履行相应的权利义务。
2. 土地流转方式问题农村土地流转方式多样,包括出租、入股、收购等。
如何选择合适的流转方式是很多农村地区面临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法律规定和农民的意愿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
3. 权益保障问题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是重要问题。
相关部门应加强土地流转的监管力度,保障农民的财产权和经营权,确保他们能够按照合同获得流转收益,诠释流转利益。
《2024年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深入推进,相关法律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问题,以期为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背景及意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农民将其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有偿转让给他人的行为。
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同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也是实现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问题1. 法律法规不完善当前,我国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导致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法律漏洞和矛盾。
例如,关于土地流转的程序、方式、价格等方面的规定不够明确,导致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纠纷时,难以依法解决。
2. 农民权益保护不足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农民的权益保护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部分地区执行力度不够,导致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权益受到侵害。
例如,部分地区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未充分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收益权。
3. 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目前,我国土地流转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市场机制不够健全。
主要表现为土地流转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较高、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等问题。
这些问题影响了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制约了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的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应加快制定和完善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法规,明确土地流转的程序、方式、价格等方面的规定,为土地流转提供法律保障。
同时,应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确保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各项规定得到有效执行。
农村土地流转法律问题探析
Legal S ys t em A n d So c i e t y农村土地流转法律问题探析张涵摘要现阶段,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在这种形势下变得活跃起来,但与此相关的法律问题也日渐突出。
本文指出探析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完善土地流转法律制度规范。
关键词土地流转法律问趔承包经营权中图分类号:D9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083-O l《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在当前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
“三农”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形势下,农村土地流转势不可挡。
一、农村±地流转的内涵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
详细来说是指在农村土地承包期内,承包方以转包、转让、出租、入股、互换等方式将承包土地的使用权转移给第三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经济现象。
农村土地流转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进行,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可用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但须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不变。
流转后的土地只能用于发展农业,农民依法享有土地流转租金、股份分红等权益。
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可以使农户安心外出经商务工,增加农民收入,防止承包土地粗放经营甚至抛荒,减少土地资源闲置浪费,科学配置和合理利用农地资源,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优化。
二、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土地流转以促进经济效益的诉求越来越高涨,土地流转中的法律问题日渐突出。
我国目前的集体土地流转法律制度具有规定的不完备性及滞后性,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单向流出和家庭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的不完整,导致我国农村土地的流转不规范,出现了诸多法律隐忧。
《2024年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法律问题。
这一制度的完善不仅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本文将对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供理论支持。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背景及意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农民将其所承包的土地经营权依法转让给其他个人或组织的行为。
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也有利于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现状目前,我国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
这些法律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了法律依据,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法律问题亟待解决。
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问题(一)法律制度不完善当前,我国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和规范。
这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模糊地带和漏洞,影响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顺利进行。
(二)农民权益保障不足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农民的权益保障不足是一个突出问题。
一些地方在执行政策时,存在侵犯农民权益的现象,如强制流转、低价转让等。
这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和信心,阻碍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顺利进行。
(三)流转市场不健全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估机制。
这导致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价格不合理等问题,影响了市场的公平性和效率。
五、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的对策建议(一)完善法律制度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程序、条件和权益保障等具体内容。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立法研究初探
乡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立法研究初探纲要:跟着市场经济和农业家产化的发展,乡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出现了一些新状况、新问题,怎样创新乡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新体制,已成为目前不行回避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和法律问题。
本文联合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现状,经过剖析我国乡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所面对的法律制度困境,提出乡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立法假想。
重点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立法在现行的制度框架下,我国的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又分为国有建设用地和乡村集体建设用地。
所谓乡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过法定的方式,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移给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其余单位或个人用作工商业经营性建设使用的行为。
▲▲一、乡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现状1.现行法律同意的乡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现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只管存在多种方式的现实需要,但国家在原则上严禁乡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从而使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限制在以下两种极其有限的情况:(1)准流转《土地管理法》第六十条确定了集体经济组织“独自”或“共同”举办公司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的制度。
集体经济组织自己创办乡镇公司使用建设用地的,能够使用集体土地,土地的使用权主体没有发生转移,其全部权也不发生转移,其全部权性质依旧为集体全部土地。
(2)“吞并”流转《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上述乡镇公司和其余经营性公司,因破产、吞并等情况,集体土地使用权能够依法进行转移。
这也就是说,集体组织既不能够将“农用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或许出租用于非农建设,也不能够将建设用地使用权直接投入“一级”土地市场,出让或出租给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其余单位或个人经营。
任何单位或个人要想使用集体土地,同时又不至于使集体土地使用权转性即成为国有土地,除了与集体“共同”举办公司外,独一的形式就是购并集体土地上的公司。
我们把这类不申请国有土地,而使用集体土地的做法叫做“吞并”流转。
2.乡村集体建设用地自觉流转现状只管法律限制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问题研究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问题研究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现象。
然而,这一过程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也越来越多,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定义和性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农民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和收益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具有有限期限和有线性的特点。
在承包期限内,农民有权对土地进行经营和流转,获得相应的收益。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通过租赁、转让和抵押等方式实现。
具体流转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当事人的意愿和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并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
1. 租赁租赁是将承包经营权暂时转让给他人,以获取租金收益的方式。
在租赁过程中,当事人应当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租金支付等事项。
2. 转让转让是指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全转交给他人,实现权利的继承和转移。
在转让过程中,双方应当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合同,并办理相关手续,确保合法性和有效性。
3. 抵押抵押是指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债权的担保物,用于融资或借贷目的。
在抵押过程中,需办理土地抵押登记手续,并确保权益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法律问题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普遍存在。
农民对于土地市场的了解和信息获取相对有限,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因此,加强信息公开和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十分重要。
2. 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合同约定问题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合同约定问题也是一个关键的法律问题。
当事人应当明确约定流转的权利义务、流转期限、流转方式、流转支付等事项,并遵守合同的约定,以确保合同的效力和稳定性。
3. 土地流转中的法律程序和手续问题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必须依法办理相关的法律程序和手续。
农民在流转前应当获得相应的承包经营权证书或土地产权证明,确保流转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农村土地流转法律问题研究
农村土地流转法律问题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人口流失的加剧,土地流转成为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然而,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法律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农民、农业产业和农村社会秩序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农村土地流转法律问题展开研究,探讨其现状和解决方案。
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农村土地流转的合法性问题。
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土地只能流转而不允许出卖,也就是说,农民可以通过长期租赁、承包或转包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
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法律意识的缺乏,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往往容易受到不公平待遇或侵权行为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管和指导,并加强农民的法律教育,提高其识别和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其次,农村土地流转涉及的权益保护问题也需要重视。
在土地流转中,农民作为土地的原始所有者,其利益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方利益的不平衡和相关法律的不完善,农民的权益保护难度较大。
例如,一些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存在模糊的条款或者一方强势地位导致的不公平交易,这些都给农民的利益带来了威胁。
因此,相关法律应该建立明确的土地流转权益保护机制,包括合同条款的明确、纠纷解决机制的健全等,以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同时,农村土地流转还存在着农民与流转方的博弈问题。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双方往往面临着各自的利益诉求。
农民希望通过流转土地获得租金收入,并希望流转方能够对土地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环境。
而流转方则更关注的是土地的利益最大化,他们可能会对流转土地进行过度开发或者破坏环境。
因此,在土地流转合同中,应当强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建立相关的奖惩机制,以促进双方的合作和互利。
另外,农村土地流转也需要关注农村社会稳定问题。
由于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面临着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他们可能会面临失地、就业等问题,从而对农村社会秩序产生一定的冲击。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流转农民的培训和就业帮扶,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援助,以确保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能够顺利转型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问题探析
一
、
土地 制度 作 为 一 种经 济 制 度 , 农 村 经济 发 展 对 起 基 础性作 用 , 中 , 其 农村 土地 使用 权 的合 理有 效流
流转 。2 0 0 6年 中共 中央“ 一号 文 件 ” 关 于 推 进社 会 《 主义 新农 村建 设 的若 干 意 见 》 出 , 全 在 依 法 、 指 健 自
包法 》 的上述 规定 以基本 法律 的形 式作 了确认 。《 物 权 法 》 6 条 规定 : 第 1 城镇 集体 所有 的不动 产和动产 , 依 照法 律 、 政 法 规 的规 定 由本 集 体享 有 占有 、 行 使 用 、 益和处 分 的权利 。第 1 8条 则规定 : 收 2 土地 承包 经营权 人依 照农 村 土地 承 包 法 的规 定 , 权将 土 地 有 承包经 营权 采取转 包 、 换 、 互 转让 等方式流 转 。流转
愿 、 偿基 础上 的土地 承包 经营权 流 转机制 , 条件 有 有
转 将 大大促 进社 会 主义新 农村 建设 。所 谓 土地使 用
权流转, 就是 指拥 有 土 地 承 包 经 营权 的农 户 将 土 地
经 营权 ( 使用 权 ) 转让 给其 他 农 户 或 经 济 组 织 , 即 也
保 留承包权 、 转让 使用 权 。] _ 1 土 地 流转 是 农 村生 产 力 发 展 的必 然 结 果 , 映 反
[ 中图分类 号] D 1 . 92 3
农 村 土 地 流 转 的 内涵
[ 献标识 码 ] A 文
[ 文章 编 号] 1 0 - 3 4 (0 9 0 - 0 4 - 0 08 6 22 0 )4 03 4
期开始 , 国家就 开始 积极 探 索土地 的流转 , 特别 是最
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与法律问题研究
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与法律问题研究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土地流转已经逐渐成为现实。
但是,这种土地流转往往存在一些政策与法律问题。
本文将从政策和法律两个方面探讨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相关机构提供一些参考。
二、政策问题分析1.政策的制定由于土地的特殊性质,政策的制定必须非常谨慎。
在制定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
2.政策的适用范围目前,国家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适用范围尚未得到明确的规定,这也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
比如,有些农民所持有的土地位于城镇和城市的边缘地带,但由于政策的限制,他们无法将其进行流转。
3.政策的执行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相关机构操作不规范或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一些农村土地流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三、法律问题分析1.土地流转行为的合法性土地流转行为涉及到的法律法规较多,土地流转方在行为实施前必须确保其行为的合法性。
但实际上,由于农民普遍法律素养的低下和政府监管的薄弱等原因,不合法的农村土地流转行为仍然时有发生。
2.法律纠纷的处理如今,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风险愈来愈大,一些纠纷难以避免。
但由于涉及行业比较复杂,法律细节比较繁杂,很多农村土地流转纠纷在处理过程中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四、解决方案1.政策方面政策方面的改善需要一定时间。
我们建议政府在制定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时应更加科学、合理,必须确保政策的合理性和务实性,有利于农民个人的利益,有利于集体的经济利益,更有利于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法律方面在法律方面,我们认为还需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村民集体土地的财产权制度以及土地的流转制度,明确流转权、收益权的归属。
同时,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可以建立专业的审查机制,监督土地流转的行为是否合法,及时调解纠纷。
五、结语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与法律问题一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而又关系到农村和农民的根本问题。
政府、农民和承包方必须共同努力,寻求一个稳妥的解决方案,才能更好地保护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初探
村土地流转 . 是 当前农业和农村 发展的必然趋 势 . 是“ 三农 ” 问题 中的 依法治 国是我们 治理 国家 的基本方略 . 从 长远来看 . 农 村土地产 关键环节 . 但 由于土地的制度 随着时 间的发 展 . 一些矛 盾逐渐显现 出 权制度的有效 性需要 法律的保 障才 能体现 。 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来. 主要表现为以下 5个方面 的进程 中, 一方面 . 需要我们完善相 关的法 律法规 : 另一方面要加大执 法的力度 . 这对维护土地产权的运行秩序具有重要 的意 义。目前 , 我 国 1 . 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晰 。 集体所有权残缺 、 不 完 整 物权法》 正在进行讨论 , 若《 物权法 》 出台 , 笔者相信 . 他对保 目前 . 我国 农 村土地在法律中规定 . 农 村所有权主体是集体 . 而集 即将出台《 体课能有 乡镇 、 村、 村 民小组 三个 层次 , “ 集体 ” 到底是指 哪一个层次 , 护农村 土地产权将起 到重大的作 用 法律规定不够具体 而作为土地所有者的集体对土地充其量除了拥有 4 . 土 地 使 用 权 缺 乏 有 效 的 流 转 机 制 在农户间进行调整一类权利外 . 并不拥有法律赋予的所有权人 的全部 由于土地产权 不清晰 的原因 .土地基本 上不能通过市 场进行交 权利 . 国家凭借行政权利在很到程度限定了集 体对土地经营权利 的处 易 . 不利于农 业生产 的规模 经营 . 也不利 于土地资源 的优化配置 主要 置 这样就形成了土地所有权的不明确 . 集体土地的所有权残 缺不 全 表现在 : 土地流转 总体上规模不大 . 范围较 小 . 与加速农业现代化 的要 的格局 必然会导致一些 问题 。 ①哪一级集体( 镇、 村、 村 民小组 ) 都 不 愿履行保护土地和建设土地的职责。 ②造成土地纠纷不断 。 ③农 民对 土地投人的积极性不高 ④ 侵害农 民土地 利益的事 情时有 发生 。 针对实现 中“ j级所有 ” 格局 . 应作 出明确规定 . 解 决所有权 主体 求不相适应 : 而且在流转中 , 大多数 是农 民私下协商交易 . 没有规范 的 手续 , 也没有通过流转合同或契约来规 范流转 双方的权利 、 义务关系 : 同时土地流转 后没有 形成规模 种植 .仅仅农业之 间的互 助性流转 . 难 以形成流转效应 . 土地流转中存 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 . 在土地流转 中. 进 缺位或者多头管 理的问题 , 在 乡镇 、 村、 村 民小组所有格局 中 , 乡级组 受到所有权主体—— 集体方 面的的行政干 预 .没有尊重农民意愿 . 织因为范 围太大 . 监督管理费用 太高 . 现 实中 已经基本被 排斥在农村 而导致流转 的收益分 配很不规范 : 土地流转 中介 组织不健全 、 缺乏土 土地所有权范 围外 : 村民小组 既不是一个经 济组织 . 也不是 一级行政 地流转 市场 . 信息不 畅 单位 . 它是乡村新体制中职权最模糊 、 管理最涣散的组织 . 它能够代 表 要建立完善的农 地流转 机制 , 优化 土地 资源配置 。 第一 . 要完善法 促 进土地流转 法律应 明确规定所有权 归属及对农 民的土地 农民意愿并且独立行使权力 .而在农 民当中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 . 而 律条文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 论 探 讨中国农垦CHINA STATE FARMS572011.3 中国农垦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从来都是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制度在当时的社会生产条件下的纠葛,经历了一个农业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与中国国情的博弈过程。
现阶段,一些讨论如何通过立法等手段使土地集体所有变为土地私有,从而为农村土地流转扫清根本障碍的观点并不明智。
在现有的土地市场和土地制度立法框架下,土地制度的核心已经由土地所有变为土地利用,而土地利用的关键就是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因此,本文认为,完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问题,应当围绕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相关问题展开。
一、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立法评介:基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多重视角从“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到“打土豪,分田地”;从《中国土地法大纲》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农村土地承包法》到《物权法》等施政口号、纲领及立法文件中关于土地制度的规定,可以看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的复杂和漫长。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土地制度的关键和核心是如何能让其面向市场充分流转。
其中有理念、利益上的多重博弈,也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介入,使得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更加复杂、敏感。
(一)农村土地的立法变迁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立法大致上经历了由私有到公有,由禁止流转到允许有限的流转等。
1、农村土地私有,实质上允许流转的阶段。
纵观中国土地所有制的历史,真正从法律上确认土地国有和集体所有双重所有制的,是1982年《宪法》。
其第10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文/李孝保 胡文华农村土地流转若干立法问题初探外,属于集体所有。
在此之前,中国农村的土地以私有为主,即使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诸如“农村合作化运动”、“公私合营运动”、“人民公社运动”等环境下,也没有从立法上改变农村土地私有的性质。
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及1978年《宪法》均只是对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的相关条款的重申和改进,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农村土地私有的性质。
因此,农村土地的私有性质没有根本改变,则农村土地的流转顺理成章。
当然,尽管从立法上并未根本动摇农村土地私有的性质,但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的结果是限制甚至禁止农村土地的流转。
2、土地集体所有,限制乃至禁止流转的阶段。
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方面,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1979年9月,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肯定了“包产到户”的办法。
从1982年到1986年,中央连续下发5个一号文件,以稳定和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同时,中央一号文件陆续开始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1993年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写入《宪法》。
2003年《农村土地承包法》则以法律的形式将这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再次予以明确。
2007年通过并实施的《物权法》对《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上述规定以基本法律的形式作了确认,进一步指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有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
”在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方面,原则上禁止流转。
在现有的土地立法框架下,农村建设用地大致可以分为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宅基地及农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用地。
法律只允许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中国农垦 2011.358及组织自身生存需要,将集体所有的土地直接作为建设用地使用,禁止集体所有土地作为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
(二)对中国现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评介1、立法理念和指导思想滞后。
由于中国历史传统,对作为最重要的财产制度的农村土地制度的立法,不可避免地附加了诸如政治、意识形态等非法律因素。
我们一方面强调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一方面又要发展市场经济;一方面强调要保护农村农民的利益,一方面却在制度层面上制造了两者的冲突。
体现在土地立法理念方面的滞后。
如农民享有集体土地所有权之名,却不能享有集体土地所有权之实,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被国家土地所有权所限制。
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的虚位,使政府处于对农村集体土地的支配地位;在对农村土地的管理规制中,某些地方政府总是在利益驱动下的以行政管理为主导,强势介入农地的管理。
2、农村土地制度政策性因素的强化和市场力量的萎缩。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和政策的惯性,在涉及九亿农民的根本利益问题即土地问题上,我们一直贯彻行政主导的模式,而非市场经济模式。
迄今为止,涉及土地和房地产方面的法律法规及规章无不是从行政法管理的角度制定的。
从市场经济角度而言,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只有通过市场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3、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在探索突破和创新中艰难前行。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每前进一步,都体现了农民的智慧和勇气,在国家没有正式立法,或立法落后于事物发展的规律的情况下,部分地区的农民敢为天下先,结合当地的实际,创造性地变革了农村土地的流转制度,促成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进步。
这些局部地区自下而上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利用土地,就是非正式的土地制度,或称习惯法。
这些习惯法后来大都得到官方认可并加以完善成为正式的制度安排。
实践证明,习惯法不但能够补充与支持与其相容的正式立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的基础。
如土地承包经营关系首先由农民的合同所确立、实施,并先后由地方与中央政府的政策、国家的法律所确认、保护。
因此,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必须尊重实践中的创新。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以物权法为视角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流转历来是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
由于牵涉到农民的根本利益和国人的粮食安全,国家和法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格外谨慎。
但随着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有的有关法律和政策有些滞后,反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一)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性质的确定从《农村土地承包法》到《物权法》,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用益物权性质最终得以确立,这是农村土地立法理念的提升和指导思想的进步。
从“债权说”到“用益物权”说的转变,虽然都是财产权,都允许以适当的方式流转,但对农民和农村的发展意义迥然,这可以从物权和债权的性质和功能比较中得出结论。
但笔者认为,承包经营权物权化的深层意义,在于体现了我国土地制度逐渐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理念,还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优先权问题一般来说,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内部转让为原则,以向外部流转为例外,同时坚持不改变农用地用途为原则。
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中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流转价款、流转期限等主要内容相同的条件下主张优先权的,应予支持。
但在农村土地实践中,如何理解此处的优先权问题,颇值研究。
1、优先权只针对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在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中,还存在一种“四荒”土地的承包经营的情形。
但两者在流转主体、客体、方式等均有很大不同。
对于“四荒”土地的承包,法律规定可以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人流转,因此不存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优先权问题。
2、优先权只针对出租和转让两种方式。
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包括转包、出租、互换和转让四种。
其中,转包和互换两种流转方式中,流转的主体只能为本集体经济组织592011.3 中国农垦成员,故也不可能存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优先权问题。
3、优先权的行使需满足一定的条件。
根据《解释》的规定,主张优先权必须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书面公示的合理期限内提出,或虽未经书面公示,但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人开始使用承包地两个月后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才主张的,法律也不予保护。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问题限制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理由不外是考虑到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关系进而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
但综合考虑抵押权的法律特征和功能以及新时代农民创业融资的需要,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才是大势所趋。
1、设定抵押后,只是有可能因实现抵押权而发生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据统计,城市居民不能按期清偿购房贷款的情形只占全部按揭业务的不足7%,而真正进入拍卖、变卖程序的更少。
因此,一些专家担心的问题发生的可能较小。
如果仅仅因为个别的抵押行为可能会使农民失去土地承包经营权,而禁止所有农民,尤其是需要以土地设定抵押融资的农民抵押贷款的话,不符合效率和公平原则。
2、依据法理,既然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也应当允许抵押。
转让的法律后果必然是使农民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但抵押却只是有可能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
从“举重以明轻”的法律解释方法当然得出,既然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也应当允许抵押的结论。
立法允许转让却禁止抵押,实与法理相悖。
另外,土地承包经营权为用益物权的性质已成共识,既然用益物权的性质可以确定,则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换价值的性质一样可以确定。
因此,从应然的角度看,允许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是其法律价值的体现。
但从实然的角度看,可以设定合理的抵押条件,以避免可能出现的人们担心的社会问题。
三、农村土地流转的完善:转型期中国的选择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变革,是促进城乡土地流转制度的统一及实现我国和谐社会目标的关键。
研究农村土地流转立法的前提,是厘清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立法理念和指导思想,进而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
2008年10月12日,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对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又一次突破,尤其是针对农村土地流转这一核心问题,《决定》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三个“不得”是《决定》规定的农村土地流转必须遵循的原则。
目前,相关部门正在酝酿修订《土地管理法》,其指导思想和立法理念必然会有所提升。
笔者认为,立法对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应该进一步放开,统一城乡土地流转市场,才能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体制,消除城乡差别。
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应当秉持农用地高效、集约利用与保护农民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应该扩大和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如允许农村土地抵押等,将流转对象扩大至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外。
这样不仅可以高效利用土地,而且能够根本保障农民的利益。
在立法上应当体现“包容”的精神,“凡是法律不禁止的方式都是允许的”。
基于此理念,推进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立法,创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农业资源配置方式,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