缢蛏养殖技术-第一节缢蛏的生物学

合集下载

时下水产养殖正当季,缢蛏养成如何做?走好关键这几步,坐等收成

时下水产养殖正当季,缢蛏养成如何做?走好关键这几步,坐等收成

时下水产养殖正当季,缢蛏养成如何做?走好关键这几步,坐等收成前言:缢蛏在养殖的过程中从蛏苗播种后养到可以达到上市标准的商品蛏,这一生产过程称为养成。

缢蛏的养成在我国的养殖方法主要有滩涂养殖和蓄水养殖两种方法,下面锋哥就根据自已所掌握本地区的缢蛏养成技术,从滩涂养殖、蓄水养殖到增值养成三方面着手跟大家一起聊聊关于缢蛏的养成知识,供有此需要的朋友们参考。

一、滩涂养殖(一)、养殖海区的选择标准(1).地形缢蛏养成场所应选择在风平浪静、有淡水注入、滩面平坦的内海湾及江河口附近的海域。

(2).底质因为蛏苗喜欢钻土穴居,所以养殖区的底质表层最好有3cm左右的软泥,中层有20~30cm厚的泥沙混合层,最底层则为沙质。

(3).潮区为便于生产管理及观察,亦便于播种和收成,缢蛏养殖区应选择在中潮区的中、下部和低潮区上部,这是因为这一区域露空时间相对较短,摄食时间较长,栖息环境也较为稳定,有利于缢蛏的生长。

(4).潮流海区的潮流应畅通、饵料丰富,促使缢蛏快速生长。

所以,只要潮流不影响滩面稳定的情况下,养殖区内的流速大些较好,一般要求最小也需40cm/s以上。

(5).盐度缢蛏在海水相对密度为1.010~1.020的环境下生长较为良好,一般要求在1.005~1.022之间。

(6).水质养殖海区不能选在有工农业污染源的海区。

(二)、养成场地的整理养成生产区的整理普遍采用整埕法,而整埕的工作则包括翻锄、耙埕和平埕3个步骤,具体的整埕工作需要在播苗前的2天内完成。

在江河口附近的养成场所为了防止洪水或风浪的冲击,应在埕地四周筑堤用于防护。

筑堤时锋哥所在海区的做法为先建芒堤,按挖土深0.3m左右,宽0.5m,随即把芒草(蕨类植物芝藤草)成束直立插下(直芒),接着用一束芒草横置土中(横芒),横芒与直芒构成45°交角,然后推上沙土,芒草上端露出埕面0.3m左右。

芒堤的建设要求笔直、高低一致、厚薄均匀,以尽量降低洪水和风浪对提的冲击阻力及承受压力不等而被冲出缺口。

缢蛏养殖技术

缢蛏养殖技术

缢蛏的养殖 11—1
第一节 缢蛏的生物学
一、形态 缢蛏的贝壳呈长圆柱形,壳质脆薄。两壳不能全部开或关。 贝壳前后端开口,足和水管由此伸出。前端稍圆,后端呈截形。 背腹面近于平行。壳顶位于背部略靠前端。壳表具黄褐色壳皮, 生长纹明显。贝壳中央自壳顶至腹缘有一条微凹的斜沟,形似 被绳索勒过的痕迹,故名缢蛏。
缢蛏的养殖 11—3
(三)底质 缢蛏喜栖息在中、低潮区砂泥底的海滩上,在埕面稳定的泥砂质、 砂泥质和软泥质的滩涂上均能生活。 (四)温度 缢蛏属于广温性贝类。生活在北方的缢蛏,冬季能忍受-3℃~0℃ 的低温;生活在南方的缢蛏,在39℃条件下仍能生活一段时间。生长适 温为8℃~30℃。 (五)盐度 缢蛏属广盐性种类。海水比重在1.005~1.020时缢蛏活动能力强, 比重1.003以下和1.022以上时对缢蛏活动都产生不利影响。从适盐的情 况看,河口处的缢蛏生长快,产量高。 (六)食料与食性 缢蛏的摄食属滤食性,对食物无严格的选择性,只要颗粒大小适宜 即可。其摄食活动受潮汐的限制。 缢蛏食料种类以骨条藻为最多,占饵料生物的91.5%,其次为舟 形藻、圆筛藻、摄氏藻、重轮藻。除了活饵料外,缢蛏还摄食有机碎屑、 泥砂颗粒等。
缢蛏的养殖 11—6
第二节 缢蛏的苗种生产
一、半人工采苗 (一)场地选择 缢蛏人工采苗场地以风平浪静、潮流畅通、有淡水注入的沿 海内湾,地形平坦略带倾斜的滩涂中潮区,底质以泥和粉沙混 合为佳。 (二)苗埕修整 在 蛏苗坪建在风浪较小的海区。在埕地周围,挖宽30~40厘米, 深10厘米左右的水沟,整成一个苗埕。埕面宽度依底质软的为 3~5米,硬的可稍宽些,有些达到 10米左右。埕的长度依地形 而定;大多在 10米以上,这样的苗埕相连成片,称为蛏苗坪。
缢蛏的养殖 11—7

9 第八章缢蛏的养殖

9 第八章缢蛏的养殖

四、缢蛏幼虫的附着习性
1.潮汐与附着 多在大潮初到大潮期间附着,大潮时 较高的苗埕附着较好,小潮时潮区低的附着多; 在接近平潮时至平潮过后一段时间附着最多 2.潮区与附着 中潮区特别是中潮区上段附苗较多
3.潮流与附着 着多
在港道两侧和开港引流的苗埕蛏苗附
4.底质与附着 纯淤泥底质不出苗,含砂量大早期附 苗量多,砂多底质硬的埕地蛏苗很少能长到1cm 5.风浪与附着 下风头附苗多,苗埕受风浪正面的袭 击过大不利于蛏苗附着和生活
2.锄洗 亦称窝洗法,适用于蛏苗窝采苗的收获。 先将蓄水保苗的苗埕水放干,用耙将埕土翻一遍, 并堵住水口,准备蓄水。隔潮下海用耙反复耙动, 搅成泥浆。不久,泥土渐渐下沉,而蛏苗由于呼 吸和比重关系则悬浮于表层,接着用蛏苗网捞起。 此法操作简便,时间短,蛏苗质 3.荡洗 是前两种洗苗方法的结合。
4.手捉 附苗量少或洗后遗漏在埕上的以及野生的 蛏苗,待苗长到3厘米左右时,逐个用手捕捉。
(三)对环境的适应 1.底质 缢蛏喜栖息在中、低潮区砂泥底的海滩上。 理想的底质结构为:表层4-10cm为细泥土,埕面硅 藻旺盛;中层30-40cm以泥为主,混极少细砂;下层 含砂较多,为泥砂层 2.温度 广温性贝类,北方的缢蛏,冬季能忍受- 3℃~0℃的低温;南方的缢蛏,在39℃条件下仍能 生活一段时间。生长适温为8℃~30℃。

二、催产与孵化

对缢蛏有效的催产方法是阴干与流水相结合,催 产时的适宜水温为19℃~23℃,盐度10-26,流速 12cm/s。1kg性腺饱满的亲蛏,催产一次可获 6000~14000万个担轮幼虫。1m3水体放置亲蛏的 密度1~1.5kg。 具体方法:先阴干6~8h,再流水2~3h,于凌晨 3~6时即可产卵。有效率为50%~90%,如果在 早上6时以后仍不见产卵即催产无效。若产卵量低, 第二天可再用上面的方法催产一次,产卵量可提 高到95%以上。

北方海水池塘缢蛏养殖技术

北方海水池塘缢蛏养殖技术

北方海水池塘缢蛏养殖技术缢蛏是黄海和渤海湾的土著名优品种,通过滤食海水中的浮游植物及有机碎屑,舔食滩涂上的底栖硅藻等,实现顺畅的能量流通与物质循环,能够降低海水的富营养化水平,改善自然海区的生态环境。

同时,缢蛏的经济价值也很高,为我地区的海水养殖主要名优特品种。

近年来,由于过度采捕及环境改变等原因,自然海区缢蛏资源已近枯竭,市场一直供不应求。

且价格不断攀升,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笔者通过多年的养殖生产实践,总结出一套较为合理的养殖模式,为广大养殖业者提供参考。

1池塘选择及修整1.1池塘条件应选择南北走向的条形池塘,面积在1.3~6.7hm2左右为宜,水深在1.2~1.5 m,进水和排水比较方便,能自然纳潮更佳。

由于缢蛏的生活习性更喜欢偏向含泥量较大的底质,因此要求选择的池塘底质含泥量不低于70%。

缢蛏喜欢生活在偏淡的水环境中,所以自然海区的盐度应在10‰~25‰,最适宜的盐度为15‰~20‰。

1.2池塘清淤修整缢蛏养殖池塘必须要经过暴晒和清淤,清淤工作要在每年的2月份之前完成,清淤厚度不小于5 cm。

清淤同时加固堤坝、维修闸门,修建蛏田。

修建的蛏田应是:宽3 m,高50~60 cm,长度与池底相同,具体面积应视各池塘的自然条件及当地海区水质肥瘦决定,蛏田总面积一般为池塘面积的10%~20%。

1.3设置过滤网具在养殖池塘的进水口要安装网目为40目的进水滤网,滤网为袖网,长度在8~10 m。

同时在排水口安置孔径为0.5 cm的排水拦网,拦网为半圆形。

2繁殖基础饵料2.1接种繁殖基础饵料3月10日左右,池塘进水40 cm,用漂白粉80~100 mg/L 清塘,杀灭水中所有藻类和敌害生物,放置5~8 d,待漂白粉完全失效后,接种较纯的藻液,藻类既即可以是硅藻类(如新月菱形藻或三角褐指藻)也可以是绿藻类(如小球藻或扁藻),接种比例3‰~4‰,施氮肥6 mg/L、磷肥8 mg/L。

待接种的藻类充分繁殖起来,形成优势种群后,再逐渐添加自然海水。

缢蛏养殖技术第一节缢蛏的生物学

缢蛏养殖技术第一节缢蛏的生物学

装车前用淡水漂洗一次,清除壳面微小生物及其他杂质。漂洗前,把苗
篮震动几下,让蛏苗水管收缩,不至于服水过多,影响成活率。浸水时
间不宜过长。
(二)湿润车厢
装苗前用淡水将车厢冲洗干净,保持足够的湿度。
(三)装苗箱
每箱盛苗15千克,分层装车。上下层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以便通风
透气。
(四)防干
在最上层苗箱上甲覆盖2~3层浸透水的纱布防干。运输途中,每隔
缢蛏的养殖 11—11
2.锄洗 锄洗亦称窝洗法,适用于蛏苗窝采苗的收获。先将蓄水保苗的 苗埕水放干,用耙将埕土翻一遍,并堵住水口,准备蓄水。隔 潮下海用耙反复耙动,搅成泥浆。不久,泥土渐渐下沉,而蛏 苗由于呼吸和比重关系则悬浮于表层,接着用蛏苗网捞起。此 法操作简便,时间短,蛏苗质量好。 3.荡洗 荡洗适用于各种不能灌水的苗埕,是前两种洗苗方法的结 合。 4.手捉 附苗量少或洗后遗漏在埕上的以及野生的蛏苗,无洗苗的 价值,待苗长到3厘米左右时,逐个用手捕捉。此法效率很低。
缢蛏的养殖 11—16
四、蛏苗质量鉴别
蛏苗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养成的成活率及产量。其鉴别标准见表。
缢蛏的养殖 11—17
五、苗种运输
在20℃以下,耐干运输可维持48小时;20℃以上时,维持36小时左
右。运输工具最好选用冷藏车。蛏苗的长途运输应注意抓好下列环节。
(一)过淡水
收到的蛏苗要就地用海水冲洗净污泥及杂质,尽量拣出死苗、碎苗。
从受精到转入底栖营穴居生活约需7~10天。
缢蛏的养殖 11—5
四、生长
人工养殖的缢蛏,1龄体长4~5厘米,最大6厘米;2龄 6~ 7厘米,重10克左右。自然生长的4龄缢蛏体长8厘米,5龄以上 达12厘米。缢蛏满1周龄后,体长增长明显下降,但软体部的增 长加快。 缢蛏冬季不长,春季开始生长,夏季生长最快,秋季渐慢。 5~7月贝壳生长最快,7~9月软体部生长最快。 饵料和水温是缢蛏生长的直接决定因素。

缢蛏技术总1

缢蛏技术总1

缢蛏养殖技术一、缢蛏养殖主要产品1、肥水产品1)蛏贝宝:在贝类整个养殖周期中都可用且安全性高,在高温期由于化肥的不可控性因素,其是养殖户在高温期肥水的首选,配合氨基酸、微生物使用效果更佳,其含有硅藻藻种,能定向培养硅藻,也可被虾、贝直接滤食,使用前用池塘水浸泡两个小时再全池破晒,每袋用于20亩水面,可酌情增加。

2)硅藻旺:作用同蛏贝宝,每大袋用于30亩。

3)海宝:作用同蛏贝宝,每袋用于15亩。

4)贝乐液:主要成份为氨基酸,起到润藻肥水的作用,可提高养殖动物抗应激能力,卖点为;可激活硅藻的生长与繁殖。

5)氨基酸营养液:肥水,为养殖动物直接提供营养,提高活力和抗应激能力。

卖点,价格便宜。

2、杀青苔药1)青苔粒粒杀:颗粒型青苔药,立体定位杀青苔,直达根部。

在青苔严重的池塘配合粉剂使用,其沉降性不好,使用时混合泥土用塑料密封两个小时再施。

2)青苔克星:粉剂杀青苔药,每袋用两亩,选择晴天使用效果更佳,对处理浓黄绿色水质效果不佳。

其溶解性欠佳,在兑水时,需先装水再缓慢倒入药且需及时搅拌。

卖点;进口原料,安全性高。

3、改底产品1)海博士底改:海水专用底改,除底发黑及粘液上效果好,同复合芽孢杆菌使用降亚硝酸盐效果明显。

卖点:海水专用、对蛏眼不开效果明显。

2)底改王:同海博士底改。

3)速效底改:卖点,三合一、常用于淡水虾蟹塘。

4、解毒产品1)海得宝贝:海水专用型,解毒功能,主要用于以下情况;刚进新水的养殖塘,由于海水污染,刚进海水含有化工污染以及重金属污染,易导致缢蛏慢性死亡和蛏眼不开及其他应激反应;杀青苔后,由于杀青苔药对贝类有不同程度的刺激,在青苔已经杀死后使用解毒产品;有害藻类(甲藻、蓝藻、三毛金藻)爆发及死亡后使用,本产品可解藻类中毒,减少死亡量;缢蛏长时间不开眼,当池塘中每种化学物质超标不适宜缢蛏生长时,其属于有机酸可中和有害物质;降低PH,在养殖前期,通常PH偏高,由于其成份主要为有机酸,降PH效果较明显。

缢蛏

缢蛏

缢蛏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的沿 缢蛏广泛分布于中国、 海地区,在我国北自辽宁、山东,南至广东、 海地区,在我国北自辽宁、山东,南至广东、福 建都有分布。其肉丰腴脆嫩,鲜美清甜, 建都有分布。其肉丰腴脆嫩,鲜美清甜,药物功 效显著,含有蛋白质5.5%,脂肪0.8%, 1.8%, 效显著,含有蛋白质5.5%,脂肪0.8%,糖1.8%, 无机盐1.1%。除供鲜食外,还可制成蛏干, 无机盐1.1%。除供鲜食外,还可制成蛏干,蛏油 是沿海居民和港澳同胞喜爱的海产食品。 等,是沿海居民和港澳同胞喜爱的海产食品。
1 研究现状 1.1 养殖技术 1.2 人工育苗技术 1.3分子生物学 1.3分子生物学 2 存在问题 2.1 滩涂老化 2.2 饵料 2.3 种质退化 3 发展前景
1 研究现状
1.1 养殖技术
2000 年以来,缢蛏人工育苗技术逐渐成熟,养殖面 年以来,缢蛏人工育苗技术逐渐成熟, 积不断扩大,江苏、山东等地纷纷引进缢蛏苗种, 积不断扩大,江苏、山东等地纷纷引进缢蛏苗种,发展 缢蛏养殖业,使其成为北方滩涂养殖的一个新亮点。 缢蛏养殖业,使其成为北方滩涂养殖的一个新亮点。 周维武等研究并报道了缢蛏全人工养殖的三个主要工 作环节,即室内人工育苗、室外越冬暂养和滩涂围网养 作环节,即室内人工育苗、 成。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虾池面积,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虾池面积,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目前还有虾、泥蚶、梭子蟹等与缢蛏混养的立体、 目前还有虾、泥蚶、梭子蟹等与缢蛏混养的立体、综合 生产模式和养殖技术,不仅经济效益可观, 生产模式和养殖技术,不仅经济效益可观,而且有利于 净化环境和生态平衡,达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 净化环境和生态平衡,达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
3 发展前景 3.2 保鲜加工技术急需解决 缢蛏目前除鲜食外就是制作蛏干。 缢蛏目前除鲜食外就是制作蛏干。而 缢蛏壳薄易碎,加之容易腐败, 缢蛏壳薄易碎,加之容易腐败,很难长途 运输,只能在靠近产地销售, 运输,只能在靠近产地销售,大大减少了 缢蛏的市场范围, 缢蛏的市场范围,有必要研究开发缢蛏保 鲜和加工技术。 鲜和加工技术。

缢蛏池塘养殖技术

缢蛏池塘养殖技术

缢蛏池塘养殖技术作者:林国兰来源:《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2016年第08期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沿海滩涂的过度开发利用和大量污水的肆意排放,适合缢蛏繁育生长的自然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直接导致了缢蛏资源的日益减少。

经过大量实践研究证明,通过合理的技术应用能够有效提高缢蛏的产量,该文介绍了在池塘中养殖缢蛏的相关技术。

关键词:缢蛏;池塘养殖;技术经过近年来不断地实践和探究,缢蛏池塘养殖技术的应用不仅保证了缢蛏有一个繁育生长的良好环境,也极大地提高了缢蛏的产量。

一、池塘的选择缢蛏池塘养殖所选用的池塘面积应保持在在30亩到100亩的范围之内,其池塘底质一般情况为泥沙质或者泥质。

而最理想的底质是以软泥为上层,以泥沙混合底质为中下层,泥质要求细腻柔软,软硬合适,弹性适宜[1]。

二、池塘的整建与消毒1、池塘的整修池内有中央沟和环沟,沟宽需10 m以上、沟深约1.5 m,利于施肥,也能缓冲进水。

在实际生活中,播种蛏苗的面积差不多占整个池塘总面积的二分之一。

根据不同池塘的情况不同,可对环沟的深度与中央沟的宽度进行适当增加调整,以便于稳定水质,培育饵料生物。

(1)肥水池建设为了更方便快捷地获得饵料生物,让有机肥的施用更加安全,可在池内筑堤,将整个池塘一分为二,一边用于养缢蛏,另一边用来施肥繁育饵料类生物,也简称肥水池。

(2)缢蛏埕的构建缢蛏埕的面积不应超过池塘总面积的二分之一,应选择平坦且底质优异的滩面来作为缢蛏埕,与滩涂养缢蛏相同。

新旧缢蛏埕的建设中,都需要进行翻土、耙埕与平埕等一系列整埕程序。

2、清塘消毒进行翻土,把含有机质的臭黑烂泥清离池塘。

进过翻土后,在进水闸口安放8到20目的过滤网,防水并控制池塘水淹没缢蛏埕约10 cm,均匀洒泼药物从而毒杀虫害,然后停止进排水约3天,紧接着进水冲塘两三天,让药性消失[2]。

三、缢蛏苗的播种1、播种时间的选择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养殖用缢蛏苗主要选取于自然的滩涂,播种的具体时间需要根据不同池塘的相关实际情况与选用种苗的具体供应时间而定。

缢蛏养殖技术

缢蛏养殖技术

缢蛏养殖技术缢蛏养殖【常见问题】缢蛏养殖有哪些技术要点?选好养殖场地。

外涂养殖选在中潮区下层至低潮区每天有2-3小时插露为好;虾蛏混养塘底一定要处理塘底的黑泥,底质以软泥和泥砂混合的底质为佳。

建设标准模式蛏田。

外涂养殖无论是熟涂还是生涂都要经过翻涂、耙土、平埕才能放养,可将整片蛏埕划分成宽3-7米的小畦,畦之间留有小沟,畦面呈马路形、不积水,虾蛏混养塘参照外涂建畦,面积控制在总面积的1/3为佳,蛏苗放养前须"发塘"。

精心选、运蛏苗。

蛏苗选择工作一定要做好,切忌淡水浸过的蛏苗和隔夜蛏苗,否则死亡率较高。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在适宜的播种季节内,提倡早播,一般在清明节前结束,播苗应在大潮汛期间进行,外涂养殖每亩可播壳长1厘米的蛏苗70公斤,内塘每亩可60-80播公斤,不要过密。

播前遇下雨、淡水多,每亩可撒粗盐10公斤左右,以利蛏苗钻穴。

加强涂间管理。

缢蛏养殖从放养开始到起捕结束,短则6-7个月,长则15-16个月,加强涂间管理是保护增产的重要措施。

放养初期要下涂检查蛏苗的成活率,及时补苗,在大风浪过后,要及时平整涂面。

夏季及时耘苗,使涂面得到松疏;夏季退潮后更要防止出现积水现象,防止缢蛏烫死。

繁殖期要防止白露前后的台风暴雨,并及时驱逐鱼害和病害,进入冷蛏后,要及时"盖汪"。

蛏虾混养要注意投足虾饵,防止对虾由于饵料不足而摄食缢蛏造成减产,对虾起捕后,可施肥培饵,保证缢蛏正常生活。

适时采捕,颗粒还家。

蛏的采捕期在7-8月份或春节前后至清明。

缢蛏采捕工作一定要彻底,尽量不留老蛏、死蛏,否则会造成底部硫化氢积累,影响产量,影响翌年的养殖。

【本人点评】本人为探索缢蛏养殖方法的你整理了《缢蛏养殖技术》,如果自己家想要缢蛏暂养2天的话,把缢蛏放到一个有很多漏孔的洗菜的盆里,然后把这个盆放到另外一个稍大一点的可以装水的盆里,让水刚好没过蛏子,这样蛏子吐出的泥沙全部掉下来,换水的时候很方便。

蛏子怎么养 蛏子的养殖技术鱼方法

蛏子怎么养 蛏子的养殖技术鱼方法

蛏子怎么养蛏子的养殖技术鱼方法蛏子也叫缢蛏,蛏子的营养价值很高,蛋白质丰富,是餐桌上是一道不可少的佳肴,在市场上受消费者的青睐,消费价格相对比较的稳定,所以养殖蛏子具有很大的养殖前景,那么,应该怎么养殖蛏子呢?养殖蛏子有什么技术方法呢?接下来就由的本人来说说蛏子的养殖技术和方法。

缢蛏的生活条件缢蛏,俗称“蛏子”,分类学上隶属于瓣鳃纲、异齿亚纲、帘蛤目、竹蛏科贝类,因贝壳中央自壳顶至腹缘有一条微凹的斜沟,形似被绳索勒过的痕迹,故名缢蛏。

生长适宜温度为8℃~32℃,pH 7.8~8.5,适宜的海水比重为1.010~1.020,比重在1.005以下和1.022以上时会对缢蛏的摄食、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久旱天气,蛏塘池水蒸发量大,盐度升高快,若不及时补充新水,蛏子摄食量会降低,生长缓慢。

因此,从缢蛏的适盐情况看,河口处的蛏子由于盐度适宜、变化较为稳定,生长较池塘的快,产量高。

蛏塘蛏塘应选择潮流畅通,进水口位于低潮线以下的沿海滩涂地区,以便在最低潮时仍能进水。

埕面底质应以稳定的泥砂质、砂泥质和软泥质为宜。

蛏埕(蛏塘中“种”蛏子的田,呈长方形)距蛏塘水面的距离应保持在40~100公分,既利于蛏子摄食浮游藻类,又能保证蛏子得到充足的溶氧。

蛏苗播种前,应对蛏塘清淤整池,清除敌害生物、治病菌。

一般在12月上旬至翌年2月下旬,用生石灰清塘,将池水排至30公分以下,全池泼洒生石灰(50公斤/亩),消毒结束3~5天,可开始进水,施肥,培养基础生物饵料。

播种蛏苗播种,可在每年的12月份至翌年8月份进行。

早投苗,苗种规格小,生长期长,后期苗规格大,生长期短。

根据苗种规格选择合适的投苗量,一般苗种规格1.2万粒/公斤,每亩(蛏埕面积)播种12万粒。

播种方法采用撒播方式,顺风向撒播,以求播种均匀。

蛏子的摄食及养蛏施肥缢蛏摄食属滤食性,食料以硅藻门中的骨条藻最多,占其饵料生物的91.5%。

除了浮游藻类外,缢蛏还摄食有机碎屑、颗粒等。

缢蛏的养殖技术

缢蛏的养殖技术

缢蛏的养殖技术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缢蛏的养殖那些事儿。

缢蛏啊,这小家伙可有意思啦!就像咱家里养的宝贝宠物一样,得精心照顾着。

要养缢蛏,首先得找个好地方呀。

就好比人得有个舒服的家,缢蛏也得有个适合它的小天地。

那得是平坦的滩涂,有干净的海水能流进来流出去,这样缢蛏才能在里面畅快地生活。

你想想,要是把缢蛏放到一个脏兮兮、乱糟糟的地方,它能开心吗?能长得好吗?选好了地方,接下来就是投放苗种啦。

这就像是给缢蛏的家请来了一群小伙伴。

不过可得注意苗种的质量哦,得挑那些健康活泼的,可别弄些病恹恹的来。

不然到时候长不好,那不就白折腾啦!这就跟咱交朋友似的,得交那些靠谱的、能一起好好玩耍的呀。

然后呢,就是日常的管理啦。

这可不能马虎,就跟咱每天要吃饭睡觉一样重要。

要时刻关注着海水的情况,水质不好了可得赶紧想办法改善。

缢蛏在里面生活,就跟咱在空气里呼吸一样,要是空气不好了,咱能舒服吗?海水也是这个道理呀。

还有啊,要注意给缢蛏提供足够的食物。

它们爱吃啥呢?一些浮游生物之类的。

这就像是咱得给家里的宠物准备好吃的一样,不能饿着它们呀。

养缢蛏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看到成果的,得有耐心。

就像种一棵树,得慢慢等它长大、开花、结果。

这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小麻烦,比如天气不好啦,海水有啥变化啦,但咱可不能轻易放弃呀。

你说,要是咱把缢蛏养得肥肥壮壮的,到时候收获的时候得多开心呀!那可都是咱的劳动成果呀。

就好像自己精心培育的花朵终于绽放了一样,那种成就感,啧啧,别提多棒啦!所以呀,朋友们,要是你们也对缢蛏养殖感兴趣,那就大胆去尝试吧!只要用心去做,肯定能成功的。

别犹豫,别害怕,缢蛏这小家伙等着你们去照顾它们呢!加油吧!。

缢蛏的养殖(1)

缢蛏的养殖(1)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Lamarck)的养殖
缢蛏(英文名Razor clam),我国“四大养殖 贝类”之一。福建俗称“蛏子”,浙江称 为“蜻”,山东、河北、辽宁等地方称为 “虫先”。
蛏子肉味鲜美,可以鲜食,也可以加工制成蛏干、 蛏罐头,是沿海群众十分喜爱的一种贝类。 蛏肉性寒凉,味甘、咸,具有滋补、清热、除烦、 止痢功能。壳用于胃病、喉痛治疗等功能。

注:缢蛏幼虫的附着习性 缢蛏的受精卵经3-5天发育后(发育速度 和水温直接相关),浮游幼虫出现棒状 足,在足的基部出现布满灰色色素的圆 形眼点,面盘脱落,纤毛和鞭毛脱落, 幼体下沉变态,分泌透明的足丝附着在 泥砂上。
下沉变态后的幼虫先以微弱的足丝营附 着生活,然后以足钻土穴居。 缢蛏幼虫的附着与潮汐、潮区、潮流、 底质、风浪均有关(具体见书P.317)。
红狼牙鰕虎鱼,俗称赤九、红亮鱼、 红鼻条。常在含泥较多的埕地钻穴营 居,主要危害贝苗。
防治措施:用氰化钠(或氰化钾)、鱼藤、 茶饼和巴豆等药物毒杀。氰化钠每亩用药 150-250克,药液浓度0.2-0.3%;鱼藤, 俗称芦藤,每亩用药500克左右,药液浓度l %;茶饼每亩用药4-8千克,干撒,或用温 水泡24小时,再加水调均匀带渣泼洒;巴豆 加工成丸,毒杀时溶于水后灌注鳗穴,每 500克巴豆可灌70—80个鳗穴。以上几种药 在使用时,还须注意使用时间、埕地底质、 及潮汐情况酌量增减。如早、晚时间用多些, 午间用药少些;含砂多的底质用药多些,反 之用药少些;埕地积水多,用药要多些。
此外,皱红螺偶尔也在埕地出现,摄 食养殖贝类;海兔、海牛和纵带锥螺 占据空间,也会影响养殖贝类的生长。
防治措施: 对于斑玉螺,目前仅靠人工捕捉。退 潮时用手捕捉,或用小竹杆和铁线做 成的“拣螺塔”抓捕(玉螺怕光,多 在夜间或阴天出穴活动,宜在早、晚 在干潮后下埕捕捉,也可用0.2-0.3% 的石炭酸喷洒涂面,迫使其出穴,或 用蟹汁喷于埕面诱其出穴,然后捕 捉)。在冬季玉螺产卵期,可下海拣 拾玉螺卵块。 对于经氏壳蛞蝓,待其6月以后产过卵, 数量大减,再播苗。人工捉,或在苗 场周围拦网阻止壳蛞蝓进入苗场。

缢蛏养殖技术(上)

缢蛏养殖技术(上)

缢蛏养殖技术(上)
李鲁晶
【期刊名称】《农业知识》
【年(卷),期】2002(0)6
【摘要】缢蛏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沿海群众喜爱的海味佳品。

养殖缢蛏具有生产周期短,易管理.成本低,效益高,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

【总页数】2页(P34-35)
【关键词】缢蛏;养殖技术;生产周期;摄食强度;海水比重;广温性生物;滩面;干露;苗种来源;山东沿海
【作者】李鲁晶
【作者单位】山东省渔业技术推广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8.9
【相关文献】
1.缢蛏养殖技术之三缢蛏网围养殖技术 [J], 胡维央;纪文杰
2.关于缢蛏的养殖技术之三虾池底播缢蛏泥蚶养殖技术 [J], 刘端炜;王学勃;刘正佑
3.关于缢蛏的养殖技术之一平涂缢蛏高产养殖试验 [J], 李兵
4.关于缢蛏的养殖技术之四缢蛏滩涂养殖中的敌害生物及防治 [J], 黄俊加
5.关于缢蛏的养殖技术之二北方地区缢蛏综合养殖技术 [J], 周维武;邢克敏;王海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蛏子养殖技术

蛏子养殖技术

蛏子养殖技术缢蛏为软体动物门竹蛏科动物,别名蛏子。

它是我国和日本特有的贝类,遍布于我国南北沿海,尤其是浙江、福建等省渔(农)民贝类养殖的重要对象之一。

养殖蛏子具有成本低、周期短、产量高、收益大、管理简便、生产稳定等优点,是群众致富的好途径。

一、经济价值蛏子是很受欢迎的海产食品,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

据分析,其肉每百克含蛋白质7.2克、脂肪1.1克、碳水化合物2.4克、钙133毫克、磷114毫克、铁22.7毫克等。

它除食用外,还可药用,其肉具有滋补、清热、除烦之功效,用于治疗产后虚损、烦热、痢疾等病症;其壳可用于治疗胃病、咽喉肿痛。

二、生物学特性(一)形态特征蛏子由贝壳、足、水管、外套膜4部分组成。

贝壳脆而薄,呈长圆柱形,前后端均开口,后端比前端的开口较大,前缘稍圆,后缘略呈截形。

两壳的连接处为背方,其相对壳缘为腹缘,贝壳的背、腹缘近于平行。

顶壳位于背面靠前方的1/4处。

顶壳的后缘有棕黑色纺锤形韧带,短而突出,联系两壳使之开启。

自壳顶至腹面具有明显的生长纹,贝壳中央,自壳顶至腹缘有1条微凹的斜沟,形似被绳索勒过的痕迹,故得名蛏子。

壳面被有一层黄绿色的壳皮。

(二)生活习性蛏子喜在风浪平静、潮流畅通、底质松软、有淡水注入的内湾中、低潮区,营穴居生活。

随潮水的涨落在洞穴中有升降运动。

海水淹没时,上升到洞穴口,伸出进出水管,进行呼吸、摄食、排泄等活动。

滩地干露时,则降到洞穴的中部或穴底。

蛏子潜居的深度,随蛏体大小、体质强弱以及底质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

通常蛏体大、体质强壮、底质松软、水温低时,潜居较深;反之,蛏体小、体质弱、底质硬、水温暖时,潜居较浅。

一般潜居深度为体长的5—6倍。

根据滩涂上进出水孔的大小和两孔的间距,可以判断蛏体的大小和肥瘦,若滩面上进出水孔明显,并且在出水孔周围有泥土隆起,说明蛏体健壮。

蛏子在洞穴中倒立生活,一个洞穴内不会同时出现两只蛏子。

通常稚贝的移动能力较强。

在正常情况下,成龄蛏不会离开自己的洞穴而转移到别处生活。

缢蛏高产养殖技术

缢蛏高产养殖技术

察 发 现 。蛏 子 全 年 最 肥 壮 的 时 节 是
规 模 可根 据 涂 面 地 形 和潮 流 方 向 而
装 运 蛏 苗要 求 做 到 “抢 时 间 、 在 立 夏 至小 暑 这 段 时 间 。安 排 在 这
定 。 模式 蛏 田约 长 50米 、宽 3米 , 赶 速 度 、轻 装 快 运 ” ,力 争 24小 时 个 时 间 开涂 采 蛏 ,蛏 子 个 体 最 肥 壮 .
适 口 ,深 受 国 内 外 消 费 者 的 青 睐 。 子 。
同 时 可 延 长 蛏 苗 生 长 期 ,以 提 高 单
三 江 口镇 有 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涂 面 积 1335公 顷 ,年
3.翻耕 滩 涂 :翻 耕 滩 涂是 改 良涂 位 面积 产 量 。
可 产蛏 苗 500吨,商 品蛏 5000吨 ,发 质 、消 灭 敌 害 、提 高 蛏 苗 潜 穴率 和
水 。这 样 既 可 减 少 敌 害 侵 入 蛏 田,
2.海 涂 要 求 平 坦 ,倾 斜 度 小 ,大 田 。
食 害 蛏 子 ,又 可 避 免 高 温 期 因 蛏 苗
风 季 节 涂 面 稳 定 ,一 般 不 易 遭 泥 沙
三 、精 心 选运 蛏苗
积 水 而 烫 死 蛏 子 。
覆 盖 。
2.合 理 密 植 。 蛏 苗 播 种 量 应 根
展养 蛏 已成 为 当地 群 众 致 富 的 好 门 消除 土 层 硫化 氢等 有 毒 物 质 的重 要 据 蛏 苗 个 体 大 小 ,体 质 强 弱 ,涂 质 肥
路 。 其高 产 养 殖 技术 如 下 :
技 术 措 施 。这 项工 作 要 求 在 冬 、春 瘦 ,以 及 涂 面 上 硅 藻 繁 殖 等 情 况 而

缢蛏养殖技术

缢蛏养殖技术

缢蛏养殖技术缢蛏养殖技术缢蛏是我省海水养殖三大贝类之一。

据苍南县渔业志记载: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郭明祈等人开始在龙沙乡沙坡村养殖缢蛏,以后逐步向周围地区扩散养殖技术,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建国以前,芦浦镇东门垟已是有名的养蛏专业村,出现了许多养殖大户,技术精湛,平均产量1500公斤/亩,名列全省前茅。

为应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进一步改进传统的养殖方式方法,以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特惧有关资料,结合具体生产实际,介绍缢蛏养殖、加工等方面的科普知识,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缢蛏生物学(一)缢蛏体外包有两片薄而脆的长开形贝壳,壳表有明显的生长纹,为测定年龄的标志。

自壳顶斜向腹部有一道浅凹陷,似缢痕,故名“缢蛏”。

足部较发达,伸展在前端,从侧面看,象斧状,属于斧足类软体动物。

它倒立生长,滩涂是永久居留地。

体内器官组织可以分为:神经、消化、肌肉、呼吸、循环、排泄和生殖等7个系统。

其中,消化系统有下列器官:唇瓣、口、食道、胃、幽门盲囊、肠、肛门以及消化腺等;呼吸系统主要是鳃,另有很多血管分布在外套膜和唇瓣上,亦右进行气体交换;循环系统有心脏、动脉、静脉和血窦。

血液循环开放式,即备注从动脉流到身体各组织中经血窦到静脉。

浊血在鳃、外套膜、唇瓣进行气体交换,氧化后的新鲜血液由心大静脉流到心耳,完成血液循环;神经系统不发达,只有神经节和一些神经。

神经节计有:脑神经节2个,脏神经节2个足神经节1个;排泄系统有肾管1对;生殖系统是生殖腺,雌雄异体。

(二)缢蛏是穴居动物,生活在风浪小、潮流畅通、有淡水注入的内湾的中潮、低潮区滩涂上。

洞穴垂直,深度随季节而异:夏季浅,约为体长的6~8倍,冬季深,在10倍以上,最深可达70~90㎝。

成蛏体长一般在5~7㎝,最大可达10㎝。

最佳底质结构是表层3~5㎝厚的软泥,中层20~30㎝厚的沙泥混合(沙占50﹪~70﹪),底层是沙或泥。

缢蛏的寿命为5~7年。

(三)温度的适宜范围:8~30℃,最适温度是15~2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缢蛏养殖技术-第一节缢 蛏的生物学
2020年7月18日星期六
第一节 缢蛏的生物学
一、形态 缢蛏的贝壳呈长圆柱形,壳质脆薄。两壳不能全部开或关
。贝壳前后端开口,足和水管由此伸出。前端稍圆,后端呈截 形。背腹面近于平行。壳顶位于背部略靠前端。壳表具黄褐色 壳皮,生长纹明显。贝壳中央自壳顶至腹缘有一条微凹的斜沟 ,形似被绳索勒过的痕迹,故名缢蛏。
苗埕建成后,一般在平畦前几天整埕。整埕包括翻埕、耙埋和平埕 。平畦工作力争在蛏苗附着前1~2天内进行。平畦日期离附着时间愈近 ,附苗量越高。在小潮和大潮时不宜平畦。
•8
(三)平畦预报
根据缢蛏繁殖规律和蛏苗喜欢附着在新土上的习性,准确地掌 握蛏苗进埕附着的日期,及时进行平畦,是提高附苗量的关键 。 从9月下旬开始,每天定点检查亲蛏100个,观察生殖腺发育情 况,一旦发现生殖腺突然消瘦时,即产卵了。从亲蛏产卵的第 二天开始,每天在满潮时定点、定量检查幼虫数量和个体大小 。由此推算缢蛏幼虫下沉附着的确切时间,预报平畦时间。从 担轮幼虫到附着变态需要6~9天。当幼虫的浮游期结束后,每 天定点、定量刮土,观察幼苗附着情况,计数每天进埕附着的 蛏苗数量及大小组成,掌握附着规律,同时检验平畦预报的准 确性。
•7
2.蛏苗窝 在地势平坦、风浪较大、泥砂底质的高中潮区宜建蛏苗窝。窝的四
周筑堤0.6~1米高,在水沟面开出宽0.5米的入水口,水由小口流向苗 窝。窝呈正方形,面积 0.1~0.2亩。蛏苗窝从中潮区向高潮区排列, 每列十几个到几十个不等,两列间挖1米左右水沟,沟底比埋面略低。 3.蛏苗畦
在风浪不大,地势平坦的软泥滩涂上建筑蛏苗畦。把挖出的埕土堆 积在苗埕的两侧筑成堤,从高、中潮区开始,向低潮区延伸。苗埕呈长 条形,埕宽5米以上,长度依地形而定,埕面马路面形向两旁倾斜,两 旁开设小沟。堤高1~1.5米,底宽3~4米,顶宽0.5~1米.
•10
(五)蛏苗的采收
南方采收期自农历12月至翌年3月,农历1~2月大量采收。每月 采收两次,在大潮期间进行。采收方法有以下几种。 1.筛选 在适用于蛏苗坪的埕地,用手或木锄把苗连泥一起挖起,埕中 央叠。涨潮时下层蛏苗由于摄食关系往上钻,集中在表,这样 每叠一次,苗的密度便增加一倍。经2~3次重叠后,苗堆旁边 挖一个水坑蓄水,隔潮下埕把集中在苗埕中央的苗,连泥挖起 置于筛内,在水坑里洗去泥土,便得净苗。叠土时要注意上下 两层土必须紧贴,如留有空隙则会使下层蛏苗无法上升而死亡 。
•5
四、生长
人工养殖的缢蛏,1龄体长4~5厘米,最大6厘米;2龄 6~ 7厘米,重10克左右。自然生长的4龄缢蛏体长8厘米,5龄以上 达12厘米。缢蛏满1周龄后,体长增长明显下降,但软体部的增 长加快。 缢蛏冬季不长,春季开始生长,夏季生长最快,秋季渐慢。 5~7月贝壳生长最快,7~9月软体部生长最快。 饵料和水温是缢蛏生长的直接决定因素。
期在福建、浙江沿海为9~11月,盛期为10月,山东为8~9月。
成熟的亲贝受到外界环境变化水中受精发育。受精卵经过卵
裂、孵化发育成D形幼虫。经过一段时间的浮游生活,成熟变态
。再经短暂的附着生活后,转入埋栖生活。在20℃~24℃条件
下,从受精到转入底栖营穴居生活约需7~10天。
•2
二、生态
(一)分布 缢蛏分布在中国和日本沿海,中国的养殖区集中在闽、浙一带。垂直分布
多在软泥或砂泥底质的中、低潮区。幼苗分布在中潮区以上及高潮区边缘,在2 米深处也能生活。 (二)生活习性
缢蛏营穴居生活。蛏洞与滩面约垂直成90°,洞穴深度为体长的5~8倍。 涨潮时依靠足的伸缩弹压和壳的闭合,使外套腔内海水从足孔喷射出,从而上 升至穴顶,伸出进出水管至穴口,摄食食物和排泄废物。退潮或遇敌害生物袭 击时,缢蛏收缩闭壳肌,两壳闭合,或靠足的伸缩,贝体迅速下降。 缢蛏体长为两孔距离的2.5~3倍。随着缢蛏的长大,洞穴也扩大加深。一般情 况下缢蛏不离开自己的洞穴,但在不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也会离穴。
•9
(四)苗埕管理
(1)经常疏通苗埕水沟,填平埕面凹陷,及时修补围堤。 (2)每半月整理一次“蛏苗畦”的苗埕,冬至后水沟要适当填浅 。 (3)冬至前后砂质“蛏苗窝”苗埕入口需堵塞,蓄水护苗。 (4)注意防治敌害。对危害严重的苗埕,要用烟屑泡水泼洒。每 千克烟屑加水40~50千克,当苗埕露出后泼洒。
•3
(三)底质 缢蛏喜栖息在中、低潮区砂泥底的海滩上,在埕面稳定的泥砂质、
砂泥质和软泥质的滩涂上均能生活。 (四)温度
缢蛏属于广温性贝类。生活在北方的缢蛏,冬季能忍受-3℃~0℃ 的低温;生活在南方的缢蛏,在39℃条件下仍能生活一段时间。生长适 温为8℃~30℃。 (五)盐度
缢蛏属广盐性种类。海水比重在1.005~1.020时缢蛏活动能力强, 比重1.003以下和1.022以上时对缢蛏活动都产生不利影响。从适盐的情 况看,河口处的缢蛏生长快,产量高。 (六)食料与食性
•6
第二节 缢蛏的苗种生产
一、半人工采苗 (一)场地选择 缢蛏人工采苗场地以风平浪静、潮流畅通、有淡水注入的 沿海内湾,地形平坦略带倾斜的滩涂中潮区,底质以泥和粉沙 混合为佳。 (二)苗埕修整 在秋分到寒露期间挖筑苗埕。福建的苗埕有以下三种。 1.蛏苗坪 蛏苗坪建在风浪较小的海区。在埕地周围,挖宽30~40厘 米,深10厘米左右的水沟,整成一个苗埕。埕面宽度依底质软 的为3~5米,硬的可稍宽些,有些达到 10米左右。埕的长度依 地形而定;大多在 10米以上,这样的苗埕相连成片,称为蛏苗 坪。
•11
2.锄洗 锄洗亦称窝洗法,适用于蛏苗窝采苗的收获。先将蓄水保苗的 苗埕水放干,用耙将埕土翻一遍,并堵住水口,准备蓄水。隔 潮下海用耙反复耙动,搅成泥浆。不久,泥土渐渐下沉,而蛏 苗由于呼吸和比重关系则悬浮于表层,接着用蛏苗网捞起。此 法操作简便,时间短,蛏苗质量好。 3.荡洗 荡洗适用于各种不能灌水的苗埕,是前两种洗苗方法的结 合。 4.手捉 附苗量少或洗后遗漏在埕上的以及野生的蛏苗,无洗苗的 价值,待苗长到3厘米左右时,逐个用手捕捉。此法效率很低。
缢蛏的摄食属滤食性,对食物无严格的选择性,只要颗粒大小适宜 即可。其摄食活动受潮汐的限制。
缢蛏食料种类以骨条藻为最多,占饵料生物的91.5%,其次为舟 形藻、圆筛藻、摄氏藻、重轮藻。除了活饵料外,缢蛏还摄食有机碎屑 、泥砂颗粒等。
•4
三、繁殖
缢蛏雌雄异体,一年性成熟,性比近于1:1。外观上难以
区分雌雄,性成熟时,精巢稍带黄色,卵巢则为乳白色。繁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