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生物学

合集下载

贝类生殖与发育的分子基础解析

贝类生殖与发育的分子基础解析

贝类生殖与发育的分子基础解析贝类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海洋、淡水和陆地的腹足纲软体动物。

它们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的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贝类生殖与发育机制是贝类生物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从分子基础层面来探讨贝类生殖与发育的机制。

1. 贝类生殖的分子机制贝类生殖是指通过卵子和精子结合形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在贝类中,雌性个体会产生卵子,雄性个体则会产生精子。

卵子和精子结合后,即可形成受精卵,通过受精卵发育成新的个体。

贝类生殖的分子机制包括两方面,一是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二是受精卵和胚胎发育的分子机制。

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涉及到雌性和雄性生殖细胞的分化、成熟和释放。

受精卵和胚胎发育的分子机制则包括受精、早期胚胎发育、胚胎体轴形成和器官分化等多个方面。

2. 贝类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贝类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与其他动物类群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不同之处。

贝类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性腺阶段:未成熟的性腺和成熟的性腺。

在未成熟的性腺中,有包括生殖干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类型,这些细胞会分化成生殖细胞和生殖辅助细胞。

生殖细胞是产生生殖细胞的主要细胞类型,而生殖辅助细胞则提供背景细胞支持。

在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多种分子信号被调节,包括转录因子、激素和细胞因子等,这些分子信号的错位会导致生殖细胞形成异常。

例如,在贝类的外部因素刺激下,如气温和食物条件等的变化,会导致性腺内部的分子信号系统发生失调,从而影响生殖细胞的形成和发育。

3. 受精卵和胚胎发育的分子机制在贝类受精卵的发育过程中,多种分子信号被调节。

例如,受精卵中的钙信号,它会参与受精卵的构建和发育。

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命运和空间组织的分化也需要多个分子因子的协同作用。

例如,在石螺 (Gibbula cineraria) 的早期胚胎发育中,Wnt和Notch信号通路被证明是细胞命运分化和细胞增殖的关键调节因子。

在胚胎体轴形成和器官分化过程中,也有多个分子信号参与。

观察贝类实验报告

观察贝类实验报告

观察贝类实验报告贝类实验报告主要涉及贝类的生物学特征、器官功能以及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等内容。

下面将对该实验报告进行详细观察并回答相关问题。

首先,贝类实验报告介绍了贝类的生物学特征。

贝类属于无脊椎动物,主要特征是体外有两个分泌的贝壳,通过贝壳的开合运动进行吃食和呼吸等生活活动。

贝壳内部有一片称为腮的组织,用于呼吸和筛选食物。

报告还提到贝类的体壁由外套膜和内壁组成,外套膜负责分泌贝壳,内壁则分泌珍珠层。

其次,实验报告详细介绍了贝类的呼吸器官功能。

贝类的呼吸器官主要是腮,负责吸氧和排出二氧化碳。

腮通过具有许多细小片状结构的腮梳来实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腮梳表面布满了许多微小的绒毛状结构,这些绒毛上有许多微细血管,血管中的血液与在腮梳附近通过贝壳内表面的开合运动吸取到氧气,再将二氧化碳从体内排出。

再次,贝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也是实验报告的重点。

贝类能够通过贝壳的开合运动来调节水分的流动,保持体内的相对稳定环境。

当环境中水分不足时,贝壳会紧闭,减少水分蒸发和外界水分的进入。

而当环境水分充足时,贝壳会适度张开,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贝类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也是较强的,一些贝类能够通过贝壳内的排泄物和分泌物,调整身体温度。

最后,实验报告还提到了一些对贝类进行保护的方法。

由于贝类容易受到水体污染和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报告中建议限制贝类捕捞数量、禁止使用有毒物质等来保护贝类资源。

此外,加强水体监测,保持水体的清洁和生态平衡,也是保护贝类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对贝类实验报告的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到贝类在生物学特征、呼吸器官功能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等方面的特点。

贝类的贝壳、腮等特征使其在环境中具备生存能力,并通过适应环境的策略来维持体内的稳定环境。

保护贝类资源和维护水体生态平衡是保护贝类的重要工作,有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海洋生物学-----贝类和藻类介绍-舟山教育学院

海洋生物学-----贝类和藻类介绍-舟山教育学院

海洋生物学-----贝类介绍◆教学目标1.描述贝类的生活习性2.了解舟山常见贝类3.知道贝类的营养◆教学内容贝类是指有贝壳的软体动物。

在科学分类上包含双壳纲(双壳贝)、大部份的腹足纲(螺)、多板纲(石鳖)和掘足纲(角贝)等。

海牛类、头足纲(乌贼、章鱼)等虽然也属于软体动物,但外壳已退化,不被认为是贝类。

贝壳的主要成份为碳酸钙。

贝类的身体柔软,左右对称,不分节,由头、足、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5部分组成。

头部生有口、眼和触角等感觉器官。

足部在身体的腹面,由强健的肌肉组成,是爬行、挖掘泥沙或游泳的器官。

内脏囊位于身体背部,包括心脏、肾脏、胃、肠、消化腺和生殖腺等内脏器官。

外套膜包被于身体的外面,系由内外两层表皮和其间的结缔组织、少许肌肉组成。

外套膜的表皮细胞分泌贝壳,外套膜和贝壳都是贝类的保护器官。

贝类的神经系统由脑、足、侧、脏4对神经节和与其联络的神经构成。

脑神经节位于食道的背侧,派出神经至头部和体前部;足神经节位于足的前部,派出神经至足部;侧神经节位于身体前部,派出神经至外套和鳃;脏神经节位于身体之后部,派出神经至内脏诸器官。

贝类原始的种类神经系统简单,没有显著的神经节,较进化的种类形成神经节,更进化的种类则是各神经节集中在头部形成“脑”。

感觉器官主要有触角、眼、平衡囊、嗅检器等。

贝类的消化系统包括口、齿舌食道、胃肠、肛门和附属的消化腺,其中齿舌是贝类比较特殊的舐食和磨碎食物的器官,又是分类的重要根据之一。

贝类靠鳃和肺呼吸。

水生的种类有鳃,通常由外套膜内面皮肤伸展形成的,称为本鳃。

每一鳃片鳃轴的两侧或一侧生有鳃丝,鳃上生有纤毛。

依纤毛的运动使呼吸水流按一定线路通过鳃进行气体交换。

有的种类本鳃消失,而用皮肤表面或在皮肤表面形成二次性鳃(后鳃类)进行呼吸。

陆生种类外套膜的一部分形成脉网密集的肺室,借以在空气中呼吸。

贝类的循环系统一般是开管式的,但在高等的头足类动脉管和静脉管由微血管联络成为闭管式。

贝类循环系的中枢为心脏,心脏有1个心室,1个、2个或4个心耳。

贝类生殖生物学及其生态环境意义研究

贝类生殖生物学及其生态环境意义研究

贝类生殖生物学及其生态环境意义研究贝类是一类常见的海洋生物,它们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海域,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

贝类繁殖生物学研究可以为贝类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贝类生殖生物学和其生态环境意义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贝类生殖生物学1.1 贝类的性别和生殖方式贝类的性别有两性,即雌性和雄性。

它们的生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体内受精,即雌性贝类将卵子释放到水中,雄性贝类将精子直接注入雌性贝类的体内,卵子在雌性贝类的体内受精;二是体外受精,即卵子和精子都释放到水中,在水中自由结合受精。

1.2 贝类的生殖周期贝类的生殖周期与其种类和生态环境有关。

通常情况下,贝类具有年龄和环境依赖的繁殖节律。

例如,黄鳍扇贝的生殖周期一般为一年,而蚝类的生殖周期为两年或更长。

在适宜的温度和营养环境下,贝类的生殖能力会增强,生殖时间也会提前。

1.3 贝类的生殖方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贝类的生殖方式与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密切相关。

体内受精的贝类能够更好地保护其卵子和幼体,但是也限制了繁殖的数量和速度。

而体外受精的贝类在自由结合过程中能够更有效地进行繁殖,但是卵子、幼体容易遭受捕食和外界环境的干扰。

二、贝类生态环境意义研究2.1 贝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贝类广泛分布于沿海生态系统中,其数量和分布范围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贝类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多种作用,如控制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的数量、促进底栖生态系统的复原、维持海水的清洁等。

2.2 环境变化对贝类的影响近年来,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等环境因素对贝类的生存和繁殖产生了影响。

海洋污染对贝类的毒性作用会导致贝类死亡或生殖受阻。

同时,气候变化也会影响贝类的生物节律、生长、营养和繁殖等方面,从而对贝类的生存和数量造成影响。

2.3 贝类资源管理和保护贝类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其保护和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有效的贝类资源管理和保护需要综合考虑贝类生殖生物学、生态环境和经济条件等因素,对贝类的分布范围、数量、生物节律等进行全面的研究。

贝类的种类分布及生活习性

贝类的种类分布及生活习性

硫化氢的浓度达0.77ppm时,牡蛎的呼吸完全停止
当底质的硫化物含量多时,在夏季水温上升,加之海水流动缓慢,在海区底部及附近的浮泥中细菌很快繁殖起来。由于腐败分解,产生了大量硫化氢。
3、硫化氢(H2S)
浅海滩涂的底质与贝类分布有密切关系。
不同底质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贝类,而不同类型的贝类对底质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底质也是选择贝类养殖场重要条件之一。
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对贝类
生活的影响
潮汐、波浪和海流
潮汐、波浪和海流都是海水运动的形式,它对贝类有很大影响。
潮汐、波浪和海流是良好滩涂创造者之一。由于它们的不停地运动,构成了各种各样的滩涂底质,为贝类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
潮汐、波浪和海流可以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氧气和饵料,促使底层营养物质上升,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有利于贝类的生长。
在小汛期(死汛期),海水能涨到的最高水平线和能够退到的最低水平线,分别叫小潮高潮线和小潮低潮线。
根据大小潮汐涨落的四条潮线,可把潮间带分成三个区,即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
01
从低潮区往下,在大潮低潮线向外海伸展的海区水深在200米以内终年为海水淹没,称为浅海区。
02
在浅海区中,目前人工进行养殖的水深在30米以内。
生活在浅海区及寒带性和热带性的种类如栉孔扇贝,皱纹盘鲍以及翡翠贻贝、珍珠贝和杂色鲍等,均系狭温性种类,对温度变化适应能力较弱,前二种对高温适应能力较窄,自然分布于北方,后三种对低温适应能力较窄,自然分布于南方。
温度条件的不同,还会引起贝类生物学的变异
01
例如近江牡蛎分布在中潮区而又经常受阳光照射,它的贝壳层一般都比分布于低潮区以下的要厚,这不仅可避免敌害的破坏,而且它还因为牡蛎在高温情况下,以较厚的贝壳来减少体内水分蒸发,这是其适应性的表现。

贝类生物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贝类生物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贝类生物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贝类是一类双壳动物,它们拥有坚硬的外壳和柔软的内腔。

贝类的研究历史悠久,早在17世纪,人类就开始研究贝类。

随着科技的发展,贝类学研究也加速了步伐。

本文将探讨贝类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贝类的分类学研究贝类的分类学研究是贝类生物学的基础,它对于深入了解各种贝类的形态、结构和生态习性非常重要。

目前,贝类的分类学研究分为传统分类学和分子生物学分类学两种研究方法。

传统分类学主要基于外在形态进行分类,它可以准确地鉴别贝类的属种和科属。

然而,这种分类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它很难鉴别在形态上相似但在遗传上相异的物种。

分子生物学分类学基于DNA序列、蛋白质等生物分子信息进行分类研究。

它可以直接比较不同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从而对其进行分类和演化分析。

分子生物学分类学可以弥补传统分类学的不足,它可以更加精确地鉴别相似物种,但是它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成本高昂。

贝类的生态学研究贝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帮助调节水体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

因此,了解贝类的生态习性对于保护和管理水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贝类的生态学研究包括种群生态学、功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三个方面。

种群生态学主要研究贝类的种群动态,如种群大小、分布范围和生殖率等。

功能生态学主要研究贝类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如双壳贝可以过滤和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

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贝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贝类的存在可以提供栖息地和食物,还可以维护海滩与岛屿等海洋生态系统。

贝类的病理学研究贝类的病理学研究是保护和管理贝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贝类疾病的发生和扩散可以对贝类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可能导致整个水域生态系统的崩溃。

贝类病理学的研究目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贝类病原体进行分离和鉴定,另一个是研究贝类对病原体的免疫和抗病机制。

目前,多种原因导致的贝类大规模死亡事件已经成为世界各地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比如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造因贝藻毒素暴发事件,这一问题需要广泛而深入的贝类病理学研究来解决。

贝类学之象拔蚌

贝类学之象拔蚌
贝类学之象拔蚌
• 象拔蚌简介 • 象拔蚌的生物学特性 • 象拔蚌的生态环境 • 象拔蚌的采集与加工 • 象拔蚌的养殖与产业现状 • 象拔蚌的未来展望
01
象拔蚌பைடு நூலகம்介
起源与分布
起源
象拔蚌最初起源于北美洲沿海, 是世界上最大的钻孔贝类之一。
分布
目前,象拔蚌主要分布在北美洲 的太平洋沿岸,从加拿大的温哥 华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北部海 域都有其踪迹。
象拔蚌通过分泌消化酶将食物分解为 可吸收的营养成分,再通过肠壁吸收 进入血液,供给身体各部分的需要。
消化系统
象拔蚌的消化系统包括口、食道、胃、 肠和肛门等器官,用于摄取、消化和 吸收食物。
呼吸与排泄
呼吸方式
象拔蚌通过体表进行呼吸,通过体表的渗透作用获取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排泄方式
象拔蚌通过肾脏进行排泄,将代谢废物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维持内环境的稳 定。
加工流程
01
02
03
04
清洗
将采集上来的象拔蚌进行初步 清洗,去除表面的泥沙和杂质

去壳
用专用工具去掉象拔蚌的外壳 ,取出里面的肉质部分。
切片与分级
根据市场需求,将象拔蚌肉切 成不同大小和厚度的片状,并
进行分级。
包装与储存
将切好的象拔蚌肉进行真空包 装,放入冷库中进行储存和保
鲜。
营养成分与食用价值
虫。
生长阶段
象拔蚌的生长阶段包括受精卵、浮 游幼虫、附着变态、成体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和 营养需求。
生长速度
象拔蚌的生长速度受水温、食物供 应和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常在水温适宜、食物充足的环境 下生长较快。
食性与消化系统

第一章贝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构造

第一章贝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构造
贝类形态构造 1—4
(四)瓣鳃纲
2、瓣鳃纲分类 分为三目 (1)列齿目:铰合齿多排成1或2列, 闭壳肌2个,相似。如泥蚶、魁蚶、毛蚶。 (2)异柱目:前闭壳肌小或消失, 铰合齿退化,鳃丝间由纤毛或结缔组织 联系。如贻贝、牡蛎、扇贝、珍珠贝。 (3)真瓣鳃目:铰合齿少或无,闭 壳肌2个,大小相近,鳃丝间以血管相连, 有水管。如文蛤、蛤仔、竹蛏。
贝类形态构造 1—1
(二)、多板纲
身上生有8块板状的贝壳,故称“多板 类”。生活在盐度较高海区,分布广,草食性, 全世界约有600种,如石鳖。
体呈椭圆形,左右对称,口及肛门 位于身体的前后端。
有8块板状贝壳,贝壳不能覆盖整 个背面,在贝壳与外套膜边缘之间裸露 的部分,叫做“环带”。环带的表面有 角质层或生有石灰质的鳞片、骨针或角 质毛等。足肥大。鳃位于足部周围的外 套沟中。

上叫“母性决定”。
贝类形态构造 1—21
(四)腹足纲贝壳
2、腹足纲贝壳各部分名称 整个贝壳可分 螺旋部:是动物内脏盘曲之处,一般分为许多层。 体螺层:是贝壳最后一层,容纳动物头部和足部。 体螺层与螺旋部的大小比例因种而异,有的螺旋部极小, 体螺层极大,例如鲍和宝贝科贝类,有的螺旋部很高,体螺层 很小,例如笋螺和锥螺。 壳顶螺旋部的顶端,是动物最早的胚壳,常被腐蚀磨损. 贝壳每旋转1周称为1个螺层。两螺层间的界线为缝合线. 螺层数目=缝合线的数目+1。 螺层上常有各种花纹、刺和突起。如棘、肋、疣状突等.
例外:有些瓣鳃类如贻贝、牡蛎等,贝壳较尖的一端为 壳顶,它的口接近这个部位,故又把壳顶称为“前端”,相对 的一端称“后端”,前端至后端最大的距离为壳长。靠近鳃的 一方称“腹面”,相对的一方称“背面”,背腹最大的距离为 壳高,左、右两壳间最大的距离为壳宽。

六章贝类的生态

六章贝类的生态
(对养殖、环境的影响)
其他制约因子
• 海区的底质条件也是贝类地理分布的一个 重要决定因素。
• 某些贝类只生活在特定的底质条件下。如 有此贝类——鲍等,仅能生活在岩礁底质, 在沙滩、泥沙滩、泥滩等底质的海区未见 发现,而文蛤等仅在沙滩发现,泥蚶、魁 蚶等仅发现于泥滩或泥沙滩之中。
二.贝类的垂直分布
• 例如,高盐海区生活的紫贻贝在盐度30-32时被诱 导产卵和排精,然后将卵和精子分别放入15-40的 盐度,15℃面盘幼虫在盐度低于15时,幼虫的壳 关闭,不食不动,19时幼虫不生长,盐度达24时 贝有缓慢生长。
• 而生活于低盐水体的紫贻贝,幼虫(1316℃)时盐度降至14-16。5时仍可生长。 以上二例说明,同种贝类发育的最适盐度
此外,温度还影响贝类的胚胎发育,
每一种贝类有一适宜的胚胎发育范围, 例如海湾扇贝胚发适温为16-25℃,最适 19-22℃,低于5℃或高于32℃,胚胎无 法卵裂,解体,在10℃虽能发生卵裂, 但仅发育至囊胚即解体,22-25℃,20h 达D形幼虫,但13℃时,需65h才能达D 形,魁蚶胚胎发育最适温度为21-26 ℃ 。
一般来说,随发育期的推后,对盐度的适应范 围越广,即胚胎小于幼虫。幼虫小于成贝,变态 期最敏感,例如,海湾扇贝,性腺在30左右发育 产卵的,其受精卵正常发育至D形幼虫的盐度范 围为23-35。发育至担轮幼虫后,对盐度的适应范 围扩大至21-41。而稚贝生长的盐度范围扩大为 19-43,其中以27-31生长最好。这种现象同样也 存在于温度,说明,贝类生活期越早,对环境的 适应性越差。
• 一般来说,不同贝类均有一适应的盐度范围,但 对同一种贝类引营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还随 贝类长期生活的环境盐度的变化而变化。
• 同一种贝类的子代其的耐盐范围与其亲代生活的 海区盐度范围有关。同一种贝类其亲代生活于高 盐海区,其子代即适应于高盐环境,而对低盐的 耐受性别,而其亲代长期生活于较低盐度环境中, 其子代的耐低盐能力即较强。

第1节珠母贝的生物学(精)

第1节珠母贝的生物学(精)

§1. 珠母贝的生物学特性
大珠母贝 又名白碟贝。为本
属中最大型者,壳高 可达30厘米以上,壳 坚厚,扁平呈圆形, 后耳突消失成圆钝状, 前耳突较明显,成体没有足丝,壳面较平滑,
黄褐色,壳内面珍珠层为银白色,边缘金黄 色或银白色。
§1. 珠母贝的生物学特性
珠母贝 又名黑碟贝。贝壳体 型似大珠母贝,但较小 ,壳面鳞片覆瓦状排列 ,暗绿色或黑褐色,间 有白色斑点或放射带,壳内面珍珠光泽强, 银白色,周缘暗绿色或银灰色。
珠母贝和合浦珠母贝一般分布于低潮线附近 至水深20多米处,以水深5~7米为多;
大珠母贝栖息于低潮线至水深100米或更深 处,以水深 20~50米为多;
企鹅珠母贝一般在潮下带浅水区或港湾里大 量栖息。
§1. 珠母贝的生物学特性
对温度和盐度的适应
对温度的适应:珠母贝科为暖水性贝类。合 浦珠母贝正常生活适温范围为15℃~27℃, 最适水温为23℃~25℃;大珠母贝的的适温 范围为20℃~35℃,最适水温为25℃~ 30℃,15℃的低温和40℃的高温是其致死温 度;
对海水比重的适应:珠母贝是外海性贝类。 合浦珠母贝生活的适宜海水比重范围为 1.015~1.028,最适1.020~ 1.025;大珠 母贝正常生活的海水比重为1.0227~1.0 232。
§1. 珠母贝的生物学特性
食性与食料
珠母贝为滤食性贝类,常见的有较小型 的浮游植物,如圆筛藻属、菱形藻属、 针杆藻属等硅藻和甲藻以及一些小型浮 游动物,如甲壳动物的无节幼体和其他 贝类的担轮幼虫、面盘幼虫,还有一些 有机碎屑和浮泥等。
§1. 珠母贝的生物学特性
敌害生物
珠母贝的敌害生物很多。肉食性的鱼类、 蟹类及贝类等能直接捕食之;石蛏、肠 蛤、海笋、开腹蛤及多毛类的才女虫等 能穿透贝壳及软体部分,间接地危害珠 母贝的生命。另外,藤壶、海鞘、牡蛎、 苔藓虫等附着生物大量地附着在贝笼及 珠母贝上,堵塞水流,争夺食料,严重 影响珠母贝的生长发育。

东太湖的贝类及其生物学

东太湖的贝类及其生物学

东太湖的贝类及其生物学
东太湖的贝类及其生物学
东太湖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它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流域面积约3650平方公里,湖面面积约1251. 3平方公里。

湖水质清澈,为江苏省五大淡水湖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南岸生物多样性中心地带。

东太湖的贝类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多个种类:胡萝卜拟螺(Radix peregra),北极拟螺(Radix melanini),珠母贝(Venus complanata),白鳃贝(Venus verrucosea),绿海蛛(Cryptonatica affinis)和非洲拟螺(Radix balthica)。

此外,还有东太湖的湿地贝类,如泥贝(Corbicula japonica),拟口蛤(Sphairium corticatum),硬壳蛤(Luridula togata)和柔褂蛤(Pectinaria fragilis)等。

贝类的生态学是研究贝类生物的分布、生长和行为的科学,这种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了解贝类如何在特定的生态条件下发展和适应环境。

其研究领域包括繁殖生态学、生物地理学、相互作用、遗传与进化、物种多样性等。

在东太湖,生态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贝类种群水平演化的动态变化关系,关注研究的是湖泊的形成、污染水平、景观变化等其他自然因素对贝类数量和品种等的影响,以及湖泊水质和采猎行为等人类活动对其分布和生长的影响。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针对贝类的栖息地和生态位,以及生态学数据应用等领域,这些对于研究湖泊重要物种和湖泊水质监测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东太湖贝类是一个多样性、稳定性和多功能性越来越强的生态系统,它的研究与管理不仅对于贝类生物学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也为东太湖的水质改善和生态系统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

贝类生物学

贝类生物学

贝类的经济种类(1)牡蛎:太平洋牡蛎,近江牡蛎,褶牡蛎,大连湾牡蛎,密鳞牡蛎(2)贻贝:紫贻贝,厚壳贻贝,翡翠贻贝(3)滩涂贝类:蛤仔,文蛤,丽文蛤,斧文蛤,缢蛏,竹蛏(4)泥蚶:魁蚶,毛蚶(5)扇贝:栉孔扇贝,华贵栉孔扇贝,虾夷扇贝,海湾扇贝,美丽日本明贝(6)鲍:皱纹盘鲍,杂色鲍副杂色鲍1.双壳贝类生殖腺的构造生殖腺的构造分为以下三部分(1)滤泡:生殖腺末端在结缔组织中膨大形成,由生殖上皮构成,产生生殖细胞(2)生殖管:分板状,管壁由县委上皮和生殖上皮构成,产生和运送生殖细胞。

(3)生殖输送管:许多生殖管汇聚而成的粗大导管,纤毛上皮构成,输送精卵,开口于泄殖肌2.双壳贝类的外套膜构造,生理机能(1)内部构造:左右两片,由外侧上皮,内侧上皮和中皮的结缔组织构成,外套膜二孔型,膜缘有一个愈着点,将外套膜分成两个孔进水孔和出水孔,鳃末端与愈着点相接,把外套腔分为进水腔和出水腔(2)生理机能:生壳突起分裂禅城贝壳,感觉突起感觉作用,缘膜突起调节水流3.贝壳的生长与外套膜贝壳是外套膜分泌形成的,因此贝壳的形态随外套膜的形态而变化,角质层和棱柱层是由外套膜边缘所分泌的,所以能随贝壳的生长而不断增加面积,珍珠层是由外套膜外表皮分泌的,所以随生长不断增加厚度(1)小型种类的生长规律:第一年贝壳生长较快,以后生长极其缓慢,如褶牡蛎。

(2)大型种类的生长规律:固着若干年后能不断生长。

4.双壳贝类鳃的构造及其生理功能(1)鳃位于鳃腔中,左右各一对鳃瓣,鳃瓣由上行板和下行板构成,下行板与上行板相接处有食物输送沟,外鳃瓣的上行板末端与外套膜内面相连,前部内鳃瓣上行板末端与内脏团相连,后部内鳃瓣上行板末端愈合形成WW 形。

(2)鳃于鳃丝相互连接形成,一个褶皱由9-12根鳃丝组成,鳃丝包括主鳃丝,移动鳃丝,普通鳃丝。

(3)鳃纤毛包括:前纤毛形成水流输送食物,侧前纤毛形成水流输送食物,侧线毛连接鳃丝的作用,上前纤毛形成通过鳃的水流。

扇贝的养殖概况和生物学特性

扇贝的养殖概况和生物学特性

海湾扇贝的性别及性腺分布
海湾扇贝为雌雄同体,其生殖腺分为两个区:
精巢位于腹嵴外周缘,成熟时为乳白色;卵 巢位于精巢内侧,靠近闭壳肌处,成熟时呈 橘红色。通常在性腺部位,表层具一层黑膜, 当性腺成熟时,黑膜逐渐消失。
课堂思考
雌雄同体的海湾扇贝,在人工催产中如何控
制精、卵量?如何判断精液过多?
(四)内脏囊
1. 肌肉系统 扇贝的肌肉系统主要包括闭壳肌、足的伸缩 肌、外套膜肌。 闭壳肌的主要功能为关闭贝壳。 扇贝前闭壳肌退化,后闭壳肌肥大,干制品 称“干贝”。

2、生殖系统
(1)几种养殖扇贝性别
栉孔扇贝 华贵栉孔扇贝 虾夷扇贝 海湾扇贝
雌雄异体 雌雄异体 雌雄异体 雌雄同体

华贵栉孔扇贝的生态习性:自然分布于日本的本州、 四国、九州及印度尼西亚等地。在我国自然分布于 东海南部、南海,广东潮阳海门、海丰遮浪、澳头、 广海、闸坡、海南岛的新村等地。自低潮线至369米 的海底都有分布,但多发现于2—4米深、有岩石及 碎石块的砂质浅海底。适宜水温18-30℃(最适20 -25℃)在温度年幅度为18—30 ℃时,均可正常发 育生长,属高温狭温性种类;盐度的适应范围为 23.6--31.4,属高盐种类。生长速度较快,在饵 料丰富的海区,满1龄可生长至壳高7.4厘米,重 68.4克;1.5年可达8.8厘米,重115.4克。

海湾扇贝的生态习性:自然分布于美国东海岸浅水 区,1982年引进到我国。在我国南北方均可养殖对 温度、盐度适应的范围较广,它在-1--31℃均可存 活,5℃以下停止生长,10℃以下生长缓慢,18-28℃生长较快。耐盐度的范围为16--43 ‰ ,适宜 范围为21—35 ‰ 。一般从商品苗(壳高5毫米)到养 成商品贝(壳高5厘米)作业过程约需5—6个月。我国 北方4月份产卵培育的苗,当年11月下旬一般平均壳 高达5.3厘米,重34.5克。4月底5月初采卵培育的 苗,12月上旬达5.2厘米,重37.6克。一般高温期 生长快,壳高月生长约1厘米。在我国南方海区适于 海湾扇贝生长的时间长,对海湾扇贝的养殖十分有 利。

贝类生物学

贝类生物学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00: 36:0800:36:0800:36T uesday , October 20, 2020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0.2020.10.2000: 36:0800:36:08October 20, 2020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0年10月20 日上午1 2时36 分20.10. 2020.1 0.20
神经组成 心脏位于身体背侧,1个心室,1或2个心耳 雌雄同体或异体 发育期间经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二、分类
前鳃亚纲:原始腹足目,鲍 中腹足目,田螺 新腹足目,骨螺
后鳃亚纲:头盾目,无盾目,被壳翼足目, 裸体翼足目,囊舌目,无壳目,背盾目,裸 鳃目
肺螺亚纲;基眼目,椎实螺 柄眼目,大蜗牛
我国渔业与贝类养殖概况
我国海洋面积为483万平方公里。濒临中国的海洋有 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属封闭程度不同的太平 洋西北部的陆缘海
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北起鸭绿江南至北仑 河,岸形曲折,港湾众多。海域内,大小岛屿6500 多个,岛屿岸线14000多公里,总长32000多公里
浅海滩涂面积在水深15m以内的为1200万公顷,潮间 带面积200万公顷。
发展水产是人类食粮安全保障的重要措施。
第一章 总论
贝类的主要特征与分类 贝类的形态构造 贝类的经济价值
贝类的主要特征
身体柔软不分节或假分节,通常由头、足部、 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五部分构成
除瓣鳃纲,口腔内有颚片、齿舌 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环绕食道
的神经环 体腔退缩为围心腔 间接发育的具有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渔业水域和生物资源丰富,可供捕捞生产的渔场面 积为81.8万平方海里。我国海洋生物有3000多种, 其中可捕捞、养殖的鱼类有1694种,经济价值较大 的有150多种。

贝类学

贝类学

绪论贝类:贝类(Shellfish)就是软体动物(Mollusca)。

因为这类动物大多具有贝壳,所以称为贝类;又因为它们的身体柔软不分节,所以又称为软体动物。

多倍体育种:利用人工诱变或自然变异等,通过细胞染色体组加倍获得多倍体育种材料,用以选育符合人们需要的优良品种。

群聚:很多个体聚集在一起的生活方式,如牡蛎。

干贝:扇贝闭壳肌干品。

贻贝的干制品叫淡菜。

牡蛎的干制品叫蚝豉。

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

A.无板纲B.多板纲C.单板纲D.瓣鳃纲E.掘足纲F.腹足纲G.头足纲第一章贝类的形态与结构贝类的基本特征1、身体柔软不分节,左右对称;(腹足类除外)2、一般分头、足、内脏块三部分,体外被有外套膜及其分泌的贝壳;(瓣鳃类除外)3、除瓣鳃类外,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4、体腔退化为围心腔和肾腔;(掘足类除外)5、神经系统由脑、足、侧、脏4对神经节及其联络神经组成;(双神经类除外)6、多数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头足类除外)7、多用鳃呼吸,鳃位于外套腔中.(掘足类与肺螺类除外)一、贝类的外部形态(一)头部位于体前端;具吻、口、眼、触角和其他感官;头叶、触角叶、棘状突起等附属物。

(二)足部运动器官,腹面的一个肌肉质突起足的功能:爬行(玉螺等);附着(鲍等);挖穴(缢蛏,蛤仔等);浮游(蚱蜢螺、拟皮鳃)足丝:附着生活种类的特殊器官;足丝腺分泌的产物;利用足丝附着于外物上生活;可重新分泌。

厣:腹足类独特的保护器官;由足部皮肤分泌而成;大小和形状常和壳口一致,象一个盖子,可将壳口封住;上面有核心部和生长纹。

(三)内脏块也称内脏团(囊)或“背部隆起”;位于身体背部;包括心脏、肾脏、胃、肠和消化腺等内脏器官;除某些腹足类外,皆左右对称(四)外套膜包被软体部分;体背侧皮肤褶皱向下延伸而成的薄膜;一般由内外表皮和其间的结缔组织及少许肌纤维组成。

外套膜的结构:1、外褶2、外沟3、中褶4、内沟5、内褶6、内表皮7、生石灰上皮区8、生珍珠上皮区9、结缔组织区外套膜的功能:外表皮分泌贝壳; 有血管,能辅助呼吸; 控制水流出入体内; 感觉.外套膜的形状分为三类: 覆盖在体背部; 悬挂体两侧; 袋状包裹软体部.第一类:外套膜覆盖在体背部双神经类; 腹足类.第二类外套膜悬挂在体躯两侧双壳类独有;悬挂于内脏囊两侧;半透明状,边缘较厚;分为4种类型:简单型二孔型三孔型四孔型(1)简单型:两片外套膜仅在背部愈合;如扇贝、蚶、不等蛤、胡桃蛤等。

贝类物种分类及多样性研究

贝类物种分类及多样性研究

贝类物种分类及多样性研究Introduction贝类(Bivalves)是一类生物,也叫做双壳类,拥有两个壳在身体两侧。

贝类物种在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人类食品摄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贝类物种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和生存方式,如如海参、龙虾、虾等,不同种类的贝类也有独特的外形、色彩和大小。

贝类的分类和多样性研究在生物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中都有着重要作用。

Body1. 贝类分类贝类物种的分类,主要依据生物学上的形态分类、生态学上的生态分类和分子生物学上的分子分类。

常见的贝类分类包括:- 壳类动物门(Mollusca):在十五个动物门中排名第二,包含两类主要的生物--软体动物(Soft-bodied mollusks)和硬壳类动物。

- 双壳纲(Bivalvia):也叫做贝纲,包括了所有贝类生物,它们拥有两个壳分别在身体左右两侧,成对闭合,寄生或者宿海底石头或岩石上,是一种很古老的动物。

- 土壳类亚纲(Pteriomorphia):属于双壳门的一个亚纲,包含风车蛤类、帘蛤类、蛏类等。

- 原始异卵双壳类亚纲(Palaeoheterodonta):又称胆贝类,包括珠蚌、青蛤、紫贻贝等。

- 真异卵双壳类亚纲(Heterodonta):也称真贝类,包括牡蛎、蛤蜊、扇贝等。

- 条贝亚纲(Tellinomorpha):包括指蛤、河蚌、锤足贝等。

- 左右蛤亚纲(Myoida):包括半蛤、盘刀贝、宽贻贝等。

- 海扇亚纲(Pteriomorphia):包括菜花贝、穴蛤、赤细蛤等。

根据生态和环境分类,贝类还可以分为淡水贝、海水贝和陆生贝等。

2. 贝类多样性研究一、形态分类贝类物种的形态分类主要是通过对贝类的外形、大小、颜色、纹路、形态特征等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的缺陷在于,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下生长和形态发育的不同,造成分类的不同。

二、生态分类贝类物种的生态分类则是对贝类生态环境和习性的分类,在这种分类方式下,同时把贝类的形态特征纳入考虑之中,这样就可以更准确地分辨出不同的贝类生物。

《贝类的形态构造》课件

《贝类的形态构造》课件

2
自由孵化
它们不会像成年人一样一成不变地附着在岩石上,取而代之的是自由漂浮着,随 着海水流动向海洋深处游去。
3
附着运动
坐在深海靠近海岸的岩石、船舷或沉在海底的船上等物品上,它们的生长随着定 居体的附着而快速繁殖,并在不断的波浪冲刷中挺过一次又一次的风浪雨水。
贝类的生态和栖息地
贝类的栖息地包括海滩、泥泞海滩、岩石、潮间带和深海等。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贝类栖息地和 它们的生态特征。
悬滤摄食
许多贝类通过位于口部的多 个鳃来过滤水体中的浮游生 物为食。
过滤摄食
牡蛎和某些扇贝能够通过伸 出须来摄取浮游生物和悬浮 物质。
扇动摄食
像开心贝、栉口贝和剑口贝 一类扇动体内鳃条来将水送 入体内,用于摄取食物。
贝类的消化系统
大多数贝类消化系统包括两个口:进水口和排泄口。口部之间的肠道和胃部用来消化和吸收食物。
蛤蜊是一种双壳动物。它们的壳体由两 个齐型或几乎齐型的凸壳组成。各个贝 壳具有一定的丰满度和可变性。
壳的生长和形成
壳的生长是一项复杂的生物学过程。贝类壳体的生长周期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分泌、成形和巩 固。
1
分泌
贝类的生殖器、消化器和呼吸器官都涉及了壳的生长。它们会分泌具有高度可 塑性和张力的碳酸钙质壳体,不断调整其形状和大小。
贝类的循环系统
贝类的循环系统主要由一个心脏和血管组成。它们没有红细胞,而是将氧气通过其周围的水体摄 取。
1 心脏
贝类的心脏由两个房间和一个动脉血管组成。心脏将血液从周围的器官中汲取,并将其 送往腮类以进行氧气交换。
2 血液
贝类没有红细胞,因此它们的血液是浆液性质。血液中含有铁离子,可以将氧气从周围 水体中吸收。
贝类的形态构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类生物学
PPT文档演模板
牡蛎 贻贝 江珧
贝类生物学
PPT文档演模板
魁蚶 泥蚶
贝类生物学
PPT文档演模板
蛤仔 文蛤
贝类生物学
PPT文档演模板
竹蛏 缢蛏
贝类生物学
水产品是人类的健康食品
n 水产品不仅味道鲜美,蛋白质等营养成份丰富,而且含有人 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以及多种维生素,易为人体消化吸收, 所以更加倍受青睐。
贝类生物学
二、内部构造
1. 消化系统 2. 呼吸系统 3. 循环系统 4. 排泄系统 5. 神经系统 6. 生殖系统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1.消化系统
n 消化管:口、食道、胃、肠、肛门 n 消化腺:唾液腺、食道腺、消化盲囊 n 消化管分三段:前肠(口腔、食道)
中肠(胃) 后肠(肠) n 消化管由内胚层形成,口、食道、肛门 是外胚层凹陷与消化管连通而成
n 发展水产是人类食粮安全保障的学
第一章 总论
n 贝类的主要特征与分类 n 贝类的形态构造 n 贝类的经济价值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贝类的主要特征
n 身体柔软不分节或假分节,通常由头、足部、 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五部分构成
n 除瓣鳃纲,口腔内有颚片、齿舌 n 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环绕食道
n 一般由神经节和节间连络神经形成神经中枢 n 神经节:脑、脏、足、侧神经节 n 神经索:脑足、脑侧、侧足、侧脏神经连索 n 头足类:神经节集中头部形成发达的脑 n 司感觉的神经末梢分布于感觉器官。如:皮肤,
触手,触角,眼,外套眼等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6.生殖系统
PPT文档演模板
n 生殖腺:由体腔壁形成,生殖输送管内 端通生殖腺腔,外端开口于外套腔或体 外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3.循环系统
n 心脏:心室(1个),心耳(数目和位置 随鳃而异)
n 循环方式:开管式和闭管式 n 开管式循环:心脏→动脉→血窦→静脉→
心脏 n 闭管式循环:心脏→动脉→微血管→静脉
→心脏 n 血液:一般无色,含变形的血细胞。有的
种类含血红素或血青素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二、分类
n 四鳃亚纲:鹦鹉贝 n 二鳃亚纲:十腕目,乌贼
八腕目,章鱼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贝类的形态构造
n 一、外部形态 n 二、内部构造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一、外部形态
1.贝壳
n 贝壳的构造:外层 角质层 皮层 贝壳素
中层 棱柱层 壳层 方解石 内层 珍珠层 壳底 霰石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2/10
隔鳃目,孔螂
贝类生物学
腹足纲特征与分类
一、特征
n 足发达位于身体腹面 n 通常有一个螺旋的壳 n 头部发达,有口、眼、1对或2对触角 n 有些种类的内脏囊,因旋转形成左右不对称 n 神经系统由脑、侧、脏、足4对神经节及其连结
神经组成 n 心脏位于身体背侧,1个心室,1或2个心耳 n 雌雄同体或异体 n 发育期间经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的神经环 n 体腔退缩为围心腔 n 间接发育的具有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贝类的分类
n 无板纲(Aplacophora)约100种,龙女簪 n 多板纲(Polyplacophora)约600种,石鳖 n 单板纲(Monoplacophora)8种 ,新蝶贝 n 瓣鳃纲(Lamellibranchia)约1.5万种,分为5
n 渔业生产力综合水平显著提高。渔业为国民经济 作出的贡献越来越大。
n 2005年总产量5101.65万吨,突破5000万吨大关。 其中,养殖产量3393.25万吨。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2005年总产量5101.65万吨,养殖产量3393.25万吨。其中海 水养殖产量1384.78万吨(贝类产量1067.5万吨,占海水养殖 产量的77.09%),淡水养殖产量2008.47万吨。
n 1990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n 到2002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565.18万吨, 人均占有量比世界人均水平约高4公斤。
n 养殖面积681.464万公顷。
n 全社会渔业总产值为3109.93亿元。
n 根据渔民家庭收支调查数核定的渔民人均纯收入 为5051元,劳均纯收入为8667元。
4.排泄系统
n 肾脏:管状,一端开口围心腔(肾口), 一端开口外套腔(排泄孔),一般成对
n 肾脏收集排泄围心腔内的废物 n 肾管壁腺细胞排泄血液中的代谢产物 n 一些种类,围心腔壁的腺体也有排泄作用 n 贝类的肾脏、围心腔、生殖腔之间的联系,
各纲有所区别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5.神经系统
n 无板纲、多板纲、单板纲的中枢神经为:围绕 食道的神经环和派生的足神经索、侧神经索
膜缘背面表皮分泌棱柱层 全外表皮分泌珍珠层 n 其他功能:呼吸,保护,感觉,调水流 n 外套腔:排泄、生殖孔和肛门开口于此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3.头部
n 位于体前端,有口、眼、触角 n 头叶、颈叶、触角叶、棘状突起等附属物 n 从十分发达到完全退化 n 掘足类头部不发达 n 瓣鳃类没有头部
PPT文档演模板
n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水产品产量只有44.8万吨。人均 占有量不足1千克。
n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 渔业生产蓬勃发展,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渔 业生产国。使我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持续数年超过 世界人均占有水平。
n 1989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1151.66万吨,成为第三个 产量超千万吨的国家,海水养殖产量跃居世界第一。
n 雌雄生殖细胞由生殖上皮形成
n 贝类为雌雄同体或雌雄异体,有性变现 象,
n 雌雄同体者异体受精 n 头足类、部分腹足类交尾行动
n 生殖方式:卵生、幼生、卵胎生,有的 有卵群
贝类生物学
贝类的经济价值
1.食用 2.医用 3.饲料用 4.工业用 5.工艺用 6.装饰用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3rew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二、分类
n 前鳃亚纲:原始腹足目,鲍 中腹足目,田螺 新腹足目,骨螺
n 后鳃亚纲:头盾目,无盾目,被壳翼足目, 裸体翼足目,囊舌目,无壳目,背盾目,裸 鳃目
n 肺螺亚纲;基眼目,椎实螺 柄眼目,大蜗牛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头足纲的特征与分类
一、特征
n 头和足部很发达,足环生于头部前方 n 多数能快速、远距离游泳 n 除鹦鹉贝有外壳,其他为内壳或退化 n 神经系统较复杂,神经节集中在头部 n 头两侧各有一个构造复杂的眼 n 足部特化成腕(8条或10条)和漏斗 n 心脏有2个或4个心耳(相当鳃的总数) n 口内有颚片和齿舌,多数种类 有墨囊 n 雌雄异体,体内受精,直接发生
的神经索构成 n 心脏有1个心室2个心耳 n 肾1对,一端开口围心腔另一端开口外套腔 n 多数雌雄异体,少数雌雄同体 n 发育经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PPT文档演模板
二、分类
n 古列齿亚纲:胡桃蛤目,胡桃蛤 n 翼形亚纲:蚶目,毛蚶
贻贝目,贻贝 珍珠贝目,珠母贝 牡蛎目,牡蛎 n 古异齿亚纲:蚌目,无齿蚌 n 异齿亚纲:帘蛤目,镜蛤 海螂目,海螂 n 异韧带亚纲:笋螂目,帮斗蛤
n 浅海滩涂面积在水深15m以内的为1200万公顷,潮间 带面积200万公顷。
n 渔业水域和生物资源丰富,可供捕捞生产的渔场面 积为81.8万平方海里。我国海洋生物有3000多种, 其中可捕捞、养殖的鱼类有1694种,经济价值较大 的有150多种。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n 我国从事渔业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许多传统 的技术。
贝类生物学
4.足部
n 身体腹面的肌肉质突起 n 形状:块状(鲍),斧状(蛤),柱状
(角贝),腕(乌贼) n 固着种类成体足完全退化(牡蛎) n 附着种类足退化,足丝发达(贻贝) n 穴居种类足发达形似梨,用于挖掘、潜穴 n 作用:运动器官。爬行,附(固)着,挖
(凿)穴,浮游和捕食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5.躯干部(内脏囊)
n 位于身体的背面 n 包括心脏、肾脏、胃、肠和消化腺 n 除某些腹足类外,都是左右对称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PPT文档演模板
6.皮肤肌肉
n 贝类体表面被有柔软、极薄的表皮层 n 表皮外生纤毛,内含很多腺质细胞分泌粘液,使皮肤柔软而
粘滑 n 有的种类分泌发磷光物质,在海中可发光 n 表皮中分布神经末梢,司感觉 n 有的种类皮表面分泌具保护作用的几丁质或石灰质的棘和骨
PPT文档演模板
贝类生物学
1.消化系统
PPT文档演模板
n 口:为简单开孔,其后为膨大的口腔。瓣鳃类 缺乏。其他类口腔有颚片和齿舌,唾液腺开口
n 齿舌:位于口腔底部舌突起,舔食
n 齿式:分类依据。掘足类2·1·2,头足类3·1·3, 前鳃类鲍∞·5·1·5·∞,后鳃类壳蛞蝓1·0·1,后 鳃类褐云玛瑙螺∞·1·∞。
片 n 表皮内有各种色素细胞,显出不同色彩和拟色 n 皮下有发达的结缔组织,由中胚层形成。因结缔组织发达体
腔退缩成围心腔 n 结缔组织中有血腔,扩张时使皮肤因血液汇流而肿胀 n 结缔组织有时含石灰凝结物和皮下棘,部分硬化成支持物 n 结缔组织下方有肌肉层,由纵走肌纤维或环走肌纤维形成 n 表皮、结缔组织、肌肉构成的皮层有时很厚。生有突起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