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新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1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学反思(3篇)
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学反思(1)在教授《我们知道的植物》这一课时,我根据提供的教案进行了详细的教学设计,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1.科学观念: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和校园植物图片,学生普遍能够认识到植物是多种多样的,并初步了解了一些植物的外部特征。
他们不仅说出了常见的花草树木,还尝试描述了植物的高矮、颜色等特征,说明科学观念目标基本达成。
2.科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植物。
通过对比不同植物的特征,学生逐渐形成了运用科学方法认识事物的思维习惯。
然而,由于一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有限,部分学生在比较时仍显得较为粗浅,需要在后续教学中继续强化。
3.探究实践:种植活动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种植大麦、大蒜等种子,体验了植物生长的过程,并学会了用绘图的方式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录习惯。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的注意力和耐心有限,部分学生在种植和记录过程中显得不够坚持,需要在后续活动中加强引导和督促。
4.态度责任:通过分享和交流,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倾听和表达能力,对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乐于分享自己知道的植物信息,并表现出了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这一态度责任目标的达成,为后续的植物观察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亮点:1.情境导入: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和校园植物图片,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索兴趣。
2.互动分享:在探索环节中,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知道的植物信息,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3.实践操作:种植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植物生长的过程,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不足:1.观察能力:一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有限,部分学生在比较植物特征时显得较为粗浅,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
2.注意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在种植和记录过程中容易分心,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
一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引言本文档是对一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教学的反思和总结。
通过反思教学过程和收集学生的反馈,我们可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便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研究成果。
单元一:观察生活中的变化在这个单元中,我们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变化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学生们对于物体的颜色、形状以及状态的变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然而,由于时间有限,一些学生在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可以增加更多的实际观察和实验的机会,并提供更详细的指导。
单元二:天气和季节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天气和季节的变化。
通过观察天气现象、绘制天气图和讨论季节的特点,学生们对于天气和季节有了初步的认识。
然而,部分学生对于天气现象的观察和记录还不够仔细和准确。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提供更多的实际案例和示范,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观察和记录天气和季节的变化。
单元三:生物多样性在这个单元中,我们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重要性。
通过观察和研究不同的动物和植物,学生们对于生物的多样性有了初步的了解。
然而,部分学生在分类和对比不同生物种类时存在困难。
我们可以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和练来加强学生的分类和对比能力,并提供更详细的解释和示范。
总结通过对一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教学的反思,我们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更多的实际观察和实验的机会,并针对学生的不同困难提供详细的指导和解释。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发展,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谁轻谁重》教学反思(3篇)
2.《谁轻谁重》教学反思(1)在完成《谁轻谁重》这一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以期从中吸取经验,提升教学质量。
我注意到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我很好地将复习导入、实践探究、总结提升等环节有机结合,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
通过复习导入,我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后续的实践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我也注意到在导入环节,我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在实践探究环节,我通过让学生预测、掂量、称量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对“物体有轻重”的认识。
我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大胆尝试,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掂量和称量过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或理解不准确,导致结果出现偏差。
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操作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有效地进行实践探究。
此外,我也注意到,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时,我需要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确保讨论和交流能够有序、高效地进行。
我需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以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我需要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严谨、客观、理性的科学态度,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的来说,通过《谁轻谁重》这一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科学教育。
2.《谁轻谁重》教学反思(2)《谁轻谁重》是我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中进行的一次教学活动。
本次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物体有轻重之分,并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进行排序。
通过观察、预测、手掂、用简易工具测量等多种比较活动,我期望学生能够逐步建立对“物体有轻重”的认识。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反思(3篇)
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反思(1)在完成《认识一袋空气》这一课程的教学设计后,我深感其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挑战性。
这节课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运用感官,结合之前学过的研究方法,去探究并认识空气这一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在聚焦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的学习方法和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以此作为本课学习的起点。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之前学过的知识点有所遗忘,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复习的重要性。
在探索环节中,我设计了收集空气、观察空气以及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等活动。
这些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发现空气的特征。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收集空气时存在困难,无法有效地将空气装入塑料袋中。
这可能是由于我对实验步骤的讲解不够清晰,或者学生动手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实验步骤的详细讲解和示范,以及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此外,在引导学生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时,我发现学生能够运用之前学过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描述和记录来发现空气的特征。
然而,在描述空气特征时,部分学生使用的词汇不够准确或丰富。
这可能是因为我对科学词汇的教学不够深入,或者学生在运用词汇方面存在困难。
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科学词汇的教学和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科学词汇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结果。
总的来说,这次《认识一袋空气》的教学设计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需求和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复习的重要性,加强对实验步骤的详细讲解和示范,以及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词汇运用能力的培养。
同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设计,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反思(2)《认识一袋空气》是我在天津市和平区万全小学一年级科学课上进行的一次教学活动。
本课作为《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最后一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探究方法,对空气进行初步的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在认识物体方面的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对物质世界研究的兴趣。
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概述本次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的主题为“我们周围的物体”,主要内容包括:认识不同的物体,了解物体的基本特征,以及探究物体的运动和变化。
通过本单元的,学生能够对周围环境中的物体有更清晰的认知,培养观察和探究的能力。
2. 教学目标与成果2.1 教学目标- 认识并区分不同种类的物体。
- 理解物体的基本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等。
- 探究物体的运动和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2 教学成果- 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并命名不同种类的物体。
- 学生能够描述物体的基本特征。
-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变化。
3. 教学方法与策略本次教学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和策略:- 直观展示: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区分不同物体。
- 观察与实验: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特征和运动变化。
-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4. 教学过程与问题4.1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物体,引起学生兴趣,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物体的基本特征,并进行举例说明。
3. 实践环节: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4. 总结与反馈: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2 存在的问题- 部分学生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
- 部分学生对于物体的基本特征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解释。
5. 教学反思与改进措施5.1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 在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时,要更加明确观察的目标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进行思考和表达。
5.2 改进措施- 增加小组合作的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 在实验环节,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新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3《植物长在哪里》教学反思(3)篇
《植物长在哪里》教学反思在完成《植物长在哪里》这一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并实施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以下是对本次教学过程的总结与反思: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1.科学观念: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基本能够理解植物的生存需要特定环境,并认识到不同环境下植物的特征会有所不同。
学生们能够列举出不同生长环境下的植物,如土壤中的植物、水中的植物等。
2.科学思维:在观察和比较不同环境下的植物时,学生们初步学会了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植物的不同之处。
通过讨论和观察,学生们能够识别出土壤中和水中植物的一些显著特征差异。
3.探究实践:学生们积极参与了观察活动,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植物的外部特征和生长环境。
尤其是在“拓展版块”中,学生们亲手种植绿豆并记录了生长情况,这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4.态度责任:通过观察和讨论,学生们对植物的生长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他们持续探究植物的兴趣,并初步形成了爱护植物、保护植物生长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中的亮点1.活动设计层次分明:本次教学设计了三个递进的活动,从观察土壤中的植物到水中的植物,再到无土栽培的介绍,让学生逐步深入了解植物生长环境的多样性。
2.学生参与度高:通过分享种植经验、观察图片和实物、小组讨论等形式,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课堂氛围活跃。
3.实践活动丰富:在拓展版块中,通过种植绿豆的实验,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了不同环境下植物的生长过程,增强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1.时间分配: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一些活动未能充分展开。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精确地控制每个环节的时间,确保每个活动都能得到充分的时间进行。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虽然学生们能够观察到不同环境下植物的一些表面特征差异,但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时,我做得还不够。
未来教学中,我需要设计更多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一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一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一、观察是学生认知事物的重要方法紧紧抓住(观察探究再观察再探究形成结论)这个科学学习的过程。
科学科最重要的学习手段是观察,只有作好观察指导,科学科才可以成功。
盐、糖和沙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只靠教师的讲解学生是绝对不能理解的,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必须更加重视观察,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观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怎样分析观察到的植物?这些都对学生解决上述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比较是学生探究事物的本质必要手段水发生了什么变化?糖和盐哪里去了?沙子到底溶解了没有?雨后空气的味道是空气本身的味道吗?这些问题的解决只靠观察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对其的观察和分析,要弄清楚其发生了什么变化,就必须对其前后的颜色、气味等进行比较、探究,才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认识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重视学生的实验,切实使学生能够在实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实验,化抽象的概念为生动的实验活动。
三、新旧知识的贯通在教学中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小学科学是以单元形式系统出现的,后一课总是要利用到前一课甚至前几课的知识,因此如何作好知识的连接,是科学教师应该反思的问题,如何将以往学到的方法,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手段用到观察、分析、探究新知中来也是我思考的内容之一。
做到重过程,
轻结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做到传授知识于快乐的操作中。
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兴趣作为科学课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为培养有科学素养的学生打下基础。
新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2观察植物教学反思(3篇)
《观察植物》教学反思(1)在教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的《观察植物》这一课时,我根据《观察植物》教学设计进行了教学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反思,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优化和提升。
一、教学成功之处1.情境创设有效:通过校园情境图的引入,学生很快被带入到植物观察的氛围中,能够主动讨论植物与人生长的相似之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这一环节成功地为后续的观察活动做了良好的铺垫。
2.观察方法指导细致:在探索版块,我详细指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远到近地观察植物,并强调使用眼、手、鼻等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不仅提升了观察能力,还学会了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植物的特点。
3.小组合作氛围浓厚: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观察活动,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热烈,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小组合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游戏环节趣味性强:“蒙眼猜植物”和“你说植物特点我来猜”等游戏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游戏中巩固了所学知识,并增强了记忆。
5.拓展环节启发思考:通过观察仙人掌等具有显著特点的植物,引发学生思考植物结构特点与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观察并发现更多独特的植物。
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1.时间分配需优化: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观察一株植物时花费了较多时间,导致后续观察更多植物和游戏环节的时间相对紧张。
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加精确地控制每个环节的时间,确保每个活动都能充分展开且不影响整体教学进度。
2.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虽然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观察活动,但仍有少数学生因为性格内向或注意力不集中而未能充分参与。
针对这类学生,我需要设计更多互动环节,或者通过个别指导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语言描述能力需提升:虽然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能够用语言描述植物的特点,但部分学生的描述仍显得较为简单和片面。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的对比在本学期的科学教学中,我们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 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思维方式。
-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设计各种观察和实验活动,基本实现了上述目标。
例如,在第一单元“认识自然”中,我们带领学生观察各种动植物,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自然的多样性。
2. 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验、小组讨论等。
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大多数学生对这些教学方法表示满意,认为这些方法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然而,我们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实验和小组讨论中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操作不熟悉,或者在小组讨论中感到害羞和不自信。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们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提供更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3. 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们在科学知识、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特别是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学生们能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和记录。
然而,我们也发现部分学生在科学概念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或者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
在下一学期的教学中,我们需要加强对学生科学概念的理解的引导和培养。
4. 对教材和教学资源的评价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们使用了学校提供的教材和教学资源。
这些教材和资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也有实践活动的设计,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然而,我们也发现部分教材的内容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难以理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简化,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5. 对家长的沟通与合作的评价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们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邀请家长参与课堂活动。
大多数家长对我们的工作表示满意,认为我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024版教科版新课标教材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2024版教科版新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学校: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2024年8月16日一年级上册科学目录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1.我们知道的植物2.观察植物3.植物长在哪里4.给植物画张“像”5.植物的变化6.校园里的植物单元小结和科学阅读第二单元我们自己1.我们的身体2.发现生长3.游戏中的观察4.气味告诉我们5.通过感官来发现6.观察与比较7.做个“时间胶囊”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1-1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学反思作为单元的起始课,让学生领略科学的魅力,产生对植物和大自然的学习兴趣是本课的重要任务。
本课内容有四个部分,聚焦版块借助自然景观公园图,引发学生思考周围有哪些植物,是什么样的,让学生走进周围的植物世界,同时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关于植物的前概念。
探索版块先让学生说一说知道的植物,学生在感受植物多样性的同时,也能描述出植物的一些显著特征。
接着观察校园图片,该活动指向了植物与环境,可以反映学生对植物的一种认识。
研讨版块让学生根据植物的特征,辨别和区分不同种类的植物,并引导学生认识校园常见植物。
拓展版块设计了种植活动,此环节学生将了解两种常见的种植方式。
种植活动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将为本单元之后的植物观察活动做准备。
一年级的学生对植物的认识主要来自图书、家庭种植或对周围环境中植物的观察,因此是比较粗浅和零碎的。
从能力上看,一年级学生不能够完成系统的科学观察,动手操作能力较弱,识字量不足,有意注意保持时间不长。
种植活动是学生进行长期观察的首次尝试,在记录时更适合用画图的形式。
1-2观察植物教学反思本课在第一课初步认识植物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植物,加深对植物外形特征的认识,并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不同植物有不同外部特征的认识。
本课内容有四个部分,聚焦版块,通过情境图让学生开展讨论,引导学生发现植物和人一样都在生长,同时聚焦植物的特点。
探索版块设计了两个递进的观察活动,一是引导学生用眼看、手摸、鼻闻等科学方法来观察植物,并对其外形特点进行口头描述;二是出示更多植物,以“蒙眼猜植物”的游戏引导学生不用眼睛看,通过用手摸和鼻闻的方法来观察植物,让学生学会用语言描述植物特征,比较植物的异同点,研讨版块,总结本节课所使用的观察方法,让学生将观察到的内容与方法结合起来描述植物特点,并通过交流“家里种的植物怎么样了”引导学生持续关注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新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4《给植物画张“像”》 教学反思(3篇)
《给植物画张“像”》教学反思(1)在本次《给植物画张“像”》的教学设计中,我通过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四个环节,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和表达常见植物的特征,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和爱护植物的意识。
以下是对本次教学的反思: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优点:1.科学观念: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对几种常见植物的名称和主要特征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并能理解植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
2.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特点,学生锻炼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和记录。
3.探究实践:学生能够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植物的主要特征,这一技能在实践中得到了有效提升。
4.态度责任:学生乐于分享自己的想法,愿意倾听他人的观点,并在讨论中树立了爱护植物的意识。
待改进:•在科学语言表达方面,部分学生的描述还不够准确和规范,需要教师在后续教学中加强指导和训练。
•部分学生在画植物时,虽然能够捕捉到植物的一些特点,但细节刻画和构图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教学过程的实施情况优点:1.聚焦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分享生活中印象深刻的植物及其特点,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探索环节:通过小组观察、教师示范和学生实践,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掌握了画植物的方法,并能够根据植物的特点进行记录。
3.研讨环节:通过讨论植物的特点和生长环境,学生加深了对植物生长规律的认识,并学会了归纳总结。
4.拓展环节: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并记录自己种植的植物,培养了学生的长期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待改进:•在活动组织上,可以更加精细化地安排时间,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和记录。
•在示范画像时,可以增加更多种类的植物,让学生接触更多元化的植物特征,从而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优点:•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乐于分享自己的想法和作品。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能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2023-2024学年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走进科学1.小小科学家本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科学》中的第一课,是整个小学阶段科学课程学习的开端本课是对于科学本体的认识。对于一年级学生说,科学这个概念非常抽象,直接对儿童从理性的角度讲什么是科学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教材以小小科学家为题,从科学家做什么这样的具体问题出发,通过对科学家所做工作的感知与儿童已有经验的回顾,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感性地体验什么是科学,打破科学的神秘感,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做科学,激励学生从小开始,努力成为小小科学家现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小学生的理想是长大了做一名科学家,课的一开始要围绕科学家展开教学,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根据低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爱听故事,容易感染的特点,开始上课时,通过图片视频讲述关于袁隆平、珍妮等科学家的小故事。以丰富形象的图画,栩栩如生的故事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很快地融入到教学情境之中。2.小小工程师本课按照“了解——认识——实践”的认知规律层层递进的编排,主要包含三个活动:第一部分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了解工程师怎样工作,其实是巧妙地列出了工程设计的一般过程,即:画设计图——制作模型——调试产品——维修机器,知道工程师的工作与发明创造及设计制造物品有关。第二部分,更进一步认识工程师设计制造的物品,教材中列举了建筑物、交通工具、电子产品等,横向展示工程制造的成果,从而了解工程师的工作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第三部分,实践活动:亲手设计制作一个铅笔加长器,通过对提供材料的简单加工,体验工程师的工作过程,在测试、比较后知道做出来的物品要进行改进,想办法做得更好。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高效相较于科学家的工作,工程师工作的流程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陌生的,对工程师的认识大都停留在建房子、架桥梁的层面,认为工程师的工作很复杂、离自己的生活很远,但实际上,他们却每天都在使用工程设计制造的产品,也就是说,学生对工程师工作流程的认识与工程设计制造的产品的认识是脱节的,通过本课的学习需要在两者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另外,在课程的第三部分要设计制作一个铅笔加长器,这是学生第一次在科学课堂上动手设计实践,这一活动对大多数学生有难度,需要在操作时尽量提供好操作的材料并细致引导工程师和科学家是两个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学生在上一课刚刚学习了科学家是怎样工作的,本课如果直接呈现工程师的工作,对仍然习惯形象思维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有可能会造成认识上的困扰,因此,有必要增加科学家与工程师工作行为的对比,引导学生自行找出不同,加深认识工程设计的成果很多,如果简单地让学生说一说,并不能完全让学生的思维水平向前发展,本环节则是利用填写活动手册先对学生的认知进行诊断性测试,并根据测试情况查漏补缺,再进行头脑风暴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说出所知道的工程师的杰作,最后利用分类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工程师的作品涉及到的类别,使学生对工程师的作品在认识有一个飞跃,同时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习惯在实践环节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问题分析,提出设计目标,并在目标指导下进行材料选择、结构设计、自主选材制作、小组内发布成果及改进,完整经历了工程设计、制造的简单流程,体验了工程师的工作,使学生发现,按照工程设计流程,就能设计制造出一件作品,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3.上好科学课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进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务必提防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导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喜欢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边世界有着猛烈的奇怪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概括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进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导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抉择性的作用。承受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奇怪心,培养他们对科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4.认识感官我的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第一个活动主要就是通过看图片或者指认我们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那么这个环节它的设计意图是什么呢?是整理学生对感官的已有认识,我们不能把小孩子当作一张白纸,他实际上在幼儿园的时候就知道眼睛、耳朵、鼻子、嘴从小的时候他的爸爸妈妈就告诉他,这是你的嘴巴,张开嘴巴,对吧?你的鼻子在哪里,耳朵在哪里?当然了,在这里主要是整理学生对感官的已有认识,因此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他们观察的教材中可爱的图片,可以采用游戏、故事、漫画等方式来进行教学。注意事项就是手不是感觉器官,是手上和遍布人体的皮肤是感觉器官,而且这个感觉器官是最大的感觉器官5.感官总动员本课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中的第二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在学生知道了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全面认识与描述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以实现课程标准关于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要求:通过多种感官描述物体的特征,如轻重、厚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气味、软硬等本课的研究和学习是在第一课的基础上继续把多种感官综合运用,从而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认识。学习本课的内容可以为学生将来学习观察事物打下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教师因地制宜挑选当地的一些特产为活动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科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现象入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学生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自行探究获取科学知识,从语言的表达到相互的,从片面的了解到全面的认识,使学生的思维方法得到了训练和发展,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学生如何进行挑西瓜时,要在小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汇报。引导学生把平时生活中随父母挑西瓜的方法用语言组织表达,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既包含了细心观察的能力培养,同时也让我们的课堂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正体现了科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6.借助工具观察在本课教学中我发现以下问题,应该注意并改正。组织学生观察手指指纹时,重点观察纹路的粗细和凸凹感,能明显发现肉眼与放大镜、观察效果不一样。在介绍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时,尽量让学生说。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规范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观察过程中,不过分追求细节,而是侧重于体验用观察工具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楚。在学生体验了观察工具可以帮助人们看得更清楚之后,使学生继续体验工具还可以帮助人们听得更真切当人们直接用感官观察不能解决问题时,借助工具观察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本课从学生使用观察工具开始,拓展到了解生活中还用到哪些观察工具第一个活动,学生分别用肉眼、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放,通过比较两种方法看到的不一样的情形,知道使用工具可以观察到物体更多的细节,而这些都是肉眼无法看到的。这个活动中还要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第二个活动,除了比较眼睛观察到的不同,还可以比较用耳朵听和借助听诊器听心跳声有什么不同,发现听诊器听到的更清晰,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使用工具大大延伸了人的听觉功能第三个活动,认识各种观察工具。望远镜、显微镜和汽车后视镜延伸了人的视觉功能,盲杖延伸了盲人的触觉功能,助听器延伸了听力障碍者的听觉功能,学生活动手册中还列举了酒精测试仪,它延伸了人的嗅觉功能除了在教学方面的问题,还有课堂氛围应更加活跃些,让学生能在乐中学而不是机械的去接受知识第三单元用大脑思考7.做个小侦探《做个小侦探》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是对眼前看到的事实进行猜想。本节课按照逐级渐进的原则,逐层展开四组教学活动。依次是: 原因唯一的简单猜想活动、情况多样的猜想活动、在玩碰碰球中进行猜想、阅读资料。通过一系列从简单到相对复杂情形的猜想活动,让学生知道要根据看到的事实,像侦探一样进行猜想,并且学会猜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发展水平来看,他们基本能做到区分对问题的猜想和客观的事实证据,并运用事实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本单元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有趣的现象出发启发学生对现象进行猜想,同时认识到猜想不等于事实,猜想需要通过事实证据来验证。通过经历完整的猜想、验证活动,学生可以获得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但是同时本单元的教学对象为刚进入小学不到三个月的一年级新生,他们既迫切需要学习如何动脑思考,也需要养成积极动脑的良好习惯。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是无限的但是需要有针对的进行方法指导本单元侧重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是思考的过程。我们一直在提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性。我想这种培养就在于从一年级开始,在课堂中给孩子渗透思考、猜想的重要性,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事物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动画引入,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并用故事性语言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更利于其思维的发展通过精心安排的趣味实验,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动脑思考、大胆猜想、积极探究的习惯,有利于科学素养的形成8.暗箱里的秘密打开进行探究,所以设计了小兔子逃跑路线的猜测活动,让学生初步尝试解暗箱。猜想“兔子在土山中的逃跑路线”重在引导学生感知现象,意识到在自然界中暗箱客观存在这个活动取材于童话故事。既让学生猜想内部结构,也是在引入暗箱。山,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不便打开的自然界的暗箱,告诉他们只能通过信息猜测内部结构。为了让学生认识解暗箱过程中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测,设计了小药瓶里有什么的活动,给学生一个猜测并提供验证的机会。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一个未知的探究领域,对自己的探究充满了好奇,同时又迫切的想知道自己探究的结果,所以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既可以让学生验证自己的探究结果,又可以明确有些探究可以根据生活经验来猜测这个解暗箱的活动,学生利用前面的学习,对教师提供的暗箱进行研究,初步认识到解暗箱的一些简单方法。学习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和训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真正的走进科学研究的世界。此活动介绍解暗箱的其他事例,重在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懂得生活中有许多需要解暗箱的情况。此活动指导学生解暗箱,即知道什么是暗箱和怎么解暗箱。此活动重在指导学生认识事物通过对生活事例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明确解暗箱就在我们生活中,不是随便的一种猜测,永远没有答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在选取素材中也是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三个事例进行介绍,力求兼顾多个方面。其中,第一个事例事学生们较熟悉的生活实例:第2个是工业事例;第三个是科技事例。9.树叶变黄了本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用大脑思考》中的第3课本课以前两课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树叶是怎么变黄的”这一话题,让学生经历一次初步的科学探究过程。第一个活动,从关注身边的树叶变黄的现象入手,自己的发现。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第二个活动,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教材为了降低难度,列出了银杏树叶变黄的四种可能的原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初步的猜想。第三个活动,寻找银杏树叶变黄的证据。因为猜想不一定正确,所以要有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二步。寻找银杏树叶变黄的证据有三种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种。在活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和同伴自己的发现,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三步。在探究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有依据地表达想法,以促进学生思考导入环节时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展现树叶在秋季变黄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的变化,聚集研究对象,发现树叶变黄这一客观事实,为下一步的猜想做好铺垫猜想银杏树叶变黄的过程时,根据学生的猜想动画展示树叶变黄的过程,形象而直观。一年级的小朋友,思考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让他们猜一猜银杏树叶是怎么慢慢变黄的?可能会无从猜起,尽可能多的引导学生说出几种可能,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老师对学生作出的猜想不进行评价,为下一步的验证活动奠定基础验证猜想环节引导学生要用事实来说话。下面我们就要来寻找证据验证自己的猜想对不对。怎样验证你的猜想对不对呢?学生讨论。第一种方法:观察树上的叶子;第二种方法: 收集落叶观察:第三种方法观察图片排序本环节的活动重在介绍方法,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发言,尽可能想出多种搜集证据验证自己猜想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观察树叶并,粘贴在展示条上,全班的排序很一致,很容易得出从边缘向中间变黄的规律。共有12位学生猜想正确,这些孩子平时善于观察,收集树叶时有意注意了,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先提出问题,然后做出猜想,接着寻找证据,最后得出结论。鹅掌橄树叶是怎么变黄的呢?校园里其他树叶怎么变黄的呢? 你会想办法研究吗?每种植物的树叶变化都各不相同,希望大家注意观察、发现秘密。课后拓展研究,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接受新知识,内化新知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校园里其他树的叶子,这既是在拓宽研究对象,增加认识,也是在渗透一个道理: 一个问题未必只有一个答案一年级的小朋友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课是学生初次经历完整的探究活动,教学时要重视探究活动的各个要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思多想。而制定研究方法也是探究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充分发言,尽可能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第四单元用双手创造11.衣食住行的变化一年级的学生一般发现不了科技产品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因为他们是最新科技产品的“原住民”,他们享受着科技产品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快捷和舒适,但不知道生活本来不是这样子的。而他们家里的长辈,尤其是祖辈在短短几十年里,各种科技发明不断地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让孩子们回家问问长辈,生活中最重要的发明是什么,一方面让儿童学会一种接触了解世界,获取知识的途径;另一方面,调用家庭资源,由家里的长辈来解说对自己家里生活改变最大、最重要的科技发明最具说服力。每个孩子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信息、分享信息,也是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第一个活动,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的生活的不一样,这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生活和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里,老师可以简单介绍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背景情况,以便让学生了解,也可以让学生观看古代明的视频、图片了解古代人的生活状况。我还看过一个视频,电影《上帝也疯狂》里面有一段,就是讲的非洲原始部落人的生活,通过这个视频了解现代原始部落人的生活,以此推测古代人的生活状况。在组织第一个活动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别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进行一对比,同样都是穿衣服,古代人穿的和现代人穿的有什么不一样呢。同样都是在做一件事情,古代人是怎么打猎的,现代人又是怎么打猎的,这些方面都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代人睡觉的地方和我们现代人睡觉的地方是不一样的。当然在这一课,我们可以利用各种资,古代人生活的图片、视频,现代人生活的图片、视频,当然我们还需要去找一些体现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特点的实物,比如书信、无线电发射器、手机、钢笔、毛笔。第二个活动是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这个活动就是要一一对应了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一是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二是便于了解这些变化是怎么样一步一步发展完成的。利用教具卡片,让学生按照衣食住行进行分类,分类之后按照时间进行排序。了解古代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不仅仅是通过卡片有一些古画也可以了解比如《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等。在古画上其实也可以了解古代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上帝也疯狂》这个视频也可以了解现代非洲原始部落的生活,并由此可以推测古代人的生活状况。《舌尖上的中国》《巴黎时装秀》这些视频可以了解现代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在教学当中,要注意配合学生的活动手册。学生手册要和教材里有一个辨识,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歧义,学生手册要求只给古代人生活要用到的物品打上勾。因为科技发展水平是一维的,就是古代用得上的现代也可以,但是现代人用的古代人肯定用不到,因为还没出现,所以皮衣和兽皮这方面,古代人只能是兽皮,草裙和高质量的印花裙,古代人只能用草裙。包括同样是吃猪肝汤,古代人只能是生吃猪肝,现代人就把猪肝做成汤。古代人只能吃野果,现代人就有可能吃馒头、面包。古代人可能只能去住山洞而现代人住别墅。茅棚和高楼大厦,很显然古代人是住不到高楼大厦。在出行方面,古代人可以骑马,但肯定不可能去开小轿车,可能去划独木舟,但不可能去乘坐高级的游轮。12.轮子的故事走进一年级科学课堂,观察教学,了解学情,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小学低段学生科学观察能力培养的案例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乘借我校“观课议课”教研活动,课题组走进一年级课堂进行观课议课,笔者也进入一年级科学课堂亲自执教感受一年级教师的困苦,解课题组成员之困惑。笔者选取《轮子的故事》作为“观课议课”课题,是为了了解、培养一年级孩童的动手合作意识,为小组合作观察实验有效进行奠基,为观察能力培养案例研究夯实基础执教《轮子的故事》笔者深有感触:一年级孩童对科学课兴趣浓厚,科学课活动环节孩子们急于表现自我互不相让,又易于激动争执吵闹,没有良好的组织策略和激励竞赛机制课堂活动教学秩序则难以维护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为了在秩序井然的科学课堂上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科学教师们改科学课堂上的全员参与的活动为教师演示或个别学生演示笔者向低段科任教师求教的一年级课堂组织教学策略也仅仅适用于没有学生分组实验活动的课堂教学组织。课题组成员群策群力一致认为在三年级实验组织策略的基础上加入现场竞争奖励机制,激励孩童合作,守纪。经历两个班次的对比教学试验笔者认为现场竞争奖励机制的引入有效的提升孩子们的合作意识降低了活动中的因兴奋而激动、因好胜而争执吵闹的声音,提高了活动效率现场竞争奖励机制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活动课的教学效率,但其弊端也随之呈现:活动过程中教师忙于发放奖励;为获得奖励组长或某组员包揽一切;奖励到手后不认真听其他同学的汇报经课题组讨论试验并制定科学课课堂活动奖励办法:1.组内成员人人参与科学合作活动(有组员未参与活动的组取消获得奖励资格)2.活动过程中不制造噪音,组内悄悄商讨(商讨声音大,影响其他组商讨,则取消获得奖励资格)。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教学反思(共6课)(2022)
第一单元植物1.我们知道的植物第一个班,在说一说的活动中,孩子们非常踊跃,他们能说出很多植物,包括一些常见的树、花、草。
但当我追问这棵植物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这类更细节的问题时,有的孩子不清楚、有的孩子会比划、有的孩子会用比喻的方式描述,由此探查出部分学情。
孩子们会观察身边的事物,但仅处于对整体的观察,对事物的描述能力差距较大。
因此,引导孩子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训练表达和描述事物,这两方面都是需要我今后着重引导和强化的。
因此,当第二个班进行找一找、圈一圈的活动时,我就提前告诉孩子们回答问题的时候用“通过观察,我发现了XX种植物”的语言来描述。
一开始孩子们会忘记这样表达,但随着练习次数增加,同学相互提醒,孩子们都能用这样完整的句子回答提问:在这幅图片中你发现了几种植物?在找一找活动后,我提问:“孩子们刚刚说的、现在观察到的这些树、花、草都叫做植物,那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呢?”。
一开始他们对这个问题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们似乎在想树和花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后来我开始提示:“教室里的盆栽和窗外树都是植物,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有叶子”。
渐渐地孩子们也都能说出很多共同点了。
现在想想除了用提示的方法,我是否可以按照树、花、草的类别来引导学生找各种树之间的共同点,各种花之间的共同点呢?我想类似的植物之间找相同点对孩子们来说会更加容易。
比一比活动中,对蝴蝶和塑料花的辨别对孩子们来说很容易。
因此,我重点想要训练他们表达观点和用证据支撑观点的意识。
我明确了要使用完整的句子回答,用“我认为.......,因为.......”这样的表述方式。
最后的学习种植活动,考虑到组织一年级小朋友到室外种植有难度,于是我打算带一个装有土的种植箱进教室,让孩子们在教室排队依次种植大蒜。
孩子们刚升入一年级,各方面都还处于适应和学习阶段,而我初次任教一年级科学,很多方法还在摸索中,希望自己能在每次的反思中成长~给每个小组,让学生阅读,认识更多植物。
新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5《植物的变化》教学反思(3篇)
《植物的变化》教学反思(1)在完成了《植物的变化》这一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后,我深刻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从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也认识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反思总结。
一、成功之处1.活动设计合理:o聚焦版块:通过提问“我们种的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种植成果,分享种植经验,课堂氛围非常活跃。
o探索版块:观察植物和展示观察记录两个活动有效结合,让学生不仅通过直观的观察,还通过图片、文字记录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了植物生长的过程和变化。
o研讨版块:通过讨论“怎样照顾植物”和“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学生明确了植物生长需要的基本条件,并加深了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
o拓展版块:通过展示一棵树一年四季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到植物生长变化的周期性和长期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2.教学目标达成:o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水、阳光、空气等条件,并了解了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多种变化。
o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培养了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的能力。
o学生在交流分享中,愿意倾听、分享他人信息,并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责任感。
3.材料准备充分:o教师提前准备了多种植物、照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材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观察素材。
o学生也带来了自己种植的植物以及种植过程中的照片、图片、文字记录,这些材料成为了他们交流分享的重要基础。
二、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1.时间控制:o在教学过程中,部分环节的时间控制不够精确,导致部分小组在展示观察记录时时间较短,未能充分展示和分享。
o改进措施:在课前应更加细致地规划每个环节的时间,并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调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时间展开。
2.学生参与度:o虽然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课堂活动,但仍有少数学生在观察或讨论时显得有些被动,未能充分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
o改进措施:在后续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引导这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通过提问、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观察植物》教学反思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观察植物》教学反思《观察植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中的一课。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植物,学会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并描述植物的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1. 科学知识目标-在认识常见植物的环节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和学生的回答,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几种常见的植物,并简单描述它们的样子。
这表明学生对常见植物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在观察植物的特征环节中,学生通过用多种感官观察和记录,了解了植物的颜色、形状、气味等基本特征。
但是,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特征,如叶子的纹理、花朵的结构等,学生的描述还不够准确。
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更加细致地观察植物的细节。
2. 科学探究目标-在观察植物的方法环节中,学生能够积极思考,提出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闻等观察方法。
在小组观察活动中,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这表明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在汇报交流环节中,学生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同时也能够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汇报,并提出问题和补充意见。
这说明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3. 科学态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观察植物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他们积极参与观察活动,认真记录观察结果,表现出了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但是,在观察过程中,也有个别学生不够认真,需要教师及时提醒和引导。
此外,在汇报交流环节中,有些学生不敢大胆发言,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在拓展延伸环节中,通过提问和播放视频,学生了解了植物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美化环境、提供氧气、食物等。
同时,也认识到了爱护植物的重要性。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反思(3篇)
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反思(1)《发现物体的特征》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起始课,它承载着引领学生进入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重任。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围绕“观察一个物体”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两个活动展开教学,力求通过这两个活动使学生认识物体具有颜色、形状、气味、粗糙程度、轻重等特征,并初步学习科学的观察、描述、记录方法我通过猜谜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旨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为他们接下来独立描述物体特征提供思考依据。
学生在猜谜过程中,积极调动已有知识,从物体的颜色、形状、用途等角度进行描述,初步感知了每种物体都有自己的特征。
在观察一个物体的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鼓励他们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
通过实际观察,学生们发现了玻璃珠、螺母、乒乓球等物体的多种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了描述。
在此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描述,记录了一些科学词汇,为后续的两两对比观察法活动奠定了基础。
在两两对比观察两个物体的环节中,我采用了引导发现的方法,通过木块与乒乓球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形状是物体的一个特征,并介绍了两两对比观察法。
接着,我鼓励学生自主进行两两对比观察,发现更多物体的特征。
学生在对比观察中,逐渐学会了如何运用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时,我未能充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行为能力,导致部分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观察不够细致。
其次,在引导学生描述物体特征时,我过于强调科学词汇的使用,忽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描述能力的培养。
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行为能力,采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我也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描述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物体的特征,逐渐提高他们的科学表达能力。
苏教版(2017秋)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石头与泥土》每课教学反思
苏教版(2017秋)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石头与泥土》每课教学反思1.石头1、小组合作任务明确具体。
以小组为单位一起玩石头跳房子的游戏。
使学生认识到石头的分类有不同的标准,同一块石头有不同的分类标准。
以小组为单位观察。
组长提问组员轮流回答。
提醒学生从多个特征上面来描述自己的石头的特征,比较自己的石头和他人的不同。
在合作中乐于分享交流,分享交流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表达和建议。
小组合作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2、气泡图孩子第一次接触,通过师生合作完成气泡图,学生参与气泡图的绘制过程,会降低学生完成气泡图的难度。
3、学生到黑板上通过小故事总计本节课的内容。
把本课知识转变成自己的小故事表达出来,灵活的巩固了本节课知识点。
本节课不足之处:1、应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和养成教育。
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够专注,需要老师不断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本节课中活动较多,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不够专注。
2、科学观察习惯和方法应加强指导和训练。
在教学中虽然告诉了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顺序,但是学生再观察石头的时候容易忽视,仍然按照原来的习惯观察,还应该加强训练和指导。
3、对学生的表达和问题的答案应该做出正确及时的评价。
4、可以深入挖掘学生带到学校的石头材料,加深对石头的观察和描述。
比如李曼彤采集的是火山岩,可以放在课下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火山岩的形成过程。
刘子赫带来的是好看的玛瑙石,可以跟普通石头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总结出石头还具有透明度的特征。
2.玩泥巴本周一年级的课程内容为玩泥巴,教学内容主要凸显一个“玩”,带着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
课程从取材-选材-制作-再加工几个方面展开。
教学目标第一让学生能意识到泥土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物质;第二通过筛泥土的活动,知道天然泥土中混杂着各种物体,泥土是有颗粒大小不同的物质组成的;第三通过做泥塑的活动,感受泥的特点。
从课程本身出发,玩泥巴是特别好玩,学生兴趣浓厚的一节课。
从几个班的情况看来,学生积极性很高,自己准备了实验材料,兴致盎然。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5.《观察一瓶水》教学反思(3篇)
5.《观察一瓶水》教学反思(1)本次教学,我按照《观察一瓶水》的教学设计,为一年级的学生带来了一堂生动的科学课。
课程主要围绕观察比较水和洗发液的异同,以及学习描述、记录观察比较结果展开。
通过这堂课的实践,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反思。
在聚焦导入环节,我通过出示一瓶矿泉水,引导学生们谈论他们对水的了解。
这一环节有效地激活了学生们对水的认知,并激发了他们新的兴趣。
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水的概念掌握得还不够深入,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
在观察比较水与洗发液的环节,我引导学生们运用眼看、鼻闻、手摸等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学生们积极参与,通过观察、比较、记录,他们发现了水和洗发液在颜色、气味、透明度等方面的不同。
同时,我也强调了观察过程中的安全要求,如不能用“尝”的方法观察洗发液。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在闻洗发液时未能完全按照标准操作方法进行,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操作方法的指导和监督。
在总结水与洗发液的异同环节,我引导学生们回顾活动的过程和观察的结果,并总结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们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提高了他们的总结归纳能力。
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表达观察结果时,语言表达还不够准确,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强化。
此外,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通过观察比较活动,学生们应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事物,去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同时,我也应该鼓励学生们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综上所述,本次《观察一瓶水》的教学设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我将以此为契机,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们带来更加生动、有趣的科学课。
5.《观察一瓶水》教学反思(2)本次《观察一瓶水》的教学设计,我力图通过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描述和记录,进一步理解水的基本特性,同时培养他们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并用语言描述事物之间异同的能力。
苏教版(2017)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
苏教版(2017)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每课教学反思1 石头《石头》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该单元以石头与土壤为主题展开。
作为学生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他们已经对石头有了一个最初始化的印象。
对“石头”的研究是属于物质科学,一二年级对此项领域的要求是“观察、描述这些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辨别生活中这些常见的材料”所以本节课要教导学生对石头有一个全面的观察,进而深化学生对石头的认识。
本课在设计中,我基于在科学课堂对石头的观察中,融入了语文的写话、数学的分类以及美术中的绘画等想法充分利用了课程融合,使学生能够完成观察石头这一目标,并能够用科学规范的语言表达他们所观察的对象,最终以“科学创意写画”的形式,让学生完成了本节课的各环节。
这一过程的实施是我这节课的亮点及优点。
但认真反思这节课,同样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去纠正和深思:1、我的课堂中教学形式大于教学内容。
这节课中,我在很多环节,都没有给学生留足时间去观察、去思考,很多结论,都是由于我自己需要赶时间,需要学生完成自己预设的各个环节,便草草地下了结论,至于学生在课堂中是否真正落实,我是无法得知的。
并且本节课应当是以科学课程为主,创意写画为辅,在教学中也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
2、在课堂中我对学生的分类活动没有予以及时的指导和适当调控。
由于给石头分类是个难点,很多学生不会用一种标准进行分类,所以,部分小组的分类活动就会出线多个标准。
当我在让学生进行错误演示时,只是点出了错误,并没有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就会部分小组会受到示范小组的影响,错误率提高。
3、科学课堂应当要有科学的严谨性,语文中的感性的表达在我的课堂中出现得较多,这样是和“用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达”这一目标是相违背的。
所以规范的科学用语,也是我的课堂必备的素养;此外在面对学生课堂中一些意外的回答,课堂机智不够,容易在课堂中冷场。
4、由于之前的科学课上,没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所以学生在课堂拿到石头等器具时中会出现失控的局面,这样即使在讲解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时,学生也听得不够仔细,一些学生甚至都已经游离在课堂之外,这样的课堂效果也是不尽人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凤凰山学校关峰
科学课是一门重视观察,重视实验,重视探究的实践性学科,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门学科,既有新鲜感,又不知道如何学习,由于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差,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以便使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的方法,获得科学的观察信息,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为今后学好科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绝对不能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去牺牲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时间和兴趣。
空气和水可以说每个孩子都不陌生,学生也可能做过多次观察,甚至其他学科也做过相应的观察指导,但我发现许多学生不会使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要求,采取切实的措施,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观察要求,按照一定的观察步骤,去观察发现问题,去分析观察结果,这样才会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需要。
空气和水有着共同的特征,但又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一年级学生对学科特点把握不够,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充分重视实验和观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观察过程中让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找到水和空气所具有的相同特征——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固定形状的共性,也使得学生认识到水和空气的区别在于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这样就使得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认为:孩子尽管对水和空气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溶解和不能溶解的了解却是非常的肤浅,还有个别同学形成的是错误的概念,这样就要求科学教师依靠观察、探究让学生掌握方法,教师可采取先导入课题,问学生对水和空气了解多少?再讨论探究,找出学生对其正确的认识加以肯定,并对出现偏差的地方进一步的研究实验,最后进行观察和探究,使其进一步加深认识,对液体、气体、固体有初步认识,这样,就可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通过第一个月的四课的学习和探究,学生对科学学科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对观察事物的方法步骤,对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过程中要注意的东西也能够掌握,学生通过对水和空气的认识,对学好科学有了兴趣和信心。
我认为在今后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作到:
一、观察是学生认知事物的重要方法
紧紧抓住(观察——探究——再观察——再探究——形成结论)这个科学学习的过程。
科学科最重要的学习手段是观察,只有作好观察指导,科学科才可以成功。
盐、糖和沙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只靠教师的讲解学生是绝对不能理解的,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必须更加重视观察,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观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怎样分析观察到的
植物?这些都对学生解决上述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比较是学生探究事物的本质必要手段
水发生了什么变化?糖和盐哪里去了?沙子到底溶解了没有?雨后空气的味道是空气本身的味道吗?这些问题的解决只靠观察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对其的观察和分析,要弄清楚其发生了什么变化,就必须对其前后的颜色、气味等进行比较、探究,才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认识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重视学生的实验,切实使学生能够在实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实验,化抽象的概念为生动的实验活动。
三、新旧知识的贯通在教学中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
小学科学是以单元形式系统出现的,后一课总是要利用到前一课甚至前几课的知识,因此如何作好知识的连接,是科学教师应该反思的问题,如何将以往学到的方法,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手段用到观察、分析、探究新知中来也是我思考的内容之一。
做到重过程,轻结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做到传授知识于快乐的操作中。
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兴趣作为科学课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为培养有科学素养的学生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