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关系

合集下载

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概括

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概括

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概括:1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2 、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3 、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1 、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力的速度。

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互相渗透。

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的最活跃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经济发展方面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它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二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而且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丰富的内容使管理发展为一本正经的科学,并实现了现代化。

社会生活方面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

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联系更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社会进步方面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人—机控制系统”的形成,使生产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即所谓的“三A”革命)有了实现的可能。

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的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已从被束缚于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时代进入一个远为辽阔的陆海空立体新时期;基因重组技术、结构化学和分子工程学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标志着人类正在由“必然王国”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国”。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知识提纲】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知识提纲】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国际秩序演变第14课一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背景(1)19C晚期~20C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世界已被基本瓜分完毕。

(2)根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列强矛盾激化;(3)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协约国集团(英法俄)VS 同盟国集团(德意奥);(4)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二、过程1、战线:(1)西线【决定性战场】:英法vs德军;(2)东线:俄VS德奥联军;(3)南线:俄、赛VS奥军;2、阶段: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标志着德国速决战破产)战争阶段与重大战役第二阶段(1915-1916年)1916年,凡尔登战役(绞肉机,首次使用毒气弹,时间最长,转折点)1916年,索姆河战役(首次使用坦克、规模最大)1916年,日德兰海战(制海权在英国手里)第三阶段(1917-1918年)1917年,美国、中国参战,1918年,俄国退出战争,1918年11月11日,同盟国战败是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4、影响:(1)经济: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萌芽;(2)政治: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改变世界格局;A、引发社会主义革命,出现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B、削弱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改变帝国主义力量对比,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①欧洲在国际上的世界中心地位发生动摇,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战败瓦解,英法意等国受到重创。

②美日等国乘机迅速崛起。

(3)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4)科技: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催化剂;(5)思想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和平主义)。

三、战后国际秩序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定义: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缔结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系列国际条约,全球范围内建立的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第三次科技革命摘要:战备和军事需求是科技开发的重要动力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准备和进展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酝酿发端紧密相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酝酿准备时期,也是人类在科学理论和技术革新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为未来新科技革命的发端准备条件的时刻;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大刺激了与军事有关的尖端技术飞速发展,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火箭技术三大尖端成果的发明使用,直接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来临;大战的爆发及其结果使美国成勾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成了科学历史的一次重要转折。

关键词: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科技革命第二次世界火战前,人类经历了以蒸汽机和电动机为标志的两次科技革命。

二战后期和嵌后初期,又开始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战备和军事需求是科技开发的重要动力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准备、进程和结局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酝酿、发端与兴起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次大战在客观上加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来临。

一、二次大战的酝酿与新科技革命的准备20世纪20、30年代,特别是30年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酝酿准备时期,也是人类在科学理论和技术革新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为未来新科技革命的发端准备条件的时刻。

20和30年代,人类在科学理论方面的重大突破是量子力学的形成。

它是由德国人海森伯和奥地利人薛定谔创建的。

这是继爱因斯坦相列论之后科学理论的又一重大进展。

爱因斯坦从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出发,揭示出人类有可能从原子核内部获得巨大能量,从而为人类利用原子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量子力学则解决了原子结构以及原子中电子运动的问题,从而使人类在如何使原子核释放巨大能量方面前进了一火步。

量子力学同狭义相对论结合形成原子核物理学,从而为制造原子弹、氢弹和建立核电站奠定了理论基础。

30年代,原子物理学继续发展。

1934年10月,意大利科学家恩里科费米发现用中予轰击重元素铀可以造成铀的核裂变。

科技革命左右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

科技革命左右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

科技革命左右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国际关系一直是政治学及历史学所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宏观上说它主要研究的是国际社会中各国之间的外交事务和政治经济关系,而微观上说其涉及的内容从全球化到领土争端、核危机、民族主义运动、经济发展、恐怖主义袭击、人权状况等各个方面都是国际关系研究的议题。

长久以来,国际学术界对是什么因素推动着国际关系发展演变各持己见、莫衷一是。

所以,试图从纷繁复杂的各种表象中解读出推动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核心原动力——人类社会的历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发展演变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

标签:科技革命;国际关系;政治经济格局科技革命是科学技术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根本性的、革命性的突破和飞跃。

它不仅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而且还深刻影响并左右着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

以蒸汽动力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让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欧洲西部那些生产力曾经落后于东方的地区内刮起了强劲的飓风。

迅速发展的生产力怂恿着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为掠夺资源和财富,走上了血腥的海外殖民扩张之路;以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东西方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加剧,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和国内市场和资源的日益匮乏成为一对不可调和的现实矛盾,从而使列强为争夺殖民地与海外市场的争斗进一步激化,成为两次世界大战先后爆发的真正导火索;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全球范围国际关系的影响尤其广泛而深刻。

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一方面诱发了两极格局的终结与多极化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出现。

另一方面也使南北世界差距进一步拉大,促使全球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冲突和融合中不断发生转变。

一、近代科技革命与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恩格斯曾经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自18世纪中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人类社会共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地影响了国际关系的发展和演变。

第一次科技革命是18世纪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工业生产大革命,这场革命在埋葬了西欧中世纪的森严古堡和骑士精神的同时,也造就了近代纺织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造船业以及航海交通的近、现代化产业的萌生和发展,使人类社会从简陋的手工工场生产时代跃入到机器大工业生产时代。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二战结束后,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结束,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发展趋势。

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一)战后国际关系演变1、变化原因:(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联合反对法西斯。

(2)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帝国主义力量削弱;人民民主力量增长。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影响。

(4)西方对苏联和东欧实行“和平”演变。

2、演变的表现:(1)世界反法西斯盟国打败了德、意、日。

(2)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原则,建立了联合国。

(3)美国推行冷战遏制苏联,对亚洲实行局部战争。

(4)社会主义力量壮大,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5)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6)苏联推行霸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两极格局结束。

(7)西欧、日本迅速发展,经济上日、西欧、美三足鼎立,政治上不再唯美国是从。

(8)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迅速增强。

3、基本格局:(1)第三世界崛起和西欧、日本的实力增长,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2)美苏冷战是战后四十年国际关系的核心。

(3)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二)冷战中的对峙1、冷战政策(1)原因: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2)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3)信号: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4)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

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战后国际关系史(第一编)》

《战后国际关系史(第一编)》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第一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变化:美国,苏联,西欧日本,第三世界。

纽伦堡审判:战争罪(乙级战犯),破坏和平罪(甲级战犯),违反人道罪(丙级战犯)1945年11月至1946年9月,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24名战犯不足:德军参谋总部无罪,宽容了德国金融寡头和法西斯宣传机构。

东京审判五国合约“四,三,二公式”:1945年苏、美、英三国波茨坦会议,对意大利合约由美苏英法四国代表准备;对罗、保、匈合约由苏美英准备;对芬兰合约由苏英两国准备。

1947年2月在巴黎签署五国合约。

主要框架包括领土条约,政治条约,军事条约,赔偿条约。

五国合约是战后初期展示盟国合作延续的产物,也是大国力量对比与利益交换的现实反映。

四国分区占领德国雅尔塔会议曾决议分区占领和管制德国,并邀请法国参加管制委员会。

1948年4月,西方占领区三区合一,形成了苏联的“东占区”与西方三国的“西占区”的对峙。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的改造(2007年简答)具体措施:整肃战犯;制定新宪法;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劳动立法;拆迁赔偿。

罗斯福的世界蓝图(2008年论述)强调大国合作,尤其是美苏合作;建立联合国;一套国际经济秩序的办法,控制国际贸易,金融和投资: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大西洋宪章》或《联合国家宣言》1941年罗斯福和丘吉尔在纽芬兰会晤后发表的联合宣言:“美、英两国不谋求领土扩张;反对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变更;在彻底消灭法西斯后,保障国际和平和各国人民安居乐业;实现公海航行自由……”乔治凯南的遏制思想1946年的《八千字电报》和1947年的《苏联行为的根源》:苏联传统的和本能的不安全感是其行动的根源;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其理论依据;苏联的政策目标是提供本国实力,削弱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力图扩大自己的实力范围;美国应把苏联当成对手而不是朋友;美国应竭尽遏制苏联势力扩大,并促使其内部发生变化。

为美国战后对苏战略产生重大影响,为杜鲁门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推荐下载】科技革命与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

【推荐下载】科技革命与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

科技革命与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有着重大的影响,这里是一篇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摘要历次科技革命不仅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

二战结束以后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尤其深刻而广泛,最重要的影响是: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终结与多极化的出现;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日益面临挑战;对南北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促使人类战争观念的转变,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旋律。

 关键词科技革命国际关系演变 科技革命是科学技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根本性的革命性的质的突破和飞跃。

它不仅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

二战结束以后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尤其深刻而广泛,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一方面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终结与多极化的出现和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日益面临挑战,另一方面对南北关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同时还促使人类战争观念不断发生转变,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旋律。

 1 近代科技革命与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 恩格斯曾经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近代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出现的历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证明了这一点。

近代以来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地影响了国际关系的发展。

 第一次科技革命是18世纪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工业大革命,这场革命造成了纺织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造船业以及航海交通的大发展,在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欧洲各国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使人类社会从手工工场时代跃入机器大工业时代。

这次科技革命不仅使一直以来处于欧洲文明边缘的小岛国英国因为最早开始了这场革命而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且导致了现代国际关系的萌芽。

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之前,虽然15世纪、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各大洲之间开始发生交往,但这种联系是不经常的、片面的,因而不存在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

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格局的演变

专题世界格局的演变供稿人:犍为二中彭素蓉(此稿仅供老师参考,不足之处敬请指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16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欧洲为中心,英国占主导地位,东方从属西方的格局开始形成。

2.第二阶段:特征:列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

3.第三阶段:特征:为争夺世界霸权,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加剧。

美国参战,开始插手干预欧洲事务。

日、美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冲击。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关系的中心开始由欧洲向它的两侧——美国和苏俄转移。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所有条约或协定的总称。

确立:①1919年1月,英法美等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实质是分赃会议),签订包括)在内的一系列和约,形成凡尔赛体系。

②1921年,美日对德《凡尔赛和约》(内容p44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限制海军军备以及远东和太平洋地)和一系列条约,形成华盛顿体系。

区问题;签订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内容p46打破:经济危机(1929——1933)引发政治危机,德、日等国为摆脱危机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逐渐打破了凡——华体系。

崩溃:凡尔赛体系结束:二战的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

华盛顿体系结束: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评价:(1)凡尔赛体系建立起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

(2)华盛顿体系承认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崩溃。

这是体系内部多种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确立了资本主义战后统治新秩序,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高三历史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格局的形成

高三历史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格局的形成

⑵不同点
• 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多个帝国主义 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 • ②前者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是帝 国主义大国与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 ③前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后者则 超出了欧洲的范围。 • ④前者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 着德国等国的崛起而瓦解;而后者则是战胜国之间的妥 协,必然随着一方的瓦解而瓦解。 • ⑤前者的重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 盾;而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 ⑥维系前者的国际组织是国联;维系后者的国际组织是 联合国。
8.联合国
• 背景
• ①1942年元旦,反法西斯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 言》,联合国一词即源于此。 • ②1945年6月,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10 月24日,《联合国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 立。 • ③为了维护二战后国际关系秩序与世界和平和安全。 • 盟约内容 • ①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 • ②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 为基础的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 普遍和平。 • ③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问题
• (2)二战
• 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抗击法西斯,也是最后一个获 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国家,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 牲。 • ②二战后期,中国参加了开罗会议,并签署了《开 罗宣言》,宣告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 分。 • ③中国抗日战争,有力地支援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 斯斗争,同时抗战的胜利也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 地位。 • ④二战后,作为重要的战胜国参与了在远东国际军 事法庭上对日本的审判,伸张了正义,为国际和平 做出了贡献。
3.国际联盟
• 背景 • 国际联系的日益密切:19世纪末20世纪初,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交往 日益密切,一些行业性的国际组织建立起来, 如万国邮政联盟、国际电讯联盟等。 • 一战的惨痛教训:一战的惨痛教训激起了广 泛的反战和平思潮,人们希望建立一个具有 政治约束力的国际组织,防止新的大战的发 生,维护世界和平。 • 威尔逊的推动: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规划 战后世界和平的“十四点和平纲领”得到响 应。

第五单元 阶段11 第28讲 20世纪上半叶的政治——两次世界大战间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五单元 阶段11 第28讲 20世纪上半叶的政治——两次世界大战间国际秩序的演变

阶段1120世纪上半叶世界的曲折发展——现代前期的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28讲20世纪上半叶的政治——两次世界大战间国际秩序的演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2.大战经过(1)主要事件:马恩河战役,标志德国“速决战”破产;日本出兵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使同盟国掌握战争主导权;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海上封锁;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力量;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退出战争。

(2)结果: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3)性质: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3.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主要会议: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2)缔结条约:《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

(3)性质: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

(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

4.大战的影响(1)对欧洲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摧毁了四大帝国,削弱了英法两国。

(2)催生出一个新世界:美日乘机发展,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3)给人类社会提供了进步的契机。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1.过程:二月革命革帝制,《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起义建政权。

2.意义(1)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2)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

(3)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三、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1.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1)受社会主义革命(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和推动。

(2)范围上:广泛性(各国民族斗争遥相呼应,此起彼伏)。

(3)持续发展性(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长达20年、埃及华夫脱党的护宪运动等)。

世界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与趋势

世界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与趋势

世界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与趋势现代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涵盖了近现代以来全球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和趋势。

本文将就世界现代史中的重要事件和趋势进行阐述,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和影响。

一、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全球化趋势18世纪末期,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开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革新。

通过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工业制造,人类生产力飞跃发展,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随着工业革命迅猛扩散,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和交流得以加强,也导致了全球化的趋势。

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商品、人员、资本在世界各地流动自由,为世界经济带来了繁荣和发展。

二、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重构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成为世界现代史中最具决定性影响力的事件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涌现出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旨在通过国际合作与和平外交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

然而,由于战后处理不当,仇恨和不满情绪再次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后,以美国和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构成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主旋律。

美苏两国的竞争导致了世界的分裂,形成了东西方两个对立的阵营。

直到二十世纪末,苏联解体才结束了冷战格局,世界国际关系再次重构。

三、科技革命与信息时代的到来近半个世纪以来,科技革命对世界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人们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即时通信和信息获取。

科技革命的成果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泛滥和隐私保护的问题。

四、地缘政治与发展不平衡在世界现代史的发展中,地缘政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地理位置的优劣,决定了它们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发展机遇。

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殖民主义和扩张主义实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受到了不平等的对待和资源剥夺。

02专题二_科技发展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02专题二_科技发展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科技革命是推动各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也是造成世界政治、经济不平衡的重要因素。 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促进经济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二 是科技知识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作为增 长内在的源泉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科技革命可 以增强国家军事力量和国防水平,表现在军事 和国防发展的需要推动科技发展,科技的发展 又加强了国防和军事力量;高技术武器出现提 高了军事战斗力和国防水平;在信息时代,信 息和信息能力成为军事力量构成的关键要素。
科技— 推—动历史
向前发展 的火车头
一、科技发展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理论与历史
从理论上看,科技作用于国际关系 主要通过三种方式:
(一)、科技革命使某些国家的经济 和军事实力迅速增长,从而打破原有 的均势,带动了国际格局的变化。
“推动现代国际秩序演变的因素很多, 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经济。”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郭少棠先生新近问 世的新著《后冷战国际秩序之形成》
全世界的人们
都对新技术将 2导0世致纪更在健人康类的 发生展活和、根更除大贫的 困社方会面自空由前、的更 所增获的,知很识大和程更 度多上的来生自计技抱术有 的很突高破的。期望
政策,而非慈 善,将确定新 技术是否能够 变成任一地方 的人类发展的 工具。
在网络时代, 为了当地需要 每一个国家都 需要有能力去 理解和适应全 球技术。
专题二 科技发展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电影:微光城市(2008)
故事设定在浩劫后的未来,一座设定只能运作200年 的地下城市建成,用于维系人类最后的族群。这个 黑暗城市中唯一的照明就是街道上的灯泡。随着城 市运作近200年,停电次数越来越频繁,“微光市” 里的居民开始恐慌起来。 少年莉娜和杜恩是一 对好朋友,两人常在如迷宫般的城市地下管道中嬉 戏。莉娜偶然发现一份残破的文件,她和杜恩将它 拼凑起来,发现那竟是走出“微光市”的指引!难 道在无尽的黑暗之外,另有天地?莉娜和杜恩将竭 尽所有勇气和智慧去解开其中的秘密,从而拯救整 个城市……一切必须赶在“微光市”的灯光熄灭之 前!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5)世界格局,变化莫测,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5)世界格局,变化莫测,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世界格局 变化莫测——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考点1 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直接原因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德国和日本分别走上了法西斯道路经过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军袭击波兰扩大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参加协约国作战 扩大 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使二战扩大化;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转折 凡尔登战役转折 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德国投降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战争结束 性质 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影响 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两极格局战争 启示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是能够团结起来,共同迎接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国与国应该加强合作,维护和平,谋求共同的发展。

考点2 世界格局的演变 阶段 格局 具体内容 一战后到二战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了战后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评价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两次世界大战及 战后世界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两极格局 世界格局的演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重要国际组织 多极化趋势北约与华约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轴心国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联合国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瓦解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体系瓦解两次会议对中国影响 (1)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和约》,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让给日本继承。

世界现代史阶段特征

世界现代史阶段特征

世界现代史阶段特征1.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1914——1945)政治上:另种不同社会制度处于武装对峙与竞争共处状态,一方面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告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并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也不断完善其政治体制,经历了由相对稳定到危机动荡的社会交替。

经济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经济体系和运行机制,一方面十月革命后,苏联经历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探索,并在30年代形成了斯大林经济模式;另一方面,面对30年代经济危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运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方式摆脱了危机,并开创了资本主义新的经济运行机制。

文化上: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出现推动了物理学和人类思想的巨大革命,为现代科技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由于战争及工业化给人们所带来的普遍的精神危机,推动了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取代现实主义成为主流学派。

2.两级格局下的世界(1945——1991)政治上:一方面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在竞争对峙中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战后初期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特征的两极格局,并在70年代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

经济上:一方面苏联为纠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再到戈尔巴乔夫不断对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但多有失误;另一方面战后资本主义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第三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表明战后世界市场和经济全球化日益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文化上:以现代信息技术、原子能及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推动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二战以来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流派更加色彩纷呈,影视艺术日新月异。

3.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1991——)政治上: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多极化格局不断加强,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经济上: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主流。

第三次科技革命(即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即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即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80年代以来,国内史学工作者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的研究日益深入,相关研究成果不断问世。

历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佣劳动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 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急剧扩大.棉纺织: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乙巳年) )交通运输:富尔顿-轮船(美、1807年);史蒂芬孙-蒸汽机车(英、1814年)。

1、首先发生在英国,并以英国为主体;2、以轻工业为主导;3、以蒸汽动力为主要标志;4、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

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积累和对殖民的肆意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1、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3、新通讯手段的发明(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第二次科技革命中:1、科学同技术开始密切结合;2、新技术发明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领域的重大革命,空间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这次技术革命的一大成果。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知识梳理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知识梳理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根本: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矛盾具体:市场供需的矛盾。

一方面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另一方面劳动人民日益相对贫困。

(信贷消费膨胀,股票投机过度,贫富差距过大)导火线: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市暴跌2.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影响特别深远3.影响:国内:激化社会矛盾;国际: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4.摆脱危机的道路: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背景①经济大危机使各国经济陷入低谷,并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②德、意、日等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力图摆脱其束缚。

③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盛行:(极端民族主义,反对共产主义,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扩张,发动战争)主要事件意大利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

1922年建立法西斯政权。

德国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

日本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

④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亚洲,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欧洲,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

1936年,意德结成轴心国。

⑤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侵略气焰。

慕尼黑阴谋: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绥靖政策达到顶峰,进一步姑息纵容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⑥欧洲集体安全计划的落空,苏联转而中立自保,客观上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1939.8《苏德互不侵犯条约》)2.过程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三次科技革命
出怨言 。从 I 4 年 夏开始 ,政府 对该 项工作 的 计算和弹道 的计算都 需要效率 更高的计算 机。 时代的 到来。显然 ,二战中火箭 的研 制是战后 91 91 组织和投入加 大 了力度。夏天在 全国科学委 员 1 4 年 ,宾 夕法 尼亚大学莫 尔电工学院奉 命和 这些字肮空 间技术的先导 。 总 之 ,世 界大 战 虽然 严 重地破 坏 了生 产 会专门设立 了研究铀 的机构。到年 底珍珠港事 阿伯丁弹道 实验室 合作 ,每天给 陆军计算炮 击
14年 1J2 92 21 B, “ 曼哈顿 工程 ”取得 了一 l 第一 台电子计 机算 ,取 名为 “ 电子数 值积分计 生了重要影响 。历 史上 ,第一次科技革 命发祥
O 项历史性 的突破 。当天 中午 ,在 费米领导下 , 算机”(l t nc N m r a Itg a r a d 于英 国,第二次科技革命 导源于德 国。2 世纪 Ee r i u ei l ne r t n co c o 在芝加哥大 学足球场上 ,成功地进行 了人工控 C mp t ) o ue 。它的运算速度为每秒5 0 次 ,比已 的第三 次科 技革命首先 会在哪 个国家兴 起呢? r 00 制 的核链式 反应 ,为成功地研 制原子弹 开辟 了 有的计算 器的速度快 10 倍 。过去计算弹道花7 大战全面爆 发前 ,欧洲在 科技 发展的许 多方面 00
育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三次 科技革命
说: “ 论文 投递 之后 ,我 又 觉得整 事情好 像不 大可 能 ,如果 能把 稿子 从邮 箱里 拿 回来 就好 了。”I】 ( 0 页 )爱 因斯坦 的相对 l 第3 l 论为人类利 用原子能 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他本 人在三十 年代还认 为原子裂变是不能产生爆炸

11专题11十一: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11专题11十一: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专题十一: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是指国家与国家、国际组织间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国际关系是国际利益在某一时期的汇合。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分三种类型:①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矛盾与斗争;②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国家侵略与反侵略、称霸与反称霸的矛盾与斗争;③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对抗。

复习本专题应注意:促使国际格局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国际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原因。

一、近现代国际关系概况1、17世纪-19世纪早期特征:西欧国家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

主要矛盾:从英荷矛盾到英法矛盾。

结果:英国打败荷兰、法国,成为殖民国家2、19世纪晚期-一战特征: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

主要矛盾:从法德矛盾到英德矛盾结果:一战摧跨了四大帝国,削弱了英、法,美国和日本崛起,诞生了苏联社会主义家3、一战后-二战特征: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并逐步瓦解。

主要矛盾:从英美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到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此时期还增加了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结果:经过二战,法西斯国家被消灭,英法遭到进一步削弱,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4、二战后:特征:从冷战格局向多极化格局趋势发展主要矛盾:美苏矛盾、南北矛盾。

结果: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兴起,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二、两次世界大战A原因:一战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②以英德为首的两大侵略集团扩军备战;③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引燃一战战火。

(导火线)二战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②经济危机的影响;③法西斯势力的扩张④英法美的纵容侵略。

B经过一战:1、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也很快卷入战争。

2、交战双方—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协约国的英法俄意美中和塞尔维亚。

[所有分类]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及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

[所有分类]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及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
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加 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1、20世纪50年代中世界50%产品为美国 2、1973年底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 私人占有的固有矛盾
② 具体原因:战后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 → 依 赖掠夺发展中国家廉价原料
③ 导火线:第三次中东战争阿拉伯石油输出国大 幅度提高石油价格
(2)美苏英法四大国对德国处
置——防止法西斯东山再起
依据:《雅尔塔协定》、《波茨坦协定》 处置: ① 处置战争罪犯:纽伦堡审判 → 正义
和公正的审判纳粹战犯 ② 四大国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1)德奥分区占领
(2)美国垄断对日本的处理 ① 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单独占领日本 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 凭借在太平洋战场的重要地位 麦克阿瑟 → 日本“太上皇” ②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东京审判 → 包庇某
些日本战犯
③ 美国对日政策:使日本永远臣服美国 → 成为美国控制东亚地区的基地
不威胁美国利益:惩办战犯 → 实行改革 全面扶植日本 → “反共堡垒” 保留天皇制 → 日本投降的条件 包庇某些日本战犯
④ 影响
惩办了一些战争罪犯 → 未能清除军国主义传 统
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改革 → 保留了战犯裕 仁天皇和天皇制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 及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 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二战后四条线索:
社会主义体系形成及曲折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和第三世界崛起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
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
一、雅尔塔体系建立的背景 1.西欧普遍衰落,听命于美国。
2.美国成为头号强国 3.苏联成为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
调整产品

两次世界大战及三次科技革命对比

两次世界大战及三次科技革命对比

峪宏中学 第1页 历史1.请你对如何减少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负面影响,提一点建议。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提高环保意识;(2)发展高科技过程中注意趋利避害,将科技用于造福人类等2.三次科技革命时期中国各处于什么历史时期以及为什么前两次和第三次初期中国都没有得到发展?(1)第一次:中国处于清朝中后期,受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中国经济没有发生大的变动。

(2)第二次:中国仍然处于清朝的封建统治之下,洋务运动只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并且结果失败;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并不希望中国强大,因而没有先进技术设备引入,反而通过战争和资本输出在中国继续掠夺(3)第三次:中国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

由于帝国主义国家长期敌视、封锁,中国没有发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环境,也缺乏正常的交流;建国后受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影响,“左”倾思潮泛滥,没有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教育发展受到冲击,科学技术失去了发展的好机会。

3.我国应该如何应对新的科技革命?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3)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发明,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4.科技是柄双刃剑①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a 、科技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b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c 、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

d 、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②科技发明的消极影响:a 、战争问题:一战中的飞艇、飞机、毒气弹、坦克;二战中的原子弹。

b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废气、汽车尾气、太空废料、核废料等。

c 、高科技犯罪:网络“黑客”、冰毒等。

d 、克隆人、沉迷网络游戏等。

5.用列举的形式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峪宏中学第2页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20世纪世界格局的变化1、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②《凡尔赛和约》的签订③《九国公约》的签订A.①②③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2、因“沸水顶壶盖”的生活现象激发了人的探索欲望,最终促成的伟大发明是A.改进蒸汽机 B.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C.发明内燃机 D.提出相对3、下列条约中,能反映旧中国“弱国无外交”状况的是①《辛丑条约》②《凡尔赛和约》③《九国公约》④《联合国家宣言》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4、20世纪30—40年代,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因素是A.法西斯势力的侵略B.美苏争霸 C.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D.宗教纷争5、小张探究“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时,取材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美苏“冷战”始末》B.《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报告》C.《“一超多强”局面的成因》D.《萨拉热窝事件揭秘》6、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当代史就是一部冷战史。

把“冷战”推向高潮的事件是A.“铁幕演说”的发表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C.北约和华约两大组织的建立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7、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

下列对三次科技革命表述正确的是①第一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人了“蒸气时代”②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③第三次科技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④三次科技革命都涌现出大量的科学成果,延长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二战后期,美、英等盟军为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对德军发动了一次空前规模的战役,这次著名战役是A.敦刻尔克战役 B.诺曼底登陆 C.中途岛海战 D.柏林战役9、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此处“刚刚开始”的“战争”是指A.一战B.二战C.冷战D.科索沃战争10、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A.资产阶级革命 B.民族独立战争 C.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D.反法西斯战争11、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发明层出不穷。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最突出的核心技术是:A.原子能技术 B.航天技术 C.计算机网络技术 D.生物工程技术12、1931年10月18日晚,无数美国人纷纷将明亮的电灯关闭,哀悼一位为人类带来光明的发明家的逝世。

这位发明家是:A.瓦特 B.爱迪生 C.莱特兄弟 D.卡尔·本茨13、地震带给人类灾难,在抗震救灾的同时,我们也没有忘记两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巨大灾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是:A.凡尔登战役 B.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C.阿拉曼战役 D.中途岛战役14、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后,面对灾区复杂的地理环境,空中救援发挥了重大作用,飞机这一交通工具最早出现于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科技革命 D.汽轮时代15、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争夺的焦点,并成为世界大战火药桶的是A.凡尔登B.突尼斯C.莫斯科D.巴尔干半岛16、历史课上,李老师安排学生收集珍珠港事件、斯大林格勒战役、《联合国家宣言》等相关资料作为下堂活动课讨论的主要内容,该活动课的主题应该是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 C.中东战争 D.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使德军陷入苏军和美英盟军东西夹击的军事行动是A.凡尔登战役B.诺曼底登陆C.北非登陆D.斯大林格勒战役18、联合国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决定组建联合国的是在A.巴黎和会上B.华盛顿会议上C.雅尔塔会议上D.慕尼黑会议上19、1943年2月,罗斯福在致斯大林的一封贺信中说:“是你们制止了侵略浪潮,成为盟军反侵略战争的转折点。

”这一“转折点”是()A、萨拉热窝事件B、诺曼底登陆C、斯大林格勒战役D、攻克柏林20、20世纪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个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导致了世界格局的三次大变动。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的特点是()A、两极格局B、全球化趋势C、由政治对峙向经济竞争过渡D、多极化趋势2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的标志是A.苏联卫国战争的开始B.《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C.太平洋战争的爆发D.雅尔塔会议的召开22、冷战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分别是A.马歇尔计划的推行、苏联解体B.北约组织的建立、华约组织的建立C.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苏联解体D.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苏联从阿富汗撤军23、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维护人权、制止“种族清洗”的旗号,轰炸南联盟;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同意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

这充分说明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国际间竞争愈演愈烈C.霸权主义是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D.美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24、“国会纵火案”、“白色方案”、“虎!虎!虎!”等体现的学习主题应该是A.动荡与变革B.世界走向战争C.走向多极格局D.和平与发展25、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

该军事行动是哪次会议决议的体现()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二、非选择题:1、九年级2班组织一次活动,主题是《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

请你参加。

★步骤一:走进三次科技革命(1)请你列举工业革命中交通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2)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增强,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第三次科技革命加强了世界经济的什么趋势?★步骤二:回顾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的关系(4)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而中国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

英国用他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

请问,《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什么?(5)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步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他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0世纪初,《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请问该条约中什么内容最能体现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6)近代中国历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探索史。

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作出了无数探索,请写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两次探索。

(7)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的发展。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我国为了跟踪世界先进科技水平、发展高新技术,制定了“八六三计划”。

实施这个计划后,我国取得了很多成就,请举出一例。

★步骤三:反思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8)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1)读材料一后,把图中字母代号填入相应的空格中:点燃一战战火的事件发生在;最残酷的战役发生在;在战争期间,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在。

(2)材料二都是使用了新能源的武器,它们分别在哪次世界大战中首次使用?近代以来人类开发和利用了哪些新能源?面对当今的能源危机,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能源观?(3)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你对科技成果利用的看法。

3、简答题:刚刚过去的20世纪,人类经历了很多的苦难,世界格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回顾一下上个世纪的历史,回答下面有关问题。

(1)两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仅仅相隔几年?(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一个怎样的体系?(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成了什么样的格局?(4)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格局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这一变化中,中国的国际地位如何?4、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联合国成立60周年,某校为此举办了历史手抄报展览,张强同学在报中有下列一段叙述,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他的叙述中有哪些错误: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在太平洋地区,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美军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中途岛,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1942年7月,德军进攻苏联南方的战略要地列宁格勒,苏军进行了殊死的抵抗,1943年2月,苏军取得战略胜利。

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慕尼黑召开会议,决定成立联合国。

为消灭法西斯,1945年8月,美军在日本广岛、东京投下了号称胖子和小男孩的两颗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与朝鲜,对日作战。

1945年5月、9月,德国、日本签定了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告结束。

请你找出文中的几处错误,并改正。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规定:“对欧洲或北美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材料二:1952年,美国一共拨款一百三十多亿美元,帮助西欧和土尔其度过了难关……材料三: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请回答:1、以上材料被概括为哪个国家的什么政策?2、这个政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表现是什么?3、读了以上三个材料后你认为其主要目的是什么?4、这种政策以什么事件为标志结束?6、阅读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图1是哪一次科技革命最有代表性的成就?图2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图3所代表的组织在这一趋势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3)图1所代表的科技革命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这两种趋势有什么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