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结构对家族上市公司治理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实证研究发现,提高资产负债率有助于提高家族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和成长性,家族企业应综合考虑企业的规模、所

处的行业、

发展阶段、盈利能力、成长性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确定企业最优的负债率。

关键词:

资本结构家族上市公司治理效率根据资本结构理论,资产负债率在企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

作用,合理的资产负债率水平有助于提高企业治理效率。对家族

企业来说,资产负债率对企业治理有何影响?家族企业最优的负

债率水平(或负债区间)是多少?本文将对此作一些探讨。(一)研究假设

根据资本结构理论关于负债率对企业治理的影响和相关的实

证研究,本文对负债率与家族企业治理效率的关系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1:负债率的高低影响家族企业的治理效率。在企业经营

和财务状况正常的情况下,负债率与家族企业治理效率正相关。

假设2:对于家族企业,存在一个理论上的最优资本结构即最

优的负债率。最优的负债率能够使家族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最大

化,在最优的负债率水平内,家族企业的负债率与治理效率成正

相关关系,即提高负债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治理效率。当负债率

超过最优负债率以后,由于高负债带来高风险,企业进一步提高

负债率将导致治理效率的下降,即企业的负债率与治理效率成负

相关关系。在实践中,由于不同家族企业的行业属性、

规模、盈利能力、成长性和企业管理者的态度存在差异,因而,不同家族企业

的最优负债率是不一样的,但是对家族企业总体上而言,存在一

个最优的负债率区间或合理的负债区间,在此区间内,家族企业

的资本结构安排能够实现企业治理效率的最大化。(二)模型与数据1.模型构建。本文旨在研究家族企业负债率和治理效率的相关性,并寻找最优负债率或最优的负债率区间,因此本文在采用线性模型的同时,辅之以二次模型。同时,由于反映企业治理效率的指标不是单一的,为了全面研究负债率对治理效率的影响,本文选取了Tobin'sQ值、总资产净利率(roa)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moig)等反映企业绩效的指标分别与企业的账面资产负债率(bdar)构建3个模型,具体模型如下。Tobin'sQ=β01+β11bdar+ε1(1)Tobin'sQ=β02+β12bdar+β22bdar2+ε2(1')roa=β03+β13bdar+ε3(2)roa=β04+β14bdar+β24bdar2+ε4

(2')moig=β05+β15bdar+ε5

(3)moig=β06+β16bdar+β26bdar2+ε6

(3')式中:βij代表各常数项和自变量的系数;εj代表随机误差;

bdar为账面资产负债率。

2.指标。

一是Tobin'sQ。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总股本中包含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两类,流通股的市价用12月份最后5个交易日

收盘价的均价;对于非流通股的市价,本文采用李志文(2003)的

研究方法,即用每股净资产代替非流通股的价格。由于资料信息

的局限,公司债务市值和总资产的重置成本难以计算,本文用公

司债务的账面价值代替债务市值、用公司总资产的账面价值代替

公司总资产的重置成本。二是总资产净利率(roa)。本文用总资产

净利率,而不是总资产利润率(利润总额/平均总资产)来反映总资

产的收益率。三是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moig)。3.数据与分析方法。本文选取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家族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时间窗口为2002 ̄2004年的数据,并剔除曾被ST处理的公司。相关的财务数据来自家族上市公司各年的财务会计报告。分析方法分别用各年的截面数据、年度平均数据、各年混合数据通过SPSS软件进行分析。

(三)实证检验与分析1.资产负债率与Tobin'sQ值。对于模型(1),利用各年的Tobin'sQ和资产负债率数据分析发现(见表1),3年的结果都显示Tobin'sQ和资产负债率正相关,其中2001年的结果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2003年的结果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由于一元线性回归的回归系数显著性t检验、回归方程显著性F检验和相关系数显著性t检验的结果是完全一致和等价的,所以本文不对3种检验结果分别进行说明)。利用年度平均数数据、各年混合数据分析的结果都显示Tobin'sQ和资产负债率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以上实证分析表明,Tobin'sQ和资产负债率正相关,提高负债率有助于提高家族上市公司的Tobin'sQ值,证实了本文的假设1。为了进一步弄清楚资产负债率与家族上市公司Tobin'sQ值之间的关系,从Tobin'sQ值的角

度确定是否存在最优的负债率,还应该对模型

(1,)进行检验。本文把账面资产负债作为自变

量、Tobin'sQ值作为因变量,用SPSS软件对其进

行了二次拟合分析。结果显示(如表2),虽然利用

各种数据进行Tobin'sQ和资产负债率二次函数

回归的决定系数(R2)均大于线性回归的决定系数

(R2),说明二次函数回归优于线性回归,但是

2001年和2002年的回归方程都未通过F检验,

而且bdar和bdar2的回归系数都未通过10%显

著性水平的t检验;其余3种数据的二次函数回

归方程均通过了F检验,而且常数项都通过了

5%的显著性水平的t检验,但是只有2003年、

各年混合数据的bdar2通过了10%显著性水平的t资本结构对家族上市公司治理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郑家喜

资本结构对家族上市公司治理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短论168--

《管理世界》(月刊)

2007年第9期

检验。

以上结果表明作为衡量企业治理效率重要指标的Tobin'sQ和资产负债率之间不存在二次函数关系。这个结果未能验证本文假设2,即未能证明存在使Tobin'sQ最大化的最优负债率,其原因一方面可能在于本文分析样本公司太少,而且样本公司负债率集中在20% ̄60%之间,无法全面反映负债率的变动对Tobin'sQ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Tobin'sQ值与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有关,而由于诸多原因,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的股价不能完全反映公司治理效率的高低。

2.资产负债率与总资产净利率。对于模型(2),资产负债率和总资产净利率的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见表3),资产负债率和总资产净利率显著负相关,该结论与吕长江、韩慧博(2001)和胡援成(2002)等人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研究结论是一样的,而与本文的假设1刚好相反。究其因,一是由于资产负债率和总资产净利率是相互影响的;二是因为大多数样本公司是在2001年和2002年上市的,这些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后导致负债率非常低,而在上市的头几年企业的业绩相对较好;相反,样本公司中负债率较高的几家公司都是在2000年之前上市的,近几年企业通过负债融资扩大了资产规模,但是生产经营状况较差,有些企业还出现了亏损。

对资产负债率和总资产净利率的二次函数回归,所有数据的结果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见表4),表明从总资产净利率的角度,资产负债率与企业治理效率不存在二次函数关系,也未能证实本文的假设2,其原因与导致资产负债率和Tobin'sQ不存在二次函数关系的原因是一样的。

3.资产负债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对于模型(3),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资产负债率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见表5),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moig)和资产负债率(bdar)显著正相关,提高负债率有助于促进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提高。对资产负债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二次函数回归(见表6),不能证明资产负债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之间存在二次函数关系,无法确定使主营业务收入最大化的最优负债率,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角度,资产负债率与企业治理效率不存在二次函数关系,也未能证实本文的假设2。

(四)研究结论

1.从Tobin'sQ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moig)的角度,资产负债率与家族上市公司治理效率正相关。由于Tobin'sQ值反映了公司市场价值的高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反映了公司的成长性,因此,提高负债率有助于提高家族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和成长性。从样本公司的情况看,资产负债率的范围在11.88% ̄74.20%,平均数为41.29%,表明我国的家族上市公司目前负债率处在较低的水平。根据资产负债率与家族上市公司治理效率正相关的结论,家族上市公司应适当提高资产负债率,一方面,适当提高负债率可以享受负债资金的抵税效应和财务杠杆效应;另一方面,适当提高负债率,有助于改善家族企业“一股独大”情况下的治理结构,提高企业治理效率。

2.实证检验未能证实本文的假设2。根据资本结构的相关理论,存在使家族企业治理效率最大化的最优负债率,因此不能根据对样本公司的分析结论否定最优资本结构的存在,特别是不能根据上述负债率与To-bin'sQ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moig)正相关的结论而盲目提高负债率,因为过高的负债率必然带来很高的破产风险和相关代理成本,进而降低企业的治理效率。家族企业应综合考虑企业的规模、所处的行业、发展阶段、盈利能力、成长性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确定企业最优的负债率。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参考文献

(1)吕长江、韩慧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点的实证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第5期。

(2)胡援成:《企业资本结构与效益及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2年第10期。

(3)李志文、宋衍蘅:《影响中国上市公司配股决策的因素分析》,《经济科学》,2003年第3期。

--

1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