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闻报道对比

合集下载

中外新闻报道对比

中外新闻报道对比

中外新闻报道对比摘要:分别列出中国和外国对哥本哈根峰会没取得显著成果的报道,而后分析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历史环境。

新华社的报道:发达国家企图逃避义务导致关键问题进展甚微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江国成)哥本哈根会议中国代表团谈判团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26日说,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几乎没有进展,原因是发达国家企图逃避他们在有关国际公约和议定书的义务。

解振华26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长期以来,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就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资金、技术等关键问题不断提出建议,但发达国家采取拖延战术,一直未给予正面回应,导致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几乎没有进展。

他说,在减缓气候变化影响问题上,发达国家不仅想方设法逃避到2020年的中期量化减排义务,还试图通过将矛头指向主要发展中国家来转嫁减排义务,转移谈判焦点。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规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应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发达国家在几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无约束地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理应承担其历史责任,率先大幅度量化减排。

但现实是,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几十年后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在持续增长,人均排放量仍然很高,提出的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也与科学的要求和国际社会的期望有相当大的距离”。

他说,发达国家“无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向主要发展中国家提出很高的减排要求,这是不公正、不合理的”。

解振华说,在资金问题上,发达国家一直强调私营部门和碳市场的作用,试图逃避发达国家政府公共资金的出资义务,甚至试图让发展中国家出资,或是给发展中国家使用资金设置各种前提条件。

此次哥本哈根会议上,尽管发达国家在资金方面做出了一些承诺,但没有明确各国长期资金承诺的金额,也没有明确短期资金的来源,更没有明确短期资金如何落实。

谈到技术转让问题时,解振华说,在发展中国家的强大压力下,发达国家勉强同意建立一个技术机制,但极力将这一机制弱化为只有信息交流和咨询的功能,这样的机制无法使技术转让实实在在地发生,与发展中国家用得起、用得上气候友好技术的希望相去甚远。

中外媒体对恐怖袭击事件的报道差异分析

中外媒体对恐怖袭击事件的报道差异分析

中外媒体对恐怖袭击事件的报道差异分析恐怖袭击事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这种突发事件不仅危及社会的安全稳定,同时也会对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广泛的影响。

当前,全球的恐怖主义和暴力犯罪活动频繁出现,媒体对此类事件的报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中外媒体的报道中,不同国家的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存在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分析中外媒体对恐怖袭击事件的报道差异。

一、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语言和文化因素是影响不同媒体报道差异的主要原因。

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同样的事件可能产生不同的解读和反应。

比如,对于“恐怖分子”的定义,中西方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恐怖分子被认为是使用恐怖主义手段进行暴力行为的人,而在某些亚洲和中东国家,人们普遍认为一些武装组织或政治运动员使用恐怖手段是对于侵略和压迫的合法反抗。

所以,在报道恐怖袭击事件时,中外媒体就会出现明显的差异。

二、新闻价值的不同新闻的价值是媒体报道恐怖袭击事件时存在的另一个差异。

不同的媒体可能会因为其侧重点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报道方式。

如西方媒体更注重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切入,报道受害者的亲朋好友的感受和反应;而中方媒体更着重于政府当局对恐怖分子的追捕和处罚,并报道恐怖分子的背景和犯罪动机。

三、意译与直译的差异另一个影响报道差异的因素是语言的差异。

在报道中,中外媒体将同样的信息进行翻译时可能会根据不同的翻译方法选择不同的表述方式,从而导致报道的差异。

比如,英文媒体在报道恐怖袭击事件时常使用直白甚至激烈的措辞,而中文媒体则通常采用含蓄而缓和的语言风格,这都会导致报道出现不同的呈现方式和效果。

四、政治因素的影响恐怖袭击事件常常与政治、宗教、经济等方面有关,因此,媒体报道的差异也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不同国家的媒体可能因为立场、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不同而对事件进行不同的报道和解读。

比如,一些西方媒体会强调恐怖主义的威胁和危险,强调对其进行打击和消灭;而在某些国家,政治利益的考虑会导致媒体对事件进行掩盖、缩小或者夸大其重要性。

中外媒体报道对比

中外媒体报道对比

中西比较——正面报道VS 负面报道一.负面报道的定义以及中西正负面报道的比例1.定义:负面报道”集中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行为,以及像犯罪、丑闻、性攻击、事故和自然灾害等类似的反常事件。

它的目的不在于歌颂光明或倡导,而在于暴露社会敏感灰暗的一面。

在政治上,它往往站在和当局相反的一面来挑剔批评后者的政策;它强调“变动”、“反常”和“冲突”。

在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之间有一个宽阔的空间地带,那就是“一般报道”,它是一种中性报道,它不提倡、暗示什么,也不警醒和暴露什么,直话直说,是一种大量存在的报道样式。

2.在新闻实践中,正面报道、负面报道和一般报道都是中、西方共同采用的方法,但它们在双方媒体中所占比例是很不同的。

其中,“一般报道”的分布,双方比较均衡,但正面报道、负面报道的比例就非常失调。

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报道方式是负面报道:一项调查表明,美国日报最吸引观众的是事故、凶杀、自然奇观、政坛风云、税收事务和犯罪;再以美国普利策奖为例,2006年4月第90届普利策奖中,14项大奖中有11项颁发给了纯粹的负面报道新闻,占总比例的78.6%,其余三项颁发给了中性报道。

而在中国,举例在1995 年到1998 年近四年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名牌节目《新闻纵横》中有60 %至70 %为正面报道, 国内的其他主要传媒也大体是这个比例。

尽管中国的新闻媒体近年来加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也产生了不少类似“渤2 事件”、“商业部部长吃请”一类的暴露和批评的负面报道,但正面报道仍享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这种不平衡形成了区别中西新闻报道方法的重要分界。

二.西方负面报道的理论根源1.西方新闻理论基石——专业主义精神:“真实、客观、公正”2.西方新闻理论中的两大要素——反常和冲突“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19世纪纽约太阳报编辑John B. BogattGood news is no news, bad news is good news——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1616年)澳大利亚著名记者鲍勃加文在探讨新闻嗅觉时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报馆派一个初出茅庐的记者去采访一个婚礼,该记者按时赶到教堂后,发现教堂在婚礼前一小时被一场大火焚毁,他气喘吁吁地跑回报馆,报告说一场糟糕的大火使婚礼改期举行,所以没有新闻。

中西方新闻报道比较

中西方新闻报道比较

‎‎‎‎‎中西方新‎闻报道比‎较篇一‎:‎中西新‎闻报道比‎较中西‎新闻报道‎比较摘‎要:‎由于‎中西历史‎人文、意‎识形态的‎不同,中‎西新闻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在角度、‎内容、方‎式、思想‎上有很大‎差异。

本‎文重要针‎对中西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来做‎对比,探‎讨中西方‎新闻的差‎异性和共‎同点。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差‎异性共‎同点主‎要内容:‎‎灾难事件‎无论是对‎西方媒体‎还是中国‎媒体都是‎非常重要‎而常见的‎报道,灾‎难性报道‎指媒体对‎天灾人祸‎所进行的‎报道,这‎些报道由‎于其事发‎突然,影‎响重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由于‎中西媒介‎各方面的‎不同有所‎差异,有‎所相同。

‎‎一‎中西媒介‎对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性:‎‎‎1、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及公‎开性信‎息发布方‎面表现为‎信息发布‎的快速性‎和公开性‎。

这一点‎西方记者‎向来比较‎注意。

西‎方国家非‎常看重媒‎体的社会‎环境监测‎功能,同‎时媒体最‎关注的也‎是这种突‎发性、灾‎害性的事‎件,只要‎发现有涉‎及公共安‎全或者涉‎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异常‎情况,媒‎体就会积‎极行动起‎来。

他们‎秉承的理‎念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因此‎无所不能‎的西方记‎者甚至连‎捕风捉影‎的灾难也‎要报道出‎来,哪管‎它仅仅只‎是传说呢‎。

像美国‎炭疽袭击‎,最后就‎证明多是‎谣言或恶‎作剧。

‎‎中国新闻‎界向来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像灾难这‎样的“负‎面报道”‎要遵从统‎一口径,‎等到政府‎批示之后‎才开始报‎道,时效‎性明显不‎强。

但是‎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以5·1‎2地震为‎例,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8‎分钟后就‎发布了第‎一条确认‎地震的报‎道。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2分钟后‎直播《关‎注四川地‎震特别节‎目》。

3‎6分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断原有节‎目插播地‎震消息,‎19时电‎台推出特‎别直播《‎汶川紧急‎救援》,‎全面关注‎灾情和救‎灾工作。

中外电视新闻频道报道方式的异同

中外电视新闻频道报道方式的异同

传媒 M DA 7 2 1 E I /0 2

消 息或 短 片 。直播 连 线报 道 时 ,电话
-新 闻评论常态化
员机 制 。 目前 已经 建立 起 了一 支 以杨
连 线报 道 占了相 当大 的 比重 ,观 众 只
电视 台 当以新 闻立 台 ,而 新 闻频 禹 、宋 晓军 、叶海林 、张 召忠 等 为代
存 在 的 电视 新 闻报 道规 律导 致 的必 然
结果
央视 新 闻 频 道 整 点 新 闻 资 汛 的 现 场 同步 直 播 两 个 方 面 。
重播 率 较 高 ,全天 发布 全新 新 闻信 息
央 视 新 闻 频 道 :演 播 室 直 播 为
数 量较 少 ,不 利于 持续 锁 定观 众注 意 主 。尽管 央视 新 闻频 道 努力 秉承 国 际
内容 、选 题 方 向等 方面 存在 明 显的 差

异 ,但 三者 在 电视 新 闻报道 方 式和 手 播 出量和 更 新速 度 上 ,央视 新 闻频道 道报 道 电视 新 闻 的基 本要 求 。所 谓 电
法上 却 具有 诸 多相 似之 处 ,这 是客 观 与C N、B 还 存在一 定差距 。 N BC 视新 闻直 播 ,主要 包 含演 播 室直的实 际情 况来
BC 节 目} 容 和节 目编排 上 ,具 有 一定 的 欧 、美 、澳 的重 要城 市全 覆 盖 ,一旦 看 ,其 电视 新 闻 直 播 和 CNN、B 人 J 相 似性 。
发 生 重大事 件 ,记者能 够 迅 速前往 现 新 闻 频 道 的 直 播 报 道 还 存 在 着 一 定
I新闻资讯主流化
力 。 究其 原 因 ,这 与 三者 的新 闻采制 先进 的新 闻 制作 理念 ,加 强新 闻 直播

中外媒体报道的比较研究

中外媒体报道的比较研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20XX/01/01
汇报人:
中外媒体报道的比较研究
目录
CONTENTS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方法
中外媒体报道的特点
中外媒体报道的差异比较
中外媒体报道的影响力分析
中外媒体报道的未来发展趋势
章节副标题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
媒体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媒体在传播信息、塑造公众舆论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
媒体在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国际理解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媒体在报道国际事件、传播国际新闻方面存在差异和偏见
研究意义
比较中外媒体报道,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报道特点和差异
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促进新闻传播的国际化
增强新闻工作者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理解,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注重政治导向:报道内容往往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强调政治正确
强调正面报道:倾向于报道正面、积极的新闻事件,较少报道负面新闻
注重社会稳定:报道内容往往强调社会稳定,避免引发社会动荡
强调集体主义:报道内容往往强调集体主义,较少强调个人主义
外国媒体报道的特点
注重客观性:强调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如重大事件报道等
数据来源
国内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
国外媒体: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BBC等
网络媒体:微博、微信、知乎等
学术期刊:新闻传播学、国际新闻研究等
政府报告:国家统计局、外交部等
国际组织:联合国、世界银行等
章节副标题
中外媒体报道的特点
中国媒体报道的特点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比较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比较

乏深度和广度等问题。
外国的电视新闻节目概述
背景与发展
外国的电视新闻节目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外国电视新闻 节目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涵盖了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地方新闻等各个领 域。
特点与优势
外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具有信息丰富、报道全面、观点多元等特点,同时注重深度报道和分 析,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探讨。
外国电视新闻节目将积极利用新技术 创新节目形式和内容,例如利用人工 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提升观众体验 ,以及通过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拓 展传播渠道。同时,加强对数据新闻 的挖掘和应用,提高新闻节目的科学 性和准确性。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改革阶段(1978年-1992年):电 视新闻节目的多元化和深入发展。
创新阶段(2002年至今):电视新 闻节目的全面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外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1928年-1950年代):外 国电视新闻节目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成熟阶段(1950年代-1980年代):外国 电视新闻节目的多元化和深入发展。
收视偏好
国内观众更加关注国内时事和民生问题,而国外观众则更加关注国际政治和地缘政治问题。
03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的发 展历程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1958年-1978年):中 国电视新闻节目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
成熟阶段(1992年-2002年):电 视新闻节目的专业化、栏目化、品 牌化。
外国电视新闻节目的未来展望
全球化与地域化并存
深度报道与评论并重
技术创新推动发展
外国电视新闻节目将继续关注全球范 围内的新闻事件,同时更加注重地域 化特色,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观众的 需求。例如,加强对地方政治、经济 、文化等领域的报道,以及结合地域 特色的本土化新闻节目。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以中国汶川地震和美国卡特里娜飓风为例引言:突发事件因为具有突然性、新鲜性、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而备受人们的关注,成为新闻的一个亮点,传播速度非常惊人。

当今社会早已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都居住在一个信息的地球村里,且不要说像美国“9·11”那样震撼世界的突发事件瞬间传遍世界,信息的传播达到了惊人的速度,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新闻都在无国界的传播当中,这是任何决策者所无法阻挡的。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报道突发事件的特点,从国内媒体如何报道汶川地震出发,分析我国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的特点,在国外媒体的报道上,选取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报道作为研究样本,从而对国内外媒体在报道突发性事件上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着重比较中外报道突发性事件的立场、角度、意识形态、政治利益等方面的不同,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学习国外优秀媒体的报道方式方法,反省如何加强国内的突发性事件报道,注意到它的重要性,从而改变外国媒体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用中华民族的声音引领国内以及国际舆论。

一、突发事件㈠突发事件的定义所谓突发事件,根据中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①㈡突发事件的报道突发事件本身就备受大众关注,更为媒体竞相传播。

一般而言,突发事件的性质往往具有负面性、不确定性、危害性乃至灾难性,历来是新闻媒体之间竞争的来源之一,易于产生热点效应。

那么,下面就是对突发事件报道的几个基本要求:首先,必须确保内容的真实客观。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真实性就是报道的生命,也是新闻媒体对公众传播信息时最基本的要求。

中西比较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

中西比较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

中西比较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一、本文概述在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全球化背景下,中西媒体在报道方式和内容上的差异性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方在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方面的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社会和心理因素。

通过对中西媒体在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本文旨在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新闻报道的特点和影响,以期增进对跨文化交流的理解,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处。

本文将首先概述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定义和分类,明确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接着,将分别探讨中西方在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方面的特点和趋势,包括报道内容的选择、报道角度的取向、报道风格的差异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分析中西方在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方面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新闻报道的价值观、社会心理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本文将提出促进中西媒体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相互借鉴和融合的建议,以期推动全球新闻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正面报道在中西方的表现正面报道在中西方的媒体中都有着广泛的存在,然而它们在呈现方式、内容选择、社会影响等方面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在中国,正面报道往往被赋予极高的重要性,它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塑造社会正能量的重要手段。

中国的正面报道倾向于突出集体主义精神,强调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个人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这种报道方式在塑造公众的社会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有时这种报道可能会过于强调正面形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问题的存在,导致公众对社会的全面认知产生一定的偏差。

相比之下,西方的正面报道则更加注重个体主义精神,强调个人的独立、自主和创新精神。

西方的媒体倾向于报道那些能够展示个人才能、勇气和智慧的故事,以此来弘扬社会正能量。

西方的正面报道也更加注重问题的揭露和解决,他们通常会通过深入的调查报道,揭示问题的真相,推动社会的进步。

正面报道在中西方媒体中都有着重要的位置,但由于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差异,它们在表现方式、内容选择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推荐下载】浅论中西方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差异-word范文模板 (5页)

【推荐下载】浅论中西方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差异-word范文模板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浅论中西方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差异浅论中西方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差异张萍201X-2-1 16:52:30 来源:201X年01月30日16:40 今传媒摘要:我们曾经在教科书上都学过,什么叫新闻报道。

新闻从业人员相信对新闻报道的定义已经烂熟于心。

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通俗地讲就是用事实说话,是记者把自己对客观事实的主观传达出来而产生的信息。

因此,我们不难得出,不同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以及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新闻报道,必定会呈现不同的报道角度和报道方式。

本文拟从新闻报道的主客观性及传播者角色定位、新闻主体选择、报道方式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考察中西方新闻报道观念的差异,最终得出结论:文化价值观的融合和超越将带来新闻报道观念的变革,以及新闻报道实践上的创新。

关键词:中西方;差异;倾向性广播电视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结果,它使人类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空前的扩展。

狭义上的广播是利用无线电波和导线,只用声音传播内容的工具。

而广义上的广播则包括人们平常认为的单有声音的广播及声音与图像并存的电视。

如今,我们说到的广播电视的含义范围更加广泛。

一、中西方新闻媒体报道的基本差异及原因纵观历史,中西方在历史发展轨迹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新闻写作报道方面也必然呈现各自不同的特性,这一点毋庸置疑。

(一)西方新闻媒体报道的特点在西方多数国家,绝大部分广播电视都是极端党派性的,表现为报道上的“攻讦、诋毁、肆无忌惮”[1],比如在去年美国大选之年,奥巴马和罗姆尼所在的两党为了各自的利益,为了总统宝座,利用各类新闻媒体“互泼脏水”、“互揭隐私”,对对方的家庭婚姻、财政收入等进行了娱乐圈狗仔式的跟踪和调查,以期用此来扳倒对方,这种令人不耻的行为表现得相当肆无忌惮。

中外媒体报道两会的不同

中外媒体报道两会的不同

中外媒体报道两会的不同当前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愈加频繁,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各国重要会议新闻的报道不仅是本国人民更是外国人民对这个国家进行了解的重要渠道之一。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对中美会议新闻进行比较,探讨如何使会议新闻的传播效果最大化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人民日报》、《纽约时报》关于2010年“两会”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内容分析法对这些报道进行调查分析,同时辅以个案分析,以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综合《人民日报》、《纽约时报》“两会”期间的报道,并以它们为例得出中美会议新闻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国会议新闻报道主要以正面报道为主,美国会议新闻则多以变动、反常和冲突为主要特色。

回顾《人民日报》、《纽约时报》对中国2010年两会的报道,同样的新闻事件,在中美两国的主流媒体中却显现出了巨大的差异。

《人民日报》通过新闻报道向大家树立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中国形象,向世人昭示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较高声望。

而在《纽约时报》的新闻报道中人们看到的中国却是负面问题多于正面成效,忧患大于喜悦。

比如对货币政策的报道,《人民日报》在2010年3月14日的报道中说“人民币汇率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中基本稳定,对世界经济复苏起了促进作用”。

而在当天的《纽约时报》中则报道:“Tensions are rising over Chinese economic policy,and rightly so: China’spolicy of keeping its currency,the renminbi,undervalued has become asignificant drag on global economic recovery.”(中国货币政策压力增大,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是保持人民币的汇率,由于其被低估严重拖累了全球经济的复苏。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比较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比较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比较电视新闻节目是人们获取信息和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中外电视新闻节目中,有许多不同之处。

本文将比较中外电视新闻节目在视觉风格、报道内容和传播方式方面的差异。

首先,中外电视新闻节目在视觉风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以严肃、庄重为主导,通常采用较为简洁的画面,注重以文字和图片为主要展示方式。

而在西方国家,电视新闻节目更注重视觉冲击力和娱乐性,经常使用动态的图像和视频剪辑,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西方新闻节目还更加注重个人形象的展示,主持人通常精心打扮,在镜头前表现自信和魅力。

其次,在报道内容上,中外电视新闻节目的关注重点也存在差异。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更加注重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报道,尤其是关于国家领导人活动和政府工作的报道往往占据主导地位。

与此相比,西方新闻节目更加注重国际事务和全球议题的报道,报导范围更加广泛,包括对国际冲突、经济变化以及社会问题等的深入分析和报道。

最后,中外电视新闻节目在传播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通常由国家控制的电视广播机构制作和播出,传播途径主要依靠传统的电视频道。

而在西方国家,电视新闻节目通常由多个不同的商业和非商业机构制作和播出,传播途径更加多样化,包括电视频道、网络直播以及社交媒体等。

总的来说,中外电视新闻节目在视觉风格、报道内容和传播方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反映了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新闻和信息的需求和喜好的差异。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电视新闻节目,它们都为观众提供了了解世界、掌握信息的重要渠道。

通过比较中外电视新闻节目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不同国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在视觉风格上的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审美观和风格偏好,也影响了新闻的呈现方式和效果。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严肃、庄重风格反映了中国人对于新闻报道的认真态度和重大性的关注。

新闻主持人在节目中会采用正式的语言风格和肃穆的面部表情,以提醒观众对新闻事实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崇尚严谨、庄重的价值观。

中西方新闻报道特点之比较

中西方新闻报道特点之比较

94学术探讨中西方新闻报道特点之比较王建华(山东建筑大学 宣传部,山东 济南 250000)摘 要:新闻报道即大众传播者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和加工,面向受众进行信息传播的活动。

中西方文化价值和意识理念的不同,最终造成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化。

本文着重探讨了中西方文化价值体系下新闻报道的特点。

关键词:中西方;新闻;价值观;比较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21-0094-01一、中国强调人物的时代精神,西方注重体现个人价值观长久以来,中国新闻的定位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政治正确是压倒一切的需求。

因此,中国的新闻报道特别注重弘扬时代精神和正能量,从人物的思想意识入手,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新闻报道中的人物和事件都带有浓厚的时代印记,反映时代精神。

新闻稿件描摹典型人物的思想、情感的发展,从而体现人物的时代风貌。

中国新闻的价值观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将人物事件放在国家民族的大背景下,强调人的政治思想立场,提倡为国家民族大业或是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奉献的精神。

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重在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追求自由的价值观。

因此,西方的新闻报道带有浓厚的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色彩,突出个人的社会存在感。

西方的人物报道通常从人的性格入手,以人物个性为重点展现人物事件的发展状态。

所以,西方的报道资料非常重视体现人物个性方面的东西,如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说话的声音语调、肢体语言等,彰显人物性格特点,吸引读者的注意。

例如,2015年的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大部分都是普通人物,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人物个性突出,形象和情感都很饱满。

西方记者善于通过新闻人物的动作、外表、语言等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将人物的鲜明个性呈现给受众。

二、中国新闻报道注重维护国家形象,西方新闻报道注重揭露现实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深远,追求统一,追求和谐,偏重合作,群体意识强。

“思想大一统”和“王权观念”至今对新闻媒体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新闻报道有着较强的社会政治色彩,重要的新闻媒体通常只关注重大新闻的报道,并且遵循一定的传统规则要求,特大新闻报道通常与社会当前的政治与经济密不可分。

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及举例

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及举例

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及举例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及举例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是由文化、历史、政治、价值观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中西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也体现在了新闻报道中。

在中西方新闻报道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第一,中西方新闻报道的观众面向不同。

中西方的观众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新闻报道中,这种差异显得尤为明显。

中文媒体的观众往往需要的是一份更加详尽、丰富而又深刻的报道,而西方媒体更加强调新闻的迅速和简洁,即所谓的“10秒钟新闻”。

因此,西方媒体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内将新闻传达出去,而中文媒体往往更加注重新闻的深度和广度,需要更多的信息和分析。

例如,中西方报道香港反送中事件的立场和方式就存在较大差异。

西方媒体强调新闻的及时性,尤其是一些英语国家的主流媒体,他们的报道往往更加简洁,突出“警方与示威者冲突”的重点,同时同时也会提到其中涉及“自由民主”的部分内容。

而在中文媒体中,除了简洁明了的新闻概述之外,还经常出现了对香港历史、政治、社会生活的介绍和分析,这可能是因为中文媒体的受众需要对事件和背景有更深刻的了解。

第二,中西方新闻报道的价值评判标准不同。

中西方新闻媒体基于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对新闻事件的评价标准不尽相同。

西方媒体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由、平等、人权、民主,而中文媒体中很多则强调家庭、亲情、忠诚、礼仪等传统价值。

因此,中西方媒体在报道同一事件时,常常存在着不一致的价值判断,表现在情感上的关注点、词汇用语等方面。

例如,关于新冠病毒的报道,中文媒体中常常强调了国家的一些努力和计划,强调中国政府做出的特殊贡献,对抗病毒和保护人民的作用。

而在西方社交媒体中,则经常发表有关世卫组织态度的文章,发表有关新冠病毒治疗的文章。

这些文章往往强调西方的科技进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强调政府的开放和直接的应对措施。

这种评判标准的不同不仅体现在新闻报道中,更表现为两方的政治、经济上的代价。

有关中国高考的中外新闻报道对比分析——以《中国日报》《曼谷邮报》为例

有关中国高考的中外新闻报道对比分析——以《中国日报》《曼谷邮报》为例

收稿日期:2019-12-10作者简介:石钰婧,女,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网络与新媒体研究。

有关中国高考的中外新闻报道对比分析———以《中国日报》《曼谷邮报》为例石钰婧(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401331)摘 要:近年来,中国教育体制下重要的一环———高考,也顺着全球化的潮流而逐渐被世界各国所熟悉。

这场被称为“全球最难”的年度考试,在深深触动国人神经的同时,也激起了外国媒体和网友的浓厚兴趣。

作为亲中代表的泰国,该国媒体对中国高考的报道显现出泰媒对中国教育体制的真实看法。

与中国的报道相对比,能够看到中泰报道高考之间的差异,从而能进一步发现中国现有教育制度的优缺点,或能帮助中国从评论中收获对高考改革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高考;报道对比分析;语料库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8122(2020)06 0087 05 一、引 言《中国日报》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英文日报,是国外人士了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主要信息来源,是目前中国被国外媒体转载最多的报纸。

《曼谷邮报》是泰国主要的英语报纸,主要在曼谷发行。

该报自1999年起,每年都提供半年份的泰国经济报告。

通过该报纸,每天数以万计的各国读者获得关于泰王国的政治、财经、教育、交通、旅游、就业信息,以及增进自己的英文水平。

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制度,中国有1300多年科举考试的历史,这一制度曾显示出选拔人才的优越性,深深地影响了东亚各国。

1905年,清廷出于发展新教育、培养实用人才的需要,废除了科举制度,转而引进西方的学校考试制度。

中国现代高考制度的建立,就有这样两个重要来源:一是科举考试制度所形成的传统考试思维和价值,二是西方现代考试制度的模式和手段。

近年来,高考扼杀学生创造力、导致学生压力过大的质疑之声也越来越多,因此中国也正在对高考制度进行改革。

中外媒体对中国“高考”报道的不同视角、信源选择以及修饰高考的短语搭配的差异体现出中外对“高考”的不同态度,进而可以看到本土媒体和外国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差异,因此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中外新闻技术发展与新闻传播变革对比研究

中外新闻技术发展与新闻传播变革对比研究

中外新闻技术发展与新闻传播变革对比研究篇一:中外新闻技术发展与新闻传播变革对比研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闻技术和新闻传播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中外新闻界在这一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旨在对中外新闻技术发展与新闻传播变革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中外新闻技术发展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点。

无论是中外,都经历了从传统印刷媒体到电视广播再到互联网时代的变革。

新闻技术的发展为新闻采集、编辑、制作和传播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例如,新闻机构利用数字化技术和云计算存储大量的新闻数据,方便编辑和检索;同时,社交媒体平台的出现也使新闻传播范围更加广泛,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新闻内容,增加了新闻的传播速度和广度。

然而,中外新闻技术发展也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中国的新闻技术发展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和审查制度的影响,出现了相对封闭的网络环境。

一些大型的门户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被视为主要的新闻来源,这与西方国家的自由媒体环境有所不同。

此外,中国新闻技术也在加快发展中,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新闻领域也逐渐兴起,如机器人记者可以自动采集和生成新闻内容。

在新闻传播变革方面,中外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西方国家,新闻传播更加注重报道的客观性和多样性,媒体的独立性得到广泛认可。

而中国的新闻传播更加强调正面价值观和国家利益,新闻报道受到一些限制。

同时,中外新闻传播也存在着不同的传播方式。

在西方国家,社交媒体成为主要的新闻来源和传播平台,人们更加习惯于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

而在中国,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也是主要的新闻传播渠道,但受到了政府的监管和审查。

总之,中外新闻技术发展与新闻传播变革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虽然存在一些差异,但都在推动新闻行业向着更加数字化、多样化和开放的方向发展。

未来,中外新闻界可以加强合作,分享经验,共同推动新闻技术的发展和新闻传播的进步。

篇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闻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外新闻技术发展的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国家之间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差异和共同点。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比较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比较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比较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外电视新闻节目在传播方式、节目内容和报道风格方面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下面将对中外电视新闻节目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是传播方式。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方式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媒体形式和传播平台方面。

在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仍然是主要的传播形式,大多数人通过电视机观看新闻节目,媒体公司主要依靠电视台频道播出节目。

而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网络、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获取新闻信息。

因此,西方国家的电视新闻节目逐渐倾向于将节目内容进行互动和多媒体呈现,以适应观众多样化的媒体习惯。

其次是节目内容。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差异主要表现在报道对象、观点倾向和报道深度上。

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在中国的电视新闻节目中,通常会报道国内和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大事,以及领导人的活动和讲话。

相比之下,在西方国家的电视新闻节目中,普通公民的声音、社会事件和人文故事也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此外,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特殊国情,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对国家和政府的正面宣传和政策宣讲居多,报道观点倾向较为单一。

而在西方国家,新闻报道通常更加中立客观,多角度呈现问题,追求平衡报道。

当然,这些差异也受到国际新闻价值观的影响,每个国家的新闻价值观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最后是报道风格。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的报道风格差异主要表现在表演性和亲近感上。

中国的一些电视新闻节目,为了吸引观众,会采用一些娱乐性的元素,比如明星主持人、轻松幽默的台词、特效图像等,以增加观众的观看欲望。

而在西方国家,电视新闻节目更加注重报道的严肃性和专业性,主持人更加稳重和客观,不会过多强调个人情感。

此外,在面对突发事件和重大新闻时,中国电视新闻节目通常会采用集中报道、长时间连续播出的方式,而在西方国家,新闻节目更加注重即时报道,力求第一时间传递信息。

综上所述,中外电视新闻节目在传播方式、节目内容和报道风格上存在一些差异。

中外新闻报道中的框架分析比较

中外新闻报道中的框架分析比较

中外新闻报道中的框架分析比较新闻报道是传递信息、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途径,而不同国家的新闻报道往往受到各自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框架和视角。

本文将对中外新闻报道中的框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在报道方式、内容呈现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异同点。

一、报道方式在报道方式上,中外新闻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的新闻报道往往以正面报道为主,强调政府政策的积极影响和成就,对负面信息进行控制和过滤。

而西方国家的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客观、公正,对政府和权力进行监督,报道更加多元化和立体化。

此外,西方新闻报道更注重新闻价值观念,强调新闻真实性和独立性,而中国新闻报道则更受到政治导向的影响。

二、内容呈现在内容呈现方面,中外新闻报道也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报道内容往往偏向正面,对一些敏感话题进行避讳。

而西方新闻报道更加开放和包容,对各种观点和声音都给予平等对待,报道更加多元化和深入。

此外,西方新闻报道更注重事实真相的还原,追求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和客观性,而中国新闻报道则更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报道内容受到一定限制。

三、价值取向在价值取向上,中外新闻报道也有所不同。

中国新闻报道更加强调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强调正能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道内容往往带有明显的价值导向。

而西方新闻报道更加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强调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报道更加注重人权和民主价值。

此外,西方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强调新闻的社会监督功能,而中国新闻报道则更受到政治导向和国家利益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外新闻报道中的框架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报道方式、内容呈现和价值取向等方面。

中国新闻报道更加注重政治导向和国家利益,报道内容受到一定限制;而西方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客观、公正,强调新闻的独立性和社会监督功能。

不同框架下的新闻报道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反映了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新闻传播特点。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外新闻报道之间的交流与对比将更加频繁,相互学习借鉴,促进新闻报道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新闻报道对比摘要:分别列出中国和外国对哥本哈根峰会没取得显著成果的报道,而后分析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历史环境。

新华社的报道:发达国家企图逃避义务导致关键问题进展甚微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江国成)哥本哈根会议中国代表团谈判团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26日说,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几乎没有进展,原因是发达国家企图逃避他们在有关国际公约和议定书的义务。

解振华26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长期以来,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就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资金、技术等关键问题不断提出建议,但发达国家采取拖延战术,一直未给予正面回应,导致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几乎没有进展。

他说,在减缓气候变化影响问题上,发达国家不仅想方设法逃避到2020年的中期量化减排义务,还试图通过将矛头指向主要发展中国家来转嫁减排义务,转移谈判焦点。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规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应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发达国家在几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无约束地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理应承担其历史责任,率先大幅度量化减排。

但现实是,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几十年后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在持续增长,人均排放量仍然很高,提出的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也与科学的要求和国际社会的期望有相当大的距离”。

他说,发达国家“无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向主要发展中国家提出很高的减排要求,这是不公正、不合理的”。

解振华说,在资金问题上,发达国家一直强调私营部门和碳市场的作用,试图逃避发达国家政府公共资金的出资义务,甚至试图让发展中国家出资,或是给发展中国家使用资金设置各种前提条件。

此次哥本哈根会议上,尽管发达国家在资金方面做出了一些承诺,但没有明确各国长期资金承诺的金额,也没有明确短期资金的来源,更没有明确短期资金如何落实。

谈到技术转让问题时,解振华说,在发展中国家的强大压力下,发达国家勉强同意建立一个技术机制,但极力将这一机制弱化为只有信息交流和咨询的功能,这样的机制无法使技术转让实实在在地发生,与发展中国家用得起、用得上气候友好技术的希望相去甚远。

他说,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后,中国政府将本着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高度负责的态度,继续坚定不移地采取减缓行动,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同国际社会一道,在哥本哈根会议成果的基础上,为在墨西哥会议完成巴厘路线图谈判做出不懈努力。

路透社的报道:上海有色金属:哥本哈根协议要点译文哥本哈根(路透社)-美国总统奥巴马已与印度,南非,中国和巴西在周五达成气候协议。

The deal outlined fell far short of the ambitions for the Copenhagen summit.该协议反应了哥本哈根首脑会议的成果寥寥无几。

下面是名为“哥本哈根协议的要点”的文章* LONG-TERM GOALS *长期目标"Deep cuts in global emissions are required according to science...with a view to reduce global emissions so as to hold the increase in global temperature below 2 degrees Celsius."在全球排放量“,要求以科学的方式大幅度削减.以期减少全球排放量,以保持全球气温上升在摄氏2度以下。

”* LEGALLY BINDING DEAL *法律约束力牌A proposal attached to the accord calls for a legally binding treaty to be pinned down by the end of next year.该协议所附的提案要求将刊登在明年年底颁布的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

* FINANCING FOR POOR NATIONS *资助贫穷国家The text says: "Developed countries shall provide adequate, predictable and sustainable financial resources, technology and capacity-building to support the implementation of adaptation a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文中说:“发达国家应提供足够的,可预见和可持续的财政资源,技术和能力建设,以支持发展中国家行动的实施。

”It mentions as particularly vulnerable and in need of help are the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 and countries in Africa.报告提到特别脆弱和需要帮助的是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非洲国家。

"Developed countries set a goal of mobilizing jointly $100 billion a year by 2020 to address the need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funds will come from a wide variety of sources, public and private,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发达国家设定了到2020年共同筹集1000亿美元,每年以满足发展中国家的需要的目标。

这笔资金将来自不同的地方,各种公共和私人,双边和多边的。

”An annex carries the following short-term financing pledges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for 2010-2012: 附件,以下简称:发达国家的长期资助的2010-2012年认捐:EU - $10.6 billion欧盟- 106亿美元Japan - $11 billion日本-一百一万点零零零万美元United States - $3.6 billion美国-三十六点零零零亿美元* EMISSIONS REDUCTION: *减排:Details of mitigation plans are included in two separate annexes, one for developed country targets and one for the voluntary pledges of major developing countries.缓解计划的详细情况,包括在两个单独的附件,为发达国家的目标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自愿认捐之一。

These are not binding, and describe the current status of pledges -- ranging from "under consideration" for the United States to "Adopted by legislation" for the European Union.这些都是不具约束力,并说明承诺的现状-从“正在考虑”为美国的“立法通过了”欧洲联盟。

* VERIFICATION *验证A sticking point for a deal, largely because China refused to accept international controls, the section on monitoring of developing nation pledges is one of the longest in the accord.坚持一个交易点,主要是因为中国拒绝接受国际管制,这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承诺监测部分是协议中最长的一个。

It says emerging economies must monitor their efforts and report the results to the United Nations every two years, with some international checks to meet Western transparency concerns but "to ensure that national sovereignty is respected."报告说,新兴经济体必须监测和报告其努力结果向联合国每隔两年,一些国际检查,以满足西方的透明度问题,但“以确保国家主权得到尊重。

”被拒绝。

*森林保护The accord "recognizes the importance of reducing emission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and the need to enhance removals o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by forests," and agrees to provide "positive incentives" to fund such action with financial resources from the developed world.该协定“承认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以及需要加强森林清除或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性”,并同意提供“积极的鼓励措施”,以基金,来自发达国家的财政资源的这种行动。

* CARBON MARKETS *碳市场Mentioned, but not in detail.提到,但不详细。

The accord says: "We decide to pursue various approaches, including opportunities to use markets to enhance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and to promote mitigations actions."该协议说:“我们决定采取各种方法,包括利用市场的机会,以提高成本效益,并促进缓解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