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说课讲解

合集下载

人教 版六年级美术上册《第7课 漂浮的画》教学设计

人教 版六年级美术上册《第7课 漂浮的画》教学设计

教案: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课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如何在画纸上创造出一个看似漂浮在水面上的画面效果。

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能够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感和立体感的漂浮效果。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漂浮的画的创作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一幅漂浮的画作品。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立体感,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学难点:1. 如何把握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使画面中的物体看起来像真正的漂浮在水面上。

2. 如何运用色彩和线条来表现物体的光影效果,增强画面的真实感。

教具学具准备:1. 教材、PPT、画纸、画笔、水彩颜料、铅笔、橡皮等。

2. 一些关于漂浮的画的示例作品,用于展示和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一些漂浮的画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漂浮的画的特点和魅力。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漂浮的画?它是如何创造出漂浮的效果的?二、基本技巧讲解(10分钟)1. 讲解如何通过色彩和线条来表现物体的光影效果,增强画面的真实感。

2. 讲解如何把握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使画面中的物体看起来像真正的漂浮在水面上。

三、实践环节(10分钟)1. 让学生选择一个物体,尝试在画纸上创作出漂浮的效果。

2. 引导学生注意物体的光影处理,以及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感的表现。

四、展示和评价(5分钟)1.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一起欣赏和评价。

2. 引导学生从画面效果、空间感、立体感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暂无。

作业设计:1. 完成一幅漂浮的画作品,要求画面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物体光影处理得当。

2. 写一篇关于漂浮的画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的日记。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漂浮的画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绘画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一幅漂浮的画作品。

但在实践中,部分学生对画面空间感和立体感的把握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漂浮的画》教案

《漂浮的画》教案

《漂浮的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简单的浮力原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浮力原理简介2. 制作漂浮的画3. 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4. 实验注意事项5. 成果展示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浮力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制作漂浮的画的操作方法。

2. 教学难点:浮力原理在实际操作中的运用,创意设计和制作独特的漂浮画。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塑料泡沫板、颜料、画笔、水、浮力支撑物(如小石子)、绳子。

2. 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漂浮的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画能漂浮在水面上?激发学生对浮力原理的好奇心。

2. 探究浮力原理简要讲解浮力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关系。

3. 制作漂浮的画演示制作漂浮的画的步骤,讲解实验操作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安全、正确进行。

5. 创意设计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设计独特的漂浮画。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颜色、图案,并在塑料泡沫板上进行绘制。

6. 成果展示与评价7.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分享收获和感悟。

8.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思考:如何改进和创新漂浮画的设计,使之更加美观、独特?9. 板书设计浮力的画浮力原理简介制作漂浮的画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实验注意事项创意设计10.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介绍浮力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2. 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博物馆或相关展览,加深对浮力原理的理解。

3. 开展课后浮力主题的科学小制作活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说课稿1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说课稿1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第7课漂浮的画》是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面波纹的表现方法,通过观察自然界的波纹,运用美术技法创作出具有动态感的漂浮画作。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水面波纹的表现较为复杂,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反复练习。

此外,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认知和感悟程度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水面波纹的表现方法,学会运用美术技法创作出具有动态感的漂浮画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水面波纹的表现方法。

2.原因:水面波纹形态各异,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其表现技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实践、总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绘画工具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展示自然界中的水面波纹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欣赏,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2.新课讲解:讲解水面波纹的形态特点,示范表现方法,让学生了解美术技法在创作中的应用。

3.实践环节:学生分组合作,选取自然界中的水面波纹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总结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创新。

5.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水面波纹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

可以采用流程图、关键词等形式,展示水面波纹的表现方法。

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总结收获和不足。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说课稿4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说课稿4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第7课漂浮的画》是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创作出具有漂浮感的画作。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绘画中的一些基本技巧,如透视、光影、色彩搭配等,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创造力旺盛,对于新的绘画技巧和创作方式充满好奇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和创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绘画中的一些基本技巧,如透视、光影、色彩搭配等,创作出具有漂浮感的画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对绘画的感知能力和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绘画中的透视、光影、色彩搭配等基本技巧,创作出具有漂浮感的画作。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绘画技巧,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和创意的画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实践、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创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绘画教材、画笔、画纸等教学手段,辅助学生进行绘画创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具有漂浮感的画作,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导入新课。

2.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绘画中的透视、光影、色彩搭配等基本技巧,并进行示范创作。

3.学生创作:学生根据所学技巧,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

5.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创新,进行拓展学习。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透视、光影、色彩搭配等绘画技巧。

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五篇]

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五篇]

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五篇]第一篇: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美术学科教案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7课漂浮的画【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流色转印的常用方法,学习利用水与油不相容的特征,转印出不同的肌理效果的画面。

2.通过自学教材及老师的演示讲解,掌握流色转印的方法并展开联想再创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表现力。

3.制作过程中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培养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利用水与油不相容的性质,做水面上的油漆吸附联系。

【教学难点】根据制作过程中油水变化的节奏及画面所形成的肌理效果,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装着清水的漱口容器、油漆、汽油、水粉颜料、水粉纸等。

学生:油漆,具有吸附能力的纸张、汽油。

【教学过程】一、感悟体验观赏美丽的雨花石,仿佛可以看出美石之中的山川,湖泊,人物,情景,花鸟,抽象图案,色彩色阶变换,韵律等,使得观石人能从微观的雨花石方寸之间,一下子联想到大千世界,万千红尘甚至不可思议的太空,灵幻,外太空,而这些美妙的图案都由不同的点,线,面所组成,再加以漂亮的颜色搭配,而正是这种和谐的美丽让人身心愉悦。

引导思考,我们是不是可以模仿,“制造”出这种效果呢?二、欣赏提升,开阔视野1.出示几幅自然风景图片,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神奇魅力。

提问:图片美在哪里?有哪些景物的存在而让你感到美丽。

总结:每幅图片都由不同的点,线,面所组成,再加以漂亮的颜色搭配,而正是这种和谐的美丽让人身心愉悦。

思考,我们是不是可以模仿,“制造”出这种效果呢?2.尝试演示:在玻璃试瓶里盛一定量的清水,随后滴入几滴油漆,让学生观察油漆和水之间的变化。

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滴入清水中的油漆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一下子沉入水底;还有的在水中漂浮。

说明:这个演示是为了让学生看清油漆和清水之间的变化过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新美术学科教案六年级上册(人教版)方法的兴趣。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
(4)实物模型:教师可以使用实物模型或道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漂浮画的概念和创作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漂浮画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漂浮画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漂浮画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漂浮画的魅力或特点。
3. 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评估学生对漂浮画基本概念、创作方法和艺术特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在创作漂浮画作品时的构图、色彩搭配、绘画技巧等方面的运用能力,以及作品的艺术效果和创意性。
5. 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在课堂表现、小组讨论、随堂测试和作品评价等方面的表现,教师给予及时的正面评价和鼓励,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升。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培养。
3. 漂浮画的创作方法:学习漂浮画的创作方法和步骤,包括构图、色彩搭配、绘画技巧等,并通过实际操作进行实践。
4. 漂浮画的艺术特点:分析漂浮画的艺术特点,如空间感、光影效果、透视原理等,并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特点来提升作品的艺术效果。
5. 漂浮画作品的欣赏和评价:学习如何欣赏和评价漂浮画作品,包括从构图、色彩、技巧、表现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3. 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绘画技巧,将自己的情感、想法和生活体验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有效地表达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了解漂浮画的概念、历史背景及其艺术特点。
(2)掌握漂浮画的创作方法和步骤。
(3)学会运用想象力,结合绘画技巧,创作出富有创意的漂浮画作品。

六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7、漂浮的画 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7、漂浮的画 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7、漂浮的画人教新课标一、教材分析1.1 教材介绍本节课是六年级上册美术课程中的第七课,教材使用的是人教新课标版。

本节课是引领学生感知和观察物体的三维形态,让学生在观察和创作中,对物体的空间感有更深的认识。

1.2 知识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漂浮的画”。

漂浮画,简单来说是在画面中模拟想要浮在画面上的物体,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花朵、气球、云朵等等,贴近生活和想象。

在绘画中,漂浮画用来表现画中的物体在空间中的关系,达到美学的效果。

1.3 教学目标•掌握漂浮画的概念和表现方法;•发挥创造力,运用漂浮画技法表达自己的想法;•配合色彩的运用,让漂浮画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漂浮画的定义和表现方法漂浮画是一种绘画手法,通过画面中的物体形态布局和色彩运用,表达画中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

漂浮画比较常见的主题有气球、云朵、风筝等,但是漂浮画的形式并不局限于此。

漂浮画的表现方法比较灵活,常用的方法有:•简单图形描绘法:直接在白色背景上,通过线条或者轻柔的色块描绘出物体的形态,让画面具有漂浮感;•空间对比法:通过对画面中不同物体的大小和位置安排,在画面上表达不同的空间感知;•光影变化法:利用阴影或高光的变化,让画面中的物体看起来更加立体感和有重量感。

2.2 漂浮画的配色方法漂浮画的色彩运用比较灵活,可以选择一些明快的颜色,也可以选择一些柔和的颜色,让漂浮画有更多的表现力。

在漂浮画中颜色的运用有以下几个方面:•图形色彩:物体的外形和颜色往往是一体的,通过色彩的运用让漂浮画更有生机和表现力;•空间色彩:两个物体在空间上的位置不同,往往会让我们在色彩上有所变化,利用不同位置上的颜色搭配,加深画面的空间感;•背景色彩:在漂浮画中,背景的颜色也非常重要,选取背景色彩的时候,可以选择恰到好处的深浅色搭配,达到视觉上的和谐。

2.3 漂浮画的创作要点创作漂浮画需要关注以下几个要点:•确定主题;•选择合适的表现方法;•注意细节,使画面更加细腻;•配合色彩的运用,打造出完整的画面;•适当考虑空间关系,让画面有更好的空间表现。

第7课 漂浮的画 (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

第7课 漂浮的画 (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漂浮画的创作原理和技巧,掌握基本的色彩搭配和绘画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让学生掌握漂浮画的创作过程,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表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艺术创作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漂浮画的创作技巧,运用色彩和线条表现画面效果。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色彩和线条表现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示范教学、实践指导和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师通过示范漂浮画的创作过程,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创作技巧;通过实践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四、教学过程1、导入阶段:(1)情境创设:教师展示一些美丽的漂浮画作品,引导学生感受漂浮画的魅力。

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漂浮画的创作原理和技巧。

(2)示范引导:教师现场示范漂浮画的创作过程,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创作步骤和方法。

同时强调色彩搭配和线条表现的重要性。

2、探索阶段:(1)观察分析:教师出示几幅典型的漂浮画作品,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特点及创作技巧。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了解不同作品的色彩搭配和线条表现方法。

(2)实践体验: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漂浮画创作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

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色彩的搭配和线条的表现。

3、创作阶段:(1)教师提出创作任务: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主题,运用所学漂浮画的技巧进行创作。

要求突出主题特点,注重色彩搭配和线条表现。

(2)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在指导过程中注意提示学生注意构图和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表现,不要拘泥于真实的再现,将自己的感受融入作品中。

同时,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发挥个性。

4、欣赏评议阶段:(1)作品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或教室四周,采取自评、互评的方式进行欣赏。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对于水彩画的基本材料认识,部分学生仍然不够熟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重视这一点,加强学生对基本材料的了解和运用。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自信心不足。为了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我将在下一次课中尝试引入更多有趣的讨论话题,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创意构思与画面布局:学生需学会如何构思创意,设计画面布局,使作品具有吸引力和艺术表现力。
举例:在水彩画的创作中,如何恰当选择画纸质地、画笔大小和颜料种类,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水的多少和颜料的浓度来达到理想的漂浮效果,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内容。
2.教学难点
-水彩颜料与水的比例控制:学生往往难以把握颜料与水的比例,导致画面效果不佳,需要通过实践掌握恰当的比例。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美术表现:通过实践水彩画的漂浮技法,提高学生对水彩画媒材的运用能力,培养色彩搭配和画面构成的审美素养。
2.创意实践: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个性化和创意的漂浮画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艺术表现力。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此外,对于教学难点和重点的讲解,我觉得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根据他们的接受程度调整讲解的深度和广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多观察、多思考、多创作。同时,我也会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美术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水彩画的漂浮技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好奇于颜料的流动性和水彩画独特的视觉效果,这让我感到很欣慰。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理论知识,通过示范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技法的关键点。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 漂浮的画》教案1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 漂浮的画》教案1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1一. 教材分析《第7课漂浮的画》是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学习如何通过创意和技巧,绘制出具有漂浮感的画作。

本课内容丰富,既包含了绘画技巧的讲解,也注重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材通过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中的空间感和透视原理,使画面产生漂浮的效果。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技巧和艺术表现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技巧,以及如何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绘画中的空间感和透视原理,学会如何通过技巧绘制出具有漂浮感的画作。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和创作,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绘画的热爱和创作,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掌握绘画中的空间感和透视原理,创作出具有漂浮感的画作。

2.难点: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技巧,表达自己的想象和情感。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2.实践性教学: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

3.示范性教学: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绘画技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第7课漂浮的画》2.画材:水彩、画纸、画笔等3.辅助材料:图片、案例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绘画知识和技巧,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漂浮的画的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学习绘画技巧。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绘画技巧。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点评,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技巧。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 漂浮的画》教学设计1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 漂浮的画》教学设计1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7课漂浮的画》是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如何通过想象和创作,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在美术作品中。

本课以“漂浮”为主题,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材料和表现手法,创作出富有创意的漂浮效果。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欣赏、分析、实践和评价等环节,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表现欲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但在创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素材的选择和表现手法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勇于表达自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漂浮的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欣赏的良好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如何创作出富有创意的漂浮效果。

2.教学难点:素材的选择、画面构图和表现手法。

五. 教学方法1.欣赏讲解法:通过欣赏优秀作品,引导学生了解漂浮的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创作出具有漂浮效果的画作。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创作水平。

4.评价激励法: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美术作品,用于欣赏和分析。

2.准备各种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3.准备展示用的白板和板书用具。

4.准备计时器,用于控制教学环节的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漂浮的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漂浮效果,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同时,提问学生对漂浮的画的看法,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漂浮的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如画面构图、素材选择、色彩搭配等。

同时,展示优秀的漂浮画作,让学生感受艺术的美。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建议和帮助。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美术《第7课 漂浮的画》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美术《第7课 漂浮的画》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美术《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的第7课,主题为“漂浮的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漂浮物的画法,并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生活中有趣的漂浮物。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漂浮”的有关知识。

学习漂浮物的画法。

2. 能力目标:掌握漂浮物的画法,并能创造性地画出生活中有趣的漂浮物。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漂浮物的画法,并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生活中有趣的漂浮物。

教学难点:能创造性地画出生活中有趣的漂浮物。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美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和技巧。

他们对于绘画的兴趣较高,渴望学习新的绘画技巧和表现形式。

在生活中,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漂浮的物体,如气球、风筝等。

因此,他们对于本课的内容会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漂浮物的画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师生互动):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一些漂浮的物体,如气球、风筝、浮标等,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对话。

老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漂浮的物体?请举手回答。

学生回答:气球、风筝、浮标、水上游乐设施等。

老师:非常好!那你们知道漂浮的原理是什么吗?2. 知识讲解:老师简要介绍漂浮物的概念和原理,解释漂浮物在空气或水中浮起来的原因。

老师:同学们,当我们把气球充满气体时,它会变得轻盈,因为气体比空气轻,所以气球会漂浮起来。

风筝则利用风的力量才能在空中飘扬。

你们知道其他漂浮物的原理吗?3. 示范演示:老师现场示范绘制一个漂浮的气球,重点展示绘制的步骤和技法。

老师拿起一张白纸和一支红色彩铅,开始画一个气球的形状。

老师:同学们,我们先画一个椭圆形作为气球的主体,接下来再画上气球的细节,如气球颜色、气球口和气球上的花纹等。

请你们仔细观察我的画法。

4. 学生实践: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如纸张、彩铅、水彩等。

第7课 漂浮的画(教案) 人教版(2012) 美术六年级上册

第7课 漂浮的画(教案) 人教版(2012) 美术六年级上册

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漂浮的原理,学会制作漂浮的画。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物体在水中漂浮的原理2. 制作漂浮的画的方法和步骤3. 漂浮的画的创新与表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在水中漂浮的原理,制作漂浮的画的方法和步骤。

2. 教学难点:如何创新和表现漂浮的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物体在水中漂浮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现象。

b.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些物体能在水中漂浮吗?c.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物体在水中漂浮是因为它们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2. 讲解物体在水中漂浮的原理a. 利用多媒体展示物体在水中漂浮的原理,讲解浮力、密度等概念。

b.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做实验,验证物体在水中漂浮的原理。

3. 讲解制作漂浮的画的方法和步骤a. 教师示范制作漂浮的画的方法和步骤。

b.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制作漂浮的画。

4. 创新与表现a.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创新和表现漂浮的画。

b. 学生分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

c.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漂浮的画,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小结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物体在水中漂浮的原理和制作漂浮的画的方法。

b.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作品。

五、作业布置1. 制作一幅漂浮的画,要求创新和表现力强。

2. 写一篇关于漂浮的画的创作心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物体在水中漂浮的原理,让学生学会了制作漂浮的画。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新意识,作品表现力强。

但在课堂实践中,部分学生对物体在水中漂浮的原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备注:本教案适用于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第7课《漂浮的画》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第7课《漂浮的画》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 第7课《漂浮的画》人教新课标一、教学背景《漂浮的画》是六年级上册美术课的第7课,本课程着重讲授在绘画时如何表现漂浮的感觉,强化绘画的空间感。

本节课将通过绘画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锻炼画面组织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如何绘制漂浮的物体;•掌握构成漂浮感的画面元素;•熟练掌握绘画基本技能;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能够观察和分析画面,辨识画面元素;•能够灵活运用学习到的技能素材进行绘画;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艺术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作能力;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如何描绘漂浮的物体并使画面中呈现出漂浮感;2.掌握表现空间的画面元素。

教学难点:1.熟练掌握构成漂浮感的画面元素;2.能够辨识画面元素,并运用学习到的素材进行绘画。

四、教学方法•实践探究法;•情境教学法;•观察分析法;•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流程1.引入新课教师使用PPT呈现关于漂浮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其画面元素并提问并引出即将进行的主题。

2. 教学操作步骤一:引导学生分析画面元素引导学生根据图片中的画面元素分析如何让物体在画面中表现出漂浮的感觉。

步骤二:演示如何绘制漂浮的物体教师对绘制漂浮的物体进行演示并鼓励学生多加实践,注意观察和理解课堂内容。

步骤三:练习让学生在熟悉操作后进行实践操作练习,尝试用自己的想象来设计画面。

步骤四:小组交流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让他们在小组中模拟出一个实景并进行设计创作,营造出聚焦学习的小组氛围。

3.课堂总结•教师针对学生绘制成果进行点评;•提醒学生关注安全问题;•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和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自评本节课我个人觉得整个教学过程中掌握好了课堂节奏,把观察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锻炼了想象和观察力并成功画出漂浮感,整体教学气氛比较活跃。

2. 评价指标•学生能否掌握画面元素并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课堂内容并成功表现在绘画上;•学生内部协作能力的体现。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7课漂浮的画人教新课标(2023秋)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7课漂浮的画人教新课标(2023秋)
同时,我认识到,教学评价在课堂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多元化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2.知识与技能:掌握水彩画的基本技巧,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具有水中漂浮效果的画面,提升绘画表现力。
3.想象与创新:激发学生想象力,鼓励创意表达,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4.实践与合作:在创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5.情感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对美术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提供多样化的素材和启发性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漂浮的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水中看到过物体的倒影吗?它们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水中光影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水中倒影和漂浮物体的基本概念。水中倒影是物体在水面上反射形成的影像,而漂浮物体则是在水面上浮动的事物。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有着重要的表现作用,能够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生动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些具体的艺术作品案例。这些案例展示了水中倒影和漂浮物体在美术创作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它们如何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漂浮的画》的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学生在掌握水中光影变化和水彩画技巧方面存在一定的挑战。首先,我发现学生在观察水中倒影时,对光影变化的把握不够准确。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我在课堂上增加了实物演示和互动讨论环节,让学生亲自观察并尝试描绘,从而提高他们对光影变化的认识。

第7课 漂浮的画-人教2011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7课 漂浮的画-人教2011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7课漂浮的画-人教2011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漂浮的画的概念以及艺术形式2.学习运用大胆的色彩搭配和水彩笔技巧来表现漂浮的画3.提高学生的美术创意和创造力二、教学内容1.了解漂浮的画的概念和艺术形式2.学习色彩搭配和水彩笔技巧3.创作漂浮的画三、教学重难点1.深入了解漂浮的画的艺术形式和内涵2.熟练掌握色彩搭配和水彩笔技巧3.提高学生的绘画创造力和创意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老师出示一些漂浮的画作品,让学生观看、品味、分析。

引导学生了解漂浮的画的概念和艺术形式,并鼓励学生自由想象,举例说明画中的漂浮是怎样实现的。

2. 实践操作步骤一:色彩搭配利用让学生自由组合各种颜色的方法,观察其搭配效果。

然后教师用笔演示如何将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演示出不同深度和变化的效果。

步骤二:水彩笔用法•学习颜色渐变法。

将两种或以上颜色涂在同一片空间里,用画笔在两种颜色交界处反复重叠,形成颜色丰富的过渡效果。

•学习呈现烟雾状的画法。

讲解如何使用笔体的特性,通过短线慢慢交融覆盖实现烟雾般的渲染。

步骤三:创作漂浮的画要求学生按照自己想象的主题,自由发挥运用所学技巧和用色的知识进行创作。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老师可以随时对学生的动态进行引导和点拨。

3. 课堂展示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并鼓励同学之间相互欣赏、评价和指导。

同时,教师也可以从一些突出的作品中,进行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老师根据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点,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思考题等。

六、课后作业老师布置学生在课后完成快速素描和漂浮画两个小作品,在第8节课时进行集体展示、点评、分享。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看、分析、实践操作、创作并展示等环节,全方位引导学生了解漂浮画的概念、形式和技法,让学生在思考、观察、表达等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和发展。

同时,本节课突破了传统固定的作品和内容,注重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化表达。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说课稿5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说课稿5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第7课漂浮的画》是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和分析自然界中漂浮的物体,运用想象和创意,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教材中提供了许多实例和技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和创作。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他们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同时,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尝试和创作。

但在绘画创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表现漂浮的感觉和空间感有一定的困难。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界中漂浮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创意,用绘画的方式表现漂浮的物体,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分享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界中漂浮的物体,运用想象和创意进行绘画创作。

2.教学难点:表现漂浮的感觉和空间感,创意地运用色彩和线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观察法: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漂浮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审美能力。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创意进行绘画创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3.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演示,讲解绘画技巧,帮助学生掌握表现漂浮物体的方法。

4.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合作,分享创作经验和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自然界中漂浮的物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欣赏与分析:学生欣赏优秀的漂浮画作品,分析作品中的技法和创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灵感。

3.示范与讲解:教师示范绘制漂浮的物体,讲解绘画技巧,引导学生掌握表现漂浮物体的方法。

4.学生创作:学生进行绘画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和创意,表现漂浮的感觉和空间感。

5.合作交流:学生分组合作,互相欣赏和评价作品,分享创作经验和心得。

6.总结与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展示优秀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说课稿2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说课稿2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第7课漂浮的画》是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习如何通过创意和想象,绘制出具有漂浮感的画面。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绘画技法和创意元素,旨在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

他们对于绘画技巧和创意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引导他们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绘制漂浮画的基本技巧,运用创意和想象绘制出具有漂浮感的画面。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的过程,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绘画活动,培养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绘制漂浮画的基本技巧,运用创意和想象绘制出具有漂浮感的画面。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创意和想象,将物体绘制出漂浮感,以及如何处理画面中的空间关系和光影效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分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教材中的作品和绘画技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漂浮画的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漂浮画的特点和魅力。

2.讲解:教师讲解漂浮画的基本技巧和创意方法,如运用透视、光影、空间关系等手法。

3.示范:教师现场示范绘制漂浮画的过程,边示范边讲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绘画技巧。

4.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绘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5.分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绘画,相互交流、借鉴,共同完成作品。

6.展示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漂浮画的特点、绘画技巧和创意方法等内容,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和图形展示教学要点。

第7课《漂浮的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

第7课《漂浮的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

新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漂浮的画》属于新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程。

“漂浮”,这两个三点水偏旁的汉字组合,勾勒出了一幅漂在水面随水而动的优美画面,由此“漂浮的画”让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和创作的欲望。

这节课我试图通过“肌理”的一种制作方法——吸附法的演示、实践、感悟、创新,向学生展示油漆和水之间密切而又美妙的关系,展现其肌理的美,同时让他们运用已掌握的色彩知识和配色方法,结合点、线、面的美术知识,完成心中“漂浮的画”。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漂浮的画”的制作充满了好奇心和表现欲,他们已基本掌握了色彩的基础知识和常用的调色配色方法,他们已不满足于仅仅拿笔调和颜色来作画,他们渴望用更新颖的方法更自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朝气和活力。

这堂课用吸附法表现“肌理”的教学内容,正符合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能充分展示他们的艺术个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流色转印的常用方法,学习利用水与油不相容的特征,转印出不同肌理效果的画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教材及老师的演示讲解,掌握流色转印的方法并展开联想再创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表现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肌理的美感,体会制作的快乐,展示学生的艺术个性。

【教学重点】利用水与油漆不相溶的特性,做水面上的油漆吸附练习。

【教学难点】根据制作过程中油水变化的节奏及画面所产生的肌理效果,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准备】教具:扁平盛水器、水拓画颜料套装、环保袋、宫庭扇、实物展示仪、平板电脑、作品展板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老师带大家重游丝绸之路,探寻丝路上的艺术瑰宝。

咱们从古长安出发,到了凉州,你找到什么宝贝?马踏飞燕,看它的造型有着风驰电掣之势。

来到敦煌,壁画精美绝伦,色彩瑰丽无比。

到达巴格达,这是石雕“汉谟拉比法典”,庄严肃穆。

终于来到土耳其,我们找到神奇的水拓画,这门源自我们大唐的古老技艺,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放大来看看。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第7课 漂浮的画》教学设计人教版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第7课 漂浮的画》教学设计人教版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第7课漂浮的画》教学设计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漂浮画的创作技巧,培养他们的艺术表现力。

2. 通过对漂浮画的创作,让学生理解绘画与自然、科技的关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漂浮画的定义和特点2. 漂浮画的创作技巧3. 漂浮画的创作实践4. 漂浮画作品欣赏与评价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漂浮画的创作技巧2. 漂浮画的创作实践难点1. 漂浮画的创作技巧的理解和掌握2. 漂浮画的创新和实践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视频、绘画工具、漂浮画材料2. 学具:绘画工具、漂浮画材料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和视频介绍漂浮画的定义、特点和创作技巧,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漂浮画的创作技巧,包括材料选择、构图设计、色彩搭配等。

3. 示范:现场示范漂浮画的创作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创作方法。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漂浮画的创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板书设计1. 《第7课漂浮的画》2. 内容:漂浮画的定义、特点、创作技巧、创作实践、作品欣赏与评价作业设计1. 创作一幅漂浮画作品,要求运用所学的创作技巧,创新构图和色彩搭配。

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学生的作品和创作心得,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改进空间。

3.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根据学生的作品和创作心得,评估教学内容的充实性和实用性。

4. 教学过程是否顺利:根据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参与度,反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改进方向。

教学过程1. 导入使用多媒体工具:播放与漂浮画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漂浮画的魅力。

提出引导性问题:例如,“你们见过在水上漂浮的画吗?”“你们想知道这些画是如何制作的吗?”分享相关故事:讲述漂浮画的起源或与漂浮画相关的小故事,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2. 讲解在讲解环节,教师需要清晰地传达漂浮画的创作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漂浮的画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流色转印的常用方法,学习利用水与油不相容的特征,转印出不同的肌理效果的画面。

2.通过自学教材及老师的演示讲解,掌握流色转印的方法并展开联想再创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表现力。

3.制作过程中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培养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利用水与油不相容的性质,做水面上的油漆吸附联系。

【教学难点】根据制作过程中油水变化的节奏及画面所形成的肌理效果,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装着清水的漱口容器、油漆、汽油、水粉颜料、水粉纸等。

学生:油漆,具有吸附能力的纸张、汽油。

【教学过程】
一、感悟体验
观赏美丽的雨花石,仿佛可以看出美石之中的山川,湖泊,人物,情景,花鸟,抽象图案,色彩色阶变换,韵律等,使得观石人能从微观的雨花石方寸之间,一下子联想到大千世界,万千红尘甚至不可思议的太空,灵幻,外太空,而这些美妙的图案都由不同的点,线,面所组成,再加以漂亮的颜色搭配,而正是这种和谐的美丽让人身心愉悦。

引导思考,我们是不是可以模仿,“制造”出这种效果呢?
二、欣赏提升,开阔视野
1.出示几幅自然风景图片,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神奇魅力。

提问:图片美在哪里?有哪些景物的存在而让你感到美丽。

总结:每幅图片都由不同的点,线,面所组成,再加以漂亮的颜色搭配,而正是这种和谐的美丽让人身心愉悦。

思考,我们是不是可以模仿,“制造”出这种效果呢?
2.尝试演示:在玻璃试瓶里盛一定量的清水,随后滴入几滴油漆,让学生观察油漆和水之间的变化。

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滴入清水中的油漆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一下子沉入水底;还有的在水中漂浮。

说明:这个演示是为了让学生看清油漆和清水之间的变化过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新
方法的兴趣。

注意:油漆中必须加入适量的汽油才会产生较满意的飘浮效果。

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记录下油漆和水之间美妙的变化呢?(绘画、照片等)
分析肌理的自然属性:
广义的意义:“肌理”是某种物体上的纹理、质感,如树皮的纹理、质感,大理石的纹理、质感等等。

狭义的意义:它是绘画、雕塑等艺术创造所特有的形象化语言,如各种笔触、斧凿的痕迹、画面上的纹理等等。

注意:平时我们画画都是在纸上完成的,上了颜色万一画错了也很难修改了,今天我们要在水里画画,好处是哪里画错了,哪里不好看我们都可以修改,最后用纸把水面上的“画”吸附下来。

三、范作赏析
1.教师演示:在大玻璃水槽里盛一定量的清水,随后滴入几滴油漆,让学生观察油漆和水之间的变化。

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
滴入清水中的油漆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一下子沉入水底;还有的在水中漂浮。

想一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思考,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看法。

油漆太粘稠,比重过大。

2.教师示范油漆吸附法:
用稀释后的油漆倒入盛满清水的扁平容器中,用棒稍加搅动,用纸吸附在水面上,说明: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以下几点会造成不同肌理的吸附效果:
1.汽油稀释的量:加入汽油的量多,油漆滴入水面成散点状。

加入的汽油量过少,油漆成凝结团状。

2.水所处的状态:水处于静态时滴入油漆。

水处于动态时滴入油漆,均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3.油漆滴入水面的距离。

完全吸附后小心取出,即可制作出一幅肌理作品。

四、指导学生创作
运用吸附法制作一幅肌理作品,可以选用任何颜色搭配。

要求运用已学的色彩知识和配色方法,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制作的肌理作品命名。

五、评价展示
本堂课教师对学生的课堂中的评价以鼓励为主,由于吸附法制作肌理效果具有偶然性,学生初次尝试不太容易取得很好的效果,教师应多加鼓励与帮助。

六、课后拓展
品评学生的练习作品,根据颜色、纹理效果进行构思,设计出人物或动物的图案来。

要合理利用画面纹理,有美感。

【课后反思】
以简单有趣的方法创作出符合自己感受的作品,这是第三、第四学段特别需要掌握的。

本课从漂亮神奇的石头纹理导入,在感受抽象美的同时,借助油水不溶的原理,给同学们带来一种创造抽象美效果的有趣方法。

仅仅介绍一种方法无法满足本年龄段学生的创作欲望,所以本课的关键是教材右侧页的“技法点击”和“学习提示”,关键信息有:类似色、轻拌、轻轻掀起、晾干后。

而学生作品配合学习要求选择了自己命题的抽象图案画和用它作肌理,剪出图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