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试题按课分解第20课西学东渐(含解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
一、单项选择题1.郑观应曾批评洋务运动:“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
〞这实际是指〔〕A.中国失去了开展的机遇B.洋务派没有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C.中国和西方差距太大D.西方国家阻挠中国工业化2.1872年,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
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
〞诗中所提的“纸〞是〔〕A.传单B.信件C.报纸D.书籍3.梁启超曾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这主要表现为〔〕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B.兴起“实业救国〞思潮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维新思想转变为政治理论4.胡适在1910年6月30日给母亲的信中说:“如今时势,科举既停,上进之阶,唯有出洋留学一途。
〞由此可见〔〕A.废科举阻断读书人的仕途B.留学成为进取仕禄的主要途径C.国内的新式教育仍未起步D.辛亥革命推动了留学成为热潮5.“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不思整伤纪纲,而惟鹜心于凶器之末何钦?〞这一言论是〔〕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D.革命派对立宪派的批评6.“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
不知通,那么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那么有菲薄名教之心。
〞以上言论应出自〔〕A.魏源B.洪仁玕C.张之洞D.康有为7.近代中国某思想家撰文疾呼:“所谓立宪者,固将有上下两院,……今上院之法定议员,谁为之耶?其曰皇族,那么亲王、贝子是已;其曰贵族,那么八家与内外蒙古是已;其曰高僧,那么卫藏之达赖、班禅是已。
是数者,皆汉族之所无而异种之所特有,是议权仍不在汉人也。
〞该思想家应是〔〕A.林那么徐B.康有为C.谭嗣同D.章太炎8.明末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祀郊天,宣扬“耶儒合流论〞,以致传教士“出人宫廷,颇形利便,与太监往来,常乘机言圣教道理〞。
由此可见,西方传教士在华权力得以开展主要是因为〔〕A.获得社会上层的大力支持B.天主教与儒学宗旨一致C.传教士尊重中国文化风俗D.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增多9.王韬认为:“唯君民同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递------如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
(新人教版)新版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作业 岳麓版必修3【提分必备】
第20课西学东渐[随堂检测]1.魏源认为“五帝不袭礼,三王不沿乐。
”这说明他( )A.主张革故鼎新B.提倡师夷长技C.强调中体西用D.否定礼乐制度解析:选A。
“五帝不袭礼,三王不沿乐”意思为最早的“五帝”和“三王”都没有遵循一定的规矩或制度,反映了魏源借古讽今,抒发对保守派遵循祖制的不满,因此其主张为革故鼎新,故A项正确;题不能反映出“师夷长技”,故B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观点,故C项错误;题干中不能反映否定礼乐制度,故D项错误。
2.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符合上述观点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解析:选A。
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试图利用西方技术来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与材料“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相一致,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所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利益,与材料信息“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不一致,故B 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反封建斗争的延续,呼吁打倒孔家店,希望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与材料信息“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不符,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与材料信息“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不符,故D项错误。
3.“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材料中“臣”的主张是( ) A.师夷之长技以制夷B.实行君主专制C.实行君主立宪制D.实行民主共和制解析:选C。
据材料中“臣”可知有君,据“立宪”可知材料中所涉及的制度为君主立宪制,故C项正确;材料已涉及制度层面变革,故A、B项错误;材料中有君主,故D项错误。
4.“激烈的改革派都是急进的民族主义者,但他们仍然希望清王室可以领导中国不致危亡。
2021年高考真题:历史(湖北卷)【含答案】
2021年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图1),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
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
这反映了图1 爵A.冶炼技术的提高 B.铸造工艺的完善C.等级制度的发展 D.宗法体系的崩溃2.东汉永建二年(127年)汉顺帝征召知名隐士樊英,但樊英称病推辞。
于是,皇帝下诏“切责郡县”,地方官府遂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东城。
该责问方式体现了A.君权削弱 B.中央集权 C.吏治腐败 D.豪强崛起3.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
”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
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4.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
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
此举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5.中国历来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自东晋起,今湖北沿江各地堤防不断创筑和延展,相应的规章制度渐趋完善。
图2呈现了清代中期湖北分段派工修筑江堤的情形,这表明图2 湖北抢修长江、汉江堤工图(局部)A .长江水患已被根治B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 .测绘技术世界领先D .水利修防管理优化6.晚清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其课程内容既有西方科学知识,也包括中国旧学。
对此,船政大臣沈葆桢在奏折中说:“今日之事,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
”这体现的思想是A .君主立宪B .中体西用C .民主共和D .实业救国7.博览会是观察社会生活发展演变的窗口,又是汇聚物品和传播知识的平台。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渐教案(含解析)
【第20课西学东渐】之小船创作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1)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同时,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也相应扩大。
(2)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积极探寻抵御外侮、强国富民之路。
(3)传统的“贵华夏”、“贱夷狄”思想的制约,使国人对外界懵然无知。
2.代表(1)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研究与介绍世界在知识界中蔚然成风,“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2)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二、体用之争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2.焦点:是否要兼采西方文化变革救世的问题。
3.概括(1)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
(2)顽固派:反对“西学为用”,主张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3)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支持洋务派和洋务运动,进一步阐明中西文化的体用关系,斥责顽固派的守旧言行。
4.评价(1)局限:大体上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
(2)进步: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维新思潮1.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出洋务运动的种种弊端。
(2)代表人物: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4)评价: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付诸实践。
(5)影响①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
②为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维新思潮的形成(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西学知识的增长。
(2)代表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近现代中国的思想发展历程就是学习西方,洋为中用,逐步深入,继承与发展的过程.①林则徐等地主阶级改革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未实践也未触及封建专制制度.②洋务派继承了林则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并付诸实践,提出“中体西用”的方针.甲午一战宣告失败.③早期维新派继承了洋务派“师夷长技,中体西用”的思想,但侧重学习于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④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相结合.使早期维新派的思想系统化,进而使这种社会思潮演变成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但戊戌变法失败.⑤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与中国国情结合形成三民主义理论,领导了辛亥革命.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失败.⑥民国初年,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用民权,平等,进化论为思想武器,猛烈抨击儒家传统道德.形成新文化运动.⑦新文化运动后期,受十月革命影响,一批先进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第20课西学东渐【概念】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
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①必要性: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先进的爱国人士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冲破传统的“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向西方学习。
②可能性:中国与西方的联系日益扩大;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2、代表人物: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广州禁烟期间组织人员翻译外国传教士在澳门,广州等地办的报刊.(《广州记录报》,英文,1827年创刊;《中国丛报》,英文,1832年创刊;《广州周报》,英文,1835年创刊。
正式版第20课-西学东渐
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特施行有序, 始于粗粝而后至精华” (渐进变革)
共同主张:
①主张变法,挽救民族危机 ②倡西学、兴民权、改革教育制度 ③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思考: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起 到了哪些作用? (从政治、经济、思想上分析)
不同点:
巩固统治的方式不同: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顽固派完全排斥西学,反对学习西方。
4、实践:洋务运动
洋 •(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 务 运 •(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 动 的 •(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 内 容 •(60年代开始)开创近代教育制度。
思考: 清政府内部关于“西学”观点是否一致?有何异同?
答:不一致。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顽固派反对 “西学为用”。
3、两种观点比较:
你能看出他们观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洋务 派和顽固派“体用之争”的焦点是什么?
相同点:
都要求“中学为体”,即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 根本目的都是巩固清王朝统治。
二、第二阶段:体用之争(19c60n-90n,地主阶级
洋务派)
1、背景:
(1)清政府内忧外患: 外: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华加剧 内:太平天国运动
(2)19C60—90S,西学进一步在中国传播
2、中体西用的含义:
材料一: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 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 用其人。”
①含根义据(材实料质一)概: 括在不什触么动是清“王中朝学君主”专?制什的么前是提“下,西学学习西”方?先中 体进的西科用学的技实术质,达是到什巩固么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②②根根本据目材的料:二维归护清纳政洋府务的派封这建些统治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历史 西学东渐
抵 鸦片战争前后,为 林则徐 抗 了解西方抵御外患,魏源 派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 以新的眼光审视世 界。 洋 19世纪60——90年 曾国藩 务 代第二次鸦片战争 李鸿章 派 内忧外患
中体西用 在维护固有 制度和纲常 礼教下,力 师西法
派 别
背景
代表
主张
意义
早 期 维 新 派 晚 期 维 新 派
王韬 中法战争的失败, 使一些先前支持 郑观应 洋务运动的人反 冯桂芬 思洋务运动的弊 端。 19世纪90年代 甲午战争,民族 危机,民族工业 发展,民族资产 阶级形成。(社 会、经济、阶级 三个基础)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第20课 西学东渐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林则徐、魏源的贡献? 2、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是?何为中学?何 为西学? 3、早期维新思潮的代表?哪一事件后促其反 思?反思的内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4、90年代维新思潮进一步发展的时代背景? (3点)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维新思潮的理论来源是?康有为传播西学 的特点是什么? 6、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康、梁、谭、严在传播 西学上的贡献?
第23课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4、毛泽东思想的重大作用是什么? (1)理论: (2) 实践:
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1、邓小平理论是关于 的理论?该理 论形成的两大条件? 2、总结南方谈话前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80年代初步形成) (1)关于社会主义目的 (2)关于精神文明建设 (3)关于祖国统一 (4)关于科学技术的地位 (5)关于初级阶段理论 (6)关于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7)关于初级阶段战略部署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目的分别是什么?它和 辛亥革命分属于哪两大领域的革命? 2、与辛亥革命不同,陈独秀等人争取民主政治 的着眼点是? 据此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 3、蔡元培的办学理念是? 4、《新青年》宣传什么?抨击什么?起到了怎样的 作用? 5、新文化运动有哪四大内容? 6、新文化运动有哪四大意义?又有什么局限性? 7、推动“文学革命”的两大代表分别是?
第20课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科技、文化、 思想、宗教等)向中国逐渐传播渗入的历史过程, 它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 过重大影响。
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①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末清初:开端——传教士 ②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后:深入——列强侵华加剧
中国应对态度是怎样的呢?
一、开眼看世界(19c40年代)
●一场“辩论”
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 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 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然臣 窃闻谓政有本末,不先定其本而徒 从事于其末,无当也。„„立行宪 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 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 可计日待也。
《孔子改制考》 《新学伪经考》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 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角度:近代化)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推动了政治民主化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推动了经济工业化。 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 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推动了西方 科学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两派论战的主要内容
顽固势力 祖宗之法不可变, 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维新派 变者天下之公理
要不要兴民权,实 反对兴民权,设议院, 实 行 君 民 共 主 的 君 主 立宪政体 行君主立宪 反对君主立宪
要不要废八股、改 坚 持 科 举 取 士 , 反 对 变法之本,在育人, 在开学;在变科举 革教育制度 西学
☆
同学们思考一下西学东渐是否到此 就结束了,如果不是,本单元还有哪 些内容体现了西学东渐?
新文化运动中宣扬的民主与科学、
自由等思想(21课新文化运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体现的三
20课 西学东渐讲解
三、维新思潮
1、早期的维新思想
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 ②西学的传播
人物: 郑观应、王韬等
前期 支持“中体西用”洋务派、参与洋务运动
主张:
西
后期
体 中
用
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经济:发展工商业,与列强“商战” 思想:主张西学
影响 对于思想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
启蒙作用,但没形成理论体系,也没付诸实施
①材料中所说的长技指的是什么?主要是关于什么方面?
②学习西西方方“的长科技学”技的术目,的主是要什是么军?事技术
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想一想,我抵们御该外如来何侵评略价他们的 活动?
进步性:开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潮流!
局
①最终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统治
限
②在理论宣传方面,没有大规模实践
性
③仅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未涉及政治制度, 学习层次浅。
思想家 代表作
活动、思想
影响
康 有 为
《新》 《孔》
实践:万、变法 特点:中+西
方法:移花接木?
提供依据 “大飓风” “大喷发”
梁共同点(即①维民权新思思想 想的内容):
启超挽《通救变议法民》 族危② ③君 变机主 革;立 教宪 育发的 (展必 科然举资性)本主义;
谭主张开国会提倡、自兴由、民平权等 、实行君主
2、19世纪末的维新思潮
背景: 目的: 主张: 论战: 影响:
产生的背景
①政 治: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②经、阶:19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 想:西学迅速传播,早期维新思想 的启蒙作用。
目的
挽救民族危亡,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第20课 西学东渐
1、称林则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主要是因为他 A、认识到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B、主张学习西方,研究西方文化 C、认识到列强侵略中国的必然性 D、认识到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性 2、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开眼看世界”的实质是 A、了解西方 B、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自强”“求富”,发展资本主义 D、启迪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
【“西学东渐”简析】
• 西学:泛指当时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 • 东渐:指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 • 西学东渐: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 程。一般特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 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 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 它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 过重大影响。 • 两个阶段:①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末清初,耶稣会 传教士的到来;②鸦片战争期间直到五四运动前 后。
明清时期及鸦片战争后的两次“西学东渐”比 较 明末清初 鸦片战争后 时间
背景不同
双方地位 不同 传播媒体 不同 传播内容 不同 作用不同
西方资本主义初期 中国封建社会晚期
平等 传教士是惟一媒介 教义、科技 对中国影响甚微 近代中国是被动 传播渠道和媒介 多样化
内容更广泛, 层次更丰富 客观上促进中国 的近代化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21课 西学东渐
22课 新文化运动
近代中国人 向西方学习
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24课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 25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义在中国 的发展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 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 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第20课西学东渐
(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起点) ⑵ 局限
这一时期的“西学东渐”还仅限于知识分子阶 层个人行为的介绍性著作,带有政治指向性和实践 性的活动不多。 (没有冲破封建主义束缚)
第20课 西学东渐
巩固练习
1、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一些爱国 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新思想萌发 了,林魏新思想的核心是 A、改革内政,振兴清朝 B、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御侮之道 C、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D、启迪人们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第20课 西学东渐
2.体用之争大致情况:
体用之争最早出现 在19世纪60年代
背景: ①战后列强加强经济侵略 ②太平天国运动的威胁
3、体用之争
第20课 西学东渐
材料一 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 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 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 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的物质基础。 (3)引发了思想、文化领域的轩然大波——“体用之争”
(2)传播近代科技知识,培养中国第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第20课 西学东渐 三.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新突破 代表:王韬、郑观应
第20课 西学东渐
材料: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先在振 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 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代表作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主张 影响 否定专制,传播西学,宣扬维新 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 价值的理论依据;在当时的思想 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20课 西学东渐
思考: 1.康有为变法为何要借用经学和孔子的外衣? (怎样评价康有为的“移花接木”法?)
原因:①康有为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 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 级力量始终弱小。 2.这一时期论战的顽固势力中包括洋务派,是不是表明这 一派别比洋务运动时期落后了?
第20课西学东渐
• 简述“开眼看世界”思 潮刮起的时代背景。
• 分析归纳“开眼看世界” 这一阶段,中国学习西 方的特点。
• 洋务派和顽固派在对待 西学问题上有什么不同 点?二者是否根本对立?
• 分析归纳洋务派学习西 学的主要特点。
• 简述维新思潮出现的历 史背景。
• 分析归纳维新派在学习 西学方面的进步性
• 你怎样看待康有为托古 改制、传播西学的“移 花接木”法?
• 分析理解鸦片战争前后 至19世纪末,西学东渐 的发展历程所体现出的 规律和特点。
•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西学东渐”这一课, 你有哪些收获?
Hale Waihona Puke • 少年智则国智, • 少年富则国富, • 少年强则国强, •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第20课西学东渐
• 西学东渐简析: • 西学:泛指西方的科技、思想、文 化; • 东渐:指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 • 西学东渐: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 传播的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 阶段(1)明末清初(2)鸦片战争 期间直到五四运动运动前后。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0课西学东渐ppt课件岳麓版必修3
5.“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 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这一言论是( D )
A.洋务派对守旧派的抨击 B.开展洋务派运动的理论依据 C.革命派对保皇派的抨击 D.动摇了“中体西用”的理论依据
6.晚清时期有思想家提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 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 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该主张( B )
A.本质上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思想 B.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 C.否定了传统文化,主张全面学习 D.提倡维护传统文化,反对西方学说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理解到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但反对不顾中国 国情,一切照搬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的思潮,而是中西并举,其意在于 借助传统传播西方的政治思想,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材料未体 现,排除。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引进进化论,并提出该理 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人救 亡意识的觉醒,D 项符合题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本身没有错误,A 项说法不正确;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 族危亡,而非“革命”,B 项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 思想,C 项不正确。
4.影响 (1)“ 7 开眼看世界 ”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2)为抵御外侮、谋求 8 民族 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 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二、体用之争 1.时间:19 世纪 60~90 年代。 2.焦点:是否要兼采西方文化变革救世。
3.表现 (1)洋务派:倡行“ 9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初步发展和 19
民族资产阶级
民族危机 加深以及民族工业的 的形成。
2021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卷(附参考答案)
2021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卷(附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
这说明西周时期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
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
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3.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
以下为若干记载。
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
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幕。
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唐)刘禹锡《马嵬行》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
”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
(五代)刘昫等《旧唐书》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
”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4.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
这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5.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
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6.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
第20课 西学东渐答案
第20课西学东渐答案二、【课堂导学】问题一:读课本“开眼看世界”和下列表格,回的以下问题1.根据课本知识回答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原?⑴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腐朽的清王朝被迫打开大门,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也相应扩大。
⑵清政府的愚昧无知和落后。
⑶先进的中国人积极探寻抵御外侮、强国富民之路。
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2.根据课本知识总结林魏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对当时的积极作用?(1)特点:①介绍的知识以军事为主,也有介绍政治和经济,但不深入。
②思想一方面带有鲜明时代变化的印记,另一方面,又保留着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
(2)影响:积极:“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主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最主要功绩在于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其实质探索救国之路。
问题二: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读课本,理解相关问题的基本要点)1.记忆、理解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出台背景、含义、目的(3)概括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根本目的——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直接目的抵御外来侵略2.洋务派和顽固派“体”“用”之争的最后结果怎样?结合洋务派和顽固派“体”“用”之争的内容,分析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和作用?结果:体用之争最终以洋务派的胜利告终,并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洋务运动实质:在不触动清王朝君主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目的积极: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消极:局限于学习西方物质文化层面,中国的社会制度没有根本性变革。
问题三:维新思潮1.19世纪80年代,从洋务运动中分化产生早期维新派(1)早期维新派的主要代表有哪些?和洋务思想比,主要进步性体现在什么地方?代表:王韬、郑观应;重要进步性是把洋务派的学西方先进技术发展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由学西方物质文明发展到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20课 西学东渐
二、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
主干知识回顾
1.背景: 2.目的: 3.内涵: 4.论战: 5.评价:
清政府内部关于“西学”观点是否一致?有何异同?体用之 争的实质是什么?体用之争的结果如何?影响如何?
材料一:顽固派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 在人心不在技艺。”“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便可抵 御外侮。 材料二:“外夷奇技,其始皆出中华,久之中华失其传,而外 夷袭之”,有诗云:“西夷制器虽奇巧,半是中华旧制 来。”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 不一致。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顽固派反对“西 学为用”。 比较:同:根本上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异:洋务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实现国家富强;顽固派 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反对任何变革。 体用之争实质上是维护清王朝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争。 体用之争的结果洋务派获胜,掀起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2013· 重庆文综· 7)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 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 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 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 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此书很快进入 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 务运动中付诸实践。该书最有可能是(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天演论》 D.《资政新篇》
影响 推动了维新变法,形成了,起到了,促进了
特点:
(1)层面上:只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 没有认识到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 (2)两面性:一面带有鲜明时代变化的印 记,另一面又保留着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
评价:
实质:地主阶级抵御外侮、维护封建统治的西学思潮。
积极:最主要功绩在于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蔚然成风、 社会思潮、主流思想 局限:只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没有认识到西方 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虽然提出学习西方,但又 不敢触 及封建制度,并维持封建统治。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14 新陈代谢——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PART ONE
真题体验
考向一 开眼看世界
1.(2022·北京高考,6)《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
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
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
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
C.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变化 D.以“中体西用”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材料体现出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影响洋务派,是其自强 之道的思想先导,故选B项; 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迈出变法第一步,排除A项; 洋务派仍然停留在器物变革层面,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魏源师夷长技思想对洋务派的影响,而非洋务派“中体 西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排除D项。
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
主题14 新陈代谢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主题解读
鸦片战争以后,部分封建士大夫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逐渐惊醒,向西 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中体西用”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先后登场, 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科 学、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风起云涌,激荡全国。其中,以五四运动为界,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经历了由宣传民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 折,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实践
的实现
3.历史解释——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民族 主义
民权 主义
民生 主义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
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 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
历史:第20课 《西学东渐》[应用版】
①要不要维新变法;
②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③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3)实质: 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交锋 (4)影响: 传播维新思想,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催生了维新变法运动
1、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是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B、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C、附和西方基督教义 D、依靠儒家思想,托古改制 2、系统的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是 A、魏源 B、郑观应 C、康有为 D、严复 3、维新派和洋务派主张有着根本的区别是 A、鼓励开矿建厂 C、改革政治制度 C、改革政治制度 B、改革教育制度 D、抵制农民起义
(实质:比较“中体西用”和“维新思潮”)
比较60—90年代与19世纪末的西学东渐的不同 背景 领导 学习重点 主张 实践 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民族危机加重 列强经济侵略加剧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地主阶级洋务派 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 先进科技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洋务运动 政治制度 倡西学,兴民权, 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
局限—其政治思想没有付诸实践
四、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思潮 19C90S
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 1、背景:
②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
张 謇
2、代表人物及主要主张 代表人物
代表论著
主要主张
影响
康有为
《 新 学 伪 经 考 》将西方政治学 为 变 法 提 供 《孔子改制考》 说与儒家经史 理论依据
1、思考:
试从背景、范围、领导力量、学习重点、 主张、实践、影响等方面,比较19世40年代与 19世纪60—90年代的“西学东渐”有何异同?
(实质:比较“开眼看世界”和“中体西用”)
第20课西学东渐
巩固练习
1、《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 “西业”(参议院)、 “里勃里先好司” (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 所学判断,该书( B )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解析:《海国图志》—魏源—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 技以制夷;参议院、众议院、总统—西方政体。
A.“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仪为干橹”顽固派 B.“欲自强必先理财” 早期维新派 C.“求其体而遗其用”资产阶级 D.“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
地主阶级洋务派
巩固练习
3、“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 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 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 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材料中的“它”是 指( A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三、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
四、资产阶级维新派(19世纪末)
1、产生的原因:
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 产阶级力量壮大。 2)政治: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重。
3)思想:西方思想和知识的进一步传播。
1、代表人物及主张
1)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四个阶段
一个方向 两类国家
向西方学习 欧美国家 苏 联
?学不学 ?学什么 ?怎样学 ?向谁学
地主阶级
三个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顽 固 派
抵 抗 派 林 魏 师 夷 长 技 以 制 夷
洋 务 派 李 左 中 体 西 用
维 新 派 康 梁 君 主 立 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考历史试题按课分解第20课西学东渐(含解析)2021年高考历史试题按课分解第20课西学东渐(含解析)1.(xx·四川文综·4)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
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
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
”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D.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考点】“师夷长技”思想【解析】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可知,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外之间的交涉事务应该是呈增多的趋势,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总理衙门大臣……交涉事务”等信息,可知其主要描述的对外交涉事务,而不是洋务运动,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立宪思想,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中“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听其自然。
一闻《海国图志》……尚有色然以惊者”可知当时的总理衙门大臣对西方事务完全不通,从而说明了当时洋务人才的缺乏,故D项正确。
【答案】D2.(xx·江苏单科·7)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
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
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
这说明(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考点】“师夷长技”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解析】“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是郭嵩焘解职的原因,虽然郭“常写信给李鸿章”,但材料并未涉及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故A项错误;“劝其扩大留学范围”,报告日本“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并不等于推崇西方体制,故B项错误;当时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郭嵩焘“劝其扩大留学范围。
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的确超越了“1876年”的主流思想,故C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一位驻外使节的人事调整并不能说明“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C3.(xx·山东文综·16)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解析】依据题干中的材料“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可知此时期洋务派关注的是西方的技术,故A项正确;“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体现出来的是金融危机,而题干强调的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初,此时洋务派正在关注西方技术,故B项错误;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的主张时“中体西用”,而并不学习英、美、法等国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此时期主张学习的是西方的技术,并没有强调民族主义,故D项错误。
【答案】A4.(xx·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考点】维新思想——康有为思想主张【解析】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不是为了考据历史,而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其内容不一定具有真实性,故A项错误;《新学伪经考》内容是考据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不是介绍西方理论,故B项错误;《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法改革的根基,为维新变法减少阻力,因而不能被顽固派占主体的清政府所容忍,故C项正确;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没有否定颠覆孔孟儒学,而是利用儒学为其服务,托古改制,故D项错误。
【答案】C5.(xx·安徽文综·36)(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善观水者,必观其澜。
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
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
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12分)(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14分)【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思想主张【解析】(1)第一小问社会问题,根据材料“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是不满于宋明理学空谈心性、脱离社会实际需要的弊端;根据材料”邪教毒烟受之“,结合所学,可知魏源是批评鸦片战争前后面对以宗教、鸦片为代表的西方侵略,清政府不知如何正确应对的现状;据材料“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结合所学,可知陈独秀是针对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窃取革命果实,对外卖国,对内专制的事实有感而发;第二小问主张,结合所学,可以从顾炎武的经世致用、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的思想启蒙等角度分别归纳。
这儿要注意的是,题目问的是各自的主张,前两人因为没有实践运动,显得主张比较明显,而陈独秀的主张如果考生不注意,很有可能答成“新文化运动”,这就不怎么贴切了,应该是从思想启蒙、启迪民智、思想解放的角度来表达比较贴合设问原意。
(2)第一小问趋势,紧扣设问,首先要“根据材料(提供的内容和范围)”,实际上考生要善于利用第一问,因为第一问的题目本身事实上就已经说明了材料主要反映的线索,接着“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其实就是要考生在材料主线的引领下进行知识整合,概括性地表达明清到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演变方向,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进行表达,这里尤其要注意题目设问是“趋势”,不要把各领域的具体史实一一罗列,那就偏离设问本意了;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综合思考,可以从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感、顺应时代潮流、善于反思现实的具体做法、兼容并蓄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归纳。
【答案】(1)顾炎武: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
(4分)魏源: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4分)陈独秀: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命存亡,提倡思想启蒙。
(4分)(2)趋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
(6分)原因: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
(8分)6.(xx·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
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
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
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8分)(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考点】(2)唐代的儒学复兴——韩愈的儒学认识;维新思想——康有为的儒学认识(3)对待孔子与儒学的态度【解析】(2)从理论来源看,他们都主张回归孔子孟子所编定原典,从中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都认为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导致儒学传道的断绝;从目的看,他们的认识都是为现实服务,韩愈是为了复兴儒学,康有为是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
(3)对待孔子与儒学的态度,应该历史的、辩证的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答案】(2)共通: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8分)(3)态度: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7分)7.(xx·广东文综·38)(25分)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3)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
(13分)(要求: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
【考点】(3)“中体西用”思想;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解析】(3)结合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是什么,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表格中课程设置的变化来进行阐述即可,比如,儒学地位下降,清政府学习西方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1904年学制中儒学地位有所下降;再比如,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1912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取消读经讲经课;再比如,思想文化走向科学化、理性化,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五四运动反帝爱国,1922年新学制改修身课为公民课等。
【答案】(3)变迁:清政府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但仍坚持“中体西用”,1904年学制中儒学地位有所下降,但份量仍很重;(5分)1912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倡导民主共和,取消读经讲经课;(4分)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五四运动反帝爱国,1922年新学制改修身课为公民课。
(4分)u_W2X23672 5C78屸G37598 92DE 鋞20546 5042 偂S33941 8495 蒕Y8f38768 9770 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