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5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渐教案(含解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 教案
第20课西学东渐【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二、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开眼看世界”,“维新思潮”中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及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本和文字资料,认识并分析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以及维新思潮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概念、重要人物和各阶段特点。
2、从三者之间的层递关系出发,设疑引思,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西学东渐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影响。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对西学东渐过程中先进人物的学习,加深学生对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所进行的艰苦探索的认识,培养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意识与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
2、难点: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手段自制多媒体课件《西学东渐》。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一)教法策略认知心理学认为,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将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自主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普通高中新课程把“自主、合作、探究”列为新世纪最主要的三大学习方式。
因而,本节课我采用“小组合作学法“和“基于任务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法”。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二)、学法策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学法指导的立足点是将"学会"提高到"会学"和"乐学"的高度上来,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精品设计(7页)
第20课《西学东渐》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内容】《西学东渐》是“历史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岳麓版)第五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包括“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和“维新思潮”三个部分。
三者之间依次递进,不断深入,“西学东渐”贯穿始终。
【教学目标】㈠、知识与能力:1、掌握近代中国人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是一个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分析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㈡、过程与方法:1、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2、采用设置情境、设疑解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由浅入深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升华情感。
3.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知识点,特别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西学东渐过程中先进人物的学习,加深学生对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所进行的艰苦探索的认识,学习他们敢于直面现实、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和报效社会及祖国的意识与情感。
【学情分析】作为高二学生,通过前面两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对这段历史已经有所了解,尤其对促成西学东渐的政治、经济因素比较熟悉,而且教材出现的人物也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再加上学生对学习本课也有相当的兴趣,这都为学习本课的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学习起来难度也不大。
在学习本课时,教师应在课前布置好预习任务,通过展示大量的图文材料,使学生通过解读材料,了解西学东渐的不同阶段内容,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设计思路】第五单元的主题是“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中国文化伴随着列强的炮火,西学的浪潮和清王室的衰微,同政治、经济一样,艰难地走上近代化的征程。
2024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0课西学东渐教案岳麓版必修3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西学东渐”的概念,掌握其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学生能够了解近现代中国先进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学生能够运用史料实证分析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高历史理解能力。
-学生能够探讨近现代中国先进思想的发展演变原因,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反思与总结
本节课以“西学东渐”为主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在课前通过预习资料和问题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我也注重合作学习法的运用,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此外,我利用实践活动法,设计了一些模拟实验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技能。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先进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能够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培养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典型例题讲解
1.例题一:西学东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解答。
答案:西学东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近现代中国在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相对落后,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国家危机空前严重。其次,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局限性,意识到必须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先进科技和制度。再次,西方的工业革命和科技发展对中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促使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最后,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一些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也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0课《西学东渐》参考教案2
第20课西学东渐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3、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
2、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3、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材料。
在分析教材所提供的史料和老师课件展示的辅助史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原始材料。
4、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
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课件展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适当的问题设计和学生本身体验历史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5、鼓励学生分析交流:学习本课题的过程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位历史人物?为什么?请阐述你的理由?要求学生课后写出小论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体悟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种要素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中,无论任何个体、任何民族或任何国家都无法在自我隔绝中实现一支独秀,进一步养成开放的学习心态与世界意识。
教学重点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教学难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理解“体用之争”的“体”和“用”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辅助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学习提示1.点击课标(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第20课_西学东渐教案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二十课西学东渐【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本课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在本单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学生了解转型期中国文明的初步走向,对下一课“新文化运动”中“思想文化层面”的思想解放运动有更好的把握。
教学内容包括“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和“维新思潮”三个部分。
三者之间依次递进,不断深入,“西学东渐”贯穿始终。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掌握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掌握比较学习的方法、解读材料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放眼世界、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思想变化历程。
2、教学难点:认识维新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第一课时所学内容引入新课,温故而知新。
复习内容:1、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50年代):背景、代表人物和主要活动、性质、意义(积极和局限)2、体用之争( 19世纪60――90年代):背景、内容、特点、性质、结果、影响(过渡):体用之正最后以洋务派的胜利而告终,但是洋务运动的种种弊端又导致洋务派中分化出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讲授新课】:三、维新思潮(一)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1)中法战争之前——支持洋务派,投身洋务运动1、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2、思想立场: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支持者3、主要活动:斥责顽固派;投身洋务运动,学习科技,“商战”。
过渡: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也证明了地主阶级的救国道路行不通,早期维新派开始进行反思(不是技术不如别人)。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教学教案(4页)
第20课西学东渐(一课时)讲课人:王彦备课准备一.备教材课标解读: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材解读:1.教学目标:(1)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每一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特点;(3)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
(2)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3)本课设计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难点:重点:维新思想难点:对“体”、“用”的理解二、学情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到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康梁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主张,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本课注重对历史史料的运用和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三、教学准备:教具:PPT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学案。
教学方法:探究式问题教学。
教学过程课前学生看学案预习(5分钟)导入新课:鸦片战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西学逐步传入中国,国人开始探索和研究西学的历程。
破题:什么是西学东渐?(用课件显示其含义让学生读)推出新课:一、开眼看世界(板书)(用提问与对话的方式)1、什么是“开眼看世界”?原来是怎么看世界的?即用新的眼光去看世界,原来闭关锁国,闭目塞听,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而自居,落后与世界潮流而不自知。
2.为什么会“开眼看世界”了呢?(背景和目的)(课件演示,板书)背景:A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军事上: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经济上:走私鸦片,输入商品文化上:传教士来华传播基督教,西学传入)B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目的: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1)
第20课西学东渐一、设计思路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本设计以人物为导向、以史料比较进行教学,与历史名人进行思想交流,反映近代东西方的碰撞中,历史人物如何看待西方的思想主张。
决定选取三个历史名人,选取不同角度的材料,意图是通过三个历史人物来展现那个时代人们的矛盾与彷徨,突出在近代东西方的碰撞中,中国史如何艰难地向近代化迈进的。
围绕着林则徐、李鸿章、严复分别设计了几个大小标题:一、两面的林则徐:1、我们熟悉的林则徐,2、你不熟悉的林则徐;二、不一样的李鸿章:1、先进的李鸿章,2、传统的李鸿章;三、变法的严复:1、强烈救世的严复,2、无奈的严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林则徐、李鸿章、严复的基本主张及其影响;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特点;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以史料为媒介,带领学生进入历史现场,感悟和体验历史的精彩,做出理性的判断与思考;多角度选用史料,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历史名人,培养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林则徐、李鸿章、严复等有识之士敢于面对现实、冲破藩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激发学生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培养现代化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难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导言:美国历史学家房龙《宽容》序言节选在一个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
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
先驱者试图攀越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探索山那边的事物。
但是守旧老人却厉声喝道:他在嘲弄祖先的智慧,他在亵渎神圣,给他以应有的惩罚吧,他死有余辜。
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杀死了他,把他的尸体扔到山崖脚下,借以警告敢于怀疑祖先智慧的人,杀一儆百。
高二历史教案-第20课西学东渐
第20课西学东渐第20课西学东渐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本课是必修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的第一课内容,前四个单元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情景铺垫。
在掌握并理解本课的基础上才能对下一课“新文化运动”中“思想文化层面”的思想解放运动有更好的把握。
因此,本课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引领作用,有助于人们了解转型期中国文明的初步走向,在必修ⅲ模块中占有相对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等)及其主要思想观点;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掌握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艰难渐进的思想历程过程与方法1、提供有关文字资料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设疑引思,使学生学会提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2、创设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景,组织学生以编排历史剧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开展课堂辩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放眼世界、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开放的学习心态与全球意识,以适应全球化的时代发展潮流(三)教学重点、难点1、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
(教学重点)2、评价洋务思想,认识维新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教学难点)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经过高一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学习,学生都已知道了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九十年代末的相关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并且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影视、杂志等媒介对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较为熟悉,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在此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渐进的过程。
三、教法讲述法、图片展示法、资料分析法、问题设计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角色饰演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片:奔驰(日本)、梦特娇服饰(法国)、诺基亚手机(芬兰)、肯德基(美国)、电脑(第一台产自美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精品教学设计(6页)-文档资料
第20课《西学东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单元地位]:本课作为岳麓版必修Ⅲ第五单元开篇课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必修Ⅲ第一、二单元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艺术和科技的瑰宝;第三单元学习西方从人文主义到科学理性的发展演变;第四单元学习了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基本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灿烂及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繁荣,并很容易引起反思:我国古代与近代的文化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应如何才能使中国追赶上世界潮流?这些反思就会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很好的情景铺垫。
在学习并掌握本课“西学东渐”的历程后,才能更好的理解21课《新文化运动》中思想文化层面的向西方学习。
[知识主线]: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维新思想”三部分。
三者之间依次层递,不断深入,但“西学东渐”这一主线贯穿始终。
[情感主线]:以史为鉴、知耻知辱,鼓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重点]:维新思潮的背景、内容、影响。
[难点]:归纳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以及理性、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近代中国在救亡图存背景下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
识记各个派别的基本主张。
2、能力与方法: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整合知识的能力,并训练学生对历史事件理性、全面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总结历史规律,运用历史规律,以史鉴今的辩证科学历史观。
将西学东渐与现在的学习相联系,鼓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情分析】学生在此前必修一第四单元、必修二第二单元的学习中已经大体了解了近代社会中国遭受的列强侵略和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清政府开展的洋务运动;甲午战后维新派开展的戊戌变法;革命派(孙中山)开展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等等。
虽未成体系,但这些知识为本课的学习铺就了良好的知识背景。
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发展,探索欲望、逻辑思维进一步提高。
第20课_西学东渐教案
所谓西学,泛指西方文化,特指近代以来传入中国的西方资本主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逐渐向中国渗透的过程。
历史上三次较大规模的西学东渐
明末清初:
明万历--清雍正;
代表人物:利玛窦和徐光启(意大利传教士,来中国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和古代文化,并且换上中国的服装,按照中国的礼节和风俗成惯生进行活动,还为自己取到了利玛窦这样的中国名字。而徐光启礼部尚书,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而徐光启也是天主教徒,随后也写了许多的科学著作,和利玛窦合作完成了《欧几里得》。)
(三)维新派与顽固派(包括洋务派)的论战
(引导学生看课本P85页最后一段)
①、内容:(三要三不要)
要不要—a、维新变法;b、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②、影响:
维新思想传播开来,形成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一起简要总结西学东渐的历程及各阶段的主要观点)(三步曲)
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们敢于面对现实、放眼世界、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五)布置习题课作业
1、下列关于林则徐、魏源,姚莹等倡导新思想的代表人物的评述,正确的是:(B)
a 都是地主阶级开明的知识分子 b 其思想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c 都主张放眼看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d 都未能完全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
答:徐光启、利玛窦
随后到了清朝对外奉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文化交流,中国沉迷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直到1840年,鸦战一声炮响,西学再次传入中国,揭开了‘西学东渐’的第一篇章。
讲授新课
一、开眼看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西学东渐】之小船创作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1)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同时,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也相应扩大。
(2)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积极探寻抵御外侮、强国富民之路。
(3)传统的“贵华夏”、“贱夷狄”思想的制约,使国人对外界懵然无知。
2.代表(1)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研究与介绍世界在知识界中蔚然成风,“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2)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二、体用之争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2.焦点:是否要兼采西方文化变革救世的问题。
3.概括(1)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
(2)顽固派:反对“西学为用”,主张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3)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支持洋务派和洋务运动,进一步阐明中西文化的体用关系,斥责顽固派的守旧言行。
4.评价(1)局限:大体上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
(2)进步: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维新思潮1.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出洋务运动的种种弊端。
(2)代表人物: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4)评价: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付诸实践。
(5)影响①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
②为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维新思潮的形成(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西学知识的增长。
(2)代表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3.与顽固势力的论战(1)双方: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势力、洋务派。
(2)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方面。
(3)实质: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一次正面交锋。
(4)影响①使维新思想传播开来,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史料一……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有三:①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史料二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②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史料三时任驻英法公使的郭嵩焘曾尖锐批评③“中体西用”是“治末而忘其本,穷委而昧其源”。
张树声诘责洋务派:“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足恃欤?”[解读](1)史料一是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①说明魏源认为西方优于中国的有三个方面:一是战舰,二是枪炮,三是士兵训练方法。
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学习的范围主要局限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层面。
(2)史料二主要论述了张之洞的“中体西用”主张。
②说明张之洞主张的“西学”仅限于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不能违背“中学”。
(3)史料三主要讲述了郭嵩焘和张树声对“中体西用”的态度。
③中郭嵩焘的批评和张树声的诘责反映了“中体西用”由于在逻辑上的荒谬,遭到有识之士的批评。
[思考] (1)史料一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其学习的内容及目的是什么?试评价这一思想。
【提示】思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内容: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
目的: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评价:积极方面,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消极方面,对中国的落后没有充分的认识。
(2)依据史料二指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直接目的。
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两方面说明史料中的“中学为内学”主张的含义。
【提示】直接目的:实现国家富强。
含义:从政治的角度看,指维护封建制度;从文化的角度看,指固守传统文化。
(3)史料三中郭嵩焘和张树声对“中体西用”的批评与诘责说明了什么?【提示】“中体西用”不是一条真正的富国强兵之路。
全面认识“中体西用”思想(1)“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这一思想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不能混为一谈。
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2)“中体西用”思想继承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而更趋系统化、纲领化,但是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洋务运动“欲富而不强”的悲剧性结局。
(3)19世纪末,它还与触及封建制度“体”“本”的更具现代意义的维新变法思想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抵触,最终为维新变法思想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是它所起到的承上启下和推进中国现代化的作用是不容抹煞的。
康梁维新思想史料一①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史料二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②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
……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③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史料三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④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解读](1)史料一说明了康有为的政治主张。
①体现出康有为主张立宪法、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
(2)史料二论述了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②表明康有为借助传统儒学宣传西学,③说明康有为借助儒学否定君主专制。
(3)史料三表现出康有为的变法策略。
④反映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借助“先王”是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
[思考] (1)根据史料一中康有为的政治主张,说明其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
【提示】代表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要求。
(2)根据史料三,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
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提示】基本特点:借助封建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具体体现: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3)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来宣扬变法”的目的和原因。
【提示】目的:减少变法的阻力。
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儒家思想处于正统地位,运用它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2)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3)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
2.成因(1)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足,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不能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2)主观原因: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具有局限性。
洋务派与维新派的比较点强”,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主张兴办官办工业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思想文化主张“中体西用”,单纯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倡新学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课堂小结] (教师用书独具)时空坐标答题术语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了解、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2.洋务运动时期的中西体用之争,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3.维新派与顽固势力、洋务派论战使维新思想传播开来,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1.魏源是中国近代放眼世界的先行者,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他的代表作是( )A.《资政新篇》B.《孔子改制考》C.《海国图志》D.《天演论》C[《资政新篇》是洪仁玕的作品;《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的作品;《海国图志》是魏源的作品;《天演论》是严复翻译的作品。
]2.“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
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
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这一言论针对的是( )A.抵抗派B.洋务派C.顽固派D.维新派B[根据材料“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未闻以车为体,以马为用者也”可知是体用不统一,主张“中体西用”。
抵抗派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故A项错误;提出“中体西用”主张的是洋务派,故B项正确;顽固派主张“中体中用”,体用统一,故C项错误;维新派主张“西体西用”,体用统一,故D项错误。
]3.“西人以商为战……彼既以商来,我亦当以商往……我之商一日不兴,由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材料主张( )A.兴办洋务B.实业救国C.实行“商战” D.学习西方C[根据材料“彼既以商来,我亦当以商往……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可知C项符合题意。
] 4.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要分歧是( )A.要不要反对外来侵略B.要不要维护清朝统治C.要不要师夷之长技D.要不要镇压人民的反抗C[顽固派与洋务派在维护封建统治这一根本目的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实现该目的的方式、方法不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故选C项。
]5.阅读漫画,下列关于漫画中人物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意图采用暴力的斗争方式B.其思想中有中西结合的因素C.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B[根据漫画中两个人物的装束可知,要砸烂旧制度的是传统文人;由“砸烂……旧制度”可知其主张制度变革,他们应该是维新派。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符合题意。
]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材料二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
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
……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材料三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
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1)材料一是近代哪一政治派别的主张?其主要观点是什么?(2)材料二、三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3)上述材料的思想在当时起了怎样的作用?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李鸿章”可以判断材料一反映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