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新版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作业 岳麓版必修3【提分必备】

合集下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 同步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 同步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戊戌维新之前,主张维新的人,发表各自意见。

严复在《上皇帝万言书》请皇帝“结百姓之心”方法是“亲至沿海各地,巡守省方,纵民嵩呼,瞻识共主。

”谭嗣同在《仁学》中说:“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

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

”依据这些资料,下列叙述何者最为适宜()A. 两位维新者,都抱有新思想,都反对旧观念B. 认同维新者,重点各有不同,但都主张民主C. 严复思想激进,谭嗣同思想保守D. 严复思想保守,谭嗣同思想激进2.导致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性因素是A.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C. 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D. 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历史舞台3.严复在《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中说:“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

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取骥之四蹄,以附牛之项领,从而责千里焉,固不可得,而田垄之功又废也。

”在此,严复()A. 认为民主政治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B. 只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C. 批驳了“中体西用”论D. 鼓吹民主革命4.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一股新思想萌发了。

这一新思想的核心是()A. 改革内政,振兴清朝B. 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C. 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D. 启迪人们摆脱封建思想束缚5.维新思想家严复说:“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

”严复此言旨在()A. 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B. 解释中西盛的原因C. 揭示中国文化的特征D. 为变法寻求理论依据6.中华文明一直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并以其优越性向外输出,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中国人习惯于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环视四方。

高中历史5.20西学东渐课后作业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5.20西学东渐课后作业岳麓版必修3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0课西学东渐一、选择题1.某学者曾说:“他的思想中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微弱呼声,有过倾慕资产阶级政体的闪光,然而,他却跳不出封建忠君思想的窠臼,可悲地扮演了为封建社会炼石补天的角色。

”这位学者评价的是( )A.魏源B.曾国藩C.洪仁玕D.郑观应解析: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跳不出封建忠君思想的窠臼”“为封建社会炼石补天的角色”,可知,此人属于封建地主阶级,C项为农民阶级代表,D项为早期维新派代表,B项曾国藩主张“中体西用”,反对学习西方政治体制,与“有过倾慕资产阶级政体的闪光”不符合,故选A项。

答案:A2.英国《泰晤士报》记者濮兰德认为李鸿章“是中国最好与最勇敢的舵手”,他“寻找人员与方法去填补漏水的船身、修整被击碎的帆桅。

多年来……用了大量的油漆与布料,把这艘船保持在外观上适于航海的状态。

”材料中“船”“油漆与布料”主要喻指( )A.清朝封建统治西方先进科技B.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制度C.清朝封建制度民主共和制度D.清朝封建制度养兵练兵之法解析:材料关键信息“是中国最好与最勇敢的舵手”“填补漏水的船身、修整被击碎的帆桅”,表明李鸿章使这艘船保持着适于航海的状态。

而洋务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挽救封建统治,结合上述内容可以判断,选择A项。

答案:A3.有历史学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

”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 A.符合当时中国国情 B.可以挽救民族危机C.是理想的救国方案D.具有明显的落后性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开展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但是,其经济发展道路并不是救治中国的理想方案和挽救民族危机的良方,故排除B、C两项;“中体西用”有利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D项说法与题干的主旨不符。

答案:A4.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部分人“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3

第20课西学东渐一、选择题1.1840年10月,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密折中指出:“自道光元年(1821 年)至今,粤海关已征银三千余万两。

收其利者,必须预防其害。

若前此以关税十分之一制炮造船,则制夷已可裕如,何至尚形棘手?”由此可见他( )①批评朝廷的闭关锁国政策②主张利用海关税收加强海防建设③视“制炮造船”为“制夷”的重要手段④希望扭转鸦片战争的被动局面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选D。

本题可用排除法。

材料没有提及闭关锁国政策,故排除①,从材料内容看,③显然是材料中所提到的,故本题选D。

2.“(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

”材料评述的是( )A.经世致用B.“中体西用”C.维新思想D.“兼容并包”解析:选B。

“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是对洋务派“中体西用”主张的描述,洋务派把西方先进科技嫁接到中国专制制度和传统文化上,体现了两者的结合,并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

故选B项。

3. 观察右图,你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漫画描绘的是抵抗派“师夷之长技以制夷”B.该漫画描绘的是清末“新政”C.该漫画描绘的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D.该漫画描绘的是洋务派“中体西用”解析:选D。

本题考查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

从漫画中提取有效信息:大树上,东方封建制度“嫁接”了西方先进技术,而大树的主干和土壤都是原先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

说明以原先旧的制度体制为主,在原有体制制度上嫁接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

4. 某图书目录有如下内容:上古茫昧无稽考……周末诸子并起创教考……诸子创教改制考……诸子改制托古考……汉武帝后儒教一统考。

据此判断该图书是( ) A.《海国图志》B.《新学伪经考》C.《孔子改制考》D.《变法通议》解析:选C。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渐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岳麓版高一必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渐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岳麓版高一必

第20课西学东渐目标导航1.对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原因,了解即可。

2.“开眼看世界”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洋务派及其思想主X、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及其主X和影响是本课的重点和常考点,一定要掌握并会运用。

3.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和特点,关键要认识。

课前预习(10分钟,10分)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1)________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加剧。

(2)中国与________的联系扩大。

2.目的:了解西方,抵御________。

3.代表(1)林则徐:命人翻译了《________》,亲自编译《________》,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编写《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的思想主X。

4.影响(1)“________”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2)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________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二、体用之争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制的必然性②强调变革教育的必要性谭嗣同①批判________、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②倡导________平等《仁学》发出时代的最强音严复借用________的原理,阐明中国实行________,就会由弱变强的道理《天演论》系统地将近代________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3.论战(1)双方:维新派与顽固势力、________。

(2)内容:要不要________;要不要兴________、实行________制度;要不要废“________”、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3)影响:使维新思想传播开来,形成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答案:一、1.(1)鸦片战争(2)西方世界 2.外来侵略 3.(1)各国律例四洲志(2)海国图志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4.(1)开眼看世界(2)独立自强二、2.西方文化 3.(1)中学为体(2)政治文化 4.(1)西方物质文化(2)夷夏之辨三、1.(1)中法战争(2)改良政治君主立宪制度(3)工商科技政治制度 2.(1)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2)①维新改革②儒家经史维新变法①君主立宪①专制君权②男女进化论变法维新西方文化 3.(1)洋务派(2)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八股课堂作业(20分钟,30分)一、选择题知识点一开眼看世界1.林则徐在某某主持禁烟期间,为了解“夷岛”情况,设立译馆,编译出一些有关外国的资料。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3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3【经典练习】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3【经典练习】

第20课西学东渐一、选择题1.1840年10月,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密折中指出:“自道光元年(1821 年)至今,粤海关已征银三千余万两。

收其利者,必须预防其害。

若前此以关税十分之一制炮造船,则制夷已可裕如,何至尚形棘手?”由此可见他( )①批评朝廷的闭关锁国政策②主张利用海关税收加强海防建设③视“制炮造船”为“制夷”的重要手段④希望扭转鸦片战争的被动局面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选D。

本题可用排除法。

材料没有提及闭关锁国政策,故排除①,从材料内容看,③显然是材料中所提到的,故本题选D。

2.“(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

”材料评述的是( )A.经世致用B.“中体西用”C.维新思想D.“兼容并包”解析:选B。

“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是对洋务派“中体西用”主张的描述,洋务派把西方先进科技嫁接到中国专制制度和传统文化上,体现了两者的结合,并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

故选B项。

3. 观察右图,你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漫画描绘的是抵抗派“师夷之长技以制夷”B.该漫画描绘的是清末“新政”C.该漫画描绘的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D.该漫画描绘的是洋务派“中体西用”解析:选D。

本题考查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

从漫画中提取有效信息:大树上,东方封建制度“嫁接”了西方先进技术,而大树的主干和土壤都是原先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

说明以原先旧的制度体制为主,在原有体制制度上嫁接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

4. 某图书目录有如下内容:上古茫昧无稽考……周末诸子并起创教考……诸子创教改制考……诸子改制托古考……汉武帝后儒教一统考。

据此判断该图书是( ) A.《海国图志》B.《新学伪经考》C.《孔子改制考》D.《变法通议》解析:选C。

高二历史必修3(岳麓版)同步练习:5-20西学东渐

高二历史必修3(岳麓版)同步练习:5-20西学东渐

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一、选择题1.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新思想萌发了。

林则徐、魏源“新思想的萌发”之“新”的主要含义是()A.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B.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抵御外辱之道C.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D.启迪人们摆脱封建思想束缚【答案】 B【解析】受鸦片战争时期西方船坚炮利的影响,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2.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

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

该变化反映了()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答案】 A【解析】由蔑称“夷”到不带贬义的“洋”体现了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3.洋务运动时期,福州船政学堂开设的主要科目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画法等。

同时,课外要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

这反映了船政学堂的主要教学内容是() A.西方思想文化B.近代西方科学技术C.中国传统经典D.人文科学【答案】 B【解析】数学、物理、化学等是近代西方科学技术。

4.如果看到右侧漫画,下列人物中最为愤慨的可能是()A.魏源B.林则徐C.洪仁玕D.严复【答案】 D【解析】题目所给的漫画是讽刺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而严复是将进化论引入中国的第一人,是该理论的坚定支持者。

5.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

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己。

”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A.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B.严复的中体西用观点C.维新派的民权意识D.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张【答案】 C【解析】依据材料“君”是“窃国者”“窃之于民”可作出判断。

6.某学者曾说:“他(魏源)的思想中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微弱呼声,有过倾慕资产阶级政体的闪光,然而他却跳不出封建忠君思想的窠臼,可悲地扮演了为封建社会炼石补天的角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

康有为为什么把自己的态度
②本质意图
不同:①结 果
康 有为 《新学伪经考》
②社会背景
《孔子改制考》
维新思想:
宗教改革:
经济:甲午战争后, 经济:资本主义处于手 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工工场时期。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阶级:资产阶级力量有
力量弱小。
所增强。
思想:儒学占主导, 思想:文艺复兴传播了 启蒙思想影响有限。 人文主义,解放思想。
2、中体西用的含义、评价 3、实践、结果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体”——以封建制度、礼教作为国家根本。
“西用”——以西方先进科技作为工具。
•体用之争(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倭仁( 顽固)派“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 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忠信为甲胄, 礼义为干橹”。便可抵御外辱。
民资短 暂春天
3、基础知识
要求:掌握每一个细化的知识点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年代)
主干知识回顾
1、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 2、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 3、局限:
进步:
《海国图志 》部分目录
著作内容: 介绍西方历史、地理
二、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
主干知识回顾 1、背景、人物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高考考点:开眼看世界
解题关键:选项对比法
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
C 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洋务派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 C.济“中西学洋有文中明学之之穷体者用”,西学有西顽学固之派体用, D.分“之近则代并欧立洲,合之之所则以两优亡越”他族维者新,派科学之兴,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学案 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学案 岳麓版必修3

第20课西学东渐[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1)鸦片战争后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也相应扩大。

(2)为了解西方,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2.代表人物(1)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设立译馆,翻译报刊书籍,其编译的《四洲志》一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分布及历史变迁概况,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2)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明确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

3.影响(1)“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2)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温馨提示] “开眼看世界”指林则徐等人冲破了“天朝上国”陈腐观念的束缚,承认西方军事技术的先进,实质是对外国侵略威胁的积极回应,不足之处是这种思潮仅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群体,也没有进行大规模政治实践。

二、体用之争1.背景:19世纪60—90年代,围绕是否要兼采西方文化变革救世的问题,洋务派和顽固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2.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主张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自强”“求富”。

3.顽固派:以传统文化的卫道者自居,坚守“夷夏”的精神堤防,反对“西学为用”“师事夷人”,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4.早期维新派:是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支持者,进一步阐明中西文化的体用关系,热忱为学习西方拓展前进道路。

早期维新派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王韬、郑观应是这一派人物的代表。

5.评价:洋务运动时期的中西体用之争,大体上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但毕竟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十课西学东渐精编作业2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十课西学东渐精编作业2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二十课西学东渐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

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菲薄名教之心。

”以上言论出自()A.魏源B.洪仁玕C.张之洞D.康有为2.费正清指出:任何一种改革运动要想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支持,首先必须借助于外国(的影响)……并在哲学上找到根据。

戊戌变法中所依据的“哲学根据”包括()A.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B.圣人之纲常不可攻也C.知西学之精意,通于中学,以晓固蔽也D.民为贵,但以民义为主,其能养民,教民者则为主,其残民、贼民者,则为民贼3.“吾以为国体与政体本绝不相蒙,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可也。

不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不可也,两者既无所择,则毋宁因仍现在之基础,而徐图建设理想政体于其上,此吾十年来持论之一贯精神也。

”材料表明梁启超旨在A.渐进式变革制度B.维护君主立宪制C.建立民主共和制D.实现宪政体制4.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B.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D.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5.1881年开平矿务局日产煤300吨,运输成为瓶颈,矿务局总办唐廷枢决定,从唐山矿区到胥各庄码头之间修一条铁路——唐胥铁路。

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火车轨附近就是清东陵,由于担心影响皇陵从而影响龙脉,清廷禁止火车行驶,除非用马和骡子拉。

这说明了A.守旧思想影响近代化B.工业化冲击殖民地文化C.推翻专制是当务之急D.民族资本发展举步维艰6.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指出,以往所接触的民族,纵能凭其一时武力,乘中国之弊,以图一逞,彼此形势犹可相埒。

近代所接触的西洋则大不然。

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0课西学东渐 (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0课西学东渐 (练习)

第20课西学东渐(练习)1.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屈辱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文明中蕴含着的深厚的爱国思想。

也正是从这种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患意识之中,中华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开始融合。

这种融合首先发生于( )A.政治领域 B.军事技术领域C.经济领域 D.思想文化领域2.魏源的《海国图志》对英国政体作了详细介绍,其意图不是( )A.希望中国进行政治改革B.反思中国战败教训C.探究英国获胜原因D.让国人了解英国国情3.“洋人制胜之道,专以轮船、火器为先……又本之天文度数,参以勾股算法,故能巧法奇中。

”持这种观点的应属于( )A.顽固派 B.洋务派C.早期维新派 D.维新派4.“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而且全然没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和现代变革的概念。

由此,他们的努力只不过造就了散落在一个传统国家的一些新派孤岛而已。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C.维新变法运动 D.辛亥革命5. “孔子拨乱升平,托文王以行君主之仁政,尤注意太平,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

”这段材料出自( )A.《新学伪经考》 B.《天演论》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6.西方某史学家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派别时说:“他们印刷了一系列小册子,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

”该派别应是( ) A.洋务派 B.早期维新派C.康梁维新派 D.顽固派7.他们只学(西方)技术不学政治制度,充其量是对“破房子”进行“裱糊”而已的半拉子工程。

势必被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所淹没。

“他们”所属的派别最有可能是( )A.地主阶级抵抗派B.资产阶级维新派C.地主阶级洋务派D.资产阶级激进派8.与时俱进、兼收并蓄是儒家思想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下列属于吸收近代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A.《春秋繁露》 B.《四书章句集注》C.《农政全书》 D.《孔子改制考》9.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迅速兴起,针对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的方针,维新派指出,“体”与“用”是不可分的。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0课_西学东渐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0课_西学东渐练习

历史必修三第20课西学东渐练习1、魏源的《海国图志》对英国政体作了详细介绍,其意图不是A.希望中国进行政治改革B.反思中国战败教训C.探究英国获胜原因D.让国人了解英国国情2、在谈到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洋务派同改革派的真正差异不过在于:前者只布新而不除旧,后者布新同时除旧。

”能支撑此观点的是A.发展近代工业B.创办新式学校C.实行民主政治D.编练新式军队3、在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时,有人认为:“中国变了,但变的是皮毛,不变的是体制。

跟着,日本也变了,但先变的是体制,然后是皮毛。

”这里的“皮毛”是指什么?A.西方科学技术B.西方生活习俗C.西方经济制度D.西方教育制度4、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

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

”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表现在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5、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到:“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

”这种称呼的变化反映了A.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逐步深入B. 由中国为中心向西方为中心转化C.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D. 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转向和解6、导致近代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D. 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7、右图为我国某城市中的康有为塑像,头戴举人帽,身穿黄袍马褂。

下列说法比较可信的是A.康有为是个因循守旧、保守传统的举人B.康有为坚持儒家传统和君主制,其立宪思想有进步性C.康有为虽为大儒,但彻底摆脱了封建思想,投身维新运动D.康有为提醒国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应完全保留,不得改变8、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

【高中教育】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0课西学东渐习题岳麓版必修3

【高中教育】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0课西学东渐习题岳麓版必修3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中教育】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0课西学东渐习题岳麓版必修3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1.有学者说:鸦片战争后,东来的资本主义列强,既是“强盗”也是“先生”。

其中“先生”的主要含义是( )A.输入工业商品B.输入西方文化C.瓦解自然经济D.开放通商口岸解析:材料表明列强侵华除了对中国的抢劫,客观上也带来了先进文化,中国在鸦片战争前后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趋势。

B项正确。

答案:B2.观察下列历史人物与书影,哪项说法与史实不相符合( )魏源《海国图志》书影与内容A.该书关注时局,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B.图中人物早期满脑都是封建纲常伦理道德C.“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与制度D.作者认为“夷之长技”主要是军事技术解析:材料信息阐述了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的重要目的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御西方,不涉及制度。

C项符合题意。

答案:C3.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

”说明此时的张之洞( ) A.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 B.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C.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 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解析:根据材料“《马关条约》签订后……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结合所学知识,表明张之洞希图通过变法革新来挽救危亡,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

答案:A4.中国近代某部作品动摇了清儒正统派的立脚点,从而推衍为一切古书,皆须重新检察估价。

在思想上冲破古文经学“述而不作”之旧说,打击了顽固派的“恪守祖训”,梁启超称为之“思想界之一大飓风”。

这部作品是( )A.《变法通议》B.《劝学篇》C.《新学伪经考》D.《孔子改制考》解析:康有为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是“伪经”,对所有古文经进行彻底的否定和批判,在政治上打击“恪守祖训”,不愿变法的封建顽固派,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做了舆论准备。

岳麓版必修3高二历史一课一练: 第五单元20课 西学东渐

岳麓版必修3高二历史一课一练: 第五单元20课  西学东渐

第20课西学东渐1.魏源是中国近代放眼世界的先行者,他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他的代表作是()A.《资政新篇》B.《孔子改制考》C.《海国图志》D.《天演论》2.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

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3.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

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

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

这说明()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4.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A.开始开眼看世界B.坚持“中体西用”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5.在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冯桂芬等人认为,中国必须对各种先进器物“能造、能修、能用”,“始可自立于天下”,否则利器尽在他人之手,“适足取败而已”。

这里,他们的核心主张是()A.师夷长技B.维新变法C.民主革命D.民主科学6.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等阶段,其中最早提出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的是()A.林则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B.李鸿章等地主阶级洋务派C.郑观应等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D.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7.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变者,天下之公理也”,驳斥封建顽固派“墨守祖宗成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西学东渐[随堂检测]1.魏源认为“五帝不袭礼,三王不沿乐。

”这说明他( )A.主张革故鼎新B.提倡师夷长技C.强调中体西用D.否定礼乐制度解析:选A。

“五帝不袭礼,三王不沿乐”意思为最早的“五帝”和“三王”都没有遵循一定的规矩或制度,反映了魏源借古讽今,抒发对保守派遵循祖制的不满,因此其主张为革故鼎新,故A项正确;题不能反映出“师夷长技”,故B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观点,故C项错误;题干中不能反映否定礼乐制度,故D项错误。

2.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符合上述观点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解析:选A。

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试图利用西方技术来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与材料“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相一致,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所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利益,与材料信息“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不一致,故B 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反封建斗争的延续,呼吁打倒孔家店,希望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与材料信息“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不符,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与材料信息“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不符,故D项错误。

3.“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材料中“臣”的主张是( ) A.师夷之长技以制夷B.实行君主专制C.实行君主立宪制D.实行民主共和制解析:选C。

据材料中“臣”可知有君,据“立宪”可知材料中所涉及的制度为君主立宪制,故C项正确;材料已涉及制度层面变革,故A、B项错误;材料中有君主,故D项错误。

4.“激烈的改革派都是急进的民族主义者,但他们仍然希望清王室可以领导中国不致危亡。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激烈的改革派”的思想主张是( ) A.师夷长技B.中体西用C.维新变法D.民主共和解析:选C。

“师夷长技”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他们只学习西方技术,未要求改革,故A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他们学习西方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也没有要求改革制度,故B项错误;维新派要求变法,目标是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反对暴力推翻清政府,与材料“改革派”“希望清王室可以领导中国”的信息一致,故C项正确;“民主共和”是革命派的主张,其要求采取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与材料“改革派”“希望清王室可以领导中国”的信息不一致,故D项错误。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人对于中国所处地位“变局”的发现,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议论中的一项重要前提。

这些人的共同认识,以为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在中国历史上将产生一个前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19世纪中后期中国“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这一变局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表现是什么?解析:第(1)问抓住题干时间19世纪中后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出现;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归纳西方冲击的表现即可。

答案:(1)原因: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社会全面危机。

(2)表现:政治领域:领土和主权大量丧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领域: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和资本输出市场。

文化领域:西方思想不断传入,冲击传统价值观念。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清末钱宝琼在《中国数学史》中介绍了士大夫西算借根的方法。

他们不但用天干地支代替abc和xy,还用《易经》中的阴阳爻代替加减符号,于是X2+abc=bx就成了“亥亥——(阳爻)甲丙等于乙亥”。

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西学中国化的必要性B.西学东渐现象的出现C.封建落后的社会心理D.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解析:选C。

理解题干信息是解题的关键,“用天干地支代替abc和xy,还用《易经》中的阴阳爻代替加减符号”这不是科学对待西学的做法,因此不能说明西学中国化的必要性,而是说明了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仍以天朝上国自居,思想落后,故C项正确,A项错误;明清之际就已出现西学东渐的现象,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反映士大夫阶层对待西方科学的一些错误做法,不是强调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故D项错误。

2.1853年,宁波知府毕永绍为美国华盛顿纪念塔赠送石碑,碑文摘自原福建巡抚徐继畲的《瀛环志略》:“华盛顿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

”清政府认为毕永绍献媚夷首,遂将毕永绍罢免。

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清朝抛弃了天朝上国心态B.徐继畲、毕永绍卖国献媚C.徐继畲与魏源同属“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D.徐继畲具有民主革命思想解析:选C。

材料中体现不出“清朝抛弃了天朝上国心态”,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徐继畲一定程度上了解美国政治制度,不是卖国献媚,B项错误;徐继畲的《瀛环志略》介绍美国政治状况,属于“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C项正确;徐继畲属于地主阶级思想家,不具有民主革命思想,D项错误。

3.19世纪60年代,王韬认为:“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

”1883年,又说:“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

”材料体现的王韬的思想是( )A.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B.中体西用君主立宪C.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民主共和D.君主立宪民主共和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王韬前期属于洋务派,其主张侧重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但是后期侧重于制度学习,演变成早期维新派。

所以答案选B项。

4.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创会的口号,实际教学内容和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

形成此现象的原因是( )A.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力量日益壮大B.西学已经成为当时国人的共同追求C.新式学堂和学会创办人多为洋务派D.以“中学为体”为旗号有利于西学传播解析:选D。

据材料知其所述现象是当时打着“中体西用”的旗号宣传西学。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力量壮大,并不意味着必然要打“中体西用”的旗号,故A项错误;西学当时并未成为国人的共同追求,故B项错误。

联系所学知识知新式学堂创办者多为维新派,故C项错误;当时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保守势力强大,以“中学为体”为旗号有利于减小阻力,便于西学传播,故D项正确。

5.历史学家陈旭麓曾说过:“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材料中所说的“觉醒开始”的具体表现是( )A.洋务派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B.维新派政治改良潮流的兴起C.义和团运动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D.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解析:选B。

结合史实可知洋务运动出现于甲午战争之前,与题干时间不符,A项错误;结合材料可知是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民族觉醒,维新变法出现于甲午战后,是近代思想解放潮流,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发生在甲午战后,但没有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与“觉醒开始”不符,C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是20世纪初出现的,与题干的时间甲午战后不符,D项错误。

6.《师伏堂未刊日记(1897—1898)》中写到:“中国重君权,尊国制。

猝言变革,人(必)骇怪,故必先言孔子改制,以为大圣人(有)此微言大义,然后能持其说。

”该想法( ) A.导致了尊孔复古的逆流B.着眼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C.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D.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解析:选C。

材料表明利用孔子变法,并没有说导致尊孔复古,故A项错误;维新变法着眼于变革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以为大圣人(有)此微言大义,然后能持其说”说明是借助孔子思想进行变法,有利于维新思想传播,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利用儒家思想,并不是动摇封建思想统治,故D项错误。

7.中国近代某著作有如下内容:有学者认为该著作“完全推翻了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旧偶像形象,而以资本主义新文化的思想材料改铸孔子形象。

”该著作的作者应为( )A.魏源B.李鸿章C.康有为D.陈独秀解析:选C。

魏源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材料中孔子改制没有关系,A项错误;李鸿章属于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试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封建制度,与材料信息无关,B项错误;从“以资本主义新文化的思想材料改铸孔子形象”,可见其把西方资产阶级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借助孔子权威宣扬托古改制,符合康有为的思想特点,C项正确;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主张打倒孔家店,对孔子进行深刻的批判,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错误。

8.梁启超说:“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

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

为君相者而务压民之权,是之谓自弃其身。

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

”这表明梁启超的认识是( )A.民权是国家主权的基础B.统治者应是民权的代表C.民权保障是爱国的前提D.国民自治决定国家兴亡解析:选C。

梁启超认为国家是由国民组成的,国家政治由国民治理,民权兴亡关系到国家主权的兴亡,统治者如果压制民权,就是自弃其身,因此得出结论:爱国要有兴民权的保障,故C项正确;材料中梁启超主要阐释“兴民权”与“爱国”的关系,故A、D项错误;民权由国民行使,统治者不是民权的代表,故B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9.“西学中源”说认为:西方的某些事物源出中国,中国学习这些事物乃是恢复旧物,不是学习西方。

19世纪60—90年代,此种说法最为盛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诗》皆言君主,惟《尧典》特发民主义。

辟四门以开议院。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1898年) 材料二彼欲广孔教之范围也,于是取近世之新学新理以缘附之,曰某某者孔子所已知也,某某者孔子所曾言也。

故吾最恶乎舞文贱儒,动以西学缘附中学者,以其名为开新,实则保守,煽思想界之奴性而滋益之也。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 材料三《孔子改制考》着重宣传孔子“托古改制”思想,康有为把孔子尊为“托古改制”的教主,把“六经”说成是孔子“托古改制”范本。

这样康有为用以证明自己的变法主张,不但没有违背孔子的遗教,而且是孔子改革思想的真正继承者。

经过康有为的装扮,孔子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师,以此来抵制封建顽固派对变法维新的阻挠和压力。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1)结合孔子的政治理想,分析材料一中康有为的看法是否得当。

(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是如何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

(3)综合以上材料,评价“西学中源”说。

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辟四门以开议院”并结合所学孔子的政治思想通过对比分析回答。

(2)根据所学,结合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宣传维新思想、推动戊戌变法等史实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