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杨必译著《名利场》看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试析《名利场》杨必译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
试析《名利场》杨必译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
《名利场》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一部小说,描写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名利场。
杨必将其译为中文时,不仅仅在语言上进行了翻译,还在意识形态上进行了再创作。
从语言角度来看,杨必对《名利场》的译本采用了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力求通俗易懂,贴近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他采用了大量的口语化的表达,增加了对话和情节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通过用现代汉语表达巴尔扎克的原作,杨必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这种语言的再创作,使得小说在中国读者中的传播变得更加顺利。
从意识形态角度来看,杨必在译本中强调了社会阶级的冲突和人性的虚伪。
他在译本中加入了更多对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的描写,使小说更加彰显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杨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更加鲜明和夸张,以强调其虚伪和欺骗性。
在描写名流沙皇时,杨必将其描绘为一个固执而虚荣的人,以此突出他对外人的虚假形象。
杨必在译本中还增加了对女性形象的关注和关爱。
他通过对女性角色的细腻描写,使得读者更容易产生共情。
他的翻译中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体现了一种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关注,这与原作本身的思想有所变化。
试析《名利场》杨必译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
试析《名利场》杨必译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名利场》是法国作家何塞•萨拉马戈的代表作之一,它描写了19世纪法国大革命前后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道德沦丧。
由于其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社会思想,这部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多次被改编成电影、舞台剧等形式。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必为国人翻译的《名利场》。
《名利场》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甚至在不同翻译版本中也存在很多争议。
杨必的翻译本因其在语言和意识形态上的再创作而备受争议,这也是我们今天所关注的话题。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杨必的翻译本在语言层面的再创作。
杨必出生于1929年,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
他翻译的《名利场》是1980年出版的,当时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后期,社会思想非常紧张。
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无疑会对他的翻译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语言层面上,杨必将萨拉马戈的原著进行了重新的再创作,采用了更加符合中国读者口味的语言风格,以及更加流畅的表达方式。
在翻译时,他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特色,让原本枯燥的法国文学作品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这种语言风格的再创作不仅丰富了原著的表现形式,也增强了读者对作品的亲和力。
杨必的翻译在语言层面上的再创作具有较高的独创性和文学价值。
我们来探讨一下杨必的翻译本在意识形态上的再创作。
在《名利场》这部作品中,萨拉马戈通过对19世纪法国社会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欲望、道德堕落和社会阴暗面。
而在杨必的翻译本中,他对于这些内容进行了重新的诠释和再创作,更加贴近中国读者的生活经验和社会价值观。
他在翻译中加入了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意识形态元素,让读者在阅读中更容易产生共鸣。
在对人物的命名上,杨必用了中国人熟悉的名字,这种古今对照的处理方式使得原本遥远的欧洲文学作品与中国读者产生了更加直接的联系。
在意识形态上的处理上,杨必也对原著中的某些内容进行了删减和调整,以适应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要求。
浅析《名利场》杨必译本的翻译
青年 与社会
2 0 1 4 年5 月下 第l 5 期 总第5 6 1 期
浅析 《 名利场 》杨必译本的翻译
字表达 。 例 4: He ma y g o a n d t e l l Mi s s P i n k e r t o n t h a t I h a t e h e r w i t h
a l l my s o u l 。
表 时 间 和 地 点 的名 词 ,还 可 以是 表 外 因和 工 具 的 词 ; . 而汉语 要表达 同样 的意思却往往直接用人来作 主语 。杨 必笔下 “ 物 称 ” 主语 转 换 为 “ 人 称 ” 主语 的例 子 比 比皆 是 。
例 3: L o v e ma y b e f e l t f o r a n y y o u n g l a d y e n d o we d wi t h
mo l l i i f e d t o w a r d s t h e l i t t l e w o ma n .
、
葛立泽儿夫人见她这样谦虚 ,心里很喜欢 ,从 此不讨厌
她 了。
r o o m o f t h e h o u s e ,a n d e v e r y t h i n g i n e v e yo r n e o f h e r d r a we r s .
一
原文 的风貌 ,又符合汉语 的语言习惯和句子 的逻辑关 系 ,那 么原文的主语就会保 留下来 。 试看下面这几个例子 :
试析《名利场》杨必译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
试析《名利场》杨必译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
《名利场》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以揭示社会阶级固化、人性的丑恶和
现实主义描写闻名于世。
杨必译本作为其中一种翻译版本,并在语言和意识形态层面进行
了再创作。
本文将从语言和意识形态两方面进行分析。
在语言方面,杨必译本对《名利场》进行了精确的翻译与再创作,保留了原著中法国
社会的基本情景,同时注重流畅性和现代化。
杨必译本采用了较为简明的句式结构和通俗
易懂的词汇,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原著的情感和寓意。
在描述人物形象方面,杨必译本将原著中的形象描写翻译得更加生动形象,直接,让读者更易于产生共鸣。
在对
话语言的翻译上,杨必译本也注重表达情感和实际的对话场景,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人物
之间的关系与发展。
杨必译本在意识形态方面进行了较为显著的再创作。
原著《名利场》描绘了法国19世纪中上层社会的丑恶和道德沦丧,对社会的严厉批判和警示。
而杨必译本在再创作中注重
了对社会制度和人性的深层分析和探讨,以便更好地展示原著的核心主题。
杨必译本通过
对人物角色言行的细致刻画,展现了阶级固化和人性的腐败,使得读者对社会现象和人性
的探讨更加深入。
杨必译本对原著的情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动与删减,更加突出了人物
形象和主题的发展。
通过这种方式,杨必译本成功地将原著的思想和意识形态进行了传递
和展现。
《名利场》杨必译本赏析-精选文档
《名利场》杨必译本赏析《名利场》辛辣地讽刺了买卖良心和荣誉的“名利场”中的各种丑恶现象,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
而国外优秀作品的引入往往离不开优秀的翻译,译者不仅要有高超的语言功底,还必须具备高度的文学修养、敏锐的艺术直觉以及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译界前辈杨必先生留下的《名利场》中译本准确流畅,选词精当,色调鲜明,完美地展现了原作的风格神韵,堪称译界典范。
本文将从翻译方法、措辞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杨必先生的《名利场》译本进行简要评析。
一、从翻译方法分析1.分句。
例1:While the present century was in its teens, and on one sunshiny morning in June, there drove up to the great iron gate of Miss Pinkerton's academy for young ladies,on Chiswick Mall, a large family coach, with two fat horses in blazing harness, driven by a fat coachman in athree-cornered hat and wig, at the rate of four miles an hour.译文:当时我们这世纪刚开始了十几年。
在六月里的一天早上,天气晴朗,契息克林荫道上平克顿女子学校的大铁门前面来了一辆宽敞的私人马车。
拉车的两匹肥马套着雪亮的马具,肥胖的车夫戴了假头发和三角帽子,赶车子的速度不过一小时四哩。
考虑中英文句型结构、语言习惯等的差异,译者需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通过拆分等方式,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句型句式转换,使其晓畅易懂且合乎中文句法。
杨必先生《名利场》开篇第一段很明显得采用了分句的译法,将原文的长句分成短句表达,语言朴实流畅且衔接连贯自然。
译者对原文的语序、结构等亦做了一些必要的调整,从而使译文符合中文表达方式和思维逻辑,易于读者理解。
试析《名利场》杨必译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
试析《名利场》杨必译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名利场》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名利场》描写了十九世纪旧制社会中的名利场景,展示了人性的丑恶,以及现实社会中的道德沦丧和荣华富贵与底层苦难的对比。
而杨必对《名利场》的译本,不仅仅是对原作的翻译,更是对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
在语言方面,杨必的译本注重原文的再现和趣味的传达。
他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中的语言风格和形式,并通过巧妙的词语选择和翻译技巧,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中的语言美和韵律感。
在描写社交场合时,杨必用了许多华丽的词语和修辞手法,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贵族社交场景中。
他还特别注重对人物角色的语言特点的还原,通过译者的努力,读者更能够感受到原著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这种对语言细节的关注和再现,使得杨必的译本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原作的语言层次,更好地传达了原作中的意义和情感。
在意识形态方面,杨必的译本着重强调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揭示。
他通过对原作中的名利场景和人物性格的描写,展示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的现实,以及人类追逐金钱和权力背后的道德沦丧和利益冲突。
他也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人们身不由己的命运。
通过杨必的译本,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巴尔扎克描绘的旧制社会中的黑暗面和那些奋斗在名利场上的人们的苦难。
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再创作,使得杨必的译本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强烈的批判意味,呼吁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人性的关怀。
《名利场》杨必译本在语言和意识形态上的再创作都相当成功。
他通过对语言层面的精准表达和情感传达,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原著中的精神内涵和意义。
他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揭示,帮助读者更加生动地感受到原著中的情感冲突和人物命运的无奈。
《名利场》杨必译本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原著,成为了一部独具个性和思想深度的独立作品。
试析《名利场》杨必译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
试析《名利场》杨必译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
杨必译《名利场》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在语言上进行了
再创作,同时也涉及了意识形态的再创作。
《名利场》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批判意义的文
学作品,而杨必译在翻译这部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原文的简单转换,更是对原著的
重新理解和再创作。
在语言和意识形态上,杨必译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再创作,使得他的译
作更具有智慧和深度。
从语言上看,《名利场》杨必译本对原文进行了精准的翻译,但同时也加入了一些新
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以更好地呈现原著的魅力和内涵。
在语言风格上,杨必译采用了流畅、自然、贴近原著的表达方式,使得译作更具有朴实和真实的感觉。
通过对原文语言的再创作,使得译作更容易为读者接受和理解,同时也更具有现代感和时代感。
从意识形态上看,《名利场》杨必译本在承袭原著的精神基础上,对原文的社会意识
形态进行了再创作和深入挖掘。
在对社会现实的解读和揭示上,杨必译更加注重对原文内
涵的把握和表达,使得译作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和思想内涵。
通过对原著的再创作,杨必译使得译作更贴近中国当代社会的现实情境和社会问题,更符合当代读者的审美和思
维需求。
试析《名利场》杨必译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
试析《名利场》杨必译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名利场》是英国作家乔恩·德·科特雷(John le Carré) 的经典间谍小说,杨必是杰出的翻译家之一,他的译本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本文试图分析杨必译本在语言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再创作,以及其对原作的诠释和补充。
杨必译本在语言方面的再创作值得称赞。
他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将科特雷的细腻、隐晦的语言风格转为流畅、通俗的汉语表达。
这种灵活性不仅可以让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还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科特雷独特的文笔和韵味。
科特雷经常使用一些口语化的表达和俚语来给人物赋予个性,而杨必则巧妙地运用了中国的方言和俚语,使得翻译版的人物更符合中国读者的审美和习惯。
这种转换不仅不失去原作的风格,反而使得译本更具中国特色。
杨必译本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再创作也是成功的。
原作《名利场》揭示了英国间谍机构的黑暗和虚伪,暗示了冷战时期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杨必翻译版在保持了原作这一核心主题的更加注重了中国特色和当代社会的背景。
他通过改编人物设定和情节安排,将英国特工转为中国特工,引入了中国的间谍活动和国际政治背景,从而使故事更加符合中国读者的背景和审美。
这种再创作既保留了原作的精髓,又增添了新的意味和思考。
杨必也在译本中对原作进行了部分补充。
他通过细节的删减和增加,对原作情节进行了调整和丰富。
这样一方面可以让译本更好地适应中国读者的口味,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实故事的内容和情节。
原作中的人物关系可能在翻译中会因为文化差异和语言难以准确表达,而通过杨必的调整和补充,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心理描写。
杨必译本在语言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再创作是成功的。
他巧妙地将科特雷的原作转化为适应中国读者口味的译本,同时又保持了原作的核心主题和风格。
通过对人物设定和情节安排的改编,他使得译本更符合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丰富了故事的内容和情节。
这样的再创作不仅满足了读者对原作的期待,还给他们带来了崭新的阅读体验。
《名利场》杨必译本赏析
《名利场》杨必译本赏析以《《名利场》杨必译本赏析》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杨必(1895-1931)一生成就卓著,他一生著述有《名利场》、《革命中国儿童》等书,其中《名利场》在中国文学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杨必翻译的《名利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与现代生活不谋而合的古典文学作品,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底蕴,使人们能够体味其中的哲理深意,深受读者的喜爱。
《名利场》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的一部杰出作品,作者是清代文学家张说,本书由十四篇组成,记录了宋元时期的时事及社会状况。
据说,张说为了解释复杂的社会动荡,对历史加以脱胎换骨的改写,使其可以被容易理解,特别是他的语言表达,令人叹为观止,是历史研究者的必备经典。
杨必翻译的《名利场》更是使原著得以面世被宣扬,他把原著的古雅文风融入语言的表达,丰厚的文字使读者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把原著的古往今来梳理在一起,引人入胜。
杨必翻译的《名利场》以文化丰厚、内容丰富、艺术性强、叙事典雅等优点,受到了中外读者的一致认可,该书被多次获得中国国家级资助,并被西方学者作为重要参考书目使用。
杨必《名利场》的翻译,不仅体现了他的专业水准,更体现了他文学调性的韵律,使原著魅力倍增。
他的翻译不仅是将一位典型的古典文学家的文章改写出来,而是用自己的语言将原著中的意境表达出来。
他先忠实译出原著的意境,然后在筛选精彩的句子,使得翻译结果更多元、更细腻,既体现了原著的语言特色,又能够深深把握原著表达的思想。
杨必对《名利场》的翻译是一次成功,作为一份古典文学的译著,其独特的文学性质使其在中外读者心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译文不仅准确而且精致,每个字词都能够表达出原著的思想,既体现了译者的专业水准,又能够有效地传达作者本意,中西文化,历史文化的融合更显得淋漓尽致。
总而言之,杨必翻译的《名利场》赢得了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认可,他熟练的语言表达加上丰厚的文化底蕴使得《名利场》及其翻译文本深受读者的喜爱,他的翻译把文化融合到一起,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著的意境。
试析《名利场》杨必译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
试析《名利场》杨必译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名利场》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经典小说之一,描写了巴黎上层社会的兴衰荣辱。
本文将对杨必译的《名利场》进行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进行分析。
杨必译在《名利场》的翻译中采用了流畅而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
他善于运用拗口且富有节奏感的语言风格,使小说的叙述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灵活运用词语的选择和句子结构的调整,他成功地再现了巴尔扎克小说的独特魅力。
在描述人物形象时,他使用了形象生动的词语,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他在翻译对话时也非常巧妙地运用了语言表达的技巧,使对话更加真实、生动,并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人物之间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杨必译在《名利场》的翻译中进行了意识形态的再创作。
巴尔扎克的小说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性和现实主义倾向,在揭示社会弊病和人性弱点的还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而杨必译在翻译过程中,很好地保留了原著的思想内容,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将其呈现给读者。
他对小说中的政治、经济问题进行了精细的刻画,使读者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他还对原著中的一些细节和对话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删减,使小说更加符合中国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
杨必译在翻译过程中还对小说中的一些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了重新塑造。
他通过调整句法结构、增加细节描写等方式,使小说的情节更加紧凑且富有张力。
他对一些人物形象进行了一定的拓展和改变,使其更加符合中国读者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描写女性形象时,他更注重塑造女性的独立和自主性,使读者能够更加认同和理解女性角色的内心世界。
杨必译的《名利场》在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中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他通过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成功地再现了巴尔扎克小说的魅力。
他对小说中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进行了精细的刻画和调整,使小说更加符合中国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
他的翻译工作不仅使《名利场》能够更好地传达巴尔扎克的思想,也为中国读者呈现了一部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
试析《名利场》杨必译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
试析《名利场》杨必译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名利场》是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而杨必先生的翻译版本,则是《名利场》在中国的首次引进。
在这个过程中,杨必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的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语言的再创作来看,杨必在翻译中力求忠实原著,但也不失其中国化的特色。
他在对原著进行翻译时,灵活运用了汉语语境下的语言表达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加贴近原著的情感和情节。
他还对原著中的一些文化、历史背景进行了适当的解释和补充,使得中国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这种语言的再创作不仅保留了原著的魅力和韵味,同时也使得中国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从意识形态的再创作来看,杨必在翻译中也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转化。
毛姆的《名利场》是一部对当时社会道德、人性和生存状态的深刻剖析,而在杨必的翻译中,他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更加符合中国社会现实的再创作。
在对原著中的一些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进行描写时,他对其中值得中国读者深思的问题进行了更加突出的展现和解读。
他还对原著中的一些细节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完善,使得作品更加符合中国读者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这种意识形态的再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意义,也使得作品更加具有时代性和普世性。
《名利场》杨必译本的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既保留了原著的魅力和精神,又使得作品更加适应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杨必通过对原著的精心翻译和再创作,成功地将这部经典名著引入了中国,为中国读者带来了一场精神上的盛宴。
这也为中国文学翻译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为中国文学翻译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相信在杨必这样的优秀翻译家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世界名著将会被引进中国,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世界文学的交流增添新的活力和动力。
从杨必译著《名利场》看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论文
从杨必译著《名利场》看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论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篇章语言学兴起,语篇连贯性被逐步引入翻译研究中。
德国语言学、翻译学家沃尔夫拉姆·威尔斯将翻译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理解阶段和重构阶段。
文学翻译当然也不例外。
在文学翻译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文学翻译不同于科技和法律翻译,有自己的特点,并且在文学翻译重构阶段遵循一套特有的原则。
目前,中国德语译者和翻译学学生都急需掌握一套实用的翻译理论。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从杨必译著《名利场》看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从杨必译著《名利场》看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全文如下:摘要:《名利场》是英国19世纪小说家威·梅·萨克雷的成名之作,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充分发挥了他那极富幽默的天赋和善于讽刺的才能,“用逼真而动人的文笔,揭露出政治和社会上的真相—马克思”,反映了英国19世纪中上层社会各色人等的丑恶嘴脸。
小说妙趣横生,发人深省。
文章立足于解读杨必译著《名利场》,提出文学翻译在不能脱离科学性的基础上,更应重视它的艺术性的观点。
翻译包括文学翻译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关于这个问题的论争,由来已久。
本文并不想对引起这一论争的原因及内容再做赘述,笔者赞成刘宓庆先生在《翻译美学导论》中提出的观点“翻译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而以科学性为基本属性,而这个基本属性又必须伴随翻译的艺术性,因为翻译的艺术性是它独具特色的、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能。
”文学翻译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涉及到译者在翻译中的创造性可以容许到多大程度这一重大问题。
众所周知,《名利场》是英国十九世纪小说家威?梅?萨克雷的成名之作,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充分发挥了他那极富幽默的天赋和善于讽刺的才能,“用逼真而动人的文笔,揭露出政治和社会上的真相―马克思”,反映了英国19世纪中上层社会各色人等的丑恶嘴脸。
小说妙趣横生,发人深省。
而杨必翻译的《名利场》所以能获得翻译界的一致好评,原因也正在于杨译用地道、流畅的汉语,忠实地传达了原作幽默、讽刺的意味,再现了作者的思想倾向。
试析《名利场》杨必译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
试析《名利场》杨必译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名利场》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名利场》最初在中国传播的是杨必译本。
杨必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他在将巴尔扎克的作品翻译成中国语言的过程中进行了很多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
本文将从语言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来分析《名利场》杨必译本的再创作。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名利场》杨必译本在保持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动。
在翻译过程中,他注重了与中国读者的沟通与交流,尽可能地使作品更贴近中国社会和文化。
他使用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相关词汇,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故事的背景和情节。
原文中的一些地名和人名被翻译成了中国的对应词汇,这样读者更容易理解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身份。
这种调整和改动的目的是为了使读者更加亲近故事,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名利场》杨必译本也进行了一些意识形态的再创作。
巴尔扎克的作品以尖锐的社会批判和对贪欲、虚伪等现象的揭示而著称,他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判断几乎是毫不掩饰的。
在杨必译本中,这种社会批判和透视的意识形态被相对淡化了。
杨必将巴尔扎克的作品视为一种艺术的创作,更加注重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他在翻译过程中对一些具有批判性的词语和句子进行了调整和缓和,使得作品更适合中国读者的品味和审美观。
这种再创作的目的是为了使作品更加广泛地传播,并提高其接受度和影响力。
杨必译本《名利场》在语言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进行了再创作,使得作品更贴近中国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
通过调整和改动词汇和句子,使作品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杨必也对意识形态进行了缓和和调整,使得作品更加接地气,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的背景。
这种再创作使得《名利场》能够更广泛地传播并影响中国读者,也体现了译者对作品的理解和创造的能力。
试析《名利场》杨必译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
试析《名利场》杨必译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
《名利场》是法国19世纪作家巴尔扎克的一部小说,而杨必译本是其对该小说的中文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杨必译对原著的语言和意识形态进行了再创作。
语言方面,杨必译在翻译中采用了较为文言的中文表达方式,以凸显文学的高尚和精神的深度。
同时,他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排比、比喻、借代等,使译文富有情感和艺术性。
例如“巴黎像一只狂热的舞蹈者,名利从来不离世”,把巴黎形容为一个有灵性的存在,更加强调了名利场的深刻内涵。
在意识形态方面,杨必译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动和删减。
比如,他在翻译中删去了原著中对基督教的批判和渲染,而将其视为一种精神信仰的表达,去掉了作者对宗教的态度。
此外,他还对原著中的一些描写进行了修饰,比如将巴黎中的妓女形象改为“流莺”。
这种将原著中的丑陋形象转化为充满诗意的形象,也许可以说是杨必译对文学艺术的追求。
总体来说,杨必译本对《名利场》的再创作充分展现了其对于文学的热爱和追求,无论是从语言还是意识形态的创作上,都充满了其个人的风格和审美观念。
试析《名利场》杨必译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
试析《名利场》杨必译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名利场》是一部由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文学作品,它以法国19世纪上流社会的名流风尚和权力斗争为背景,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而杨必先生对《名利场》的译本更是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使之更符合中国读者的口味和文化背景。
本文将试析杨必译本《名利场》中的语言和意识形态再创作,以期深入探讨其中的创新和意义。
我们来看杨必先生对《名利场》中的语言再创作。
在翻译《名利场》这样一部法国19世纪文学巨著时,语言的再创作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巴尔扎克的原著语言典雅,行文简练,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可能显得略显拘谨和难以理解。
而杨必先生的译本在保持原著韵味的有意识地进行了语言的再创作,使之更贴近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清新简洁,容易被读者理解。
在句式结构和词汇选择上,杨必先生也做了大量的调整,使得译本更具有中国化的特色,更易于被中国读者接受。
杨必先生对《名利场》中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再创作。
巴尔扎克的原著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犀利批判,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法国社会思想和现实批判。
而在这些思想和批判内容传达到中国读者时,必然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创作。
杨必先生在译本中主动引入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如忠孝节义、仁义道德等,以及中国读者更为关注的社会问题,如家庭、婚姻、人际关系等,使得译本更具有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现实意义。
杨必先生还对原著中涉及到的一些法国特有的历史事件、社会背景进行了必要的解释和调整,使之更符合中国读者的认知。
杨必先生对《名利场》的语言和意识形态进行的再创作是非常成功的。
他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和思想内涵,又赋予了译本中国化的特色,使得这部经典文学作品在中国读者中得以更好地传播和理解。
这种再创作不仅是对原著的一种再现和延伸,更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创新。
相信随着这部译本的推广和影响,更多的中国读者将会对巴尔扎克的文学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中获得启发和感悟。
从杨必译著《名利场》看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从杨必译著《名利场》看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摘要】《名利场》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对文学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杨必译著《名利场》来探讨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在杨必的翻译理念中,科学性和艺术性得到了充分体现,他的翻译作品具有独特的特色。
本文也探讨了其他文学翻译工作者对杨必翻译的看法,进一步展示了他在文学翻译领域的重要贡献。
在本文强调了文学翻译中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平衡的重要性,并指出杨必为文学翻译领域带来的创新和贡献。
通过对杨必译著《名利场》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探讨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以及杨必在这一领域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文学翻译,杨必,名利场,科学性,艺术性,翻译理念,特色,文学翻译工作者,贡献,平衡。
1. 引言1.1 介绍《名利场》及其影响《名利场》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品之一。
该小说以描绘法国19世纪初资产阶级社会风貌为主线,通过多条平行叙事线索,展现了各种人物的生活、追求和挣扎。
主人公勒拉斯是一个野心勃勃、充满机智和心计的金融家,他通过各种手段努力追逐名利,最终却遭遇了失败和悲剧的结局。
《名利场》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刻画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
这部小说不仅在文学领域引起了巨大轰动,也对当时法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19世纪法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代表作品。
在当代文学研究中,《名利场》仍然被广泛阅读和研究,其主题和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和引发人们深思的力量。
对《名利场》进行翻译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而杨必译本《名利场》不仅是对这部经典作品的再现,更是对翻译工作的探索和实践。
1.2 文学翻译的定义文学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通过翻译的方式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文学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情感,还要注重文学的艺术表现和风格。
文学翻译是一门综合了语言学、文学理论、文化研究等多方面知识的学科,旨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试析《名利场》杨必译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
试析《名利场》杨必译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名利场》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被视为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杨必译本是其在中国的一种版本,对原作进行了翻译和再创作。
本文将从语言和意识形态两方面入手,分析杨必译本对原作的改编与再创作。
一、语言再创作杨必译在翻译《名利场》时,不仅仅是将原文翻译成汉语,还进行了大量的语言再创作。
他尝试了很多不同的翻译方式,对一些文学技法进行了加强或变通,从而能够更适应中国读者的口味。
例如他采用了汉语中常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文本更具有艺术感染力;他还对句式改变了一些,采用了更简练明晰的句子,以符合中国读者的口味和习惯。
同时,他在翻译中保留了一些原文特有的词汇和句式,使杨必译本更接近于原文,并且让中国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原著的特点。
除此之外,他还针对中文语境的不同,增加了一些介词、连词等,使整个翻译更通顺,更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则。
二、意识形态再创作尽管杨必译本在语言上进行了大量再创作,但它仍然保持了原作的核心思想和文学特色。
因为《名利场》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它展示了19世纪法国社会中的贪婪、欺骗、道德沦丧等现象,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于金钱、地位和权利的批判和反思。
杨必译将这种现实主义的思想转化为了中国读者更易接受的形式。
他将原作中的一些背景介绍和文化解释进行了调整,以适应中国本土的文化环境。
例如,他增加了一些对历史和社会的注解,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本中的潜在意义;他还对人物形象的描写进行了创新,让读者对其中的中心思想有更深入的感受。
同时,他还对性别关系、婚姻制度等方面的描述进行了补充和修改,以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的现状和文化背景。
总体来说,杨必译本在语言和文化的再创作中,没有违背原著的核心思想和特点,反而是在更好地传递原著的思想和精髓。
他将巴尔扎克的文学成果进行了中国化处理,让更多的中国读者得以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作品。
语言运用与翻译技巧的完美结合——读《名利场》杨必译
hri . 文 : 不 懂 为 什 么他 一 说 这 话 , 特 笠 太 太 就 瞅 着 e le 译 f 我 赛
、
引 言
萨 克 雷 ( la hcea ) 1 世 纪 英 国 现 实 主 义 文 学 Wii T akry 是 9 lm 巨 匠 。《 利 场 》V ntF i 是 他 的 代 表作 。小 说 以讲 故 事 的 名 ( ai a ) y r 方 式叙 述 , 夹叙 夹议 , 嘲热 讽 , 冷 自成 一 种 独 特 的 风 格 。 可 想 而 知 ,要 翻 译 好 这 本 名 著 并 非 易 事 。 然 而 ,杨 必 (9 2 16 ) 士 译 的 《 利 场 》 翻译 得 很 出色 , 与原 著相 12 — 9 8 女 名 却 堪 媲 美 。 名 翻译 家 兼 翻 译 理 论 家思 果 在 《 著 名利 场 : 评 》 书 中 选 一 就 给 予 此 译 本 最 好 的 评 价 : 我 不 知 道 有 谁 能 有 这 么 好 的 中 “ 文 . 一 本 外 国 小说 译 得 这 样 可 以愉 快 一 读 的。 “ 书 读 来很 把 ”全 舒 服 , 了她 的 中文 好 , 多 亏她 翻译 的 技 巧高 超 。 ” 除 还 学 习 翻译 的朋 友 拿 她 的译 文 和 原 文 一 比 较 就 知 道 了 。杨 必 女 士 中文 运 用 的佳 妙 及 高 超 的 翻 译 技 巧 的 完 美 结 合 ,不仅 使 读 者 获得 了与 原 文 同等 的美 感 ,还 提 供 了丰 富 的 翻 译 经 验 和 技 巧 。 现采 撷 其 中美 文 , 上个 人 的分 析 , 习 借 鉴 其 文 学 加 学 翻 译 的 精妙 。 二 、 文 词 语 表 达 精 确 而 又传 神 。 原 文 中反 复 出 现 的 词 译 对
杨必《名利场》翻译特点
1.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在遣词造句和表达上不拘泥于原文的表面形式,翻译技巧灵活多变,准确生动,同时又注重形式上的整齐与美感,杨必先生的译文采用意译和归化的手法,使得整篇译文流畅自然,准确生动,毫无翻译腔,这可以说是其翻译作品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但并非唯一原因。
杨先生的译本不仅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内容,而且也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文体和叙述方式。
2.语序调整:针对《名利场》原文中大量结构复杂的句子,译者充分发挥了汉语的优势,采用汉语的并列句、独立句、主谓结构等,对原句结构进行了灵活的变通和调整,这一点无疑是译作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3.语态变换英语中被动语态适用范围很广。
凡是在不必说出主动者、不愿说出主动者、无从说出主动者或者是为了便于连贯上下文等场合,往往都用被动语态。
汉语中虽也有被动语态,但适用范围狭窄得多(张培基等,2000)。
因此,英语被动句在译为汉语时应作适当调整。
4. 主语变换英语中常用抽象名词或无生命的事物名称作主语,同时又使用本来表示人的动作或行为的动词作其谓语。
汉语注重的是“什么人做什么事”,往往用人或比较确定的事物作主语(连淑能,1993)。
因此在英译汉的过程中,常常需要把原文中的物称主语转换为人称主语。
5. 词性转换英汉两种语言固然有一定的共性,但其差异也不容忽视。
英语具有“名词优势于动词”的倾向(pre-ponderance of nouns over verbs),多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动词的概念,名词优势造就了介词优势,二者相辅相成。
或用具有动词意义的形容词及副词来替代动词,用“it”“there be”句型、用“have, make, take,do等”虚化动词将动词虚化弱化。
而汉语具有“动词优势”。
汉语词类没有形态变化问题,而动词与名词比较,动词的动态感强、动势强,名词则较为凝滞,所以在汉语中动词非常活跃,可以连用,也可以广泛代替名词。
如果不顾这些差异,机械地进行所谓的忠实于原文的对等翻译,往往会出现翻译腔(或欧化汉语),不能很好地再现原文的艺术风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杨必译著《名利场》看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作者:代增真来源:《科技资讯》2014年第30期摘要:《名利场》是英国19世纪小说家威·梅·萨克雷的成名之作,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充分发挥了他那极富幽默的天赋和善于讽刺的才能,“用逼真而动人的文笔,揭露出政治和社会上的真相—马克思”,反映了英国19世纪中上层社会各色人等的丑恶嘴脸。
小说妙趣横生,发人深省。
文章立足于解读杨必译著《名利场》,提出文学翻译在不能脱离科学性的基础上,更应重视它的艺术性的观点。
并从翻译过程中意义转换的科学性、翻译思维形态的科学性、文学翻译的艺术化再现等方面来加以论证。
关键词:科学性艺术性文学翻译解读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c)-0229-02翻译包括文学翻译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关于这个问题的论争,由来已久。
本文并不想对引起这一论争的原因及内容再做赘述,笔者赞成刘宓庆先生在《翻译美学导论》中提出的观点“翻译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而以科学性为基本属性,而这个基本属性又必须伴随翻译的艺术性,因为翻译的艺术性是它独具特色的、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能。
”文学翻译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涉及到译者在翻译中的创造性可以容许到多大程度这一重大问题。
众所周知,《名利场》是英国十九世纪小说家威·梅·萨克雷的成名之作,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充分发挥了他那极富幽默的天赋和善于讽刺的才能,“用逼真而动人的文笔,揭露出政治和社会上的真相—马克思”,反映了英国19世纪中上层社会各色人等的丑恶嘴脸。
小说妙趣横生,发人深省。
而杨必翻译的《名利场》所以能获得翻译界的一致好评,原因也正在于杨译用地道、流畅的汉语,忠实地传达了原作幽默、讽刺的意味,再现了作者的思想倾向。
立足于解读杨必译著《名利场》,我们认为文学翻译在不能脱离科学性的基础上,更应重视它的艺术性。
1 文学翻译应该注重科学性1.1 文学翻译科学性原则之一:译者要重视原作文学翻译要想实现科学性,译者首先要重视原作,不能主观臆造,他在语际转换中所使用的词、句所代表的概念,必须与原作者在词、句所代表的概念相对一致,即双语对同一概念的命名虽然各异,但这个概念所指的外部世界中的实体(例如:物体、现象、状态、性质、过程等)却是基本一致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翻译过程中是有许多规律性、精确性即所谓科学原则可循的。
虽然一篇文章可能会有上千万种正确的译文,但是只要这些译文是准确且充分地反映了原作风格,那么这些译文之间就会有很多相通之处,即所谓不变的“共核”。
而为了得到这些相通相似的译文,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必然经过了类似的思维过程。
翻译思维的科学性之一表现在:概念、推论要明晰严谨,译文的意义、形式与功能的处理要科学。
以下摘自Vanity Fair中这封平克顿小姐的信,以及杨必在《名利场》中的译文如下。
MADAM,—After h er six years’residence at the Mall,I have the honor and happiness of presenting Miss Amelia Sedley to her parents,as a young lady not unworthy to occupy a fitting position in their polished and refined circle.Those virtues which characterize the young English gentlewoman,those accomplishments which become her birth and station,will not be found wanting in the amiable Miss Sedley,whose industry and obedience have endeared her to her instructors,and whose delightful sweetness of temper has charmed her aged and her youthful companions.夫人—爱米丽亚·赛特笠小姐在林荫道已经修毕六年,此后尽堪在府上风雅高尚的环境中占一个与她身份相称的地位,我因此感到万分的荣幸和欣喜。
英国大家闺秀所特有的品德,在她家世和地位上所应有的才学,温良的赛特笠小姐已经具备。
她学习勤勉,性情和顺,博得师长们的赞扬,而且她为人温柔可亲,因此,校内无论长幼,一致喜爱她。
也许从某种角度来说,翻译这样一封信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译者能紧紧抓住原文的语体特征并在翻译过程中尽力再现这种特征,他就成功一半了。
因此,杨译在这一点上是成功的,她的译文也使用了非常正式的语言来与原文风格相符,译文中的“修毕、尽堪、府上”等词都是中文里非常正式的用法,而译文中的句式基本上以完全句为主,没有省略句、跳脱句等,所用关联词多,且具书卷化、完备化特征,整个译文彬彬有礼中有一股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淡,读者在阅读时几乎可以想见平克顿小姐装腔作势、假模假样的神态,得到了与阅读原文几乎同样的感受。
翻译实践的科学性是显而易见的了。
1.2 文学翻译科学性原则之二:语言表达必须灵活切意文学翻译要想实现科学性,语言表达必须灵活切意。
语言表现上的灵活性并没有违反翻译的科学性,因为翻译科学认为,语言和思维二者的关系是双向的,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借助于语言来实现。
可见,文学翻译中的语言表现,也应以科学性为前提,以正确的认知为基础。
如:“She had to make and receive at least fourteen presents,—to make fourteen solemn promises of writing every week”,(她至少收到了14份礼物,当然也得照样回14份,还得郑重其事的答应14个朋友每星期写信给她们)一句翻译时所使用的拆译技巧确实令人叹服,是译者在对原作语言仔细充分的咀嚼之后的灵活表达,充分展示了中文词语在形式上和功能上的灵活性,是中文灵活风格的表现,对译文的自然、流畅做出了很大贡献。
除此之外,文学翻译的科学性还表现在译者要科学地理解和把握原文的语音、语义、语法和逻辑配例,目的是为了圆满完成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
例如原文:“who is a goodChristian,a good parent, child,wife or husband”中“good”的一词多译,虔诚的教徒,慈爱的父母,孝顺的儿女,尽职的丈夫,贤良的妻子。
当“good”这个词单独出现时,它的“概念意义”具有模糊性,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消除它的模糊性,而确定它在目的语中的措词呢?一切都取决于要科学地分析“语境意义”和“功能意义”。
杨必的这句翻译为无数人津津乐道,其原因就在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规律谙熟于心,加上具备扎实的外语和汉语言功底,并掌握语用学、文体学、语义学等相关知识,为译文生色不少。
一般性翻译,只要译文准确、通顺,大抵就说得过去了,而文学翻译要求却高得多,译文除了准确、通顺外,还必须传达出原文语言上的文学“味”。
文学翻译毫无疑问是一种艺术活动,一个英语句子可能有好几种正确的汉语译文,几个英文句子组合在一起,译文可以有多种形式,而一部文学作品,其正确的译文就可以达到无数种了。
这是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一面。
请看这里的译句如下。
A quick brain and a better education elsewhere showed the boy very soon that his grandsire was a dullard; and he began accordingly to command him and to look down upon him.那孩子脑子快,在别处受过好教育,过了不久就发现爷爷是个蠢东西,因此看不起他,把他呼来喝去。
这是一个已臻“化境”的译例。
结构上的精妙调整,显示了译者翻译技巧运用之纯熟,原句带有淡淡的幽默,译句选词也致力于传达这种淡淡的幽默,所选“呼来喝去、蠢东西”词语准确、形象,富有调侃意味,与整句乃至句子所在的整个篇章的风格相吻合。
2 文学翻译应该重视艺术性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质,文学翻译不只是语言形式的转换,除了语言形式本身与承载的语义信息,还有语言形式生成的美感以及整合在形式之外的艺术意象。
译本不能是原作的简单的替代品,而应是与原作并驾齐驱、甚至超过原作的艺术品。
以下是又一例翻译艺术性的有力证据如下。
“No,”said she,“I know you wouldn’t;”and then she gave him ever so gentle a pressure with her little hand,and drew it back quite frightened,and looked first for one instant in his face,and then down at the carpet-rods;and I am not prepared to say that Joe’s heart did not thump at this little involuntary,timid,gentle motion of regard on the part of the simple girl.她答道:“我知道你是好人。
”她说到这里,小手就把他的胳膊轻轻的捏了一把。
刚一捏,她又惊慌失措的往后一缩,先对他瞅了一眼,然后低头望着楼梯上压地毯的小铜棍子。
乔看见天真的女孩儿对自己这么温柔腼腆,仿佛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心里的真情,一颗心别别的跳将起来,这事我并不否认。
为了勾上好同学爱米丽亚的哥哥乔,利蓓加费尽了心机。
利蓓加明明想勾引乔,好嫁给他,成为富豪之家的媳妇,却装出一副天真女孩情不自禁而又羞怯难当的样子,害得乔“一颗心别别的跳将起来”,杨必的译文非常生动传神,像“轻轻的捏了一把”(gave him ever so gentle a pressure)、“惊慌失措的往后一缩”(drew it back quite frightened),将利蓓加的装模作样刻画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一颗心别别的跳将起来”中的“别别的”一词更是极尽幽默、讽刺之能事,让人看了忍俊不禁。
译者在准确把握原文思想、意义、语调、语气、风格等基础上,通过艺术再创造,贴切、传神地再现了原文包孕的一切,再现了原文幽默、调侃的语言特色。
3 结语由于人们对语言和对与翻译有关的思维过程的了解还非常肤浅,人们对翻译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翻译的科学性)还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