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四则短文都选自论语前两则谈孝道解读

合集下载

论语一、孝敬之道

论语一、孝敬之道

2·7 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 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②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①子游:孔子晚年的学生,姓言,名偃, 字子游。②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有两种解释。 一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也就是 犬马也能养人;一说狗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以 后一解为好。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①,父没观其行,三 年无改于父之道②,可谓孝矣。”
注释:①观其志,观其行:其,指儿子。父亲在, 儿子不能独立处事,所以观其志;父亲死了,儿 子独立处事,所以要观其行。②三年无改于父之 道:这里的道是指父亲生前的所为,包括其思想 和行事。古注:必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 孝,不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
2·6 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②。”
注释:①孟武件: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谥 号。②父母唯其疾之忧:有几种解释:一,父母 爱子,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子女能体会父 母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谨慎小心,就是孝; 二,做子女的要使父母只为自己的疾病担忧,不 必为自己其它方面的事担忧;三,子女只应以父 母的疾病为忧,其他不宜过多操心。以第二说为 较好。
注释:①孟庄子:鲁国大夫,名仲孙速。
于丹《论语》感悟之“。②劳: 忧愁。
【评析】 这一段还是讲关于孝敬父母的问题。事奉父母,这是 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 百顺,甚至父母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毕恭毕 敬,毫无怨言。这就成了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 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①,游必有方 ②。”
2·5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②。樊迟
③御④,子告之曰:“孟孙⑤问孝于我,我对 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

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

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

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有子(1)曰:“(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注释】(1)有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书中,记载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和有若称“子”。

因此,许多人认为即由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

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

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评析】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

《论语》问孝四则

《论语》问孝四则

《论语》问孝四则《以〈论语〉问孝四则悟孝之道》孝,这一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概念,在《论语》中有着深刻而多样的阐释。

《论语》里的问孝四则就像四盏明灯,照亮我们理解孝的道路。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你看啊,这就像一场交响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演奏的规则。

父母活着的时候,我们对待他们就要按照礼的规范。

这礼啊,可不是什么刻板的教条,就好比交通规则,它是让生活这个大舞台有序运转的保障。

要是不按照礼来侍奉父母,就像马路上没了红绿灯,乱成一团糟。

父母去世后,葬礼和祭祀也遵循礼,这是对他们最后的敬重,就像给一部精彩的电影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这不是迂腐,而是一种对父母、对家族传统的敬重。

如果对父母生前死后的事情都随心所欲,那跟在别人精心培育的花园里肆意践踏有啥区别呢?“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这就有点意思了。

你想啊,做父母的,啥时候最揪心?就是孩子生病的时候呗。

那反过来呢,要是孩子能让父母只在自己生病的时候担心,平时都能好好照顾自己,这就是孝啊。

这就好比一棵大树和一棵小树,大树总是想为小树遮风挡雨,可小树要是自己能长得挺拔,只是偶尔被大风吹歪了一点让大树操心,大树心里得多欣慰啊。

有些孩子啊,今天闯个祸,明天丢个东西,让父母整天提心吊胆的,这哪是孝呢?真正的孝是让父母的心里能踏实,少为我们不必要的事情烦恼。

难道我们要做那总让父母揪心的调皮鬼吗?“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哟,这话说得可真是一针见血啊。

现在好多人觉得,给父母吃的喝的,让他们衣食无忧就是孝了。

这就大错特错喽。

这就好比你养个宠物,你也会给它喂食、给它住的地方。

可父母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啊,光给口吃的就够了吗?那跟养宠物有啥两样?孝里面得有敬啊,那是一种从心底里对父母的尊重和爱戴。

《论语·学而篇第一》: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篇第一》: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篇第⼀》:弟⼦⼊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

1.6⼦⽈:“弟⼦⼊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

⾏有余⼒,则以学⽂。

”孔⼦说:“⼩孩⼦在⽗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有信,和所有⼈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的⼈。

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就⽤来学习⽂化知识。

”【注释】弟⼦:有⼆义,⼀是指年幼之⼈,弟系对兄⽽⾔,⼦系对⽗⽽⾔,故⽈弟⼦:⼆是指学⽣。

此处取前义。

⼊:古时⽗⼦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

⼈是⼈⽗宫,指进到⽗亲住处;或说在家。

出:与“⼊”相对⽽⾔,指外出拜师学习。

出则弟,是说要⽤悌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的⼈。

谨.寡⾔少语称之为谨。

仁:指具有仁德的⼈,即温和、善良的⼈。

此形容词⽤作名词。

⾏有余⼒:指有闲暇时间或剩余的精⼒。

⽂:指诗、书、礼、乐等⽂化知识。

“孔⼦⽈:弟⼦⼊则孝,出则悌。

”在家⾥⾯孝顺⽗母,“出”是在外与⼈相处,懂得恭敬、谦顺。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的仁爱⼼,都是从孝悌⾃然流露的,“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要让⽼百姓对⼈都懂得礼貌、顺从,那就从⼩让他懂得“悌”。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者也。

”当他懂得恭敬⾃⼰的⽗母,⼀见到别⼈的⽗母,恭敬态度就油然⽽⽣。

像我很恭敬姐姐,从⼩都是⼤姐、⼆姐这么叫。

有时候同学问,你姐姐叫什么名字?我把姐姐的名字念出来,全⾝不舒服,就觉得念⾃⼰姐姐的名字很不恭敬。

⼈家说你爸叫什么名字?把⽗亲的名字念出来,也很不舒服。

所以“称尊长,勿呼名”,太有道理了,长⼈恭敬的态度。

我到亲戚朋友家⾥,看到他们兄弟姐妹说,“哎,过来⼀下!”“哎,给我拿什么东西!”或者直接叫⾃⼰兄长的名字、姐姐的名字,我也很难过。

看到他的哥哥,我们那种对哥哥的态度就上来了,“⼤哥,你好。

”所以⽼祖宗教育⼈都是顺着⼈性,⾃然养成这些好的品德、态度。

“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兄者也。

分析六年级语文上册论语中的孝道观念

分析六年级语文上册论语中的孝道观念

分析六年级语文上册论语中的孝道观念论语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的语录总结,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观念。

六年级语文上册中的《论语选》是对孔子思想的经典引用,对于培养孩子的孝道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分析六年级语文上册中论语中的孝道观念,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和领悟古代智慧。

一、孝道观念的内涵孝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对于培养优秀的人格品质和亲情关系至关重要。

论语中,孔子对孝道的表述多种多样,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父母长辈。

孔子强调要尊敬父母长辈,言听计从,不违逆他们的意愿。

例如《论语选》中的“孝弟者,其为仁之本也”就体现了这一观念。

2. 孝敬父母的方式多样。

孔子提倡孝顺父母,但并不仅仅指传统的言语尊重和行为服从,还包括通过奉养、扶助父母的方式来表达孝敬之情。

例如《论语选》中的“盖有不孝之子,无有道理焉”就强调了奉养父母的重要性。

3. 孝道与治国理政密切相关。

孔子认为,一个有好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前提是有良好的家风和社会关系,孝道是构建这种良好社会秩序的基础。

在《论语选》中,“好问则裕如也”强调了文治的重要性。

二、关于孝道的启示通过对六年级语文上册中论语中的孝道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1. 传承传统美德。

孔子的孝道观念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关系,对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家庭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通过教育引导孩子明白孝道的真谛。

2. 强调父母与子女的相互关系。

孝道不仅是子女对父母的尊重及奉养,也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应该注重培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3. 将孝道观念与现代教育相结合。

虽然孝道观念源于古代,但其内涵与现代社会依然密切相关。

我们应该将孝道观念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引导孩子们理解和认同孝道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落实。

三、培养孝道观念的方法为了促进孩子们的孝道观念的培养,以下是几种有效的方法:1. 树立身教榜样。

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米 荣 亲 已 殁 犹 念 旧 劬 劳 遥
回目录
供 旨 甘 宁 辞 百 里
里负米
仁 莫 庭 事 贤 母 巍 汤 药 必 亲 尝
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 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 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 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 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
回目录
孝 临 天 下 巍 冠 百 王
晋孟宗,少丧父。母老,病笃,冬 日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 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 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
竹生笋
寒后汉江革,少失父,独与母 居。遭乱,负母逃难。数遇贼, 或欲劫将去,革辄泣告有老母在, 贼不忍杀。转客下邳,贫穷裸跣, 行佣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毕 给。
回目录
舍 子 能 甘 事 其 母 一 妇 更 孝 于 姑 鱼 鲤 双 朝
汉姜诗,事母至孝;妻 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 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 以奉之;又嗜鱼脍,夫妇常 作;又不能独食,召邻母共 食。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 水,日跃双鲤,取以供。
侧 泉 出
泉跃鲤
回目录
泪 滴 朔 须 风 臾 冬 笋 出 竹 天 意
开篇·序言
百善孝为先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 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 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 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 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在此,仅献上七篇故事,与大家一起感动。
目录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第六篇 第七篇 孝感动天 百里负米 亲尝汤药 卖身葬父 涌泉跃鲤 哭竹生笋 行佣供母
负 哀 求 俱 得 免 佣 力 以 供 亲 频

《论语》齐家篇:孝道

《论语》齐家篇:孝道

《论语》齐家篇:孝道(一)治家之道孝道1、如何尽孝之一:孝当合于礼。

【原文】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②御③,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①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

②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

孔子的弟子。

③御:驾驭马车。

【译文】孟懿子向孔子请教怎样做才算是尽孝道,孔子说:“尽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尽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在世时,侍奉他们要合乎礼的要求;父母去世后,丧葬他们要合乎礼的规范,再到之后对他们的祭祀,都要合乎礼。

”【评析】该篇是关于孝道总的原则或总要求,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生,事之以礼”人在世时尽孝当合之以礼;“死,葬之以礼”人去逝后丧葬形式符合礼;“祭之以礼。

”再以后之祭祖形式合之以礼。

也许有人会说,人死如灯灭,死后埋掉就算了,何必那么复杂,特别是之后的祭奠等,更应当是越简单越好,所以越来越简单,到最后连简单的形式也看不到了。

人从生到嫁娶再到死,无非三个大环节,生则大操大办,嫁娶亦大操大办,怎么到死亡这最后一个环节就不重视了呢?更何况是把自己带到这个世上并为自己倾尽了毕生精力的父母呢?儿女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做父母的为其大操大办多少次?做子女的就不肯为父母做最后一次的大操大办?是否不仅不合情理,亦不近情理?丧葬、祭奠,包括敬神祭祖等,看到的是形式,实质则是表示对死者、对先人的怀念与敬重,同时也是对自己、对所有“人”的一份儿尊重,体现的更是一种感恩与敬畏!即对祖先、对死者、对天地鬼神的感恩与敬畏!人,怎能不懂得感恩?怎能没有敬畏?而这种感恩与敬畏,更需要形成一定的社会环境或文化氛围,唤起整个社会的知感恩、有敬畏的道德情感,这就是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深刻意义所在。

论语论孝文言文翻译

论语论孝文言文翻译

原文: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曾子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亲为大。

”子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子曰:“孝子之事亲,有三无:无怨、无怒、无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丧,三年之丧,期之丧,有常礼。

”翻译:孔子说:“孝悌,这是仁的根本吗?”曾子说:“孝道,始于侍奉父母,中于侍奉君主,终于立身处世。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知。

一方面是高兴,另一方面是担忧。

”孔子说:“孝子之极致,莫过于尊敬父母。

”孔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亲为大。

”孔子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深远的。

”孔子说:“孝子侍奉父母,有三无:无怨、无怒、无怨。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游,出游必有去处。

”孔子说:“三年不改变父亲的教诲,可以说是孝了。

”孔子说:“父母去世,三年丧期,一年的丧期,有常礼。

”解读:《论语·孝经》中的孝道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孝悌为本:孝悌是仁的根本,意味着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仁爱之心的体现。

2. 尊亲为重:尊敬父母是孝道的重要表现,孝子应当尊敬父母,关心父母的生活,尽孝道之责。

3. 孝道与责任:孝道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更是对家庭、社会和国家负责的表现。

4. 父母之爱: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深远的,孝子应当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回报父母的关爱。

5. 孝道与礼仪:孝道与礼仪密切相关,孝子应当遵守礼仪,尊重父母、长辈和师长。

在现代社会,孝道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孝道传统,关心父母、尊敬长辈,弘扬家庭美德,构建和谐家庭,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同时,我们还要将孝道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总之,《论语·孝经》中的孝道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

《论语-为政篇》之孝道

《论语-为政篇》之孝道
孔 子
是一位有才却得不得重 用的
闲人
是一位周游列国、四方 游学的
忙人
是一位为理想奋斗了一 生的
强人
孔子的弟子及其 再传弟子编纂的 一部主要记录孔 子言行的书
复习旧知
关于“学习”的部分言论
关于“君子”部分言论
关于“交朋友”的部分言论
论语-为政篇
诵读经典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 gŏng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今译】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 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 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到了七十岁时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 也不会超出规矩。”
【 2·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 其劳②;有酒食,先生馔③,曾是以为孝乎④?” 【今译】子夏问怎样做是孝,孔子说:“[对父母] 和颜悦色,是最难的。[如果仅仅做到]有了事, 孩子为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但是, 子女的脸色却很难看,]难道能算是孝吗?”
【 2·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 2·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①,曰: ‘思无邪②。’”
【今译】 孔子说:“《诗》三百[零五]篇,用一句 话来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思想纯正, 没有邪恶的东西。’”
【 2· 3】子曰:“道之以政①,齐之以刑②,民免而 无耻③;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④。”
【今译】孔子说:“用行政命令来治理,用刑法来处罚, 人民虽然能避免犯罪,但还不是从心里知道[犯罪]是 可耻的;用道德教化来治理,用礼来约束,人民就会有 羞耻之心,而且会[自觉地]改过。”

浅谈《论语》中的孝敬

浅谈《论语》中的孝敬

浅谈《论语》中的孝敬浅谈《论语》中的孝敬父母安在的时候,我们要时时地体谅他们、孝顺他们、关心他们,也要理解他们的苦心。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父母之爱,不可不报也!我们都在说,中华民族有一种美德叫孝敬,但是,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吗?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做“百善孝为先”。

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因为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亲情,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

很多学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做“孝”。

那么,孔子是怎么回答的呢?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这句话如何理解呢?孔子说:“今天许多人把孝单纯理解为赡养父母。

狗和马不也有人养吗,如果不尊敬父母,与养狗养马有什么不同呢?”如果你对父母有那种发自内心的尊敬,没有你的心在里面,这能叫做孝吗?所以,我们常常将孝和敬连用,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我们心中更要有对父母的那份深深的尊敬。

为什么要对父母要有这种发自内心的尊敬呢?那我们先来看看,体会一下父母对孩子的这一生又意味着什么?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小男孩,他从小就在一棵大树旁边玩儿。

他特别喜欢这棵树。

这是一棵大苹果树,长得很高,又漂亮,又有很多甜美的果子。

这孩子天天围着树,有时候爬到树上摘果子吃,有时候在树底下睡觉,有时候捡树叶,有时候他也拿着刀片、瓦片在树身上乱刻乱划。

这大树特别爱这孩子,从来也不埋怨他,就天天陪他玩儿。

玩着玩着,孩子长大了。

有一段时间他就不来了。

大树很想他。

过了很久,他再来的时候,个子已经长高了,成为一个少年了。

大树问孩子,你怎么不跟我玩儿了?这孩子有点不耐烦,他说,我已经长大了,不想跟你玩儿,我现在需要很多高级的玩具,我还要念书,还得要交学费呢。

大树说,孩子,真对不起,你看我也变不出玩具,这样吧,你可以把我所有的果子都摘去卖了,你就有玩具,有学上了。

这孩子一听就高兴了,把果子都摘了,欢欢喜喜走了。

就这样,每年他就是在摘果子的时候匆匆忙忙来,平时都没有时间来玩儿。

论语孝悌文言文翻译

论语孝悌文言文翻译

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说:“孝与悌,是仁的根本吧!”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

一方面因为高兴,一方面因为害怕。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就是能够养活父母。

至于狗和马,都能有养;如果不敬,怎么能区分呢?”子曰:“父母之身,不可不敬也。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孔子说:“父母的身体,不可不敬。

孝子的极致,莫过于尊敬父母。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三年之内不改变父亲的教诲,可以说是孝了。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行,出行必须有去处。

”子曰:“父母之命,婚姻之礼,不敢不敬也。

”孔子说:“父母的安排,婚姻的礼节,不敢不敬。

”子曰:“父母之仇,不与共戴天。

”孔子说:“父母的仇人,不能与他共戴一天。

”子曰:“父母之丧,三年,齐衰,疏杖,食不食味,衣不蔽体,居不避席,丧期之礼也。

”孔子说:“父母去世,守丧三年,穿粗布衣服,拄着竹杖,不进美味,不穿华丽的衣服,不坐柔软的座位,这是守丧的礼节。

”子曰:“君子之孝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孔子说:“君子的孝道,平时要尽到敬心,养育时要尽到乐心,病时要尽到忧心,丧时要尽到哀心,祭时要尽到严心。

这五种心情都具备了,然后才能侍奉父母。

”子曰:“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为之丧三年,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孔子说:“三年的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礼。

无论是天子还是庶民,三代人都共同遵守。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孔子说:“孝子侍奉父母,平时要尽到敬心,养育时要尽到乐心,病时要尽到忧心,丧时要尽到哀心,祭时要尽到严心。

这五种心情都具备了,然后才能侍奉父母。

论语对孝道的阐述

论语对孝道的阐述

论语对孝道的阐述一、孝道的重要性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一直被视为人伦关系中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对孝道的阐述具有重要的意义。

孝道的重要性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明确指出孝弟是仁道的根本,是君子修身立德的基石。

孔子认为,孝道是人伦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只有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才能体现出人的仁心和道德修养。

二、孝道的内涵《论语》中对于孝道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孔子强调孝道的核心在于“悌”,即尊敬兄长。

他认为,兄长是家庭中的长辈,是孝道的重要对象。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这句话中的“出则悌”明确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要尊敬他人,尤其是尊敬兄长。

只有尊敬兄长,才能体现出真正的孝道精神。

此外,《论语》还强调孝道的具体表现形式。

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孝道的核心内容。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句话中的“以喜以惧”表达了孝顺父母的双重情感。

孝顺父母不仅要让父母感到喜悦,更要让他们感到担忧,以此来体现出对父母的关爱和尊重。

三、孝道的实践方法《论语》中对于孝道的实践方法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孔子认为,孝道的实践需要通过言行来体现。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中的“不远游”指的是不离开父母长时间的旅游,而“游必有方”则强调了在外游玩时要有规划和目的。

这种言行一致的表现方式,体现了孝道的实践要求。

此外,《论语》还提出了尊敬师长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师长是孝道的重要对象之一。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不违仁,亦勿施于人;不违义,亦勿施于人。

”这句话中的“勿施于人”表达了对待他人要像对待师长一样尊敬的意思。

通过尊敬师长,可以培养出真正的孝道情怀。

《论语》中的孝道伦理分析

《论语》中的孝道伦理分析

《论语》中的孝道伦理分析《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涵盖了许多关于孝道伦理的教诲和思考。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之一,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之一、在《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对于孝道的讨论和阐述,深刻地揭示了孝道的重要性、内涵和实践方法。

本文将从孝道伦理的重要性、内涵和实践方法三个方面对《论语》中的孝道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孝道在《论语》中被强调为一种基本的伦理道德,是社会秩序和家庭和谐的基石。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孝道的重要性,认为孝道是立身之本,治国之道。

比如《论语·为政》中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论述,强调孝道是仁义道德的根基。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孝顺父母,就无法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人,更别说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君子。

孝道所蕴含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在《论语》中得到了深刻的阐述和强调,体现了儒家伦理思想中家庭伦理的重要性。

其次,孝道的内涵在《论语》中被详细地论述和展开。

孔子强调孝道的表现形式不仅仅是对父母的言行尊重和照顾,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敬意和孝心。

他指出孝道包括“既往不恶,劳而不怨,言而有信”的行为准则,以及“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等言辞,强调孝顺父母的是一种美德和道德,在实践中需要具备仁爱、谦虚、忠诚等多种品格。

此外,《论语》中还提到了尊敬长辈、和睦家庭关系、尊重传统文化等方面,都是孝道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通过对孝道内涵的深入讨论和阐释,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孝道的内涵之丰富和广泛性,从而更好地践行孝道。

最后,孝道的实践方法在《论语》中被具体地指导和启示。

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在《论语》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怎样孝顺的建议和教导,例如《论语·雍也》中“丧三年,命也;居家,责也;出事,贼也;丧服不入内,不出门”等种种规定,指导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道。

同时,孔子还多次强调了自律、自省、自重等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在行孝之前需要自身有所作为。

论语孝篇(5篇)

论语孝篇(5篇)

论语孝篇(5篇)第一篇:论语孝篇论语《孝》篇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说话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

做到这些之后,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2、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

侍奉父母要尽心尽力,为君主做事要奉献自身,与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

这样的人,虽然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学习过了)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如果多年不改变父亲的教诲,就可以说是尽孝了)4、子曰:“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做事勤勉,说话谨慎,求教于有道德的人来端正自己,这就是好学的人。

)5、梦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梦懿子问怎样才是孝。

孔子说:“不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父母为子女的疾病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要顶撞父母,不要违抗父母的意愿)6、担忧,子女少生病也算是孝了)7、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今说的孝,只是能够养活父母。

说到狗、马,也都能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尊敬,和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呢?8、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总是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最难。

遇到事情时,子女为父母效劳;有好吃的,让父母享用,仅仅这样就算是孝顺了吗?论语《孝》篇其实还不够。

)9、子曰:“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伺候父母,对他们的过错要稍加规劝,如果自己的规劝没有被听从,仍要尊敬他们,不加违抗,担忧他们但不怨恨他们)10、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去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多年不改变忘记父远方求学或工作,如果必需要去,一定要告诉父母去的具体地方)11、亲的教诲,就可以说尽孝了)12、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中孝道思想总结

论语中孝道思想总结

论语中孝道思想总结篇一: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刘文刚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事的著作,它涵盖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如学习论、为政之道、道德修养论、孝悌说等等。

本文在此阐述下我对论语中孝的思想的一点看法和感悟。

先看这段: 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尽孝道, 首先得赡养父母, 但这远远不够,还得尊敬他们。

否则就和养狗、养马毫无区别.也就是说孔子眼中的孝在能赡养的前提下要尊敬父母。

此为其一。

其次,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 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 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就告诉我们要和颜悦色地奉侍父母,把最好的奉献给父母,始终如一,不可因时间、情绪、环境不同而有所改变.再次,子曰: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

意思是说,父母在世时, 不出远门游学或者做官; 如果真要出远门, 一定要讲清去处, 安顿好父母。

再次, 尽孝道不可违礼, 态度要谦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也就是说尽孝道不可违背礼制。

孔子在此还从为政的角度叙述孝道原则, 孝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充到行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之人,这是施行德治的根本。

大孝发展到现在即为追求道义,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谋福利.子曰: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 又敬不违,劳而无怨。

即对于父母的错误要耐心、委婉地劝谏, 讲究方法, 希望他们接受,但又不可违礼。

最后,行孝要继承父志或父道。

子曰:父在, 观其志; 父没, 观其行; 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

曾子曰: 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 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上两句要求人们按古代礼制尽孝道, 不改变父辈生前奉行的准则,继承其事业或完成其遗愿。

这个可以扩展到更久远的祖先, 善终追远, 秉承先辈们的例行方式。

以上主要是孔子的孝道观。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孔子弘扬了华夏先民的优良传统,第一次将孝道文化提高到人文关怀的理论高度,给予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阐述,并不遗余力、身体力行地进行践履、倡导。

对《论语》中的孝道思想浅谈

对《论语》中的孝道思想浅谈

对《论语》中的孝道思想浅谈《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涵盖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论和行事,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体系和伦理道德观念。

在《论语》中,孝道被视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的准则,是建立和谐家庭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下面将对《论语》中的孝道思想进行浅谈。

一、孝道的定义和内涵《论语》中多次提到“孝”,认为孝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行为,是对父母、祖先和长辈的尊敬、关心和侍奉。

孝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敬养父母。

孔子认为,孝是一种基本的人伦关系,是对父母的尊敬和关心,要供养父母并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也要关心他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决定。

2.继承先祖。

孝不仅是对父母的尊敬,还包含着对祖先的敬仰和继承。

在孔子看来,祖先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我们应该通过祭祀、祭拜等方式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要传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和文化。

3.忠孝两全。

忠孝两全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思想。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既忠于自己的国家和君主,又孝顺自己的父母。

这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孝道,才能真正做到忠诚于国家和君主。

二、孝道的重要性1.家庭和谐。

孝道是家庭和谐的基础。

在家庭中,如果子女能够尽到对父母的孝道,就会形成一种尊重长辈、关心家人的良好氛围,从而促进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2.社会稳定。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孝道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尽到对父母的孝道,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种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的良好风尚,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3.个人成长。

孝道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父母的尊敬和关心,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三、如何实践孝道1.听从父母教诲。

孔子认为,子女应该听从父母的教诲,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期望。

同时,也要认真学习并遵守家庭规矩和传统价值观念,从而在家庭中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亲子关系。

2.关心父母健康。

子女应该时刻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关注他们的饮食起居和精神状态。

论语论孝内容概括

论语论孝内容概括

论语论孝内容概括论语里关于“孝”的内容可太丰富啦,咱就好好唠唠。

一、什么是孝的基本表现在论语里啊,有很多关于孝的基础行为的描述。

比如说,能照顾好父母的身体就是一种孝。

就像父母老了,你得让他们吃饱穿暖,生病了得好好照顾。

像孔子就提到,要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就是说啊,父母活着的时候,按照礼节侍奉他们,去世了,按照礼节安葬和祭祀。

这可不光是走个形式,而是从心底里尊重父母,重视家庭的这种传承。

还有啊,对父母的态度要恭敬。

不能是表面上照顾得好好的,但是跟父母说话没个好态度,总是不耐烦。

这就不算是真孝啦。

就像有些小伙伴,在外面受了气,回家父母关心两句,他就甩脸子,这可不对哟。

二、孝的不同层次孝其实是有不同层次的。

最基础的就是前面说的那些物质上和态度上的照顾。

再往上呢,能了解父母的心意也是孝。

比如说父母希望你成为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你要是整天游手好闲,干些不靠谱的事,那肯定让父母操心,就不符合孝的要求啦。

还有更高层次的呢,像舜,他的父亲对他不好,甚至还想害他,但是舜依然很孝顺,还能感化他的父亲。

这就是一种大孝,在面对不好的对待时,还能坚守孝道,用自己的品德去影响家人。

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简直就是孝的典范。

三、孝与社会关系论语里的孝还和社会关系联系紧密呢。

一个孝顺的人,在社会上往往也更靠谱。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好,那他对别人能好到哪里去呢?在家庭里养成的孝顺品德,可以延伸到社会关系里。

比如对待长辈要尊重,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

在古代社会,这种由孝衍生出来的品德规范,对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虽然社会变了很多,但是这种孝的理念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比如说在公司里,对老员工像对长辈一样尊重,听他们分享经验,这也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呢。

四、从现代视角看论语中的孝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和古代不一样啦,但是论语中的孝还是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我们不能完全按照古代的方式去尽孝,但是那种尊重父母、关心家人的内核不能变。

本课四则短文都选自论语前两则谈孝道

本课四则短文都选自论语前两则谈孝道

六、文意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 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意思是 說:對父母口體的奉養,不足以為孝; 能「敬」才是孝。能養是孝行,能敬是 孝心,孝行與孝心合一,才是真孝。這 意同禮記所云:「大孝尊親,其次不辱, 其下能養。」
六、文意
子游問孝,孔子特別提出一個「敬」字, 可能是子游對父母「和悅有餘,而恭敬 不足」,故藉此說明人的供養父母是出 於一種感恩報德的心,是出於一種由衷 敬愛的心,這和供養犬馬是大大不同的。
對比的方式來說明應知所取捨。 層次:三項益友及三項損友對自己之損以禮」、 「祭之以禮」都是「倒裝」句法,其正 面句型分別是「以禮事之」、「以禮葬 之」、「以禮祭之」。「何以別乎」是 「以何別乎」的倒裝。
設問:「不敬,何以別乎?」、「何謂 也?」
五、修辭
排比:「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 祭之以禮。」、「擇其善者而從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友直,友諒,友 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損矣。」
四、結構
則別:一 問孝或發言者:能敬 結構分析:先說明世俗對孝的攪法,然
後提出結論「敬」敬「這是」對辯「的」 方法。文中又以「養犬馬」與「養父母」 相對炅,結論以「反詰」的語氣,引起 讀者的省思。 層次:孝行和孝心合一。
四、結構
則別:二 問孝或發言者:孟懿子 主題:守禮 結構分析:開頭用「對辯」的方式,最
後孔子以「直敘、對比」的方式說出道 理。 層次:孝道的實踐,生前的孝養和死後 的葬、祭都要合禮。
四、結構
則別:三 問孝或發言者:孔子 主題:擇師 結構分析:開頭談人皆可以為師,再用
對比的方式來說明從師的法則。 層次:效法善者,不善者引以為戒。
四、結構
則別:四 問孝或發言者:孔子 主題:交友 結構分析:開頭是提出題皆,再以排比、

《论语择善》选读之孔子论孝(四章)

《论语择善》选读之孔子论孝(四章)

《论语择善》选读之孔子论孝(四章)2.5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孟懿子:鲁国大夫,鲁国权势较大的三家之一。

违:违背。

樊迟:孔子弟子,姓樊名须,字子迟,比孔子小46岁(一说36岁)。

御:驾车。

翻译:孟懿子问怎样是孝。

孔子说:“不要违背。

”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对他说:“刚才孟孙问我怎样算是孝,我回答说'不要违背。

’”樊迟问说:“怎么说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照礼节侍奉他们;死后,要依照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发挥:无违,不要违背。

不要违背什么呢?根据文意,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是不要违背礼节。

因此东汉的王充就质问:为什么不说无违礼,而故意省略说成无违,难道不怕别人误解为无违志吗?(《论衡·问孔》)。

清代的黄式三就替孔子辩护,他举了几个例子,证明古人说“无违”即可表达“无违礼”,(《论语后案》)。

看来时世相隔五六百年,东汉的王充已经无法理解春秋的孔子的话,但我们仍然有一个疑问,樊迟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何以也不理解,必待孔子解释之后才明白呢?最大的可能是:孔子对孟懿子是故意藏着掖着,不肯说破。

为什么不肯说破?大概是因为当时鲁国大夫僭越礼节,因此孔子不肯直说,想让他自己回去慢慢领悟。

但孔子又怕自己旁听的学生也产生误会,于是特地主动挑起话题,向樊迟详细说明了“无违”实际上就是“无违于礼”。

2.6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注:孟武伯:鲁国大夫,孟懿子之子。

翻译:孟武伯问怎样是孝。

孔子说:“除了(不可抗拒的)疾病,父母对他别的方面什么也不担忧。

”发挥:“父母唯其疾之忧”,由于古文简略,这里的“其”字,既可指代父母,也可指代子女。

若指代父母,则应该翻译成“做儿子的只是担心父母的疾病”,但这恐怕未必符合孔子所认定的孝的标准。

这里的“其”字,应该理解为子女,“父母唯其疾之忧”,朱熹的《论语集注》引旧说:“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义为忧,而独以其疾为忧,乃可谓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勸喻大家結交益友,不要交往損友,尤 其裝腔作態、信口雌黃的小人,不值得 取法。
結構分析:開頭用「對辯」的方式,最
後孔子以「直敘、對比」的方式說出道 理。 層次:孝道的實踐,生前的孝養和死後 的葬、祭都要合禮。
四、結構
則別:三 問孝或發言者:孔子 主題:擇師 結構分析:開頭談人皆可以為師,再用
對比的方式來說明從師的法則。 層次:效法善者,不善者引以為戒。
四、結構
則別:一 問孝或發言者:能敬 結構分析:先說明世俗對孝的攪法,然
後提出結論「敬」敬「這是」對辯「的」 方法。文中又以「養犬馬」與「養父母」 相對炅,結論以「反詰」的語氣,引起 讀者的省思。 層次:孝行和孝心合一。
四、結構
則別:二 問孝或發言者:孟懿子 主題:守禮
四、結構
則別:四 問孝或發言者:孔子 主題:交友 結構分析:開頭是提出題皆,再以排比、
對比的方式來說明應知所取捨。 層次:三項益友及三項損友對自己之損 益
五、修辭
倒裝:「事之以禮」、「葬之以禮」、
「祭之以禮」都是「倒裝」句法,其正 面句型分別是「以禮事之」、「以禮葬 之」、「以禮祭之」。「何以別乎」是 「以何別乎」的倒裝。 設問:「不敬,何以別乎?」、「何謂 也?」
二、作者
論語的主要內容是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
論、應答的語錄,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 弟子記述編輯而成。從書我們可以了解 孔子的智慧與人格,也領會到人生應有 的修養與責任。這部書對我國的歷史文 化產生了廣大而深遠的影響,是我國儒 家最重要的經點。
三、分析
論語是記言體,本課四則屬於語錄體
(格言式)的論說文。
五、修辭
排比:「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
祭之以禮。」、「擇其善者而從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友直,友諒,友 多聞,益矣;友便辟பைடு நூலகம்友善柔,友便佞, 損矣。」
六、文意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
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意思是 說:對父母口體的奉養,不足以為孝; 能「敬」才是孝。能養是孝行,能敬是 孝心,孝行與孝心合一,才是真孝。這 意同禮記所云:「大孝尊親,其次不辱, 其下能養。」
六、文意
「生,事之以禮。」這「禮制」是指冬
溫夏涼、晨昏定省的事。 「葬之以禮」是「慎終」,「祭之以禮」 是「追遠」。 「生,事之以禮。」意同於「居則致其 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死, 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意同於「葬則 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六、文意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此句強調人
論語選
論 語
一、題解

本課四則短文都選自論語。前兩則談孝道,後 兩則論師友。第一則談子女盡孝,不僅要做到 物質上的奉養,更重要的是內心中對父母真誠 的敬愛。第二則講實踐孝道,無論是生前的奉 養,或死後的喪葬、祭祀,都要遵守禮制。第 三則談人皆可以為師,因與人相處,善者固可 學習,即使不善者也可以引以為戒。第四則談 交朋友,當結交正直、誠信、博學多識的人, 來增進道德、學問;否則不但無益,反而有損。
六、文意
子游問孝,孔子特別提出一個「敬」字,
可能是子游對父母「和悅有餘,而恭敬 不足」,故藉此說明人的供養父母是出 於一種感恩報德的心,是出於一種由衷 敬愛的心,這和供養犬馬是大大不同的。 孟懿子問孝,孔子答「無違」,目的是 要提醒孟孫不要學權臣違禮祭祀祖先; 因看樊遲不知,孔子提出,樊遲深入追 問,故藉此再詳細說明。
人皆可以為師,別人的善惡如同一面鏡 子,也可反映善惡。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此話同於「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 省」。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也。」勸人 要取法別人的長處,正直、誠信、博學 多識的人,都是我們取法的對象。此同 於「以友輔仁」。
六、文意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