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学
(完整word版)舆论学 教学大纲
《舆论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地位和教学目标本课程是新闻学专业选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舆论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论舆论的本质特征,内在的构成要素以及它的演变过程和社会功能,掌握舆论的客观法则和重要规律以及民意测验的各种手段和途径,并熟悉其基本技术和方法步骤,以便能够认识社会思潮的激变,洞察社会舆论的发展趋势,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我国现代化建设及科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作为新闻学专业的理论基础课,也为学生其它课程的顺利学习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认识舆论及其要素(4学时)1、教学重点、难点:⑴教学重点中外学者关于舆论的不同说法和本门课程“舆论学”中研究的“舆论”;舆论的八要素;关于非舆论的几种常见类型。
⑵教学难点对舆论和非舆论界限的区分,舆论常常被误指非舆论的东西。
2、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⑴教学内容第一节初识舆论和舆论学本节分别从传统社会的舆论、现代社会的舆论出发,探讨舆论研究的历史轨迹,了解舆论学对我国“舆论导向”研究的意义,达到对舆论及舆论学的基本认识。
第二节舆论的八要素本节将舆论分解为八个要素,分别从舆论的七个必要因素,即主体、客体、自身、数量、强烈程度、持续性(存在时间)、功能表现,以及非必要因素质量问题,达到对舆论的深刻认识。
第三节什么不是舆论本节为了给舆论下定义,指出了几种不是舆论的情况,分别是:大众传播媒介、媒介的言论不等同于舆论;舆论不等同于意识形态;公众不等同于舆论;避免随意的“舆论认为……";个人的感觉不能等同于舆论。
⑵基本要求(完整word版)舆论学教学大纲了解和认识舆论的概念及舆论学的产生发展情况.理解舆论的八要素,即主体、客体、自身、数量、强烈程度、持续性(存在时间)、功能表现以及质量问题。
掌握区分舆论和非舆论的方法, 从而达到认清“什么不是舆论”的目的.(二)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和功能发挥(2学时)1、教学重点、难点:⑴教学重点舆论功能的发挥,即舆论设定社会目标、社会操作过程的实现以及反馈社会效果.⑵教学难点关于舆论在公共管理决策中的作用和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
(完整word版)舆论学原理方法和应用
第一章:舆论传播的源与流第一节:舆论传播的源头1.研究对象:变动的整体意识,以及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交往的语言关系所构成的总体模式.2.研究目的和任务:探讨舆论的各种规律和法则,从而正确地运用这些规律和法则来改造社会.3.舆论学是研究社会公众的共同意见如何让制约人类生活的一门科学。
第二节:先秦古典舆论思想的二元对立分析1.民本主义舆论观源于西周,在春秋时期得到实践和发展,作为一种系统的政治思想由如家学派完成。
理论基础:周公的“以德论天",儒家的“借天为说”。
2.轻言主义舆论观以法家学派为代表,商鞅是法家思想体系的奠基者之一.理论基础:法家学派,韩非“因道全法”-——--“以道为常,以法为本”.第二章:舆论在现代社会公共管理中的角色扮演与功用第一节:现代舆论的应用基础一.私人领域的二元伦理1.个体的“责任伦理”2.个体的“信念伦理"二.公共领域的前提与保证1.公共领域的公民权利保证2.公共领域的公共权力-——-国家:国家为市场经济提供法制保障和调节;对公共权力的制衡机制-—-宪政第二节:关于舆论在现代公共管理过程中的角色解析一.关于社会目标的设定1。
社会公共管理决策过程:社会目标—--公共管理决策——-社会效果2。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与保障—--爱与归属———自我尊重与他人的尊重-—-自我实现3。
社会目标设定的维度:理性与非理性;合理性与非合理性;社会目标的选择空间:理性--合理,理性-——不合理,非理性—--合理,非理性—--不合理.二.社会操作过程的实现1.专业水平,科学意识:决策过程的程序性和阶段性,决策机构的规范化。
2。
利益平衡,轻重缓急:政治,社会经济。
三.舆论作用发挥1。
舆论反馈社会效果的目的与作用2。
前提与保证:民意反馈社会效果的首要前提是政治透明;民意反馈社会效果的保证是社会监督制度的建立;民意反馈社会效果的适度性。
3.反馈社会效果的规范方法:定性与定量评价,动态评价与反馈。
舆论学原理
舆论学原理舆论学是一门研究舆论形成、传播和影响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舆论学原理是指在舆论传播和形成过程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和原理。
了解舆论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舆论的形成和传播规律,有利于我们正确引导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效果。
首先,舆论学原理中的重要概念是舆论形成的动力。
舆论形成的动力是指推动舆论形成的各种因素,包括社会事件、媒体报道、个人言论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舆论的形成。
在舆论形成的过程中,这些因素可能会相互影响,产生共鸣或者冲突,从而影响舆论的走向。
其次,舆论学原理中的重要原则是舆论传播的路径。
舆论传播的路径是指舆论在社会中的传播方式和路径。
舆论可以通过媒体、社交网络、口口相传等多种方式传播。
不同的传播路径会影响舆论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会影响舆论的影响力和稳定性。
了解舆论传播的路径有助于我们选择合适的传播途径,提高舆论传播的效果。
另外,舆论学原理还涉及到舆论的影响机制。
舆论的影响机制是指舆论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方式和途径。
舆论可以通过引导公众的情绪和行为,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舆论也会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
了解舆论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我们正确引导舆论,避免舆论对社会和个体产生不良影响。
最后,舆论学原理还包括舆论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舆论引导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引导舆论走向符合社会发展和个体利益的方向。
了解舆论引导的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引导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效果。
总之,了解舆论学原理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引导舆论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理解舆论学原理,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舆论挑战,更好地引导舆论,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舆论学原理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舆论引导能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舆论学
一、舆论的特征1,评价性,舆论事实上是一种评价活动。
2,集合性,舆论是一种消融了个体意识的集合意识。
3,表层性,但那些被许多人认为具有永恒意义的会逐渐凝固为系统、深层的知识,积淀为深层意识。
.4,动态性,时间上的纵向流动;空间上的横向流动;内容上的频繁变化;强度上的脉络变化。
5,现实性。
二、合理舆论评价的三个层次舆论评价即是指公众依据一定的尺度衡量公共事务各种现象意义的认识活动,其实是主客体间的一种价值关系,即客体在何种程度上使主体的愿望得以满足,主体由此对客体做出态度反应。
1,真,即评价所包含的关于评价客体的信息必须是准确无误、符合实际的。
2,美,即评价的视角、参照物、标准等必须于评价的目标具有逻辑的自洽性、和谐性。
3,善,即评价所引导的行为必须符合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舆论的必要要素1,舆论主体,是参与舆论活动、对公共事务作出评价发表意见的人或组织,是舆论的生发者、承担者和传播者,包括公众、舆论人和舆论领袖、模拟公众。
2,舆论客体,不管是公事私事(国家机关公务、个人事务),要成为舆论对象都得先转化为公共事务。
3,舆论本体,是一套见解体系,是信念、态度、意见的总和。
信念指人们在接触外界之前,头脑里已经存在的关于现实世界的图景信条价值观。
即人们过去积累的较为牢固的判断事物的标准。
态度建立在信念之上的较为表层的结构,表现为“刺激----反应”的中介。
意见是人们对若干事务表明若干观点,阐明其态度的语义手段。
关系:信念是舆论表达最深层次的思想基础和根源,态度和意见是相对中层次的外在表达形式,但态度既可以通过意见表达也可以不通过意见表达,现实中真实态度与表达出来的意见很可能不一致。
4,舆论的数量,即舆论的一致性程度。
围绕一个舆论客体产生的各种意见,如果处于众说纷纭的境地,呈现几乎无限的多样性,那么便不存在关于这个客体的舆论。
因而,舆论的数量是辨别舆论存在与否、存在程度的一个客观标准。
5,舆论的强烈程度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用行为舆论来表达,通常行为舆论比言语舆论的强烈程度大些,例如静坐、游行示威和其他更激烈的行为;另一种除了部分通过言语表达外,相当程度上表现为没有用言语表达的内在态度,其强烈程度需要通过舆论调查来测量其量级。
舆论学考研真题及解析
舆论学考研真题及解析舆论学作为现代传媒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舆论形成和传播规律的学科。
对于考生来说,掌握舆论学的知识对于应对考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整理并解析一些舆论学考研真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一、真题解析1. 2019年舆论学考研真题题目:从社会心理角度解析舆论形成的实验研究解析:这道题目要求从社会心理角度出发,对于舆论形成的实验研究进行解析。
在回答这道题目时,可以首先介绍社会心理学对于舆论形成的理论,如认知失真、信息加工等,然后详细阐述实验研究的设计和结果,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最后,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于实验研究的启示与意义进行总结。
2. 2018年舆论学考研真题题目:互联网时代下的舆论传播与社会治理解析:这道题目要求考生阐述互联网时代下舆论传播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在回答这道题目时,可以首先介绍互联网时代舆论传播的特点,如信息快速传播、群众参与度高等,然后探讨其对社会治理的影响和作用。
可以从舆论引导、社会矛盾化解、舆论监控等方面加以评析。
最后,可以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帮助社会构建良好的舆论传播和社会治理机制。
二、答题技巧1. 理论知识的准确性:在回答舆论学考研真题时,要确保理论知识的准确性,避免在答题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概念或解释。
2. 实例与案例的运用:舆论学考研题目通常需要结合实例与案例进行解析,因此考生可以准备一些典型的案例,以备在答案中进行引用。
3.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回答考研真题时,要注意结构的清晰性和逻辑的严谨性,从整体上展现出一篇流畅、条理清晰的文章。
4. 注意论证方式:在论证观点时,可以采用对比分析、实证研究和理论论证等方式,以保证论证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三、总结舆论学考研真题是检验考生对舆论学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真题的解析和分析,我们可以加深对舆论学相关理论和研究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答题技巧。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帮助考生在舆论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舆论学(全集)---WORD
第一章认识舆论1.“舆人”即制造车辆的人、抬轿子的人,都是下等人干的事。
2.“舆人”的议论成为“舆人之论”,“舆论”就是“舆人之论”缩写。
3.舆人之论含义:指的主要是下层百姓的议论。
这种舆论代表的是被统治阶层的意见,并没有将统治阶层包括进去。
4.早于舆论又和舆论相近的词是“舆诵”,意为众人的议论。
据《词源》记载,舆论一词在我国史籍中出现较早,可以追溯到《三国志》和《梁书》,它当时泛指众人的看法。
5.英国的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在1651年出版的《利维坦》一书,最早使用了“舆论”(public opinion——公众意见)一词。
舆论是人们在讨论中带有决议性质的一致意见,发挥劝说和劝阻的作用,就是强压给他人的建议,说话时应“更注意人们的公众情绪与舆论。
”6.卢梭,1762年的著作《社会契约论》进一步强调舆论重要性。
中西方舆论概念产生有所差别:中国的舆论概念形成是一种语言的延伸、转化过程,西方舆论概念形成是一种政治理念的深化过程。
虽有不同,但舆论总归是人们对一些事件的言论或议论,由此,我们可以简单地把舆论理解为:公众对某一事件所表达的大体一致的意见。
7.舆论学内涵:是研究舆论特征、结构、形成、功能、控制和应用方法的学科。
8.一直到19世纪中叶才出现专著。
1899年,法国社会学家埃尔·德·塔尔德写出的《社会舆论与公众》一书,成为人类社会科学史上第一部关于舆论研究的专门书籍。
1922年,美国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出版的《舆论学》,较为完整地揭示了舆论规律,并总结了舆论法则支配新闻报道的大量实际经验,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本具有学说体系的舆论学著作。
9.我国对舆论进行专门研究的首属梁启超,代表文章《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
1988年刘建明写的《基础舆论学》和杨张乔写的《声张自我的艺术》,两书较早地对舆论现象作出系统的探索。
10.马克思曾有过“驴子”与“麻袋”的比喻,他认为报刊和舆论的关系是:报刊代表舆论,反映舆论。
舆论学教程知识点总结
舆论学教程知识点总结引言舆论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中传播、接受和形成观点或观念的学科,是传播学与社会学的交叉领域。
在现代社会,舆论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因此舆论学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
本文将从舆论学的基本概念、舆论形成的过程、舆论引导的手段以及舆论管理的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和总结。
一、舆论学的基本概念1.1 舆论的定义舆论是指一定社会群体中对于某种事件、事物或观点所形成的一种公开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意见或评论。
舆论不仅仅是简单的观点表达,而且包括了对事件或事物的判断、评价和态度。
舆论是社会舆论活动的产物,是社会群体意见、看法和评论的集合。
1.2 舆论的特点舆论具有公开性、集中性、传染性和重构性等特点。
舆论是公开的,是指舆论是在特定的社会范围内公开展现的。
舆论具有集中性,是指舆论是社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对特定事件或事物的共同关注和评论。
舆论具有传染性,是指舆论具有影响他人观点的能力,能够在社会中迅速传播。
舆论具有重构性,是指舆论不断地受到新的信息和观点的影响而不断变化和重构。
1.3 舆论学的研究对象舆论学主要研究舆论的形成、传播和引导过程,以及舆论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舆论学不仅研究舆论的意见和观点,还关注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传播的媒介、引导的手段和管理的方法等。
二、舆论形成的过程2.1 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包括社会环境、社会事件和社会群体等因素。
社会环境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条件。
社会事件是指引起社会群体关注和评论的具体事件或事物。
社会群体是指参与舆论形成的具体社会主体,包括政府、媒体、公众等。
2.2 舆论形成的传播媒介舆论形成的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等,以及新型媒介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传统媒体在舆论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舆论传播的主要渠道。
新型媒介的出现改变了舆论传播的方式和规律,成为舆论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
2.3 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包括认知、情感和意愿等因素。
舆论学知识点总结
舆论学知识点总结一、舆论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1.1 舆论的概念与特征舆论可以被简单地理解为人们对于公共事件和议题的看法、态度和意见。
它具有广泛性、影响力、情绪性、动态性、多样性等诸多特征。
1.2 舆论传播的过程舆论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舆论的形成、传播和引导三个主要环节。
舆论的形成来自于社会事件的发生,也受到个体认知、社会交往、传媒报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而舆论的传播则通过各种传播渠道进行,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口碑传播等多种形式。
最后,舆论也可能会被政府、传媒、公共机构等引导和操控,以达到某种目的。
1.3 舆论建构的理论舆论建构理论强调了媒体和社会机构在舆论形成和传播中的作用。
它认为,媒体的报道和解释对于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不同的社会机构也通过舆论来构建自己的形象和权力。
1.4 舆论引导的理论舆论引导理论则关注了政府、传媒等权力机构对舆论的引导和操控。
在这一理论视角下,舆论甚至可以成为权力的延伸和工具,被用来达到某种目的。
二、舆论学的研究方法2.1 文献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是舆论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当前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2.2 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则是通过设计问卷、访谈等调查工具,对大众的舆论态度和看法进行系统性的调查研究,从而揭示舆论的结构和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3 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一种以数据为基础的研究方法,通过实证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验证理论假设,推动舆论学理论的发展。
2.4 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是一种深入研究舆论现象的方法,通过对特定事件和场域的实地调查,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舆论的形成和传播过程。
2.5 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注重对某种因果关系的验证,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可以揭示不同干预条件对舆论的影响。
三、舆论学的应用与发展3.1 政治舆论政治舆论是舆论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关注政治议题在公众中的传播和建构过程,以及政府和政治精英对舆论的引导和操控。
舆论学pdf
舆论学:探索舆论形成、影响与引导的学问舆论学,顾名思义,是研究舆论产生、发展及影响的学科。
它涵盖了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旨在深入理解公众意见的形成与演变,以及这些意见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舆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社会环境、个体心理、媒体传播等多个因素。
公众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进而在特定话题上形成舆论。
舆论的力量不可小觑,它可以影响政策制定,推动社会变革,甚至改变国际关系格局。
舆论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定性和定量研究。
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内容分析等方法收集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文本挖掘等技术进行数据分析,以揭示舆论的内在规律。
此外,舆论学还借鉴了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手段,如情感分析、主题建模等,以更准确地把握公众意见。
在现实生活中,舆论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空前扩大,公众参与社会议题的渠道也更加多样。
另一方面,全球化的进程加速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舆论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因此,如何引导和管理舆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政府、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在面对舆论时,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
首先,他们应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以减少误解和谣言的传播。
其次,他们应倾听公众的意见和关切,及时回应和解决公众的问题。
此外,他们还应培养专业的公关团队,以应对突发舆情,维护组织的形象和利益。
总的来说,舆论学是一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学科。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舆论的本质和影响,还可以为政府、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在信息时代,舆论的力量愈发强大,对它的研究和管理也愈发重要。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深化对舆论学的认识和研究,以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
舆论学的名词解释
舆论学的名词解释舆论学是一门研究公众舆论形成、传播和影响的学科。
它关注了解和解释社会中的各种观点、评价和意见,并研究它们如何通过不同渠道传播和影响社会的态度和行为。
这门学科涉及了广泛的领域,包括传媒、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旨在深入了解群体与个体在舆论表达中的互动和交流。
舆论学涵盖了几个重要的概念和原则,其中之一是公众意见。
公众意见是指当一个社会中的一群人对于某个问题或议题产生一致或相对一致的看法和观点。
公众意见可以通过社会媒体、民意调查、大众媒体或社交平台等渠道来收集和了解。
舆论学家研究公众意见的形成过程,包括个体的认知、情感和社交互动等因素。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舆论引导。
舆论引导是指通过媒体等渠道引导公众的看法和行为。
舆论引导可以通过正式的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和广播,以及新兴的社交媒体来实现。
舆论引导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塑造公众对某个事件或个体的评价,或推动社会的改变。
舆论学研究舆论引导的技巧和策略,以及对公众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程度。
此外,媒介效应也是舆论学的重要概念之一。
媒介效应是指媒体对公众舆论的影响。
在大规模传播的社会中,媒体的话语权和渠道选择对于塑造公众意见具有重要影响力。
某些媒体可以通过选择报道的方式强调某个事件或观点,从而影响公众的态度和看法。
舆论学研究媒介效应的机制,包括媒体内容和公众反应之间的关系。
舆论学也关注舆论的多样性和冲突。
在一个多元社会中,不同群体和利益相关者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舆论学探索这些观点和冲突如何在社会中产生和传播。
同时,舆论学也研究如何应对不同舆论的冲突和对话,以促进社会的理解和和谐。
最后,舆论学还涉及道德和伦理问题。
舆论的传播和影响可能涉及个体权益和社会公平等方面的考虑。
舆论学研究如何在舆论表达和传播中平衡不同的权益和价值观,并倡导媒体和公众正当的道德标准。
总之,舆论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公众舆论的形成、传播和影响。
它涵盖了公众意见、舆论引导、媒介效应、舆论多样性和冲突以及道德伦理等重要概念。
舆论学
狭义的概念是指某种舆论而言,即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的多数人对社会问题形成的共同意见。
广义上的概念是指社会上同时存在的多种意见,各种意见的总和或纷争。
人们多在狭义上使用舆论的概念,因为人们谈论舆论的存在常常是指社会中某种具体意见,剖析某种意见是如何形成的、它的指向或量化是怎么样,以及有何影响,并不过多地分析多种意见的纷争状态。
理解舆论,首先要认识舆论是什么?西方把舆论表达为“公众意见”(public opinion),公众的共同知觉和信念,构成一定社会范围内的优势意见,正是舆论的内涵。
一、西方的舆论定义1、如同我们构思的那样,舆论是一个由众多或多或少成熟的意见集合而来的特定合量。
2、舆论是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之上并且具备合理判断能力的观点3、舆论是对于受普遍关注的问题的合适的解决方法的看法。
4、舆论,就是社会中具有同一知觉的全体公众在公开讨论之后,形成的对于一个具有普遍重要性的问题的社会性判断。
5、舆论是在面对一些重要的公众问题时,很大一部分群众的态度、感觉,或者观点。
二、舆论的核心问题1、舆论内涵的第一个核心问题:舆论有意见构成,而且最终表现为群体或公众意见。
2、舆论内涵的第二个核心问题:“多数人”的意见。
民主形式的政府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要提升舆论的质量,不能忽视多数人意见的质量。
3、意见的强烈的一致性和共同意见,是其第三个核心问题。
第二节:舆论的构成与要素一、见解与意见的言说1、意见构成舆论的外在因素,是舆论的本体。
任何意见都离不开见解,若干见解构成意见并使舆论变为人们看得到、听得见的一种实体。
2、意见:人们对事物表明若干观点,阐明其态度的语义手段、众人相互接受意见,并最终取得一致,才能形成舆论。
意见是舆论的本体,又是舆论存在的基本标志,它对客观事物的评价或阐释,是舆论人表达意见的主要内容。
3、意见的语言性和非语言性都是内心思想的凝聚,它的言说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二、公众的集合意识与信念1、公众和加入某一组织或活动的群体是有区别的。
舆论学习计划
舆论学习计划一、选题背景与意义舆论在当今社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而且也直接影响着个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因此,学习舆论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学习舆论,我们可以加深对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全面提升自己对于社会和世界的认知能力。
二、学习目标:1. 掌握舆论的概念和特点,明确舆论与其他传播方式的不同之处;2. 理解舆论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影响,提高我们的舆论应对能力;3. 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舆论分析能力,能够客观理性地看待舆论现象,不被其左右;4.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积极参与舆论引导,传播正能量;5. 培养自己的舆论传播能力,提高自身的社会活动能力。
三、学习内容与方法:为了实现以上的学习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学习内容和方法:1. 学习舆论学的基本概念:通过学习舆论学的基本概念,了解舆论的形成、传播和影响机制,掌握舆论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研究舆论案例:通过研究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舆论案例,深入了解舆论对社会的影响,提高自己对于舆论的应对能力。
3. 分析舆论现象:通过对各种舆论现象的分析,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舆论分析能力,培养自己的辨别是非能力。
4. 进行舆论实践:积极参与社会各种舆论引导活动和公益事业,提高自己的舆论传播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四、学习成果: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获得以下的学习成果:1. 能够客观理性地看待舆论现象,不被舆论左右,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
2. 提高自己对于舆论的应对能力,遇到舆论突发事件时能够应对自如,不乱于应对。
3.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积极参与舆论引导,传播正能量。
4. 提高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各种公益事业和舆论引导活动,发挥积极作用。
5. 不断提高自己的舆论传播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学习实施计划:为了实现以上的学习目标,我们可以制定以下的学习实施计划:1. 每天至少花10分钟的时间了解社会热点事件,对其进行分析和思考。
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
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舆论学可真是个有趣的话题,大家都知道,咱们生活中总有那么些热点,大家议论纷纷,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上,简直是“八卦成风”,一个小新闻转眼就能变成大事件。
想想啊,前几天还在微博上看到一条消息,瞬间评论区炸开了锅,真是让人瞠目结舌。
舆论学的魅力就在于,它帮助我们了解这些声音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见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心理活动,简直就像拆盲盒,充满惊喜。
说到舆论,肯定得提提“公关”这块儿,哎呀,公关行业真是个“大染缸”,不同的声音在这里交织,有的像春风化雨,有的却是风声鹤唳,真是让人捉摸不透。
一个小小的失误就能引发轩然大波,像是某个明星的一条微博,没准就能成为网友们嘴里的“热话题”。
在舆论场中,掌握话语权的可不是你我,而是那些舆论引导者,嗯,他们的影响力简直不容小觑,话说回来,舆论就像潮水,有时候汹涌澎湃,有时候却平静如水,得看风向和时机。
舆论学还特别强调“话语权”的重要性,别小看了这两个字,话语权就像是一个“通行证”,能让你在社会上更有发言权。
你看,媒体、名人、专家学者,他们的话能左右很多人的看法,简直像是“发号施令”,所以说,如何把握这些话语权,尤其是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就好比是个大乐队,指挥家的一挥手,乐器们就开始演奏,舆论的走向全在一念之间。
不得不提的是网络舆论的影响。
嘿,别以为网络只是个发泄的地方,它更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
想想看,一条视频、一个图片,就能在几分钟内被无数人转发,大家的观点纷纷涌现出来,瞬间形成了“集体记忆”。
而这种集体记忆,往往会影响到我们的判断和决策,真是让人深思。
网络舆论有时候犹如洪水猛兽,一旦失控,结果不堪设想。
因此,舆论学的研究者们常常会提醒大家,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毕竟“三人成虎”,你我之间的共鸣,可能就会变成一场没有尽头的“舆论风暴”。
大家可能会问,舆论学到底有什么用呢?其实它的应用广泛得很,企业公关、相关部门、社会运动等等,处处都能见到舆论学的身影。
舆论学文档
舆论学1. 引言舆论学是一门研究公众舆论形成、传播和影响的学科,广泛应用于新闻传媒、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传播技术的发展,舆论学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舆论学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其在社会中的应用。
2. 舆论学的定义舆论学是研究公众舆论形成、传播和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到人们在社交媒体、新闻传媒等平台上进行意见交流和信息传递的过程。
舆论学不仅关注舆论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还关注舆论的形成与传播机制。
3. 舆论学的发展历程舆论学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研究舆论的形成和传播。
然而,舆论学真正成为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初。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舆论学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20世纪60年代以后,舆论学逐渐成为新闻传媒、政治学等领域的重要学科。
4. 舆论形成的机制和影响因素舆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包括新闻媒体的报道方式、社交媒体的传播方式、个人的认知和态度等。
在舆论形成过程中,新闻传媒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通过选题、报道方式和观点倾向等来影响公众的舆论。
除了新闻媒体,社交媒体也成为影响舆论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自由表达意见和观点,从而影响其他人的看法。
同时,个人的认知和态度也会对舆论形成产生影响。
不同的认知和态度会导致不同的舆论倾向。
5. 舆论学的应用舆论学在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新闻传媒领域,舆论学可以帮助媒体更好地理解公众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提供更准确、客观的报道。
其次,在政治学领域,舆论学可以帮助政治家和政府了解公众的态度和意见,从而制定更符合大众需求的政策。
此外,舆论学还在广告、公关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广告领域,舆论学可以帮助广告商了解公众的喜好和购买意向,制定更有效的市场推广策略。
在公关领域,舆论学可以帮助企业或组织应对舆论危机,保护品牌形象和声誉。
6. 总结舆论学作为一门研究公众舆论的学科,对于理解舆论形成、传播和影响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舆论学概论笔记
以下是舆论学概论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知识点:1. 舆论定义:舆论是公众对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
2. 舆论的特点:舆论具有普遍性、交互性、可变性、多样性。
公众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媒体、社交网络、政府机构、企业和个人等。
3. 舆论的形成过程:舆论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媒体报道、公众事件和社交网络等。
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和情感反应会影响舆论的形成和发展。
4. 舆论的分类:根据舆论的性质和表现形式,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口头舆论、书面舆论、图像舆论等。
不同类型舆论的特点和影响力不同。
5. 舆论的影响力:舆论的影响力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公众关注度、媒体报道和社交网络等。
舆论可以影响公众的行为和态度,也可以影响政府和企业决策。
6. 舆论调查:舆论调查是了解公众对特定事件或问题的看法和态度的一种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在线调查和焦点小组讨论等方式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了解公众的意见和态度。
7. 舆论管理:舆论管理是指政府和企业等组织通过各种手段对公众舆论进行引导和控制的一种行为。
其目的是维护组织的形象和利益,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8. 社交媒体与舆论:社交媒体是现代社会中舆论形成和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传播具有快速性、交互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对公众的意见和态度产生重大影响。
9. 媒体与舆论:媒体在舆论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可以影响公众对特定事件或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同时,公众对媒体的信任程度也会影响其对媒体报道的接受程度。
10. 政府与舆论:政府在舆论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来规范媒体和公众的行为,同时也可以通过发布信息和回应公众关切来引导和控制舆论的方向和影响力。
舆论学课件ppt
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
促进信息传播和知识普及
舆论能够传播信息和知识,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和社会认知水平 ,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舆论能够激发公众的共同情感和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推动民主政治建设
舆论能够反映民意和监督权力,推动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公正。
舆论的特征与功能
信息传递
舆论可以传递信息和知识,帮助人们了解事件真相和背景。
社会监督
舆论可以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监督和评价,促进公正和透明。
心理调适
舆论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提供情感支持和认同感。
舆论的互动与影响
舆论的互动 媒体与公众的互动:媒体报道和信息
传播影响公众意见的形成和变化。
公众之间的互动:个体之间通过交流 、讨论等方式相互影响和作用。
3
舆论学还涉及对不同领域和主题的舆论研究,如 政治舆论、经济舆论、文化舆论等。
舆论学的发展历程
01
舆论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哲学家对公众意见的探讨。
02
19世纪中叶,随着大众传媒的兴 起和发展,舆论学开始逐渐形成
独立的学科。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科学的进 步和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舆论 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CHAPTER 05
舆论与社会发展
舆论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舆论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01
舆论能够反映社会矛盾和问题,激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推动
社会变革。
舆论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02
舆论通过传播和扩散信息,影响公众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进
而影响社会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舆论的监督和制约作用
03
第九讲舆论学
舆论的八要素
第二,先进的阶层和发达地区愈来愈成为舆论的晴雨 表。现代社会生活不停地动荡,交往频繁程度的差距 迅速拉开,于是在各方面和各地的舆论中,自然出现 了“带头羊”。这种舆论的“位差”成为现代舆论演 进的动力之一。 第三,外部因素愈来愈容易引起舆论的变化。现代交 往把每个人的生活同世界相连,遥远地方发生的事件 也会影响人们的切身利益,因而舆论变得十分灵敏, 外界的微小变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引起舆论的变化, 反过来影响整个社会的进程。
第九讲 舆论学
一、舆论概念的历史和定义
舆论(public opinion)这个词汇由“公众+意见”构 成。“舆”即公众,“论”即意见。 现代西方的“舆论”一词,直到18世纪才作为一个独 立的词组。这个词组包含了“人民主权”的理念,而 这种理念产生于文艺复兴时代。1762年,法国启蒙学 者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在他的《社会契 约论》中首次将“公众”与“意见”组成一个概念, 即“舆论”。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朱学勤
法国革命中的卢梭怎么了?我们知道更多的是作为思想启蒙者的 卢梭,很少知道作为政治理念主张集体主义、国家主义的卢梭。 卢梭是西方文艺复兴后期的思想巨 擘,他高举道德理想的大旗, 有力地冲击了黑暗的封建专制统治。卢梭在1756年8月致同是启 蒙主义者的伏尔泰的绝交信中说:“形而上学的种种精妙都不能 动 摇我对灵魂不朽和天意公道的信仰。我感觉到它。我需要 它.我为它祈祷,我将为它护卫至我生命的最后一息。”问题在 于.卢梭的道德理想成了指导法国大革命的 “主义”。朱学勤 借用伏恩的观点说,卢梭的全部理论活动像是一场从个人主义向 集体主义的漫长旅行。在那里,自由不再是个人的独立,而只能 是在全部屈从于为 国家服务的过程中去追求。……这种集体主 义加上天意公道的信仰再经过暴力革命施加到公民的头上,一场 更大的暴行就为之不远了。
《舆论学第一章》课件
舆论管理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和方法,以对公众舆论进行分析、引导和危机处理。 1.5 舆论管理的方法 - 舆情分析 - 舆论引导 - 舆论危机处理
小结
通过对舆论学第一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舆论的概述、特征、对社会的影响 以及舆论管理的意义和方法。 让我们继续深入研究舆论学的更多内容,探索沟通与影响力的精妙世界。
舆论概述
舆论是广大公众对一定社会问题、社会事件以及社会生活的意见、看法和主张的集中表达和传播,是现代社会 中公众声音的有效组织形式。 1.1 舆论概述 - 舆论的定义 - 舆论的形成过程
舆论的特征
舆论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在公众沟通和信息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1.2 舆论的特征 - 公众性 - 集合性 - 传染性 - 不可逆性
《舆论学第一章》PPT课件
In this presentation, we will explore the fundamentals of public opinion and its impact on society. Let's dive into the world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luence.
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舆论不仅能够对社会产生肤浅的影响,还能对社会产生深层次的影响。 1.3 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 肤浅影响 - 深层影响
舆论管理的意义
舆论管理在当今信息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防范舆论风险和引导舆论 发展。 1.4 舆论管理的意义 - 防范舆论风险 - 促进舆论导向
舆论管理的方法
舆论——精选推荐
舆论舆论学第⼀章⼀、舆论的概念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具有相同的⼀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以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理智的成分。
⼆、舆论的⼋⼤要素1、主体:公众特点:对具体的社会事态有相近态度、共同看法的⼀个⾃在的群体。
是有分散状态的个体组成的的;公众是变动的,会随着社会问题的存在或消失从⽽组合成分散;具有⾃主意识并能⾃由表达2、客体: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是公众讨论的具有争议的话题。
特征:要不同程度的具有争议性,形成多种舆论。
3、舆论⾃⾝: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4、舆论的⼀致性:程度与权量有关5、强烈程度6、持续性(存在时间)7、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8、舆论的质量——理智与⾮理智成分:舆论本⾝带有⾃发性和盲⽬性三、什么不是舆论1、⼤众媒介的⾔论2、意识形态3、公众4、个⼈感觉第⼆章舆论的形成⼀、舆论产⽣的社会化境舆论环境是指⼈们⾯对公众意见的指向以及多种意识交叉的意识氛围,包括若⼲公众意见的和谐,对⽴成冲突。
舆论环境是社会意识环境的表征,反映出社会思潮和民众思想状况,并对公众产⽣⼀定的影响。
1、公众的交往环境交往的本⾝能产⽣意见交往的规范能够产⽣话题,这些规范的内容既是⼈类社会产⽣的产物,⼜是⼈类交流意见的话题公众的⽣活⽅式进⼊舆论的内容2、社会意识环境舆论始终存活在各种意识中,构成整个社会意识的⼀种最活跃的因素,意识环境是⽆形的精神⽂化的交错状态,包括知识、道德、法律、信仰、科学、艺术、风俗等各种形成舆论与意识形态在实际⽣活中是紧密联系的,成为意识环境的⼀部分,只不过它是潜意识、浮动意识和表层意识。
3、舆论场与公众领域舆论场包含若⼲相互刺激因素,是许多⼈形成的共同意见的具体时空环境,表现为公众和环境相互作⽤的函数,包含多⼈的体验、现实需要以及彼此呼应。
构成舆论场的因素:同⼀空间⼈们相邻的密度与交往的频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舆论学》读书报告一. 简介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是由美国著名的政论家和报刊专栏作家李普曼写作而成的著作,因其与政治学和新闻学的密切相关性,该书问世后,受到了美国乃至西方世界新闻传播学界和政治学界的极大推崇,几十年来一直被誉为是世界上第一部自成体系的舆论学专著,并被公认为是新闻传播的奠基之作,成了每一个致力于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研究与探索的人的必读书目之一。
《舆论学》出版之后,引发了社会对于舆论与政治、舆论与媒介、政治与媒介、政府与媒介和公众等关系之间的再思考与再认识,促进了舆论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沃尔特﹒李普曼虽然是报刊专栏作家,却也是美国著名的政论家,他的许多政论、专栏对于美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他为《世界报》和《新闻周刊》撰写的“今日与明日”专栏,是美国报业史上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专栏,同时它也为李普曼赢得了国际声誉。
《舆论学》通过八个章节的论述,“引言”、“探讨现实世界”、“固定的成见”、“兴趣”、“创造一种共同的意愿”、“民主政体的偶像”、“报纸”、“有情报的组织”,对社会认知和舆论形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摧毁了意见自由市场的民主假设,认为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从业人员都是“固定的成见”或者“刻板印象”的囚徒,“舆论”只是人们对于大众媒介构造的“虚拟现实”的一种带有“固定的成见”的意见和看法。
有学者说,《舆论学》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李普曼在书中提出了“固定的成见”和“假环境”这两个概念。
二. 一种比较——李普曼与纽曼的“舆论”前西德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尔﹒纽曼在她的论文中曾说过,对于“舆论”一词的定义有60多种,在“觉得对舆论还是不甚了解”的情况下,纽曼对1965年德国大选的阿兰斯拔研究会的调查进行了分析,她发现人都具有分辨“多数意见”与“少数意见”的能力,并且能够感觉到“支持”与“反对”观点的流动频率,这些因素导致了她开始寻求用一种新的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这就是她后来所得出的“沉默的螺旋”假说,并且提出了关于“舆论”的看法,她把“舆论”比喻为我们的社会皮肤,通过社会皮肤的感知作用,人们可以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从而起到社会皮肤的保护作用。
因此,在纽曼的眼里,舆论的操作性定义可以这样给出:那些能在公开场所发表出来,且不会受到孤立的,对有争议问题的意见。
(纽曼《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1973年)纽曼关于“舆论”的定义,我们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把握。
首先,舆论是一种倍受争议的意见。
因为是对有争议问题的看法,所以必然会产生许许多多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之间有可能是重合的,相同的,也可能存在相反性,排他性,但是需要肯定的是舆论是各种意见的表达。
第二,舆论是可以在公开场合表达的意见。
这就意味着舆论必须是一种公开表达的意见,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个人的私聊或者是未被公开的个人记录等等。
如果在第一层意义的基础上加以深入,我们似乎可以这样来推论,舆论是一种倍受争议的意见的公开表达,那么舆论就具有了某种程度上的多样性和公开性。
第三,舆论操作性的结果是表达了争议意见的人不会遭受孤立。
纽曼将社会心理学中的“对孤独的恐惧感”和“从众心理”等机制引入了舆论学,这是她对传统舆论学考察的一个重要贡献。
所以,纽曼将舆论比作我们的社会皮肤,通过皮肤的感知作用,我们可以来决定我们的态度和行为,从而通过这层社会皮肤的作用,来保护我们免受孤立的危险。
综上可以看出,纽曼所强调的舆论是一种已经被表达出来的意见,这种意见隐含了共识和一致性的因素,“意见被理解为某种被认为可接受的事物的同义词”(纽曼《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而沉默的螺旋的过程只是将这种意见加以强化,通过它可以培育新的,年轻的舆论,或者通过它可以传播含义已经发生了转变的旧意见。
但是,舆论的定义仍然需要加以完善:在一个有着固定的传统、道德以及特别是规范的领域内,如果一个人不想被孤立,他就必须表现和适应舆论中的意见和行为态度。
因此在这种社会皮肤的作用下,舆论能够成功的整合社会各种意见,担当起社会导向的作用。
所以,已有的秩序能够得以存续,一方面是因为个人对于社会群体孤立的恐惧和对于社会群体认同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公共性的价值观念担当起类似法庭的责任,使得我们遵循业已形成的意见和行为态度。
纽曼在论文的最后指出,舆论不仅与那些以此为职业的人或据此作出天才评论的人,即哈贝马斯所说的“政治运作的公众”有关,而是涉及每一个人。
纽曼考察的是作为一种赞同的和不赞同的舆论之间的关系,“沉默的螺旋”就是一种作为制造和传播舆论的过程。
李普曼在《舆论学》的第一部分中就强调了:舆论分析者必须开始认识清楚下列三者之间的关系:行动的情景、人对那种情景的想象,以及人对从行动的情景中产生出的想象的反应。
正因为人们的行为受到他们所处的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一方面按照他们所处的环境来行动,另一方面受到所处环境的刺激而行动,所以对于环境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李普曼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假环境”的概念,舆论的形成也正是建立在人们对于这种“假环境”的认识基础之上。
“舆论基本上就是对一些事实从道德上加以解释和经过整理的一种看法。
对于李普曼和纽曼两个人不同的关于“舆论”的定义,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对比。
第一,环境分析。
李普曼着重考察了公众处于一个怎样的环境中,以及这种环境对于舆论的影响。
李普曼提出了“两个环境”的理论,即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为现实环境,一为虚拟环境。
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后者则是人类意识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
大众媒介的出现和发展,使得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所以我们都是被大众媒介所创造的虚拟环境包围下的个体,我们的认识、态度、行为都受到这个环境的制约,那么舆论的形成就离不开媒介的功能。
而纽曼所说的“舆论”,实际上最初是媒介所提示和强调的意见,在“沉默的螺旋”的作用下,转变成为一种实际表达出来的意见,在这个意义上,她所论述的其实是媒介对舆论实行社会控制的结果,媒介就是人们观望民意分布的消息来源,所以,纽曼也继承了李普曼对于媒介为人们构建世界现实的论点,并且明确指出大众传播媒介有一种营造“意见环境”、“舆论气候”的巨大功能,但是,纽曼更加强调的是个人的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而李普曼侧重的是对环境的形成、环境的形态、环境的真实性以及环境的本质的分析。
第二,效果分析。
纽曼认为“沉默的螺旋”实际上就是舆论成功整合的结果,通过舆论创造整合,能够最大限度的缓和社会矛盾和冲突,大众媒介在反映和引导舆论的过程中,便形成了一种控制舆论的社会机制,同时,大众传播媒介还可以利用这种机制将社会舆论引导对传播者自身有利的方向上来,所以,舆论引导的最终结果是达到社会整合,并且纽曼相信这种整合是可以实现的。
李普曼的观点是,在舆论的形成过程中,大众媒介摧毁了意见自由市场的民主假设,民主政治理论下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存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因此,舆论也会不自觉的失去其本身的含义。
它虽然达到了整合社会的目的,但是,这种目的的实现是以丧失了民主自由的基础和前提为代价的。
在大众媒介与政治联结得如此紧密的美国社会,一种舆论环境的构建是难以反映到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第三方——公众的身上的,所以就需要一个有效的“情报组织”来加入到这项工作中。
三. 两个概念——“固定的成见”和“假环境”在《现实世界与我们的想象》一章中,李普曼首先就为我们框定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一个人,包括获知信息的公众,以及传播消息的大众传播媒介的从业者,都是经历着一个由媒介简单化后的虚拟环境,偶然的事实、创造性的想象、信仰的意志,这三种因素构成了一种虚假的现实,“他们需要知道的世界和他们确实知道的世界,往往是十分矛盾的两回事”,一个是我们需要了解的现实环境,一个是我们已经感知的虚拟环境,这两个环境之间到底有多大程度上的重合性或者说是接近性,大众传播媒介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所以,不论这种环境的真实与否,重要的是我们不能不基于这种环境去行动,这种行为不仅有其自身的真实性,还伴随着真实的结果。
这就是李普曼所说的“他的行为是对于虚假环境的一种反应,其后果是在发生行动的真实环境中起作用”,所谓人对于环境的调整也是通过各种虚构作为媒介来进行的。
所谓虚拟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的事件或者是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的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虚拟环境”当作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然而,在这种虚假的整体环境里面,每个人都依据能感知和体验到的环境来形成态度和做出行动,这就使得整体的虚假成为了另一种真实,人们对自己行动的情景进行认知,在认知的基础上进行一种情景的想象,然后根据情景的想象做出自己的反应。
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是人们对自己认识到的情景的真实反应,虽然“他们不是把真正的事实作为事实,而是把假定的事实作为事实的”,但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虚拟环境创造了新的真实。
伴随着“假环境”而来的就是人们的“固定的成见”。
固定的成见也叫做刻板印象,李普曼说“我们处在什么地位和我们习惯的看法决定我们所看到的事实”,同时,“把别人报道的和我们能够想象的拼凑在一起就成为了我们的意见”,由于文化、传统、道德、团体规范等因素的影响,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就存在着一种“固定的成见”,这种固定的成见的体系是有条理的,或多或少是始终如一的对于世界的想象,我们的习惯、情趣、智能、安慰以及我们的希望都根据它来进行调节。
在我们去观察这个世界之前,就已经有人告诉了我们世界是个什么样子,所以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就会带着这种已有的认识的印记。
在“固定的成见”的影响下,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看到的总是与我们头脑中成见相一致的地方,对于那些不符合的地方,相抵触的地方,李普曼认为我们基本上会采取两种方式中的一种,要么“怀疑所看到的”,将它视为例外不加考察,要么“接受新事物而修改成见”,重新考察新事物。
所以,固定的成见是我们的传统的堡垒,在它们的防卫下,我们能够继续感到我们自己安全的处在我们所处的地位。
正因为固定的成见是作为一种防护的工具在保护着我们的意识、地位,它对于舆论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任何一种意见和看法都势必带有由我们的固定的成见所形成的“盲点”,从而影响我们对整个世界的稳定而整体的认识。
从舆论的主体、客体、本体这三个方面来考察,在李普曼的《舆论学》中,由于“固定的成见”和“假环境”的共同作用,舆论就是公众对于那些“间接的、看不见的、费解的”事实所表达出来的带有“固定的成见”的一种反映的意见或看法,而这些公众正是处在一个由大众媒介和公众自我所共同构建的“假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