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与渐进_德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特点与改革动向

合集下载

德国研究型大学学术职位制度的历史、特点及变革趋势

德国研究型大学学术职位制度的历史、特点及变革趋势

学术职位制度是学术机构中以职位为依托 , 与对从业者聘任 和晋升等有关 的一
套 职业 规 制 。学 术 研 究 活动 的职业 化 发 展 , 促 使 学术 职位 逐 渐成 为现 代 学术 制 度 的 重要 内容 。作 为 大 学 人才 配 置 和 管理 的重 要 制度 , 学术 职 位 制度 影 响 甚 至决 定 着 大 学 学 术 水 平 的发 展 , 也 直 接关 系着 学 术 职业 从 业 者发 展 的空 间 。 随着 大学 在 国家 经 济、 文 化 竞争 中作用 的凸显 , 大学尤 其 是研 究 型 大学成 为 推 动现代 科 技 发展 的学 术 重
研 究 型 大 学 是科 学 研究 近代 化 进 程 中形 成 的学 术组 织 , 被 普 遍 认 为是 现 代 高 等
[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 面上项 目“ 大学教 师评价的效能研 究” ( 项 目批准 号: 7 1 2 7 3 1 0 1 ) 。 [ 作者简介] 牛风蕊 , 华 中科技大学教 育科 学研 究院博士生, 福 州大学助理研究 员; 沈 红, 华中科技大学教 育科学研 究院副院长,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优化研 究型大学的学术职位制度 , 促进 高等教 育 系统多元化 , 提 升德 国的学术竞争
力。
[ 关 键词 ]学术职 位制度 ; 德 国; 研 究型 大 学 ; 变革 [ 中图分 类 号 ] G 6 4 7 / 5 1 6[ 文 献标 识码 ] A [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 7 4 6 9 ( 2 0 1 5 ) 1 0 — 0 0 5 4 — 0 9

5 4 —
2 0 1 5 年第 1 0 期
外国教育研究
第4 2 卷 总第 3 0 4 期

德国高校教授聘任制度综述

德国高校教授聘任制度综述

关键 词 :德 国 高校 ; 授 ; 任 制 教 聘 中 图分 类 号 :4 67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3— 9 2(0 0 0 1 7 0 9 2 1 ) 8—0 4 2 8—0 2 基 本 原 则 要受 学 校 学 术 委 员 会 代表 的监 督 。 3 撰 写 和发 布 招 聘 启 事 . 每 所 大学 中负 责 撰 写 招聘 启 事 的 机 构 各 不 相 同 , 大 部 分 学 校 的 教 但 授 招 聘 启 事是 由招 聘 委 员 会 撰 写 的 。招 聘 启 事 的 内 容 一般 包 括 职 位 的专 业方向要求 、 上任时 间、 级别和对大学课程 的参 与情况 , 任务 的范围及工 作的重点, 此外还说 明申请的期 限。撰写招聘启事时还要注意 , 不能有性 别歧视 , 不能过于片面而针对某个特定 的人。 4 鉴定 资 格 和 预 选 . 招聘 委员会审阅收到的求 职申请 , 要求那些符 合条件 的候选 人提供 相 关 的 资 格证 明 , 通 过 讨 论 对 之进 行 预 选 , 选 出 至 少 三 位 ( 般 五 到 并 将 一 六位 ) 候选人 , 邀请他们做一个演讲和专业性的讨论课 ( 试讲) 。 5 举行演讲和讨论课 . 演讲 和紧接着的专业性 的讨论课在大学里公开进行 , 之后 , 招聘委员 会 与候 选 人 座 谈 。通 过 演讲 候 选 人 展 示 自 己 目前 的 科 研 成 果 , 讲 是 为 试 考 察其 教 学 能 力 , 候选 人 座谈 则 能 进 一 步 了解 申请 者 的教 学 计 划 、 体 与 具 的项 目规 划 、 获得 第 三 方 经 费 的情 况 以及 与 外 界 的 联 系等 情 况 。 6 拟定候选人名单 , . 书写聘任建议报告 演讲结束后 , 招聘委员会经过讨论 、 筛选 , 最后确定三名受聘候选人 , 并按名次排列拟定名单。同时为三 名候选人各写 一篇建议报告 , 内容包 括: 建议聘任 的详细理由 , 候选人学术经历 、 学术成 果、 教学能力以及担任 该 教授 职务 的个 人 条 件 和有 利 因素 。此 外 建 议 报告 中还 要 充 分 说 明 用 哪 些方式对申请人进行 了考核 、 名单排列 的理 由、 其他候 选人落选的理由。 7 聘 任并签订聘任合同 . 最 后 , 任 建 议报 告 递 交 到校 学 术 委 员 会 , 果 学 术 委 员 会 不 同 意 , 聘 如 招聘委员会将递交新的聘任名单。如果学术委员 会批准 了, 候选 人的材 料 将 寄 到 州主 管 部 门 。 理论 上 , 教 育 部 门对 大 学 所 呈 报 的候 选 人 既 可 州 以全部 否定, 回给高校重新审定 , 可 以不受候选 人名单顺 序的影响 , 驳 也 有权批准候选人名单上的第 一或第三人选 。原则上无权任命非学校提名 的人 员 , 有 十分 特 殊 的 情 况 , 遇 州教 育 部 门 可 以 在 与 高校 协 商 后 自己 聘 任 合适人选 。但实际上 , 这种情况极少发生。通常情 况下 , 州教育部门都会 同意高校所呈报 的候选人名单 , 批准三个候 选人中 的第一 个。州教育 并 主 管 部 门批 准 此 次 招 聘 后 , 受聘 者 便 可 与 州 主 管 部 门 签 订 工 资 合 同 和 资 源配备合 同。合 同生效 就意味 着候选人 已成为 大学教授 。随着教授 任 命, 聘任程序结束 。因合同或他 因第一候选人有可能拒绝聘任 , 由第二 将 或第三候选人填补 。如果聘任或任命没有成功 , 则重新发布信息招聘。 三 、 国教 授 聘 任 制 给 我们 的启 示 德 不 可 否认 , 国高 校 教 授聘 任 制 度 存 在 着 某些 的缺 陷 和 不 足 , 苛 刻 德 如 的教授增补制度 、 资格考试制度 。其 漫长的培养 过程 以及诸多僵 化的方 面受到社 会猛烈地抨击 , 但其优 点却是值得我们 借鉴和学 习的。笔者认 为 可 以 学 习 以下 几 点 : ( ) 法 律 上 全 面地 规 定 了教 授 聘 任 制 及教 授 的地 位 一 从 联邦政府 的《 高等学校框架法》 明确规定 了教授 的备选条 件 , 括学 包 历、 教学及科研能力 , 而且根据专业 的不同还提出了特殊 的要求 , 德国《 高 等 学 校 总纲 法 》 规 定 了教 授 聘 任 制 的 基 本原 则 , 样 全 面 的 规定 保 证 了 则 这 德国教授聘任制 的实 施有章可 循 , 保证 了德 国大 学的 良好 师资力量 ; 此 外, 德国法律还规定 , 教授的身份是 国家公务员 , 其职务是终身的 , 不得随 意解雇 ; 教授 的教学学术活动、 课题选 择 、 研究成 果的评价都受 到法律保 护。这就使得教授待遇优厚 , 拥有优裕的生活条件 和较高 的社会地位 , 从 而保持 和提高 了教授工作的积极性 。鉴于此 , 国应 该建立并完 善教授 我 聘任制 的相关法律 , 提高并保障教授的社会地位及待遇 。 ( ) 聘信息公开, 二 招 不聘 校 内人 员 德国大学需要招聘教授 时便会 向其他院校及有关专业学会发 出征求

德国人才培养政策及其改革举措

德国人才培养政策及其改革举措

德国人才培养政策及其改革举措德国是由16个州组成的联邦制国家,拥有8000多万人口。

1998年,德国的科研人员(全日制)达46.3万人,其中研究人员为23.8万人,技术人员为11.2万人,其他辅助人员为11.3万人。

国立科研机构和国家资助的科研人员就达73800人,其中科学家38200人,技术人员19100人,其他辅助人员16500人。

据最近统计资料表明,德国现约有364139个研究与开发人员,其中研究人员为256239人。

德国的高等学校有300多所,1997年12月公布的在读大学生人数为190万,现已增至200多万。

相关资料显示,1999年在德国高等院校从事研究开发工作的总达101500人,其中新联邦州的约18300人;从分布上看,老联邦州占82%,新联邦州占18%;研究开发人员总数占整个高校教工480400人的21.1%与1997年相比增长了0.8%。

研究与开发人员总数的比例与1997年(21.8%)相比有所下降,但研究人员略有增加1999年为66700人占总高校人员的65.7%1977年65700研究人员占65.3%。

其他人员同样有所增长,从1997年的21600人增长到1999年的22100人增加了2.5%;技术人员1997年为13700人1999年却只有12700人占高校总研究与开发人员的从13.3%降到12.5%。

一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施罗德政府认为每一个德国的青年,无论其社会经济地位及性别如何,都应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是社会公正的具体体现。

要实现社会公正,就必须解决教育经费的投人问题。

德国联邦政府2003年的教育经费预算为87亿欧元,比上年增长了3.7个百分点。

这说明政府在教育科研方面将一如既往地强化财政资助政策,加大对教育研究的投人、特别是大力改善基础教育设施、促进东部发展,仍将是施罗德政府对教育的优先资助范围。

此外,在联邦教研部布尔曼部长的努力下,德国政府修改了“联邦教育促进法”,不仅提高了奖学金额度,而且还扩大了奖学金的覆盖面,使受益人数上升至445000人,比原来增加了81000多人。

德国高校教师职务的聘任与启示

德国高校教师职务的聘任与启示

德国高校教师职务的聘任与启示
孙淑芹
【期刊名称】《中国林业教育》
【年(卷),期】2000(000)004
【总页数】2页(P55-56)
【作者】孙淑芹
【作者单位】福建林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9.516
【相关文献】
1.实行教师职务自主聘任深化高校用人制度改革--黑龙江省高校实行教师职务自主聘任的实践与成效浅析 [J], 李长福
2.UCLA医学院教师职务晋升聘任体系及其启示 [J], 许泓;徐向荣;黄丽丽;朱小明;程晓东;吕卫国;黄荷凤
3.深化高校职称改革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兼评10年来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工作[J], 吉贻祥
4.积极而慎重地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对教师职务聘任工作的一些思考 [J], 李晓波
5.高校教师眼中的现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关于教师职务聘任制的民意调查 [J], 孙崇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运行与借鉴

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运行与借鉴

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运行与借鉴【摘要】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在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历史背景和实施方式值得关注。

该制度的优势和特点包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术交流。

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对高校教育产生积极影响,引导学术研究和创新。

国内高校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建立更加灵活的教师流动机制,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丰富教学方法和内容。

结论指出,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值得借鉴,提高教师流动性有利于提升高校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历史背景、实施方式、优势、特点、影响、借鉴、教育质量、提升、流动性1. 引言1.1 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运行与借鉴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是德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与借鉴对于促进教育质量与教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的实施方式多样,包括学术交流项目、访问教授制度等,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实现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与经验分享。

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的优势和特点包括加强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拓展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等。

该制度对高校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推动教学理念的革新、增加学生的学术机会等方面。

国内高校可以借鉴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通过建立完善的交流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提高高校教师流动性,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值得借鉴,提高高校教师流动性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

2. 正文2.1 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的历史背景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在德国的大学教育体系中,教授们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者,更承担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责任。

德国高校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教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的大学教育体制逐渐完善,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

其中之一就是教师流动制度的建立。

这一制度的初衷是为了加强不同高校之间的联系和合作,促进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

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的轨迹、问题与未来去向

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的轨迹、问题与未来去向

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的轨迹、问题与未来去向二、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三十多年的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过程,固然与整个社会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走向以及用人制度变革的社会背景存在关联,但它在总体上带有鲜明的政府发动色彩,而不是高校基于自身处境而主动做出的选择。

也正因为此,高校的每一步人事制度改革都带有受动性,在相关宏观配套政策尚不到位、学术劳动力市场流动机制存在障碍、人们心理接受度有限以及众多条件并不成熟的背景中,迫于环境要求不得不走上艰难的改革之途。

政府发动改革的初衷,也不仅是出于效率与质量提高的需要,还有基于有限财政资源投入而不得不进行控制的考量。

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在匆忙启动的改革过程中,对于高校作为学术组织的特性、学术工作的性质、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以及学术人成长的规律都缺乏足够的研究与考虑。

故而,因为有些根本性问题的存在,聘任制的实施也难免遇到众多困境。

(一)高校岗位设置按需设岗的困境岗位设置不仅被视为是实现聘任制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基础,而且也是实现有效聘后管理的前置条件。

但是,高校教师的岗位究竟如何设置?聘任制改革提出要“按需设岗”,那么究竟什么是高校的岗位需求?岗位需求涉及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做或要做什么事,即涉及高校内部教学科研工作分工;第二,需要具有什么资格的人来做事,即教师的学术背景、资质、潜质、态度与能力等;第三,不同岗位需要多少人,涉及编制或岗位数量问题。

就目前情形而言,人们实际上对高校教师岗位概念的理解是含糊的,不少高校简单地把教授、副教授、讲师以及十三级岗位等级就等同于岗位,将岗位资质与岗位混淆。

所谓岗位设置的第一要件应该是工作任务或事项的划分与界定,然而这里的困境在于:高校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过程不同于企业与政府部门,即要么是清晰的流水线作业或如融资、生产、营销和服务一条龙式的劳动分工,要么是严格按照科层程序所形成的一系列职责划分,高校教师工作性质在技术路线和目标上都并不明晰,且不同职能之间相互交织难以完全厘清。

德国大学教师聘任制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德国大学教师聘任制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O n t eDe eo m e tP o esa d Ch r ce it s h v lp n r c s n a a trsi c o ie st e c e fUn v r i T a h r Em p o m e tS se n Ge ma y y ly n y tm i r n
Vo. .No 4 127 .
J l , 2 0 l0 uy
德 国大 学教师聘 ( 徽工业大 学 外 国语学 院 , 安 安徽 马鞍 山 2 3 0 ) 4 0 2
摘 要 : 国大 学 自建立 之 初 就 非 常重 视 教师 队 伍 建设 , 洪 堡 学 术 自由 、 授 治 校 等 办 学 理 念 指 导 下 , 过 提 德 在 教 通
ata tm a y wo l-ls c olr y e nso asn r f sors ca t t sa d s lr nd te t n n rt u d n e o tr c n rd ca ss h a sb m a fr ii p o e s o ils a u n aa ya ra me tu de heg i a c f g t e s h o— u n n n e ts h a h u b l ’ c d mi re o n t ef c lygo e n n e He e y t es in ii n h c o lr n i g c c p uc st e H m odt Sa a e cfe d m a d h a u t v r a c . o r b h ce tfca d ra on be u i est e c e m po e s a l n v r iy ta h r e lyme t s tm n h tit r m o in s se o o fs o s ar r d al or e n n yse a d t e src p o to y t m f r pr e s r e g a u ly f m d i Ge m a y,t sgu r ne ig t e c rqu lt . r n hu a a ten he t he aiy a

德国高等教师制度的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高等教师制度的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南 平顶 山学 院 河
在 世 界高 等教 育发 展 史上 ,德 国高 等教 育 发展 迅速 ,尤 其是 1世 纪柏林大 学的成功创办把德 国高等教育推 向世界 的顶 9 峰 。一流 的师资是柏林 大学成功 的秘 诀,在 以纯科学 为 目标 , 提倡学术 自由,教授 治校及教学 与科 研相统一 的办学理念下 , 德 国十分重视 大学教师制度的建设 ,逐步建立起 完善、有 效的 大学教师聘任制度 。
一、德 国高校教师制度回眸 德 国大学起源于 中世纪,当时大学受基督教会 的控制,其教 学的基本原则就是教会 的教义 ,大学老师多数都是享受 “ 僧侣生 活待遇”的在职人员或预备人员。就大学总体作用来说 ,它被认 为是隶属于基督教会 和牧师 的机构。l世纪初,在文艺复兴和宗 6 教改革的影 响下 ,德国大学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排除 了经院哲 学,引入雄辩家和诗人,设立希腊文教授职位。大 学讲座制也开 始出现,讲座教授有职务薪金 。以前一个学院的老师要讲授所有 的课程,现在几个学科建立起讲座制 ,一个老师负责一个讲座 , 并且要无偿地讲授他所负责的专门学科 ,这说明大学 的教学开始 专业化 了,同时也意味着需要专业化 的老师。虽然进行 了改革, 但大学 的情况仍然不尽 人意 ,数学和 自然科学还游离 于大学之 外 。1 3年 ,汉诺威王朝为 了提高其在德意志王朝 中的地位创办 77 了哥廷根大学 ,闵希豪生担任大学董事长 。他对哥廷根大学的发 展起了重要作用 。在当时的德 国新教之 间的争论特 别激烈 ,尤其 是虔诚派和正统 的路德派之 间的争执 。为 了避免无休止 的争端, 在选聘教师 时,闵希豪生特意选聘一些教义上保持中立 的教授, 摈弃那些名声不好的学者 。大学教师 的任命权掌握在政府和它的 代理人手中,大学或学院没有任命权 ,这虽然不利 于大学的学术 自由, “ 但在 1世纪,这种措施是反对大多数大学盛行 的裙带关 8 系和重资历现象 的唯一保证 。”闵希豪生特别重视提高教授的社 会地位 。他将教授 由一般 的雇员提 高为 国家官员,给予很高的工 资及优 惠待遇 。除工资外 ,教授上课有钟点费,还发放一笔安家 费,为每个教授提供 一套住房 ,不要房子者发给住房补贴,甚至 为教授 的遗孀和遗孤 发放抚恤金。他亲 自管理全体教授 的选聘, 首先注 重的是学者的名声 ,他深信只有拥有一流的师资 队伍,才 能很快 引起世人对哥廷根大学的注意 。通过 以上办法 ,闵希豪生 聘请到了当时一流的学者 ,如哲学和物理学教授霍尔曼 、古典语 言和考古学教授格斯纳、匈牙利医学教授塞戈纳、瑞士 医学家哈 勒等等。由此可 以看出,德 国大学 自建立起就很重视师 资队伍的 建设,尤其是教授的聘任 ,给予教授较高 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待

德国大学教师聘任制改革的动因

德国大学教师聘任制改革的动因

研 究 工 作 和 学 术 交 流 的 场所 ,大 学 的 学术 研 究 活 动 政 预 算 , 使 大 学 不 得 不 节 省 开 支 。到 了 9 年 代 后 迫 O 实际上是一种无组织的个人活动。 期, 虽然德 国的经济状况 有所 好转 , 但在高 等教育大 但到了 1 9世纪 末 2 O世 纪 初 ,科 学 的 发 展 达 到 众 化 的 背 景 下 , 等 教 育 资金 仍 然不 足 。一 方 面 是 大 高 了 一 个 新 的 水 平 。2 O世 纪 初 德 国 学 者 哈 纳 克 ( of 众 化 带 来 了 对 公 共 资金 的 巨 大 需 求 ,另 一 方面 是 财 Ad l H mak认 为 科 学 进 入 了 “ 学大 企 业 ” a c) 科 的阶 段 。 指 政 收 入减 少 带 来 了资 金 供 给 不 足 。德 国试 图 在 不 增 他 出 :有 些 课 题 的 完成 超 出 了 个 人 的 生 命 界 限 。还 有 加 高 等 教 育 财 政 预 算 的基 础 上 ,增 加 德 国 大 学 对 世 “ 的任 务 , 准 备 工 作 是 如 此 之 繁 复 , 究 者 最 终 也难 界一流学 者的吸 引力 , 高办学质量 , 其 研 提 进而 加强大学 以接 近 课 题 本 身 。还 有 的课 题 是 如 此 复 杂 , 分 工 无 的 国际 竞 争 力 。总 之 , 众 化带 来 的 资金 短 缺 成 为德 非 大 法 进 行 。 ” 科 学 已 开 始 由 作 坊 式 的 小 科 学 向 企 业 化 国高 等 教 育 发 展 的瓶 颈 ,也 成 为 大 学教 师 聘 任 制 改 【 的大 科 学 过 渡 。 大 科 学 的 出现 对 科 学 活 动 方 式 及 组 革 的直 接 动 力 。 织 形 式 提 出了 新 的 要 求 ,建 立 在 作坊 式 科 学 基 础 之 上 的 德 国 大 学 因 此面 临 一 种 新 的 挑 战 ,大 学 的传 统

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及新变化

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及新变化

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及新变化一、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三重理由综观过去几年德国的高校改革,人们不难发现,近10年促使德国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因有以下三个方面:全球化和由此带来的教育国际化进程;以创造共同高校空间和欧洲教育一体化为目标的“博洛尼亚进程”;德国统一所致的教育模式趋同化。

(一)国际层面的挑战: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进程全球化进程不仅发生在经济领域,也涉及教育领域,由此带来的教育国际化和在国际层面对教育资源的激烈竞争,对迄今为止在国家层面上行之有效的德国教育模式和国家教育管理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并以各种不同方式促使其进行改革。

教育国际化也使在国际层面对未来精英人力资源的竞争不断加剧。

全球化使德国的科研体系和高校格局面临新的挑战。

为此,德国政府和高校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倡议,使高校体制更加适应新的国际化要求。

这些改革新举措的推出在很多方面改变了德国大学的办学方式和治理模式,如引入以学士和硕士为主的二级学位制、允许征收(一定比例的)学费、进行选拔考试、设立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加强高校和高校外科研机构的战略伙伴关系。

这些改革的目标是使德国在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重新获得教育和科研领域的领导地位,并能吸引世界各地年轻人赴德国留学,将高等教育国际化推向更高的层次。

目前,德国高校约有25万名外国学生,德国成为继美国和英国之后最重要的留学生接收国之一。

(二)欧洲层面的挑战:欧洲教育一体化和博洛尼亚进程的实施除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进程对德国高校的影响外,在欧洲层面,以教育一体化为目标的“博洛尼亚进程”是使德国进行高校改革的又一重要动因。

1999年,29个欧洲国家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提出了“博洛尼亚进程”。

这一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为欧洲范围内高等教育系统确定了共同框架,其目的是进一步扩大欧洲高等教育在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如同1999年欧洲国家签订的《博洛尼亚宣言》所规定的,到2010年为止,建立共同的欧洲高校区域空间。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授聘任体制综述——以德国下萨克森州应用科技大学为例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授聘任体制综述——以德国下萨克森州应用科技大学为例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授聘任体制综述———以德国下萨克森州应用科技大学为例翁震华1,Wilfried Stiller2(1.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学院,浙江杭州310000; 2.德国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摘要〕与德国综合性大学相比,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具有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鲜明特点,文章阐述了应用科技大学聘任教授的前提条件和教授承担的工作任务。

应聘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教授,不仅要具备突出的科研和教学业绩,而且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这一严格的应聘体制为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培养出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效保证,值得我国高校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应用科技大学;教授;应聘;有效保证应用科技大学,是德国最年轻的一类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目标的高等院校,是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德国上大学人数明显增加,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企业和社会等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毕业生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生产过程、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而传统的综合性大学不能满足这种需求。

所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应用科技大学应运而生,并且,近几年来发展十分迅速。

在高等教育中,教师是高校的主体,教师的构成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高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

同时,教师的综合素质是高校办学质量保证的体现。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特色,无论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还是教授的聘任以及教授承担的任务都充分体现出了其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教授聘任制度(以下萨克森州为例)1.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聘任教授的条件为了保证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实施严格的教授聘任制度。

根据下萨克森州高校条例,应聘应用科技大学教授必须具备以下前提条件:具有大学毕业文凭;曾经从事过教学实践活动;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能力,一般情况下,这一能力必须由攻读博士学位并取得优异成绩来证明;具有突出的科研业绩,这一业绩原则上是指在担任初级教授或获取教授资格阶段,在学校或校外研究机构中,在国内或国外工作中取得的科研成果;具有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实际应用和研究的业绩,要求应聘者具有五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其中三年必须在高校以外的单位从事实际工作。

德国教授的聘任制度

德国教授的聘任制度

德国教授的聘任制度
陈纪芹
【期刊名称】《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德国大学办学质量高,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拥有世界一流的师资力量,这与德国教授严格的聘任制度密不可分.通过介绍德国教授聘任制度的实施情况以及评价标准,总结其特点,以期对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大学教师聘任制改革有所借鉴.【总页数】3页(P48-50)
【作者】陈纪芹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天津,3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
【相关文献】
1.教育国有化与教授聘任制——北京大学教授聘任制度改革评论 [J], 周其仁
2.美、德、法三国教授聘任制度刍议 [J], 张伟杰
3.电动汽车在未来将会有怎样的发展?——访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ika)院长Lutz Eckstein教授和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内燃机研究院(VKA)院长StefanPischinger教授 [J], ;
4.追寻德国自由哲学——评黄裕生教授《对自由的追问与论证:作为一种自由理论的德国哲学》 [J], 杨云飞
5.德国高校教授聘任制度综述 [J], 宋路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德国职业学校师资培养的历史演进、主要问题与改革举措

德国职业学校师资培养的历史演进、主要问题与改革举措

德国职业学校师资培养的历史演进、主要问题与改革举措目录一、内容概要...............................................21.背景介绍................................................22.研究意义................................................3二、德国职业学校师资培养的历史演进.........................41.起源与发展阶段..........................................5早期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萌芽.................................6中世纪及近代职业教育师资体系的建立.........................72.现代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兴起..............................9工业革命后职业教育的发展..................................10 20世纪中后期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变革........................11三、德国职业学校师资培养的主要问题........................121.师资培养体系的不完善...................................13师资来源单一..............................................14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152.师资素质的参差不齐.....................................16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足....................................17教师实践经验缺乏..........................................183.师资培养与职业发展的脱节...............................18培训机会有限..............................................19职业发展路径不畅..........................................20四、德国职业学校师资培养的改革举措........................211.完善师资培养体系.......................................22多元化的师资来源..........................................24实践导向的培训内容........................................252.提高师资素质...........................................26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27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283.拓展师资培养与职业发展的联系...........................29扩大培训机会..............................................30完善职业发展路径..........................................31五、结论..................................................321.改革举措的效果评估.....................................332.对未来研究的展望.......................................34一、内容概要本论文旨在探讨德国职业学校师资培养的历史演进、主要问题及其改革举措。

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运行与借鉴

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运行与借鉴

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运行与借鉴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是指高校教师之间跨学科、跨学校流动的机制。

这个制度的运行与借鉴对于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交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运行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鼓励教师在不同高校之间进行流动。

德国的高校体系中,高等学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地理区分和学科分工。

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学和科研资源分布不均,这为教师流动提供了条件。

德国教师可以通过在不同高校的交流任教、合作研究等方式,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和人际网络,并且获得更多的合作机会。

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着重培养教师的跨学科能力。

德国高校将教师流动视为一种学术交锋和经验积累的方式,鼓励教师跨越学科界限,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合作,开展跨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活动。

这种跨学科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教师的学科发展,也有助于学科之间的研究融合和交叉创新。

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注重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机会。

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教师可以通过在不同高校的任职和参与不同项目的工作,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和专业能力,并且获得更多的职业晋升机会。

这种职业发展机会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为教师的个人成长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机会。

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在管理上注重规划和引导。

德国各高校在教师流动方面都有相应的规划和引导机制。

它们通过设立相关岗位和项目,制定流动目标和流动周期,提供相应的流动支持和资源保障,对教师流动进行规范和引导。

这种规划和引导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师流动的效率和成果,同时也能够保证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发展。

我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应该鼓励教师在不同高校之间进行流动。

我国高校之间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教师流动有助于优化高校之间的人才资源分配,促进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我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应该注重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机会。

教师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空间和机会,高校应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支持,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运行与借鉴

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运行与借鉴

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运行与借鉴1.开放与灵活: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对国内外教师均开放,并且具有灵活性。

不仅德国教师可以到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进行访问、交流和教学,德国高校也非常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师前来合作与交流。

2.多样化与广泛性: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涵盖了各种形式的流动,包括短期访问、学术交流、合作研究、联合培养等。

不仅个人教师可以参与高校之间也可以进行师资交流与合作。

3.国际化与本土化: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注重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平衡。

在国际化方面,德国高校鼓励教师外出访问与合作,为其提供相应的支持与待遇;在本土化方面,德国高校也注重稳定与发展自身的教师队伍,提供更多的机会与条件供教师在国内发展。

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的运作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实现:1.学术交流项目:德国各高校与国际组织合作设立了一系列学术交流项目,为教师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流动机会。

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合作,设立了各类交流项目,包括短期访问、长期合作、教学培训等。

2.联合培养项目:德国高校与国外合作伙伴共同设立了一系列联合培养项目,旨在促进师资的交流与培养。

通过这些项目,教师可以到其他国家的高校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与交流,获得不同国家的教育理念与经验。

3.奖助金与津贴:德国政府与高校提供了各种奖助金与津贴,鼓励教师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德国学术交流中心每年向国内外优秀教师提供资助,支持他们到国外高校进行教学、研究与学习。

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的运行经验对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借鉴意义:1.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的开放性与灵活性为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其他国家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推出类似的项目,吸引优秀的教师参与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术的繁荣与发展。

2.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与教学能力: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注重个人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提供各种学习与交流的机会。

这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德国吸引、发展和保持有效教师改革的新动向

德国吸引、发展和保持有效教师改革的新动向

德国吸引、发展和保持有效教师改革的新动向[摘要] 出色的教师教育体制一直以来都是德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特点德国非常注重培养教师的质量及其有效性。

德国在国际学生项目测试中惨败暴露出培养有效教师的一些问题重塑新的教师专业形象改革职前教师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确保充足供应高质量的教师和改善教师的职业结构与激励机制等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德国;有效教师;教师教育德国是世界上开展教师教育较早的国家之一也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制度比较发达和典型的国家。

一直以来德国都做着不懈的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是注重教师的培养为国家和每一位儿童培养有效的合格的教师但在此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问题与挑战。

一、德国培养有效教师的基本情况 1.何为有效教师教师的培养主要是注重教师的执教能力和综合能力力争培养出的每一个教师都是优秀的有效教师。

所谓有效教师即“有效能的教师”关于教师效能有不同的理解如有人认为教师的效能是指教师对于学生学术目标达成的程度可以通过标准化考试来考核。

也有人认为教师的效能一方面是指作为教师满足学生需要的尺度另一方面是指作为教师满足社会需要的尺度。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有效的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长期的影响和发展使学生成为自我负责的独立学习者。

① 2.德国教师培养体制德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师范教育早在20世纪80年代它就基本实现了所有教师的培养都由综合性学院或者大学进行的目标。

原来的教育学院或是扩大自身的规模和学科领域发展成综合性学院或是合并到现有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中去了。

由于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各州在教育政策、学校结构、学校管理和教师培养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自治权。

各州教育和文化事务部具有最高权力来监督和管理其学校制度并在教育法案中拟定了具体的教育目标。

大多数州实行分层的管理体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各州有不同的任务。

因此各州在吸引、培养和留任有效教师方面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3.德国的有效教师培养阶段总体来看德国有效教师培养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理论学习为主包含有教学实践的师范教育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在大学里进行完成课程的学习后即可申请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通过后方可进入第二阶段。

德国高校教师结构及工资制度改革动向

德国高校教师结构及工资制度改革动向

德国高校教师结构及工资制度改革动向
周丽华
【期刊名称】《外国教育研究》
【年(卷),期】2001(28)5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全球性的教育经费匮乏以及国际竞争的加剧,
人们对德国高校现行的教师制度产生了信会危机,为此,自90年代以来,德国政府、各党派、学术团体及各利益集团的组织纷纷提出有关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建议。

虽然出于政治目的和集团利益的考虑,各组织及个人在有关高校内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主张上有很大的分歧,有时甚至是针锋相对的,然而当前德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热点以及大致的走向是相当明显的。

即:根据教学科研人员的特点,调整高过教师相应的劳动关系;改革工资体系,加强教授的业绩意识和竞争意识;缩短教育时间和提供独立职位,促进高校科学后备人才的成长。

【总页数】6页(P46-51)
【关键词】德国;高校;教师结构;工资制度改革
【作者】周丽华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5.1;G649.516
【相关文献】
1.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成因及其发展新动向 [J], 邓小妮
2.主动与渐进:德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特点与改苹动向 [J], 张凌云
3.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成因及其发展新动向 [J], 邓小妮;
4.高校教师工资制度改革回顾及反思 [J], 黄鹤;符纪竹;
5.增加知识价值导向的我国高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革逻辑与路径 [J], 唐艳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动与渐进:德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特点与改革动向张 凌 云(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摘 要:德国现行的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是由特定历史传统、价值理念和环境诉求等多重力量综合影响的产物。

面对日益增强的外部压力,高校不得不主动对教师聘任制度进行改革。

但是,在具体改革策略上,多数高校更倾向于渐进性调整,尤其是对于是否取消教授的公务员身份,普遍持谨慎态度。

关键词:德国高校;教师聘任;教授;公务员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203(2009)0520092207Initiative and gradual progress :the characteristic and reform tendencyof faculty appointment system in G ermany universitiesZHAN G Ling 2yun(School of Education ,H uaz hong Universit y of S cience &Technolog y ,W 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 :The existing faculty appoint ment system in Germany universities is t he result of t he various forces among t he historic traditio n ,values and environment p ursuit.Under t he growing pressure ,t he universities have to initiatively reform t heir faculty appoint ment system.However ,for t he reform tactics ,most universities are inclined to gradual adjust 2ment ,especially for t he issue whet her to cancel t he civilian stat us of t he professors ,t hey are generally cautious.K ey w ords :Germany universities ;faculty appoint ment system ;professor ;civilian一、德国现行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形成与意大利、法国相比,德国大学产生较晚,直到14世纪中叶才有自己的大学。

但是,德国大学很快就后来居上,不仅数量扩张异常迅速,世俗化率先起步,而且教师的身份和地位也较早地实现了由教会牧师向政府雇员的转变。

随着哈勒大学、格廷根大学的建立,德国大学教师由政府雇员上升为政府公务员的形势已初见端倪。

在19世纪国家文化观的影响下,德国大学教授的公务员身份和大学自治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学术自由与国家控制的有机统一。

・29・2009年5月第30卷 第5期 高等教育研究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May ,2009Vol.30 No.53收稿日期:2009203216作者简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0573038)作者简介:张凌云(1983—),女,湖北襄樊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从事比较高等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1.18世纪以前,教师从教会牧师到政府雇员早期的德国大学虽然由教会控制,教师是享有僧侣特权、没有明确任期限制的在职人员。

但是,封建领主或城市当局通过筹建和资助大学,也逐步获得对大学的控制权,大学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政府的意愿培养维护统治的牧师和律师。

宗教改革运动后,大学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控制,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16世纪中叶,德国大学对教师的聘任有了新的规定,由大学的校务委员会或长老会负责遴选、推荐,由“选帝候”或内阁根据提名进行取舍和任命。

[1]讲座制在一些学科开始出现,在以前的大学文学院,每位教师负责教授所有学科或课程,如今,几门学科已设讲座,由讲座教授专门讲授。

负责讲座的教师享有职务薪金,具有无偿地讲授他所负责的专门学科的义务。

[2]2.18世纪,教师公务员身份的确立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大学开始褪去其宗教情怀和政治色彩,德国大学迈出了近代化的步伐。

哈勒大学、格廷根大学从理性原则出发,开创了思想自由的先河,为学术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授职位与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哈勒大学首开时代先风,积极营造自由的氛围,聘请一批著名学者参与教学和研究。

汉诺威选帝候创办的格廷根大学,由汉诺威枢密院主要官员闵希豪生出任大学董事长。

他对格廷根大学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闵希豪生十分注重提高教授的社会地位,他将教授由一般雇员提升为国家官员,并给予很高的薪酬。

除工资外,教授上课有钟点费,还发放一笔安家费及住房补贴。

同时,他还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术探索和发表著作,并提供良好的教学和研究条件。

闵希豪生认为大学至少有某些教授应该是能够发表著作的著名学者。

在格廷根大学招聘的教授,如哲学和物理学教授霍尔曼、古典语言和考古学教授格斯纳、匈牙利医学教授塞格纳都是当时著述丰厚的第一流学者。

此外,18世纪大学教授的重要任命权掌握在政府和它的代理人手中,而不是由大学或学院自己行使任命权,这种措施是反对大多数大学盛行的裙带关系和重资历现象的惟一保证。

[3]3.19世纪,德国现代大学教师聘任制的形成1810年,在新人文主义影响下创建的柏林大学,开启了德国大学现代化的大门。

洪堡指出,大学是受国家保护但享有完全自主地位的学术机构,大学的根本目的是探究科学,大学“除了与国家的外在联系,实际上就是那些把身外的闲暇或内心的追求用于科学和研究的人们的精神生活。

”[4]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大学作为学术机构,由国家举办和管理,是国家事业的一部分,教授是由政府任命的终身公务员;同时,大学又是相对独立的,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大学由讲座教授负责管理,包括制定教学标准、授予学位和大学的执教资格,选举校长、聘任教员和推荐教授候选人。

这使得教授公务员地位获得了合法存在的思想基础。

此外,德国大学还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一系列制度,包括编外讲师制度、研究所制度等,使得教授的权力有了组织上的保证。

柏林大学的执教者不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柏林大学自建校起,几乎把“杰出学者”作为选择教师的惟一标准,科学研究成为教授的主要职责。

大学教师应该在他所从事的领域学有专长,具有向听众传递自己知识的能力,因而大学的教师经常被认为是有学问的博学之士。

学术任命的必要条件是取得大学授课资格,具有这种资格的人应该具备从事独立研究并做出创造性贡献的能力。

因此,授课资格就保证了德国所任命的教授都是能胜任其职的研究者。

编外讲师制度早在17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开始逐步完善并制度化。

编外讲师所从事的工作被看成是建立在使命感和内心召唤之上的工作。

一个年轻的学者若希望走上学术道路,他首先要通过学位论文,还要通过资格考试。

然后他才有资格申请大学任教资格,即成为一名编外讲师。

编外讲师必须以某种方式与某个实验室、诊所或图书馆保持联系,以便继续从事自己的研究工作。

他们不拿大学的薪金,仅仅收取选课费。

编外讲师形成了一个学术摇篮,德国大学根据教学能力和学术成就从中挑选所需的教授。

二、德国高校教师聘用制度的现状与特点1.德国高校教师聘用制度的现状(1)德国教师聘任的基本情况。

德国大学一般分为学术性和非学术性两类。

学术性大学指学术地位较高的综合大学、技术大学和技术学院。

而非学术性院校主要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各类商业、农业职业和专业技术学校升格而形成的高等专科学校及各种师范院校、艺术和英语学校等。

根据德国《高等教育总纲法》规定,德国高・39・校专职教师分为教授(C4级相当于教授,C3级相当于副教授,C2级相当于讲师)和教授以下的学术人员(即学术助教、学术助理和合同教师)。

由于德国这两种类型的院校在性质与定位上存在着不同,因此,在教师聘用制度上,也存在着一些差异,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学术性大学的教师聘用制度。

1996年,德国大学共有全职教授24569人,占学术人员总数的17.8%,其中C4教授12264人,占学术人员总数的8.9%,C3教授8720人,占学术人员总数的6.3%,C2教授3585人,占学术人员总数的2.6%。

[5](2)教师的地位与职责。

德国大学的教授享有国家公务员的身份,获得教授资格意味着拥有了终身教职。

教授享有公务员身份,被看作是学术自由的必要条件,德国《高等教育总纲法》规定:教授按其职务的具体要求,在各自的学科领域里独立承担本校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教授的本职工作包括参加教学改革和学业咨询,还参与学校的管理,主持考试等。

[6]高校即使面临财政危机、计划重组等问题也不能解聘教授。

[7]助教是通往教授的过渡性学术职位,一般要具有博士学位,并能独立从事研究、承担教学任务。

合同教师是指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与教授合作的人员,受聘期限可长可短。

(3)教师的职业路径。

讲座制是德国大学的基本组织形式,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是通过讲座制来维系的。

讲座制规定每个系只能有一个很有权威的正教授。

在这一制度下,教授是讲座惟一负责人,对人、财、物享有很大的调控权。

讲座中的人员是分等级的,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与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德国大学教师的职业路径是比较明晰的。

但在德国,高校教师的职务晋升也是比较困难的,其学术职业道路漫长而又不可预测。

年轻学者在完成为期3-4年的博士学业并取得博士学位后,如果想争取教授职位,首先必须获得大学授课资格。

大学授课资格的考核主要是针对申请人的科研能力,它要求申请者必须在大学工作至少六年以上,并且提交一份能证明自己学术研究能力的证明,包括发表的文章和专著、一定数量的演讲、获得第三项资金的数量、科研的进展、专利的数量和学术奖金等方面。

此外申请者还必须要通过资格考试(Habilitation ),顺利通过后取得大学授课资格(venia legendi ),成为编外教师。

但这并不表示通过者一定可以取得教授职位。

如果一切顺利,首次获得教授席位时的年龄也至少为42岁。

而在获得教授席位前,年轻学者无法独立地进行科研和教学,一切必须听从讲座教授的安排(见图1)。

图1 通向大学教授职位的学术路径注:对医学专业而言,助理最多10年,大学讲师10年;高级助理6年。

对工程专业而言,高级助理最多6年。

资料来源:菲利普・G ・阿特巴赫.变革中的学术职业.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