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谈谈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解
谈谈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解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自我完善和提高,实现个体在各个方面的自由发展和全面进步。
它包括了身体、智力、情感、道德、社交等多个层面的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只有在社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即个体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生活方式,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
同时,它也强调个体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即个体的发展应该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还包括了对人类本质的认识和探索,即通过对人类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不断深化对人类本质的认识,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总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概念,它涉及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坚持可持续发展 共创繁荣美好世界
坚持可持续发展共创繁荣美好世界【摘要】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关键,也是共创繁荣美好世界的基础。
我们需要意识到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追求繁荣美好的世界。
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在于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同时需要倡导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以及建设生态文明。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共同努力,共同享受美好的世界。
每个人都应该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共同为共创繁荣美好世界而努力。
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努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关键词】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繁荣、美好世界、坚持、共创、条件、融合、绿色发展、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基础、贡献、努力、共享、社会经济发展。
1. 引言1.1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不损害后代子孙的利益,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无可否认,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可以有效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社会的包容性和稳定性。
可持续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实现繁荣的美好世界。
可持续发展不仅关乎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利益,也关乎每个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保障。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倍加珍惜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共同为创造一个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1.2 繁荣美好世界的追求繁荣美好世界的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
我们希望生活在一个充满和谐、富裕和平等的社会中,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幸福和健康的生活。
繁荣美好的世界意味着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只有通过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繁荣美好的世界,让未来的世代也能享受到这样的生活。
2. 正文2.1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在于确保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并为后代子孙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共产主义的现实意义
共产主义的现实意义与未来展望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类自由、平等、幸福的理想社会制度。
共产主义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共产主义能够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实现资源公平分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分化严重,贫困人口增多,而少数富裕阶层享受着绝大部分资源。
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共享,资源按需分配,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社会福利,消除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其次,共产主义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没有私有制的束缚,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潜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人们不再为了生计而奔波劳累,而是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梦想,将自己的才华投入到各种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事业中。
这种全面的人的发展不仅使个体得到了实现,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再次,共产主义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竞争激烈,利益冲突频繁,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不再为了利益而争斗,而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合作。
人们的利益得到了最大化的保障,社会矛盾得到了有效的化解,社会变得和谐与稳定。
然而,共产主义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我们应该认识到,共产主义实践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共产主义的未来展望是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前进的方向。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共产主义的实践中,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总之,共产主义的现实意义在于消除社会不平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美好理想。
我们要积极参与到共产主义的实践中,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诚信与和谐内容摘要:诚信,是立国之本;诚信,是社会的基石;诚信,是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核心;诚信,是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的需要;诚信是企业的生命线;诚信,是个人或企业进入社会或市场的通行证;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资本。
社会和谐是建立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执政党等和谐基础上的,这些关系都要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就是诚信。
关键词:社会发展诚信和谐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等。
这些重大决策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
我们将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最终的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这一伟大工程建设中,我认为社会诚信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一、和谐与诚信和谐,意味着和睦相处,谐平共生,“和”与“谐”二字看似有共义,实则有分义。
“和”有“和面”之义,意即“面对面”商讨、议事、谈判;而“谐”具有“糅合”之义,意即“谐调”、“统一”、“共处”。
《说文解字》中对“和”的解释是:“和,相应也。
”“谐”的意思是“配合得当”。
所以,从孔子所言的“致中和”、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董仲舒宣扬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的“天人合一”无不表现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和谐思想。
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资本主义 简单理解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简单理解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三种社会制度。
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经济模式、政治体制和社会发展方向。
下面我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这三种社会制度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让我们来简单理解一下这三种社会制度。
1.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制度。
在社会主义下,生产资料主要由全民所有,经济活动主要由国家统一计划和组织,劳动成果按劳动量和质量进行分配。
实现社会主义的主要手段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革、国有化和计划经济等方式逐步实现。
2. 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高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实现了共产主义理想,实现了从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制度。
国家不复存在,阶级差别消失,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到极致的一种理想社会形态。
3. 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市场经济和竞争机制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制度。
在资本主义下,生产资料主要由私人所有,经济活动主要由市场调节,自由竞争是经济生活的基本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商品生产和市场竞争。
这是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简单理解。
接下来,我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分别对这三种社会制度进行全面评估。
(接下来的部分,请配合具体主题和内容进行展开撰写,并确保在文章中多次提及指定的主题文字。
)在文章的总结和回顾性内容中,我将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资本主义进行综合比较和总结。
我也会分享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以便读者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三种社会制度。
文章将使用序号标注,且总字数将超过3000字,并且不会出现字数统计。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三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它们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发展道路。
在深度评估这三种社会制度时,首先需要从各自的经济模式、政治体制和社会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首先从经济模式方面来看,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强调劳动者按劳分配。
浅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及其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意义
浅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及其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意义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和理论。
他认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
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对新时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的内涵深刻而丰富。
他认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包括身体、智力和道德三方面。
身体的自由发展就是人们基于对健康的追求,生产力的发展和对自然的掌握。
智力的自由发展就是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道德的自由发展就是人们追求公平正义,解放自己的灵魂和思想。
马克思强调,这三个方面的自由发展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不能代表全面自由发展。
只有当这三个方面的自由发展得到平衡和协调,人类社会才能进入全面自由发展的新时代。
马克思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对新时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个人自由发展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个人权利的尊重也越来越重要。
马克思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个体的尊重,这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代社会,要推动全面自由发展,就必须尊重个人的尊严和自由,推动社会的公平和公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建立一个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新时代社会。
马克思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马克思提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指导。
我们要从马克思的思想中吸取教训,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的更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马克思的思想作用。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马克思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新的成就,让全体人民都能享有全面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福利。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什么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什么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确保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大的政党,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宗旨,努力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理念深植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旨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党的最高理想是建设一个公平正义、和谐稳定的社会。
从共产主义的角度看,这意味着消除贫困、阶级差距和社会不公,实现每个人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而和谐稳定的社会则保证着人民的生活安定,社会秩序井然,国家繁荣昌盛。
党的最高理想,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
党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为人民谋利益、保障民生。
这意味着提供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基本的福利保障,使人民能够享有平等的机会,获得尊严和幸福的生活。
为实现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党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例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为了使全体人民共同享受发展的成果。
党通过扶贫开发工作、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举措,努力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同时,党积极倡导公平正义的社会关系,推动社会公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
党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每个人都按需取得生活所需,实现物质财富的共享和个人的自由发展。
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党紧密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既有中国的创新,又借鉴了人类发展的经验教训。
党通过积极探索,适应时代的变化,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党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实现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任重而道远。
党深知,在实现共产主义这一远大目标过程中,任何贪婪、自私、腐败和不公平的现象都必须加以坚决的抵制和惩治。
社会工作终极目标,,具体目标的关系例
社会工作终极目标,,具体目标的关系例
1.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
(1)解救危难。
面对危难,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就是寻求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支持受助者,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2)缓解困难。
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缓解压力、克服困难。
(3)激发潜能。
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就是激发他们被压抑、被忽视的能力,调动其内在积极性,并配以外部条件,帮助其走困境。
(4)促进发展。
当一个人或一群人遇到困难时.社会工作者就会施以援手。
通过增加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建立人际关系等方式。
使个人或群体得到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2.社会层面的目标
(1)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工作者秉持专业价值观,用专业方法介入社会生活,就是要解决个人、家庭、群体、社区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自身功能,修复社会的机制,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
(2)促进社会公正。
为了促进社会公正,社会工作者从多个方面介入社会生活,对不公正现象进行干预,具体包括:为困难群体提供帮助,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不公正制度的改变.为困难群体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制度保障等。
3.文化层面的目标
(1)弘扬人道主义。
社会工作竭诚为困难群体服务的行动和精神,可以通过向社会宣传,倡导互助、助人精神,促进人们互相关爱、相互扶助,弘扬人道主义精神,这也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所要求的。
(2)促进社会团结。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脱离困境,发展社会支持网络;通过组织互利活动来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合作,建构相互关怀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团结。
组织行为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绪论单元测试1.马克思主义理论表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这是每个人的权利。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开发每个人的潜能 D:生产劳动答案:B2.诞生于物理和化学等自然科学研究,后来被移植到组织行为研究中的研究方法是()。
A:访谈法 B:案例研究法 C:问卷调查法 D:实验研究法答案:D3.()是连接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变量,常常解释为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作用机制,也就是自变量通过该变量而对因变量产生作用。
A:中介变量 B:调节变量 C:连续变量 D:中间变量答案:A4.古典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亨利·法约尔() A:错 B:对答案:B5.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企业中的人和群体行为的科学() A:对 B:错答案:B第一章测试1.对于同一场考试,某位同学的考试成绩很好,我们通常会认为这是由于具有天赋或足够努力等个人因素所决定的。
这属于对应推断理论的() A:社会期望 B:选择自由性 C:非共同性效应 D:区别性答案:C2.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能力和任务难度是() A:不稳定的、不稳定的 B:内因、外因 C:可控的、可控的 D:外因、内因答案:B3.隐含偏爱模型的决策过程遵循如下步骤() A:界定问题所在;开始寻求标准和备选方案;确定偏爱的方案;挑选备选方案;建立决策标准和权重;选择隐含偏爱方案 B:识别问题;确定偏爱的方案;确定选择性备选方案;确定证实性备选方案;建立决策标准和权重;选择隐含偏爱方案 C:界定间题所在;确定决策标准;给各项标准分配权重;开发所有的可行性方案;评估备选方案;选择最佳方案 D:界定问题所在;开始寻求标准和备选方案;挑选备选方案答案:B4.自我知觉指的是对物质自我的知觉、对社会自我的知觉、对人际自我的知觉。
() A:对 B:错答案:B5.甲、乙两位管理者都认为公平是管理员工的基本准则,这表明二人在价值观的强度属性方面基本一致。
() A:错 B:对答案:A第二章测试1.兴趣对人们的工作态度、钻研程度、创造精神的影响很大,往往与()密切相连。
大工23春《组织行为学》在线作业1-答案
大工23春《组织行为学》在线作业1-00001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5 道试题,共 30 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表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这是每个人的权利。
[A.]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生产劳动
[D.]开发每个人的潜能
正确答案:A
2.自变量通过其对因变量产生作用和影响的变量是()。
[A.]调节变量
[B.]中介变量
[C.]自变量
[D.]因变量
正确答案:B
3.双因素理论中的()是指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
[A.]保健因素
[B.]激励因素
[C.]积极因素
[D.]消极因素
正确答案:A
4.罗克奇将个体的价值观分为哪两种类型?()
[A.]社会价值观和终极价值观
[B.]个人价值观和工具价值观
[C.]终极价值观和工具价值观
[D.]工作价值观和终极价值观
正确答案:C
5.职业倦怠不包括()。
[A.]角色压力
[B.]情感耗竭
[C.]人格解体
[D.]低个人成就感
正确答案:A
二、多选题 (共 5 道试题,共 40 分)
6.态度包含哪些成分?()
[A.]情感成分
[B.]行为倾向成分
[C.]感觉成分。
历史终结论名词解释
历史终结论名词解释历史终结论是一种对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理论,它涉及到历史发展、中心目标、理想状态、必然性、完美以及规律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针对这些方面的详细解释。
1.历史发展具有线性方向历史终结论认为,历史发展具有一个线性方向,即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呈现出一种不断进步的趋势。
这种线性方向意味着历史发展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
历史终结论认为,历史的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历史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目标历史终结论认为,历史发展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目标,这些目标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根本利益和价值取向。
这些中心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实现,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例如,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就是历史中心目标的具体体现。
3.历史发展最终会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历史终结论认为,历史发展最终会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全体人民所向往和追求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这种理想状态通常是一种没有矛盾和冲突的、高度文明和和谐的状态,例如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一种理想状态。
达到这种理想状态的过程就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归宿。
4.历史是向着终点发展的历史终结论认为,历史是向着终点发展的,这个终点就是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
历史的发展不是简单的量的积累,而是向着一定的目标前进。
历史的发展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即从野蛮社会发展到文明社会,从专制社会走向民主社会,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裕繁荣。
历史的终点并不是一个静态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5.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历史终结论认为,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即历史的发展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
虽然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波折和曲折,但大趋势是确定的,人类社会必然朝着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公正的方向发展。
历史的必然性并不意味着历史是注定的或不可改变的,而是指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必然的,是在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6.历史发展最终会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历史终结论认为,历史发展最终会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这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和方式,它是以维护人类及其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以改善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成果的可持续发展为手段的一种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其内涵是“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位一体发展,其侧重点是实现人类社会资源的可持续使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确保人类社会的未来安全。
它既可以保护环境也可以改善社会经济水平,从而提高人民福祉,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它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当今适应环境变化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可持续发展理念主张以人为本,既要充分考虑利益关系,又要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努力保护人类及其生存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获得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人民幸福,国 家发展的终极目标
人民幸福,国家发展的终极目标“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人民幸福,乃是国家发展的终极目标,这一理念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也指引着当代中国的发展方向。
当我们谈论国家发展时,往往会首先想到经济的增长、科技的进步、军事的强大。
然而,这些仅仅是手段,而非最终的目的。
国家发展的根本意义在于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能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人民幸福体现在物质生活的富足。
过去,人们为了温饱而奔波,缺衣少食是常态。
如今,随着国家经济的腾飞,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我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而是追求更高品质的衣食住行。
丰富多样的美食选择、舒适温馨的居住环境、便捷高效的交通方式,都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当我们走进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当我们踏上旅途,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让我们能够轻松抵达想去的地方。
这些看似平常的场景,却是国家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果,也是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
教育是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
在过去,受教育是一种奢侈,许多人因为贫困而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如今,国家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努力推动教育公平,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走进学校,接受知识的熏陶。
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
教育不仅让人们获得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为个人的发展和幸福创造了更多的可能。
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往往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拥有更多的幸福感。
医疗保障是人民幸福的有力支撑。
“病有所医”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之一。
曾经,看病难、看病贵是困扰许多家庭的难题。
如今,国家不断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让人们能够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先进的医疗技术、完善的医疗设施、专业的医疗队伍,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在面对疾病时,人们不再感到无助和恐惧,因为有强大的医疗保障作为后盾。
健康是幸福的前提,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人们才能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
当代中国发展的总目标
当代中国发展的总目标当代中国发展的总目标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东方古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然而,面临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亟需明确自己的发展总目标,以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
当代中国的发展总目标包括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
经济持续增长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基础。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建设,需要不断发展经济,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中国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和创新能力不足等。
因此,中国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社会稳定是中国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拥有众多民族和社会群体,社会稳定是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
中国要实现发展目标,需要保持社会秩序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加社会福利,减少社会矛盾。
同时,中国还要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进一步提升,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人民幸福是中国发展的终极目标。
中国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中国应致力于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生活条件,保障人民的权益,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公共服务。
同时,中国还要加强文化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为实现这些目标,中国需要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不仅包括经济领域的改革,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改革。
中国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
同时,中国需深化改革,打破既得利益,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完善市场体系和经济制度。
此外,中国还要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总之,当代中国的发展总目标是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
中国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现代化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共产主义社会展望
共产主义社会展望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类社会向往的美好社会形态。
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也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目标。
共产主义社会展望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下面就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进行探讨。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共产主义社会展望中,社会生产力将得到巨大的发展。
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为全社会所有,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水平将得到全面提升。
人们将能够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实现高效的生产,普遍实现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丰富。
二、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共产主义社会展望中,人民的生活将得到根本改善。
人民的基本生活权利将得到充分保障,不再有贫富差距,人们将能够享有平等的生活条件和机会。
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将得到全面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将大幅提升。
三、社会公平正义共产主义社会展望中,社会将呈现出更加公平正义的面貌。
人们不再受到种族、性别、贫富等方面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每个人都将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
法治社会将不断完善,社会秩序将更加稳定和和谐。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产主义社会展望中,人与自然将实现和谐共生。
人类将建立起生态文明观念,推进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摒弃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
人们将生活在一个清洁、美丽的环境中,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五、国际和平共赢共产主义社会展望中,国际社会将实现和平共赢的局面。
各国之间将共同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国际关系将以和平、合作、共赢为主导,实现全球稳定和繁荣。
共产主义社会展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实现这一美好愿景。
只有不断思考和实践,才能让共产主义社会展望变为现实,让人类社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创造一个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明天!。
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
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社会财富公平分配,每个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人与人之间没有剥削和压迫关系。
首先,终极目标中的公平体现在人们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社会主义的理念强调人人平等,人人有机会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不论出生背景、财富、性别、种族等因素,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受教育、就业、发展的机会。
人们的努力和天赋应该决定他们的命运,而不是社会地位或财富的禀赋。
其次,终极目标中的公正体现在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社会主义的核心原则之一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在实现社会主义终极目标的社会中,财富不再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而是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拥有和分享。
通过建立公平的经济体制和税收制度,保障每个人基本生活水平的同时,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例,缩小贫富差距,实现资源的公正分配。
此外,协作合作是终极目标中和谐的重要方面。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将懂得互相包容、彼此尊重和相互支持。
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充满了团结、合作和互助的精神。
个人的成功与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个人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相结合。
人们将通过积极合作解决社会问题,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
最后,终极目标中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护环境,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满足当前和未来世代的需求,同时提高人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的意识和责任,实现积极、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建立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社会财富公平分配,人与人之间没有剥削和压迫关系。
此外,还强调团结合作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实现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良好的制度保障,但只要我们不断追求和努力,终将实现这个美好的目标。
申论热点: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申论热点: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也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目标之一。
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意味着全体人民能够分享国家发展成果,实现物质和文化财富的公平分配,人民群众共同享受到生活幸福的权利和福利。
首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因为它是国家繁荣稳定的重要保障。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共同富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外在标志。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更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
其次,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进步性的重要象征。
在发展道路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的不仅仅是经济繁荣和全面建设,同时强调人民全面发展和普及安康、全面提高收益。
实现共同富裕,能够让广大民众从经济水平到文化教育各个方面获得提高,从而实现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统一。
最后,实现共同富裕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障。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共同富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重要阶段。
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加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手段,为共产主义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仅关系到国家和民众幸福的展望和前途,更是对社会主义事业和制度的保障和升华,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地贯彻落实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思想,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为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发展经济是中心的基本方针,同时也注重人民幸福感的提高。
这一方针的核心在于,通过加强经济建设和扩大内需,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让人民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朝着“先富带后”的方向发展十分重要。
毛泽东曾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首先是在经济战线上取得胜利,而商业和城乡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造则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之后的事情。
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
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本质包括理论基础、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以及终极目标。
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关于生产资料社会化和生产关系社会化的理论,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
政治基础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文化基础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
最终目标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需要通过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
这些基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 理论基础, 经济基础, 政治基础, 文化基础, 终极目标, 实现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的深刻揭示和理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是社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以满足全体人民共同福祉为宗旨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本质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制度内在规律的把握和对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要求的清晰认识,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原则和基本遵循。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不是凭空臆想或主观愿望,而是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和认识得出的科学结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是既定的历史趋势和规律。
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需要在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过程中,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来推动,最终实现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最高境界。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提出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和目标,是指导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理论指引和行动纲领。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团结一致,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崇高理想。
2. 正文2.1 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原理和观点。
社会主义终极目标
社会主义终极目标社会主义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富裕的社会。
这个目标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旨在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和社会不平等问题。
社会主义追求社会的共同财富和平等分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使少数人掌握了巨大的财富和权力,而多数劳动者则面临着贫困和无尊严的生活。
而社会主义通过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确保生产和分配的公平,以解决这些问题。
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还包括消除剥削。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来获取财富,而工人却只能获得有限的工资。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将共同拥有生产资料,并且自主管理和控制生产过程,从而消除了剥削现象。
另一个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富裕。
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是有计划、公有制和公正分配,通过合理调配资源和劳动力,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社会财富的持续增长。
同时,社会主义注重各个阶级和群体的共同利益,通过公正的分配机制,使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福利。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还包括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导致社会的不公正和歧视,人们的个人自由和尊严受到侵害。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压迫。
社会主义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物质条件的改善,也包括人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最后,社会主义还致力于国际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和全人类的共同进步。
社会主义终极目标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事务,而是全人类的事业。
社会主义追求国际间的互利合作和和平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战争。
只有全球范围内实现社会主义,才能真正解决贫穷、不平等和不公正的问题,为全人类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平等和美好的未来。
总之,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富裕的社会,通过消除剥削、实现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共同进步。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心得体会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心得体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是我们这一代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终极目标。
作为当代有着重要责任的市民,我们应当深入思考,如何才能实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目标,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公平。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实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目标,应当从多方面展开。
首先,政府应该在经济社会发展上有责任,建立更加均衡公正的分配制度,做到财富分配公平,有效降低贫富差距,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民生福祉,使大多数人得到更多的健康服务和教育精神文明。
其次,我们要加强社会治理,优化社会治理结构,构建出人人可以得到公平正义的制度机制,尊重人权,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防止形式主义、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努力维护社会的公正、公平、正义。
同时,我们还要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社会正义意识,更好地发挥重要作用,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强调人性化、法治化,尊重生命价值,承担起尊重生命荣誉的责任,引导全社会做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此外,社会中多元文化的发展也很重要。
多元文化包括宗教、民族、家族、语言、文化、思想等,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能够理解和尊重各种文化的价值,从而增进社会的包容性,则有助于促进公平正义,建立人民至上的共同价值观。
最后,要坚持普世价值观、和平共处原则,促进国际间的文明交流与包容,推动全球和谐发展。
全球化潮流下,各国文化日益互通互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当我们把握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从而推进世界和平、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而实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目标,改善人类的生活,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公平,将成为未来文明发展的一把叱咤风云的钥匙。
总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本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一个道德准则。
我们应当秉持这一理念,多方面努力,真正做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让人类社会继续前进,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实现更大的幸福。
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落实到现实中,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诚信与和谐内容摘要:诚信,是立国之本;诚信,是社会的基石;诚信,是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核心;诚信,是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的需要;诚信是企业的生命线;诚信,是个人或企业进入社会或市场的通行证;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资本。
社会和谐是建立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执政党等和谐基础上的,这些关系都要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就是诚信。
关键词:社会发展诚信和谐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等。
这些重大决策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
我们将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最终的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这一伟大工程建设中,我认为社会诚信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一、和谐与诚信和谐,意味着和睦相处,谐平共生,“和”与“谐”二字看似有共义,实则有分义。
“和”有“和面”之义,意即“面对面”商讨、议事、谈判;而“谐”具有“糅合”之义,意即“谐调”、“统一”、“共处”。
《说文解字》中对“和”的解释是:“和,相应也。
”“谐”的意思是“配合得当”。
所以,从孔子所言的“致中和”、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董仲舒宣扬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的“天人合一”无不表现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和谐思想。
因此,和谐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多样性的统一:即和谐必定是不同要素的协同互济,而不是简单的同一,要素的多样性是形成和谐的前提,“他平他谓之和”。
二是关系的协调:表现为比例恰当,各种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比例搭配适度;各得其所,各种要素于相杂和在一起时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高者抑之,下者举之”、“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三是力量的平衡,事物的和谐在宏观状态上展现为力量的平衡,相对稳定,就是和谐系统仲中的离散力和结合力彼此平衡。
四是功能的优化,和谐的事物总是具有最佳的功能,“以他平他”,协调平衡,互动共振,便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表现出良好的对象性效应。
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的状态,是人类几千年来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人类要让自己生存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就必须处理好人类与环境、个人与社会各种文明观念以及各阶层、种族之间的矛盾关系。
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飞跃发展,各种文明相互碰撞,人类在享受科技带来好处的同时,也正经受着因破坏自然和生态带来的灾难,面临着不同民族和不同价值观念的人群之间相互斗争、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彼此对立等。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除了发展经济、文明社会、创新文化、建章立制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建立社会诚信,以诚信达到社会和谐。
诚信是诚实守信,是信任,是忠诚,是制度。
诚实信用以拉丁文表达为Bona Fide,以英文表达为Good Faith,以法文表达为Bonne Foi.直译为“善意”。
而在德文表达为Treu und Glauben.直译为忠诚和相信。
诚信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是诚实与信用的简约之称。
“诚”有三层的意蕴:一是在本体论上,指自然万物的客观实在性,即“天道”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如韩非子所言的:“道者,万物之所然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
故古代典籍《中庸》道:“诚者,天之道也”。
二是在认识论的意义上,指对“天道”的客观真实的反映,即“人道”效法“天道”的真实性,尊重客观规律。
故《中庸》又道:“诚之者,人之道也”。
三是在价值论的意义上,指尊重事实和忠实本心的待人对物的态度,即真实反映事物求真,真诚待人求实,既不自欺也不欺人。
故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
”又言“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
”因之,在伦理学的意义上,诚的基本含义是真诚无欺,真诚无妄。
“信”即信用、信任,是指真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德。
信也有四个方面的涵义:首先,信是实在、不虚妄。
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其次,信是实理,理是客观存在的,信也是客观存在的,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它、反映它就是信;第三,信是表里如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不虚伪,不作假象;第四,信还指人们言行一致,言与行要统一。
信,要求人们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要言而有信,诺而有行,行而有果,以信用取信于人。
诚信,是立国之本;诚信,是社会的基石;诚信,是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核心;诚信,是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的需要;诚信是企业的生命线;诚信,是个人或企业进入社会或市场的通行证;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
一个人的诚信是正直的具体体现,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失去诚信,就无法与人交往;一个企业的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生命、灵魂和基本准则,是最好的竞争手段,失去诚信便无法在市场中生存;一个社会的诚信是该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是社会的包容与和谐,失去诚信将失去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失去社会的和谐;一个国家的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失去诚信将会影响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影响到国际的交往;一个执政党的诚信是该党长期执政的政治基础,失去诚信就会失去民心,失去长期执政的基础。
人的和睦,企业的和顺,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和畅,世界的和平,是任何人,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向往的境界。
二、社会和谐与社会诚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有一个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政党的行动指南,是一个国家的主心骨,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
在这一根本的思想基础中,社会诚信又是其基础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这一体系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既突出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又强调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既继承吸收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又结合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特征,指明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方向。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
第一、诚信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准。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之一。
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新型关系,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人们之间以诚相待,才能处理好各种人民内部矛盾,使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但在实际生活中,一些人急功近利,弄虚作假,言而无信,尔虞我诈;一些地方存在道德冷漠症,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不信任。
因此,以诚信为重点,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竞争与协作的关系,培育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
第二、诚信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基本规范。
用诚信引导和规范经济行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交换关系,要求双方以信用作为守约条件。
日益扩展的市场关系逐步构建起彼此相联、互为制约的信用关系链条,维系着市场关系和市场秩序。
所以,市场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
同时,市场经济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属性,如果对经济活动缺乏有效的约束和规范,一些人就可能以失信行为来谋不义之财。
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失信问题较为严重,加大了企业交易成本,也影响了企业在经贸往来中的信誉。
所以,诚信和失信的道德冲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道德建设的一对矛盾,这一矛盾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市场秩序的状况。
第三、诚信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手段。
政府的诚信,关系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决定着和谐社会的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
”温家宝总理提出要把提高政府公信力的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
政府的诚信建设,一是体现在制度的公正性层面;二是表现在政府行为的诚信层面。
制度公正是政府公信度的基础。
制度不公就会导致社会权利与义务的不平等,引发社会利益分配失衡或利益冲突,并为各种不法行为、失信行为提供孳生的土壤。
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处理好“五个统筹”的关系,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解决分配公正、司法公正、教育公正等群众特别关切的问题,是诚信政府建设的重中之重。
但是,符合社会公正的制度,要通过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去维护和实施,其实施的状况以及由此形成的政风,决定着政府的公信度和形象。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地方不能做到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缺乏责任意识,致使政策扭曲;有的地方腐败现象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温家宝总理在讲到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时尖锐地指出:有些关系群众利益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些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观念不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和奢侈浪费的问题比较突出;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比较严重。
因此,诚信政府建设,关系到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关系到社会诚信道德水平的提升,影响着和谐社会建设。
第四、诚信是执政党长期执政合法性的社会基础。
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诚实与守信是其取得执政合法性的社会基础,“诚实”就是党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必须实事求是,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从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从我国还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现实出发。
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诚实的。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党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再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再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无不是从诚实的角度出发,针对我国、我党的实际提出来的。
如以全面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面来说,诚信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助推器,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讲诚信是对生产力的破坏;诚信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不讲诚信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更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背道而驰;诚信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讲诚信严重损害人民利益。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更是从实事求是出发,以诚信的理念来关注我们的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