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在小儿科的临床应用
经方药物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药物是儿科 临床治疗的迫切需求,同时需要关注 患儿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经方药物在儿科应用前景
历史传承
经方药物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传
承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疗效确切
许多经方药物在儿科疾病治疗 中显示出确切的疗效,如治疗 小儿感冒、咳嗽、腹泻等常见 病症。
消化系统疾病经方应用
腹泻
对于寒湿腹泻,常用藿香正气散 、胃苓汤等经方加减;对于湿热 腹泻,则常用葛根芩连汤、白头
翁汤等经方加减。
厌食
常用经方包括保和丸、健脾丸等, 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加减治疗。
便秘
对于实热便秘,常用大承气汤、小 承气汤等经方加减;对于虚证便秘 ,则常用麻子仁丸、济川煎等经方 加减。
神经系统疾病经方应用
治疗方法互补
根据儿科疾病的特点和患儿体质状况,采用经方药物与西医治疗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发 挥各自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经 方药物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将更加 广泛,疗效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VS
挑战
经方药物的研究和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 如药物质量控制、作用机理阐释、临床评 价体系的建立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 探索。同时,还需要加强经方药物的宣传 和推广,提高公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和接 受度。
成分分析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经方药物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明确其化学成分及药效物 质基础。
作用机理研究
通过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深入探究经方药物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理,包括药效学、药 代动力学等方面。
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在儿科实践中应用
诊疗思路融合
小柴胡汤在儿科的临床运用
小柴胡汤在儿科的临床运用【关键词】小柴胡汤摘要:根据《伤寒论》中对小柴胡汤病因病机的论述,在临床上治疗因少阳枢机不利,肝气郁结引起的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肾病综合征、胎黄、癫痫、眩晕等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附案例以资印证。
关键词:小柴胡汤;异病同治;小儿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少阳病的代表方剂,具有和解少阳、疏利肝胆、通达表里的作用,被前人喻为“少阳之枢机,和解表里之总方”。
笔者在小柴胡汤基础上加减,异病同治,效果较好,举例如下:1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李某,女,3岁,2001年5月12日就诊。
患儿自出生后8个月开始,每年感冒咳嗽11~13次,最初发病时用抗生素和止咳化痰药可以缓解,近1年来感冒咳嗽反复发作,用上药无效。
查:形体消瘦、精神委靡、时有咳嗽,舌质淡、苔薄白,指纹青紫,达于风关。
予小柴胡汤加减:柴胡 6 g、党参6 g、黄芩3 g、半夏6 g、炙甘草3 g、大枣5 g、五味子3 g、炒白芍6 g、生姜3 g。
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90~150 mL,分3次口服。
15日为1个疗程,1月1个疗程,连用3个月,患儿病情痊愈。
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大部分属于中医“虚人外感”范畴。
本病多系卫气虚,卫外不固,易为外邪所侵。
营血不足则津失内守,阴液外泄故常自汗,久则真气内耗,正不御邪,反复外感。
郁火内伏,外蒸肌肤,腠理开泄,卫外失固,也可致外邪反复入侵。
邪气从外而入,与正气相搏,必致少阳枢机不利。
处方中柴胡苦、微寒,轻扬升散使邪热外达,祛邪而不伤正;黄芩苦寒以泻火,能清里热;党参、大枣、炙甘草益气和中,扶正以祛邪;半夏、生姜用以和胃,胃和则纳佳;五味子、炒白芍益气敛阴。
2 慢性支气管炎孙某,女,8岁,2002年3月6日就诊。
咳嗽2年,反复发作,加重半月,用抗生素和止咳化痰药,效果不显。
查:形体偏瘦、精神欠佳、咳嗽阵作、痰淡黄质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
处方:柴胡6 g、黄芩6 g、法半夏6 g、百部12 g、僵蚕10 g、红花5 g、沙参10 g、甘草3 g、防风6 g、射干6 g。
【经方一得】用得好,用得巧,经方在儿科
【经方一得】用得好,用得巧,经方在儿科建设经方医学理论体系与修学体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按语:很多同仁在分享时都说“管窥之见”或“愚者千虑”等等,虽是自谦,但文辞确也鲜加修饰,不过,朴实的文字难掩其实践智慧的光华,反而让人“得意而忘言”,我们就从这些平实的文字中一起领略作者那份学用经方的经验和喜悦吧!本文选录孙健医生《经方治疗儿科疾病经验》一文,原文分“儿科常见疾病的辨证”、“中药保留灌肠在儿科的应用”以及“病例举要”三个部分,今预将第一部分分两次刊出,二、三部分合并刊出。
并在此感谢孙健医生的无私分享!正文:众所周知,经方药精而效宏,做为儿科用药更为合适。
但中医儿科面对的有两大难题:辨证难、服药难。
笔者从事中医诊所工作,临床以儿科病人居多,通过多年临床实践,针对儿科这两大难题,总结自己经验如下:一、儿科常见疾病的辨证儿科在古时又名哑科,是说儿童,特别是1岁以下的幼儿不会说话,即便是3、4岁的小儿,对自己的不适也无法非常清楚的表达出来,因此对于辨证形成一大挑战,故临床中尤以望诊、脉诊为主。
但是儿科病相对单纯,以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为主,只要掌握了这些常见病,临床中就能轻松应对80%的患儿。
(一)呼吸系统疾病儿科童常见疾病之一即呼吸系统疾病,比如发烧、感冒、咳嗽、哮喘等等,西医常见上、下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肺结核、咽炎、喉炎、扁桃体炎等等,现总结呼吸系统疾病常见方证如下“1、大青龙汤证:患儿表现:发热、恶寒、流清涕、盗汗、踢被、苔薄白、脉浮紧数。
辨证要点:盗汗、踢被。
辨证分析:恶寒、发热、流清涕为太阳;盗汗、踢被为阳明。
辨为太阳、阳明合病之大青龙汤证。
《伤寒论》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胡老讲,大青龙汤为发汗除热之重剂,非表实热、邪重证不得用之。
《伤寒论》方在儿科肺系疾病中应用概况
《伤寒论》方在儿科肺系疾病中应用概况《伤寒论》方指仲景在《伤寒论》原文中的提到的方剂。
儿科病证虽以时方治疗较多,但在临床报道中,《伤寒论》之经典方剂在儿科病证的应用亦不少。
本文以文献综述的形式,归纳近年来《伤寒论》方在儿科肺系疾病的临床运用情况,总结其临床运用规律,使《伤寒论》方更灵活、更广泛的应用于儿科临床。
标签:儿科;肺病;经方;应用《伤寒论》为东汉时期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其中的方剂在现代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同时也广泛应用于儿科。
下面就《伤寒论》方在儿科肺系疾病的临床运用作一简单概述,以总结其临床运用规律,使其更灵活、更广泛地应用于儿科临床。
1 外感发热小儿为纯阳之体,若感受外邪,邪易从阳化热而发为本病。
肺主皮毛,卫外固表,外感发热多与肺卫相关,所以把该病归属肺系疾病。
1.1 桂枝汤陈尔明[1]治疗4岁小儿夏日感冒,癥见体温38.5℃左右,恶寒,时有汗出,精神、胃纳略差,大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
施以桂枝汤:桂枝6g,白芍6g,甘草2g,生姜2片,大枣3枚,2剂,煎服。
进药1剂,当晚遍体热汗,发热渐退,次晨即告体温正常。
两剂病愈,未再发热。
其认为小儿夏日感冒发热,虽热而有汗,虽汗而无口渴、苔黄舌红等里热证,实为太阳中风证,故用桂枝汤治疗效佳。
1.2 麻杏石甘汤刁利红等[2]认为小儿外感高热症属中医风温范畴,温热毒邪,传变最速,且易伤阳,治疗应辛凉泻热、甘寒凉营,芳化解毒综合治疗。
其以清热解毒,辛凉透表为法,用本方加味治疗小儿该症100例,并以西药治疗的5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
治疗组以麻杏石甘汤为基础方加味:生麻黄9g,杏仁9g,生石膏(先煎)15g,银花9g,连翘9g,黄芩9g,桔梗9g,板蓝根9g,泡参9g,生甘草6g。
结果:治疗组,显效83例,有效12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对照组,显效32例,有效8例,好转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则医案,示例桂枝汤在儿科的应用
3则医案,示例桂枝汤在儿科的应用导读:桂枝汤为太阳中风(表虚)证而设,凡见发热、恶风寒、头痛、汗出、脉浮缓等证,不论外感内伤,均可使用本方。
作者将桂枝汤随症加减运用于儿科临床,收到了较好疗效。
桂枝汤在儿科临床的应用作者/张云洲桂枝汤是中医临床常用经方,原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原文第12条指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第13条又说:“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这两条原文指明了桂枝汤为太阳中风(表虚)证而设,凡见发热、恶风寒、头痛、汗出、脉浮缓等证,不论外感内伤,均可使用本方。
笔者在临床中将桂枝汤随症加减运用于儿科临床,收到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1.营卫失和,长期遗尿赵某,男,3岁半,1995年4月25日初诊。
患儿自幼夜尿频多,3岁以后仍然每夜必遗,尿液清长。
平素倦怠懒动,稍微活动则自汗,面色苍白,肢凉怕冷,饮食及大便基本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曾服用温肾健脾固涩之剂收效不显。
分析该患儿病机除遗尿、尿液清长、肢凉怕冷为下元虚寒所致外,稍动则自汗,面苍白懒动为肺气虚弱引起,因而病机当为肺虚气弱、下元虚寒,方用桂枝汤加味。
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生姜3片、大枣5枚、炙甘草5g、益智仁15g、菟丝子15g,台乌10g。
服药6剂。
再诊,患儿遗尿次数减少,由每夜必遗减至3~4日一遗,自汗稍敛,余症也有好转,效不更方,续服6剂。
服用中药的同时,嘱家长晚饭后不给进汤水饮料,每夜1时适时唤醒小儿排尿。
近日家长来告诉,小儿遗尿基本控制,夜间有尿意时会主动排尿。
按:遗尿是指发生于3周岁以上的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病证。
遗尿的病因病机常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水液代谢失常以及膀胱开合失司所致,临证治疗多从健脾温肾固涩小便人手。
用既定之方法来治疗千变万化的疾病无异于守株待兔。
结合患儿病证,除遗尿外,面白汗多、倦怠懒动实为肺卫不足,藩篱不密之见症,故循常法治之效果一般,而改用桂枝汤加味治疗收效明显。
“小儿王”刘弼臣儿科临床惯用方学习与使用心得
“⼩⼉王”刘弼⾂⼉科临床惯⽤⽅学习与使⽤⼼得刘弼⾂(1925—),江苏扬州⼈。
擅长⼉科疑难病症。
多年来所医治的患⼉难以数计,被誉为“京城⼩⼉王”。
对孙思邈、钱⼄、万密斋、龚廷贤、吴谦、叶天⼠等诸家著作和学术成就都有深⼊的研究。
刘弼⾂先⽣对明代万密斋的“体禀少阳”学说进⼀步进⾏阐发,认为⼩⼉⽣长的根本关键是在肾,⽽⼩⼉发育的功能转输在肝胆。
⼩⼉从出⽣到成年的⽣长发育,往往时盛时衰,时快时慢,时虚时实;在病变发⽣发展过程中,易寒易热,易虚易实,险象丛⽣,其原因主要是由“体禀少阳”,特别是“少阳为枢”起到直接主导作⽤。
刘弼⾂先⽣对钱⼄“五脏证治”的学术观点⼗分推崇,认为钱⽒“五脏证治”的理论虽然源于《内经》、《难经》、《⾦匮要略》等书,但有很⼤创新,其创⽴的“五脏证治”既适⽤于六淫外感,也适⽤于内伤杂病。
刘弼⾂先⽣不仅全⾯继承了钱⼄“五脏虚实补泻”的学术思想,⽽且进⼀步发展了“五脏证治”。
尤其重视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并根据⼩⼉脏腑娇嫩,形⽓未充,肺常不⾜,易受外邪侵袭的⽣理特点,以及肺脏受邪后⼜极易传变,易出现传⼼、犯脾、侵肝、袭肾的病理特点,提出了“从肺论治”的学术观点。
1.复⼒冲剂黄芪、党参、⽩术、⽩芍、茯苓、当归、升⿇、柴胡、葛根、制马钱⼦等。
学习和使⽤体会主治⼩⼉重症肌⽆⼒。
⼩⼉重症肌⽆⼒是⼀种神经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重复活动后肌⾁⽆⼒或易疲劳,休息后症状缓解,是⼀种⾃⾝免疫性疾病,由于患⼉体内存在⼄酰胆碱抗体,造成功能性障碍,从⽽出现症状。
⼀般⼩⼉和年轻⼥性、⽼⼈男性易患,平均发病年龄为26岁。
⼏乎全⾝任何肌群均可受累,眼肌是重症肌⽆⼒最易受累的肌群,80%以上眼肌型患者在发病1年内可发展成全⾝型肌⽆⼒,表现为全⾝肌⾁受累,活动受限,严重的患者最终因呼吸肌受累⽽死亡。
中医认为外感六淫之邪致脏腑功能失衡,⽓⾎亏损致病。
内因则为七情所伤,情志不舒,累及脏腑,还有因摄⽣不慎,饮⾷不节,肥⽢厚味,损及脾胃,致脾胃虚弱;劳倦过度,脏腑功能失调,耗⽓伤津和先天因素禀赋不⾜,素体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原因⽽致的。
从儿科麻杏石甘汤的临床应用看伤寒论的方证特点
从儿科麻杏石甘汤的临床应用看《伤寒论》的方证特点【摘要】从麻杏石甘汤在儿科的临床应用中可以看出,本方并不仅仅用于喘证,只要是肺经郁热,肺失宣肃均可用之,而且取得了理想疗效。
这说明运用仲景方药,探讨其适应证时,不能仅见条文而不见病机,实则本末倒置之法。
应探讨病机,补充证候,这才是抓住了《伤寒论》方证的根本。
【关键词】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疗应用;儿童;伤寒论;中药性能;方剂《伤寒论》是研究外感疾病并包括某些杂病在内的辨证施治的经典著作。
由于小儿稚阴稚阳的体质特点,临床上外感疾病的发生率最高,从儿科疾病谱可以看出,经方在儿科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
从儿科发展历史看,自东汉以后,经方盛行,师仲景法、用仲景方治疗儿科疾病,取得了良好疗效。
现在儿科临床上,经方的应用仍然很广,而且从很大程度上扩展了经方的适应证。
是否可以认为我们的认识已经超出了仲景的认识范畴了呢,这就涉及到如何看待《伤寒论》的方证问题。
1 病机之所在,方证之根本作者认为,《伤寒论》所论及的各种方药的适应征只是纲领性的,条文中所论述的某几个症状只能看作是一种病理机制的代表,而不能看作患者的全部临床表现,应从病机上认识该方的适应证,应看到字里行间之意,这也符合辨证论治的体系,现从麻杏石甘汤证的论述及其在儿科的应用为例说明这一看法。
2 条文所述,仅表病机《伤寒论》第63条言:“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第162条言:“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整个《伤寒论》,包括《金匮要略》仅有此2条涉及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此2条的实质都是论述表邪已解,不能再用桂枝汤发汗,如果患者出现喘促症状,可用麻杏石甘汤治疗,仅从条文理解,麻杏石甘汤仅能用在表邪已解的喘证。
但作者认为,这里的“喘”不能仅仅理解为咳喘气促,而应理解为肺经郁热,肺失宣肃的病机代表,这里的症状是表述病机的语言,除气喘以外,患者当有咳嗽、有痰等症。
黄煌教授儿科经方
黄煌教授儿科经方绪言小儿体质的特点:多变,易愈。
小儿诊断的重点:1、望诊——精神状态、心理行为特征、体型体貌特征、舌诊、咽喉诊;2、切诊——腹诊。
服药问题:1、用量:小儿用量是成人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
2、疗程:小儿服中药,中病即止,不宜长期服药,特别是那些味苦、具有清热泻下发汗作用的药物;3、慎用的药物:麻黄、大黄、黄连、黄芩、人参、附子等。
较多见的儿科疾病:1.过敏,2.精神性疾病,3.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者,用抗生素无效),4.功能性疾病(类固醇及抗生素无效,且用错了药会造成易感,将来更易发病。
因为破坏了免疫系统).经方为何有效1. 历代相传的经验。
适应证明确,方证明确,所以有效。
>1800years2. 注重整体,个别差异。
中医治病的人。
西医治人的病。
病皆与人体结合。
中医重视”人”。
人就是一个整体,如胖瘦,精神状态…..等等。
重视精神状态,心里特征,感觉。
调体质,调精神,心里,将内在平衡调好,病就好了。
例如,半夏厚朴汤.3. 天然植物药材,甚至是食物,如生姜,大枣,山药。
相对的安全,可长时间使用。
4. 以口服为主,不打针。
甘草泻心汤治口疮,可服许多年,味道好,不必加减。
儿科经方一、半夏厚朴汤古代治疗咽中异物感的专方,有理气除胀、化痰利咽的功效,适用于以咽喉异物感乃至躯体感觉异常、腹胀、恶心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金匮要略》)【经典方证】妇人咽中如有炙脔。
(二十二)【体质要求】1、营养状况较好;2、易于精神紧张,目睛大而明亮,眼神飘忽不定,情感丰富而起伏较大;3、食欲不佳,受情绪影响较大。
适用疾病1、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喉炎、鼻衄;2、厌食症、消化不良;3、神经性皮炎、湿疹;4、过敏性紫癜;5、儿童睡眠障碍、儿童焦虑症与抑郁症、自闭症。
适应症:小儿发烧咽痛,伴上消化道症状:腹胀,呕吐,食欲不振半夏15克,厚朴15克,茯苓15克,生姜,紫苏(叶)梗15克, 7à4碗,分4碗。
经方在儿科上的应用
经方在儿科上的应用小儿是基层中医的一大服务群体,其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功能性疾病多;这些疾病反复发作,家长苦不堪言,孩子非常恐惧医院和医生。
经方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注重患儿的心理,有许多调理体质和调节身心的配方,效果明显。
而且,经方是天然药物,相对安全,特别是经方以口服为主,简单方便,特别是对证下方以后,药液并不苦口。
所以,与其他疗法相比,痛苦和风险小,孩子愿意接受。
一、半夏厚朴汤姜制半夏20g,茯苓20g,厚朴15g,干苏叶10克,生姜25g。
水煎,煮取200毫升,每服30〜50毫升,日分3~4次温服。
1、儿童心思活泼,情绪波动大,消化道、呼吸道与精神心理的关系尤为密切。
剧烈的心理变化常常成为儿童疾病的基本因素。
孩子的食欲异常、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咳嗽、失眠、皮肤瘙痒与心理有关,就是经常的感冒发热等,也与情绪的变化有关。
本方是儿科常用方。
2、上呼吸道感染,见舌苔厚、食欲不振、便秘或腹泻、发热等症状时,加桔梗、甘草、栀子、连翘、黄芩;3、儿童厌食症,舌苔厚,用半夏厚朴汤原方,腹痛便秘或加枳壳,咽喉红、烦躁失眠加连翘。
4、鼻衄。
其原因与鼻腔糜烂、充血有关,在紧张、疲劳、碰撞时,容易出现。
患儿大多好动、易激动、厌食、便秘,半夏厚朴汤加栀子、连翘、黄芩。
5、儿童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对称性皮损,与情绪相关,半夏厚朴汤加四逆散;湿疹局部有渗出者,与五苓散合用;二、温胆汤姜制半夏15g,茯苓15g,陈皮15g,生甘草5g,枳壳15g,竹茹10g,干姜5g,红枣15g。
水煎,煮取300毫升,每服30-50毫升,日分2〜3次温服。
1、本方是儿童精神心理疾病的常用方。
特别适用于易于惊恐的孩子或受强烈精神刺激后导致的精神症状。
如入睡困难或易醒,不愿进食、呕吐,甚至高烧。
儿童睡梦中醒来、呈害怕惊恐状、两眼发呆、然后就是无意识的大叫,呼喊亲人。
畏惧夜晚、害怕睡觉、粘人;急躁、呆滞、也可主诉头痛、头痛、胃肠不适等躯体症状。
黄煌儿科经方下
黄煌儿科经方下黄煌儿科经方下六、竹叶石膏汤古代热病后期的调理方,有清热养阴的功效,适用于发热性疾病以及羸瘦之人的长期低热、久咳、食欲不振、多汗等。
【经典配方】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升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
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体质要求】1、消瘦和虚弱,语言低微;2、食欲不振,口渴;3、大便干结等;4、舌多嫩红少苔,脉象细软无力。
【适用疾病】1、发热性疾病的恢复期低热;2、小儿夏季厌食低热;3、瘦弱体质的肺炎;4、小儿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
此方适用于体瘦者,因人参,甘草,麥冬味甜,会胖人参:补津液。
古时呕吐后,泻泄后,大汗后使用。
有消化问题者用党参,失津液者用人参麥冬:治羸瘦之人,仲景加人参,甘草如炙甘草汤,治心率失常,贫血。
主症:1. 虚羸瘦 2.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体质:1.消瘦,瘦弱。
说话中气弱2.食欲差,要喝水3.大便乾(因食少)4.舌红嫩,苔少。
脉细弱5.咳嗽气喘呼吸道或干呕打嗝吞嚥困难等消化道症状适应症:1.发热性病恢復期 post febrile。
仍有低烧,消疲乏力,纳差2.夏季热。
4个月~3岁,发烧38度以上,持续3个月,每天有。
口渴,汗不多,小便多,出汗退热功能差。
因体温中枢不稳定,现有空调,所以少见。
3.肺炎。
咳瘦,低烧,消瘦,肌肉萎缩所以痰不易咳出。
4.口腔溃疡。
因营养不良。
可用鸭肉或鸭舌退火。
体壮者用甘草泻心汤。
Mouth sores5.消瘦,多汗,大便乾,口渴,爱吃西瓜。
七、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古代的清热平喘方,适用于以汗出而喘、口渴烦躁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体质要求】1、营养状况较好;2、皮肤大多比较粗糙;3、面部或眼睑可见轻度浮肿貌;4、口渴,恶热,容易出汗;5、痰液鼻涕粘稠量少,口干口苦。
用经方治疗多动症一例
⽤经⽅治疗多动症⼀例中医书友会第1290期每天⼀期,陪伴中医⼈成长I导读:本⽂作者张洋,也是治过敏性⿐炎的意外发现:原来中药减肥这么快的作者。
他由⼀例多动症的医案,谈到他对精神类疾病病机的理解和⽤经⽅的治疗⽅法,欢迎⼤家与他⼀同讨论。
(编辑/王超)经⽅在精神类疾病中的使⽤浅谈作者/张洋⼩志是⼀个6岁的孩⼦,3岁的时候被检查出有多动症。
这个疾病已经逐渐影响到他的⽇常⽣活。
因为好动,⼩志会在⽼师讲课时,⾃⼰从座位离开跑出课堂。
学校⽼师很诧异,并多次找到⼩志爸妈了解情况。
然⽽,⼩志的治疗从未耽搁,西医的各种药物都⽤过了。
显然,对孩⼦没有太⼤帮助。
在朋友的介绍下,⼩志的⽗母找到了我。
⼩志从进门看到我就⼀刻不停地活动。
我把⼩志叫过来,说,⼩朋友,叔叔陪你聊会天可以吗?⼩志很聪明,蹦蹦跳跳地⾛了过来。
我赶紧看了看⾆苔,⾆红苔黄厚腻,脉象弦滑数脉,左⼨尤浮。
显然,痰⽕已经上犯于⼼经,导致⼼神不宁,⼼肝⽕旺之相尤为明显。
好在孩⼦家⼈想到中医,如果⼀直⽤西药抑制,这团⽕始终出不来,孩⼦必然出现进⼀步精神的问题。
我想了想,写出了经典的⼀个⽅⼦:温胆汤合四逆散加减。
这个⽅⼦,本⾝⽤于痰热内扰,对于⼩志的病,还是⽐较适合。
处⽅:黄连5,柴胡9,半夏10,枳壳9,⽵茹20,⽣龙⾻20,⽩芍30,茯苓30,⽣⽢草9。
7剂。
思路就是先清泻痰⽕,开久闭瘀滞。
因为久⽤抑制精神药品,导致痰热⼤量淤积。
此⽅能够把体内多余的痰热通过药⼒发挥出来。
7天以后,⼩志再到我这看病的时候,已经⽐上次安静了很多,⾆苔也去除了很多,显然体内的痰热也去除了不少。
我调了⼀下⽅⼦。
⽤了酸枣仁汤加减。
2周以后,我再看到孩⼦的时候,已经变成了安静的帅⼩伙了。
下⾯谈谈我⽤经⽅治疗精神类疾病的感悟。
精神类疾病,⼤体分为阴证类、阳证类。
⽐如抑郁症,属于阴证类精神疾病,性情淡漠,⼀切事物与⼰⽆关,出现的是神的寒态。
我习惯⽤温胆汤合桂枝汤进⾏调理。
寒象更重的,可以选⽤四逆汤加减。
儿科临床应用伤寒经方53个
儿科临床应用伤寒经方53个小儿的生理特点是“稚阴稚阳”,病理特点是“易寒易热”,仲景“经方”,寒温并用者多,最利于幼科。
今以仲景之书,选列五十三方,临证加减化裁,分治儿科疾患二十四病证,此遵古而不泥古之义。
一、小儿温热病证有云伤寒方不能治温热病。
此属谬谈,固然温热疾病,不宜麻桂,然伤寒之方,属寒凉者一十八方,均可用于温热疾病。
如白虎汤专宜于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白虎加人参汤宜于大热伤津;竹叶石膏汤宜于病后余热不解。
小儿温热疾病居多,如春温、暑温等。
许多小儿传染病亦属温热疾病,如麻疹、疫喉疹之类。
均可以上方加减化裁运用。
以麻疹为例,凡麻毒炽盛,气营两燔者,可以白虎汤合麻疹四物汤施治,也可以白虎汤加犀角、玄参,即名化斑汤;如麻疹后期热盛伤津,汗多口渴,虚弱少气等证,即可用白虎加人参汤;如麻疹收没以后,余热未尽,少气汗多,或兼咳嗽,或兼呕恶、虚烦不眠等证,可以竹叶石膏汤清解余热,其他温热疾病,均可仿此化裁运用。
二、小儿咳嗽小儿肺系疾病特多,咳嗽居于常见病证首位,凡小儿咳嗽痰黄而稠、舌红、苔黄厚,属于痰热壅盛者,则可用小陷胸汤清热祛痰。
凡小儿咳嗽、咽喉干燥、咯痰不利、痰质稠粘、唇红舌红尖边无苔,舌中后根有苔,属阴虚夹痰湿者,可用麦门冬汤益胃生津,养阴化痰。
亦可以人参易沙参,或加瓜萎以增强祛痰之力。
三、小儿哮喘近年来小儿哮喘甚为普遍,运用《伤寒》、《金匮》之方,控制小儿哮喘发作,常常收到满意疗效。
如小儿外感风寒,引动伏痰,饮邪上干,哮喘复发,咳嗽痰鸣,痰多而稀,口不渴饮,唇舌较淡,苔白润滑,脉象浮紧,可用小青龙汤解表化痰,温化饮邪;若内夹热邪,则可加石膏,即小青龙加石膏汤使饮热并去;如小儿内有痰热,复加外感风寒,表寒里热,引发哮喘,发热恶寒,无汗烦燥,唇红舌红,舌苔白细,脉紧而数者,可用大青龙汤解表清里,降逆平喘。
本方实为麻杏石甘汤加姜、枣、桂,故有解表清里,降逆平喘之功。
如咳逆上气,痰多息塞,喉间痰鸣如水鸡声,咳嗽剧烈,咽喉略赤,唇舌略红,舌苔白细等证。
小柴胡汤在儿科诸病中的临床应用体会
小柴胡汤在儿科诸病中的临床应用体会【关键词】小柴胡汤;临床应用;体会小柴胡汤来自《伤寒论》,古往今来都是中医临床应用很多的名方。
小柴胡汤具有和解少阳,调理枢机的功效。
我在多年的儿科临床工作中,多次应用小柴胡汤治疗各种儿科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1.外感发热病案举例:患儿女,5岁,2009年5月15日初诊。
发热,恶寒,体温39.6度,鼻塞,流浊涕,咽喉红肿,咳嗽剧烈,痰少,大便干,舌红,苔薄黄,脉数。
麻杏石甘汤治疗无效。
治法:扶正祛邪,散邪清里。
处方:柴胡8g、黄芩8g、半夏6g、丹皮6g、栀子6g、金银花8g、连翘8g、牛蒡子6g、板蓝根8g、蝉蜕5g、甘草3g,加水煎三次,取汁100mL,1日数次服,1日1剂。
服2剂后则热退身凉,上方加宣肺之品,再服2剂痊愈。
按:不少医者不辨寒热表里虚实,不因势利导祛邪为先,动辄使用石膏、桅子、大黄、板兰根等寒凉药以退热。
此类药寒凉太过,小儿体弱,不耐寒凉攻伐,正气先伤,邪气内陷于半表半里之间。
仲景立小柴胡汤,用以和解少阳之邪,专为邪在半表半里而设。
又小儿为纯阳之体、阳常有余,机体反应灵敏,加之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感受六气之邪,最易化火伤阴,且传变迅速,往往表邪未罢里热已炽,卫气同病,营卫合邪;邪气未去,正气已伤,虚实互见。
治疗如单纯解表则里热易炽,单纯清里则表邪不去,单纯祛邪则正气易伤,单纯扶正则邪气尚盛,故治当表里双解、扶正祛邪。
小柴胡汤和解表里、扶正祛邪,用之常收到满意的效果。
2.胎黄病案举例:刘某,男,26天,2008年8月16日就诊。
生后2天出现黄疸,目黄、肤黄,不欲乳食,便溏,舌淡苔黄腻。
家属未重视,黄疸至今未退。
辩证:胎湿内阻。
治法:疏肝理气,通利枢机。
处方:柴胡9g、黄芩6g、姜半夏3g、党参6g、茵陈5g、大枣6枚、炙甘草5g、炮姜3g,服3剂,每日一剂。
二诊:肤黄已退,目黄渐淡,大便次数减少。
原方炮姜改干姜,加炒白术10g,再服3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吐泻,胃气大伤,有成慢惊风者,林老用黄 土稻衣汤(黄土2两 稻花10枚 人参1.5g 乌 梅1.5g 姜半夏1.5g 陈皮1g 茯苓2g 甘草 0.5g)有良好效果。近年来农田广泛应用农 药,稻花有毒,可用生谷芽代。
❖ 《七味白术散的活用》 (小儿药证直诀方)
❖ 脾虚兼热者,泄泻时作,带有臭秽者可加川 连、
❖ 脾虚兼寒者,泄泻时作,氺谷不化,面白肢 冷,可加炮姜、附子。
❖ 脾虚兼积,泄泻时作,苔厚,纳呆,可加山 楂、神曲、麦芽。
❖ 如渴饮不止,水泄无度,可改汤剂,葛根 6g其余六味3g,以止泻为急,汤药代茶饮。
❖ 按:本方用参、术、苓、草补脾气之虚弱, 佐以木藿两香,芳香以疏通肠胃,则补而不 滞,辅以葛根之甘寒,则可互走阳明经,解 肌热而除泄泻烦渴,故功效甚捷。
❖ 1.5g 藿香 1.5g 扁豆 3g 淮山药 3g 煨肉果 3g 益智仁 3g
❖ 乌梅肉 1.5g
❖ 二诊:泄泻转缓
❖ 西党参3g 炒白术3g 茯苓3g 炙甘草1.5g 广 木香3g 藿香5g
❖ 葛根 5g
❖ 按:久泄不瘥,即成脾虚泄泻,其症多伴颜 面皓白少华,精神萎靡,纳食减少,大便糖 稀或挟青色粪者常用培中泄木,加升麻、葛 根或七味白术散,往往收效。(培中泄木即 痛泄要方加茯苓、炙甘草、炮姜、吴萸)
❖ 1、兼风朴以温之。
❖ 3、挟食积者加山楂、神曲、麦芽以消导之, 无热芩连减半,腹痛加白芍。
❖ 4、挟痰饮者原方减黄芩加姜半夏、陈皮以化 之。
❖ 5、呕吐甚者原方加煨姜、竹茹、藿香、厚朴 以和之。
❖ 6、口渴、烦躁者原方加玉露散、山栀、豆豉 以泄之。
❖ 病案举例:熊某某 女 3岁
❖ 体温 36.9℃,大便清水,一日四五次,小 溲清长,形瘦,皮肤枯白,肌宽,嗜卧,神 困,泄水等不消化状,渴饮。乃脾胃虚弱, 拟白术散加味。
❖ 西党参5g 炒白术5g 茯苓5g 炙甘草1.5g 广 木香1.5g 藿香3g 葛根3g 楂肉5g 炒麦芽 6g 姜汁炒川连 1g
❖ 病案举例:
❖ 黄某某 男 2岁
❖ 体温38-39℃,稀便恶臭,溲多、短乳、咳嗽、 腹胀、苔黄、葛根芩连汤加减。
❖ 葛根5g 炒黄连2g 焦山栀 3g 益元散包煎 9g 白豆蔻5g 淡豆豉 5g 川朴 3g 藿香 5g 姜竹茹 5g 建曲 5g 山楂肉 5g
❖ 按:本症为热泻,外有表证,里有热积,以 葛根芩连合益元散加味表里兼治。方中去黄 芩,而加栀豉汤清泄胸中烦热、并能透表, 加藿朴、建曲和胃消积。
❖ 按:本症为脾虚兼湿治以七味白术加川连清 肠,山楂、谷芽消食。汤药代茶饮。
❖ 按:本方用参、术、苓、草补脾气之虚弱, 佐以木藿两香,芳香以疏通肠胃,则补而不 滞,辅以葛根之甘寒,则可互走阳明经,解 肌热而除泄泻烦渴,故功效甚捷。
❖ 病案举例:熊某某 女 3岁
❖ 体温 36.9℃,大便清水,一日四五次,小 溲清长,形瘦,皮肤枯白,肌宽,嗜卧,神 困,泄水等不消化状,渴饮。乃脾胃虚弱, 拟白术散加味。
❖ 7、小便短赤者,原方加鲜芦根、通草以利之。
❖ 8、吐泻甚者,见眶陷、神困,原方加别直参 或西洋参,乌梅、鲜稻花、地浆水以调和元 气为急,或给补液以调水液平衡。
❖ 以上八条加减,经林老试用多年,收效甚灵, 此方葛根为君能升发胃阳,臣以芩连解毒清 热,今加益元散以利暑湿之邪,诚为暑泻之 良方也,周岁以内小儿用量减半。
❖ 葛根芩连汤和七味白术散均是治疗泄泻的要 方,若能象龚老那样灵活应用,使药症相符 定能提高疗效。
❖
❖ 谢 谢!
❖ 《葛根芩连汤的活用》 《伤寒论方》
❖ 一、基本 方及适应症:
❖ 基本方:葛根12g 黄芩 5g 黄连3g 炙甘草 3g
❖ 益元散包煎9g(具有清热止泻作用)
❖ 适应症:身热下利,胸腕烦热,口中作渴喘 而汗出。(暑热泄泻,发热呕吐,水泻烦渴, 泻物多秽,现代医学称中毒性消化不良)
❖ 二、加减变化:
❖ 香薷 3g 川朴 5g 扁豆 9g 川连 1.5g 木瓜 3g 姜半夏 3g 桔红 1.5g 茯神 6g 地浆水 1 碗 鲜稻花 15枚 煎汤代茶。
❖ 按:本症高热腹泻已成脱水。方中葛根芩连 益元散,清热止泻,黄土稻花养胃之佳品。
❖ 红灵丹(朱砂、牙硝、雄黄、丹石、煅磁石、
麝香、梅片、金泊组成)主治霍乱痧胀,四
❖ 基本 方及适应症:
❖ 基本方:党参21g 炒白术21g 茯苓21g 炙甘草 21g 广木香16g
❖ 藿香16g 葛根30g 共研末每服5-15g。本方具 有健脾止泻作用。
❖ 适应症:脾虚泄泻,时作,津枯。发热、口渴、 食少。
❖ 加减变化:
❖ 脾阴虚者,如舌红无苔加淮山,乌梅、石斛 以养胃阴。
❖ 若因脾虚受惊而致的泄泻,证见粪青如苔, 腹痛多啼,睡中惊叫,指纹色青,可加钩藤、 辰砂、白芍以健脾镇惊。
❖ 案2 江某某 2岁
❖ 体温40.2℃,高热颇盛,腹泻5天,日夜十余 次,小便黄而少,口渴索饮,烦躁不安,呈 失水少气,舌红苔腻,治宜葛根芩连汤加味。
❖ 葛根9g 川连3g 益元散包煎 9g 藿香 5g 黄芩 5g 红灵丹1g (开水送入) 地浆水1碗 鲜稻花 15枚 水煎代茶。
❖ 二诊:服汤药后腹泻较前缓解,热退未清, 再拟疏和:
❖ 西党参5g 炒白术5g 茯苓5g 炙甘草1.5g 广 木香1.5g 藿香3g 葛根3g 楂肉5g 炒麦芽 6g 姜汁炒川连 1g
❖ 按:本症为脾虚兼湿治以七味白术加川连清 肠,山楂、谷芽消食。
❖ 案2 范某某 男 10个月
❖ 泄泻一日四五次,经久不愈,拟扶正为主。
❖ 西党参5g 炒白术5g 茯苓7.5g 清炙草 1.5g 葛根 3g 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