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实验实验报告
血液系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2. 掌握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3. 学会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血细胞计数;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内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功能。
血液凝固是血液由流动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对于防止出血、修复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有:温度、pH值、凝血因子、抗凝血物质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血液、生理盐水、肝素钠、钙离子、pH试纸、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等;2. 实验仪器:恒温箱、试管、移液器、滴定管、pH计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血液凝固过程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新鲜血液和肝素钠溶液。
观察两支试管中血液凝固的时间,记录数据。
2. 测定血液pH值用pH试纸测定新鲜血液的pH值,记录数据。
3. 测定血液凝固时间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新鲜血液、生理盐水和钙离子溶液。
观察三支试管中血液凝固的时间,记录数据。
4. 血细胞计数取血细胞计数板,将新鲜血液稀释后滴入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记录数据。
5. 影响血液凝固因素的实验分别设置不同温度、pH值、凝血因子和抗凝血物质的实验组,观察血液凝固情况,记录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血液凝固过程新鲜血液凝固时间为X秒,肝素钠溶液凝固时间为Y秒。
2. 测定血液pH值新鲜血液pH值为Z。
3. 测定血液凝固时间新鲜血液凝固时间为A秒,生理盐水凝固时间为B秒,钙离子溶液凝固时间为C秒。
4. 血细胞计数红细胞数量为D个/μl,白细胞数量为E个/μl,血小板数量为F个/μl。
5. 影响血液凝固因素的实验在不同温度、pH值、凝血因子和抗凝血物质的实验组中,观察血液凝固情况,记录数据。
六、实验讨论1. 通过观察血液凝固过程,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2. 通过测定血液凝固时间,掌握不同条件对血液凝固的影响;3. 通过血细胞计数,了解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4. 通过影响血液凝固因素的实验,了解温度、pH值、凝血因子和抗凝血物质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血液精简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观察血液中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3. 掌握血涂片的制作和观察方法。
实验材料1. 人或动物血液样本2. 血涂片载玻片3. 尖头吸管4. 显微镜5. 血细胞计数板6. 生理盐水实验步骤1. 血液采集:采集适量人或动物血液样本,注意避免污染。
2. 血涂片制作:- 将载玻片倾斜45度角,用尖头吸管吸取少量血液。
- 将血液均匀滴在载玻片上,迅速用另一载玻片的一端轻轻刮过血液,使其形成薄膜。
- 将制成的血涂片放置在空气中自然干燥。
- 将干燥后的血涂片用火焰固定,防止细胞脱落。
3. 染色:- 将固定后的血涂片浸入瑞氏染液中染色3-5分钟。
- 用蒸馏水冲洗染液,去除多余染料。
4. 显微镜观察:- 将染色后的血涂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
- 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5. 血细胞计数:- 使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
实验结果1. 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富含血红蛋白,主要负责氧气的运输。
2. 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主要负责免疫和防御功能。
3. 血小板: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主要负责血液凝固。
实验讨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以及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2. 血涂片制作和显微镜观察是研究血液的重要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血液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3. 血细胞计数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检查项目,可以用于诊断贫血、感染等疾病。
实验结论本次实验成功完成了血液的采集、血涂片制作、染色和显微镜观察,观察到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达到了实验目的。
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血液样本。
2. 血涂片制作要均匀,避免出现细胞重叠或缺失。
3. 显微镜观察时要调整光圈和焦距,确保细胞清晰可见。
4. 血细胞计数时要认真计数,避免出现误差。
血液生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血液生理学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生理实验室实验人员:[姓名1]、[姓名2]、[姓名3]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3. 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了解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4. 熟悉血液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内重要的液体组织,具有运输、防御、调节体温等功能。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其中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液凝固是血液由流动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对于防止出血和维持血管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凝固过程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两个途径。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家兔血液- 肝素- 草酸钾- 石蜡油- 生理盐水- 羊肺悬液- 血细胞计数板- 显微镜- 吸管- 试管- 秒表2. 实验仪器:- 动物解剖台- 颈动脉夹- 动脉插管- 恒温水浴- 计时器四、实验方法1. 血涂片的制作与观察:- 从家兔颈动脉抽取血液。
- 将血液滴在载玻片上,用推片将血液均匀展开。
- 将制作好的血涂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2. 血液凝固实验:- 将肝素、草酸钾、石蜡油、生理盐水和羊肺悬液分别加入不同的试管中。
- 将家兔血液加入试管中,观察血液凝固的时间。
- 记录不同条件下血液凝固的时间,分析影响因素。
3. 血细胞计数:- 使用血细胞计数板和显微镜对血涂片进行计数,计算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
五、实验结果1. 血涂片观察结果:- 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
- 白细胞:体积较大,有细胞核。
- 血小板:体积较小,无细胞核。
2. 血液凝固实验结果:- 肝素、草酸钾、石蜡油和生理盐水条件下,血液凝固时间较长。
- 羊肺悬液条件下,血液凝固时间较短。
3. 血细胞计数结果:- 红细胞计数:[数值]个/μl- 白细胞计数:[数值]个/μl- 血小板计数:[数值]个/μl六、实验讨论1. 血液凝固是人体重要的生理过程,对于防止出血和维持血管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分析实验报告册(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2. 掌握血液分析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血细胞形态;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循环系统中的一种液体组织,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主要由水、电解质、蛋白质等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液分析实验主要通过对血液的检测,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三、实验材料1. 血液样本:新鲜人血、动物血等;2. 实验器材: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染色液、吸水纸等;3. 试剂:瑞氏染液、生理盐水、抗凝剂等。
四、实验方法1. 血涂片制作:取血液样本,加入抗凝剂,充分混匀后,用滴管吸取少量血液滴于载玻片上,用另一载玻片轻轻刮过血液,制成血涂片;2. 血细胞计数:将血涂片置于显微镜下,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计算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3. 血细胞形态观察:将血涂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大小、染色特性等;4. 血液凝固实验:取血液样本,加入凝固剂,观察血液凝固过程及凝固时间。
五、实验步骤1. 血涂片制作:取新鲜人血或动物血,加入抗凝剂,混匀后滴于载玻片上,用另一载玻片刮过血液,制成血涂片;2. 血细胞计数:将血涂片置于显微镜下,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计算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3. 血细胞形态观察:将血涂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大小、染色特性等;4. 血液凝固实验:取血液样本,加入凝固剂,观察血液凝固过程及凝固时间;5. 数据记录与分析:将实验数据记录于实验报告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血细胞计数结果:- 红细胞计数:X个/μl;- 白细胞计数:Y个/μl;- 血小板计数:Z个/μl;2. 血细胞形态观察结果:- 红细胞:正常;- 白细胞:正常;- 血小板:正常;3. 血液凝固实验结果:- 凝固时间:X分钟;- 凝固过程:血液由液体变为凝胶状。
血液永久涂片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血液永久涂片的制作过程。
2. 掌握观察血液细胞的基本方法。
3. 了解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内重要的液体组织,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
通过制作血液永久涂片,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液细胞的形态结构,从而了解其功能。
三、实验材料与器材1. 实验材料:新鲜血液、生理盐水、瑞氏染液、固定液、盖玻片、载玻片、吸管、滴管、显微镜等。
2. 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烘箱、剪刀、镊子、剪刀、计时器等。
四、实验步骤1. 血液采集:取新鲜血液约1ml,置于无菌试管中。
2. 制备涂片:将血液滴于载玻片中央,用另一张载玻片轻轻涂抹均匀,形成薄片。
3. 固定:将涂片置于固定液中浸泡5-10分钟,取出后用蒸馏水冲洗。
4. 染色:将涂片置于瑞氏染液中染色5-10分钟,取出后用蒸馏水冲洗。
5. 晾干:将涂片置于空气中自然晾干或用烘箱烘干。
6. 观察与记录:用显微镜观察涂片,记录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细胞质呈红色。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2. 白细胞:有细胞核,体积较大。
白细胞分为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粒细胞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白细胞具有防御和免疫作用。
3. 血小板:无细胞核,体积较小,呈不规则形状。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止血和凝血。
六、实验讨论1. 血液永久涂片是一种常用的观察血液细胞的方法,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血液细胞的形态结构。
2. 在观察血液细胞时,应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调整好焦距和亮度,以便更好地观察。
3. 通过观察血液细胞,可以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有助于诊断疾病。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血液永久涂片的制作方法和观察技巧,了解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这对我们进一步学习血液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八、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血液永久涂片实验实验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实验者:____实验结果:1. 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细胞质呈红色。
血液的成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掌握血液分离和检测的基本方法。
3. 分析血液成分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中含有水、电解质、蛋白质、营养物质、激素等物质,负责运输营养物质、氧气、二氧化碳等。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分别负责运输氧气、免疫和止血等功能。
本实验通过血液分离和检测方法,观察血液成分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变化,从而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血液、抗凝剂、生理盐水、葡萄糖、EDTA-Na2等。
2. 仪器:离心机、移液器、显微镜、血细胞分析仪等。
四、实验方法1. 血液采集:采集志愿者外周静脉血5ml,加入抗凝剂后混匀。
2. 血液分离:将血液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10分钟,分离出血浆和血细胞。
3. 血浆检测:检测血浆中的蛋白质、葡萄糖、电解质等含量。
4. 血细胞检测: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
5. 血细胞形态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
五、实验结果1. 血浆检测结果:- 蛋白质:65g/L- 葡萄糖:4.2mmol/L- 钠离子:142mmol/L- 钾离子:4.6mmol/L2. 血细胞检测结果:- 红细胞:4.5×10^12/L- 白细胞:8.0×10^9/L- 血小板:200×10^9/L3. 血细胞形态观察:- 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大小均一。
- 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形态各异。
- 血小板:呈不规则形状,聚集在一起。
六、实验讨论1. 血浆是血液的主要成分,含有多种营养物质、电解质和激素等,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 红细胞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其数量和形态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会发生变化,如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等。
3. 白细胞具有免疫功能,包括吞噬、抗体产生等,在炎症、感染等病理状态下,白细胞数量和形态会发生变化。
血液实验报告结论
实验名称:血液常规检查实验目的:通过血液常规检查,了解受试者的血液状况,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评估其健康状况。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对象:XXX(受试者姓名)一、实验材料1. 采血管:EDTA抗凝管2. 血液分析仪:全自动血液分析仪3. 试剂:红细胞计数试剂、白细胞计数试剂、血红蛋白试剂、血小板计数试剂4. 仪器:离心机、显微镜二、实验方法1. 采集受试者静脉血2ml,置于EDTA抗凝管中。
2. 将采集的血液样本在室温下静置30分钟,待血液凝固。
3. 将血液样本离心,分离出血清和红细胞。
4. 将血清和红细胞分别进行血液分析仪检测。
5. 根据检测结果,分析受试者的血液状况。
三、实验结果1. 红细胞计数(RBC):4.5×10^12/L2. 白细胞计数(WBC):6.0×10^9/L3. 血红蛋白(HGB):140g/L4. 血小板计数(PLT):200×10^9/L四、实验结论1. 红细胞计数(RBC):受试者的红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其红细胞生成和破坏处于平衡状态。
2. 白细胞计数(WBC):受试者的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其免疫系统功能正常,无感染迹象。
3. 血红蛋白(HGB):受试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其携氧能力正常。
4. 血小板计数(PLT):受试者的血小板计数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其凝血功能正常。
5. 结合以上各项指标,受试者的血液状况良好,无明显的血液系统疾病。
五、实验讨论1. 红细胞计数:受试者的红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其体内红细胞生成和破坏处于平衡状态。
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2. 白细胞计数:受试者的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其免疫系统功能正常。
白细胞具有吞噬、杀灭病原体的作用,是人体抵御感染的重要防线。
3. 血红蛋白:受试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其携氧能力正常。
血液成分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掌握血液分离、观察和检测的方法。
3. 分析血液中主要成分的分布和作用。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内循环的重要介质,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主要由水、电解质、蛋白质、激素等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本实验通过观察血液的分离和检测,了解血液成分的分布和作用。
三、实验材料1. 材料:新鲜人血、抗凝剂、试管、移液管、离心机、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器、载玻片、盖玻片、滴管、生理盐水、蒸馏水等。
2. 试剂:生理盐水、蒸馏水、瑞氏染液、缓冲液等。
四、实验方法1. 血液分离:将新鲜人血加入抗凝剂,轻轻混匀,静置一段时间,待血液自然分层后,取上层血浆和下层血细胞。
2. 血细胞观察:将血细胞涂片,用瑞氏染液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分布。
3. 血细胞计数:使用血细胞计数板和计数器,分别计数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
4. 血浆检测:使用滴管取少量血浆,加入相应试剂,观察血浆的色泽、透明度等特征。
五、实验结果1. 血液分离:血液自然分层后,上层为血浆,下层为血细胞。
2. 血细胞观察: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白细胞呈球形,血小板呈不规则形状。
3. 血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约为4.5-5.5×10^12/L,白细胞计数约为4-10×10^9/L,血小板计数约为100-300×10^9/L。
4. 血浆检测:血浆呈淡黄色,透明度良好。
六、实验分析1. 血液成分分析: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负责运输营养物质、氧气、二氧化碳、激素等,维持体内环境稳定;血细胞负责免疫、凝血、运输等功能。
2. 血细胞形态分析: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有利于通过毛细血管;白细胞呈球形,具有吞噬和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作用;血小板呈不规则形状,参与凝血过程。
3. 血浆特征分析:血浆呈淡黄色,说明其中含有胆红素等物质;透明度良好,说明血浆中悬浮物较少。
血液组成成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组成成分。
2. 掌握血液分层实验的操作方法。
3. 熟悉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的观察方法。
二、实验原理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约占血液的55%,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质、无机盐等。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红细胞约占血液的45%,白细胞和血小板占血液的5%左右。
血液分层实验是将血液加入抗凝剂后,静置一段时间,血液会自然分层。
上层为血浆,下层为血细胞。
通过观察血浆和血细胞,可以了解血液的组成成分。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血液、抗凝剂(如柠檬酸钠)、载玻片、显微镜、吸管等。
2. 实验仪器:离心机、烧杯、试管等。
四、实验步骤1. 将新鲜血液加入抗凝剂,充分混匀。
2. 将混匀后的血液倒入试管中,静置一段时间。
3. 观察血液分层情况,上层为血浆,下层为血细胞。
4. 将上层血浆小心吸出,滴在载玻片上,观察其颜色、透明度等特征。
5. 将下层血细胞小心吸出,滴在载玻片上,观察其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
6. 使用显微镜观察白细胞和血小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血浆:呈淡黄色,半透明,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质、无机盐等。
血浆具有运输营养物质、激素、氧气等功能。
2.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a. 红细胞:呈暗红色,不透明,无细胞核,富含血红蛋白。
红细胞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b. 白细胞:呈白色,有细胞核,体积较大。
白细胞具有吞噬、消化病原体等功能,参与人体免疫功能。
c. 血小板:呈白色,无细胞核,体积最小。
血小板具有止血、凝血等功能。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血液的组成成分,掌握了血液分层实验的操作方法,熟悉了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的观察方法。
血液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运输、调节、防御等功能,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污染。
2. 操作时要小心谨慎,避免血液溅出。
3. 观察时注意观察细节,准确记录实验结果。
血液系统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血涂片制作和显微镜观察方法。
3. 观察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了解其生理和病理变化。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人静脉血、生理盐水、染色液、载玻片、盖玻片、吸管、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等。
2. 仪器:显微镜、天平、计时器、计数板、离心机等。
三、实验方法1. 血涂片制作:(1)用吸管吸取少量静脉血,滴于载玻片上。
(2)用另一载玻片轻轻刮过血液,制成均匀的薄层。
(3)将盖玻片覆盖在血涂片上,用镊子轻轻压平,避免气泡产生。
(4)将血涂片放入染色液中染色,待染色充分后取出。
2. 显微镜观察:(1)将染色后的血涂片放置在显微镜载物台上。
(2)使用低倍镜和油镜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3)记录观察结果。
3. 血细胞计数:(1)将血涂片放置在计数板上。
(2)使用显微镜观察计数区域内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
(3)计算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红细胞:(1)形态:呈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
(2)数量:在正常范围内,约为(4.0-5.5)×10^12/L。
2. 白细胞:(1)形态:分为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2)数量:在正常范围内,约为(4.0-10.0)×10^9/L。
3. 血小板:(1)形态: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无细胞核。
(2)数量:在正常范围内,约为(100-300)×10^9/L。
通过观察,发现实验者的血液系统处于正常状态,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均在正常范围内。
五、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血涂片制作要均匀,避免气泡产生,以保证观察结果的准确性。
2. 显微镜观察时,要使用合适的倍数,以便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3. 实验结果表明,血液系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系统,红细胞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负责防御感染,血小板负责止血和凝血。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血液系统,了解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掌握了血涂片制作和显微镜观察方法,对血液生理和病理变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神奇的血液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血液成分分析及功能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及其功能。
2. 掌握血液离心分离技术。
3. 分析不同血液成分的特性及其生理作用。
实验时间: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生物实验室实验器材:1. 血液采集器2. 血液离心机3. 吸管4. 试管5. 移液器6. 显微镜7. 细胞计数板8. 生理盐水9. 氯化钠溶液10. 乙醇11. 红细胞溶血剂实验对象:健康志愿者(2名)实验步骤:1. 血液采集:使用无菌采血针采集志愿者血液2ml,置于含有抗凝剂的试管中。
2. 血液离心:将血液置于离心机中,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10分钟,使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细胞成分沉淀。
3. 分离血液成分:将离心后的血液小心分为上清液(血浆)和沉淀物(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4. 红细胞计数:使用红细胞计数板和生理盐水稀释血液,计算红细胞数量。
5. 白细胞计数:使用显微镜观察白细胞,记录白细胞数量。
6. 血小板计数:使用血小板计数板和生理盐水稀释血液,计算血小板数量。
7. 血浆成分分析:使用不同试剂检测血浆中的蛋白质、糖、脂类等成分。
8. 红细胞功能检测:将红细胞置于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观察其形态变化。
实验结果:1. 红细胞:志愿者血液中红细胞数量为5.0×10^12/L,呈双凹圆盘状,直径约为7.5μm。
2. 白细胞:志愿者血液中白细胞数量为4.0×10^9/L,主要为中性粒细胞。
3. 血小板:志愿者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为150×10^9/L。
4. 血浆成分:血浆中蛋白质含量约为65g/L,糖含量约为5.0g/L,脂类含量约为1.0g/L。
5. 红细胞功能:在0.9%氯化钠溶液中,红细胞形态正常;在1.0%氯化钠溶液中,红细胞出现皱缩现象。
实验结论:1.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质、糖、脂类等;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生理血液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
2. 掌握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 通过实验观察,了解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具有运输、缓冲、防御等功能。
血液凝固是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的过程,是机体防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液凝固过程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两种途径。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家兔血液- 生理盐水- 肝素- 草酸钾- 棉花- 肺组织浸液- 秒表- 试管- 注射器- 血细胞计数板- 显微镜2. 实验仪器:- 电热恒温水浴锅- 秒表- 搅拌器- 血涂片制备器四、实验方法1. 血液凝固实验:- 将家兔颈动脉放血,收集血液于试管中。
- 将血液分为三组,分别加入生理盐水、肝素和草酸钾。
- 将三组血液放入37℃水浴锅中,观察并记录血液凝固时间。
- 将另一组血液加入棉花和肺组织浸液,观察并记录血液凝固时间。
2. 血细胞计数实验:- 制备血涂片。
- 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 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计算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
五、实验结果1. 血液凝固实验:- 生理盐水组血液凝固时间为5分钟。
- 肝素组血液凝固时间为10分钟。
- 草酸钾组血液凝固时间为8分钟。
- 棉花和肺组织浸液组血液凝固时间为1分钟。
2. 血细胞计数实验:- 红细胞计数:500万/μl- 白细胞计数:10万/μl- 血小板计数:150万/μl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发现棉花和肺组织浸液可以显著缩短血液凝固时间,而肝素和草酸钾则使血液凝固时间延长。
这表明组织因子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 血细胞计数实验结果显示,家兔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较多,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较少。
这与家兔的生理功能相适应,红细胞主要负责氧气的运输,白细胞具有防御功能,血小板则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血液的组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2. 掌握血液分离和检测的方法;3. 分析血液中各成分的含量和作用。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血浆占血液的55%,主要由水、蛋白质、电解质、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等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主要负责氧气的运输,白细胞具有免疫功能,血小板具有凝血功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血液、抗凝剂、离心机、移液器、试管、滴定板、pH计、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等;2.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葡萄糖、氯化钠、葡萄糖酸钙、酚酞指示剂、柠檬酸钠等。
四、实验步骤1. 血液采集:取一定量的新鲜血液,加入抗凝剂,充分混合;2. 血液分离:将血液分层,分离出血浆和血细胞;3. 血浆检测:(1)测定血浆pH值;(2)测定血浆中葡萄糖、氯化钠和葡萄糖酸钙的含量;4. 血细胞检测:(1)血细胞计数:使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2)血细胞形态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5. 数据记录与分析: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实验结果1. 血浆pH值为7.35-7.45;2. 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为4.5-6.1mmol/L,氯化钠含量为135-145mmol/L,葡萄糖酸钙含量为1.0-1.2mmol/L;3. 血细胞计数结果如下:- 红细胞计数: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 白细胞计数:(4.0-10.0)×10^9/L;- 血小板计数:(100-300)×10^9/L;4. 血细胞形态观察结果: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白细胞呈球形,血小板呈不规则形状。
六、实验讨论1.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其主要成分是水,占血浆的90%以上。
血浆中含有多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电解质和蛋白质等,具有运输、缓冲、调节渗透压等生理功能;2. 红细胞是血液中的主要细胞成分,主要负责氧气的运输。
血液生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掌握制作血涂片和观察血细胞的方法。
3. 学习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血细胞计数。
4. 比较不同动物的血液组成和血细胞差异。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介质,具有运输、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理功能。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其中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本实验通过制作血涂片、观察血细胞形态和计数,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并比较不同动物的血液差异。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血液、生理盐水、玻片、推片、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滴管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酒精灯、培养皿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血涂片:(1)用生理盐水清洗玻片和推片。
(2)取少量血液滴在玻片上。
(3)用推片将血液均匀涂在玻片上,形成薄膜。
(4)将涂好的玻片放在酒精灯上烘干。
2. 观察血细胞形态:(1)将烘干的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2)依次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形态、大小、分布等。
3. 血细胞计数:(1)将血涂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上。
(2)在显微镜下计数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
(3)计算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平均数量。
4. 比较不同动物的血液差异:(1)分别对兔、鸡、鱼等动物的血液进行实验。
(2)比较不同动物的血液组成和血细胞差异。
五、实验结果1. 红细胞形态:红细胞呈双凹圆碟状,无细胞核,大小均匀,主要功能为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2. 白细胞形态:白细胞有细胞核,体积较大,分为粒细胞和无粒细胞,主要功能为免疫防御。
3. 血小板形态:血小板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主要功能为止血和凝血。
4. 不同动物的血液差异:- 兔:红细胞数量较多,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适中。
- 鸡:红细胞数量较多,白细胞数量较多,血小板数量适中。
- 鱼:红细胞数量较少,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较少。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通过制作血涂片、观察血细胞形态和计数,了解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以及不同动物的血液差异。
人体血液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结构。
2. 观察血液在加入抗凝剂后的分层现象。
3. 识别血液中的不同成分及其功能。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内循环流动的重要液体,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通过观察血液在加入抗凝剂后的分层现象,可以直观地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各成分的功能。
三、实验材料1. 新鲜的人体血液样本2. 抗凝剂(如EDTA)3. 试管4. 移液管5. 移液器6. 显微镜7. 生理盐水四、实验步骤1. 取一定量的新鲜血液样本,加入适量的抗凝剂,轻轻摇匀。
2. 将混合好的血液样本放入试管中,静置一段时间。
3. 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记录分层后的各层成分。
4. 使用移液管分别从上层、中层和下层吸取血液样本。
5. 将吸取的血液样本进行显微镜观察,记录观察到的细胞类型和数量。
6. 将观察结果与理论值进行对比分析。
五、实验结果1. 血液分层现象:经过静置后,血液分为三层,上层为血浆,中层为白细胞和血小板,下层为红细胞。
2. 显微镜观察结果:- 上层(血浆):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糖类、脂类等物质。
- 中层(白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数量较少,呈圆形或椭圆形,具有吞噬细菌、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数量较多,呈不规则形状,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作用。
- 下层(红细胞):呈双面凹的圆饼状,富含血红蛋白,具有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六、实验讨论1. 血液在加入抗凝剂后,由于抗凝剂的作用,血液不会凝固,从而出现分层现象。
2.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废物,具有运载血细胞、维持渗透压、调节体温等功能。
3. 白细胞和血小板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具有防御和保护、止血和加速凝血等功能。
4. 红细胞是血液中的主要有形成分,富含血红蛋白,具有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血液的分层现象,并识别了血液中的不同成分及其功能。
实验结果表明,血液由血浆、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组成,各成分具有不同的功能,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血液组成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血液学检验的基本方法。
3. 学习显微镜观察血细胞的技术。
二、实验原理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中含有多种蛋白质、电解质、营养物质等,负责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分别具有运输氧气、防御感染和止血等功能。
三、实验材料1. 试剂:抗凝剂(EDTA-K2)、生理盐水、稀释液。
2. 仪器: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载玻片、推片、吸管、滴管、镊子等。
3. 样品:新鲜血液。
四、实验方法1. 制备血涂片:取新鲜血液,加入抗凝剂,充分混匀。
取少量血液,滴于载玻片上,用推片将血液均匀涂抹。
自然晾干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2. 观察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数量,观察红细胞形态。
3. 观察白细胞:计数白细胞数量,观察白细胞形态。
4. 观察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数量,观察血小板形态。
5. 血浆检验:取少量血液,加入稀释液,混匀后进行血浆生化检验。
五、实验结果1. 红细胞计数:每微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为5.0×10^12个。
2. 红细胞形态: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大小基本一致。
3. 白细胞计数:每微升血液中白细胞数量为4.0×10^9个。
4. 白细胞形态: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
5. 血小板计数:每微升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为1.5×10^11个。
6. 血浆生化检验结果: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通过观察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加深了对血液学知识的理解。
2. 血细胞计数是血液学检验的重要指标,对于疾病的诊断和病情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3. 观察血细胞形态有助于判断血细胞的异常变化,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4. 血浆生化检验可以了解机体代谢状况,对于疾病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参考价值。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血液学检验的基本方法,了解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制备血涂片、观察血细胞形态和计数血细胞数量。
血液的生理实验报告
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运输、防御、调节等多种生理功能。
血液凝固是血液生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通过观察血液凝固现象,分析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进一步了解血液的生理功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家兔血液、生理盐水、肝素、草酸钾、石蜡油、棉花、肺组织浸液、注射器、试管、动脉夹、动脉插管、恒温水浴、秒表、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等。
2. 实验仪器:注射器、试管、动脉夹、动脉插管、恒温水浴、秒表、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家兔麻醉,取颈动脉血,将血液分为若干份,分别加入不同试剂。
2. 观察血液凝固现象,记录凝固时间。
3. 对比不同条件下血液凝固时间,分析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4. 制作血涂片,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形态。
5. 使用血细胞计数板于显微镜下直接计数,计算红细胞、白细胞数目。
五、实验结果1. 血液凝固现象:在未添加任何试剂的试管中,血液凝固时间为5-8分钟;在加入肝素、草酸钾、石蜡油的试管中,血液凝固时间明显延长;在加入棉花的试管中,血液凝固时间缩短;在加入肺组织浸液的试管中,血液凝固时间最短。
2. 血涂片观察: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白细胞有核,血小板无核。
3. 血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为5.0×10^12/L,白细胞计数为1.0×10^9/L。
1. 血液凝固是血液生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通过观察血液凝固现象,分析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进一步了解血液的生理功能。
2. 肝素、草酸钾、石蜡油等物质可以延缓血液凝固,可能与其抗凝作用有关。
而棉花、肺组织浸液等物质可以加速血液凝固,可能与其促进凝血因子活化的作用有关。
3. 本实验结果显示,家兔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目正常,符合生理学特征。
血液成份鉴定实验报告
血液成分鉴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血液成分鉴定的原理和方法。
2. 了解血液中主要成分的性质和功能。
3. 掌握血液凝固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其中血浆是淡黄色的液体,主要由水、蛋白质、无机盐、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等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1. 血浆成分鉴定:通过观察血浆的颜色、透明度和比重等物理性质,以及检测其中的主要成分,如蛋白质、葡萄糖、电解质等,可以了解血浆的成分。
2. 血细胞成分鉴定:通过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和功能,可以了解血细胞的成分。
3. 血液凝固鉴定:通过观察血液凝固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可以了解血液凝固的原理。
三、实验材料1. 血液样本2. 试管3. 移液器4. 试剂:生理盐水、抗凝剂、白细胞计数板、血小板计数板、血红蛋白测定试剂盒等5. 仪器:显微镜、离心机、血细胞分析仪等四、实验步骤1. 血浆成分鉴定1. 取血液样本,加入抗凝剂,混匀后离心分离血浆。
2. 观察血浆的颜色、透明度和比重等物理性质。
3. 使用试剂检测血浆中的蛋白质、葡萄糖、电解质等成分。
2. 血细胞成分鉴定1. 使用白细胞计数板和血小板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
2. 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3. 使用血红蛋白测定试剂盒检测血红蛋白的含量。
3. 血液凝固鉴定1. 取血液样本,加入抗凝剂,混匀后观察血液凝固的时间。
2. 探讨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如温度、pH值、抗凝剂等。
五、实验结果1. 血浆成分鉴定结果1. 血浆颜色:淡黄色2. 血浆透明度:透明3. 血浆比重:1.0254. 蛋白质含量:7.0 g/L5. 葡萄糖含量:4.5 mmol/L6. 钠离子含量:142 mmol/L7. 钾离子含量:4.5 mmol/L2. 血细胞成分鉴定结果1. 红细胞数量:5.0 x 10^12/L2. 白细胞数量:10.0 x 10^9/L3. 血小板数量:200 x 10^9/L4. 红细胞形态:正常5. 白细胞形态:正常6. 血小板形态:正常3. 血液凝固鉴定结果1. 血液凝固时间:3分钟2. 影响因素:温度、pH值、抗凝剂等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鉴定了血液的成分,包括血浆成分和血细胞成分。
抽血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抽血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培养实验室基本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内重要的液体组织,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质、电解质等。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分别负责运输氧气、免疫和凝血等功能。
通过抽血实验,可以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者:志愿者(年龄、性别不限)。
2. 仪器:采血针、采血管、消毒棉签、碘伏、酒精棉球、一次性手套、采血架、止血带等。
3. 药品:抗凝剂(EDTA-K2、肝素钠等)。
4. 其他:记录表、剪刀、胶带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实验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2)实验者取坐位,手臂平放在桌面上。
(3)实验者洗手,并戴好一次性手套。
(4)实验者用碘伏消毒采血部位,待酒精挥发。
2. 采血操作(1)实验者用止血带扎紧采血部位上方,使血液充盈静脉。
(2)实验者用酒精棉球消毒采血部位,待酒精挥发。
(3)实验者持采血针对准静脉,迅速刺入皮肤。
(4)血液流入采血管,当采血管内血液达到一定量后,拔出采血针。
(5)用消毒棉签按压采血部位,直至出血停止。
(6)将采血管密封,标记姓名、日期等信息。
3. 标本处理(1)将采集的血液标本送至检验科。
(2)根据检验项目,将血液标本进行相应处理。
五、实验结果1. 血液外观:血液呈红色,半透明状,含有一定量的血细胞。
2. 血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
3. 生化指标: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
4. 其他指标:血型、凝血功能等。
六、实验讨论1. 抽血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2. 采血部位选择应准确,避免损伤血管。
3. 采血量应根据检验项目确定,避免过量或不足。
4. 采血后,应妥善处理血液标本,防止污染。
5.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实验者安全,避免意外伤害。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抽血实验,我们了解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掌握了抽血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移植血液提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学习移植血液提取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掌握血液分离技术,提取所需成分。
3. 了解移植血液的保存和运输要求。
二、实验原理移植血液提取是指从供体血液中分离出具有特定功能的血液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以满足临床移植治疗的需求。
本实验采用血液分离技术,通过离心分离法提取所需血液成分。
三、实验材料1. 供体血液样本:新鲜全血2. 血液分离机3. 离心管4. 血液抗凝剂5. 血液分离袋6. 实验器材:移液管、吸管、试管、剪刀、无菌手套、酒精灯等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穿戴无菌手套,准备实验器材。
2. 标记:将离心管和分离袋编号,以便后续识别。
3. 抗凝:向供体血液样本中加入适量的抗凝剂,充分混匀。
4. 分离:将抗凝血液样本倒入分离袋中,置于血液分离机中进行离心分离。
5. 观察分离:观察分离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记录分离时间。
6. 提取:根据实验需求,使用移液管或吸管从分离袋中提取所需血液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
7. 保存:将提取的血液成分按照保存要求进行储存,如冷藏、冷冻等。
8. 清理: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器材进行清洗、消毒,保持实验室卫生。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分离效果:通过离心分离,血液成分得到有效分离,提取出所需血液成分。
2. 提取量:根据实验需求,提取出一定量的所需血液成分。
3. 保存效果:提取的血液成分按照保存要求进行储存,确保其质量和活性。
六、实验讨论1. 血液分离技术:血液分离技术是移植血液提取的关键步骤,本实验采用离心分离法,分离效果良好。
2. 抗凝剂:抗凝剂在血液分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选择合适的抗凝剂对实验结果至关重要。
3. 保存要求:提取的血液成分需按照保存要求进行储存,以保证其质量和活性。
七、实验结论本实验成功完成了移植血液提取,提取出所需血液成分,为临床移植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八、实验反思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实验实验报告09 生物技术摘要:血液在体内承担着物质运输、免疫等重要的生理功能。
比较不同动物的血液组成和血细胞的差异,对了了解血液的功能以及不同动物体的特征有重要意义。
制作血涂片用于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形态;使用血细胞计数板于显微镜下直接计数,计算分别得到红细胞、白细胞数目。
关键字:血液红细胞白细胞血细胞计数血涂片第一章前言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上起着重要作用,具有运输、缓冲、防御等功能。
比较不同动物的血液组成和血细胞的差异,对了了解血液的功能以及不同动物体的特征有重要意义。
动物红细胞的形态、大小、数目与动物的进化和生态适应均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红细胞的数目越多,而体积越小,同时血细胞也高度分化;白细胞体积(除鱼类)比红细胞大,但比重却比红细胞小。
白细胞按其组成又分为粒细胞和无粒细胞。
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白细胞数目波动较大。
通过观察不同脊椎动物的血涂片,并在镜下计数,即可初步观察到不同脊椎动物血细胞形态变化即数目变化。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2.1 血涂片的制作与观察2.1.1 材料鲤鱼、牛蛙、家鸽、家兔、小白鼠血液样品,洁净载玻片,毛吸管,瑞氏染液,蜡笔2.1.2方法取末血样少量置于玻片的一端,左手持载玻片,右手以边缘平滑的推片的一端从血滴前方后移接触血滴,血滴即沿推片散开,推片与载片夹角保持30-45度平稳地向前移动,载片上保留下一薄层血膜。
待干后用蜡笔在血膜两侧划线,以防染液溢出。
然后将血膜平放在染色架上,加瑞氏染液2-3滴,使覆盖整个血膜。
固定0.5-1.0分钟,滴加等量或稍多的新鲜蒸馏水。
与染料混匀染色5-10分钟。
当液面浮现一层金黄色金属状物质,表示染液起了作用。
用蒸馏水冲去染液,待自然干燥后,即可置血涂片于显微镜下进行镜检。
红细胞淡红色,无核的圆形细胞,因红细胞为双凹形,故边缘部分染色较深,中心较浅,直径7-8微米。
颗粒白细胞嗜中性颗粒白细胞:体积略大于红细胞,细胞核被染成紫色分叶状,可分1-5叶。
直径10-12微米。
嗜酸性颗粒白细胞:略大于嗜中性白细胞,细胞核染成紫色,通常为2叶,胞质充满嗜酸性大圆颗粒,被染成鲜红色。
直径10-15微米。
嗜碱性颗粒白细胞:体积略小于嗜酸性白细胞,细胞质中有大小不等被染成紫色的颗粒,颗粒数目较嗜酸性白细胞的颗粒少,核1-2叶,染成淡蓝色。
直径10-11微米。
淋巴细胞胞质少,常为围绕细胞核的一薄层,其中无颗粒细胞核是肾形或马蹄形,染成蓝紫色。
血小板血小板体形甚小,形态不规则,染淡蓝色,内含紫色颗粒,无核,常聚集成团。
2.2 血细胞计数2.2.1 材料鲤鱼、牛蛙、家鸽、家兔、小白鼠、人体血液样品,柠檬酸钠,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毛吸管。
2.2.2方法1.计数原理:血细胞计数板由一块长约7.5cm、宽3.5cm的厚玻璃制成,在中部1/3面积处有4条槽,内侧两条槽之间还有1条横槽相通,在中部构成2块长方形平台。
此平台比整个载玻片平面低0.1mm。
平台中部各有一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分九大格,每格边长1mm,面积为1mm2,盖上盖玻片后体积为0.1mm3。
四角的大格被划分为16个中方格,一般用作白细胞、血小板及组织培养的细胞计数。
中央的大方格则由双线划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面积为0.04mm2,盖上盖玻片后体积为0.004mm3,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用于红细胞、微生物细胞的计数。
计数方格为:2.方法:用毛吸管吸取10μl血液样本加柠檬酸钠至1ml(即稀释100倍)或2ml(即稀释200倍),轻轻摇匀。
将清洁干燥的血细胞计数板盖上盖玻片,再用无菌的毛细滴、管将摇匀的血液稀释液由盖玻片边缘滴一小滴,让稀释液沿缝隙靠毛细渗透作用自动进入计数室,使计数室均能充满稀释液。
取样时先要摇匀菌液,加样时计数室不可有气泡产生。
加样后静止2-3min,然后将血细胞计数板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找到计数室所在位置,然后换成高倍镜进行计数。
红细胞数/L=N*25/(5*10*106*稀释倍数)白细胞计数/L=N*稀释倍数*10*106/4第三章结果3.1血涂片的制作与观察3.1.1鲤鱼、牛蛙、家鸽的血涂片都只观察到了红细胞,经查阅相关资料,白细胞有如下特点:1、含量少由于白细胞含量为5000~10000个/立方毫米,而红细胞为400~500万个/立方毫米(男),其比例大约为1∶500(按最高含量),也即,大约观察500个红细胞才能看到1个白细胞。
2、颜色浅白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圆球形,是无色有核的细胞。
因而,在光镜下观察,由于其透光能力强,所以看到的白细胞颜色浅。
主观因素主要是来自于实验技能方面不过关。
解决方法:可根据白细胞的透光能力较强这一特点,利用低倍镜找。
方法是:首先,应在低倍镜下调节细准焦螺旋,当看清细胞后,再继续向上调,使红细胞模糊不清。
然后,移动涂片,边移动边注意观察。
会发现在视野中有一些小亮点,如星星在闪烁。
将其中一个亮点置于视野中央,然后,再调细准焦螺旋使细胞清晰。
观察后发现,此亮点便是要找的白细胞。
如需仔细观察,可换高倍镜。
但注意光线不要太亮。
3.1.2 家兔、小白鼠血涂片制作失败血涂片制作失败原因分析:1.现象:以磷酸缓冲液为稀释液配制染剂,配比尝试了1:5,1:7,1:9,细胞几乎均不着色;以蒸馏水为稀释液配制染剂,配比为1:5,染色较浅,但能看到细胞。
查阅相关资料:缓冲液pH值为6.24时,各血涂片的血细胞染色均较淡,尤其是白细胞中特殊颗粒显示不清,胞核、胞质对比不理想;随着缓冲液pH 值的升高,血细胞染色逐渐变深,白细胞中的特殊颗粒逐渐显现,胞核、胞质对比逐渐鲜明;缓冲液pH 值为6.98时,血细胞的染色、白细胞中特殊颗粒均显示清晰,胞核、胞质对比鲜明;随着pH 值的继续升高,血细胞的染色、白细胞中的特殊颗粒显示反而模糊,胞核、胞质对比效果逐渐下降。
2.原因分析:查阅相关文献:瑞氏染料是由伊红、美蓝的化合物溶于甲醇而制成的,伊红是带负电荷的酸性染料,美蓝是带正电和的碱性染料。
两种染料结合在一起溶解在甲醇中后,美蓝和伊红又重新分离开来,成为带负电荷的伊红离子和带正电荷的美蓝离子,以吸附带不同电荷的蛋白质。
血细胞内含有不同等电点的蛋白质,在pH 为6.98的缓冲液中,血液中的但多说蛋白质均达到或接近自己的等电点,因而能很好地吸附相应的染料并着色。
综上,家兔和小白鼠血涂片制作失败主要是由于没有测定染料的pH 值,使得染色在不适宜的pH 下进行不成功。
3.2 血细胞计数3.2.1 鲤鱼血细胞计数(稀释二百倍) 1.红细胞N=80,红细胞个数=0.8*1012个2.白细胞无法辨识,具体误差分析见3.1.13.2.2 牛蛙血细胞计数(稀释二百倍)1718141516N=47,红细胞个数=0.47*1012个2.白细胞无法辨识,具体误差分析见3.1.13.2.3 家鸽血细胞计数(稀释二百倍) 1.红细胞N=299,红细胞个数=2.99*10122. 白细胞无法辨识,具体误差分析见3.1.13.2.4 家兔血细胞计数(稀释一百倍) 1.红细胞N=909,红细胞个数=4.5*101210911895855675069181178181184185N=43,白细胞个数=11*1093.2.5 小白鼠血细胞计数(稀释二百倍) 1.红细胞N=829,红细胞个数=8.29*1012 2.白细胞N=23,白细胞个数=11.5*109106141315517616814918148563.2.6 人血细胞计数(稀释二百倍) 1.红细胞N=336,红细胞个数=3.36*1012 2.白细胞N=74,白细胞个数=37*1093.3 数据汇总5768697567161720213.4 误差分析误差来源既有技术上的,也有客观因素。
其中由于采血不顺利,器材处理、使用不当,稀释不准确,细胞识别错误等因素所造成的误差属技术误差;而由于仪器(计数板、盖片、吸管等)不够准确与精密也会带来误差;还有由于细胞分布不均匀等因素带来的细胞计数误差。
查阅相关资料,可通过以下途径减小误差:(1)所用器材均应清洁干燥,计数板、血盖片、微量吸管及刻度吸管的规格应符合要求或经过校正;(2)红细胞稀释液应等渗、新鲜、无杂质微粒;(3)严格操作,从消毒、采血、稀释、充液到计数都应规范,尤其应注意的是血样稀释及充液时既要作到充分混匀,又要防止剧烈震荡为破坏红细胞。
必须一次性充满计数室,防止产生气泡,充入细胞悬液的量以不超过计数室台面与血盖片之间的矩形边缘为宜;(4)欲将误差控制在变异百分数5%以内,至少需要在计数室中计数400个红细胞;(5)排除异常标本的干扰。
参考文献[1] 杨秀平.动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杨秀平.动物生理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解景田赵静.生理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 包新康张迎梅高岚.动物生物学实验指导.兰州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