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

合集下载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一、引言现代城市化进程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中心、生态建设为基础、产业转型为引领的城镇化过程。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议题。

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⒈实现人口流动和资源配置的优化新型城镇化能够促进人口在城乡间的流动,实现优质资源的均衡配置。

通过人口的流动,人才和劳动力可以更好地匹配就业机会,同时可以避免城市资源过度集中造成的负面影响。

⒉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新型城镇化可以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城镇化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同时,城市化还能够吸引外商投资,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⒊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环境状况新型城镇化能够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功能和载体的质量。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和发展,可以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形象,改善城市环境状况,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三、新型城镇化改革难题⒈人口流动和户籍制度改革人口流动和户籍制度改革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现行户籍制度存在限制人口流动的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建立合理的人口流动机制和户籍管理方式。

⒉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城市土地制度改革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环节。

需要改革土地征收制度,优化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城市建设用地的公平和合理性。

⒊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避免过度开发和乱建乱象。

⒋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改革新型城镇化需要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

需要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投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四、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阅附件中的进一步详细资料和数据。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⒈城镇化:指以城市化进程为基础,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转型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综合改革。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一、背景介绍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但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问题分析⒈城镇化进程不平衡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城镇化进程较快,而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不平衡的发展现象,加剧了地区间的差距,同时也限制了城镇化进程的整体发展。

⒉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一些地方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给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

⒊土地利用不合理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

一些地方存在大量闲置土地,而一些城市却面临土地供给紧张的情况。

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不仅浪费了土地资源,也限制了城镇化进程的发展。

⒋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

例如,农民工在城市定居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

这些问题既是城镇化建设的难题,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短板。

三、对策建议⒈加快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对于相对滞后的地区和行业,应加大对其城镇化进程的支持力度。

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布局等措施,促进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⒉优化城镇化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城镇化规划和城市建设中。

加强治理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发,推动城镇化建设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

⒋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增加农民工在城市定居的机会,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保障,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附件:本文档附件为相关数据统计表格和调研报告。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一、引言新型城镇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对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以及面临的改革难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⒈经济增长推动作用:新型城镇化将为中国经济提供新的增长动力,通过提高就业水平和消费能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与升级。

⒉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城市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可以促进资源的集中配置和优化分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⒊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新型城镇化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体系。

⒋推动农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村产能升级和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⒌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城镇化可以推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三、新型城镇化的改革难题⒈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城镇化需要建立健全的城镇化管理体制和机制,包括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

⒉城市规划和建设质量提升:城市规划和建设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和文化传承,提高城市的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⒊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市化进程中,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是一个重要问题,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和改革。

⒋农民工问题: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问题是一个关键问题,包括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⒌资金来源和投融资机制:城镇化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和投融资机制,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

四、建议和措施⒈推进城市化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包括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

⒉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质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和文化传承。

⒊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和改革,提高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

⒋关注农民工问题,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保障他们的权益和合法权益。

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建议,以提高新型城镇化的质量。

一、面临的困难问题(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

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土地资源的粗放利用导致耕地减少、生态空间被挤压。

同时,能源的需求大幅增加,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大量的废弃物排放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空气质量下降、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支撑不足部分城镇在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缓慢,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导致城镇经济增长乏力,就业机会有限。

产业与城镇发展未能实现有效融合,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制约了城镇化的质量提升。

(三)公共服务不均等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依然较大。

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在城镇中的分布不均衡,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薄弱。

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导致人口过度向大城市流动,进一步加剧了城镇发展的不平衡。

(四)城镇规划不合理一些城镇规划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规划执行不到位。

城镇功能分区不明确,产业园区与居民区混杂,交通拥堵、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等问题突出。

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忽视了城镇的特色和文化内涵,造成“千城一面”的现象,降低了城镇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五)人口转移与市民化滞后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镇,但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就业等方面仍面临诸多障碍,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农民工在城市中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市民化进程缓慢。

这不仅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谐,也制约了消费需求的释放和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六)社会治理能力不足随着城镇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城镇社会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1. 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进。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城市化不仅仅是简单的人口流动,更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推动力。

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优化经济结构、保护环境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进新型城镇化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方面,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创造了就业机会,降低了失业率。

另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等各方面,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和便利,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人民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3. 经济结构优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于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农村地区主要依靠农业产出为生,农民收入较低,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而城镇化进程可以促使农民转变职业,从事非农产业,从而提高其收入水平。

同时,城市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商品和服务,推动了商品生产和服务行业的发展。

这些都有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加快经济增长速度。

4. 环境保护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于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化过程中,人口集中在城市中,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减轻了农田面积压力,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同时,城市能够提供更好的环境基础设施,包括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等,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

推进新型城镇化还可以推动绿色发展,鼓励能源节约和环保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发展。

5. 促进社会进步和文化交流推进新型城镇化还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和文化交流。

城市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创新。

不同地域的人们在城市中聚集,带来了各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城市还可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6. 政策指引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包括土地政策、财税政策、人才政策等。

2024年新型城镇化进入全新阶段

2024年新型城镇化进入全新阶段
2024年新型城镇化进入全 新阶段
汇报人:XX 2024-01-26
目录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与意义 • 2024年新型城镇化全新阶段特征 • 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创新 • 产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机会拓展 •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 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推进举措 • 总结与展望:迈向更高水平新型城镇化
推广绿色低碳建筑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推广节能门窗 、绿色建材等,降低建筑能耗。
3
促进绿色出行
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 推广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交通拥堵和 尾气排放。
06
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推进举措
社会治理体系改革深化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干预,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提高政 府服务效能。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新型城镇化强调社会公平和包容 性发展,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01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 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 量发展。
02
03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和 城乡一体化,有利于缩小区域发 展差距和实现全面小康。
04
02
2024年新型城镇化全新阶段特征
人口集聚与产业优化升级
1
人口集聚效应显著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人口将不断向 城市集聚,形成大规模的城市人口。这 将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促 进城市产业的繁荣。
2
产业优化升级明显
在人口集聚的推动下,城市产业将不断 进行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 务业等高端产业将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 ,推动城市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政策建议及路径选择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1]简版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1]简版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引言新型城镇化是指根据我国国情和发展需求,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城镇发展,以人为本,注重质量和效益,建设安全、便利、绿色、宜居的现代化城市。

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 促进经济增长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助于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

城镇化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流动,提高生产率和劳动力素质,促进产业的升级和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

城镇化还能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拉动消费和投资,刺激经济的持续增长。

2. 解决农村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可以有效解决农村问题。

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着土地资源匮乏、农业产能相对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下等问题。

通过城镇化,可以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城镇化还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3. 优化人口结构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助于优化我国的人口结构。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农业劳动力可以转移就业,城镇化进程可以有效地减少农业人口。

这有利于增加城镇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推动农民工向非农产业转移,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4.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好,而中西部地区发展还比较滞后。

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可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5. 提高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提高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规划和建设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建设更多的绿地和生态空间,改善空气质量和水环境,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同时,城镇化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社会保障水平。

结论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一种城镇化模式。

在现代化进程中,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城镇化的推进,可以加快资源要素的集聚和优化配置,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经济规模效应,推动经济的发展与提升。

城镇化还可以拉动消费、促进投资,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市场活力,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 优化人口结构新型城镇化可以促进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得到有效利用,劳动力的素质提升和技能培训得到相应加强,从而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

城镇化还可以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3.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镇化的推进可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差距,促进资源要素的有机流动和转化。

通过城乡互动,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得到提高,也为城市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需求,实现了城乡利益的良性互动。

4. 提升城市品质新型城镇化可以提升城市品质。

城镇化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包括道路交通、水电供应、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改善,提升了城市的硬件条件。

城镇化还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为居民提供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人口结构,还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市品质的提升,为现代化进程注入强劲动力,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目标。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被赋予了时代的重任,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可选道路,全国各地当前都在积极探索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但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出现诸多问题,有效化解这些时代性问题,必须深入到乡村社会的经验逻辑中,通过经验的比较分析,探索适合各地发展的多元新型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策建议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加快经济结构和城乡结构的战略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战略实质与战略意义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标志、动力和必由之路。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涵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这一过程也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城乡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

新型城镇化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如果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那么没有新型城镇化也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聚集(产业、人口聚集)。

通过聚集产生较高的经济、社会、文化要素的配置效率,从而不断推动经济规模的扩张、不断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不断创新发展方式,使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以空间换财富、以空间换速度、以空间换资源、以空间换生态”。

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深层问题新型城镇化进程面临着城镇化进程滞后、工业化进程、城市规模不足、城市粗放型增长、基础设施不足、城市管理公共服水平低等这些许多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城镇的聚集度不够,城镇体系不合理,规划建设管理粗放聚集度不够,体现在产业和人口的聚集两个方面。

城市的聚集度和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市地位不相匹配,从根本上没有形成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观念制约和体制制约依然严重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讲,长期以来,加快城市发展观念相对滞后,人们对于新时期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造成体制性约束也比较严重。

申论热点:推进新型城镇化 促进共同富裕

申论热点:推进新型城镇化 促进共同富裕

申论热点: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

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对于共同富裕意义重大,极大地加快了我国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一、战略意义。

1.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巨大潜力将转化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以及扩大内需的需求力。

推进城镇化,可以有效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房地产等行业的产业需求,同时不断延伸的产业链条能够进一步扩大投资需求,缓解产能过剩的压力。

2.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加快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城镇化和工业化有着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展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发展载体。

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化是占据经济发展的中心,其他产业围绕制造业的发展而发展。

到工业化中期,对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要求提高,对城市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城市化的发展速度。

到工业化后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发生改变,社会经济环境围绕城市进行重新构造。

3.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城乡统筹,体现一盘棋的思想,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在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升级原有产业,强化质量导向,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以此达到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目的,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二、重要举措1.着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重点针对存量未落户人口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制定差异化落户政策。

(2)扩大公办学位资源,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力,精简材料,鼓励仅凭居住证入学,不断强化教育公平。

新型城镇化的机遇与挑战

新型城镇化的机遇与挑战

新型城镇化的机遇与挑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了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大问题。

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相显而易见,这些机遇与挑战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机遇1.经济机遇新型城镇化将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促进城市消费提高,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城市,进而扩大市场规模。

城镇化将使城市化建设带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提高城市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形成新的增长极。

2.社会机遇新型城镇化将更好地满足民生需求,完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城镇化的发展还可以增加人们的聚居地区,提高人口密度,方便城市的管理和服务。

同时,城市人口将面临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提高收入的机会,从而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3.环境机遇新型城镇化将有助于减少农村空心化和城市越限扩张,遏制环境污染和土地资源恶化。

城市化战略发展应该更加注重发展绿色和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环境友好型城市发展,实现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挑战1.土地问题新型城镇化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土地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土地利益分配问题将非常复杂,如何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有效安置流入城市的农民工等均存在挑战。

在扩大城市化范围的同时,要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土地争夺问题,确保新型城镇化的平稳过渡。

2.资源问题城市与农村协同发展的资源均衡配置也是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挑战。

比如,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大量的就业人口所需的就业资源、经济发展资源和住房资源,都需要更好地分配使用。

同时,在城市化建设中也要注重保护国家资源,减少浪费和损益。

3.环境问题新型城镇化也可能带来一些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度逐渐增大,各种污染源也随之增加。

同时,城市废弃物、大规模建筑工程、交通问题等也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小的冲击。

城市化规划中应该重视生态文明的发展,增加公共绿地,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

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难点与解决办法

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难点与解决办法

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难点与解决办法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人口流动性的增加,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然而,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很多难题也随之出现。

本文将探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难点,并提出解决办法。

二、新型城镇化的难点1.土地问题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土地问题是一个首要且复杂的挑战。

一方面,土地资源有限,由于原始农田转变为建设用地需要庞大资源和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土地征收与农民补偿问题也亟待解决。

因此,如何高效利用有限土地资源成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难点。

2.财政压力实施新型城镇化需要大量财政投入。

但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财政收入下降情况下,如何解决巨额财政支出成为了困扰县级以上政府的头等大事。

3.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户籍制度和城市户籍制度仍然处于分割状态。

农民工在城市扩展中所面临的压力和困境在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参保等方面尤其突出,城镇化发展中要解决他们的权益问题任重道远。

4.公共服务设施不均衡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公共服务设施与需求之间日益失衡。

教育、医疗、交通和环境等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影响深远的领域需加大投入以提升整体社会效益。

三、解决新型城镇化中的难点办法1.土地资源优化利用为了避免过度依赖原始农田建设用地,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强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土地使用方式。

提高土地利用率可继续发挥土地价值,并减少新耕地占用。

此外,在征收与补偿问题上要注重公平合理,确保农民利益充分得到尊重和保护。

2.财政改革与转移支付机制创新针对财政压力问题,在实施新型城镇化中,可以优化财政结构,减少非重点领域的投入,提高财政效率。

同时,要加强转移支付机制创新,鼓励地方政府开展项目融资和PPP模式等多元筹资途径。

3.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为了解决城市扩展中农民工所面临的权益问题,应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推动实施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险制度,确保农民工可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保障待遇,并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与路径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与路径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与路径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部分。

城镇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如何实现更加智慧、可持续和平衡的城镇化,需要我们发展出一套好的战略和路径。

第一部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及意义新型城镇化是指以提高城市质量和可持续性为核心,以城市治理和服务为重点,以人口集聚为导向,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主要关注城市的质量和可持续性,注重传统城镇化模式下的社会、资源、环境等问题。

新型城镇化还强调城市治理和服务的重要性。

城市治理是一种较为综合的概念,涉及经济、文化、社会和政治等多个方面。

城市服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科技创新、文化体验等多个方面。

城市治理和服务的改善对于提高城市质量、增加居民满意度、促进经济发展等都有重要作用。

新型城镇化也关注人口集聚和空间结构。

人口集聚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可以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

空间结构是城市规划和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

新型城镇化对中国的意义十分重要。

首先,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部分,与国家现代化战略紧密相关。

其次,城市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提高城市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对于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也有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一、科技创新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

从城市基础设施到城市管理和市民生活,科技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科技创新应作为核心推动因素。

二、推进城市化三化融合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化融合是指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的融合发展。

三化融合将促进城市化规模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和生产方式的升级等发展。

三、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变革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策略。

当前,我国的城市空间结构存在严重问题,如城镇化集中在大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影响域不断延伸等问题。

因此,应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变革,促进城市群和城市圈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大战略和历史 性任务 ,是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和推动我国经济持续
次由 “ 下中等收入”经济体转变为 “ 上 中等收入” 经济体。2 0 1 1 年 ,我国城镇化率达到 5 1 . 2 7 %,城镇
常住人 口首次超过农村人 I : 1 。这两个 “ 首次”意义 重大 , 标志着我国开始由乡村 中国向城市中国转变, 我国经济社会和城镇化进入新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 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了顶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 ,靠什么样的力量 沉着应对各种不利因素,保证我 国经济持续健康发 展?我的理解是 :寄希望于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其
理 由是:努力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将为我国赢得 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发挥的巨大空间。
[ 收稿 日期]2 0 1 2 — 1 2 —1 0
1 2 Z D X M 0 0 1 ) 的阶段性研 究成果
[ 作者简介] 张占斌 ,男 ,国家行政 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公共经济研 究会常务副会长 .

48 ・
国 家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201 3.1
经 济 发 展 与 改 童
规模不少与国外 的小城市相当,人 口不仅 向 “ c i t y ” 集聚,而且向 “ t o w n ”转移 ,这也可以看成是中国特 色的城镇化的一个特点,为了显示这种与外国的差 别,有 学者 把 中 国 的 “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译 为 “ 城镇 化” 。所 以,外 国的或者一 般 而言 的 “ U r b a n i z a - t i o n ”称之为 “ 城市化” ,中国的 “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则

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挑战与方案

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挑战与方案

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挑战与方案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当前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

新型城镇化是指以全面推进城镇化为基本方向,重点发展工业城市、特色小城镇和现代农业特色小镇,以及老旧城区改造等为主要任务的城镇化新阶段。

新型城镇化虽然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挑战,那么,新型城镇化为我国未来发展带来了哪些挑战,又该采取哪些方案应对呢?一、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挑战1.财政难题新型城镇化需要大规模的基建建设,以及大量的城市服务设施建设,这就需要政府大量的财政投入,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地方财政都面临着一些困难,这就给新型城镇化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2.环保问题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会大量消耗资源,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这对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尤其是一些拥挤且环保意识不强的城市,更是如此。

3.城乡差距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使城市的建设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都相对较差,这就给城乡融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新型城镇化的应对方案1.完善地方财政体制当前我国地方财政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地方面临着债务危机,因此,我们需要完善地方财政体制,加强地方政府的财政管理,同时也需要加强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协调,以确保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2.加强环保管理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势必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因此,在新型城镇化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加强环保管理,采用先行先试、分步实施、优化改造的思路,推进绿色城市建设,减少污染。

3.推进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需要充分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对于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可以加强与城市的衔接,逐步建设新型乡村、创意农业等特色小镇和新型农业产业园区。

4.发展新经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型城镇化也需要加强新经济的发展。

可以通过发展互联网经济、智慧城市、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为城市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对于缓解城市财政难题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一、引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人口结构、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促进经济增长1. 增加投资需求:推进新型城镇化将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等领域的投资需求,推动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2. 扩大消费市场:城市化进程中,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将带动消费市场的扩大,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的内需支撑。

3. 促进产业升级:新型城镇化推动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推动经济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领域转移升级。

三、优化人口结构1. 促进人口流动:新型城镇化将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流动,实现人口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人力资源的集聚效应。

2. 解决农村人口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可以有效解决农村人口过剩问题,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3. 提高人力资源效益:新型城镇化将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提高人力资源的效益和使用效率。

四、改善城市环境1. 优化城市布局:新型城镇化将促进城市规划和布局的合理调整,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增加城市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2. 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新型城镇化将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城市水资源、空气质量等环境治理,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3. 加强资源节约与保护:新型城镇化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减少资源浪费,推动可持续发展。

五、提高居民生活质量1. 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推进新型城镇化将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的福利水平。

2. 创造更好的就业机会:新型城镇化推动了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就业质量。

3. 提升居住条件:新型城镇化将推动住房建设和改善,提升居民的居住条件,改善住房环境。

中国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发展方向

中国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发展方向

中国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发展方向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城镇化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问题,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中国城镇化的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发展方向。

一、中国城镇化现状中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逐渐提高到现在的60.6%(2019年),但相比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如城市化进程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城乡差距较大等。

二、中国城镇化的问题(一)城市化进程不平衡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城市发展过快,导致城市化效果过度集中,城镇化水平在全国范围内不均衡,一部分地区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

此外,城市化进程中规划和管理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二)城市规划和环保缺失尽管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城市规划和环保政策,但许多城市在实践中往往只是形式上的规划和环保。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惩罚机制,很多城市往往会追求快速发展,从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规划和环保问题。

(三)城乡差距较大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较大,农民移民到城市后,往往难以融入城市社会,成为城市贫困群体。

同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存在较大的缺陷。

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道德上的问题,也是对国家整体发展的制约。

三、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一)推动城镇化转型升级应当坚持科学的城镇化理念,以智能化、绿色化、节能化、低碳化为引领方向,推动城镇化的转型升级。

要加强城市化规划和管理,避免城市化进程中产生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

(二)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城市群建设对于城镇化落后地区,应当侧重于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建设,将小城镇作为城镇化的新起点和发展阶段,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同时,应当加强与城市群的联动发展,搭建城乡二元体系的桥梁,促进优势互补。

(三)加强生态环保和资源节约应当高横向对城市建设中的环保问题进行监管和计划,应用新技术、新技能等智能化工具,使各个领域生态环保保持平衡。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义及影响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义及影响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义及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型城镇化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探讨新型城镇化的意义及其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一、新型城镇化的意义1. 促进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将有助于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升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机会。

通过吸引人才和资金向农村转移,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2. 提升市场消费潜力城镇化使得农民成为城市居民,他们的收入和消费能力有所提高。

随着人口城镇化率的增加,城市消费市场潜力进一步释放,为国内市场的繁荣做出贡献。

3. 推动司法、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新型城镇化将促使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提升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医疗保障和法律服务能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4. 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通过城镇化,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他们可以享受到城市所提供的更多机会和福利,有助于减少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与稳定。

二、新型城镇化的影响1. 经济结构优化新型城镇化将促使经济结构实现转型升级,从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城市经济。

这将推动我国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创新驱动型转型,提高经济竞争力。

2. 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提升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例如能源和水资源的合理使用。

通过推动绿色技术和可持续发展实践,减少资源浪费,并改善生态环境。

3. 人口流动与社会融合城镇化将增加人口流动性,使城市充满生机和多样性。

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融合,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人口流动还有助于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减少农民工迁徙压力。

4. 城乡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新型城镇化有助于强化城乡社会的互动与合作,推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

城市和乡村的互联互通将促进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和产业协同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新型城镇化推进战略的影响和发展趋势

新型城镇化推进战略的影响和发展趋势

新型城镇化推进战略的影响和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加速,作为国家战略的新型城镇化政策不仅在中国大地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同时也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新型城镇化政策旨在加强城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本文旨在探讨新型城镇化推进战略的影响和发展趋势,以期为当前和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决策提供一些参考。

一、新型城镇化政策推进的影响新型城镇化政策针对的是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如城市建设不规范、城市功能分化不均、城市负面影响与城市管理滞后等等。

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推进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关系的调整推进新型城镇化将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城市化发展相互促进。

随着城市设施的完善,农村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城乡差距逐渐减小。

同时,发展绿色低碳产品和绿色服务业,以及加强生态补偿等方面的工作,也有助于实现城乡牵合的发展。

2.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型城镇化政策要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包括交通、供水、供电、供气、排水、环保等。

这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3.推动城市经济和产业升级通过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推进,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推动城市产业从“城市服务型”向“创新型”、“知识型”、“智能型”发展转型,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发展质量。

4.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推进新型城镇化,利用现代化手段促进社会和谐、文化发展,提高市民的文化水平和素质。

同时,提供更为优质的居住环境和服务,加强社区建设和社会服务,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1.生态城市的建设当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因此,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趋势是建设生态城市,通过生态化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方式,减少城市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2010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为4260美元,首次由“下中等收入”经济体转变为“上中等收入”经济体。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这两个“首次”意义重大,标志着我国开始由乡村中国向城市中国转变,我国经济社会和城镇化进入新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明确提出提高城镇化质量的要求。

如何把城镇化的最大内需动力和改革的最大红利释放结合起来,这是未来发展必须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靠什么样的力量沉着应对各种不利因素,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的理解是:寄希望于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其理由是:努力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将为我国赢得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发挥的巨大空间。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是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和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火车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王牌”引擎。

能否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取决于一系列公共政府的集合,更取决于改革难题的突破。

一、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道路解读“Urbanization”一词一般译为“城市化”,主要用于说明国外的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

由于“Urban”包含有城市(city)和镇(town),世界上许多国家镇的人口规模比较小,有的甚至没有镇的建制,“Urbanization”往往仅指人口向“city”转移和集中的过程,故称“城市化”;中国设有镇的建制,人口规模不少与国外的小城市相当,人口不仅向“city”集聚,而且向“town”转移,这也可以看成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的一个特点,为了显示这种与外国的差别,有学者把中国的“Urbanization”译为“城镇化”[1]。

所以,外国的或者一般而言的“Urbanization”称之为“城市化”,中国的“Urbanization”则称为“城镇化”。

城市化(或城镇化)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内容的社会经济演进过程,不同学科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各自的解读。

人口学对城市化的定义强调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和集中,及其带来的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2]。

经济学对城市化定义强调的是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的过程[3]。

社会学意义上的城市化强调的是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产生、发展和扩散的过程。

如著名美国社会学家沃思(Louis Wirth)认为:城市化意味着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生质变的全过程[4]。

美国学者索罗金认为,城市化就是变农村意识、行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城市意识、行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全部过程[5]。

地理学的城市化定义强调的是人口、产业等由乡村地域景观向城市地域景观的转化和集中过程[6]。

随着城市化实践的发展和各学科对城市化研究的逐步深入以及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城市化的定义日趋综合化和层次化。

如罗西在《社会科学词典》中认为城市化有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市中心对农村腹地影响的传播过程;二是全社会人口逐步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三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四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7]。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Friedman)将城市化区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

前者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景观转化为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后者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8]。

综上,我们认为城市化或城镇化(Urbanization)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随着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从而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增加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生产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目前仍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但同时也面临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加剧,城乡差距扩大,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压力巨大等问题,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中国梦”,需要对我国的城镇化战略进行、调整和优化,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关于新型城镇化道路目前尚未有标准定义。

我们结合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思想,把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内涵和特征主要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内容:一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互动,通过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推动产城融合,实现城镇带动的统筹城乡发展和农村文明延续的城镇化。

这里面有四层内容:一是“四化”协调互动,缺一不可;二是需要产业积聚促进产城融合,尤其是需要通过服务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来推动;三是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需要城镇发展来带动;四是城镇化发展不是要消灭农村、农业、农民,而是要注重三农问题的解决,增强农村文明的传承能力。

二是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倡导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城镇化。

这里面有四层内容:一是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突出统筹均衡发展;二是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突出资源集约节约和生态环境友好,体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城镇化;三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产品,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四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突出代际公平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是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的城市格局,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展现中国文化、文明自信的城镇化。

这里面有四层内容:一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突出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

二是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突出城市群的紧密联系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提高城市承载能力,突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城镇化建设相适应,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和综合能力建设。

四是注重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承与现代人文关怀相容,强调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亲密结合,城镇化建设既不“XX学步”,又不“闭门造车”,要体现出东方大国的风采和力量。

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包容性、和谐式城镇,体现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致力于和谐社会和幸福中国的城镇化。

这里面有四层内容:一是城镇化的本质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

二是建设包容性城镇,强调城镇不同主体发展权利的同质均等性。

三是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突出破解城乡二元体制。

四是建设和谐式城镇,更注重城镇化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致力于和谐社会和幸福中国城镇化的奋斗愿景。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战略意义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新技术革命被视作21世纪影响人类社会进程的最主要的两件大事[9]。

在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在国际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需要高度重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是顺应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加快实现我国现代化的理性选择。

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告诉我们,一国特别是大国要成功实现现代化,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同步推进城镇化,世界发达国家成为强国的过程就是其逐步提高城镇化率的过程。

根据联合国2012年4月份发布的《世界城市化展望》,从2011年到2050年,世界城镇人口将从现在的36.3亿增加到62.5亿,城市化率由52.08%提高到67.13%,其中较发达地区将提高到86.26%,而欠发达地区也将提高到64.08%[10]。

实际上,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有过城市化较快推进的时期,而且这个时期往往也是工业化较快推进的时期。

特别是德国和日本正是抓住了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历史性机遇,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并最终完成了城市化任务。

譬如,日本城市化率曾由1950年的37.5%猛增到1955年的56.3%,城市化率5年上升18.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3.766个百分点。

我国要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必须自觉遵循城镇化发展的规律的内在要求,努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自觉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建设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

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Ray M·Northam)揭示了城镇化发展的三个发展阶段[11](见图1)。

在城镇化早期和后期阶段,城镇化率提升得十分缓慢,而在城镇化中期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可在短短的几十年内突破50%而上升到70%,显然这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当前,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0%,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时期。

我们要抓住世界城镇化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建设经济强国的角度来看,稳步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经过20年使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基本完成城镇化任务,建设经济强国。

1996年以来,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特征十分明显。

“九五”至“十一五”期间,城镇化率年均分别递增了1.43、1.35和1.39个百分点,远远高于“六五”至“八五”期间城镇化率递增幅度。

“大跃进”,应该减速。

但是,对比法国、德国和日本城市化曾经出现过的高速度,中国这个速度并不是独有的,也不是最高的,更不能简单认定为不合理。

其实,城市化是否合理,主要不能以速度的快慢作为标准,而是要看城市化的质量和健康状况。

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出现诸如拉美国家和印度那样严重的“城市病”、大量的失业和大面积的贫民窟。

由此判断,中国城镇化速度是基本合适的。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首先,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12]。

城镇化带动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带来消费需求的大幅增加,同时还产生庞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住房建设等投资需求。

其次,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前提。

通过推进城镇化,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居民人均资源占有量会大幅度增加,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市场化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解决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农民增收问题。

城镇化还可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第三,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依托。

城镇化产生集聚效益、规模效益和分工协作效益,极大地推动工业化进程。

同时,城镇化不仅能够推动以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发展,也能够推动以商贸、餐饮、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型服务业和以金融、保险、物流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

第四、城镇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条件。

城镇化带来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带动消费需求将从“吃穿用”转变到“住行学”,推动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升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