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性状

数量性状
数量性状

一、定义

1、基因型值:从表型值中,除去环境效应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后由基因型决定的数值。

2、表现型值:基因型值、环境效应值、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值的总和,是生物体在环境作用下所观察到的性状度量值。

3、反应规范:某一基因型在各种环境中所显示的整个表型变异范围。

4、选择:一个群体中不同基因型产生数量不等的后代,导致群体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群体发生分化的现象。

5、自然选择:生物界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现象。

6、人工选择:以人为力量按需要取舍生物个体或类型的活动。

二、基因的非加性效应与杂种优势

多基因假说认为控制数量性状的各个基因的效应是累加的。即是说,基因对某一性状的共同效应是每个基因对该性状单独效应的总和。由于基因的加性效应,就使杂种个体表现为中间遗传现象。但是,进一步研究表明,基因除具有加性效应外,还有非加性效应。基因的非加性效应是造成杂种优势的原因。它包括显性效应和上位效应。

由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叫做显性效应。例如,有两对基因,A1,A2的效应各为15cm,a1、a2的效应各为8cm,理论上讲,杂合基因型A1A2a1a2按加性效应计算其总效应为46cm。而实际效果则是,在杂合状态下(A1a1A2a2)同样为两个A和两个a,其总效应可能是56cm,这多产生的10cm效应是由于A1与a1,A2与a2间互作引起的,这就是显性效应。

由非等位基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叫做上位效应或互作效应。例如,A1A1的效应是30cm,A2A2的效应也是30cm,而A1A1A2A2的总效应则可能是70cm,这多产生的10cm效应是由这两对基因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这叫上位效应。

一般认为,杂种优势与基因的非加性效应有关。目前,对产生杂种优势的机制有两种学说,即显性说和超显性说。显性说认为,杂种优势是由于双亲的显性基因在杂种中起互补作用,显性基因遮盖了不良(或低值)基因的作用的结果,而超显性说,则认为杂种优势并非显性基因间的互补,而是由于等位基因的异质状态优于纯合状态,等位基因相互作用可超过任一杂交亲本,从而产生超显性效应。现在多数认为,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对于大多数杂种优势现象来说,显性基因互补和等位基因的杂合效应可能都在起着作用。

三、越亲遗传现象的解释

产生越亲遗传与产生杂种优势的原因并不相同。前者主要是基因重组,而后者则是基因间互作的结果。譬如,有两个杂交亲本品种,其基因型是纯合的,等位基因无显隐性关系,设一个亲本基因型为A1A1A2A2a3a3,另一个亲本为a1a1a2a2A3A3,一代杂种基因型为A1a1A2a2A3a3,介于两个亲本之间,而杂种一代再杂交,在二代杂种中就可能出现大于亲本的个体A1A1A2A2A3A3和小于亲本的个体a1a1a2a2a3a3,越亲遗传产生的越亲个体,可以通过选择保持下来成为培育高产品种的原始材料。

四、数量性状表型值的剖分

性状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是基因型还是环境条件发生改变,都会引起表型值的变异。因此,数量性状的表型值可按其变异原因剖分为两部分:由基因型控制的能遗传的部分,叫做遗传值,或基因型值(以G表示);由环境影响造成的不遗传的部分,叫做环境偏差(以E表示)。写成公式:P=G+E

五、基因型值的分解

进一步分析基因型值,还可根据基因作用类型的不同,再剖分为:加性效应值(A)、显性效应值(D)和互作或上位效应值(I),则代入上式得:P=A+D+I+E

式中的D和I虽然包括在遗传值内,但都属于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值,不能确定遗传,只有

基因的加性效应值(A)能得到固定。因此,把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叫作育种值,把D和I以及环境偏差(E)合并,统称剩余值(R),则这样,表型值的剖分就可写成:P=A+R

三、群体基因型值的平均数与基因平均效应

(一)基因型值的标准尺度

以一对基因为例加以说明。设A和a为一对等位基因,A对性状有增效作用,a对性状有减效作用,两个纯合类型之间的差数可用2a表示,两者之间的中点可用O表示(中文用M表示),三种基因型(AA、Aa和aa)的理论效应值分别为a, d和-a,两种纯合基因型值为M+ a,M-a。显然,两种纯合子的中亲值M在[a+(-a)]/2=0点上,如图所示:

aa M Aa AA

-a 0 d a

图一对基因的加性、显性效应模型

其中a表示距离中亲值正向或负向的基因型加性效应理论值,

d表示由显性效应引起的与中亲值的离差。d的大小决定于显性程度。

如果无显性存在,d=0;

如果A为显性时,d>0, 为正值;

如果a为显性时,d<0, 为负值;

当完全显性时,d=±a,杂合子与纯合子之一完全相同;

存在超显性时d=>a 或d<-a。

例如有一种小型猪(aa)6月龄体重为10kg,正常纯合体(AA)猪6月龄体重平均为90kg,杂合子(Aa)的平均体重为70kg。这些猪饲养在相同条件下。试计算中亲值M,基因加性效应a和显性离差d。

平均体重的表型值可以当做体重的基因型值,由此可得:

M=(10+90)/2=50(kg)

a=90-50=40(kg)

d=70-50=20(kg)

(二)群体基因型值的平均数

有了基因型值,就可将基因型频率结合计算群体基因型值的平均数。所谓群体平均数,是指基因型频率与基因型值的乘积。

设随机交配群体中A,a的基因频率为p和q,且p+q=1,则AA,Aa,aa三种基因型的频率为p2,2pq ,q2,群体基因型平均值的计算如表:

表群体平均数的计算

所以,平均数μ=(∑fx)/(∑f)= [a p2+2 d pq+(—a q2)]/( p2+2pq +q2)= a(p–q)+2dpq

无机化学实验二十一 ds区元素(铜银锌镉汞)的性质

实验11 ds区元素(铜、银、锌、镉、汞)的性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铜、锌氢氧化物的酸碱性; 2、掌握铜、银、锌、汞的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 6、掌握铜、银、锌、汞离子的分离与鉴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IB IIB Cu Zn Cu(+2,+1)Zn(+2) Ag Cd Ag(+1)Cd(+2) Au Hg Au(+1,+3)Hg(+2,+1) 蓝色的Cu(OH) 2 呈现两性,在加热时易脱水而分解为黑色的CuO。AgOH在常温下极易脱水而转化为棕 色的Ag 2O。Zn(OH) 2 呈两性,Cd(OH) 2 显碱性,Hg(I, II)的氢氧化物极易脱水而转变为黄色的HgO(II)和黑色 的Hg 2 O(I)。 易形成配合物是这两副族的特性,Cu 2+ 、Ag + 、Zn 2+ 、Cd 2+ 与过量的氨水反应时分别生成[Cu(NH 3 ) 4 ] 2+ 、 [Ag(NH 3) 2 ] + 、[Zn(NH 3 ) 4 ] 2+ 、[Cd(NH 3 ) 4 ] 2+ 。但是Hg 2+ 和Hg 2 2+ 与过量氨水反应时,如果没有大量的NH 4 + 存在, 并不生成氨配离子。如: HgCl 2 +2NH 3 =Hg(NH 2 )Cl↓白+2 NH 4 Cl Hg 2Cl 2 +2NH 3 =Hg(NH 2 )Cl↓白+Hg↓黑+NH 4 Cl (观察为灰色) Cu 2+ 具有氧化性,与I-反应,产物不是CuI 2 ,而是白色的CuI:Cu 2+ +I- =2CuI↓白+I 2 将CuCl 2溶液与铜屑混合,加入浓盐酸,加热可得黄褐色[CuCl 2 ]-的溶液。将溶液稀释,得白色CuCl 沉淀: Cu +Cu 2+ +4Cl-=2[CuCl 2 ]- [CuCl 2 ]-←稀释→CuCl↓白+Cl- 卤化银难溶于水,但可利用形成配合物而使之溶解。例如: AgCl +2NH 3 =[Ag(NH 3 ) 2 ] + +Cl- 红色HgI 2 难溶于水,但易溶于过量KI中,形成四碘合汞(II)配离子: HgI 2 +2I- =[HgI 4 ] 2- 黄绿色Hg 2I 2 与过量KI反应时,发生歧化反应,生成[HgI 4 ] 2- 和Hg: Hg 2I 2 +2I- =[HgI 4 ] 2- +Hg↓黑 三、实验内容 1、氧化物的生成和性质

果蝇数量性状遗传试验报告

运用黑腹果蝇研究数量性状的遗传 焦诗卉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08级生物技术一班广州 510275) 摘要:在生物中,有些性状可用某种尺度来测量并可用数字形式来描述,如果果蝇的身体大小,生长速度,小刚毛数量的多少等,这样的性状就是数量性状。本次实验以黑腹果蝇腹板着生的小刚毛数为研究对象,了解数量性状遗传的特点与规律,并且运用数理统计和数学分析的方法,掌握实验遗传率的计算。 关键词:黑腹果蝇;数量性状;遗传率;刚毛数;数理统计 在生物中凡是可数、可度、可衡等并可用数字形式描述的形状,称数量性状。数量性状大都由多基因控制。一般,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数目很多,而每个基因的作用很小,并且很容易受环境影响。群体的表型变量通常呈连续分布。一个显示数量性状的个体,其表型是受到多个不同等位基因的作用,而每个基因对表型的贡献很小,单相关的基因数目很多,另外,其表型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数量性状的变异由遗传变异和非遗传变异组成。因此,对于数量性状的分析,要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操作。 1、实验仪器和试剂 1.1仪器、用具 恒温培养箱,显微镜,载玻片,培养瓶,麻醉瓶,白瓷板,尖头镊子,毛笔 1.2试剂 乙醚 2、实验材料 黑腹果蝇 3、方法与步骤 3.1 把两品系杂交所得分离世代作为亲代群体,从中随机选出处女蝇和雄蝇各20只,适度麻 醉,逐一在显微镜下观察腹部的小刚毛数。记录之后装入已消毒过的小指管中,没管一只,贴上标签,并标明性别、小刚毛数; 3.2 观察完毕后,再从中选小刚毛最多和次多的雌雄果蝇各1只放入一培养瓶中交配,并贴 上标签; 3.3 把配对好的果蝇放在20~25℃的培养箱中培养,使其交配,经7天左右,可见下一代幼 虫出现,此时把亲本的成蝇倒干净并处死; 3.4 下一代成虫羽化后,分别在两个选择交配的组合中随机取出雌雄各20只,同亲代一样观 察记录小刚毛数。

实验一元素实验报P区非金属实验报告

实验一P区非金属元素(卤素、氧、硫) 一、实验目的 1、学习…… 二、实验原理 1、卤素均具有氧化性,其氧化性强弱为:Cl2>Br2>I2, 前者可氧化后者的X-。 X-还原性强弱:Cl-Br2>I2还原性顺序Cl->Br->I- 2、氯气检验:KI-淀粉试纸(湿)变蓝(NO2等氧化性气体具有相似性质) (三)ClO-、ClO3-的性质

果蝇数量性状实验论文

果蝇数量性状实验
摘 要: 在生物 中凡 是可数 、可 度、可 衡等并 可用 数字 形式描 述的性 状, 称数 量性状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数量性状大都由多基因控制。一般,控制同一性状的 基因数目很多,而每个基因的作用很小,并且很容易受环境影响。群体的表型变量通常呈连 续分布。本实验用果蝇刚毛数量作为数量性状的研究。 关键词:黑腹果蝇;刚毛;数量性状;遗传。 引言 在生物中,有些性状可用某种尺度来测量并可用数字形式来描述,如果蝇的身体大小、 生长速度、小刚毛数量的多少等,这样的性状都是数量性状。一个显示数量性状的个体,其 表型是受到多个不同等位基因的作用, 而每个基因对表型的贡献很小, 但相关的基因数目很 多,另外,其表型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数量性状的变异由遗传变异和非遗传变异组 成。 对影响数量性状的单个等位基因的分离, 以及用普通遗传学方法去追查各个基因的行为 都是困难的, 因此通常不能用孟德尔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而是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进行分
[1]
析 。 材料与方法 ①仪器和试剂:1、仪器、用具:恒温培养箱,显微镜,载玻片,培养瓶(有培养基的) ,麻 醉瓶,白瓷板,毛笔,乙醇棉球。 2、试剂:乙醚或三乙基胺。 :把两个不同的实验室品系杂交,再把 F1 ②材料:黑腹黑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系内近交,利用 F2 变异类型丰富的群体。培养供试果蝇宜在 20℃左右低温下饲养,这样成 虫个体较大,便于观察和计数小刚毛。 ③方法步骤: 1. 每个人适度麻醉♀、 ♂果蝇各一只 (必须是处女蝇) 在 40 倍显微镜下计算小刚毛, , ♂的计算倒数第一、第二腹板上的小刚毛数,♀的计算倒数第二、第三腹板上的小 刚毛数,将蝇装入小指管里,贴上标签(标明性别、两腹板小刚毛合计数目) 。 2. 做好记录,把刚毛数填到全班统一的表上,选出小刚毛数最多和最少的♀、♂果蝇 各 2 只。 3. 把小刚毛数最多的 2 只♀和 2 只♂(冠、亚军) ,冠军♀、♂装一管,亚军♀、♂ 装另一管,共 2 管;小刚毛数最少的 1♀和 1♂配成一管,次少的♀、♂配成另一 管,配好后,放在 25℃培养箱中培养两周。 (冠军不育时,用亚军) 4. 把所有冠军后代成虫倒出试管中进行麻醉并观察小刚毛数,统计和估算遗传率[2]。 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 刚毛数向多的方向选择简称 H,向少的方向选择简称 L,下同。 统计方法: ① 用分组数据统计频数(用 excel 软件的 frequency 函数),并作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② 用平滑曲线将频数分布数据连接起来,与标准正态曲线对比 ③ 用 excel 的 normdist 函数拟合出正态分布数据表并作图 ④ 分别比较两种性别中,亲本和 H,L 的正态分布曲线,定性分析数量遗传性状的定 向改变 ⑤ 利用课本记忆实验书上的内容计算遗传力等指标数据[3]。
♀果蝇刚毛统计表

人教版必修2第1章 第1节第2课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作业

课时分层作业(二) (建议用时:40分钟) [合格基础练] 1.Li和Na都是ⅠA族元素,关于这两种元素的原子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Li>Na B.最外层电子数都相同 C.核外电子层数相同D.核外电子数相同 [答案] B 2.下列有关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 A.K与H2O反应最剧烈 B.Rb比Na活泼,故Rb可以从NaCl溶液中置换出Na C.碱金属的阳离子没有还原性,所以有强氧化性 D.从Li到Cs都易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且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答案] D 3.第119号未知元素,有人称为“类钫”。根据周期表结构及元素性质变化趋势,下列有关“类钫”的预测中错误的是( ) A.单质有较高熔点 B.“类钫”在化合物中呈+1价 C.“类钫”具有放射性 D.“类钫”单质的密度大于1 g·cm-3 A [第119号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八周期ⅠA族,所以性质与钫相似:具有“软、轻、低(熔、沸点)”的特点,A项错误;B项正确;84号Po后都是放射性元素,C项正确;碱金属虽然都是轻金属,但同主族从上到下密度的变化趋势是增大的,Li、Na、K比水轻;Rb、Cs、Fr比水重,D项正确。] 4.已知锂及其化合物的许多性质与碱金属差异较大,却与镁相似。下列有关锂及其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碳酸锂受强热很难分解 B.碳酸锂的溶解度比碳酸氢锂的小 C.锂在过量氧气中燃烧,主要产物是氧化锂而不是过氧化锂 D.锂可以与氮气化合生成氮化锂(Li3N) A [解题时充分利用题目信息,锂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镁的相似,MgCO3煅烧分解成MgO和CO2,由此可知,Li2CO3也易分解。] 5.卤素是最活泼的一族非金属,下列关于卤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卤素单质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 B.从上到下,卤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半径依次减小 C.从F到I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依次减弱,原子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弱 D.卤素单质与H2化合由易到难的顺序为I2→Br2→Cl2→F2 C [A项,卤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错误;B项,从上到下,卤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半径依次增大,错误;C项,从F到I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依次减弱,原子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弱,正确;D项,卤素单质与H2化合由易到难的顺序为F2→Cl2→Br2→I2,错误。] 6.往碘化钾溶液中先加入氯水,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后出现分层,下层呈( ) A.橙红色B.紫红色 C.无色D.深褐色 B [Cl2与KI反应,生成I2,CCl4萃取碘水中的I2,在下层呈紫红色。] 7.已知常温下氯酸钾与浓盐酸反应放出氯气,现按下图进行卤素的性质实验。玻璃管内装有分别滴有不同溶液的白色棉球,反应一段时间后,对图中指定部位颜色描述正确的是( )

有关“d区元素性质实验”思考题的解答

有关“d区元素性质实验”思考题的解答 有关“d区元素性质实验”思考题的解答 与P区元素性质实验相比较,学生对d区元素性质实验问题的回答,多感觉有一些把握不准。这是因为大家对这些化合物接触及了解的都少,且其不遵守所谓“规律性”的现象也较多的缘故。因而,这部分内容也是一个学习上的难点。 一、“铬、锰、铁、钴、镍实验”思考题 1.试总结铬、锰、铁、钴、镍氢氧化物的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 在低价的Cr(OH)3、Mn(OH)2、Fe(OH)2、Co(OH)2、Ni(OH)2中,只有Cr(OH)3有显著的两性,其余都表现为碱性(只与酸反应,而不与NaOH反应)。 比较他们的还原性,其中Fe(OH)2和Mn(OH)2的还原性最强(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对高价的H2CrO4、HMnO4、Fe(OH)3、Co(OH)3、Ni2O3·H2O

来说,前两个H2CrO4和HMnO4表现为酸性,后3个通常表现为碱性。 这些高价的化合物都有氧化性,但其中Fe(OH)3的氧化性最弱、H2CrO4、HMnO4次之(已相当强)、Co(OH)3、Ni2O3·H2O 的氧化性最强。 2. 在Co(OH)3中加入浓HCl,有时会生成蓝色溶液,加水稀释后变为粉红色,试解释之。 Co(OH)3与浓HCl的反应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酸碱反应。由于Co3 有强氧化性,能被Cl-离子还原成Co2 ,而Co2 离子又以配离子[CoCl6]4-的形式在溶液中存在。所以反应方程式为:2Co(OH)3 6H 14Cl- = 2[CoCl6]4- Cl2 6H2O。 其中的配离子[CoCl6]4-为蓝色。 由于配离子[CoCl6]4-并不稳定,加水稀释使溶液中Cl-离子浓度降低时,又有[Co(H2O)6]2 配离子(粉红色)生成。反应为,[CoCl6]4- 6H2O = [Co(H2O)6]2 6Cl-。这就是溶液又变成粉红色的原

果蝇系列实验

果蝇系列实验验证孟德尔遗传定律 摘要:用于果蝇的生殖周期短,培养方便,所以在遗传学实验中,有许多遗传规律的验证需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本次实验主要以验证单因子遗传、双因子遗传、三点测交和伴性遗传为主,从而验证孟德尔遗传定律。在完成孟德尔遗传定律后,所剩下的果蝇的三龄幼虫可以进行唾腺染色体的制备。 关键词:果蝇;孟德尔;遗传定律;果蝇唾腺染色体; 本学期在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遗传定律实验中,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常常是一个杂交组合,只能验证一个规律,过程较为复杂,统计较为繁琐。我小组通过查阅资料,采用一次杂交设计来完成验证多个遗传规律。 1 实验设计方案 1.1 实验原理 遗传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多对基因所决定的性状在杂交子二代中呈现的,所以一次杂交实验所涉及到的基因很多,则可以通过一次实验将基因及其分离、组合与连锁情况体现出。 在杂交试验中,配子形成和受精时染色体的行为跟基因的行为是致的。在形成配子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凡是同源染色体及其负载的等位基因间要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及其负载的非等位基因间要自组合;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遗传行为与性别有关,四线期伴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片段的交换;导致连锁群的等位基因间要发生一定的重组重组值的大小跟基因间距离有关,据此可确定有关连锁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与排列顺序,从而作出基因连锁图。分离规律是讲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遗传法则;自山组合规律是位于n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对非等位基因间的遗传法则;连锁与互换规律是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非等位的连锁基因间的遗传法则;性连锁则是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法则。配子的形成都是以同源染色体和等位基因的分离为基础的。这些规律在杂交试验中不是孤立表现的,而是同时存在的。即多基因决定的许多性状在杂交后代要同时表现,我们通过观察分析,可以发现几个相应的遗传规律。 双翅类昆虫幼虫期的唾腺细胞间期核中,发现的一类多线染色体称为唾腺染色体。这种染色体比普通的染色体大得多,宽约为5μm,长约400μm,是普通染色体的100—200倍。唾腺染色体经过多次复制而不分开,所以染色后会出现深

卤素元素的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卤素元素的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Cl2、Br2、I2的氧化性及Cl-、Br-、I-还原性。 (二)掌握卤素的歧化反应 (三)掌握次氯酸盐、氯酸盐强氧化性 (四)了解氯化氢HCl气体的实验室制备方法 (五)了解卤素的鉴定及混合物分离方法 二、教学的方法及教学手段 讲解法,学生实验法,巡回指导法 三、教学重点 1、区别Cl 2、Br2、I2的氧化性及Cl-、Br-、I-还原性。 2、卤素的歧化反应 3、次氯酸盐、氯酸盐强氧化性 四、教学难点 区别Cl2、Br2、I2的氧化性及Cl-、Br-、I-还原性;卤素的歧化反应;次氯酸盐、氯酸盐的强氧化性 五、实验原理 卤素系ⅦA族元素,包括氟、氯、溴、碘、砹,其价电子构型ns2np5,因此元素的氧化数通常是—1,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形成氧化数为+1、+3、+5、+7的化合物。卤素单质在化学性质上表现为强氧化性,其氧化性顺序为:F2 Cl2 Br2 I2。所以,Br-能被Cl2氧化为Br2,在CCl4中呈棕黄色。I2能被Cl2、Br2氧化为I2,在CCl4中呈紫色。

卤素单质溶于水,在水中存在下列平衡: X2 + H2O === HX + HXO 这就是卤素单质的歧化反应。卤素的歧化反应易在碱性溶液中进行,且反应产物随着温度和碱液浓度的不同而变化。 卤素的含氧酸有多种形式:HXO、HXO2、HXO3、HXO4。随着卤素氧化数的升高, 其热稳定性增大,酸性增强,氧化性减弱。如氯酸盐在中性溶液中没有明显的强氧化性,但在酸性介质中表现出强氧化性,其次序为:BrO3- ClO3- IO3-。次氯酸及其盐具有强氧化性。 HCl的还原性较弱,制备Cl2,必须使用氧化性强的KMnO4、MnO2来氧化Cl-。若使用MnO2,则需要加热才能使反应进行,且可控制反应的速度。 六、仪器与药品 试管及试管夹、量筒(1mL)、酒精灯、滴瓶(125mL)、试剂瓶(500mL)、烧杯(250mL) KBr、KCl、KI、CCl4、H2SO4(浓)、NaOH、NaClO、MnSO4、HCl(浓)、KClO3、AgNO3、溴水、品红、酒精、浓氨水、碘伏水、pH试纸、KI-淀粉试纸、醋酸铅试纸、蓝色石蕊试纸。 七、实验内容 (一)卤素单质的氧化性 ①取几滴KBr溶液于试管中,再加入少量CCl4,滴加氯水,振荡,仔细观察CCl4层颜色的变化;

最新实验六果蝇的数量性状遗传

实验六果蝇的数量性 状遗传

专业班级:09生物技术2班学号:20091052215 姓名:杨扬同组人:王英玉实验日期:2011年10月18日室温:21.7℃大气压:83.4KPa 实验六果蝇数量性状的遗传 一、目的: 1、以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腹片着生的小刚毛为对象,研究数量性状遗传的特点。 2、学习估算统计遗传学基本参数——遗传率(heritability) 二、原理: 1、在生物中凡是可数、可度、可衡等并可用数字形式描述的形状,称数量性状。数量性状大都由多基因控制。 2、数量性状的变异由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组成,因为控制同一数量性状的基因数目很多,而每个基因的作用很小,并且很容易受环境影响。群体的表型变量通常呈连续分布。因此,对数量性状遗传的分析,要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操作。 3、果蝇的第四腹板和第五腹板上的小刚毛数就是典型的数量性状,不同的个体小刚毛数不同。本实验采用不同品系果蝇的杂交后代为研究材料,在恒温培养下,从F2代开始观察雌雄果蝇不同个体的小刚毛数(因为考虑到F1代还未完全出现性状分离,故从F2代开始计数),并且选择刚毛数最多和最少的♀、♂个体分别进行杂交,计算产生的F3代的小刚毛数,最后根据以下公式估算遗传率。 即 H2= ΔG/ σpi 式中σp为标准差,i=ΔP/σp为标准选择差,ΔP为子代平均值―亲代平均值,ΔG为遗传获得量。 说明: 在多基因遗传中,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称为遗传率,一般采用百分比来表示。遗传率是一个统计概率,只能运用于群体而不能用于个体。遗传率有广义遗传率和狭义遗传率之分,广义遗传率是指遗传方差在总的表现型中所占的比率;而狭义遗传率是指计算基因的相加效应的方差VA在总的表型方差中所占百分率。记作: 狭义遗传率=相加的遗传方差/表型方差=相加的遗传方差/(相加的遗传方差+显性的遗传方差+环境方差)。

第四章 数量性状遗传

第五章数量性状 §1 数量性状的特征 一、数量性状的特征: 遗传性状分为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两类。 质量性状:在可以遗传的性状中,性状在后代的变异中是表现为不连续的变异,在它们之间可以明显的分组,进行频率的统计。是由一对或少数n对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方式一般能符合孟德尔的遗传原则。例如前几章所讲的豌豆的红花和白花,豆粒的黄色和绿色,家鸡的羽毛的黑白、芦花等,都是彼此差别明显,一般没有中间过渡的类型的性状。 数量性状:性状的变异是呈现连续性的,性状间的变化没有明显的类别,不易分组,是由微效的多基因控制的。例如:产量,荚的多少、粒的大小,蛋白、脂肪的含量等。 数量性状的特点: 1.性状的变化表现为连续的,不易分组进行组内的频率统计。例如:水和小麦、玉米等植株的高矮。生育期的长短,产量的高低等性状。不同品种杂交后F2、F3等后代群体都有广泛的变异的类型,不能明显的求出分离的比例,只能用一定的度量单位进行测量。 2.数量性状极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混淆,使遗传的动态和性质模糊不清。 二、数量性状在遗传中的特点: 而数量性状在遗传中的特点又是怎样呢? 我们以玉米果穗不同长度的品种的杂交及后代的分布频率来说明此题:P2页表

从上面这个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数量性状遗传的主要的特点: 1.某一数量性状在杂交中,F1的平均值大约介于两个亲本的平均数之间,呈中间型,但有时倾向于其中的一个亲本。 2.F2个体的平均数与F1的平均数相似。 3.F2出现明显的连续性变异,不容易分组,因而也就不能求出不同组之间的比例,变异的幅度比较大,变异基本上是以平均数为中心的对称的正态分布曲线,即常态分布。 100cm(A1A1A2A2a3a3) × 70cm(a1a1a2a2A3A3) ↓ F1 A1a1A2a2A3a3 (85cm) ↓ F2 A1A1A2A2A3A3(130cm):a1a1a2a2a3a3(40cm) 4.F2会出现超出双亲的变异的类型:<当双亲不是极端类型时> 100天 A×B 80天 ↓ F1 90天→F2:75~110天 值得说明的是: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之间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同一性状在不同亲本的杂交组合中可以表现不同。例如:株高是一个数量性状,但在某些杂交组合中,高株和矮株表现为简单的质量性状遗传,小麦的红色和白色的粒色,在一些杂交组合中表现为一对基因分离,而在另一些杂交组合中,F2呈现连续性变异,表现为数量性状特征。因此,划分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根据在于该性状所表现的遗传动态。

实验五:数量性状实验

姓名:王堽学号20140322142 班级:2014级生物技术1班 实验五:数量性状实验 一、目得 1.以黑腹果蝇腹板上着生得小刚毛数为研究对象,了解数量性状遗传得规律与特 点 2.学习运用数理统计与数学分析得方法, 3.掌握实现遗传率得计算。 二、原理 遗传力,就是指某一特定性状在一定时间与某一群体中由于基因得作用所造成得表型变异百分率,即亲代传递其遗传特性得能力。它可用遗传率来表示,通常指遗传变异占总变异得百分数,其值介于0与1之间,为0时表明表型变异完全由环境影响所造成,为1时表明表型变异完全由遗传因素所决定。此次主要计算狭义遗传率: h2=V A /V P =V A /V A +V D +V E V A 指加性遗传方差,V D 指显性遗传方差,V E 指环境方差。 1、在生物中凡就是可数、可度、可衡等并可用数字形式描述得形状,称数量性状。数量性状大都由多基因控制。 2、数量性状得变异由可遗传得变异与不可遗传得变异组成,因为控制同一数量性状得基因数目很多,而每个基因得作用很小,并且很容易受环境影响。群体得表型变量通常呈连续分布。因此,对数量性状遗传得分析,要运用数理统计得方法来操作。 3、果蝇得第四腹板与第五腹板上得小刚毛数就就是典型得数量性状,不同得个体小刚毛数不同。本实验采用不同品系果蝇得杂交后代为研究材料,在恒温培养下,从F2代开始观察雌雄果蝇不同个体得小刚毛数(因为考虑到F1代还未完全出现性状分离,故从F2代开始计数),并且选择刚毛数最多与最少得♀、♂个体分别进行杂交,计算产生得F3代得小刚毛数,最后根据以下公式估算遗传率。 即H2= ΔG/ σpi 式中σp为标准差,i=ΔP/σp为标准选择差,ΔP为子代平均值―亲代平均值,ΔG为遗传获得量。 说明: 在多基因遗传中,遗传因素所起得作用称为遗传率,一般采用百分比来表示。遗传率就是一个统计概率,只能运用于群体而不能用于个体。遗传率有广义遗传率与狭义遗传率之分,广义遗传率就是指遗传方差在总得表现型中所占得比率;而狭义遗传率就是指计算基因得相加效应得方差VA在总得表型方差中所占百分率。记作 : 狭义遗传率=相加得遗传方差/表型方差=相加得遗传方差/(相加得遗传方差+显性得遗传方差+环境方差)。 但不管就是广义遗传率还就是狭义遗传率都涉及方差,方差就是反映观察娄同平均数之间得变异程度。观察娄同平均数之间得偏差越大,方差就越大,也就就是观察得离散度大,其分布范围广;方差小,则表示各个观察值之间比较接近。方差可用变数同平均数之间偏差得平均平方来表示。记作:S2,如写成公式则就是:S2=∑(X—ˉX)2/n 需要注意得就是,公式中得分母n,只限于平均数就是由理论假定得时候才适用。如果平均数就是从实际观察数计算出来得时候,则分母应该就是(n-1)。

果蝇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果蝇的形状观察和饲养管理 一、实验目的 了解果蝇的生活习惯,掌握果蝇饲养管理的方法,学习鉴定果蝇的雌雄性别,观察果蝇某些遗传性状。 二、实验原理 果蝇广泛存在于全球温带及热带气候区,在果园、菜市场等地皆可见其踪迹,目前已发现1000多种。果蝇以酵母菌为食,能发酵的水果或植物基质,都可用作果蝇的饲料。 黑腹果蝇,双翅目果蝇属。生活史短,每12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个世代;饲养容易,以玉米粉等做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繁殖能力强,每只受精的雌蝇可以产卵500个左右;突变型多,突变性状多,多数是形态变异,容易观察;染色体少、个体小,是一种很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是一种模式生物。 1、果蝇的生活史 果蝇是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周期可分为4个时期:卵、幼虫、蛹和成虫。最适培养温度为25~30℃。果蝇在25℃时,从卵至蝇需10天左右。由蛹羽化成的成虫,雄性在12小时内为处女蝇,24小时后开始产卵,每天每个成虫可产50-75个卵,10天内最高产卵总股数为400-500个。 卵:白色,椭圆形,长约 0.5mm,前端背面伸出一触丝,附着在食物上。 幼虫:一龄——二龄——三龄,三龄体长4-5 mm,幼虫头尖尾钝,头上有一黑色钩状口器。 蛹:化蛹前三龄幼虫停止摄食,爬到相对干燥的瓶壁上,形成菱形的蛹,形状由淡黄、柔软逐渐硬化为深褐色。 成虫:刚羽化的果蝇虫体较肥大,体表呈半透明,颜色逐渐加深,硬化。 2、果蝇的雌雄鉴别

果蝇是以酵母菌作为主要食料的,因此实验室内凡是能发酵的物质,都可用作果蝇的饲料,常用的饲料油玉米饲料、米粉饲料、香蕉饲料等。 三、动物与器材 黑腹果蝇品系:突变型(三隐性、黑体) 药品:乙醚、酒精、丙酸、酵母粉、琼脂、玉米粉、白糖。 培养箱、高压灭菌锅、电磁炉、解剖镜、搪瓷杯、玻棒、镊子、培养瓶、海绵塞、滤纸、酒精棉球、毛笔、麻醉瓶、白纸板。 四、实验内容 1、果蝇培养基配制 (1)清洁指管,盖上适当大小的瓶塞,置高压灭菌锅内,以121℃,1.5大气压消毒15分钟,冷却备用。 (2)按配方称取培养基各组分。先取一半水加入琼脂于电磁炉上加热溶解,再加入蔗糖煮沸。 (3)取剩余的水将玉米粉调成糊状边搅拌边加入到琼脂糖溶液中,煮沸。(4)待稍冷后加入酵母粉和丙酸,充分调匀、分装(20 ml/管)。 2、果蝇性别鉴定及形状观察 取白纸板平置于桌面,将麻醉的果蝇倒于白纸板上。于解剖镜下进行性状观察,并记录。 五、思考题及注意事项 1、通过对果蝇雌雄个体的鉴别,你认为哪几个特征在鉴别中是主要的? 答:黑色条纹和性梳。在实体镜下即可清楚地观察到雄蝇的三条条纹(第三条较宽)和雌蝇的五条黑色条纹。肉眼可以观察到性梳为第一对附肢第二小节上的一个小黑点,若用显微镜观察则可以观察到清晰的梳状结构。 相比之下,其他几个特征就不太好观察。首先是体型,在实体镜下很难判断哪个个体体型大或小(放大倍数不同),除非将雌雄蝇一同对比看,而用肉眼基本看不出体型的区别。腹部形状也容易判断错。腹片由于没有特殊眼色,也较难观察数量差别。 2、叙述配制培养基以及果蝇观察时的注意事项。 答:(1)玉米粉一定要先用凉水拌匀后再加热,不能直接倒入加热的培养基中,否则容易聚集成团,不易溶解。配制的培养基容易出现块状,不易于果蝇的利用。 (2)酵母为活性物质,高温易失活。因此应当在培养基冷却到50℃左右时加入到培养基中,切勿将酵母粉加入到培养基中直接煮沸。 (3)将培养基倒入指瓶中时应悬空,不要把培养基沾到指瓶壁上。如不慎沾到,应用酒精棉球擦拭,擦拭过程中注意酒精不要滴到培养基上。 (4)本次观察所用果蝇为已麻醉过的果蝇,应注意如果在观察过程中果蝇醒来,要及时再麻醉,不要让其飞走。 六、实验结果

1-2元素性质实验-实验报告材料

元素实验报告 实验18 主族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一、实验目的 1. 熟练掌握试管操作。 2. 学习离心分离操作。 3. 学习主族元素一些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二、实验内容 1. 卤离子的还原性:向3支盛有绿豆大小的KI、KBr和KCl固体的试管分别加入0.5 cm3浓硫酸,观察反应产物的颜色和状态。把湿的醋酸铅试纸、湿的碘-淀粉试纸和湿的pH试纸分别伸向装有KI、KBr和 2. 氯含氧酸盐的氧化性 往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NaClO、KClO3和KClO4溶液,然后加入KI淀粉溶液,观察现象。向不发生反 3. 过氧化氢的氧化还原性 (1)氧化性:取1小片Pb(Ac)2试纸,加1滴H2S的水溶液,则有黑色的PbS生成。再向试纸上滴 22244

4. 过硫酸盐的氧化性 向盛有2滴 0.002 mol·dm-3 Mn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 cm3 3 mol·dm-3 H2SO4、2~3 滴AgNO3溶液,再加入少量K2S2O8固体,小心加热,观察现象;另取1支试管,不加AgNO3, 进行同样实验。比较上 5. 亚硝酸的氧化还原性 请利用0.5 mol·dm-3 NaNO2、0.1 mol·dm-3 KI、0.02 mol·dm-3 KMnO4、1 mol·dm-3 H2SO4试剂, 6. 硝酸根的检出 取少量FeSO4·7H2O固体于试管中,滴加1滴0.5 mol·dm-3 NaNO3溶液及1滴浓H2SO4,静置,观察现象。反应式为: 2+-+3+2+2- 7. 磷酸根、焦磷酸根和偏磷酸根的鉴别

(1)分别向0.1 mol·dm-3 Na2HPO4、Na4P2O7和NaPO3溶液中滴加0.1 mol·dm-3 AgNO3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生成的沉淀溶于2 mol·dm-3 HNO3溶液吗? (2)以2 mol·dm-3 HAc溶液酸化磷酸盐溶液、焦磷酸盐溶液和偏磷酸盐溶液,再分别加入蛋白溶液,各发生什么现象? 3-4-- PO43-、P2O74-和PO3-的鉴别方法: 8. Sn2+、Pb2+、Sb3+、Bi3+氢氧化物的酸碱性 现有0.1 mol·dm-3的SnCl2、Pb(NO3)2、SbCl3和Bi(NO3)3,2 mol·dm-3 NaOH、6 mol·dm-3 NaOH和40%的NaOH试剂。请制备少量氢氧化物沉淀,并试验这些氢氧化物的酸碱性。写出实验步骤、现象、试 9. Sn、Pb、Bi不同价态离子的氧化还原性 -3-3

果蝇数量性状实验

果蝇数量性状实验 周四下午生物技术一班彭静立07307338 一、实验目的 1.以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膜片着生的小刚毛为对象,研究数量性 状遗传的特点。 2.学习估算遗传率(heritability)。 二、实验原理 在生物中凡是可数、可度、可衡等并可用数字形式描述的形状,称数量性状 (quantitative character)。数量性状大都由多基因控制。一般,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数目很多,而每个基因的作用很小,并且很容易受环境影响。群体的表型变量通常呈连续分布。 三、实验材料 四、仪器和试剂 仪器:解剖镜,毛笔,白瓷板 试剂:乙醚(麻醉用),酒精(处死用) 五、实验步骤 1.每个人适度麻醉♀、♂果蝇各一只(必须是处女蝇),在40倍显微镜下计算小 刚毛,♂的计算倒数第一、第二腹板上的小刚毛数,♀的计算倒数第二、第三 腹板上的小刚毛数,将蝇装入小指管里,贴上标签(标明性别、两腹板小刚毛 合计数目)。 2.做好记录,把刚毛数填到全班统一的表上,选出小刚毛数最多和最少的♀、♂ 果蝇各2只。 3.把小刚毛数最多的2只♀和2只♂(冠、亚军),冠军♀、♂装一管,亚军♀、 ♂装另一管,共2管;小刚毛数最少的1♀和1♂配成一管,次少的♀、♂配成 另一管,配好后,放在25℃培养箱中培养两周。(冠军不育时,用亚军) 4.把所有冠军后代成虫倒出试管中进行麻醉并观察小刚毛数,统计和估算遗传率。 六、实验结果 刚毛数向多的方向选择简称H,向少的方向选择简称L,下同。 统计方法: ①用分组数据统计频数(用excel软件的frequency函数),并作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②用平滑曲线将频数分布数据连接起来,与标准正态曲线对比 ③用excel的normdist函数拟合出正态分布数据表并作图 ④分别比较两种性别中,亲本和H,L的正态分布曲线,定性分析数量遗传性状的 定向改变 ⑤利用课本记忆实验书上的内容计算遗传力等指标数据。

实验六果蝇的数量性状遗传

实验四果蝇数量性状的遗传 一、目的: 1、以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腹片着生的小刚毛为对象,研究数量性状遗传的特点。 2、学习估算统计遗传学基本参数——遗传率(heritability) 二、原理: 1、在生物中凡是可数、可度、可衡等并可用数字形式描述的形状,称数量性状。数量性状大都由多基因控制。 2、数量性状的变异由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组成,因为控制同一数量性状的基因数目很多,而每个基因的作用很小,并且很容易受环境影响。群体的表型变量通常呈连续分布。因此,对数量性状遗传的分析,要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操作。 3、果蝇的第四腹板和第五腹板上的小刚毛数就是典型的数量性状,不同的个体小刚毛数不同。本实验采用不同品系果蝇的杂交后代为研究材料,在恒温培养下,从F2代开始观察雌雄果蝇不同个体的小刚毛数(因为考虑到F1代还未完全出现性状分离,故从F2代开始计数),并且选择刚毛数最多和最少的♀、♂个体分别进行杂交,计算产生的F3代的小刚毛数,最后根据以下公式估算遗传率。 即H2= ΔG/ σpi 式中σp为标准差,i=ΔP/σp为标准选择差,ΔP为子代平均值―亲代平均值,ΔG为遗传获得量。 4、在多基因遗传中,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称为遗传率,一般采用百分比来表示。遗传率是一个统计概率,只能运用于群体而不能用于个体。遗传率有广义遗传率和狭义遗传率之分,广义遗传率是指遗传方差在总的表现型中所占的比率;而狭义遗传率是指计算基因的相加效应的方差VA在总的表型方差中所占百分率。记作: 狭义遗传率=相加的遗传方差/表型方差=相加的遗传方差/(相加的遗传方差+显性的遗传方差+环境方差)。 但不管是广义遗传率还是狭义遗传率都涉及方差,方差是反映观察娄同平均数之间的变异程度。观察娄同平均数之间的偏差越大,方差就越大,也就是观察的离散度大,其分布范围广;方差小,则表示各个观察值之间比较接近。方差可用变数同平均数之间偏差的平均平方来表示。记作:S2,如写成公式则是:S2=∑(X—ˉX)2/n 需要注意的是,公式中的分母n,只限于平均数是由理论假定的时候才适用。如果平均数是从实际观察数计算出来的时候,则分母应该是(n-1)。 三、材料与方法 仪器及设备:双筒解剖镜,照明装置,麻醉瓶,白瓷板,镊子,棉塞,小指管,恒温培养箱 试剂:乙醚或三乙基胺 材料:黑腹果蝇,盛有培养基的饲养瓶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设计资料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第 2 课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总结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同主族元素的性 质;自主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以及同主族性质递变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态度;树立事物变化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难点: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实验。 教学过程:[引入]元素周期中,为什么把Li、Na、K 等元素编在一个族呢?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 页,填写第5 页的表格,探究碱金属的原子结构。[投影] 课本第五页表格 [板书] 1 、碱金属元素(1 )原子结构

[ 师] 你能发现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共同和不同之处吗? [ 生] 讨论总结 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一个电子; ②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 ③原子的核电荷数逐渐增多; ④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过渡] 我们已经知道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上有相似和不同,那么它们的性质如何呢?是否也有相似和不同呢?[ 演示] 演示钾与氧气的反应。 [学生] 观察现象,并对比钠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总结]①都熔化成银(银白)色小球,但钾先燃烧; ②颜色不同; ③钠、钾都易和氧气反应,钾比钠反应剧烈,钾更易与氧气反应。 [ 演示] 演示钾与水反应的实验 [学生] 对比钠、钾和H2O 反应,现象有哪些相似和不同?得出 怎样的结论? [总结]浮、熔、游、响、红;K 轻微爆炸;钠、钾都易和水反应,钾比钠反应剧烈。 [思考]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钠和钾都能和O2、H2O 等反应,在反应中Na、K 失电子表示出还原性,但钾更易发生反应。碱金属性质为什么会相似呢?又为什么有不同呢?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

数量性状

一、定义 1、基因型值:从表型值中,除去环境效应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后由基因型决定的数值。 2、表现型值:基因型值、环境效应值、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值的总和,是生物体在环境作用下所观察到的性状度量值。 3、反应规范:某一基因型在各种环境中所显示的整个表型变异范围。 4、选择:一个群体中不同基因型产生数量不等的后代,导致群体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群体发生分化的现象。 5、自然选择:生物界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现象。 6、人工选择:以人为力量按需要取舍生物个体或类型的活动。 二、基因的非加性效应与杂种优势 多基因假说认为控制数量性状的各个基因的效应是累加的。即是说,基因对某一性状的共同效应是每个基因对该性状单独效应的总和。由于基因的加性效应,就使杂种个体表现为中间遗传现象。但是,进一步研究表明,基因除具有加性效应外,还有非加性效应。基因的非加性效应是造成杂种优势的原因。它包括显性效应和上位效应。 由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叫做显性效应。例如,有两对基因,A1,A2的效应各为15cm,a1、a2的效应各为8cm,理论上讲,杂合基因型A1A2a1a2按加性效应计算其总效应为46cm。而实际效果则是,在杂合状态下(A1a1A2a2)同样为两个A和两个a,其总效应可能是56cm,这多产生的10cm效应是由于A1与a1,A2与a2间互作引起的,这就是显性效应。 由非等位基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叫做上位效应或互作效应。例如,A1A1的效应是30cm,A2A2的效应也是30cm,而A1A1A2A2的总效应则可能是70cm,这多产生的10cm效应是由这两对基因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这叫上位效应。 一般认为,杂种优势与基因的非加性效应有关。目前,对产生杂种优势的机制有两种学说,即显性说和超显性说。显性说认为,杂种优势是由于双亲的显性基因在杂种中起互补作用,显性基因遮盖了不良(或低值)基因的作用的结果,而超显性说,则认为杂种优势并非显性基因间的互补,而是由于等位基因的异质状态优于纯合状态,等位基因相互作用可超过任一杂交亲本,从而产生超显性效应。现在多数认为,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对于大多数杂种优势现象来说,显性基因互补和等位基因的杂合效应可能都在起着作用。 三、越亲遗传现象的解释 产生越亲遗传与产生杂种优势的原因并不相同。前者主要是基因重组,而后者则是基因间互作的结果。譬如,有两个杂交亲本品种,其基因型是纯合的,等位基因无显隐性关系,设一个亲本基因型为A1A1A2A2a3a3,另一个亲本为a1a1a2a2A3A3,一代杂种基因型为A1a1A2a2A3a3,介于两个亲本之间,而杂种一代再杂交,在二代杂种中就可能出现大于亲本的个体A1A1A2A2A3A3和小于亲本的个体a1a1a2a2a3a3,越亲遗传产生的越亲个体,可以通过选择保持下来成为培育高产品种的原始材料。 四、数量性状表型值的剖分 性状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是基因型还是环境条件发生改变,都会引起表型值的变异。因此,数量性状的表型值可按其变异原因剖分为两部分:由基因型控制的能遗传的部分,叫做遗传值,或基因型值(以G表示);由环境影响造成的不遗传的部分,叫做环境偏差(以E表示)。写成公式:P=G+E 五、基因型值的分解 进一步分析基因型值,还可根据基因作用类型的不同,再剖分为:加性效应值(A)、显性效应值(D)和互作或上位效应值(I),则代入上式得:P=A+D+I+E 式中的D和I虽然包括在遗传值内,但都属于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值,不能确定遗传,只有

刘祖洞遗传学第三版答案_第9章_数量性状遗传

第九章数量性状遗传 1、数量性状在遗传上有些什么特点?在实践上有什么特点?数量性状遗传与质量性状遗传有什么主要区别? 解析:结合数量性状的概念与特征以及多基因假说来回答。 参考答案: 数量性状在遗传上的特点: (1)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支配 (2)这些基因对表型影响小,相互独立,但以积累的方式影响相同的表型。 (3)每对基因常表现为不完全显性,按孟德尔法则分离。 数量性状在实践上的特点: (1)数量性状的变异就是连续的,比较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 (2)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表现型一般呈现双亲的中间型,但有时可能倾向于其中的一个亲本。F2的表现型平均值大体上与F1相近,但变异幅度远远超过F1。F2分离群体内,各种不同的表现型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别,因而不能得出简单的比例,因此只能用统计方法分析。 (3)有可能出现超亲遗传。 数量性状遗传与质量性状遗传的主要区别: (1)数量性状就是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而质量性状就是表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 (2)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要比质量性状的遗传方式复杂的多,它就是由许多基因控制的,而且它们的表现容易受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 2、什么叫遗传率?广义遗传率?狭义遗传率?平均显性程度? 解析:根据定义回答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遗传率指亲代传递其遗传特性的能力,就是用来测量一个群体内某一性状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变异在表现型变异中所占的百分率,即:遗传方差/总方差的比值。广义遗传率就是指表型方差(Vp)中遗传方差(Ve)所占的比率。狭义遗传率就是指表型方差(Vp)中加性方差 (V A)所占的比率。〔在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中,对于单位点模型,可以用显性效应与加性效应的比值d/a来表示显性程度。但就是推广到多基因系统时,∑d/∑a并不能说明任一位点上基因的显性性质。因为∑d与∑a都可能因为有正有负而相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