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学案历史必修2练习: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含解析

合集下载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考指导习题(含解析)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考指导习题(含解析)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与成语“背井离乡”“井井有条”“井然有序”等相关的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分封制C.宗法制D.封建土地所有制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A.周王B.贵族C.平民D.奴隶3.春秋战国时期,导致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礼乐征伐自诸侯和大夫出”B.“废井田,开阡陌”C.“相地而衰征”“履亩而税”D.“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4.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农民生活艰难困苦5.北魏至唐朝前期,我国曾经实行过一种土地制度,即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徭役和兵役。

这种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均田制C.私田制D.公田制6.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

”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A.村社式经营B.田庄式经营C.自耕农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7.下列图表(注: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佃农对地主的依附程度)能体现佃农与地主依附关系发展的是()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西汉)刘向《战国策》材料三自由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煟《救荒活民书》材料四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覈·推原》(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实质性变化?(2)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高一历史必修2课后训练:2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含解析 精品

高一历史必修2课后训练:2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含解析 精品

2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练习一、选择题1.考古是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可以印证历史上的文字记载。

下图为甲骨文中的“田”字,考古学家对其展开积极研究,认为此图与当时的土地制度有关。

其中最合乎研究结果的是()。

A.“盘古开天地”B.“溥天之下,莫非王土”C.“相地而衰征”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2.《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井田制趋于瓦解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3.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

”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A.手工业的发展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商品经济的发展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4.郭沫若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5.“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是君子之泽,数世而斩。

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

”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6.据史料记载,北魏初年“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后来却纷纷“返旧墟”,导致这种变化产生的最主要因素是当时统治者实行了()。

A.编户制B.均田制C.租庸调制D.征役制7.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文。

”上述言论()。

A.指出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B.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C.客观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8.张履祥在《补农书·总论》中说:“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程标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重点: 1、井田制瓦解的原因与表现2、土地兼并的危害及均田制的内容3、租佃关系的含义一、废井田,开阡陌1、井田制发展历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2、井田制的性质:土地国有制3、井田制的内容①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②周王将土地分封给各级贵族世代享用,但是不得转让与自由买卖③公田为占有,对于私田,只有,没有。

4、井田制瓦解的表现①被抛荒,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②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与转让5、井田制瓦解的原因:①(根本原因);②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6、③各国税制改革(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加速井田制的瓦解。

7、正式废除: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二、土地兼并1、含义:土地高度集中在大官僚、大地主手中2、土地兼并的危害①使农民失去土地,激化阶级矛盾②自耕农减少,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2、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均田制内容: 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________。

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________,并服徭役和兵役。

3、宋初,实行“田制不立”、“________”的政策,使土地兼并非常激烈。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地主与之间形成租佃关系。

2、出现原因:土地兼并使农民失去土地3、历程:战国时期:产生----汉代:普遍(“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宋代: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普及全国4、影响:(1)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关系相对减弱。

(2)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1、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

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是( )A.土地归国家所有 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2、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学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学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历程?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2、井田制是什么时期出现的?特点是?出现的背景:国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商周时期,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井田制出现。

内容(特点):①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实质是贵族土地私有制。

②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井田制的瓦解原因、过程?(或问: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如何取代井田制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如何确立的?)(1)原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水平提高。

(2)过程:A、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崩溃。

表现为大量“公田”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B、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进行税收改变: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在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井田制瓦解。

C、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全面肯定了土地私有制。

4、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影响: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奴隶社会的国有制,使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但造成土地兼并影响了国家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社会动荡不安。

*4、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时期、标志、有哪几种形式?(1)时间:战国时期(2)标志: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全面肯定;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3)主要形式: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廷有关部门掌管,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地主私有土地:占主导地位和制约古代社会土地关系发展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①多种来源:A、原来公卿贵族将占有“公田”转化为私有土地。

B、立军功者通过赏赐获得大量土地,成为地主C、通过买卖获得土地成为地主(如富裕的工商业者、富裕的自耕农演化而来)②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

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规模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5、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影响?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导致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破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018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含解析

2018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含解析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材整理1 废井田,开阡陌 1.井田制的出现 (1)背景①政治上:国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

②经济上: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

(2)时间:商周时期。

2.井田制的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井田制的内容(1)所有权上: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周王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2)“公田”:贵族占有,由得到份田的村社成员集体耕种。

(3)“私田”: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4.井田制的瓦解 (1)开始瓦解 ①时间:春秋时期。

②表现:“公田”被抛荒;“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③原因a.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b.直接原因:各国税制改革。

(2)正式废除①时间:战国时期。

②标志:秦国的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深度点拨]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1)二者相辅相成,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者共同构成了周王统治的制度基础。

(2)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到春秋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开始走向瓦解,分封制也随之崩溃。

教材整理2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起源:战国时期。

2.形式(1)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

(2)明清:商品货币经济繁荣,土地买卖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4.后果: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1)危害①经济上: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②政治上: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2)措施: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如北魏至唐代的均田制。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8[课中思考题],思考: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提示】直接后果是农民失去土地,被迫租种地主土地,受其剥削,导致农民经济状况恶化。

土地兼并还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首先,自耕农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会导致自耕农破产,从而使政府的税收减少,财政状况恶化;其次,过度的土地兼并进而导致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破坏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岳麓版】(学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岳麓版】(学案)

一、井田制的特点、内容及其瓦解 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有渰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诗经·小雅·大田》
1.(2018?海南高考? 3)唐宋时期, 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 地, 引泉水灌溉, 形如阶梯, 被称为
的改革有 ____国的“相地而衰征” 。鲁国的“ ________”。这些改革 实际上使土地 ________合法化。
课中案 ——合作探究·突破重难
(2) 井田制中有 “公田” 和“私田”之分,“公田”实际上为 ________
重难突破
针对训练
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 ________,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井田制的实质:土地 ________( 实际上是周王土地私有 ) 。 4.瓦解过程 (1) 开始瓦解: ________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 表现:春秋时期诸侯国的 ________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代表性
——《胶滨语录》 材料三 徒党不下数千,始则占耕民田,后遂攻打郡县。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1/5
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 2 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岳麓版】 (学案)
——《王文成公全书》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后期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 (2) 对于这一社会问题,材料二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问题是 否得到了根本解决?原因何在? (3)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A .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1.时间: ________时期,贵族占有土地所有权的 ________已经 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2.形式 (1) 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廷掌握,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 支。 (2)________ 私有土地:自耕农个人支配使用的小块土地。 (3) 地主私有土地:地主的土地有多种来源,其中最主要的途径 是 ________。 3.均田制 (1) 时间:公元 485 年, ________。

2017-2018历史岳麓版必修2 第一单元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作业-文档资料

2017-2018历史岳麓版必修2 第一单元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作业-文档资料

一、选择题1.战国时“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当时能够出现“治田百亩”的原因不包括()A.生产方式的变化B.铁农具及牛耕的推广C.社会秩序的稳定D.各国变法的推动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战国时期,铁农具及牛耕的推广,新的生产方式(小农经济)产生、发展,各国重视生产,因此农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但是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社会动荡,故选C项。

2.(2019·福建南平质检)商鞅变法后“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土地国有B.土地集团所有C.土地私有D.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选C。

商鞅变法规定土地私有,土地可以买卖,从而造成了土地兼并现象。

3.“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新全球史》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A.井田制B.均田制C.地主土地私有制D.农民土地私有制解析:选B。

通过此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可知,时间为汉代以后,首先排除A项;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因此正确选项为B。

4.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和最终受益者是()A.地主国家B.农民地主C.农民国家D.国家地主解析:选C。

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了土地,他们是直接受益者。

农民得到土地后,要为国家承担赋税和徭役,从而增加了国家收入,国家是最终的受益者。

5.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久”。

材料中反映出导致当时“田制为空久”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政治腐败B.土地兼并严重C.土壤日益贫瘠D.人口增长迅速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讲的是均田制到了唐代,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人口迅速增长,而政府手中没有过多的空闲土地,于是就不能授田了。

所以,均田制很长时间没法实行。

北京市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册 第0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

北京市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册 第0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

必修2 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测)(满分60分,30分钟完成)班级姓名总分一、选择题(32分,每题2分)1.下图是汉代土地变更的部分统计。

据图可知汉代①法制相当健全②重视土地私有③土地兼并严重④买卖土地自由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图片信息不能体现出汉代法律是否健全,图片上述为土地买卖凭证,不能直接反应土地兼并,故①③均不正确,体现了汉代允许土地买卖和对土地私有制的保护,故选C项。

2.某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封建国家为了与地方豪强大族争夺劳动人手,打击和限制豪强大族势力,使豪强地主的依附农民转而衣服于国家并与国有荒闲土地相结合,从而向封建国家交纳租调,提供徭役。

封建国家这样做的原因是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B.土地兼并不利于巩固封建统治C.有利于组织农民开垦荒地D.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可知,土地兼并会导致国家所掌握的土地流失、劳动人口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威胁到了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不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故要抑制土地兼并,故选B 3.战国文献有多处讲到,百姓无法生活时嫁妻卖子,但没有一条言及卖土地,这同汉以后的文献多把卖田同嫁妻鬻子连在一起,有明显不同。

这主要反映了A、战国时期多数百姓没有土地所有权B、汉代百姓生活更加困苦C、关于土地买卖可考的文献记载很少D、百姓嫁妻卖子改善生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还没有正式确立,老百姓中拥有对土地的所有的权的相当少,即使无法生活也不能买卖土地,故A项正确。

仅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汉代百姓生活更加困苦,排除B项。

C、D两项不是题干所反映出来的信息,故排除。

4.明清时期出现的经济现象中与当时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相符的是A.美洲的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得以推广B.传统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中采用“计日受值”D.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的时间限定词“明清时期“应指的是17世纪初,这个时期,欧美各国开始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_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废井田,开阡陌1.井田制的出现(1)背景:①政治上,国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村社结构保留。

②经济上,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

(2)出现:商周时期。

(3)内容:①所有权上,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周王层层分封给贵族。

②“公田”:贵族占有,由村社成员集体耕种。

2.井田制的瓦解(1)开始瓦解:春秋时期,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

(2)加速瓦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了税制改革,打破了井田制中“公田”和“私田”的界限,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3)法律确认:战国时期,以秦国商鞅变法为代表,正式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私有制。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开始形成:战国时期。

2.主要形式3.(1)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加激烈。

(2)明清时期,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产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4.土地兼并的影响(1)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2)统治阶级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保护自耕农利益。

①北魏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和年龄分配给农民土地,土地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

②隋代至唐初,均田制的具体内容虽有调整,基本精神不变。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租佃关系的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他们与佃农之间就形成租佃关系。

2.租佃关系的发展历程(1)产生:早在战国时代,租佃方式就已经出现。

(2)发展: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3)普及: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仅次于自耕农形式。

(4)深化: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3.租佃关系发展的原因(1)土地兼并激烈,土地日益集中到少数人手里。

(2)人口增加,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有大量剩余人口。

4.租佃关系的影响(1)消极: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

(2)积极: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2018高中历史必修二岳麓版检测: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含解析

2018高中历史必修二岳麓版检测: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含解析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A、周王B、贵族C、平民D、奴隶解析:依据“方里而井”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井田制的状况。

井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但井田制中的“公田”实际上由贵族占有,故选B项。

答案:B2、商鞅变法后“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土地国有B、土地集体所有C、土地私有D、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商鞅变法规定土地私有,土地可以买卖,从而造成了土地兼并现象。

答案:C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提出自己的构想:“以实在田土均之,人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每户授田五十亩……则天下之田自无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

”这里他针对的社会问题是()A、均田制破坏D、土地兼并C、赋税沉重D、重农抑商解析:用限定语突破法。

由材料信息“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可知,它针对的是土地兼并问题,故B项正确。

答案:B4、北魏至唐初,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分封制C、均田制D、坊市制解析: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土地制度,故A项错误;分封制是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初期为抑制土地兼并而实行的土地制度,故C项正确;坊市制不属于土地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C5、1786年毕沅的一件奏折记载:“豫省连岁不登,凡有恒产之家,往往变卖糊口。

近更有于青黄不接之时,将转瞬成熟麦地贱价准卖。

山西等处富户,闻风赴豫,举放利债,借此准折地亩。

贫民已经失业,虽遇丰稔之年,亦无凭借。

”材料所述现象对当时经营方式产生的影响是()A、土地买卖频繁B、租佃关系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庄园经济盛行解析:根据所学史实,明清时期由于土地兼并,租佃关系发展,失地农民大量租种地主土地。

故选B。

答案:B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精品解析: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解析版).docx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选择题1.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ED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

”这反映了当吋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中学A.千耕其耘式经营B.田庄式经营C.自耕农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材料中:“贫者多仙之从所得各居其半”,可以看出是租仙式经营。

租仙,由地主提供土地及不同数额的经营资金和管理,由佃户提供劳动及不同数额的资金和管理,而土地报酬则采取不同的分成方法的资本主义农业组织制度。

乂称谷物分成制。

付给地主报酬形式可以是一定份额的农产品或现金,或二者兼有。

A是奴隶制下的经营方式;BED庄式经营以东汉、唐为典型,古代的大地主用自己的土地组建的出庄,在里面让农民进行耕种。

C是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

故选D考点:古代小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租佃制2.2006年1月1日,我国正式取消农业税,河北灵寿农民自己出钱铸青铜鼎(下图),记录“告别皿赋”这-亘古未有的大事。

我国最早向个体农户征收“农业税”出现在A.西周B.春秋C.战国D.西汉【答案】B【解析】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向个体农户征收“农业税”,B正确。

3.皇粮国税在中国延续了2600多年,2006年中国政府宣布废止农业税,一般认为我国古代农业税收开始C.租庸调制D.初税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早在春秋时期鲁国就开始实行了初税亩,根据土地数量进行收税,故本题答案选D项。

A不是农业税,而是土地所有制的形式;B项是政治制度;C 项不符合开始一词的限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初税亩4.周朝初年统治者实行井田制的主要意图是A.实行土地国有制B.与分封制相配套实施C.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D.分封功臣、贵族和王室人员【答案】C【解析】AD分别是井田制的性质表现形式,可排除;B项则表明了周政治经济措施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能体现出这项措施的真正意图,排除;只有C选项体现了井田制实施的真正冃的:在井田制下,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各级贵族接受分封就有为周王拱卫疆土的义务,C正确。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后练习2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后练习2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后练习21.下图为东汉画像砖图,学者命名为“纳粮画像砖”。

图中房屋应为粮仓,房屋之前有一人著大袖长衣坐席上,手握算筹,右下两个著短衣者,一人在量粮,一人自马车上卸粮。

该图所反映的生产关系A.有利于维护东汉王朝统治B.反映了政府厉行抑商政策C.自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解体D.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2.汉代田庄不断扩大,出现了“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多规良田,役使贫民”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豪强地主政治经济实力强盛C.豪强大族操控国家政权D.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3.唐初,拥有广大庄园的豪门世族受到了沉重打击,大片的沃土重新掌握在唐王朝手中。

同时隋末以来的战争也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死亡。

这一历史现象A.导致政权统治基础发生逆变B.促进了小农经济的恢复发展C.利于政府进行土地制度改革D.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瓦解4.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2/3多。

代宗大历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开始转向田亩税。

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A.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B.国家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D.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5.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

在中国古代史上,宋朝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该政策实施有利于A.加强对农民的控制B.促进自耕农经济的发展C.减轻农民的负担D.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6.宋朝的地主与佃农有上下尊卑之分,“主犯佃照凡人减一等,佃犯主照凡人加一等”;到了清朝,租佣制进一步发展,佃农与地主“系平等相称,并无主仆名分”。

这一变化反映了A.佃农的政治权力大大提高B.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新社会经济关系正在孕育D.程朱理学的影响在逐渐减弱7.明代开荒而成耕地的屯田规模很大,但弘治年间官像马文升奏称,天下屯田被“卫所官旗势豪军民侵占盗卖十去其五”。

高一历史必修2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高一历史必修2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2.探究中国古代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

一、废井田,开阡陌1.井田制的出现:商周时期,阶级分化严重,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

2.井田制的内容(1)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分封给各级贵族。

(2)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3)“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

(4)“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井田制的实质:国王名义上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4.瓦解过程(1)开始瓦解: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

(2)加速瓦解:春秋时期诸侯国的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代表性的改革有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这些改革实际上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3)最终瓦解: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正式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私有制。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时间:战国时期,贵族掌握土地所有权的井田制已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2.形式(1)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2)自耕农私有土地:自耕农个人支配使用的小块土地。

(3)地主私有土地:地主阶级获得土地有多种来源,其中最主要的途径是土地兼并。

预习交流1商周时期的井田制,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土地私有,它与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有何区别?提示:商周时期的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属于周王,但所有权实际上掌握在贵族手中。

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则是土地所有权开始掌握在各级地主和劳动者手中。

3.均田制(1)时间:公元485年,北魏。

(2)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3)目的: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4)内容: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

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负担徭役和兵役。

预习交流2均田制能否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能否根本解决呢?提示:均田制下的主要土地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因此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后练习2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后练习2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后练习21.下图为东汉画像砖图,学者命名为“纳粮画像砖”。

图中房屋应为粮仓,房屋之前有一人著大袖长衣坐席上,手握算筹,右下两个著短衣者,一人在量粮,一人自马车上卸粮。

该图所反映的生产关系A.有利于维护东汉王朝统治B.反映了政府厉行抑商政策C.自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解体D.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2.汉代田庄不断扩大,出现了“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多规良田,役使贫民”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豪强地主政治经济实力强盛C.豪强大族操控国家政权D.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3.唐初,拥有广大庄园的豪门世族受到了沉重打击,大片的沃土重新掌握在唐王朝手中。

同时隋末以来的战争也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死亡。

这一历史现象A.导致政权统治基础发生逆变B.促进了小农经济的恢复发展C.利于政府进行土地制度改革D.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瓦解4.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2/3多。

代宗大历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开始转向田亩税。

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A.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B.国家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D.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5.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

在中国古代史上,宋朝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该政策实施有利于A.加强对农民的控制B.促进自耕农经济的发展C.减轻农民的负担D.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6.宋朝的地主与佃农有上下尊卑之分,“主犯佃照凡人减一等,佃犯主照凡人加一等”;到了清朝,租佣制进一步发展,佃农与地主“系平等相称,并无主仆名分”。

这一变化反映了A.佃农的政治权力大大提高B.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新社会经济关系正在孕育D.程朱理学的影响在逐渐减弱7.明代开荒而成耕地的屯田规模很大,但弘治年间官像马文升奏称,天下屯田被“卫所官旗势豪军民侵占盗卖十去其五”。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对点练习:第2课 中国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对点练习:第2课 中国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与成语“井井有条”“井然有序”等相关的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分封制C.宗法制D.封建土地所有制答案 A解析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度,它形似井字,条理有序,与材料符合,故选A项。

2.《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ù,卖)。

”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A.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答案 A解析“田里不鬻”意为不允许土地买卖,这说明当时的土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它存在于夏商、西周时期,故A项正确。

3.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答案 A解析“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意为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这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A项正确。

4.《汉书·董仲舒传》记载:“(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天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

”这种现象带来的主要后果是()A.土地私有制遭破坏B.社会经济凋敝C.社会两极分化加剧D.社会道德衰败答案 C解析材料反映了官吏们凭借权力与民争利,加剧了土地兼并和社会财富的集中,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扩大,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5.北魏至唐朝前期,我国曾经实行过一种土地制度,即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服役。

这种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均田制C.私田制D.公田制答案 B解析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故B项正确。

6.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

其根源是()A.人口增长刺激人地矛盾B.政局动荡流民的大量出现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结果D.封建土地私有制趋于瓦解答案 B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产生大量流民与无主荒地,曹魏屯田制、南朝宋占山令、北魏均田制均是将无主土地收归国有,再分给农民耕种,故B项正确。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精品导学案(5页)-精选文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精品导学案(5页)-精选文档

来历并引导学生得出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附:习题、材料等相关教学资源一教学活动1材料:小孙同学以“中国历史上早期的农耕文明”为题写了一段文字,可其中至少有5个地方写错了,你能为他改正吗?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农耕文明由于气候/土壤/地形等的差异,形成了南方以种植粟/北方以种植稻和黍为主的格局。

黄帝治水的成功促进了农业的的发展。

到战国时期,由于青铜农具和牛耕的普遍使用,我国农耕文明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秦穆公主持兴建了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二教学活动3-2-1材料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设问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会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利益?角色体验:甲组我们代表农民阶级,我们一般都拥有一部分土地,一年到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还要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一般情况下,我们也就勉强吃口饱饭,而地主财大势粗,经常欺诈我们自耕农,如果遇到天灾、战乱和苛政的话,我们走投无路,就只有把家里的土地出卖给他们,从而沦落为佃农,这样受到的剥削和压迫就更大了。

如果情况更为严重的话,我们只有揭竿而起,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了。

所以我们是土地兼并的受害者,现在很多人几无"立锥之地",我们要求国家限制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

乙组我们代表地主阶级,我们兼并了许多自耕农的土地,我们的地产是越来越大了,日子是越来越好了,可是我们也是花了银子从他们手里把土地买来的呀,也是为了帮助他们解决暂时的困难,而且这也是合法的,没有什么不对的,要怪只能怪那些自耕农不善于经营了。

所以我们是土地兼并的受益者,国家并不能干涉我们以合法的方式进行土地兼并。

丙组我们代表封建中央政府,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确实已经成为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收入的大事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A.周王B.贵族C.平民D.奴隶解析:依据“方里而井”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井田制的状况。

井;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但井田制中的“公田”实际上由贵族占有,故选B项。

答案:B;2.商鞅变法后“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土地国有B.土地集体所有C.土地私有D.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商鞅变法规定土地私有,土地可以买卖,从而造成了土地兼并现象。

答案:C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提出自己的构想:“以实在田土均之,人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每户授田五十亩……则天下之田自无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

”这里他针对的社会问题是();A.均田制破坏D.土地兼并C.赋税沉重D.重农抑商解析:用限定语突破法。

由材料信息“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可知,它针对的是土地兼并问题,故B项正确。

;答案:B4.北魏至唐初,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B.分封制C.均田制D.坊市制;解析: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土地制度,故A项错误;分封制是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初期为抑制土地兼并而实行的土地制度,故C项正确;坊市制不属于土地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C5.1786年毕沅的一件奏折记载:“豫省连岁不登,凡有恒产之家,往往变卖糊口。

近更有于青黄不接之时,将转瞬成熟麦地贱价准卖。

山西等处富户,闻风赴豫,举放利债,借此准折地亩。

贫民已经失业,虽遇丰稔之年,亦无凭借。

”材料所述现象对当时经营方式产生的影响是() ;A.土地买卖频繁B.租佃关系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庄园经济盛行解析:根据所学史实,明清时期由于土地兼并,租佃关系发展,失地农民大量租种地主土地。

故选B。

答案:B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

——《杨文弱先生全集》材料二先代有限田之议,均田之制,口分世业之法,宜仿其制而乘除之,亦因时救弊之政也。

——《胶滨语录》材料三徒党不下数千,始则占耕民田,后遂攻打郡县。

——《王文成公全书》(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后期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2)对于这一社会问题,材料二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问题是否得到了根本解决?原因何在?(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解析:第(1)问要根据材料一中“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回答。

第(2)问根据材料中提到的“限田”“均田”等关键信息,并调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

第(3)问对材料三描述进行归纳概括,注意语言科学,用语规范。

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或土地高度集中)。

(2)借鉴先代限田制、均田制等措施,限制土地兼并。

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原因:土地兼并问题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封建统治者的改革,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3)土地兼并激化了阶级矛盾,农民进行反抗斗争,力图通过暴力手段改变旧秩序。

基础巩固1.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

”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土地名义上归国家所有B.出现于商周时期C.贵族是实际上的土地主人D.春秋时期彻底瓦解解析:井田制在我国春秋时期开始瓦解,战国时期才崩溃的,D项说法错误,其他几项都符合史实。

答案:D2.春秋战国时期,导致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礼乐征伐自诸侯和大夫出”B.“废井田,开阡陌”C.“相地而衰征”“履亩而税”D.“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解析: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是指作为祭祀的牛成为耕地之牛,牛耕的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答案:D3.郭沫若认为:虽然《春秋》关于“初税亩”的记载仅仅几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解析:土地私有制是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以法律形式确立的,故B项错误;“初税亩”按田亩实数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故C项错误,A项正确;D 项未在题干中体现且说法错误。

答案:A能力提升4.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D.力图搜刮百姓充实国库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有效信息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强调“富室田连阡陌”只不过是“为国守财”,一旦有“盗贼窃发,边境扰动”,那些“兼并之财……皆我之物”。

可见国家不抑制土地兼并,以便将来筹集军费。

答案:C5.从云梦秦简看,封建国家的农业管理官吏体系自成一体,如“牛长”“田典”“部佐”“田啬夫”等。

这种体系说明()A.国家对地主豪强加强了控制B.封建国家直辖土地数量很大C.中国古代农耕经济高度发达D.秦朝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解析:材料中提到的都是管理国家土地或农事的官吏。

封建政府直接掌握的土地太多,必须配备自成体系的农官系统,故B项符合题意。

其他选项虽然表述正确,但与材料关系不大,故排除。

答案:B6.下列能反映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B.“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C.“不抑兼并”D.“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解析:考查对“租佃关系”概念的理解。

本题有两个限制条件,一个是秦汉时期,一个是反映“租佃关系”,可以排除A、C两项。

而D项可以看出佃农和商品经济发生关系,并能取得实际利益,最早应该发生在明代,综合这两个限制条件只能选B项。

答案:B7.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

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

”材料主要反映了()A.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B.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频繁C.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D.政府维护地权流转解析:“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的大意是:民间土地私自买卖,而政府则为土地买卖提供法律保护并对其征税。

这反映出土地买卖的合法化,政府维护地权流转,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租佃关系,故A项错误;佃农租种地主的土地,不是土地的所有者,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能说明官府从土地买卖中征税,无法说明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故C项错误。

答案:D8.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256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 000多顷。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土地兼并的盛行B.豪强地主强占土地C.国家授田制的推行D.土地私有制的存在解析:此题为根本原因型选择题。

材料反映的现象为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答案:D9.下图是出土的唐代初期文物“敦煌张文信租田契”的抄件片段。

据此可知当时()B.农耕经济开始向河西走廊扩展C.均田制已经被迫彻底废弃D.一些经济活动蕴含着契约意识解析:本题考查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两和立契书”体现了公平诚信、自主自愿的契约意识,故D项正确;此田契为孤证,不能证明土地租佃在全国的推广,故A项错误;“开始”说的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均田制”为国家授田、百姓纳税的土地国有制,与本题无关,故C项错误。

正确答案为D。

答案:D10.下面各图(注: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佃农对地主的依附程度)能准确体现佃农与地主依附关系发展的是()解析:随着时间推移,佃农对地主的依附程度越来越低。

答案:B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废井田,开阡陌围剿公田材料三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魏书·食货志》(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种土地制度?其性质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3)概括材料三所反映的土地制度的实际情况,能否达到其目的?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第(1)问,从图中的“公田”“私田”等信息可进行判断。

第(2)问,注意材料二左图左上角的文字信息“废井田,开阡陌”,以及右图“围剿公田”,这些信息都体现了井田制的废除,其影响应主要强调生产关系的变化对生产力的影响,同时也造成土地兼并问题。

第(3)问,从材料中受田等信息再加上材料出处可判断其土地制度。

是否能达到目的还要从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上寻找。

答案:(1)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性质是周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变化:井田制被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得以确认。

影响: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兼并造成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国家收入。

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3)均田制在北魏开始实行,隋、唐初继续实行。

均田制是为保护自耕农经济,限制土地兼并,但是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虽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作用,但不可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