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案 岳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从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方面来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于科技发展、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体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中要认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要把学习过的生物学知识迁移到历史学习中来。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历史材料学习等方式参与教学,积极思考,仔细探究。体验科学进步的过程。感知科技发展的脚步。既能独立学习探究,又能交流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接受教育是一种神圣的权利和义务,要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并培养对振兴国家和复兴民族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各时期的教育发展的史实。
【教学难点】
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导入: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逆转曲折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扫盲教育
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人民文化素质极端低下
中国虽然是号称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但是旧中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极为落后。总人口中90%以上是文盲。在农村中,数百上千人的村庄有个小学毕业的,就算个"秀才”了。因此,旧中国科学技术极其落后,几乎没有象样的科学研究机构。很多有志于科学事业的知识分子也就只好到海外飘零。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6亿人口中80%是文盲,即6亿人口中有4亿多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也找不出一个识文断字的人。有些农村地区,合作社里的记账员识字不多,许多社员的名字、农具、肥料都写不上来。他们只好用画圈、画杠代替,时间久了,圈圈、杠杠满天飞,成了一笔糊涂账。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但如果不识字,做睁眼瞎,就不能在文化上翻身。要改变现状,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扫盲。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议,自1966年起,每年9月8日为国际扫盲日。联合国还决定,从2003年1月开始的十年为国际扫盲十年,以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加强扫除文盲的工作。那么,我国政府又做了哪些努力呢?
2、措施
①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
②开办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
③1982年将“扫盲”写入宪法
④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立扫盲目标
3、成就
可以说我国的扫盲工作成就巨大,那么现在我国还有没有文盲呢?
经过时间的推移,文盲的定义标准经历了一些变化。目前,联合国定义的新世纪的文盲标准为:第一类,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文盲;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的人;第三类,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后两类被认为是功能型文盲,他们虽然受过教育,但在现代科技常识方面,却往往如“文盲”般贫乏。
专家估计,如果按照联合国目前三类文盲的划分,即使像我们的首都——北京这样的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文盲数量也会超过百万人。目前,我国在巩固扫盲工作成果的同时,重点也将放在扫除功能型文盲上,努力在社会推广普及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学习现代社会符号。(二)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就是每个人在规定年龄必须接受规定年限的教育,这是一种义务。
如果说扫盲教育是普及教育,义务教育就是基础教育,万丈高楼平地起,义务教育是人生基石,对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材本目内容的第一句话就揭示了义务教育的重要性。
1、重要性
2、措施: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义务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
义务教育除了得到了各种政策的支持之外,在实际工作中还有很多的辅助性措施。看P119插图《希望工程宣传画》,这是著名的“大眼睛”苏明娟,全国“希望工程”形象大使,象征着千千万万渴望读书的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苏明娟象征着“希望工程”,“希望工程”了改
变了苏明娟的一生。2002年9月,19岁的苏明娟被录取为安徽大学2002级新生。跨入大学校园意味着苏明娟多年的“希望之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3 、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重要环节——加紧普及义务教育
4、成就:2001年1月1日,中国宣布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
(三)高等教育的曲折发展
1、发展历程
体制僵硬,培养目标狭窄
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 造成教育界大混乱
进入稳定发展轨道
素质下降, 人才断层
拨乱反正
文革对教育的冲击
文革爆发,教育部门首当其冲,林彪、江青集团污蔑学校是资产阶级一统天下,煽动学生“停课闹革命”,各地大中学校纷纷成立红卫兵组织进行造反,并进行大串连活动,“破四旧”和批判、批斗学者、专家和教师这些所谓“反动学术权威”,学校教育全面停顿,学校秩序陷于混乱状态。因为高校招生制度遭到破坏,数以千万计的中学毕业生无法深造。1968年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当时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
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这是当时政治的需要,更是解决中学毕业生出路问题的应急措施。中学毕业生全部放弃学习,到农村和边疆,整整一代人的文化教育受到摧残。大批知识分子下放农村,经受劳动锻炼,被迫中止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活动,据统计,文革期间我国少培养了100多万大学毕业生和200多万中专毕业生,使中国教育事业蒙受巨大损失,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进一步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80年代后的迅速发展
①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国家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211工程”是指中国政府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 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211工程”,大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比如,高校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一些具备条件大学、科研单位和企业还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这是为了完备高等教育体制,培养梯队更加完整的高等人才队伍。
②教育体制改革:大学招生、分配制改革,扩大了办学自主权;
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一直持续到现在,如2009年高考录取率达62%,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扩招规模最大的一次高校大扩招。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何使高考更好地发挥选拔人才的功能,如何处理大规模扩招引发的就业难问题,将是我们党和政府面临的新课题,高等教育制度面临着一个改革十字路口。
需要完善的不仅仅是高考制度,2004年国家开始新课程改革,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次课改与历次不同的是,课改理念和最高宗旨——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新课改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要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
③成人高教、少数民族高教、民办高教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