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运动的兴起(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历史教案-第13课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历史教学设计-第 13 课维新变法运动的盛行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第 13 课维新变法运动的盛行(导入新课)我听闻我们班几位同学排练了一目历史小短剧,(由六位学生表演《时势图》,分别扮演旁白兼清政府、熊、肠、虎、蛙、太阳)第一请他们为大家表演(加分),其余同学思虑这个短剧说了然什么问题。
(表演短剧,而后学生小组议论回答,加分)。
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这时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财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
(板书课题:第 13 课维新变法运动的盛行)(讲解新科)在维新变法运动盛行时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呢?来看第一个黑体字,在这一目中我们要掌握哪些内容呢?(学生小组议论回答,增补课外资料,加分)大家说的都很好,这里讲到民族财产阶级产生于19 世纪六七十年月,中国的无产阶级产生于什么期间?(学生小组议论回答,加分)因此中国的无产阶级比中国的财产阶级产生的早。
为何在 19 世纪六七十年月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而不是在其余期间呢?(学生小组议论回答,加分)中公民族资本主义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我们就以华侨陈起沅所办的继昌隆缫丝厂为例来看一下。
(教师解说“缫丝”)谁能介绍一下陈启沅这个人?(学生介绍,加分)。
他创立的继昌隆缫丝厂是如何创立、发展起来的?(学生总结回答,学生小组议论回答不完整,则指引发问:为何继昌隆缫丝厂会出现这类场面?加分)民族资本主义能否就此止步不前了呢?自然不是,请看大屏幕(出示图片),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对照,由此能够看出在什么期间中公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很快?(学生小组议论回答,加分)为何会出现这类状况呢?请看大屏幕(出示三段资料),小组快速沟通一下,选出代表回答。
(学生小组议论回答,加分)中公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经济力量的加强为民族财产阶级参加政治活动创建了条件,中公民族财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面对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一些开通的民族财产阶级特别是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要修业习日本、俄国变法图强,因此维新变法运动盛行的背景就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5: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课标要求了解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的政治主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早期改良思潮的主要代表和主张。
2、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和维新变法活动的影响。
3、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思想特点,维新派活动的历史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归纳总结:分析维新思想形成的背景,总结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
2、历史比较:比较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的维新思想特点。
3、问题探究: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早期改良思潮的出现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尤其是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
3、一批批爱国的仁人志士为中华的崛起而不懈努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教学过程“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是近代伟大的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戊戌变法的失败后,被封建顽固派囚于狱中,行将就义前夕所写的一首题壁诗,音调激昂,情怀壮烈,近一百年来传遍了华夏大地,感染每一个怀有爱国热情的中华儿女,激起人们对为改革中国而献身的爱国志士们的无限的敬仰与怀念,也促使人们对中国近代改革的危难险阻进行深入的思索。
谭嗣同是维新四杰之一,当时还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与他一起共同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
『讲授新课』一、早期改良思潮(1)产生时间:l9世纪60、70年代;(2)产生条件:①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②思想来源是即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又来源于林则徐、魏源等的新思想;③洋务运动表现出种种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寻找新出路。
(3)主要代表人物:薛福成、王韬、郑观应(4)思想主张:①提倡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②振兴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主张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此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③学习西方先进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意为自我反省。
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1课标要求1.课程内容:讲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专制统治的故事,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
2.活动建议:利用讲故事、阅读材料及课本、分组模拟、自主探究等方式,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知道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艰难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失败的过程。
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领会维新变法运动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1.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原因,知道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艰难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失败的过程。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领会变法的意义,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利用讲故事、阅读材料及课本、自主探究等方式分析理解得出结论,并且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3.认识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二)难点:戊戌变法意义和戊戌变法主张不能实现原因的认识。
三、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打通时空隧道,再现历史抉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由梁启超的话导入,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什么形势?——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启发学生该怎么办?(2)假如你是19世纪末一位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的中国人,你会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引入课题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进行回答。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
革回眸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维新运动的起因和发展经过。
2.掌握维新派的主张与行动。
3.理解维新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1.维新运动的起因。
2.维新派的主张与行动。
3.维新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维新运动的起因和发展经过。
2.维新派的主张与行动。
四、教学方法
1.阅读课本,学生自学课文并做好笔记。
2.小组讨论,加深对维新运动的理解。
3.教师讲解,解释维新运动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影响。
4.课后布置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
通过简单描述清朝晚期的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和民族危机,引入维新运动的背景。
2. 学习
1.学生自学课本,做好笔记,掌握维新运动的起因、主张和行动。
2.小组讨论,加深对维新运动的理解。
3.教师讲解,解释维新运动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影响。
3. 总结
1.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维新运动的主要特点和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思考和探讨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六、教学评估
1.小组讨论,评价小组合作表现。
2.考试评估,检测学生对维新运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时长适中,学生参与积极,讨论效果良好。
但个别学生掌握不到位,接下来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或单独辅导。
同时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需加强对关键词的解释,并在课后布置适当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维新运动的兴起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课标要求】1.了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史实。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3.知道“公车上书”。
【重点与难点】重点: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难点:康有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知识回顾】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有哪些?【新课学习】一、早期改良思潮1.时间:l9世纪年代2.条件: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②林则徐等向学习思潮的影响③的失误和弊端明显,需要寻找新出路。
3.代表人物:、、等4.主张:①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同外国人“商战”。
②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5.作用: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思想萌发:1888年,第一次上书,主张,挽救危局。
2.变法理论:提出人类社会进化过程的三阶段理论,即“”、“”、“”。
3.著作:、4.思想特点:把同传统的相结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或托古改制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1. 公车上书(1)背景:年月,日本逼签《》,引起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
(2)概况:康、梁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廷,提出等主张。
(3)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为。
2. 强学会(1)成立:1895年8月,康有为等在、成立强学会。
(2)实质:维新派的(资产阶级) 。
(3)宗旨。
(4)影响:使维新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四、梁启超与《时务报》五、维新活动的影响:起到了、和的作用,使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思维拓展】1.讨论:康有为借儒家学说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2.列举维新派宣传自己主张的方式。
3.比较维新派与革命派的异同。
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 erciales.。
2 维新运动的兴起 教学设计 教案
2 维新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维新运动兴起背景1.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近代历史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清朝末年国家的内忧外患。
1.2 教学内容:介绍鸦片战争后,清朝的衰败和民众的生活困苦,以及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影响。
1.3 教学活动:观看相关历史视频,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维新运动兴起的必然性。
1.4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维新运动兴起的背景,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责任感。
第二章:康有为与梁启超2.1 导入:通过介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个人背景,引发学生对他们的关注。
2.2 教学内容:讲解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和梁启超的变法主张,以及他们在维新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2.3 教学活动:进行小组研究,分析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思想对维新运动的影响。
2.4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康有为和梁启超的主要思想,认识到他们在维新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章:戊戌变法3.1 导入:通过展示戊戌变法的相关图片和文献,激发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兴趣。
3.2 教学内容: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3.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戊戌变法的讨论和决策过程。
3.4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经过和结果,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第四章:维新运动的影响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维新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分析维新运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评价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4.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维新运动影响的看法。
4.4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维新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认识。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导入: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
5.2 教学内容:让学生思考维新运动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和启示,提出自己的看法。
5.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总结和反思。
5.4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维新运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教案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改革与发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甲午战争,了解战败后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
2.提问:面对民族危机,当时的国人有何反应?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第三环节:课堂讲解1.讲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民族危机、社会矛盾加剧、洋务运动的失败。
2.讲解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科举制度的改革、教育制度的改革等。
3.讲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推动了民族觉醒、促进了思想解放、为后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第四环节:课堂讨论1.让学生思考:维新变法运动为什么最终失败?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五环节:案例分析1.介绍梁启超的《变法通议》一文,让学生了解维新派的主张。
2.分析梁启超在文中提出的改革措施,引导学生评价其改革思路的可行性。
2.教师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2.收集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原因时,部分学生对改革者妥协的原因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的双重压力——外来侵略和内部腐败。
对话示例:教师:“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在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哪些主要问题吗?”学生:“列强的侵略,国内的腐败。
维新变法教案
——袁世凯是个看风使舵的老狐狸,他出卖了维新派。接到密报,慈禧赶回皇宫,在9月21日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宣布重新“亲政”。百日维新终于失败。
2、百日维新的失败
提问:为什么会失败?
(1)19世纪9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仅仅是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势力太小。相比较,封建顽固派势力就强大得多了。
(二)维新运动兴起
公车上书——1895年
(1)背景: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清朝政治制度的腐朽已经到了不可不变的地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渐觉醒,要求改变现状的呼声越来越高。
(提问)他们是谁呢?——康有为和梁启超
1895年恰好是举办三年一次的会试,康有为、梁启超一起到北京赴考,共同领导了这场轰动全国的上书请愿活动,过去“公车”是举人的代称,康有为等人是举人,所以历史上称这次事件为“公车上书”。
授课科目
社会
授课班级
八(5)、八(6)
授课教师
吴丽娜
课时数
1课时
课题
维新变法运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的内容,培养学生认识救亡图存是当时最紧要的任务。
2、使学生学会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
3、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点1、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2、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
(3)主要内容
(三)百日维新
1、戊戌政变
2、百日维新的失败
对比异同点,加深理解、印象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探究历史。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增加直观性和趣味性。精心为学生创设情景,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戊戌变法的酝酿活动,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早期改良思想和康有为的变法思想,为戊戌变法提供思想基础。
2.公车上书和成立强学会标志着维新运动的兴起。
3.梁启超主编《时务报》为戊戌变法提供了舆论准备。
对应学生用书P91清单一戊戌变法的思想基础早期改良思潮与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形成原因:①19世纪70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
②继承了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
(2)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
(3)主要目的:解救民族危难,缓和社会矛盾。
(4)基本主张:①经济方面: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②政治方面: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5)历史影响: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成为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深化认知]早期改良思想,明显具有资产阶级的性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和洋务派划清了界限,也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变法思想萌发:青年时期,开始关心国家命运,留意西学;后来,萌发变法思想。
(2)上书变法:1888年,在北京第一次上书光绪帝,陈述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变成法,求自强,挽救危局。
(3)变法理论:①“三世说”: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②代表作:在学生梁启超等人的协助下,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变法理论。
[深化认知]康有为维新思想的核心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宣传的过程中,为减少改革的阻力,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说明了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深刻,但也反映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阶级特点,使得他们在探索过程中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八年级历史教案)维新运动的兴起
维新运动的盛行八年级历史教课方案教课目的中公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状况。
“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立报刊、组织学会、创办学堂宣传变法的状况。
经过对中公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教课,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公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的背景和方式;初步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财产阶级参加政治活动之间的关系。
经过对公车上书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要求变法的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变法的必需性、进步性以及他们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贡献。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公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历史进步的现象,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的民族财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时辰,踊跃宣传变法,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强是切合历史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他们在历史上的活动是爱国和进步的,应当学习他们关怀国家和民族前程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课建议本课地位剖析维新变法运动是在 19 世纪末在中公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而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状况下盛行的。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财产阶级维新派作为中公民族财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状况下,发动了一场变法图强,拯救民族危机的维新变法运动,进而使中公民族财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据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人民研究民族独立和国家兴盛的一次重要试试。
教法建议1.导入新课:教师能够发问:19 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侵略的详细表现有哪些?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危害?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应使学生认识到:在民族危亡的时辰,康有为、梁启超等财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旨在变法图强,拯救民族危机的爱国的政治运动。
2.中公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对于中公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建议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直观地认识中公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同西方列强侵略以及洋务运动的关系。
还要指出中公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不一样的。
对于中公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要讲清三点:① 原由: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创办工业的浪潮。
历史教案-第3课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历史教案-第3课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2.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特点,认识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维新变法运动的特点及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内容,如:“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甲午战争,那么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从而引入本课的主题——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可适时提问,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3.课堂讲解(1)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内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壮大。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传入中国,启蒙思想家们开始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
(2)维新变法运动的过程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发起“公车上书”,要求清政府进行变法。
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主要内容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教育体制改革等。
维新变法运动在短短的103天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遭到了封建势力的强烈反对。
(3)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政治体制改革:设立议会、实行宪政、废除科举等。
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鼓励民间投资,改革税制等。
文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倡新学,改革教育制度,选拔人才等。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特点及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维新变法运动的特点反封建、反侵略的爱国运动。
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觉醒。
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维新运动的兴起(优秀版)
郑观应
(1842—1922)
广东人,实业家,历任 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 招商局帮办、总办。著 有《盛世危言》等。
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 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 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迟;约章之利病, 使才之优绌,兵制阵法之变化宜讲也,不变则彼 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1、产生时间:19世纪70年代 2、产生背景: 3、主要代表人物:王韬 薛福成 郑观应 4、思想主张:
①向西方学习,变法图强 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商战”(经济) ③实行君主立宪(政治) 5、历史作用: 成为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局限:未形成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二、康有为的变法思想及维新活
1、康有为简介:
康有为(1858—1927) 广东南海人,自幼受过严 格的封建教育,后来接触 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是我 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 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曾设立“万木草堂”,领 导“公车上书”,是“戊 戌变法”的主要发起者。
二、康有为的变法思想及维新活
1、康有为简介: 2、早期活动:1888年,第一次上书主张变法 3、主要思想:
1897年在天津创办《张。
小结:康、梁、谭嗣同与严复的思想主张
人物 主要著述 报刊
主要思想
康有 《新学伪经考》《中外 借助儒家思想来
四.维新活动的影响: 启发民智 组织力量 制造舆论 形成局面
一 、早期改良思想
1、产生时间:19世纪70年代 2、产生背景:
①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②思想来源:既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 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又源于林、魏等 的新思想
③洋务运动的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 子和爱国人士寻找新出路
高中历史第9章中国戊戌变法第1节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教案 北师大版选修1
第一节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知识点一 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新阶级力量的出现1.政治上: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列强各国索取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列强向清政府强加政治借款,投资设厂,开采矿藏、修筑铁路等形式,不断增加资本输出,进行经济掠夺。
2.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原因①列强的侵略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甲午战争后,爱国的民族工商界人士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
③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结果: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上:维新思想成熟。
(1)早期维新思想并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
(2)康有为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1.开始:1895年“公车上书”。
2.发展(1)创办报刊①1895年北京的《万国公报》。
②上海的《强学报》和《时务报》。
③湖南的《湘报》。
④在天津,严复译述《天演论》。
(2)设立学会 ①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
②湖南的南学会。
1.双方:维新派与守旧派。
2.内容(1)该不该进行维新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改革科举制度和提倡西学。
3.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力量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势力在思想上的交锋。
4.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进步性为更多的人所认识,从而推动着维新变法运动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探究点 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1)谢赞泰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这幅漫画的?结合史料一概括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
【提示】 背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变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政治上,分而治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史料二说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统治危机的表现。
【提示】原因:清政府战争赔款和大借外债。
表现: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
历史教案-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缀历史教案-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兴起及其主要内容。
2.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及其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顾甲午战争,让学生谈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败后,中国社会的出路在哪里?(二)新课讲解1.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1)民族危机加深: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3)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启蒙: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入,启蒙了民族觉醒。
2.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1)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
2)戊戌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3)主要内容: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教育改革。
3.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1)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改革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启蒙了民族觉醒:维新变法运动使民族觉醒,为后来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3)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维新变法运动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
4.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原因1)封建势力的阻挠:封建势力强大,阻碍了维新变法的进程。
2)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与封建势力斗争的勇气和决心。
3)改革措施不力:维新变法运动的改革措施不够彻底,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三)课堂小结1.让学生谈谈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认识。
(四)课后作业2.思考: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中国社会的出路在哪里?四、教学反思1.提高课堂互动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2.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9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教师用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板书设计
1.重点知识点:
①维新运动的背景
②维新运动的过程
③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2.关键词:
①民族危机
②民族资产阶级
③维新派
④戊戌变法
-利用互动软件,设计问答、填空等环节,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通过在线平台,发布拓展阅读、讨论话题,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和交流。
(3)实物展示:展示与维新运动相关的历史文物、图片等,增加学生的实物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展示相关历史文物,如书籍、照片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实地了解维新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其次,在教学手段方面,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效率。例如,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相关视频等手段,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这些教学手段的依赖性较大,导致他们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能力有所减弱。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适当调整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发现以下几点值得反思和总结: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维新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环节中发言不够积极,这可能是因为我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不足。今后,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高二历史教案-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优化训练基础巩固1.早期改良思潮形成的条件是①民族危机②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③西学的传播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主要表现为①公车上书②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③各地学堂、学会、书局、报馆的纷纷建立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领袖人物的涌现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3.下列近代人物中,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是a.魏源 b.曾国藩 c.康有为 d.张之洞4.变法图存道理的重要论著《变法通议》发表在a.《时务报》上 b.《中外纪闻》上c.《国闻报》上 d.《循环日报》上5.下列人物在促进湖南维新变法运动蓬勃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的是6.19世纪末,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条件包括①早期改良主义思潮②甲午战争加深了民族危机③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强化提高7.从根本上看,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a.能够彻底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b.能够彻底动摇中国的封建思想c.不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d.必将遭到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8.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a.魏源 b.张之洞 c.王韬 d.梁启超9.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在于a.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b.著书立说阐述变法理论c.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d.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10.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a.民主共和思想 b.三权分立学说 c.君主立宪思想 d.人文主义思想梁启超阐述课外延伸11.阅读下列图片:图一《孔子改制考》图二北京强学会旧址图三《时务报》请回答:(1)图一是的代表作;图二是维新派于年在成立的政治团体;梁启超担任图三所示《时务报》主笔期间曾发表文章,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和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新运动的兴起(历史教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教学目标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情况。
“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宣传变法的情况。
通过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的背景和方式;初步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公车上书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要求变法的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变法的必要性、进步性以及他们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贡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历史进步的现象,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刻,积极宣传变法,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强是符合历史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他们在历史上的活动是爱国和进步的,应该学习他们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建议
本课地位分析
维新变法运动是在19世纪末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而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情况下兴起的。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了一场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的维新变法运动,从而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
教法建议
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提问: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侵略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危害?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应使学生认识到: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旨在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的爱国的政治运动。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建议利用多媒体,使学生直观地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同西方列强侵略以及洋务运动的关系。
还要指出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的产生与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不同的。
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要讲清三点:①原因: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②发展概况:结合书中材料讲明即可。
③影响:可采取提问或讨论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物质和阶级力量。
3.公车上书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可以从介绍康有为入手,然后复习《马关条约》,引出公车上书。
要讲清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和影响,特别要指出它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最后结合多媒体中的录像加深学生的认识。
4.强学会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按照教材内容讲述即可,注意突出强学会、《时务报》、《国闻报》和时务学堂。
最后指出维新派人士奔走呼号,积极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高潮的到来。
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
本节课的难点是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
初中学生不易理解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等概念,对维新变法这样的政治运动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之
间的关系理解起来有困难。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是维新变法运动中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酝酿已久的维新变法运动有一股社会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这之后,全国要求变法的呼声不断高涨,推动着维新变法运动深入开展。
本课探究活动
假设学生是一位《马关条约》签订前夕,关心时事的仁人志士,请起草一份类似“公车上书”的“上书”,内容应包括:如何应对日本人提出的条件?为什么要变法?变法的具体措施是什么?不要管措施是否得当,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关心时政的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学生起草后,可组织讨论活动,评选出优秀“上书”。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难点: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理论性知识较多,学生不易理解,要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内容;同时采用多媒体手段实现对重点、难
点的突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维新变法运动的必要性、进步性和爱国性。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概述):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活动有哪些?这些侵略活动对中国的危害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指出: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峻形势,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变法图强的爱国的政治运动。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过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洋务运动的刺激和诱导下,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开始投资新式工业,这样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
这里要简单解释何谓新式工业,并且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情况和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不一样的。
2.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处境:它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
的双重压迫,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弱、发展艰难。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
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概况:略。
影响:(组织课堂小讨论)
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了,民族资产阶级会有什么要求?
生:他们要求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政府的限制更少一些。
生:他们要求掌握政权。
师:很好,可是当时的中国面临什么严峻的形势呢?
生: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师: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是怎么做的?
生:妥协、投降、卖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师:民族资产阶级又该怎么办呢?
生:他们反对妥协、投降,要求抵抗侵略。
生:他们要求变法图强,使中国强大起来。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把发展资本主义和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发动了变法图强的维新变法运动。
三、公车上书
1.背景: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面临瓜分危机。
2.简介康有为、梁启超。
3.公车上书的经过(概述,观看录像)
4.结果:上书失败,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维新变法由一种社会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四、强学会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指导学生自学)
1.强学会
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为了继续宣传变法,进行了哪些活动?
生: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
(演示有关图片)
简介强学会的情况:强学会把维新派组织了起来,形成一股政治力量,《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
后来,由于顽固派的破坏,强学会被清政府查封,但这不能阻止维新变法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2.维新变法运动深入开展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有关内容,简单谈谈全国
维新变法运动开展的情况。
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总结一下内容:
《时务报》上海梁启超
《国闻报》天津严复
时务学堂长沙谭嗣同
师:维新派在各地办学会、学堂、报刊,积极宣传变法思想,他们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推动维新变法运动高潮的到来。
这部分内容我们将在下节课中学习。
小结:利用多媒体中的第三张幻灯片。
板书设计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500)=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
二、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三、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北京:强学会成立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
全国:《时务报》上海梁启超
《国闻报》天津严复
时务学堂长沙谭嗣同维新运动的兴起这一教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