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沈从文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沈从文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一格、极富艺术天才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以《边城》等六百多万字的作品蜚声文坛、享誉世界。作为只有高小学历的沈从文在文学艺术上能取得如此辉煌卓越的成就,是与他青少年时期独特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的。可以说,他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为他艺术才能的形成和创作风格的走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为沈从文艺术才能的形成培养了良好的智力品质。

少年时期的沈从文不喜读书,有一股浪荡不羁、崇尚自由的天性。六岁时,家中送他去读私塾;第二年,“在这私塾中我跟从了几个较大的学生学会了顽劣孩子抵抗塾师的方法,逃避那些书本枯燥文句去同一切自然相亲近。这一年的生活,形成了我一生性格与感情的基础。”这样,沈从文开始了他少年时期的逃学生涯,一头扑进大自然的中,“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他的逃学不仅没有荒废他的智力的发展,反而促成了他成为作家所必不可缺的智力品质和智力结构,这是旧社会禁锢人的天性的读书制度所无法替代的。具体说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他的文学智力的发展。

(一)培养了敏锐精细的观察能力

生活是文学创作乃至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而观察是这一源泉的基础。沈从文的逃学生涯使他的观察从无意的观察转变成为有意的观察:

“有时天气坏了点……逃学没有什么去处,我就一个人走到城外庙里去……有人下棋,我看下棋;有人打拳,我看打拳;甚至于相骂,我也看看,看他们如何骂来骂去,如何结果。”“看城外对河的景致,看木工手艺人新雕的佛像贴了多少金,看那些铸钢犁的人一共出了多少新货……

这一系列的户外活动使沈从文对湘西的民族风情,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老幼贵贱,生死哀乐的种种壮况十分熟悉。不断的观察使他的感知能力不断增强,积累了大量表象,具备了创造表象的基础。没有这样精细的观察,也就没有对事物的深刻认识,以后的文学创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丰富了上天入地的想象力

“能逃学时我逃学,不能逃学时我只好做梦”。白天的湖光山色、颜色气味使童年时期的沈从文夜间也心驰神往:“夜间,我便做出无数希奇古怪的梦。经常是梦向天上飞去,一直到金光闪烁中,终于大叫而醒。这些梦直到将近二十年后的如今还常常使我在半夜里无法安眠,既把我带回到那个…过去‟的空虚里去,也把我带往空幻的宇宙里去”。想象中的梦竟至影响到作家二十年之后,足见其少年生活对作家的影响之深。这样,投进大自然时的喜悦兴奋为想象的飞翔增添了翅膀。

他的逃学是经常的,而被抓也是经常的。被抓后的罚跪不仅没有扼杀他的想象力,反而

“给我一个练习想象的机会”,使“我记着各种事情,想象恰如生了一对翅膀,凭经验飞到各样动人事物上去。按照天气寒暖,想到天上飞满各种风筝的情形,想到空山中歌唱的黄鹂,想到树木上累累的果实。我应感谢那种处罚,使我无法同自然接近时,给我一个练习想象的机会。”

不容置疑,这样的罚跪促进了想象的发展,使表象更为鲜明清晰。想象是作家创作时能否达到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关键因素。沈从文这一时期想象力的培养对他成为一个作家、对他以后的创作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最为直接的。

(三)拓展了融会贯通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它是一个作家特别是一个小说家所最不能缺乏的一项智力因素。小说创作尤其注重意旨的提炼,而这必须有对社会人生洞若观火、穿透一切的洞察力。这离不开思维中的分析与综合、推理与演绎等思维品质。

少年时期的沈从文为了躲避处罚,经常说谎:“我间或逃学,且一再说谎,掩饰我逃学应受的处罚。我爸爸因这事非常愤怒,有一次竟说若在说谎,便要砍去我的一个手指。我仍然不为这一声警戒所恐吓”。“我的长处在那时只是种种的说谎。我最先所学,同时拿来致用的,也就是根据各种经验来制作各种谎话。”因为谎言是在说假,所以首先必须有“虚构”能力。而虚构正是文学创作的重要能力之一。为躲避处罚的说谎,就要设想对方以何种方式来盘诘自己,自己又如何应对,这需要严密的分析综合能力;说了这句话后会产生什么结果,我根据这一结果又将得出什么结论;对方根据我的结论又能得出什么结论,我又如何应对,等等。这些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对方的提问防不胜防,需要一个人有敏捷的应变能力。从种种谎言的编织中开发了作者思维的广阔性、发散性,为创造性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对自然、社会的疑问也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年少时的沈从文有一颗处处有疑的童心:“为什么骡子推磨时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烧红时在盐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会把木头雕成人形?为什么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这些希奇古怪的念头实在太多了。“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寻找解答。”“我得用这方面的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疑问”。这份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寻根究底的思维能力,使得沈从文得以早慧,得以过早地思索人生,分析社会,从而为以后他对人性的探索埋下了伏笔。

观察、想象、思维是作家青少年时期受生活影响最深的方面。此外,作家少年时不凡的记忆能力为储存从大自然中得来的种种表象知识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从不用心读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无法应对。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居然能琅琅上口,一字不漏。”没有这样的记忆天赋,也就难有文学创作中所必备的形象记忆能力。

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培养了沈从文成为一个作家所必备的非智力因素

从事文学艺术是有“特质”的,它包括:敏锐的感受力、独特而强烈的审美直觉、丰富的情感、非凡的情绪记忆力等等。那么,有哪些方面对沈从文的非智力因素有影响呢?

(一)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了一颗跳跃的“灵心”

敏锐的感受力是成为一个作家必备的条件。一颗对自然、社会、人生冷淡的心是谈不上自己的独特发现和创造的,会直接影响到感受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蝙蝠的声音,一只黄牛当屠户把刀刺进它喉咙时的叹息声,藏在田塍土穴中大黄喉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拨剌的微声,全因到耳边时分量不同而记得那么清清楚楚。”这种辩精析微的识别力正是源于作家少年时对大自然各种颜色、声音、气味的耳濡目染;浸淫日久,敏锐的感受力自然而生。

湘西大自然的山精水灵、清波艳光直接孕育和丰富了他的审美直觉:“薄暮的空气极其温柔,微风摇落在大气中。”、“月光淡淡地洒满了各处,如一首富有光色和谐雅致的诗歌。”这样的艺术直觉,既清晰又朦胧,既实在又漂浮,既具体又空灵,读来有一种水云托月的异样的美感,这种美感就来源于作家少年时代生活的印象经过长期的过滤、升华而来的直觉。 (二)作家的少年时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艺术“灵气”

“我等兄弟姐妹的初步教育,便全是这个瘦小、机警、富于胆气与常识的母亲担负的。我的教育得于母亲的不少,她告诉我认字,告诉我认识药名,告诉我思考和决断——做男子必不可少的思考以后的决断。我的气质得于父亲影响的较少,得于母亲的也就较多。”母亲的爱与温柔,母亲的情与胆气,培养了作家一颗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善良与多情的心。

沈从文六岁那年“因此一病”,变成了一个“小猴儿精”,养成了他的活泼好动的天性,使他对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充满怜爱,变得多愁善感,从提高了感受的敏锐性。此外,作家在自传中多次谈到了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少。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水的灵动飘逸、水的温柔多情、水的无所不包,形成了作家以后作品中水样的气韵。水的影响贯穿于作家的人生观、世界观及性格与气质中,而这与作家少年时与水有关的一切活动息息相关。

(三)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塑造了沈从文热爱自由的“灵性”。

作家少年时可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顽童,逃学说谎是家常便饭。他一头扑进大自然的怀抱,“尽我到日光下去认识这大千世界微妙的天,希奇的色,以及万汇万物的动静。”这种对大自然的热爱成为了他以后满腔热情地讴歌家乡民情风俗、人性人情美的动力源。而不受拘束、浪荡无羁的心也是作家以后上北京闯大世界的基础。

作家少年时对“私塾”“父母”“学校”等权威极具叛逆性:“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这种叛逆性为以后作家创作中“彻底的独断的创作观——我只平平的写去,到要完了就止……我愿意在章法外接受失败,不想在章法内得到成功!”的独特风格形成奠下了不屈不挠的性格基础。

作家二十岁那年离开湘西,“跑到百万市民居住的北京城”(《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开始进到一个使我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也学不尽的人生了。”到北京后,贫穷、饥饿一齐向他涌来,沈从文就在这样生活无望的日子里开始了他的文学苦旅,并果真以他的笔打出了一片天下,创下了一个世界。这份韧性与顽强、认真与执着的不屈不挠的追求精神,正来源于少年时养成的“野性”和“不服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